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的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服装设计的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服装设计的论文1
摘要:电影是一门影像艺术,是客观物质的复原,也是一种精神娱乐品。电影作为当今娱乐生活中一个生动形象的透视中外文化的窗口,不仅能够为观众重现历史、反映生活、表达梦想、彰显个性,同时,那些附加在影片内容上的服饰文化也已经逐渐渗透进现实生活,服装通过电影传达出的流行讯息更是时尚的风向标和动态指南。在电影百年发展历程中,服装在电影中的精彩演绎,对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不同类型电影的拍摄拓宽了服装设计师的创作思路,成就了服装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本文将结合电影《无因的反叛》来印证电影中服装设计对现代服装流行的影响。
关键词:电影服装;《无因的反叛》;流行导向
1电影服装概述
1.1电影服装设计的源起和发展
在电影这一特殊的传播方式中,包含了众多门类的艺术形式,电影艺术就犹如一个巨大的熔炉,吸纳了方方面面的文化精粹,就服装设计而言,它可谓是电影的患难之交。回顾电影百年发展历程,电影从默片时代的黑白影像发展到今天的3D视觉效果,那些如战袍一般伴随电影一路征战的电影服装,也从低谷抵达到万众瞩目的时尚巅峰,人们希冀从影片中了解新鲜事物来丰富自己,电影服装的流行也就变得顺理成章。直至1948年奥斯卡奖项中出现了最佳服装设计奖,电影服装设计从此便有了更广阔的舞台也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1.2电影服装设计的特点
作为电影服装,在电影中要担负起丰满人物形象、配合剧情发展以及奠定电影风格等多重任务,这些任务的独特性也就区别开了电影服装和其他服装设计,成为电影服装的主要特点。因此,服装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根据电影服装的特点从多方面考虑,不仅要使服装具备符合大众审美的可观赏性,还要使观众能够透过服装感受到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等信息。除此之外,经典电影中的优秀服装设计还能够重现一段历史的兴衰,记录一个时代的服饰文化,并通过电影这一特殊流通形式向后世传达过往的流行时尚。
2电影《无因的反叛》简述
电影《无因的反叛》拍摄于1955年,这是著名导演尼古拉斯雷的代表作之一。电影反映出了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社会现象,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整部电影充斥着叛逆,深刻的表现了美国青少年的彷徨、无助、苦闷和反叛。《无因的反叛》被誉为好莱坞第一部正视青少年问题的经典影片。电影的成功直接促成了演员的爆红,而演员的成名又使其服装造型成为备受追捧的流行榜样。这部电影最终被AF评为了百部最伟大的美国电影第59位,并且获得第29届奥斯卡最佳男女配角奖和最佳编剧奖以及第十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电影和最佳男演员2项提名。电影《无因的反叛》的成功不仅仅局限于它捧红了一代影星詹姆斯迪恩,也不单是它获得的奖项和被赋予的“经典之作”的头衔,它的贡献还在于电影中出现的服装款式、巧妙搭配以及拉风的飞机头等等都被后来人乐此不疲的追捧和效仿。电影中的经典服装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今后的穿衣方式和审美标准,同时也促进了服装设计行业的繁荣发展,人们的着装开始多元化,由服装带来的时尚新气象也是日新月异。
3电影中的服装设计对现代服装流行的影响
不同时代的电影作品中,蕴含了各自时代的主要文化缩影。电影犹如一部动态时尚指南,为人们直观的指引流行方向。电影中的服装设计较日常服装更为夸张、超前,这样的特点吸引了大众的视线也让他们竞相模仿,在生活中如果能像偶像明星那样引人注目也是个不错的体验。因此,电影中的服装设计就在观众们的注视和模仿下,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影响大众穿衣风格和审美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什么样的服装能够影响时尚潮流呢,电影总是会给出很好的答案。每每谈及电影《无因的反叛》,一定不会被遗落的话题当属詹姆斯迪恩在片中的经典造型。在这部电影中,服装在款式和色彩上做到了天衣无缝的合作。詹姆斯迪恩在剧中的所有戏服里,每一件都并不繁琐,单靠简洁大方的轮廓、明亮的色彩和质感十足的面料就轻轻松松的打造了一位浪子形象,而那件红色夹克也成为了绝对的重头戏。在《无因的反叛》中,詹姆斯迪恩饰演的吉姆被设定为一个叛逆、孤独并对青春充满迷惘的高中生形象,他身穿红色夹克出现在荧幕上让所有观众都为之瞩目和疯狂。通过电影,年轻人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那件红色夹克也迅速成为当时年轻人最热衷的流行装束,人们将其视为潮流时髦的象征并疯狂的定制购买,想让自己也如剧中的吉姆一样潇洒帅气,借此来发泄自己不敢展露的叛逆一面。这件经典服装同时还影响了另一位国际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在他的歌曲《BeatIt》的MV中,他就以一件红色夹克造型亮相,同样成为一个经典画面。电影《无因的反叛》中的红色夹克成为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流行符号,在红色夹克身上凝聚着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缩影,夹克外套的风靡和普及丰富了人们的着装,在日后的设计师手中不断翻新款式,以更多种多样的形象面世。
4结语
电影中的服装设计不断的制造惊喜,推陈出新,一次又一次的影响着现代服装流行。电影的广受欢迎有意无意、直接或间接的引导着服装流行,对于这种现象,服装设计师是应该全盘接受还是应该另辟蹊径?当然,这两种都是单一的解决方法,只有去粗取精才是服装设计应坚持的发展道路。如今的很多电影中,服装设计已经走入了一个只顾吸引人们眼球的怪圈,而不再具有服装本身应有的文化意义。因此,笔者也希望,作为电影中举足轻重的服装应该找回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为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服装文化。
参考文献:
[1]李迎军.服装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88-115.
[2]李当岐.服装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90-293.
[3]程晓英.时光与电影的互动及发展研究.http://www.do-cin.com.cn,20xx.
服装设计的论文2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门问题,党和政府对此也十分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需要就业。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起步较晚,高职学生的就业更应该引起重视。服装设计专业是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专业,也是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专业。多年来,该校在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就业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一、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大学生目前就业的现状
从就业率的角度看,目前高职服装设计的就业率还是很高的,能达到90%以上。这几年国家积极倡导大学生创业,创业氛围在高校基本形成,但成功的比率太低,到企业工作仍然是大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途径。高职院校的学生寻求工作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由实习转为就业。这是高职学生就业中比较普遍的做法。很多高职院校教学中都安排有实习环节,在临近毕业的实习中,很多同学实习结束后留在实习单位直接就业了。二是亲朋好友介绍。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这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种途径的缺点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动意识不强,对单位及工作岗位了解不够,学生往往会因为工作不适应而辞掉工作,稳定性差。三是利用网络求职。在当今社会,网络影响着我们的各个方面,就业也不例外。大学生都非常熟悉网络,很多同学会利用网络发布求职信息,寻求工作。但我们国家的网络监管措施还不够完善,网上诈骗的事情时有发生,高职学生利用网络求职非常谨慎,还没有成为就业的主渠道。四是专升本。部分同学会选择专升本,到本科院校进一步深造。本科院校比较注重理论、学术研究,高职教育比较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了高职教育的动手实践的基础,再到本科院校里进行理论提升,就业时会有较大的优势。
二、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就业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就业层次偏低。很多同学就业时在生产一线工作,到设计、制版、技术指导等岗位的人员偏少。二是学生的就业流动性太大。据统计,学生毕业后一年内换工作单位的同学占到61.7%,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说明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很差。三是专业对口率偏低。对往届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有近50%的同学没有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
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学生转换工作岗位困难。现在很多单位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要有在生产一线工作的经验,因此,很多同学刚开始都在生产一线工作。实践中,往往是一旦在企业某个岗位干,提拔或转换岗位很困难。很多企业主要还是考虑企业的利润,一个员工从一个熟悉的岗位上到一个新岗位上会有一个适应过程,影响生产效率,影响产量,继而影响企业的效益,这导致很多企业不太乐意主动去转换员工的工作岗位。(二)企业存在用人偏见。服装设计专业女生较多,占学生总数的85%以上。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女生在就业时还是会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在对很多服装企业的人事部门调查了解到,企业对女性员工,尤其是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提拔或者重点培养还是很慎重的。他们主要考虑女生刚毕业,都还没有成家,工作不了太长时间会回家结婚、带孩子,这会给工作带来不便。(三)学生好奇心强。刚毕业的学生好奇心很强,再加上把就业目标定的比较高,甚至一味的追求高工资,这就导致学生就业后频繁的换工作。大量毕业学生调查结果显示,这样做并不能达到相应的目的。一些同学从原工作企业出来到其他单位就业,经过几家单位的比较之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单位,又返回到了原点。年轻人的好奇心,加上社会上学生跳槽成风的影响,很多同学频繁更换工作单位,使得学生的就业流动性很大。(四)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缺少对专业的热爱。很多同学就业后,总感觉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于是会把原因归结到各个方面。其中,很多同学错误的认为没达到自己的就业薪水目标是因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待遇低,认为其他的行业会好些,于是很多同学改行了。到了其他行业后,待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部分同学经过几年几个行业的周转后,又回到了自己原来所从事的行业。缺少对专业的热爱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遇到困难时,轻易的就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在刚毕业需要实践锻炼、弥补学校所学知识缺陷时,匆匆更换了专业,使得所学专业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坚持做所学专业的同学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信心丧失,最终导致彻底放弃所学专业。
三、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就业应对策略
针对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目前的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问题。
(一)加强学生的就业教育。不难看出,许多问题的出现主要是认识不到位,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目标不切合实际。另外,大学生要树立就业即劳动的思想。服装设计专业有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装营销等多个工作方向。成为一名设计师、服装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是许多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理想。高职学生比起中专学生来讲,不但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对专业知识也有较深的理解,许多高职学生都希望在某些技术岗位上工作。现实的情况是,在一些技术岗位上工作比较体面,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但收入并不一定比在生产一线高,跟一些同学的期待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科技发达了,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对一些技术性比较强、比较费时间的工作进行了改进。比如,许多服装企业生产的品种比较固定,企业往往会制订出本企业所生产服装的母版,根据订单的不同,在母版基础上进行修改。加上计算机制图软件的投入使用,这样一来,制版师的任务比起传统制版来讲任务小了许多,对制版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低了许多。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从事这样的工作,根据市场运作的规律,这些岗位的工资就不会非常高。一些同学就为此感到茫然,不愿意在生产一线做,在一些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收入又不太高。很多同学想做一些劳动强度小的技术工作,又想比在生产一线收入高。加强学生就业教育还是以后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专业教育,树立“干一行,爱一行”、“就业就是劳动”的就业思想。
(二)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很多同学感觉就业时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没有得到充分运用,或者所学知识跟企业的要求有差距。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校企共同培养学生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这有利于学生更快的适应就业岗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论文专业在此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该专业采用项目化教学,经过两年的模拟项目后,成功将企业的真实工作项目引入课堂。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项目化教学,将项目成果投入到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这样一来,学生的目标更明确了,对就业岗位的认识更清晰了。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切身体验了企业的工作过程,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对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就业岗位很有好处。
(三)拓宽就业渠道。由于高职服装设计学生在校期间动手机会较多,学习过程中在企业有认知实习,学生毕业时对生产一线已经比较熟悉了。有条件的话,将学生直接安排到服装设计、制版等岗位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层次。每个企业需要的技术人员都是非常有限的,靠几家企业无法满足学生就业需要。我们可以以各级服装协会为依托,跟更多的服装企业、服装工作室建立联系,拓宽就业渠道。
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政府需要创造更加宽松的就业环境,企业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学校需要进一步做好就业教育、教学改革、拓宽就业渠道等工作。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保障大学生就业率,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忠福.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学科专业设置.[J].中国大学教学,20xx,(2).
