糖尿病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糖尿病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糖尿病论文1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人群在快速升高,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的疾病,长时间的代谢紊乱易引起很多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足就是一种很常见的并发症,同时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在糖尿病早期,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措施预防和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率,但由于很多糖尿病患者缺乏预防性的足部护理知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得糖尿病足的发生率逐渐上升。通过干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提高自我足部护理能力和管理能力。为了研究干预护理对糖尿病足高危患者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本院20xx年6月~20xx年2月的90例糖尿病足高危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其中试验组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龄在42~58岁,平均年龄(48.5±1.8)岁;对照组患者男23例,女22例,年龄39~56岁,平均年龄(46.2±2.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糖尿病护理方法:在住院期间对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测,出院后要求患者定时复查。给予实验组患者应用干预护理模式:由2名护理人员进行,其中1名护理人员专门负责记录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足部情况,另外1名护理人员负责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首先在住院期间,在饮食方面要为患者合理搭配营养饮食,嘱咐患者戒烟戒酒;并且给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尤其是糖尿病足等相关知识,并告知患者如何正确的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和正确的足部护理方式。其次在患者出院后要对患者进行随访,并且让患者来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
患者对于糖尿病足足部护理知识的了解: 满分为100分,80分以上为非常了解,60~79分为基本了解,60分以下为不了解,患者的足部护理知识了解率=(非常了解例数+基本了解例数)/总例数×100%。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相较于入院前,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明显提高为显效,稍有提高为有效,无提高为无效,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患者进行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80分以上为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满意率=(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根据SSP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年龄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性别、足部护理知识了解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
对糖尿病足足部护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比较实验组患者80分以上有32例,60~79分有12例,60分以下有1例, 足部护理知识了解率为97.8%;对照组患者80分以上有18例,60~79分有16例,60分以下有11例,足部护理知识了解率为75.6%;实验组患者的足部护理知识了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实验组患者显效有28例,有效14例,无效3例,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显效有19例,有效11例,无效15例,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率为66.7%;实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有31例满意,有14例基本满意,有0例不满意,满意率为100%,对照组患者有21例满意,有16例基本满意,有8例不满意,满意率为82.2%,实验组患者的满意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干预护理是指设计一系列的护理活动,以确保患者在不同健康照顾场所之间转移或不同层次健康照顾机构之间转移是所接受的健康服务具有协调性和连续性,预防或减少高危患者健康状况的恶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已不再是单纯的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而患者在住院后由于病情以及环境的影响,造成心理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发生,而干预护理可以根据患者的疾病进行指导,并且为患者在相关疾病方面答疑解惑, 缓解患者的焦虑等不良情绪,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与疾病抗争,尽力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在糖尿病足高危患者中,干预护理不仅要在住院期间给予患者在心理、饮食的支持及解惑,还要在足部护理知识方面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上述实验中,实验组患者的足部护理知识了解率(97.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5.6%),实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6.7%),实验组患者的满意率(100%)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2.2%),说明:干预护理能够增加糖尿病足高危患者对足部护理知识的了解,并且提高糖尿病足高危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护理满意率。总之,对于糖尿病足高危患者,采用干预护理的方式能够增加患者对足部护理知识的了解,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糖尿病论文2
【摘要】 目的:讨论糖尿病患者腹部外科手术的围术期护理方式。方法:对62例进行腹部外科手术的糖尿病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62例患者中切口I期愈合60例,2例切口感染,炎症治疗后Ⅱ期愈合,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5.0±0.9)d。结论:在正确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实行糖尿病腹部外科手术安全。
【关键词】 糖尿病; 腹部外科手术; 护理
随着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增多,糖尿病腹部外科手术的比例也在增加,因而外科护理工作应该得到一定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正确的围术期护理。现就笔者所在科20xx年5月以来对62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xx年5月至今在笔者所在科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需进行腹部外科手术的62例患者,入院时空腹测试血糖值为9.6~23.6 mmol/L。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31~83岁,平均年龄为(42.3±3.1)岁。3例实行肠切除术,8例实行胃癌根治术,8例实行肠癌根治术,11例实行胆囊切除术,22例实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7例实行消化道穿孔后修补术,3例实行肝脏手术。
1.2 护理方法
1.2.1 手术前的护理工作
1.2.1.1 正确评估患者 准确掌握诊断明确与否,掌握其治疗方法,比如饮食控制方面、服用降糖药以及胰岛素的正确使用情况,清楚治疗效果,还要了解心、肺、脑、肝、肾等器官的功能,眼底功能,是否出现急慢性并发症以及电解质水平。对患者的评估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血糖等,做好护理记录,依照评估结果提出科学的护理计划。
1.2.1.2 血糖的监测工作 护理人员应该能够熟练使用血糖仪进行采血,之后测量血糖,运用空腹、饭前和饭后2 h血糖水平七点法来监测,或者和医生商议确定血糖监测频率。向高血糖患者宣导降糖方法,让他们了解口服降糖药需注意的问题以及普通胰岛素、胰岛素笔等的使用方法。
1.2.1.3 指导合理饮食 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合理的饮食计划,饮食应为低糖、高蛋白和高热量,在摄入总热量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合理配置供应三大营养素,同时合理分配一日三餐的量。
1.2.1.4 低血糖的预防工作 轻度低血糖的症状有心慌、头晕目眩、饥饿、手足颤抖、紧张等;严重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思维和言语困难、行为异常甚至死亡。糖尿病患者在注重血糖控制的时候不可忽视低血糖的预防,对术晨的低血糖检测更要注意,当血糖降到或低于5.6 mmol/L的时候要静脉注射葡萄糖[1]。
1.2.1.5 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当患者的血糖在7~11.1 mmol/L的范围内,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0%,这时糖尿病并发症被控制在安全的范围之内,此时可安排患者进行手术;但血糖处于或高于11.1 mmol/L或者并发症控制不够理想的情况下需要暂缓手术。
1.2.2 手术后的护理工作
1.2.2.1 细致观察病情 对伴有心脏血管病变的患者要监测脉搏、心率、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的具体变化情况,细致观察肝脏、肾脏功能状况、电解质水平,并且做好相关的观察记录。
1.2.2.2 监测血糖 手术之后每隔3 h左右监测1次血糖,并正确记录,这些记录能够为如何使用胰岛素提供可靠依据,可依据血糖水平确定胰岛素的使用量。
1.2.2.3 预防感染 在手术后糖尿病患者容易感染,因此术后的护理工作应该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定期对病室进行消毒;对于管道的护理,应该做好防堵塞、扭曲、脱落、折叠的工作;预防泌尿系统、口腔、皮肤、黏膜出现感染;严格观测体温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即可处理[2]。
1.2.2.4 疼痛护理 由疼痛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分泌的各种激素和炎症细胞因子会导致血糖的上升,所以术后的疼痛护理非常重要;缓解疼痛可适当的使用镇痛药物或者自控镇痛泵,促进血糖的稳定。
1.2.2.5 正确的饮食引导 患者术后的饮食应该是高蛋白和易消化的低碳水化合物,并有步骤的进行,应该从流质开始,到半流质,最后进普通食物。
1.2.3 出院指导 从运动、饮食、自我检测血糖、预防低血糖、药物五个方面来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嘱患者定期复诊[3]。
2 结果
62例糖尿病患者入院时平均血糖值(13.4±1.5)mmol/L,经过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血糖得到控制,符合安全手术的要求,这些糖尿病患者的切口感染率也接近非糖尿病手术患者,切口I期有60例愈合,2例切口感染,通过抗炎治疗之后Ⅱ期愈合,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15.0±0.9)d,接近非糖尿病手术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16.7±0.5)d。
3 讨论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耐受能力较差,当血糖高于11.1 mmol/L的时候会影响白细胞水平和伤口愈合水平,因此要想减少手术并发症就需要全面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严格控制血糖,准确把握手术时机;糖尿病患者的腹部外科手术围术期的护理包括多方面内容,全面准确的护理评估、严密观测血糖、胰岛素的合理使用等。
在实际的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应该加强护士专业知识的培训,从整体上注重外科的素质,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这也是外科医护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糖尿病患者腹部外科手术的围术期护理干预十分重要,术前要正确评估患者情况,做好血糖监测记录,预防低血糖等,术后也要做好护理工作,细致观察、监测血糖、预防感染,之后要进行出院指导,这样才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对患者和家属负责。
参考文献
[1] 姜荣来,张增强.糖尿病患者腹部外科围手术期处理[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xx,15(4):386-387.
[2] 吴祖光,陈正煊,李恩,等.老年人腹部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的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J].中国医师杂志,20xx,12(6):821.