[2]王天营,曹婷, 沈菊华 . 基于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差异分析 .[J].广西社会科学,20xx,(12).
[3]徐顽强,孙丹.大学生就业地域歧视现象的理性反思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8).
[4] 颜建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J].生产力研究,20xx,(10).
服装设计的论文3
论文摘要:就目前对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创造力培养存在的一些观念误区进行了分析,对服装设计师创造力的真正内涵进行了阐述,指出服装设计师创造力的根基和源泉是消费者,是源于对消费者核心价值诉求的深刻把握。而引导消费需求,表达出对文化、价值观和人类命运的深刻理解和关注,更是服装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就如何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对学生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和市场素养的培养贯彻这一理念做了一定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创造力;培养
一、目前对服装设计师创造力认识的误区
(一)“创造力”与消费者无关,重要的是设计师的“才华”和“个性”
中国目前每年举办的各种服装节、服装博览会、服装设计大赛此起彼伏。在接二连三的流行趋势发布会和T台秀上,似乎具有“创造力”的设计师大有人在,奇特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夸张的饰品、古怪的材料,尽显自己的艺术才华,一副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做派。这些年下来,做秀成名者不少,甚至出现了做秀大师,但其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几乎没有,于是时隔不久,许多品牌、设计师由于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在热闹几年之后便无声无息,甚至无奈地退出了服装界,T台表演的辉煌与市场产品的黯淡同时存在的现象屡见不鲜。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就是由于设计师没能很好地理解创造力的本质,不尊重生活,曲解服装设计的本质。设计师们没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进行艰苦的积累,研究如何真正提高品牌的附加值,真正得到市场的认可。而是本末倒置,轻本质而重形式,轻为市场和消费者创造价值而重个人功利。这种对创造力的浅薄认识,不尊重市场规律的后果,必然是被市场所抛弃。
诚然,为创建和推广品牌,宣传企业理念、展示设计师的创造力而进行T台表演是必要的,甚至T台表演可以更夸张、更艺术化,但这种创造力,其传达的理念和定位必须与其市场产品设计思想和市场定位相一致,否则这种创造力的表现是无助于产品的市场推广,无助于品牌的树立,甚至有害。因为服装首先是具有设计意味的商品,而不是完全摆脱实用功能的束缚来追求精神人格自由的艺术品。只能做秀,没有市场份额的创造力,不是真正的创造力。
(二)会模仿和抄袭,就是“创造力”
当以哗众取宠之态冠以个性创造之名的“创造力”遭到市场否定后,似乎又有另一种论调:现在资讯如此发达,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品牌发布的最新流行趋势,马上就能掌握到,何须标新立异,什么服装好卖就跟着设计什么服装,只管模仿和抄袭就是,只要能赚到钱,就是最好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目前市场上服装品牌目不暇接,但风格、设计都似曾相识,大同小异,缺乏个性,毫无新意。市场一流行什么,就一哄而上,定位摇摆混乱,品牌个性更是荡然无存。正是由于对创造力的另一种歪曲理解,从而在设计中容易表现出盲从和幼稚,表现出囫囵吞枣、生搬硬套和引进以后的不吸收、不消化。视巴黎、米兰等地为服装业的圣地,奉行彻底的拿来主义,甚至全盘照搬照抄,缺乏对国内外服装市场的宏观把控和全盘考虑,丧失了对自身品牌如何走出特色的深度思考和研究。这不仅造成市场竞争的无序混乱,而且很难在竞争中形成强势品牌。
二、服装设计师创造力的真正内涵
(一)服装设计师创造力的根基是消费者的核心价值诉求。创造的确切定义众说纷纭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创造的定义侧重点有所差异,但是基本涵义是一致的。我们可以确认,站在服装设计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服装设计师的创造力,创造力应该包括设计的独特性、新颖性和设计对社会创造的整体价值和利益这两部分。其中对社会创造的整体价值和利益更为重要,其直接的体现就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被消费者认同和接受,价值的判断权掌握在消费者手中。也就是说,服装设计师创造力的根基和源泉是消费者,是源于消费者的核心价值诉求。
目前,中国高职服装设计教育中有一部分人对服装设计师创造力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一些学校在教学中过分强调设计的新颖性、独特性,认为这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重要的,误把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创造力理解为设计师个人的自我表达和发挥,我行我素,不知道为谁而创造,自然更关注的是设计师自我个性的张扬,那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社会,其设计的服装显然难以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因此也不可能被消费者接受,为社会创造整体价值和利益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创造力。一些学校在教学中又走入另一极端,片面理解设计与市场相结合的关系,反对学生适当的个性表达,而鼓励学生“勇敢”地、肆意地、不解其意、不分青红皂白地对一些世界著名品牌的设计抄袭模仿,使得对国外设计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模仿、借鉴只能停留在形式上和表面上的。
世界著名品牌设计的新颖性和独特性之所以被接受,恰恰是因为这些新颖性和独特性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更主要的抓住了消费者内在核心价值诉求。是在认真研究消费者需求、研究市场的基础上的完美表现。
(二)服装设计师的创造力具有引导消费的社会责任。服装设计的本质是生活方式的创造,因而从更高层次来说,设计创造的价值比价格更重要。诚然,正如一再强调的,服装设计师创造力的根基和源泉是消费者的需求,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但是,进一步分析,这种能为社会创造整体价值和利益的创造力,不是对消费者需求欲望的简单迎合,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服装设计师,引导消费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当前“娱乐”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下,设计中的低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在形式上表现出视暴露为性感、把肉麻当幽默的倾向。粗陋的搭配被解释为个性的张扬,浅薄的裸露被宣扬成提前与国际化接轨,片面追求感官的愉悦性。在当代生活更加崇尚和迷恋形象或影像的时代,往往把刺激、吸引眼球作为设计的关键,它尽管在形式上逐新猎奇,但在实际上却与真正的创新无缘。这种设计是对文化的一种嘲弄,是不符合时代精神和追求的。诚然,在当今如此快节奏时代,让人在消遣、娱乐之中获得轻松和愉快,当然是一种合理的要求。但是,如果只是毫无节制地放纵,也只能带来消极的后果,那就是尊严感、崇高感和责任感的丧失。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是高的,但对于人文关怀、精神价值的“配置”,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往往是失效的。因此,具有真正创造力的设计不仅仅是在款式、色彩、面料等方面有所创新,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于情感价值和精神内涵的探求,引导消费欲望,表现出对文化、价值和人类命运的深刻理解和关注。
服装设计的论文4
【摘要】在服装设计上,中国与西方的设计思维之间存在的差异可以通过装饰思维以及“形的生成”两方面来阐述。而中国现代的服装设计教育要从三个角度入手进行深化认知,即服装史教学、美学教学、设计教学。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旨在区分中西方服装设计上的思维差异,并从中获得关于现代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教育;设计思维;中西差异;启示
”随着山本耀司、川久保玲、三宅一生等日本本土设计师凭借他们各自对服装独到的哲学理念征服了西方时尚界,凝聚东方哲学思想的艺术理念开始在国际上受到关注。
一、源自东方的空间感受
空间是艺术探讨永恒的主题,通过分析艺术作品空间的表现方式,人们可以解读出艺术家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方式。基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东西方艺术对空间的感知和再现方法存在着本质区别。“物派”艺术关注的是存在于物体中的空间,日本美术批评家千叶成夫用陆地与航行在海上的船只的关系来说明“物派”的思想。在这里,陆地与海洋是相互依存的,陆地与陆地的关系是借助海洋向外围无限扩展延伸而连接起来的。在西方观念中,人们要创造出具有独立空间的存在物,而在东方文化语境中,自然空间是原本就在那里的东西,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在原本就存在的空间里存在着包括人们自身在内的一切。用韩国物派艺术家李禹焕的观点来说就是,“所有的东西在太初都已经实现了,世界就是这样向我们开放着,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呢?”
二、物派艺术的空间观
(一)物派艺术概述
物派是日本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一个重要艺术现象。物派的作品风格特征是以大量使用未经加工的木、石、土等自然材料,将制作程度降到最低的限度,在遵从重力法则及其他自然法则的前提下,对普遍存在物进行组合。物派注重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普遍的物在特定空间中的特殊存在,并将空间以及由此产生的“场”的变化作为作品因素之一加以考虑,消解概念的物的存在,从而揭示世界的本来面貌。
(二)神秘的空白—“间”
“间”字在日文的发音为“MA”,日语《岩波古语辞典》中将其解释为“连续的物与物之间当然存在的间隔,由此产生休止的观念”。“间”包含了主客观两方面的知觉范围,大致与汉语“之间”的意义相近,意味着“时间的休止”和“空间的空白”。因此,“间”也具有时间与空间两方面的意义。“间”中包含着事物之间的间隔、停顿与虚空。日本的枯山水中用白沙与石块营造空白与距离,以高度象征的手法营造了一个精神空间,如绘画中的留白,诗歌中的休止等。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空白以“间”的观念来理解,是指一种状态或“机前”—空白处必须予人以期待,即事件或现象发生的可能性。“间”的关键在于不可分离的空间,强调相互对应的两方面或两种力量间的关系,并通过“间”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双方的力量。赋予虚无的空间以某种意味,是日本人特有的思考方式,是体验感与传统审美价值观结合后形成的。“间”就像一条长河流淌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其影响力不言而喻。
(三)物派艺术中的“间”
物派艺术家菅木志雄认为,物体在与其他物体产生相互关系的状态下存在。他的作品注重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存在关系,通过揭示这种关系来揭示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存在方式。他的作品《无限状况》由方木块与窗台相互依存构成,观者会看到美术馆的室内空间与外面的空间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一体的景象。原本封闭的空间,在这件作品里与外面空间连接起来,观众的视线以及周围的空气似乎由内(作品)集中转向到外(外部空间),并向周围扩散开来。在这里,木块作为“间”的中介位置融化在周围开放的“气场空间”中,并引导观众去观看、感受这个“气场空间”的整体氛围。木块的位置暗示了处于自然空间中的人是无法脱离自然的存在。由此可看出,物派展示的是一个缝隙般的“气场空间”,使人与自然空间之间的“间”以及“气场空间”成为可视、可感的东西。另一位日本艺术家榎仓康二的作品《壁》,是在两棵树之间用混凝土筑起了一面墙,处于两树之间的墙使观众更注意周围特殊的空间分割与自己的关系,并通过周围的空间关系来强化自己的存在。榎仓康二通过观众身体的介入来探索自身与外界空间的关系。
三、物派空间观中的服装设计表现
自江户时代起,日本产生了许多新的审美价值观,如通(高超的鉴赏能力)、粹(风流倜傥)、伊达(侠义气概)、洒落(时髦)等。后来,审美开始关注物与物之间的空隙:屋顶使用宅瓦的话,房子面向街道那一侧的格栅就要选用大的;如果和服的腰带较宽,则只需加上一个装饰性的半领来达到平衡……几乎所有设计都开始关注起处于中间位置的“空隙”和空间。
(一)对主体的“空置”—三宅一生
1993年,三宅一生创造了PLEATPLEASE系列。该系列是三宅一生对布料进行独特的工艺处理,使之成为不会消失的褶皱形态。这个系列最大的特点是带褶皱的布料可以随着人体任意造型,予人体以极大的变化空间。从设计的角度来说,三宅一生并没有把人体放在设计的主要位置,而是把精力投入到怎样处理布料上。因此,这个系列可以使人看到“人体的抽离”,进一步发散,即人性的抽离,使其具有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抽象美。三宅一生对“空”的理解是“使其消失”。在作品132.5折纸系列中,他通过复杂精密的逻辑结构和对布料的钻研精神实现了通过折叠使服装的内部空间消失。在A-POC系列中,三宅一生借用现代科技使传统制作过程消失,用新型的技术制造出服装和家居系列产品。BAOBAO系列是一款可折叠的、由反光材料构成的、具有菱格纹结构的手提袋,他再次将载物功能空置,把目光从袋子本身转移到了都市周围的景象,使用反光材料使手提袋周围的环境投射到袋子上。这个系列的作品使三宅一生不仅瓦解了作品的内部空间,同时还实现了其对外部空间的映射。三宅一生将主体和核心部位的“空置”,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这种“空”的方式,使设计整体的结构充满了神秘的力量。同时,主体的“空置”的存在必须依赖于周围的“边际”的存在,三宅一生依靠布料或反光材料划定作品所要展现的“空间气场”,再利用这一气场引导人们去感知周围边际的存在。这里衣服或者手袋连接了人与周围的环境,当人们穿上衣服、提着手袋时就与周围的空间建立起了一个整体的关系。
(二)细节中的时空意境—山本耀司
根据德国美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美学观点,服装是否具有艺术性,主要看是否能成为精神、心灵的表现形式。山本耀司注重对衣领、衣扣、衣袖、衣兜等处的设计,人们可以从这些细节中感受到设计师对时间与空间的意境体验。山本耀司的设计喜欢使用整块布料,以肩膀为基点自颈部最下方起自然下垂。如何达到颈部和下垂的布料间的和谐,则是山本耀司的兴趣所在。他较为注重在领口处营造一种流动感,有时松垮,有时收紧,山本耀司希望衣领的感觉可以根据穿衣者当时的心境自由变换。衣袖应根据肩部与臂的结构设计,在空间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山本耀司认为设计中要将肩斜、袖口和袖山(衣袖最上部的折叠线)这三处同时考虑到。添加衣袖的方法是决定款式的关键因素。衣袖的构思需要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开始,因为在身体的所有部位中,肩膀是支撑衣服的关键部分,所以袖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肩斜的角度决定着衣服所有的功能性。服装的细节决定着服装最终的形态,山本耀司在处于流动状态的细节中把握着服装与人体微妙的内部空间,在细节的处理上实现了服装与身体之间的承上启下的联接、布料的紧绷与松弛的平衡。不仅如此,山本耀司还特别注重人穿上衣服时的感受与状态,因此,他对细节的处理是对状态、关系和空间的探索。
(三)内外空间的翻转—川久保玲
川久保玲的设计建立在东方以及现代服饰审美理念的基础上,一直在寻求个性的解放,形式上不再一味地追求夸张的立体层次所带来的外观效果,而是注重穿衣服的主体—人的外在和内在精神。与其他的设计师不同,川久保玲常常把身体放在衣服之外,例如在CommedesGarcons1995年春夏系列中,像围裙一样挂在身体前面的西装外套,以及将“反穿”带入的服装设计。从反过来穿的衣服到跑到身体之外的衣服,川久保玲一直在探索服装与身体之间的内外、表里关系。日本哲学家鹫田清一认为,身体作为人存在的一部分的同时,也是一个外部的对象。衣服虽然接触人的身体表面,但也可以说它是处在外部的。如果把衣服的表面看作是人的外部,衣服和皮肤之间的空隙就是内部;如果把皮肤看作是人的外部,平常被看作衣服的里面,同皮肤接触的部分就变成了外部。如此说来,反穿的衣服则是身体跑到了衣服的外部,也就是说把身体放在了向着内部的衣服的表面之上。本来应该在内部的东西来到了外部,而本来的表面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里面,服装与身体的空间关系不停地被改变着。川久保玲通过解构服装,创造断裂、分割、破旧的布料形态,翻转了表里内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身体内部与外部空间关系的探索。
在物派艺术的空间观念中,山本耀司、川久保玲、三宅一生等日本服装设计师都开始关注起处于中间位置的“空隙”与空间。三宅一生通过将主体“空置”,使作品散发出更神秘的力量;山本耀司在服装的细节中把握微妙的内部空间;川久保玲更是大胆地翻转了内外空间。他们的设计使人们可以感受到源自东方的、对于空间的独特情感,在“空隙”中追求人与物、衣与体、心理与精神的自在与圆融。
参考文献:
[1]潘力.间—日本艺术中独特的时空观—访日本当代建筑大师矶崎新[J].美术观察,20xx(1).
[2]千叶成夫.日本美术尚未生成[M].范钟鸣,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
[3]鹫田清一.古怪的身体:时尚是什么[M].吴俊伸,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xx.
[4]黄笃.意大利“贫穷艺术”与日本“物派”比较研究[J].中央美术学院,20xx(6).
[5]王玉萍.凝练东方哲学思想的艺术表现—中日代表性本土品牌服装的设计取向[J].中国艺术,20xx(2).,河南郑州。
服装设计的论文5
摘要:服装设计中把人、物、环境这三大要素融合于各类设计中,在满足人的生活及心理需求的同时,强调产品设计的功能性与舒适性是当代设计的主题。啦啦操服装秉于“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在设计中融入人体工程学,侧重体现服装设计的功能性,是现代啦啦操服装设计所运用的方法与原则。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啦啦操服装;应用性研究
1前言
当今社会愈加关注人类健康与环保的生活方式,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中国掀起一股啦啦操浪潮,在校园、广场、健身房或比赛现场它的身影无处不在,啦啦操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普及。现代服装设计理念强调的是服装设计中把人、物、环境这三大要素融合于各类设计中,在满足人的生活及心理需求的同时,强调产品设计的功能性与舒适性是当代设计的主题。如何根据啦啦操特点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设计出功能性强又符合人体工程学特点的啦啦操服装成为当前急需要研究的课题。
2人体服装设计
服装可以理解为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离人身体最近,能穿着,能感觉得到东西。服装设计就是指把服装的各种构成要素合理运用,根据服装制作的目的,把各种必要条件综合后制成服装生产计划的系统。服装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可以避免一些考虑不周和主观因素造成的失误。要实现服装设计的合理化,首先,要以考虑穿着的目的为前提,通过对市场,穿着者的层次和所处的各种环境,从人的因素和服装的组成要素两个方面来进行调配研究,并以此基础来调整服装构成要素,逐渐形成服装款式。
3啦啦操与啦啦操服装
啦啦操按照运动类别可以分为技巧和舞蹈两大类。技巧啦啦操运动的动作包含翻腾、托举、金字塔、抛掷四类难度动作。其动作特点表现为手臂动作在身体冠状轴前、动作快、定位准确,对手臂爆发力要求较高;舞蹈啦啦操:西方式的啦啦操主要体现于健美与性感,而中国式啦啦操是有别于西方啦啦操的,它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思想内涵,目前在我国比较推广舞蹈啦啦操。舞蹈啦啦操主要是由转体、踢腿、跳跃等难度动作和手位对比以及个性舞蹈等组合构成,通过多种空间,方向与队形变化展示舞蹈啦啦操的团队风采。啦啦操的审美要素主要体现在身体美、技术美、难度美、音乐美、节奏美、道具美和口号美等方面,它所产生的基本动因是煽动别人,激励别人。啦啦操表演讲究服装和舞台效果,动作美和视觉美效果,具高度的时代感和艺术性。啦啦操特点决定了啦啦操服装应该具有以下功能:(1)由于啦啦操练习的运动量较大,练习者的体温升高较快,排汗较多,服装应具吸汗效果好的特点;(2)啦啦操的动作幅度较大,应选择弹性好的紧身运动衣裤;(3)如参加正规比赛,全队服装应统一,自然大方。
4人体和服装设计要素的关系
人体与服装设计可以同时融合于一件衣服上,在穿着效果上和整体上不可分离。虽然说服装设计是自由的,但是还是要避免功能和装饰两者之间侧重点不同的问题,啦啦操服装属于运动装是侧重于功能性的。
4.1设计中人体的形态处理
可以将设计中的人体归类成以下三种形态:(1)人体静的形态;(2)人体动的形态;(3)人体美的形态。人体的形态系列:即人体的姿势。是人体的形态和服装的造型关系。人的形态系列是指人体静态时整体的形态,而功能系列是指人体各部分功能形态和运动动态所引起的人体的体位变化对服装结构形态的作用。它们之间都希望与服装达到美的效果。
4.2人体运动产生的形态变化
人体运动会引起的体位变化,它主要体现在:(1)关节运动会所引起的长度,高度的变化;(2)运动所引起的肌肉隆起和变形的部位变化;(3)在支撑服装部位所引起的知觉感受变化;(4)运动产生的皮肤伸展方向和程度的变化;(5)运动过程中服装滑移部位的变化;(6)还有体位变化而引起的脂肪变体和变位的变化等等。在进行啦啦操服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体位变化所带来的服装结构变化,在满足设计目的及功能性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衣人合一”的原则。
5人体工程学在啦啦操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5.1人体工程学在技巧啦啦操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技巧啦啦操系列动作对前肢轴线以上部位的服装设计要求很高,简单来讲是肩部和手臂部位的设计。分析动作及结构变化发现:手臂在人体上半身部分,要满足手臂快速变位的动作,便涉及到如何减少服装对手臂及前肢轴线部分所产生的压力及阻力问题。无论是翻腾、托举、金字塔还是抛掷等肢体动作,其无一没有使用臂力。通过人体的研究找出其发力点及人体对服装的支撑点,融合于服装结构设计中,以达到合理减少压力和提升爆发力的目的。根据目前的市场调查,技巧啦啦操服装一般以无袖设计或工字背的结构设计为主。当手臂进行向上拉伸,左右扭转、变曲时,人体三角肌位置的肌肉鼓起,身体上半部分的皮肤被强烈拉伸,如果是带衣袖设计的设计,应考虑到在手臂位置增加放松量或通过弹性大且轻薄具有吸汗性的面料来实现。
5.2人体工学在舞蹈啦啦操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舞蹈啦啦操有别于竞技啦啦操,其偏重于运动体态的观赏性。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时,首先要考虑其动作会产生的体态变化,通过分解其动作。如转体、踢腿、跳跃等来对服装进行设计。该运动的人体美主要体现于腰部周围及腿部连接部位在运动中产生的美感,通过以衣服为媒介形式而表现出来。因此,对该服装设计应考虑如何去体现这些部位的美感问题。啦啦操的服饰美在表演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属于一种情感的直观表达,在人体与服饰的融合,并配合其运动道具,音乐等场景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而且能够做到刺激观赏者眼球,带动观赏者情绪的目的。真正做到设计中人、物、环境的完美结合。
6结语
关于啦啦操服装设计,已不单纯是追求结构造型及色彩搭配的表相设计,而是本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原则。是一种由内到外的,以服装为媒介的,充分结合人体工程学中人、物、环境三大要素的设计活动。由此而知,人体工程学在啦啦操服装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一帆.论服装结构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作用与影响[J].新西部,20xx(04).