[3] 钱云.糖尿病患者腹部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体会[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xx,7(3):91-92
糖尿病论文3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导致其血糖代谢发生紊乱。目前,随着我国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普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方式已经逐渐由在医院治疗转向在社区治疗。相关的临床实践证实,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社区管理可取得很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证实此方法的有效性,我们对20xx年6月~20xx年6月期间我中心收治的114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xx年6月~20xx年6月期间我中心收治的114例糖尿病患者。这114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情况:①其病情均符合临床上规定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均经实验室检查得到确诊。②他们均签署了参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我们将这11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7例患者。在对照组57例患者中,有男性30例,女性27例。他们的年龄在39~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32±5.44岁。他们的病程在2个月~2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23±1.12年。在观察组57例患者中,有男性37例,女性20例。他们的年龄在38~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12±5.06岁。他们的病程在3个月~2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25±1.06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社区管理方法
我中心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定期测量血糖等常规社区管理,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社区管理(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社区管理。进行规范化社区管理的具体方法如下。
1.2.1进行饮食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管理是保证其血糖正常的主要方法,具体管理方法如下:①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减少纯糖类食物的摄入量,增加蛋类、肉类和乳类等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量。②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多食用新鲜的瓜果蔬菜,少食用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③严格限制患者食盐的摄入量,每日摄盐量应控制在6g以内。其中,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并发症的患者的食盐摄入量要控制在3g以内。
1.2.2进行健康管理①管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向其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帮助其树立战胜糖尿病的信心,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②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在家中进行血糖自测。
1.2.3进行用药管理①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在家中自行注射胰岛素,并为其讲解注射胰岛素的相关注意事项。②管理人员应指导病情严重的患者使用双胍类降糖药物进行辅助治疗。③管理人员应在指导患者用药的过程中为其讲解药物的特性,并指导其查看说明书,使其了解相关的不良反应和预防措施。④管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对其用药的剂量进行适当的调整。
1.2.4进行运动管理①管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日常爱好等,为其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②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多进行慢跑、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并告知患者不要在空腹时进行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的现象。
1.3观察指标
社区管理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管理后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
1.4统计学处理
我们使用SPSS15.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x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社区管理结束后,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8.63±2.36mmol/L,其餐后2小时血糖值为12.67±3.46mmol/L,其糖化血红蛋白值为10.34±2.12%。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6.28±1.64mmol/L,其餐后2小时血糖值为8.57±2.57mmol/L,其糖化血红蛋白值为8.57±1.53%。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终身性内分泌代谢疾病。此病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糖尿病患者的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极易导致其心血管、神经系统、肾脏等系统发生并发症。受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以及家庭因素等影响,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会选择在家庭中或社区中进行治疗。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社区管理,对促进其疾病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社区管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糖尿病论文4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妇产科接诊的妊娠糖尿病患者60例,依据不同的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86.67%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96.36±1.62)分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53.33%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76.36±5.23)分,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6.67%,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常规护理治疗中运用取得理想疗效,显著提升分娩质量,改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健康教育;妊娠糖尿病;护理
妊娠糖尿病是孕妇在妊娠期间的常见病之一,近年来我国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同时增加了剖宫产、妊高症等发生率。也使得胎儿异常的几率增加,严重危害母婴的安全。加强对妊娠期孕妇的健康教育能够有效预防妊娠糖尿病的发生,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并取得理想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妇产科接诊的妊娠糖尿病患者60例,依据不同的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初产妇26例,经产妇4例;年龄26~36岁,平均年龄(28.34±1.62)岁;其中大学学历7例,高中学历15例,初中及以下学历8例。对照组初产妇27例,经产妇3例;年龄25~36岁,平均年龄(29.47±1.35)岁;其中大学学历9例,高中学历16例,初中及以下学历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依据产妇不同的患病程度给予相应的血糖控制,药物给予胰岛素治疗,与此同时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严密监测,观察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并给予相应剂量的胰岛素,避免患者出现低血糖情况。初期使用小剂量胰岛素,随着治疗过程中逐渐提升,在治疗期间,要定时进行血糖检测,检测时间为饭前半小时和饭后两小时。
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1)健康指导:制作并发放糖尿病相关的宣传资料,例如糖尿病的病因、糖尿病的类型、不同的治疗方法、相关并发症情况等[1],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相关常识及如何控制疾病的发展。在养成合理生活习惯的同时掌握用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2)饮食指导:许多糖尿病患者都存在食用含糖量过高食物的习惯,这也是引起糖尿病的原因之一,因此治疗期间忌食含糖量高的食物,同时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制定合理的饮食食谱,宜食用粗粮、高纤维、蔬菜、水果等,并依据患者自身饮食习惯进行相应调整[2]。3)运动指导:适量的运动能够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而且使母子更健康。每天可以进行散步、瑜伽等有氧运动,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3]。在运动过程中,要准备好水果、饼干等,防止孕妇出现低血糖情况[4]。4)自我监测:在治疗的过程中孕妇要学会自我监测,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掌握尿糖、血糖、尿酮体等指标的监测,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就诊[5]。5)预防指导:糖尿病属于慢性病,因此在治疗的同时一定要学会如何预防。而且孕妇血糖升高会导致免疫能力下降,从而会加速细菌的生长,最终出现泌尿系统疾病和呼吸道疾病。因此详细的了解患者的血糖情况及对糖尿病的了解情况,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为患者讲解治疗药物的知识,并告知用药的不良反应和预防方法十分重要。要勤换内衣,注意个人卫生,积极预防[6]。
1.3观察指标和评判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孕妇的自然分娩情况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共20道问题,5分/题,满分100分:其中1)满意:≥80分;2)比较满意:51~79分;3)不满意:≤50分,总满意度为≥50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分别用x2、t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自然分娩情况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
观察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86.67%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96.36±1.62)分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53.33%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76.36±5.23)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6.67%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76.6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妊娠糖尿病虽然是慢性疾病,但是危害极大,严重影响孕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医院治疗阶段,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让患者能够加强对糖尿病的认知,了解如何治疗糖尿病、预防低血糖等情况。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健康教育,不仅能够使患者学习到自身疾病的发病原因,了解疾病的治疗、并发症情况及科学饮食,而且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与此同时,健康教育的实施还能够使患者更加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对疾病的预防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均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可见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自然分娩率。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常规护理治疗中运用取得理想疗效,不仅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自然分娩率,同时能够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李洁.产妇健康教育护理对妊娠糖尿病干预的作用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04:139-141.
[2]陈超,王薇,邱莉莉,等.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6:3076-3080.
[3]马雪梅.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运用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12:58.