[2]陈晓玲.服装设计与人体工程学的功能关系[J].消费导刊,20xx(08).
[3]一心.舒适的人体工程学设计[J].个人电脑,20xx(07).
[4]张晓珂.浅析人体工程学在椅子设计中的作用[J].知识经济,20xx(17).
[5]李强.浅谈人体工程学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xx(28).
服装设计的论文6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提供了很多教学资源,但在给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该文分析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研究大数据时代思维模式在服装设计领域的体现,探究大数据时代思维模式对高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启发。
关键词:大数据思维模式高校服装设计培养启发
服装设计专业对于学生操作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熟悉服装设计流程,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高校应该依据现有的专业,科学调整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服装设计人才。
一、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校大量增设服装设计专业,致使教育变成批量教育
一些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并不具备创新精神,其教学目的是完成教学任务。这导致学生依据教师的要求学习相关知识点,忽视了自己的设计是否有创新性。部分高校之前并没有设置服装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较低。一些高校甚至让相近专业的教师进行服装设计教学。这些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只能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活动。此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点,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增加服装设计实践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才可以很快适应日后的工作。
2.一些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使用的教材较为陈旧
服装设计人才需要掌握时尚流行趋势。如果服装设计专业的教材和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将导致学生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可能与企业的需求不符。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改变,服装的流行色和流行款式也不断改变。陈旧的服装设计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需要。如果教师使用陈旧的教材进行教学活动,将导致学生不能掌握最新的技术与技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也是不利的。因此,高校应该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发展更新教材,使学生可以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要求的人才。
3.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由于教学观念较为落后,服装设计专业的一些教师并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也可以去一些企业学习,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从而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
二、大数据时代思维模式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展现
1.海量信息思维模式
在大数据时代之前,人们习惯在发现问题之后,查找一些信息解决这些问题。在大数据时代,人们通常会先获得一些信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再依据自己掌握的信息解决问题,有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度。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种思维模式应用在调研服装流行款式和流行色彩的过程中。
2.新媒体思维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数据信息都在新媒体(如网页论坛、网络日志、微博等)上有所体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思维也在不断改变。以前服装企业采用实体店推广、平面广告、派发促销传单等营销方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服装企业使用的营销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目前服装企业可以使用互联网植入广告、低成本营销的方式,也可以建立网络交易平台,通过收集消费者的信息,研究消费者的消费意向,进而实现在推广服装品牌的同时增加服装销售量的目的。
三、大数据时代思维模式对服装设计教育的启发
1.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有许多新型教学方式被纳入了教学活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很多高校使用了网络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如,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鼓励学生使用网络教学资源查找服装风格及流派的知识,研究不同时代服装的不同风格,并且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可以感受到数据信息的多样性。
2.知识点的设置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因材施教,主要原因就是部分教师并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师可以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数据,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实现因材施教。如,教师可以采用测试的方式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并且详细记录学生每道题的完成时间和错题数目等。教师在考查学生对服装结构设计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时,可以将多个知识点组合在一起设计题目。如,人体测量部位与原型版的对照练习,款式分析与服装风格分析组合,进而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测试题目,学生需要使用关联性思维解决这些问题。
3.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随着信息技术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服装设计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变得数字化。教师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教师在开展服装工艺类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重视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践过程的考核,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能力等确定学生的成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该通过这些考核,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类型。
四、大数据时代对于高校培养服装设计人才的要求
1.获得数据信息的能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网络学院、网络公开课等。高校应该鼓励学生使用教学资源自主学习,使学生可以掌握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流行趋势,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可以自主利用教学资源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2.分析数据的能力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生应该具备分析数据的能力,并且依据掌握的数据信息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在服装专业考察、服装创新实践等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建立并管理团队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相关从业者应该建立团队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因此,学生应该具备较高的团队意识和较强的沟通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应该将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模式融入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优化教学方式,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服装设计人才。
结语
高校应该依据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趋势,不断改革教学方式,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较高设计创新能力、专业素质的服装设计人才。由于我国部分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使用的教学方法还较为落后,高校应该改革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建立专业型师资队伍,从而为我国培养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服装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利.大数据时代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商,20xx(15).
[2]黎春虹,舒洪灶.“互联网+”时代基于大数据思维的高校学生党建模式.现代营销(学苑版),20xx(10).
[3]何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6).
服装设计的论文7
[摘要]现阶段,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美的追求不断加深,所以对于服装设计和服装的样式也不满足于仅仅是保暖和穿衣的需求,而是开始关注其美观性,以及服装所具有的超前流行变化。拼接设计理念为服装带来了最新的视觉感受,也为设计师带来了不同的灵感,因此针对拼接设计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情况,以此为服装设计工作找到最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拼接设计;服装设计;色彩
目前,在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中,经济和科技水平在不断地提升,这也为国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一定的提升,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脱离了原有的温饱满足情况,购买能力逐渐上升,开始对服装的样式、质量等有着不同的要求。拼接设计是现阶段提出的最新服装设计理念,其主要就是将现有的服装面料、款式和色彩进行一定的改变,以此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以及服装多变的性能,这样才能够为我国社会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1拼接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1.1拼接设计的理念
拼接设计工作,其主要的意思就是通过拼接以及连接的手段和方式,把不同的颜色或者是质量不相同的布料连接在一起,以此合理的进行服装的设计工作。实际上这样的设计理念在很早的阶段就已经出现在社会之中,最早时期是在古罗马阶段,但是当时的社会之中,拼接设计主要应用的价值就是为了能够在根本上提高服装所具有的舒适性,与艺术的价值并没有任何直接性的联系。
1.2拼接设计的意义
拼接设计的理念在服装设计中的使用实际上在早期阶段,仅仅是为了能够填补衣服上出现的破洞,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人们的生活质量较差,无法经常更换衣服,因此用其他的布料填补破洞,能够增加服装的使用寿命,这也是传统拼接设计在服装中的应用意义。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拼接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意义逐渐转变成艺术内涵,能够给人们带来最新的视觉体验和享受,引领器服装设计的潮流,这也是现阶段拼接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2拼接设计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拼接:分析人们对色彩的喜好程度,在心理学上分析,人类对于色彩的敏感情况远远超过了对于形态的敏感程度。所以在拼接的服装设计之中,色彩是非常关键也是重要的内容,其直接影响到服装的整体风格。具体来分析,服装的色彩拼接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就是相同色彩的拼接,指的就是同一种色相的面料,通过颜色深浅的情况进行设计和拼接工作,这样的拼接能够使整个服装看上去色彩协调统一。第二种就是邻近的颜色之间的拼接,这种方式就是把色相环90°的范围之内的色彩进行拼接,以此避免服装的单调性。第三种就是对比色彩的拼接,这一种混合色彩的设计,能够给人们非常强烈的视觉上的冲击和刺激感觉,这一种手段在国内外开始备受设计师的关注。非纺织材料拼接:在服装设计工作之中,拼接的设计方式还可以使用非纺织材料的拼接,这也属于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这种材料就是并没有经过纺织技术等工艺进行加工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动物的皮毛、塑料,还有金属制品等材质,在很久之前,这些非纺织材料并不经常地被应用在服装设计工作之中。目前在人们所具有的审美意识不断加强的过程中,这些材料也开始被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拼接设计之中,以此能够设计出更加具有特色的服装样式,也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服装个性化的要求,例如:动物的皮毛就是非纺织材料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材料,其可以作为天然的动物毛革,这也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服装设计方式,在近年来大受人们欢迎。款式拼接:服装设计中的拼接手法,还有一种体现形式就是款式设计中的拼接手段,其中包含着三种设计的形式,第一种就是可以分离形式的拼接手段,这种设计工作的特点就是对于不同的位置进行分离和拼接,进而保证分离和组合的方便,例如:拉链形式的拼接和纽扣形式的拼接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服装拼接和相连的点。第二种不可分离形式的拼接,这种方法和手段还需要选择出同样色系的面料,以此进行不可分离形式的拼接,这样才能够体现出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例如:现在的假两件服装,能够有效满足时尚和前卫的服装需求。第三种就是不规则的拼接,这也是一种色彩和绵连的混合拼接方式,这种服装能够给人跨装和狂野的视觉感受。
3结语
根据以上探讨和分析得出的结果能够看出,自古以来,我国社会人们生活的基础保障就是饮食、穿衣、住宿、出行,不论人们的生活质量如何,也不论社会发展水平如何,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这些就是基础。而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最传统的穿衣、饮食等,特别是服装的设计,其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美的需求。拼接设计是服装设计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法,符合今年流行和时尚发展的趋势,因此还需要关注到其在设计中的应用,为服装设计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敏.拼接设计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西部皮革,20xx,39(20):12+15.
[2]周洁.浅析拼接设计理念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xx(16):341-342.
[3]刘玉珊.拼接设计理念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xx,13(27):174+176.