[4]苏华,李明.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07:212.
[5]李冰.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9:179-180.
[6]孙妍,程春梅.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06:184-185.
糖尿病论文5
1资料与方法
1.1方法
两组糖尿病脑梗塞患者均选取充盈、粗犷开静脉部位上端血管,选取留置针(江西华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进行穿刺,确保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并采用3M带透明贴(3M医疗产品企业部生产)进行固定,并将留置时间控制在4d内。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首先应向患者说明相关操作步骤,以及在治疗期间要注意的内容,确保患者输液以及穿刺部位高于心脏部位,进行输液操作后采用含量为50μ/mL肝素液药物进行封管正压操作,并对患者穿刺部位进行检查,观察是否存在红肿、出血等症状。
1.2.2研究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留置针护理,在留置针输注甘露醇药物前将其加热到37~35℃,并在穿刺前期采用温度适宜的毛巾敷在穿刺部位上端5~10cm处,敷置时间约30min。患者睡觉前期应合理饮水,并按照季节变化合理调整饮水量,常规饮水量通常为300~500mL,每次进行肝素钠封管操作前采用含量为0.9%氯化钠注射液20mL对管道进行冲洗,然后再对患者进行输液,液体输入结束后采用绷带把外部套管、留置针两者轻轻环绕并进行内部固定,避免因习惯性摩擦致使内部留置针脱落。
1.3护理判定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留置针部位无感染、无堵管现象,患者身体状况完全恢复;一般满意:留置针部位堵管、感染现象较轻,患者身体状况基本恢复;不满意:留置针部位堵管、感染现象较为严重,存在病情加重现象。总满意率=(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护理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护理的总满意度为66.00%,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7.7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采用留置针输注甘露醇治疗方法并对糖尿病脑梗塞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利于降低留置针部位感染概率,并能帮助患者减少痛苦,减少留置针堵管例数的发生。如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未能进行有效护理,会增加留置针留置时间,并提高感染概率。因此,本次研究中研究组采用留置针护理后,总满意率为97.73%,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采用该护理方式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还有助于降低糖尿病脑梗塞患者静脉留置针时间以及药物注射管道的感染率,并帮助患者降低疾病痛苦,除此之外,糖尿病脑梗塞护理还应探究出更为有效的护理方式,并减少疾病感染病率,提高治疗效果。
糖尿病论文6
摘要:目的观察对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老年糖尿病病患采取的护理干预及效果。方法64例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病患为此次研究对象,分别纳入的组别是研究组(综合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每组32例。比较各组病患护理干预后取得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病患特点和具体情况的综合护理干预更适宜应用在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病患的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围术期中。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糖尿病;护理
0引言
老年糖尿病病患中有一些病患同时伴有白内障,对他们的视力、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如意。对于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的病患,需要采用手术方式对其白内障进行有效的治疗,以改善这类老年病患的生活质量。虽然,当前超声乳化术能够被应用在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的治疗中,但是毕竟这类病患和单纯白内障病患有所不同,需要对他们同时患有的糖尿病加以充分的考虑,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1]。此次研究就对比常规护理干预和综合护理干预在行超声乳化治疗的此类病患的围术期中的效果,详细情况介绍如下:
1基本资料
随机择取近年来于本院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的64例老年糖尿病病患,包括女性病患35例,男性病患29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60岁,入院时空腹血糖均>12.2mmol/L。分为两组,每组32例,两组病患的基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较。
2护理方法
以常规护理方法对对照组病患进行护理干预;以如下综合性护理方法对研究组病患进行护理干预: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检查术前陪伴病患进行诸如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散瞳后眼底检查等眼科检查,了解病患的晶状体核硬度等,明确病患是否符合超声乳化术的适应证。加强对病患进行全身检查,尤其加强监测病患的血糖,做好记录,保证病患血糖处于可控范围。2.1.2眼部准备术前2-3天术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每天7-8次,术前一天0.9%生理盐水冲洗泪道、结膜囊,5%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与此同时,遵医嘱合理使用散瞳药,对瞳孔变化加以严密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并处理。2.1.3术前健康指导耐心讲解超声乳化术的必要性,指导其掌握一些手术治疗中需要注意的要点,指导并训练病患转动术眼,指导病患掌握避免咳嗽、打喷嚏的方法,即张口深呼吸或舌尖顶上腭等,提醒病患要学会进行自我调节等,告诉其如果确实感到些许不适,可以轻声告诉医护人员等,以提高病患的配合度,促进手术顺利进行[2]。2.1.4心理护理深入病房,及时掌握病患的心理特点,分析病患出现不良情绪的原因,针对病患出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的原因进行对应的心理疏导,耐心安抚病患的同时,将与疾病有关的医学知识等解释给病患听,将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优势介绍清楚,将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对手术顺利进行以及疾病转归的重要影响解释清楚,当经手术治疗得到康复效果的病患有时间时,邀请他们深入病房和即将手术的病患进行倾心的交谈,以进一步缓解病患的不良情绪,使之治疗信心增强[3]。2.1.5饮食指导基于病患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糖尿病餐,指导病患合理控制饮食,如对糖分摄入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少摄入油炸性、坚硬性以及油腻性的食物,保证摄入的营养合理且充分,禁烟酒、辛辣性食物等。
2.2术后护理
2.2.1眼部护理指导病患术后当天休息时采取的体位为平卧位,用力挤眼、揉眼以及剧烈头部运动都不允许,加强护眼,做好眼部卫生,术眼戴眼罩以防发生碰撞而出现不良情况。按照医嘱内容,给予散瞳剂,嘱咐病患应用散瞳剂后进行两个小时的仰卧,低头、弯腰等动作均不可。2.2.2术后并发症护理对术眼状况进行严密的观察,术眼敷料以保持清洁状态为最佳,无菌条件下进行换药操作,增加滴眼次数,嘱咐病患术后一个星期内禁止洗头、洗澡,注意病患术眼的疼痛情况,及早识别早期眼内感染,发生时,进行对症处理,以防感染给病患带来的不利影响[4]。术后当日病患术眼被遮盖,提醒病患减少瞬目动作;手术后第二天将敷料去掉,谨防角膜水肿。对于角膜水肿者,按照医嘱内容应用50%的葡萄糖或高渗盐进行轻柔的滴眼操作。术后10~12h对出现眼球胀痛、偏头痛等症状加以严格的防治,发现异常,施以对症处理,并对眼压升高严密防治。
2.3出院指导
出院前,做好有针对性的出院指导,告诉病患一些眼药正确使用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告诉病患出院后要按照医嘱科学合理地使用降糖药,以良好控制血糖水平,定期到院进行复查,发现异常情况,尽早到院进行诊治。指导病患要加强自我调适,积极面对生活和疾病,指导其掌握一些自我保健的方法,指导他们正确应对突发事件(如低血糖等),鼓励他们尝试进行一些对健康有利的活动等[5]。
3结果
3.1效果比较指标
不同时间段的血糖水平、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5d矫正视力。
3.2统计学分析
全文以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用c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医疗技术水平已然不断提高,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病患如今也可以通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得到良好疗效。但是考虑到这类病患和单纯白内障病患的不同,尤其要加强围术期护理,施以有针对性护理干预,以保证手术成功、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在研究组入院期间,本院就是在把握白内障合并糖尿病病患的具体情况和超声乳化手术要求的基础上对病患施以了综合护理干预,如加强术前检查,对病患的晶状体核硬度等进行了解,了解病患是否符合超声乳化术的适应证。有研究表明,晶状体核硬度Ⅱ-Ⅲ级者尤其适宜接受这一术式[6]。糖尿病白内障病患的虹膜组织相对来说处于硬化状态,瞳孔存在一定的扩散难度,敏感于机械刺激,一旦受到刺激,缩小的概率非常高。如果病患瞳孔直径不符合要求,在进行超声乳化手术时,导致瞳孔缘咬伤以及晶状体后囊破裂的概率极高,会使手术难度加大,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7]。故术前合理应用散瞳药,使散瞳效果增加。相对于单纯白内障病患,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病患更要加强饮食控制,以免因饮食不合理而增加机体应激性,使术后炎性反应加重[8]。因此,加强饮食指导。考虑到病患免疫功能和耐受手术能力更差,故高度重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通过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并综合上述论述,作者认为,只有对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老年糖尿病病患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才能够为保证手术疗效、改善预后保驾护航。
糖尿病论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至2013年112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59例,女性53例,年龄39~69岁,平均年龄59.4岁。将112名患者随机分为第1组和第2组,每组56例,每组中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病情、受教程度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每组糖尿病患者在监测血糖、肾功、血脂、饮食等方面,均按照医嘱进行相关药物治疗。1组患者于每周日下午选取1h进行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只进行糖尿病常规治疗和传统护理。
1.3评价方法
使用自制情况调查表,其中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10分)、治疗知识(10分)、自我保健知识(10分)、并发症知识(10分)、饮食护理(30分)、遵医嘱用药(20分)、主动测血糖(15分)、足部护理(25分)八项内容。7周的健康教育结束后,两组患者填写问卷,对各项内容的分值进行统计,比较组间差异,观察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1.4血糖监测
在整个健康教育进行过程中以及结束后3个月内对两组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控以及比较,以最后一次血糖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2结果
2.1糖尿病患者知识改变情况
参与健康教育的第1组患者懂得了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对糖尿病的重要性,并掌握了药物治疗的相关注意事项,同时对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如何积极预防并发症,未参与健康教育的第2组患者对糖尿病治疗知识掌握及急慢性并发症掌握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糖尿病患者自我保健能力的改变情况
第1组患者通过健康教育,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明显增强,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保健,平衡饮食,主动遵医嘱用药及积极测定血糖,并注意预防糖尿病足产生,而第2组患者在相关方面均不如第1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血糖变化
结果表明,参与健康教育的第1组56例患者在3个月后的血糖检查中,有51例空腹血糖降至正常,占89.93%,第2组中,56例患者有27例空腹血糖降至正常,占49.69%,差异有显著性,
3讨论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也是糖尿病治疗成效的关键步骤。在常规护理中加强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控制血糖水平,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本研究发现在两组患者对比中,可以发现参与健康教育的患者在正确用药、控制饮食、糖尿病诊断、并发症预防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均有所提高。因此,健康教育是对药物治疗的补充,可以增强药物治疗的效果,最终实现有效控制血糖。通过健康教育后,患者的健康意识增强,从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表明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可以体现出效果。同时,糖尿病健康教育还要延伸到患者出院后,增强患者对待疾病的态度及对治疗过程的认识,因而对患者的糖尿病的控制有积极影响,所以在糖尿病治疗中进行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糖尿病论文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发病率逐渐增加,成为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患者往往需要接受长期治疗,因此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损害,甚至会危机患者生命。近年有研究指出,给予患者健康教育能够提升患者对糖尿病的了解程度,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维持患者病情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此,为详细了解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实践中的作用,本文结合我院工作实例进行了对比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xx年1月~20xx年1月我院接诊的96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8例。其中,观察组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42 ^-“岁,平均年龄(40.9士3.7)岁;对照组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43^69岁,平均年龄<41.2}4.1)岁。另外,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病症以及既往病史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cp>0.05) 。
1.2方法
同时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
1.2.1建立护理档案根据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病情特点、以及检查结果等建立护理档案,记录患者的家庭住址、姓名、性别等基本情况。根据护理档案,为每位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1.2.2健康知识宣讲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向观察组患者讲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以及常见并发症等,使患者对自身病情有充分认识与了解,以便于后期治疗的顺利开展。
1.2.3用药指导向患者强调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介绍几种常见降血糖药物的特性,指导患者按照正确方法、剂量按疗程服药。另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向患者介绍服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低血糖出现时的相关症状,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另外,患者出院时要叮嘱患者,一旦其服药后出现异常情况要立即回院救治,以免引发其他危急并发症。
1.2.4饮食指导向患者宣讲不良生活习惯对人体的危害性,使其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日常饮食习惯,少吃糖分以及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多吃低盐、低脂肪、低热量以及高纤维等素食,要提倡患者细嚼慢咽,切忌暴饮暴食,从而形成良好的饮食规律。另外,在护理工作中要劝导患者不吸烟、不喝酒,平衡摄入营养,确保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1.2.5心理指导针对部分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的问题,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心理危机类型与轻重程度采用倾听、运动放松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护理人员要逐渐引导患者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高血压,训练其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疏导方式,从而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以利于血糖水平控制。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指导,增强家属的信心,从而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撑环境。
1.3观察指标
调查护理6个月后,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2Hbg)、血压等生化指标;并通过自编健康知识掌握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相关糖尿病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与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进行Xz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后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分
析经分析发现,健康教育后,观察组各项生化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竟Y (P<0.05)
2.2护理后两组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中95.83的患者以完全掌握相关健康知识,而对照组只有60.42肠的患者完全掌握;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需要长时间的护理与治疗,患者生活质量普遍较低。相关研究指出,由于糖尿病发病率与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关,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期间给予其相应的健康教育十分必要闭。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与常规护理后,且血糖监测各项生化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糖尿病论文9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①年龄:50岁~80岁。
②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且采用Gavin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加权积分法判定存在高危风险的患者。
③认知功能正常。
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有其他足部疾患导致溃疡或截肢者。
②有严重精神疾患者。
③有酒精及药物依赖史者。
④依从性差者。选择20xx年xx月—20xx年xx6月我院收治的符合上述标准的128例2型糖尿病存在糖尿病足高危风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本研究。
2、研究分组。
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对照原则分为2组,即:预见性健康护理教育组(简称观察组)以及常规护理干预组(简称对照组),每组各64例。
3、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中男86例,女42例;年龄51岁~79岁,平均年龄(62.5±1.2)岁;病程2年~15年,平均(5.6±0.5)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者45例,高中以下初中以上者40例,高中以上者43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4、护理措施。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主要为密切关注患者的足部皮肤变化情况,告知其遵医嘱进行服药,以及足部伤口的护理措施等。观察组:对患者以及其家属进行预见性的糖尿病足健康教育护理,主要包括对于足部病变的早期观察,除去常规的密切关注患者足部是否存在发凉以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症状之外,静息痛是提示病情发展的主要症状,若出现应及时告知主管医师。告知患者每天采用温水进行洗脚,采用较为柔和的香皂,不可水温过高,以免烫伤,浸泡时间不宜过久,以10min之内为宜。
清洗后使用柔软的毛巾进行擦拭,使用润滑乳液进行涂抹,保持皮肤湿润,以防止皮肤皲裂,尽量不要使用电热毯等足部取暖设备,以防止烫伤,经常检查双脚以及趾间,观察脚掌等。同时,选择适宜的鞋袜,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尽量不穿拖鞋或者凉鞋,避免异物刺伤皮肤,正确地进行指甲修剪,不可修剪过短,以免接触皮肤,亦不需将趾甲的边缘修成圆形,以免损伤甲沟皮肤,造成感染,若伤口3d内未愈合,应告知主管医师。在此期间对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主要针对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疏导,由于出现糖尿病足的可能性较大,以至于患者对于疾病及其进展出现焦虑、烦躁不安,从而影响治疗。此时应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宣讲,从而使其正确了解疾病的演变过程,缓解焦虑情绪。
5、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情况,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2组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评定。
6、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组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糖尿病足2例占3.13%,对照组出现13例占20.3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38,P<0.05)。
2、组患者焦虑情绪改变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HAMA评分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糖尿病足多是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机体的神经血管病变,导致足部感觉消失,甚或是活动受限的一种慢性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多出现局部坏疽而需要截肢进行治疗。既往的临床研究对于糖尿病足的护理干预探索较为少见[3],随着现今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糖尿病患者对于糖尿病足的关注渐趋增加;同时,由于糖尿病足多是在院外发现,患者对于该症状的护理知识较为缺乏,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本病的进展[4],以致于在患者住院时症状已较为严重。故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初次住院时,即应加强糖尿病足的预见性健康护理教育。
综上所述,我院对于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的糖尿病足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足的预见性健康护理教育,同时针对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心理干预。随访1年,发现在糖尿病足高危人群中应用预见性健康护理教育,可有效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病率,改善其焦虑情绪。
糖尿病论文10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无论在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呈上升趋势,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继心脑血管病、癌症之后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一切治疗方法都是对症治疗。因此一旦患病,往往伴随终身。继发于糖尿病基础上的各种并发症是影响糖尿病人健康乃至生命的主要问题。在各种疾病当中,糖尿病是最需要患者有耐心和毅力的一种疾病。它需要患者长期不懈地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坚持自我调理饮食和生活起居,才能达到控制病情,减少或延缓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报道,全球现有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中国至少有4500万人之多。由于病因的复杂性,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变得十分困难。除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外,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对糖尿病防治也有重要影响。因此,真正关注自身健康,讲究科学营养,改变不和理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才能更好的防控病情。本文从糖尿病定义、典型症状、分类、饮食原则、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原则运动
1、糖尿病的定义:是由于体内缺乏或是胰岛素在靶细胞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而引起的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性病症。
2、典型症状:临床上所说的“三多一少”指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
3、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除幼年型病人外,一般起病徐缓,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发病早期病情轻或无明显症状,但发展下去往往有并发症,而并发症致死致残率极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3.1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低血糖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
3.2慢性病法症:糖尿病性眼部病变、肾病病变、神经病变、皮肤病变、心血管系统合并症、糖尿病足感染等。
4、糖尿病分类
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DM)的临床分类:
(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约占病人总数的5%—10%。
(2)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约占病人总数80%—90%,分为肥胖和非肥胖两型。