服装设计的论文8
摘要:拼接设计理念的应用使服装设计样式越来越多样化,可以更好满足现代人对服装的审美需求。目前服装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拼接服装设计,已经逐步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的一种重要设计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拼接设计理念的内容及其重要性,同时分析了服装设计中应用拼接设计理念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服装设计;拼接设计理念;实际应用
近年来,人们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很大改变,以往传统的服装设计款式或者样式已经很难很好地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服装设计师一定要不断创新服装设计款式,才可以提高服装销售量,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拼接设计是一种新型的服装设计方式,它的出现为服装设计师带来了新的设计灵感,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视觉体验,更加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对服装设计的要求。
1 服装拼接设计理念及其重要性
1.1 拼接设计理念
拼接主要指的是把不同的东西拼凑、连接起来,服装拼接主要指的是将颜色不同的几块布料或者成分不同的几块布料拼接起来,进而得到一整块布料用来设计服装。虽然服装拼接设计是一种新型的设计理念,但是拼接设计其实最早在古埃及以及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过,只不过那个时候的拼接技术的艺术性并不是很强,更多的是为了提高服装的舒适性。后来发展到14世纪,人们的床上用品中已经逐步应用到拼接技术;发展到 18 世纪后,帽子、大衣等领域开始引用到拼接技术。服装设计中正式引用到这种拼接技术是在 20世纪。拼接技术最早是在美国兴起的,那个时候主要是拼接几种印花颜色,后来随着拼接技术的不断发展,才慢慢出现面料拼接、布料拼接等方式。人们进行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把一些剩余布料合理的拼接到服装中,这样不仅有利于节省服装设计成本,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彰显服装的个性,表现出服装设计的创作力以及独特的服装设计思维。到了 21 世纪,服装设计中应用拼接设计理念的意义和传统拼接技术已经存在很大差异,现代的服装拼接设计更像是一种艺术行为,经过拼接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服装的外观美感,也有利于提升服装的艺术价值。
1.2 拼接设计理念应用于服装设计的重要性
最开始的服装拼接技术只是人们为了缝补衣服破洞,抵御严寒,更加注重衣服的实用性。近年来,随着人们日常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进行服装拼接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为了御寒,更重要的是为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和美的享受。当前很多设计师在拼接设计方面有很多大胆的想法,他们可以通过拼接设计勇敢、自信地表达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利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面料就可以设计感觉、风格都完全不同的服装款式。近年来服装设计越来越多样化,也逐步形成了当下非常流行的几种艺术形式。
2 服装设计中应用拼接技术的具体体现
服装拼接技术主要指的是服装设计师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合理搭配不同颜色的面料以及不同成分的面料,进而设计出更多款式不同的服装,为广大消费者带来更多审美享受。拼接作为一种服装设计技术,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下面是拼接设计理念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2.1 面料拼接方法
2.1.1 拼接不同面料
2.1.1.1 毛皮面料和针织面料、机织面料的拼接。
机织面料的服装设计比较单一,而且个性不突出,近年来很多服装设计师大胆地创新了机织面料、针织面料设计,在机织服装的某些部位上拼接皮毛,这样可以打破以往传统机织服装太过于单调的感觉,比如领口、袖口等部位都是比较常见的拼接部位,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机织服装整体时尚魅力,将机织服装的个性化色彩更好地凸显出来。而且,在机织服装中拼接位置不同的话,给人们带来的感觉也会有很大差异,如果在机织服装领子位置连接皮毛会给人一种比较豪放的体验,增强整个服装的感性特征。如果是机织服装袖口位置拼接皮毛,不仅有利于提高服装的保暖性能,同时也会使整个服装看起来更加奢华。因此,机织服装拼接毛皮面料后,会使整个服装看起来更加自然、典雅、大方、高贵,备受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及喜爱。
2.1.1.2 拼接机织面料和针织面料
机织面料、针织面料是两种形式完全不同的面料,这两种面料都有自己的缺点、优点。其中针织面料具有弹性好、生产率高、延伸性较强等特点,而且针织品可以进一步细分成粗针距、细针距织机编织而成的针织品,粗针距编织而成的针织品具有良好的蓬松性,因此对于宽松风格的服装设计比较适用;而细针距编织而成的针织品比较柔软,面料不仅服帖而且比较舒适。虽然它也有很多缺点,比如针织面料极易脱线、卷边,这些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针织服装的整体设计风格、服装造型以及服装规格尺寸等,在缝制的过程中也容易使服装变形。而机织面料比较舒适、宽松,而且密度比较高,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此服装设计师进行针织面料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拼接技术在一些容易变形的部位拼接一些机织面料,这样不仅有利于确保服装的整体舒适性、实用性,也有利于提高针织服装的外观质感。
2.1.2 同面料拼接
服装面料拼接不仅可以是拼接两种不同面料,也可以是相同的面料进行拼接,同面料拼接是最为常用的面料拼接技术。同面拼接技术不仅有利于节省选择服装面料的时间,减少面料成本,同时也有利于打破以往服装款式设计的一些局限性,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感受,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以及服装设计要求。
2.2 同类色拼接
同类色拼接主要是指选择明度不同,但是色相相同的色彩进行拼接,这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拼接方法,当前被广泛应用于服装设计中。同类色拼接往往可以增强服装设计的层次感,人们第一眼看到服装不仅不会觉得服装颜色太跳跃,同时也不会觉得服装单调。当前服装设计师会选择在袖口、门襟以及领子等部位进行同类色拼接设计,这种拼接方法的优势主要是可以达到一种协调、统一的视觉体验,提高服装设计的艺术价值。
2.3 对比色拼接
虽然同色拼接会让人觉得平和、宁静,但是这种风格的服装并不是满足每一个人的审美品位,有的人更喜欢热闹、喧哗的,因此平时更加喜欢具有强烈对比色拼接的服装设计样式,能够达到这种效果的拼接方法就是对比色拼接。通常对比色拼接设计服装的风格偏向于热闹、开朗、活泼,可以给人们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彰显出服装的个性。但是对比色拼接对设计师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因为应用对比色拼接技术的过程中很难掌握对比色比例,如果对比色的调配不合理会让人觉得非常突兀,这样就会影响整个服装的整体设计。
2.4 款式拼接技术
2.4.1 分离式拼接
主要是分离现有服装的某些部位或者是在某些部位上安装拼接件,比如采用拉链、绳、挂钩等进行连接或者是直接缝制,这样可以更好的突出服装设计的个性和特色。
2.4.2 无规则拼接
没有任何规律的运用色彩、面料、款式进行拼接,常常被应用于舞台表演装中,这种无规则服装拼接设计往往比较夸张,主要是为了刺激观众的视觉感官,吸引观众的注意,增强表演的舞台效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服装设计中应用拼接技术理念对于服装设计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突出服装设计的个性和特色,也有利于增强服装设计的时尚魅力,更加符合当前服装市场时尚流行潮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吴春胜 . 服装产品设计中运用传统元素的设计手法 [J]. 艺术科技 .20xx(9):18-31.
[2] 饶维苗 . 服装造型中拼接视觉的趣味性研究 [J]. 艺术科技 .20xx(6):152-152.
服装设计的论文9
摘要: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主张,工作室模式自由开放的教学形式、启发式的个性化教学、围绕项目的跨专业方向交叉教学等等,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就服装设计工作室模式而言,主要有合作型、自创性、研究型和综合型,可根据各自的办学条件选择适当的模式。本文就综合型的工作室模式如何培养服装设计创新能力做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考核细则对工作室加以考核,以促进其良性发展。
关键词:工作室模式;服装设计;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我国非常重视创新,早在“十一五”规划时就制定了到20xx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教育[1]。服装设计是解决人们穿着生活体系中诸问题的富有创造性的计划及创作行为,显而易见,服装设计教育需要有创新教育,即从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好奇心、兴趣入手,鼓励其对某些问题提出质疑,并探索实践自己的设计理念,从而获得有益的成果。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教育对大学而言,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本文拟以工作室模式教学来研究服装设计的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主张
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创造力潜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因此,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重要转型之一。现代教育认为,创造力教育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二是创业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与创业人格。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相互结合与交融,就能培养出创新、创业型复合性人才,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创新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事物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性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和创新运用[1]。创新教育首先是一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方法论教育和培养。具体说来,就是使受教育者学会从大量的社会实践中寻找创新的课题,学会在创新过程中所应当把握的思路、技巧、方法和技术路线等;其次,创新教育与知识教育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创新教育应该以知识教育为基础,这样才能够发现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创新成果。而知识教育也应该与创新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够使学到的知识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三,教师在创新教育中起主要引导作用。任课老师首先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体会等毫无保留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以达到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目的[2]。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论体系,其主要特征为:注重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注重市场需求和社会实践,设计中强调自由创作,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为了兼顾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目前设计教育普遍采用授课体系与工作室教学两者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前者用于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和设计思考方法,后者则用于训练和强化设计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工作室模式实行小团队教学,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以专家、教授为核心,学生人数通常只有6-15人,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工作室模式对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自由开放的教学形式,突破传统教学的封闭性,把课堂的概念进行延伸,创设民主、宽松和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更自由自在,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里,教学能与市场需求充分结合起来,可自由地探索教学内容与实践。
2.这种教学模式不注重理论概念的讲授和内容的系统性,着力于知识的实用性、连贯性和针对性;授课方式不再是以讲授为主,而是多以指导和启发来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与探索性的教学,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学生。注重强化工作室里学生之间的个性和差异,强调学科、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一模式顺应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教学基本思想。
3.教学组织灵活,能跨专业方向交叉教学。随着设计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产业链的相互衔接、团队合作的效应越来越凸显出来,设计师个人的作用将逐渐被淡化。服装设计只是庞大的服装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实施要受到多方面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如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不仅要涉及服装设计本身的知识,还要结合产品的风格与市场定位、服装材料、生产组织与管理、市场推广策略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跨学科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会组织管理项目进展中不同的阶段以及如何协调各部分的合作。