(3)营养不良型糖尿病(MRDM):包括蛋白质缺乏性胰腺性糖尿病(PDPD),纤维结石性胰腺性糖尿病(FCPD)两类。
(4)其他类别糖尿病:包括糖尿病继发于或与其他疾病或综合征。如:胰腺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的糖尿病,胰岛素或胰岛素受体异常,某些遗传性综合征等。
(5)糖耐量低减(IGT):分为肥胖、非肥胖和伴有其他疾病或综合征。
(6)妊成糖尿病(GDM)
5、糖尿病主要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基础治疗(饮食调养、身心调养、运动疗法)、胰岛素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含针灸、气功)和其他疗法。
6、饮食原则
饮食疗法是目前被公认的治疗糖尿病的一项基础治疗。无论是何种类型、有无并发症、用何种药物,都必须严格执行和长期坚持饮食控制。
6.1内容包括:
(1)限制过食米面、水果(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2)少食肥甘厚味油腻之品(限制脂肪的摄入);
(3)少食咸盐(低盐饮食);
(4)不吃芳香辛燥助火化热的饮食;
(5)禁止饮酒;
(6)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
7、体育运动
日常的体育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有许多好处:
(1)消耗热量,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
(2)通过改进体循环降低心脏病的风险度;
(3)控制体重降低血胆固醇浓度;
(4)防止骨质疏松;
(5)有利于降低血压;
(6)消除紧张力;
(7)改善入睡能力,提高睡眠质量;
(8)抵抗焦虑和压抑感,增加积极性和乐观感;
(9)可推迟和防止慢性病及老龄有关的疾病,提高自理能力;
(10)改善自我形象。
8、如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随着整体护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也是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糖尿病(DM)是慢性终生疾病,对DM患者的健康教育有效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本文主要从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两大方面探讨如何开展DM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旨在寻找最佳教育模式帮助DM患者有效掌握DM各方面知识,积极参与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自护能力与生活质量(QOL),让DM患者在最大范围内享有健康。
糖尿病是继心血管、肿瘤、艾滋病之后的第四大严重危协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它是慢性终身性疾病。1998年5月发表的《1998年世界卫生报告》,到了20xx年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3亿人之多。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且以每年0.1%的速度递增[1]。而全面有效的控制DM并非单纯用药可以达到,其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的自身管理和控制,基本的糖尿病知识是患者进行有效的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础[2]。DM患者的教育在DM的管理和控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病人的健康教育,可以使病人了解其健康状况,做出恰当的健康医疗决定,改变不健康行为,真正实现病人参与疾病的自我护理。可是在目前的临床护理中,健康教育开展不够深入,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效果欠佳[3]。因此,总结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8.1. DM的教育模式
教育程序和护理程序一样也是有五个步骤组成,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但侧重点不一样。护理程序是以评估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状况来制定计划,实施护理,最后评价病人的状况;而教育程序主要以评估病人的学习需要来制定计划,实施对病人的宣教,最后以病人的行为和态度的改变来评估教育效果。教育程序中更强调病人参与的重要性。协同教育模式[4]就能调动病人的积极性,教学互动,避免了传统的灌输式宣教。协同教育模式分如下五个步骤:
8.1.1评估并确定病人和家属的教育需求
在病人的健康教育中,通过与病人和家属的交谈,参阅病人的医疗档案,除了评估病人的一般资料、文化背景、社会支持等各方面内容外,还建议让病人自评心理状况和自护能力以及对DM的了解程度,综合各方面因素,确定病人及家属的教育需求。
8.1.2共同建立教育目标
根据病人的评估资料,应与病人及家属充分讨论后,共同制订教育目标,通常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两类。近期目标为帮助DM病人了解DM一般知识,营养学常识,检查和治疗目的及护理要点等;远期目的为提高病人的自护能力,同病人一同制订饮食运动计划,减轻或避免各种并发症,提高DM病人生活质量等。
8.1.3选择教育方法
根据病人情况和教育目标的差异,我们应因人施教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可分为视觉为主的方法,听觉为主的方法,和触觉为主的方法[5],综合多种感官刺激来加深印象。对认知情感领域的学习内容,如DM定义,临床表现、饮食知识、运动疗法、并发症的纺织、足部护理知识进行讲解、讨论,辅以实物模型、图片、手册和幻灯片等教学工具。对精神运动领域的学习内容,如胰岛素注射技术,血糖、尿糖测定,采取示范、实物模型和图片为主的方法。
8.1.4协同执行教育计划
在确认病人及其家属对学习有充分准备,并在生理上无障碍,心肺功能稳定,心理无焦虑状态下采取适当形式实施计划。国外目前采用的教育形式可分为集体教育,小组教育和单人教育,多为三种并用[6]。集体教育属于开放式教育,多采用演讲会、沙龙、俱乐部、电影会、试餐会等方式,进行宣教、解答,亦可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介进行;小组的形式自由,可为一个病房病员间交流,小组的优点是允许患者讨论、提问,组员之间可互教互学,还可亲自实践注射胰岛素、练习测血糖等;单人教育可作为前两者的补充,一方面对有一定文化程度或有一定DM知识的病人,结合各种技术指导对患者进行更深的教育,另一方面对伴有活动能力丧失,文化程度低,语言障碍或个人隐私情况较多者,要反复耐心教育,用病人听得动的语言来讲解,例如用圆圈来解释细胞,用钥匙和锁来解释胰岛素对细胞利用糖的作用,用等边三角形来解释饮食、运动、药物三者平衡在控制血糖中的作用。在按计划实施教育外,大量的教育工作需随时进行,非正式教育融合在各项护理操作过程中,如日常铺床、服药、注射等护理活动,直接作用于病人身上,使他们得到心理支持,也能取得明显效果[7]。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育个性化,更要注意病人的反应,双向化施教,教育要坚持持续化,还要有必要的考察办法,如引导患者复述,提问,出院时进行知识问卷考察[8],确保健康教育的有效。
健康教育的实施范围要广,有条件的医院可建立门诊-住院-出院后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加大教育的力度[9]。
8.1.5进行质量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的质量效果评价是对病人教育计划及实施的全面审核过程。评价可采取两种形式,一时患者出院前的问卷调查或自护能力测评,了解患者对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二是或者出院后复诊或随访情况,电话回访[10]是一种经济、快捷、实用且病人易接受的方式,是将医院健康教育延伸到病人家里的有效手段,是了解患者对参与疾病治疗的积极主动程度。
9. DM健康教育内容
DM教育主要包括心理教育、饮食治疗教育、运动治疗教育、药物治疗教育、并发症防治教育五大方面。
9.1 DM心理教育
糖尿病的发病,同其他疾病一样,有生物、社会和心理因素,而社会和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2]。由于DM病程长常反复入院,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情绪激动、消极悲观情绪,即便初次入院,患者也会出现否认-愤怒-焦虑-恐惧-悲伤的心理应激过程,而这些不良心理会引起血糖升高,对疾病控制不利,因此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心理,并给予细心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临床实践中发现,DM患者存在两种不良心理状态,一种是满不在乎,认为没什么了不起,表现为不重视饮食,不严格用药等,心理学上叫角色缺如。另一种是角色强化,表现为过于小心,谈“病”色变,焦虑,悲观等[11],在这些心理状态下,患者接受知识的能力大为降低。因此,不能急于向患者灌输知识,在于患者首次交谈中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上的安抚及解释,让不同的患者从两个极端解放出来,避免心理紧张及精神刺激。从密切护患关系入手,加强心灵沟通,增进感情交流,取得患者信任,再着手进行健康指导。认识的改变必须经过未仔细考虑期、考虑期、行动期、维持其、巩固期和反复期[12],我们应把握患者各个时期的心理,开展针对性的教育。
9.2 DM饮食教育
饮食疗法是糖尿病的治疗基础,是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的一步,决不能忽视对饮食疗法重要性的教育。除了介绍一些营养学知识,还要让患者努力做到定时定量,强调食品的多样性,不偏食,少吃“垃圾”食品(高热量、高胆固醇、低维生素和低矿物质的煎炸食品),忌吃甜食,有报道说多吃粗粮有利于控制血糖。饮食控制对远期达标和预防并发症有着战略意义。当然饮食控制不是不吃、饿肚子,没有哪一种食品或水果是绝对不能吃的,可以少吃,控制总的热量是必要的,患者和家属及医务人员可以共同制定一份饮食计划,循序渐进地控制饮食。
9.3 DM运动指导
运动疗法能使病人异常糖代谢状态得到改善,运动可参与肌肉对葡萄糖作用增加,加强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是机体的胰岛素水平下降,也可改善脂类代谢。但运动一定要接受专业医生护士的指导和制定运动处方。首先要全面体格检查,通过体检发现是否有禁忌症,以此决定运动方法[13]。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医生指导结合自己喜好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但运动强度要遵循个体化原则和从轻到重循序渐进的原则[14],注意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感觉,如出现呼吸费力、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的症状,及时停止运动并采取措施。运动时间也应注意,I型糖尿病患者在餐后90min运动降糖效果最好,餐后60min次之,而餐后30min最差[15];II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时间不限。运动中要注意适量、持续,更要注意安全,避免低血糖的发生。老年病人更要严格掌握运动指征。
9.4 DM药物指导
不管是住院患者还是非住院患者,都应在医生的协助和指导下用药,不可擅自改药、停药。医生护士应指导患者掌握用药时间,剂量,药物的作用机理,类型,作用时间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一方面加强病人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患者将同类口服药物同服的错误。注射胰岛素的病人,应在出院前教会患者自己注射和保管胰岛素,以及低血糖的预防和处理,对待经济富裕或视力差的老年人,可推荐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笔式胰岛素注射器,简单易懂,携带方便。目前还有更为方便的胰岛素泵,也可对病人推荐指导。不管用何种药物治疗,都要讲科学系统,切忌讲迷信,仅凭一面之词而中断正常治疗,贻误病情,有的病人对胰岛素认识不够,认为注射胰岛素与吸毒一样,会成瘾,而去相信某种功能治愈糖尿病,我们一定要加强教育。
9.5 DM的自我监测与并发症防治
糖尿病如果控制不当,可引起多方面损害,对眼睛,肾脏,末梢神经和血管都有很大影响。因此,所有的DM患者都应学会自我监测血糖、尿糖,及早识别并发症。测量血糖、尿糖的方法简单易懂,但要教会患者识别正常值。需要注意的是,目前DM知识教育中最薄弱的关节是糖尿病足的护理[16],在以后的健康教育中应加强这方面知识。
在欧美国家,因糖尿病足导致的截肢占非创伤截肢病例的35%-50%[17],目前糖尿病末梢神经和血管病变上不能彻底预防[17],加强病人的自我防护意识,主动进行足部护理才是最重要的措施。Assal指出通过正确指导,可显著减少患者的截肢比例[18]。对于老年DM患者建议经常测试足部感觉,包括关节位置觉、足部振动觉、痛觉、温度觉、触觉、压力觉等[19],有关人士指出:糖尿病足部护理应坚持一特制(即要穿特制大小和式柔软舒适的鞋子)二帮助(即请家人帮助检查足部,如有异常请医生帮助就诊)三必须(即每日必须检查鞋袜是否平整,每日必须查看足部皮肤是否完整、足部感觉是否完善,每日必须用温水泡脚)四不宜(即不吸烟、不赤足行走、足部不用刺激性药物、不宜用热水袋或火炉暖脚)[20]。
结束语
糖尿病属于终身治疗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此病的良方妙药,而且随着病程的延长,糖尿病患者的体质下降,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症随之发生,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三分治七分养”,将药物治疗、饮食、娱乐及健身于一体,可起增强体质、治疗疾病、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为糖尿病患者康复提供切实可行有效途径。百年人生不是梦,健康长寿应为真。让患者掌握祛病强身之法宝,摆脱疾病缠身的折磨,是医患的共同心愿。
-------------------------------------------------------------------
参考文献:
1.范丽凤,朱筠苗,张小群.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状况调查.实用护理杂志,1999,15(3):52
2.唐炜立,周智广等.糖尿病教育的意义及方法.中国糖尿病杂志.1998,6(1):45-46 3.杨晓枫,陈蜀平.对糖尿病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状况.山西护理杂志,20xx,14(1):18-19
4.戴丽华,张铁英等.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及效果评价.护士进修杂志,20xx,16(2):137-138
5.徐玉斓.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病人中实施.实用护理杂志.1999,180;23-24 6.宋凤梅.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河北医药.20xx,23(5):375
7.翟秀平.对糖尿病病人在整体护理重实施健康教育的初探.黑龙江护理杂志.20xx,6(4):48-49
8.王伟艳,于宝霞,林慧霞.糖尿病患者施行健康教育的护理体会.黑龙江医学.20xx,25(3):214
9.范丽凤,潘长玉,田慧等.全程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实践.中华护理杂志.20xx,36(4):249-252
10.史水红.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病人中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20xx,17(9):201
11.刘晓明,陈秀军,赵春英,康云梅.有效评价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方法初探.中华护理杂志.1999,34(9):568-569
12.张苏范,丁娜.健康教育--医患关系问题.医学与哲学,1997,18(1):41-42 13.赵长云,赵,令国瑞,林禄.如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黑龙江医学.20xx,25(12):943
14.张绍维,卢爱玲,郭俊香,徐招娣.糖尿病的健康教育.1999,15(11):179-180 15.戴筱英.糖尿病患者餐后不同时间运动的降糖效果.中华护理杂志.20xx,36(12):914-915
16.甘俊丽,谭艺真,李媛等.糖尿病人糖尿病足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xx,16(4):201-203
17.刘新民,主编.实用内分泌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354-356 18.甘俊丽,刘纯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自我防护意识的调查.护士进修杂志.20xx,15(11):842-844
19.王晓媛,武惠萍,孟晓敏,侯慧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感觉测试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xx,36(4):263
20.李雪萍.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预防意识.护士进修杂志.20xx,15(5):387
附录一
世界卫生组织(WTO)提出的糖尿病患者自身保健基本需要单
1.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
(1).为检查下列尿项所用的物品:
(A)尿糖(葡萄糖)
(B)尿酮体
(2)记录检查结果和体重用的本、笔(或表格)。
(3)当必要时,口服降血糖药物。
(4)糖块或其他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以备低血糖时用。
2.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
(1)同上尿检查物品。
(2)记录结果的本、笔(或表格)。
(3)按医嘱备的胰岛素(加上保存胰岛素的冷藏设备)。
(4)注射器(消毒盒)和针头。
(5)消毒设备。
(6)消毒用棉。
(7)清洁剂。
(8)糖块或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以备低血糖时用。
3.基层卫生保健站所需设备
(1)上述自身保健所需设备。
(2)体重计。
(3)血糖监测器和检验试纸。
(4)静脉注射用葡萄糖,如果可得到还应备高血糖素。
(5)印刷的简明教材。
(6)保存病历的地方。
附录二:
目测八联试纸检测法
目测八联试纸即八种不同试纸薄片粘附在一个塑料条上,供测定尿液中的隐血、亚硝酸盐酸碱度、尿胆元、胆红素、蛋白质、葡萄糖和酮体。这一种医用快速检验试纸,可用于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症、消化道各种出血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甲亢、慢性肝炎、酸中毒、碱中毒、酮酸中毒等患者的早期临床检测。具有快速、简便、价廉和准确的优点。对疾病早期发现和病人临护提供了方便。患者可以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参照说明书使用。根据病情稳定情况和治疗方法,一般病情稳定者可每周测一次;病情变化大或治疗方案有调整者可每日测一次。
使用方法:
1、取清洁小玻璃瓶取被检者任何时间的新鲜尿液。
2、手持试纸条,将条上八种试纸全部浸入被检尿液中,浸透约1秒后取出。
3、1分钟后与标准色版对照比较即能测出结果。
4、试纸保存应存放在低温环境,家庭最好放在冰箱里保存。
糖尿病论文11
[1]熊学勤,罗碧霞,郑晓玲.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xx,25(7):1095-1097.
[2]常利侠.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探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xx,24(3):174-177.
[3]李惠.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护理论著,20xx,33(22):143-144.
[4]薛艳艳.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xx,35(30):6798-6799.
[5]王海莲.糖尿病护理小组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效果探析[J].大家健康,20xx,5(6):47-49.
[6]程俊玲,陈俊瑜.糖尿病护理小组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J].吉林医学,20xx,34(17):3482.
[7]李玲,段春梅,张敏.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xx,13(12):30-31.
[8]李旭亚,杨萍,周丹.糖尿病护理门诊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xx,30(3):421-422.
[9]邱翠琼,吴秀燕,张广清.糖尿病护理小组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和效果[J].中国医院管理,20xx,2(3):58.
糖尿病论文12
【摘要】
目的探讨和研究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模式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xx年1月至20xx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50例则遵循循证医学理论,通过了解问题、获得循证支持、制定护理计划并实施等方案来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血糖控制理想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更具有目的性,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血糖控制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糖尿病;循证医学;护理干预
糖尿病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一类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的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对此类疾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临床认为采用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是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条件[1]。但由于患者医疗知识的缺乏,往往难以长期保持,影响疗效。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来改善这种现象,以达到改善预后,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是工作中的重点问题[2]。笔者近年来尝试将循证医学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取得了较好成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为20xx年1月至20xx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包括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46~77岁,平均(60.3±4.2)岁,病程4~16年,平均(7.2±0.9)年,采用数字表法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护理等;研究组则实施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
1.2.1了解问题:通过回顾资料、了解患者状况等措施,确定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主要护理问题为:①心理负担重,患者最明显的表现是治疗信心缺失,认为目前治疗方案难以达到控制血糖的效果,部分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担心胰岛素泵会影响日常生活,担心并发症的发生;②低血糖,低血糖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饮食、运动、用药等影响而发生;③自我管理能力差,患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医疗常识,不能认识到饮食、运动等治疗措施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持久性差,一旦缺乏护理监管就会出现懈怠行为,从而影响整体疗效。
1.2.2循证支持:通过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寻找证据等措施确定理论的正确性和临床的实用性,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并实施。
1.2.3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强化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是改善患者整体行为的重要基础,让患者了解到综合治疗方案的意义及效果,明白坚持治疗的重要性,通过以往临床案例来向患者说明,提高患者的认同感和配合度;②心理指导,对于存在负性情绪的患者要加强心理指导措施,让患者明白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指导患者学会调节情绪,改善患者的家庭支持状况,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③饮食护理,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环节,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共同制定饮食计划,参考患者的个人意愿,提高患者的参与度,指导患者学会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明白定时定量进餐的重要性;④运动护理,同样与患者一起制定运动计划,参照中华医学会提出的建议,每日运动时间以30min为宜,保持中强度运动,遵循适量原则;⑤并发症护理,要加强患者治疗期间的病区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告知患者常见并发症的特点及症状,使患者能够正确辨别并及时反馈给值班护士,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要加强局部皮肤的清洁,防止皮肤感染。
1.3评价方法:
分别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评价在干预1周后进行,当天凌晨测空腹血糖在4.4~6.1mmol/L,非空腹血糖在4.4~8.0mmol/L则视为血糖控制理想;护理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进行,将护理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类,以非常满意+满意统计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对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对比用2检验,P<0.05视为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糖控制:
研究组血糖控制理想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糖尿病的特殊性,临床护理措施在患者的血糖控制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护理模式仍是以遵循医嘱用药,被动宣教等措施为主,忽略了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和循证医学理念的重要性,护理措施显得生硬而缺乏针对性,从而影响到了整体的护理质量[4]。循证医学理念更注重临床研究依据,认为医疗决策应当在客观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更重视个体需求,也更符合当前“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温雯等人[5]的研究显示,循证护理措施用于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将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了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9%,并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肯定了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及意义。从本文研究数据来看,研究组血糖控制理想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循证医学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认知,更能够从生活、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配合护理,从而实现了更加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而护患之间交流的增加,也提高了患者的信赖感,护理人员的工作更加注重患者的需求,更加人性化和个体化,全面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更具有目的性,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血糖控制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高天舒,晏丽丽,王英娜.新诊断2型糖尿病常见中医证型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xx,38(2):200-202.
[2]董瑞鸿.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xx,51(21):88.
[3]吴毓敏,余玲,郭选贤.口服降糖药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xx,6(14):45-46.
[4]刘燕,康冬梅,邓克学,等.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脂质沉积程度与脂代谢紊乱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xx,15(5):488-491.
[5]温雯,周红宇.社区医院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综合治疗的体会[J].医学信息,20xx,23(9):3156-3158.