4.围绕工作室教学项目,教师与学生可以充分互动,促进教学相长。工作室还可加大学生间的讨论和交流机会,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就认为:许多独特的想法都是在小组交往中产生的。讨论交流时各种想法异想天开、质疑问难,创新思想得以培养。还可建立项目成果展示,营造学生之间比优、比强的氛围,增加学生荣誉感,激发学生的创作实践热情。
5.培养学生就业适应能力。以工作室为平台,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社会上企业的产品开发与生产,除了可以锻炼设计能力以外,还可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促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同时,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和形势,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三、工作室模式下的服装设计创新能力培养
合理有序地组织、运行和考核服装设计工作室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服装设计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一)工作室模式的组织和运行
服装设计工作室组建可以有多种形式,具体运用哪种形式还要因校情而异。
1.合作型服装设计工作室。这种模式是指工作室与企业合作开发服装产品,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学生能直接感受设计作品产品化并最终成为卖出去的商品所带来的乐趣,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设计作品的商品化要求学生能理解作品、产品与商品之间的区别,懂得产品设计要结合生产工艺并把握消费者的心理,也就是如何将学院派的设计向实用主义的市场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建立了真正的设计概念。这种运作模式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也为工作室创收,便于进一步开展教学,是工作室成立之初最值得推崇的模式。
2.自创型服装设计工作室。当企业合作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可以向该模式转型。该模式下工作室有自主产权的服装品牌,能独立进行服装产品开发,并能够将产品大量生产,这就要求工作室的硬件和软件齐全,除了研发和生产,后续的市场推广营销也要花费较多精力,因此实现难度大。这种模式源于西方创意产业运动,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撰文指出,新创意会催生出无数的新产品、创造广阔的新市场,提供大量获取财富的新机会。
3.研究型服装设计工作室。这种模式是针对服装产品进行创新研究,服装创新研究主要聚集的目标是其设计元素的创新研究,诸如材料、色彩、造型、工艺等的创新,通过组合创意性元素设计出新的产品。因此,对服装产品及其设计元素的深入研究,找到关于产品的设计、管理的规律和方法,形成观点与结论,并将这些研究成果通过一定的途径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指导生产实践活动,这就是研究型工作室的意义。该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型能力要求很高。工作室负责人要起到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必须由具备较高理论研究水平的教师担任。在学生选拔方面,着重考虑学生是否具有理论基础,兴趣点是什么,有没有钻研精神,只有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和钻研精神并有志于研发产品的同学才能参与进来。
4.综合型服装设计工作室。事实上,学校工作室的角色是双重的,它区别于社会上的工作室,肩负着实践教学、研究的任务,不是完全独立的,对于校内工作室,上述三种模式单独进行不切实际,而综合以上三种模式才是相对可行的。在工作室综合模式建立初期,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形式出现,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来组织工作室的各项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项目促创新。工作室教学模式运行的基础是企业的实际项目,教师获得鲜活的实践教学案例,学生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实施的过程,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工作室获得经济效益。项目组成员由项目负责人来挑选,教师带领并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工作,通过熟悉企业和市场的运行机制,为企业提供直接有效的帮助,这样,师生共同在干活中学习、提高。工作室在长时间没有企业项目可做时,教师可以通过虚拟企业项目的形式,按照完成企业项目的要求和步骤来训炼学生,使其具备实战工作的能力和状态,以便将来能顺利完成真实的项目任务。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灵活组成工作小组,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按进度检查督促学生,让学生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2)以比赛促创新。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日常的教学课程安排不可能完全满足工作室的需要,这就要求工作室教师承担起对学生进行课外专业辅导的任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收集整理资料,根据拟定的主题来设计系列服装,以积累素材。鼓励并组织学生参赛是一种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途径,让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和收获,同时也体验过程的艰辛。国内外每年都有很多服装设计比赛,工作室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并指导工作室学生参加各种设计比赛,参加高水平的比赛可使学生收获颇多,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吸取的专业知识、掌握的设计技巧、设计速度与效果的进步往往出人意料。
(3)以课题促创新。工作室的另一个职责是做课题研究,教师通过申报省级或国家级科研课题,带领学生共同挑战和解决本学科某些领域的难题,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培养其对本学科难点和疑点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兴趣,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科理论水平,为他们继续深造打下基础。总而言之,综合模式下运作的工作室多项工作穿插进行或有机结合,做项目、做课题研究、组织参赛等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结合。随着模式运作的逐渐成熟,还可以将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使之成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有力补充,直至变成主导模式[3]。
(二)工作室考核
创业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教育管理制度改革[4]。为了更好的促进工作室教学、发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教学偏差和实际问题,更好地维护工作室的良性发展,要逐步建立考核制度。笔者认为,考核工作室绩效可从三个方面来评价:第一,为引导设计教学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应考核工作室在社会服务方面产生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引导工作室团队主动对接区域经济需求。第二,为促进教师科研团队的形成壮大,并促成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养成,考核工作室申报和完成各级科研课题的情况。第三,为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学生设计参赛获奖或获专利发明情况以及社会服务的贡献来考核工作室学生的设计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这样的考核会使工作室的三个功能相互促进发展,使工作室成为一个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平台,为工作室的长效机制提供保障[5]。
四、结语
实践证明,在服装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工作室教学模式功不可没。它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扩展、延伸和深化,同时也将不同课程内容相互交叉与渗透,营造平等、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通过师生的交流与对话,共同探讨学术研究的过程,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达到因材施教以及大班教学中无法实现的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完善工作室的管理与考核,有利于促进工作室的良性循环,使得企业乐于为工作室提供项目,教师乐于进行产品研发和课题研究,学生乐于进入工作室接受技能培训,这样,势必对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临坤.中国目前大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索[J].教育与职业,20xx(35):177-179.
[2]王复亮.创新学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xx(9):24-29.
[3]张技术.工作室建设与发展模式探讨[J].设计艺术,20xx(6):43-44.
[4]钱宗霞.浅析三螺旋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模式[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2):38-42.
[5]蒋新革,牛东育.教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及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xx(9):43-44.
服装设计的论文10
继承与创新是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现代服装设计面临的发展问题同样如此。要想更好地推进我国现代服装设计走向国际化,就必须对其传统性和民族性进行探讨,不断吸取传统服装设计的精华,结合当前时代的全新元素,深入创新我国服装设计,进而使我国的服装设计始终能在时代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现代服装设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时代潮流的不断冲击,我国服装设计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然而,由于現代服装设计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国现代服装设计发展中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首先,在我国的服装设计领域,存在一部分的设计师没有真正地理解服装设计的传统性和民族性,缺乏对传统服装设计的继承,这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服装设计是极其不利的。其次,服饰作为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而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风俗习惯的国家和民族,又具有不同风格体现的服装,因此,造就了服装风格的多样化以及服装设计的多元化。然而,在我国现代服装设计发展中,缺少一定的民族性色彩,这直接降低了我国现代服装的辨识度,对于设计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服装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再者,我国现代服装设计中缺乏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二者的结合,难以提升现代服装的时代性,更是缺乏对传统服装设计文化底蕴的展现。
二、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服饰上的本质差异
要想更好地发展中国现代服装,就必须对中国与西方的传统服装上的本质差异进行讨论,明确我国传统服装的特色与发展中的不足,进而对传统服装设计的精髓进行学习掌握,结合西方服装设计的优势与现代服装特色,总结我国现代服装的设计要领,不断推动现代服装的创新设计发展。我国与西方对空间事物的观察方式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西方对于空间事物的观察始于空间的某一点,再以某一固定角度进行观察,这样的观察方式可以从侧面对事物进行深度剖析,然后再进行空间扩展,直至掌握空间事物的全貌。这是西方对空间事物扩充意识的暗示,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扩展的心理意识的具体体现,是西方渴望占据更广阔的空间的具体体现。
而中国对空间事物的观察方式是十分灵活的,观察出发点受观察者主观意识的影响较大,中国服装设计更是追求虚与实、明与暗的变化。因此,在服装设计中体现出对空间几何结构的追求。而不同空间形态的几何结构总会体现出明明暗暗的不同,这些明暗之间的巧妙连接则体现出了节奏的变化之感,进而展现出流畅连贯的空间形象,然后进行空间扩充。这种空间扩充方式往往可以降低服饰的突兀视觉,展示出趋向于整体近似平面几何的形态。因此,相比于西方服饰,中国服饰具有更大的心理视域空间。
三、如何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
在我国的风俗习惯中,将红色、黄色视为吉祥、喜庆的文化色彩,意味着喜庆和祥和。而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不同民族的服装设计上会存在较大的不同。在设计民族特色服装中,设计师应该充分考察不同区域的民族风俗特色,再将民族性元素加入到服装设计中,进而将民族特色与服装设计紧密结合,促使二者共同发展。比如同心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团结、相互扶持,具有十分浓厚的民族情怀,在我国少数民族的服装设计中被广泛使用。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中国元素加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进而不断进行服装设计创新,可以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加入一定的中国风元素,结合现代化服装设计的技巧,进而凸显中国特色。比如在服装设计中加入竹叶、梅花等具有浓厚的中国风情的元素,象征着正直、高洁等美好特征,而中华民族经历了历史极其悠久的文化沉淀,一直给人以团结、勇敢、美好的形象,这对于凸显中国民族特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服装设计领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传统服装设计的继承,以及对现代时代元素的结合,这就需要对现代服装设计的继承和创新进行研究。通过对于中西方空间事物观察的本质差异进行探讨,本文对民族特色服装进行了探讨,进而为现代服装设计师以及相关学者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除此之外,通过对现代服装设计的继承和创新进行研究,可以引导更多的服装设计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和弘扬,鼓励其拓展自身的创新性思维,提升现代服装设计的创新能力,进而不断推进我国现代服装设计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靳艳.关于现代舞台服装设计的继承与创新探讨[J].艺术品鉴,20xx(06).