糖尿病论文13
【摘要】目的分析医护一体化在糖尿病足伤口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xx年4月至20xx年3月
(新模式实施前)该科25例患有糖尿病足伤口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xx年4月至20xx年3月
(新模式实施后1年),25例患有糖尿病足伤口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和医护患三方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率和显效率增高,平均住院时间减少,医护患三方满意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模式应用于糖尿病足伤口治疗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伤口愈合率,减少住院时间,还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医护患三方满意度。
【关键词】合作行为;糖尿病足;创伤和损伤;伤口愈合;病人满意度;问卷调查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并发糖尿病足的患者也越来越多。Apelqvist等[1]对糖尿病足研究发现,年轻糖尿病群体发生率为1.7%~3.3%,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发生率为5%~10%。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足将成为慢性伤口的主要病因[2]。与急性伤口相比,慢性伤口的伤口愈合涉及一系列更为复杂、多变的生化反应,所以在进行糖尿病足全身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综合管理来进行有效的足部处理才能使糖尿病足伤口愈合,从而达到理想疗效。传统伤口治疗模式
(旧模式)是医生为伤口治疗、换药的主体,护士参与比较少。随着患者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和医疗业务的细化,医生工作量已接近饱和。而糖尿病足伤口换药又是一个细致、耐心的工作,费时、费力,医生每天进行伤口治疗的时间、精力十分有限,常常缺乏对伤口的动态评估及管理,从而影响伤口愈合质量[3]。本科从20xx年起,本着以患者需求为起点,以患者满意为结果,试行伤口治疗新模式,即以经过伤口专业培训的护士为主导,通过医护联合评估、治疗、管理伤口,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伤口治疗服务。通过开展“医护一体化”治疗新模式后,打破了原有医患、护患两条平行线的格局,重建了医、护、患“三位一体”的崭新工作格局,提高了患者伤口愈合率,缩短了住院时间,也减轻了患者痛苦,使医护患三方满意,达到患者、医生、护士三方共赢的目的。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
选取20xx年4月至20xx年3月
(新模式实施前)本科25例患有糖尿病足伤口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43~75岁,平均
(59.4±4.8)岁。另选取20xx年4月至20xx年3月
(新模式实施后1年)本科25例患有糖尿病足伤口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在50~75岁,平均
(61.1±5.1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糖尿病足按Wagner分级,1级表面溃疡临床无感染和2级较深的溃疡常合并软组织炎,无脓肿或骨感染;
(2)年龄大于18岁,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和沟通能力,能积极配合问卷调查;
(3)均自愿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糖尿病足合并肾病需透析治疗的患者;
(2)糖尿病足需介入术治疗或截肢的患者;
(3)糖尿病足按Wagner分级3级及以上的患者。
1.2方法
1.2.1伤口治疗模式
对照组采用传统伤口治疗模式,观察组采用医护一体化伤口治疗新模式,具体如下。
1.2.1.1前期培训
派选科室对伤口治疗感兴趣的高年资护士参加中德国际伤口治疗师培训学校,取得国际伤口治疗师资质。派选护士参加院内伤口治疗短期培训班,成为伤口护士,再通过科室的帮带作用,使科室其他护士对伤口治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完成基本的伤口清创、换药操作,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伤口治疗专业人才。
1.2.1.2建立组织构架
在科主任及护士长领导下建立医护一体化糖尿病足伤口治疗固定团队,由2名高年资、经验丰富的门诊医生、2名住院医生、4名专科伤口护士、1名营养师共9人组成。为便于团队工作的实施及绩效评价,制定规范化伤口治疗的工作职责及内容,明确伤口治疗工作流程,使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职责明确,对伤口进行分级管理。
1.2.1.3设立专门的伤口治疗室
伤口治疗室应具备换药床、换药足部支架、治疗车及各种敷料、无菌包等清创换药工具和材料。
1.2.1.4工作开展
根据伤口的类型和疑难程度实行三阶梯式的伤口治疗模式[4]:
(1)一般急性、简单伤口由责任护士或住院医师完成基础的伤口治疗工作;
(2)慢性感染性伤口由获得国际伤口治疗师资质的护士和主管医师共同制订治疗方案,共同处理;
(3)疑难重症伤口、大面积伤口等会邀请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共同制订综合的治疗方案。根据伤口程度,团队成员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相互协作,确保科室伤口治疗工作高效开展。为实现门急诊-住院一体化,专门开辟门诊-住院部的绿色通道,急诊患者直接安排入院。团队医生和伤口专科护士一起对患者行入院接诊,除了常规的临床路径外,需联合进行全面评估,对患者的患肢皮温、皮肤颜色、皮损、疼痛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做好记录,与对侧相比较,必要时进行拍照跟踪留下影像资料并建立数据库,及时留取分泌物做培养,了解患者的整体病情后,在常规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团队成员共同制订伤口的处理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医护联合管床、联合查房、联合交班,定期开会,集思广益,对患者伤口进行及时而有效的管理。但伤口治疗和清创换药的主体工作是由护士完成的。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伤口治疗群,让每位伤口护士都清楚地了解每个患者的伤口情况,同时建立伤口患者网络群,方便患者出院后对伤口情况进行咨询。
1.2.2观察指标
科室负责人随时深入病房,通过现场查看、询问、问卷调查等方式来了解患者的伤口愈合率及对换药的舒适度、平均住院时间、医护患三方满意度等。同时伤口治疗团队成员就医护配合情况、医护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方面不定期进行评价和自评。
1.2.3伤口愈合情况
评价治愈:局部肿胀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脓性分泌物显著减少,溃疡面完全愈合;显效:局部肿胀及皮肤颜色改善,脓性分泌物显著减少,伤口无恶臭,溃疡面缩小70%以上;有效:局部肿胀及皮肤颜色改善,脓性分泌物有所减少,伤口恶臭降低,溃疡面缩小30%以上;无效:达不到有效指标。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Р<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伤口治愈率和显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
(14.5±2.1)d]短于对照组[
(18.9±3.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两组医、护、患三方满意度比较
问卷调查显示,观察组医生满意度、护士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讨论
3.1新模式能够提高伤口愈合率及舒适度
在新模式下,医护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优势互补,共同对伤口做到系统、全面、规范的管理,使伤口愈合情况越来越好,说明新模式更加能够提高伤口的愈合率。在旧模式中,医生的关注点往往在疾病本身,考虑从诊疗和手术上如何将疾病治愈,加上医生精力有限、工作量大,与患者接触时间比较少,每天观察和处理伤口只能抽空进行,因时间紧迫而缺乏对伤口的动态评估、观察及管理,治疗可能不够全面和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伤口愈合。然而,糖尿病足伤口因自身疾病发展较快、复杂多变,因治疗时间的延误而不能早期发现伤口异常情况。创面的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的乳酸,容易造成伤口的炎症期延长,甚至伤口停滞[5],从而影响了伤口愈合的质量。新模式中护士每天与患者密切接触,对患者的病情、治疗、心理等变化了解得最清楚,能早期发现情况并给医生提供动态信息,有效进行干预,避免外在因素所造成的治疗空隙,从而保证伤口信息的及时性和治疗的有效性。所以,新模式能够强化糖尿病足伤口护理,可有效促进伤口愈合,避免截肢。在伤口治疗过程中对舒适度影响最大的问题是疼痛,也是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大部分伤口患者都有过疼痛的体验,而只有极少部分的慢性伤口疼痛得到治疗[6]。慢性伤口疼痛患者有对安全、自尊、爱与归属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旧模式中进行伤口换药的往往是由进修生、研究生或低年资医生从事,没有接受过专业伤口治疗培训,对患者心理需求就很容易忽视;在进行伤口清洗时掌握不好擦洗的力度,往往会使患者的伤口出血、疼痛[7]。而伤口护理时护士会着重于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护理工作与解释同时做到位,为每位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舒适护理服务和健康教育;同时利用专业的伤口知识及预防和减少伤口创伤和疼痛的理念来进行操作;另一方面注意选择适合的敷料,减少外界对伤口的机械和化学刺激,避免新生肉芽组织的再次机械性损伤。新模式能够有效地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疼痛,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3.2新模式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糖尿病足患者所需住院和康复时间最长,花费最多,单例糖尿病足治疗费用波动在4595~28000美元[8]。慢性伤口导致的经济负担重,从劳动力丧失角度难以估计,还增加了医疗成本[9]。新模式的实施,使糖尿病足的治疗流程再造和优化,合理使用临床路径,使患者以最短、最快的时间完成各项检查,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医护联合进行工作,患者能及时了解治疗的进展,提高了对伤口治疗的认可度,使得配合度、依从性增加,减少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因而从整体上降低治疗的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和医院人力成本,提高临床疗效。平均住院时间的缩短,可提高床位周转率和使用率,有效缓解老百姓住院难,住院贵的问题,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工程。
3.3新模式能够提高医护患三方满意度
新模式的应用,使医护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增加了医护间的交流,更加能够相互体谅,尊重理解对方,形成良好工作氛围,提升团队凝聚力,使工作程序更加顺畅。医护共同参与管理也提高了信息互动性,提高了医生对护士的信任度,还可有效减少医生工作量,医生可以有更多时间精于自己的业务,进而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相对医生而言,护士进行伤口治疗的积极性更高,自愿性更强。自愿是具有高度主观能动性和激发潜力的行为,自愿也是实现互动的前提和基础[10]。在新模式中,护士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拓宽了临床护士的职业发展空间,扩宽了护理深度和广度,职业成就感会大大增强,工作积极性也随之提高。联动工作模式避免了重复工作,工作重点突出,杜绝了医护矛盾,工作关系更加融洽,提高了工作效率。医护共同查房时护士对于自己不理解或有异议的地方可以及时询问,这也是护理继续教育的有效补充,促进护士业务能力的有效提升。医患、护患关系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医护一体化新模式的应用,改变了医护各行其是的传统模式,使医生和护士形成相对固定的诊疗团队,以达到医护患三者联动,这样的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了整体的、连续的、人文的、个性化的服务,改善就医体验,优化住院流程,减少了护患、医患之间的矛盾,防范了医疗纠纷,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为和谐的医护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新模式能够提高患者伤口治疗的舒适度,增加患者认可度,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综上所述,医护一体化治疗模式是伤口治疗作为在新的医疗理念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专科护理工作。将医护一体化模式应用于糖尿病足患者管理中,使医生、护士、患者三位一体,紧密配合,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伤口愈合率,减少住院时间,还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医护患三方满意度。
参考文献:
[3]陈佳丽,宁宁.四川地区三级医院伤口治疗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xx,38
(1):77-79.