服装设计的论文11
面料再造,又称面料二次设计,是根据设计需要,对成品面料进行二次工艺处理,使之产生新的艺术效果,它是设计师思想的延伸,具有无可比拟的创新性。具体来说,就是在传统面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工艺手法或者结合各种面料、辅料,对面料的形态造型进行重塑改造,使其在视觉和触觉上发生较大的变化。面料再造结合色彩、材质、空间和光影等综合因素,使面料本身所具有的潜在美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拓展了面料的适用范围与服装设计空间[1]。
1面料再造的发展历程
据考证,我国最早出现面料再造的形式要追溯到殷商时期,当时人们的服装上普遍出现刺绣等纹样,而周朝手绘工艺技法则比较流行,在当时帝王服饰手绘工艺已是十分完美[2],直到战国时期又出现了著名的楚帛画和汉帛画,据《考工记》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后素功。”讲的就是手绘在进行面料再造过程中所展现的工艺技法。另外,凸版印花工艺在当时也比较盛名,原理如同印章一样,比手绘工艺更为简单易操作,一般是在木板上先刻出花纹,然后刷上色浆盖到织物上即可。到秦汉时期出现了织、绣等处理面料的技法工艺,其中东汉的蜡染花布最为流行,唐代手工印染进一步得到发展,并日趋成熟,扎染、蜡染和夹染逐渐取代了手绘和凸版印染,另外,扎染则极具流行,深受人们喜爱。扎染以绳线捆扎防染,蜡染以蜡防染,而夹染则是以夹板防染,防染不仅是它们工艺特征,也是它们独有的艺术风格。而到了宋代刺绣达到了一个兴盛世时期,尤其是在宫廷内还开设了专门的刺绣制作机构,专门为皇帝制作服装[3],因而,使刺绣这一面料再造的工艺技法在当时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使其不仅具有装饰效果的艺术美感,还具有统治阶级内涵的文化特色。另外,在当时被人们所熟知的水田衣,也叫作百家衣,是将各种碎步片拼接和缝合,整件服装色彩互相交错形似水田,与其他服装相比,无论是款式还是处理手法都与众不同,简单而别致,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因此,尽管“服装面料再造艺术”是21世纪初出现的新兴词汇,然而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社会发展的早期已经形成,并贯穿人类历史发展始终。
2面料再造对服饰文化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服装服饰除了本身的基本功能外还体现了一种民俗文化,人们的着装通常都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态与文化审美。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有了用骨针进行缝缀简单的日常用品,将树皮、兽皮和树叶等串连起来包裹身体,用来遮羞,这便是服装出现的最初形式,到后来的百家衣就是以这种原理设计而成,只是运用材料不同。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逐渐从简单的物质生活需求向高级的精神生活需求转变,人们的自我审美意识与审美要求也在日趋加强,有着自我的审美标准,不断地使自己具有独特性、优越性和重要性。作为未来时装的主要消费人群,其独特的审美与消费观念,促使当代众多面料和服装设计师对面料再造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当今电子机械化高度发展的社会,很多服装产品缺少了些许与众不同的设计元素,其款式、色彩等雷同较多,突出不了创作新意,比如迷彩面料,一般在军队中使用,然而大量生产导致此面料泛滥严重,以至于大街小巷随处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因此,对服装面料再造迫在眉睫,也是当代时尚服装所发展的一个必要趋势。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心理和需求,当代众多设计师开始把设计关注重点从服装款式转向服装的面料创新与装饰。众所周知,国内时装行业起步较晚而且发展较为缓慢,一开始从不断地学习与摸索到现在已有30年左右,从国际一些大型时装发布及知名服装服饰大赛的发展趋势中看,可发现在之前的设计中,设计师对造型款式的设计把握极为看重,而后来,设计师们把时装的设计重点转移到了面料的开发与创新上,希望从面料中获取一些好的灵感,将面料的再创造作为服装服饰设计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工艺流程,通过对面料的把握与整体成品款式的相互对比衬托来体现设计的主题和灵感。同时也体现了当代服装服饰设计的一个大的流行趋势,这种设计思路与创作手法逐渐地被广大消费者所喜爱。如今国外的服装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且种类繁多,而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仍然不愠不火,在服装行业的市场竞争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的产品趋于同质化,色彩、款式和面料都相差不大,使服装行业进入了一个发展缓慢的瓶颈期。然而中国服饰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怎样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与当代时尚创新文化融入在产品中,是当代服装设计师们关注和深思问题。只有在面料的再创造上着手并寻求突破,并且运用各种工艺技法改变面料的局部外观,对服装的整体外观进行改造与装饰,使原有服装单调的面料进行一个丰富的创新与改变,才能满足与符合当代消费人群的审美要求,而且这种从面料创新角度入手的工艺手法也将会成为现阶段一种独特的服装服饰文化。
3服装面料再创造艺术的设计原则
服装面料是服装设计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是服装存在的物质条件[4]。随着纺织业的不断发展,服装设计中所见到的面料种类也层出不穷,无论是材质肌理还是工艺手法,都各不相同,正是由于大多数的服装面料经过了再创造设计,使得面料的视觉肌理、触觉感受产生较大变化。而面料只有经过再创造设计才能使其装饰效果更具感染力,在进行面料再造设计时可选用单一手法,也可以同时选用多种手法,最终形成创意无限的装饰面料[5]。当代服装设计除了其基本功能外,更重要是展现了当代传统服饰文化的审美特征,将纯粹的艺术设计运用在产业生产中,是装饰与实用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服装经历了由最初的兽皮、树叶到单一的纤维面料向后来的高科技创新面料等一系列发展中过渡,根据现有条件以及设计需要,结合服装风格、形式美法则及工艺造型特点,通过一定的工艺处理手法,使服装由最基本的材质到结构再到空间效果等,形成独具特色的视觉冲击感,将服装面料的内在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设计而成的作品便会与众不同。因此,提升服装的独特美学艺术效果,就是对服装面料进行再设计及再处理的一种独一无二的设计[4]。尽管面料再造作为当今社会服装设计材质中的一大亮点,但是其再造并不是盲目的,需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到面料及服装本身的材质及工艺特征,尽可能在服装材质发挥效果的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利用服装的固有材质特征。在设计与创作的过程中,要以服装整体造型风格为基本中心点,宏观调控,以面料固有材质特征为出发点,根据想要表达的设计理念与一定的处理技巧合理搭配,发挥面料本身的优势特征,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使面料再造能够在服装设计中发挥最大的潜力。
4服装面料再创造的意义
面料再造艺术是服装设计中材质与工艺的创新与升华,也是将设计师的灵感与思路表现在服装设计中的桥梁,面料再造可以使传统的服装行业增加新的灵感与活力,具有深远的意义。面料再造设计打破了服装面料以往的传统特性,使普通的面料表现出独特的色彩效果和丰富的肌理,同时也让服装设计师有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使服装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以满足消费者对高级服装的需求。面料再造设计以本身的时尚性特征,对消费者的引导,及对服装行业的刺激与创新,使其成为未来服装设计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
5结语
面料再造艺术为现阶段服装市场注入了新的灵感与活力,有助于服装行业突破现阶段发展形式的一个瓶颈期,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创新,不断地提高服装设计中工艺技法的水平,且更好地与当代服装市场及发展形势相融合,提高其自身的影响力以及服装与行业潜在的发展价值,为现代流行设计与时尚服装行业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晓伟.中国传统服饰中面料再造的艺术[J].宿州学院学报,20xx,27(10):59.
[2]张凇.浅谈服装面料艺术再造在中西方的历史与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xx(5):163.
[3]韦拉.浅谈传统少数民族服装面料再造艺术———以广西瑶、壮服饰面料为例[J].美术界,20xx(11):38-39.
[4]崔文波,白碧源.浅谈面料再造设计与应用[J].山东青年,20xx,491(12):57,59.
[5]何艺萍.面料再造在服装中的应用意义与实践[J].现代装饰理论,20xx(6):36.
服装设计的论文1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单一的由学校通过书本授课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为了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为企业培养上手快、针对性强、技术过硬的人才。
一、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1、改变以往教学模式,强化“工学融合”
以往学校教学主要由教师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方式把学生和市场分开,使学生缺乏对行业以及企业的了解,学的知识也不能紧跟时代步伐。特别是服装设计专业,由于服装款式、用料、设计观念等变化速度非常快,书本上的知识只能作为理论基础,不能完全依靠。而校企合作的模式,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工学融合”,使学生能够接触时尚、前沿的知识和作品,从而增强服装设计的时代感,也满足了企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
2、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共建互利
校企合作的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环境以及实训教师,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密切配合,是真正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相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还能实现学生专业技术的全面提高,为学生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引入企业合作,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实习和找工作的问题,企业也能获得人才储备,达到共建互利的效果。
二、我校服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1、积极引入企业办学,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我校通过多方调研,把服装设计专业与行业现状紧密联系在一起,先后与区多个制衣厂达成合作意向并签订合作协议,在多方争取下,制衣厂实习实训基地分别挂牌成立。学校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及加强对协会的管理,完善了校企合作机制,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2、专业的教学条件不断优化,教学成果明显提高
通过一系列的深度合作,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了明显增强,服装设计专业已经成为学校的明星专业。在校内的各种服装设计竞赛中,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和实力。此外,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设计赛,充分展现了“校企合作”“以赛促学”的积极效果。在实训方面,学校投资建立大型的服装实训中心,增添了许多新型的高科技设备,为学生实训提供方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资源,把上课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反馈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环境,设计各类型服装。在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工学融合”的效果,大批优秀的人才得到发掘。
三、加强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采用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所以学校应强调继续巩固和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学经验,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其一,建立并完善“前店中校后厂”的新型办学模式。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联系设计门店以及工厂,建立“前店中校后厂”的新型办学模式。强调“前店后厂”的主要目的是为师生提供一个集设计、打版、成衣、营销为一体的平台,实现学生能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通过实践活动,将富有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服装设计作品投入生产,并通过实体店进行销售,增强设计的成果转化。
其二,进一步充实专业师资力量。学校加大人才引进,吸收优秀的人才到服装设计专业任职,这些人才会带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学校还应把企业设计师请到课堂内,通过他们的经验传授,帮助学生从各个方面得到提升和锻炼。优秀的师资团队增强了服装设计专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了良性循环,提高了专业知名度和认可度。
其 三,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在新时期,教师应采用先进技术,改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带动整个专业的进步。如,采用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教学模式。再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网站以及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和途径可活跃课堂气氛,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正在蓬勃发展的一项新事物。通过实践得知,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适用于市场环境变化大的专业教学,它能把学校、市场和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形成良性互动,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水平,具有非常好的实践意义和教学效果。
服装设计的论文13
摘要:为了凸显服装设计的主题,展现服装设计的艺术性与系统性,服装设计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由传统的服装造型创新转变到服装材料的创新应用。服装设计师应该在明确服装材料运用对服装设计影响的前提下,探索服装材料创新与再造的措施,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对传统材料、反传统材料、高科技材料等具体材料进行创新应用。
关键词:服装设计;材料应用;创新