[4]宁宁,陈佳丽,吕娟.实施三级阶梯式伤口治疗工作模式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xx,27
(5):400-402.
[5]周业平.应用负压治疗伤口的临床实践及进展[J/CD].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xx,4
(1):4-5.
[7]刘君.现在伤口护理手册[M].珠海:珠海出版社,20xx:12-13.
[10]汪晓东,李立.结直肠肿瘤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下人员构架的探究与实践[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xx,14
(2):235-238.
糖尿病论文14
篇一:糖尿病护理管理
1一般方法
1.1门诊咨询
向患者讲解糖尿病防治操作,包含饮食控制方法、日常运动方法、自我血糖监测方法、生活习惯调节方法、日常用药方法等,为患者建立档案。根据其身心情况予以针对性护理,并加强随访(电话形式)。
1.2会诊护理管理
成立护理管理小组,根据患者临床资料以及疾病程度,通过评估、询问等方式制定针对性治疗及护理方案,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症,应及时予以护理避免恶化。组内护理人员应加强糖尿病相关疾病知识的学习,尤其在疾病并发症的预防、血糖监测方法、日常血糖控制模式等方面需加强学习,以便于更好地为患者展开健康宣教。
1.3技能培训
远方对护理人员展开培训,针对糖尿病血糖控制各方面展开针对性技能训练以及专科知识灌输,保障每位护理人员都掌握相关知识。采取理论授课、临床演示方法和提供相关资料学习的形式进行培训,后期对培训内容予以考核。
1.4观察指标
①护理风险评估:包括低血糖、血糖偏高、糖尿病足等易影响患者病情的因素;
②焦虑状况:通过SAS(焦虑自评量表)评价患者焦虑状况,若分数在50分以上则可判定为患者存在焦虑;
③血糖检测:在护理3月后检测患者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
④采用闭卷考察方式:对两组护理人员研究前后糖尿病相关知识予以考核(满分为100分),对比分数变化情况以及组间分数差异。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2结果
2.1护理效果研究
统计两组中出现护理风险的例数并计算占组内比例,评价患者焦虑程度以及血糖状况,行组间对比了解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观察组在护理风险发生率上明显更低;情绪状态上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血糖控制上无论空腹血糖还是餐后2h血糖上观察组均更低。各项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人员护理能力研究
采用考核方式对两组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健康教育以及疾病认知相关知识予以评分,对比研究前后分数变化情况以及同期组间分数对比差异性。
3讨论
根据该研究结果,在护理管理效果方面,采用了护理管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更优,无论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在检测结果上均远低于对照组,且在糖尿病低血糖、血糖偏高、糖尿病足等影响因素发生率上观察组明显偏低,证明在护理干预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可大幅降低。护理人员能力评分方面,两组护理人员研究前分数无明显差异,研究后观察组护理人员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各项考核分数均在90分以上,证明护理干预下不仅患者病情控制状况更优,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与疾病认知相关知识上能力也明显提升。
糖尿病是由于患者自身胰岛功能出现障碍而产生的一种代谢类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需要接收终身药物控制治疗,目前并未研制出糖尿病根治药物。因此临床护理成为了控制血糖的重要帮助。综上,护理专科小组在护理教育、临床护理、健康咨询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服务内涵,同时更有效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提升护理有效性。
作者:蔡晓芹 冯潇宇 赵亚平 单位: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
篇二:糖尿病护理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患有糖尿病的患者58例,分为对照组和参考组各29例,其中对照组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2例;患者的年龄为38~75岁;患者确诊患有糖尿病的时间为1~22年;参考组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3例;患者的年龄为38~75岁;患者确诊患有糖尿病的时间为1~22年,以上所有患者的疾病诊断均符合WHO对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且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两组患者在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的种类、患病的时间数等均无明显的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护理管理方案
对对照组的患者采取糖尿病的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而对参考组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具体包括首先在患者入院治疗的初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患者糖尿病饮食控制总热量和体重。减少食物中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含量,使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所占比例合理。控制膳食总能量的摄入。食盐摄入量限制在6g/d以内,不能饮酒、吸烟等。督促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但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量力而行。加强疾病健康知识教育,同时告知患者血糖自我控制的重要性,保障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教会患者及其家属会自己注射胰岛素以及自己检测血糖值,避免出现血糖偏高或过低的危险。要去患者定期复查,有任何不适积极就诊。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对照组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5d,患者在大约9d左右的时间血糖可以降至正常的水平,而参考组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2d,患者降血糖的时间为7d,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参考组患者的血糖值均控制得较为正常,而对照组当中有3例患者血糖值有所升高,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以目前的医疗技术而言是无法治愈的,疾病本身不会造成患者的死亡,主要有由于长期的持续的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会导致全身的组织器官出现病变。肥胖、不良的生活习惯都会导致糖尿病的出现。因此,对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对患者更好的普及疾病健康的相关知识,告知血糖水平控制不理想是导致病情反复及临床并发症的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从而加强患者的治疗主动性,提高自我的控制能力。从上文的研究结果就显示出,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血糖均控制在正常视频,结果对比无差异。但是对照组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5d,患者在大约9d左右的时间血糖可以降至正常的水平,而参考组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2d,患者降血糖的时间为7d,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参考组患者的血糖值均控制得较为正常,而对照组当中有3例患者血糖值有所升高,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总的来说,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复杂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不仅需要良好的综合治疗,而且还需要患者良好的配合,对患者使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更好的帮助患者缓解病情,而且还可以减低疾病的复发率,值得临床上使用。
作者:马璎 单位:吉林省抚松县人民医院
糖尿病论文15
近年来,女性妊娠糖尿病(GDM)的患病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其发病率约为1%~5%,严重影响了产妇的身心健康及妊娠结局。妊娠糖尿病是由于妊娠期问拈抗胰岛素分泌的激素显著增高,导致不同程度胰岛素抵抗产生,从而引发糖尿病。GDM具有餐后高血糖明显、空腹血糖偏低、易出现肾性糖尿病等特点,通常发生于妊娠中晚期。如病情控制不佳,易发生流产、早产、胎儿畸形、巨大儿、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感染,甚至母婴死亡等不良后果。为了避免糖尿病产生的不良后果,临床治疗需采取综合处理方案,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为解决妊娠期糖尿病症状做好分娩准备,对疾病的控制和恢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选择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两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及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对象共102例,均为我院确诊的妊娠糖尿病患者,年龄21~32岁,平均(24.2±2.5)岁;孕周36~41周;其中初产妇78例,经产妇24例;空腹血糖≥5.9 mmol/L;其中6例合并中度以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重大身体疾患及认证障碍。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操作如下。
1.2.1 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向患者讲解妊娠糖尿病的病因及对孕妇和新生儿的影响,告知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同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妊娠期间的各项护理措施,让患者处于放松状态,让其了解到及时的治疗与干预可有效的控制病情,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担忧等不良情绪,使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教给患者检查血糖和尿糖的方法,对有条件自备血糖仪的患者, 告知她们如何消毒、采血、判断血糖是否异常等知识。
1.2.2 心理护理:因孕妇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情绪较为不稳定,应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及时发现并疏导患者的心理问题,主动向患者讲解疾病发病机制或注意事项,举成功病例现身说法,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及积极配合,更有助于控制血糖。
1.2.3 饮食护理:GDM患者基于其自身处于妊娠期需要补充营养并且糖代谢异常的关系,不能 多吃含有葡萄糖多的食物;宜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增加纤维素的摄入,水果以西红柿、青瓜等含糖量低的水果为宜;尽量多食用清淡、易消化、高蛋白的食物,不宜过食成、油腻的食物,并且喝汤尽量少食骨头汤、排骨汤等加重胃肠负担的食物,应以素汤为主。
1.2.4 运动干预:鼓励患者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可选择轻中度运动,如慢走、饭后散步、打太极拳、浅水区缓慢游泳、深呼吸简单的体操,以不负重、不引起产为锻炼原则。适当的运动可降低血糖,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度,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有助于正常分娩。运动后注意监测胎心率、宫缩和血压等情况,对发现异常的患者应尽快通知医生处理。对于接近分娩期的患者,应适量减少运动量以发生早产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孕妇的各时点血糖值、妊娠结局、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血糖控制情况、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及妊娠结局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GDM糖尿病病情及血糖控制水平直接对产妇及胎儿起着巨大的影响,如不能较好地控制血糖及糖尿病,则会导致产妇及胎儿的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大。因此,提高妊娠糖尿病患者的专科护理水平,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妊娠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组研究中,选择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运动干预、饮食护理及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得到观察组的血糖控制情况、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及妊娠结局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妊娠糖尿病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糖尿病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糖尿病论文的参考文献02-07
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人无须绝对“禁糖”01-24
2014年世界糖尿病日:健康饮食与糖尿病01-24
2014年世界糖尿病日:健康饮食与糖尿病01-24
祝福糖尿病人的寄语12-17
糖尿病工作计划06-21
世界糖尿病日简介01-24
世界糖尿病日的来历01-22
关于世界糖尿病日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