现代服装设计是服装与材料的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要求服装设计师对服装设计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独到的见解。挖掘服装材料语言的表现潜力展现服装材料语言的艺术特征,以材料的创新应用为切入点,提升服装设计水平。确保材料应用能够凸显服装设计的主题,符合现代服装设计的审美要求。在服装设计原则下有效的传递服装材料的审美信息,使服装设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符合现代的身上潮流。
1服装材料的运用对服装设计的影响分析
材料、色彩、造型是服装设计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材料是服装设计的根本,材料的质地、纹样、色彩等对服装设计有着显著的影响。材料是服装造型的重要基础,设计方案制定之后需要选择对应的服装材料;同时服装材料是服装设计思维的重要因素,服装材料的创新应用可以充分的激发设计师的灵感。随着科技的进步,设计师设计思维的发展,服装材料得到了更多的创新应用。服装材料的创新应用使得服装设计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和谐统一。服装设计师通过加深自身对服装材料的了解,遵循服装设计规律进行创新与创造,呈现出超前而又不失和谐的服装设计作品。不同的服装设计材料有着不同的服装设计特点与功能,会形成不同的服装风格,服装材料的塑形性、弹性、坚实性都会对服装造型产生关键的影响。同时服装材料的材质美感也会对服装风格产生关键的影响。服装设计过程中通过服装材料的创新应用,可以使得服装材料呈现出不同的外观效果以及肌理效果。用途特殊、功能特别的服装材料有利于凸显个性心理,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青睐,更为特别的,服装材料的创新应用可以满足人们炫耀自身的身份地位,显示自身财富的需求。服装设计中材料的创新应用可以充分的满足人们多样的心理需求。为此服装材料创新应用是十分必要、十分可行的。
2服装材料创新与再造的措施分析
服装材料的设计生产与服装材料的创新与再造是服装材料开发的两个关键环节。通过服装材料创新与再造促进服装艺术语言的丰富,提升服装材料的表现力。服装材料的创新与再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依托传统的服装材料工艺进行服装材料创新与再造。从传统服装设计语素中汲取可以指导服装材料创新与再造的灵感。以苗族传统服饰为例,苗族服装材料大都经过染、绣、拼接等工艺制作而成,五彩色是主要的材料颜色。当前服装材料的创新与再造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借鉴以苗族服装材料生产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除此之外服装设计师在色彩图纹创造过程中还可以充分的借鉴传统的手绘艺术;二是模仿自然形态。在服装材料肌理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的模仿宇宙万物的不同形态和纹理特征。蝶翼、鸟羽、珊瑚、贝壳、木纹、石理以及显微镜的细胞组织都是服装材料创新与再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的自然肌理之美。自然肌理是一种抽象的美同时也是一种朦胧的美,不以轮廓线与内分割线进行划分的自然肌理具有无限的延展性;三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服装材料的创新与再造。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现代工艺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现代科技的创新运用丰富服装材料的开发手段,提升服装材料的开发效果,使得服装材料的功能更为齐全,用途更为广泛,满足不同行业以及不同领域的更多需求;四是通过对现有材料进行二次设计实现服装材料的创新与再造。在服装材料的二次设计过程中,要综合的考虑材料的肌理、结构、色彩等因素。在对服装材料的肌理进行二次设计的时候应该坚持异化的设计理念,通过不同的制造方式改变材料原有的肌理,呈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在对服装材料进行创新与再造时,可以通过采取独特的制造方式破坏材料的原有结构展现出全新的材料形态。之后还应该通过不同材料之间的组合丰富服装材料的色彩变化。
3具体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3.1挖掘传统材料
深入挖掘传统材料,对传统材料进行二次设计,实现传统材料的再造。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过程中为了凸显自身的情感,展现自身的设计理念,需要对传统材料进行进行二次设计实现传统材料的创新再造。通过对传统材料的二次设计、创新再造,将静态、平面的材料设计成动态、立体的材料,将传统的材料设计成现代的材料,由此实现服装设计空间的拓展。将现代艺术中的变形、夸张、抽象等服装设计理念应用到传统材料的设计中,展现出传统材料独特的个性特点。通过对传统服装材料的二次设计,凸显自身的设计主题与设计理念。对传统服装材料的二次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在材料生产过程中对传统材料进行直接改造,二是对现有的传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在服装设计师的服装设计过程中,服装设计师都会针对性的选取符合流行趋势的服装材料,对于特色不够鲜明的传统材料需要进行二次设计、创新再造。通过二次设计展现传统材料独特的颜色、纹理、外观、质感、风格,呈现出独特的个性与美感,给人们带来焕然一新、赏心悦目的感受。通过镂空、印染、抽丝、镶钻、刺绣,以及编织、褶皱、叠加、折叠等手法的运用,对传统服装材料进行二次创造,以独特的风格面貌为观赏者带来不同的视觉美感。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材料,使传统材料变得更加的风格多样,满足服装设计师的设计需求,提高服装材料的利用效率,降低服装设计成本,实现材料的创新应用。
3.2开发反传统材料
通过反传统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服装的艺术价值将得到显著的提升。以现有的服装材料进行服装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为此服装设计师进行服装设计以及材料应用的突破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除了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材料,对传统材料进行二次设计、创新再造之外,服装设计师还可以积极的开发与运用反传统材料,由此实现服装设计过程中的服装材料创新运用。通过反传统材料的创新应用,寻找出不同的视觉突破点,为观赏者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通过将现代比较夸张、抽象艺术概念融入到不同的材料以及不同的性能之中,实现服装艺术价值的提升以及服装设计的创新。反传统材料的开发首先需要我们了解“时装艺术”的具体概念。时装艺术是将时装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以服装的视觉效果为主要的追求,注重个人情感世界以及内心感受的表达,着眼于服装的艺术性而非服装的功能,时装艺术是当前时尚界的主要引导。服装是“时装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时装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追捧。以时装为载体的艺术为设计师的艺术创新与创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国的时装艺术具有起步晚、发展快、发展前景良好的特点。国内服装设计师依托不同的服装设计主题,借助不同的设计媒介,不断的创新服装材料运用方式,实现了“时装艺术”内涵的拓展。为了充分的展现“时装艺术”的艺术效果,服装设计师不断进行新型服装材料的设计与运用,使观赏者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产生共鸣。
3.3应用高科技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进入服装设计领域。依托高科技生产出的新材料具有典型的科技美,受到了服装设计师的普遍青睐。生物型材料就是一种典型的高科技材料。例如由西班牙设计师马尼尔托雷斯将塑胶聚合物、棉纤维、可溶解化学成分的溶剂结合在一起生产而成的“液体面料”,该面料具有价格低廉、迅速即干的特点,受到了服装设计师们的广泛青睐,在服装设计材料运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液晶、电子装置、合金、相变材料等特殊成分组成的智能服装材料,在服装设计领域同样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该种智能服装材料能够充分的应对外界的刺激,感知环境的变化,在特殊行业的服装设计过程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对于特殊行业的从业人员有着较为显著的保护作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对服装功能的多样性要求。著名服装设计师劳拉莫拉塔创造出了可以防蚊虫叮咬、防污渍、缓解精神紧张的服装材料,很好地体现了智能服装的科技美。除此之外,一系列的变色材料、防水透湿材料、调温材料、形状记忆材料,在儿童、医护人员、从事户外运动人员的服装设计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市场上还有茶、咖啡和牛奶纤维等具有特定功能的面料,这些面料为服装设计师进行创新性服装设计提供了可能。例如将咖啡纱面料应用到服装设计中可以起到吸除异味、防晒、防紫外线、防汗的新颖作用;又如将水泥面料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4结束语
通过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展现出服装设计的艺术内涵,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服装材料的主导作用,深刻的认知服装材料的内涵,拓展服装材料的外延,由此深入的挖掘服装材料的艺术表现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服装的关注与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服装设计师在服装造型上的创新余地较小,越来越多的服装设计师把服装材料的创新应用作为服装设计的突破点。服装设计师应该充分的明确服装材料的运用对服装设计的影响,深入探索服装材料创新与再造的措施。加强传统材料、反传统材料、高科技材料等具体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实现传统材料的二次设计与创新再造,展现高科技材料的科技美。
参考文献:
[1]张德智.服装面料的再造创新与设计的结合[D].长春工业大学,20xx(4):15-16.
[2]邵丽华.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xx(5):21-23.
[3]张叶玲.蜡染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J].山东纺织科技,20xx(3):11-13.
[4]于方芳.论服装材料的运用对服装设计的影响[J].新课程(上),20xx(4):90-91.
[5]许丽莎.论服装设计中面料再创造的创意应用[J].华章,20xx(2):379-380.
[6]黄竹兰.服装设计中面料的二次设计[J].贵阳学院学报,20xx(6):39.
服装设计的论文14
1目前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所在
各大院校聚集了大批量专业人才,为社会提供充裕生产力;企业行业则囤积了各类先进生产设备、生产条件、工业化设备及资源等,为专业人才提供实践与提升的平台.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应用型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全面化、多元体的全能型人才.由此,院校当下即应积极开展与服装企业的合作,实现双方资源的整合,以期共同促进一股新能量的产生.然而,目前应用型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应属院校配套设施不健全,实践操作欠熟练.部分院校虽然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但并没有同步添置专业实践设备,造成学生所学工艺无法与市场衔接,造成供需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实习期间,因在学校所学技能多为皮毛表层,与服装企业采用的操作程序完全不同,造成无法胜任实习岗位,形成就业与教育的直接冲突,导致企业大量需求专业人才,院校却无法输送合格人才的现象.
2实现服装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最优化的相关建议
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强调的正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脱离实践,无法践行理论;偏离理论,无法完成实践.可见实践教学对于每一专业技能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仅就服装设计专业而论,院校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及时配备专业实践设备,比如常规操作台、模拟服装工厂制版等,让学生代入角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另外,还可以在每一跨越性阶段布置任务,要求学生独立从设计创意、面料甄选、打版纸样等流程至最后作品的完成,都按自己想法践行.由此让学生在不同的工作流程中都得到锻炼,学会综合运用,把控全局,对知识有个整体而系统的认识.
2.1优化课程体系
上文已阐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主要是辅助地方经济发展,稳定市场经济秩序.由此,课程的编排设计必须首要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以锻炼学生专业技能为主.就目前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大部分还是沿袭了传统套路,课堂时间大部分由老师主导课程进度,学生依葫芦画瓢边听边做,课堂时间根本不够用,教学效果不尽理想.对此,应当对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不仅要考虑学生完成作品的时间,还要兼顾其练习的时间,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公共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课时,划拨一定比例的实践时间,如很难实现对等分配,可适当的删减部分与服装设计关联度较低的学科,以保证服装设计与工艺核心课程能够得到充足课时.另外,课程体系的优化不仅是内容,还包括讲课方式.进一步说,即要打破传统,改变传统讲式教学与平行式教学,联合企业建立实践工厂合并教学;再结合递进式的教学法将理论融入实践,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创作与企业作品设计的结合.比如,服装设计专业现有教学模式中包括了男女装的设计、基础设计以及童装设计等科目,但这些基础科目又能牵连出其他更多的科目,比如男女装的发展史、美学原则等.递进式教学的运用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知识收获方法,避免了课程与训练的重复,能够完善课程体系与教育机制,实现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提升,良好学习方法能为教学效益带来助力,也能为学生日后投身服装行业奠定夯实基础.
2.2拓展校企合作项目
校企合作通常为艺术与信息的交融,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理论基础后,连同企业建设实习工厂或实习基地,以实现互动有序、学有目的、教有新意、面向市场的教学目的.首先,理论基础的坚实要明确生产技术文件档案的管理知识、服装企业的职能机构设置及技术岗位的责任制内容、服装设备知识以及服装生产工艺、流程.具体地说,校企合作的开展主体主要是学生、教师和企业三方,学校藉此可检验教学成果,评价教学模式与手段是否合理,所培养的人才能否符合社会需求、是否能够满足供求关系.与此同时,学校与企业间建立合作联谊关系,可以实现职能灵活化,比如,学校安排教师在企业里跟班学习,以培养专业实践技能;企业调派专业人员到学校担任课程讲师,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结合传授给学生,带动师生的实践能力同步提高.而且,校企合作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毕业作品设计与实习时间的冲突,将毕业设计直接适用于企业品牌的设计中,实现双赢.另外,针对各方面实力较强的院校可选择拥有同等强度的企业建立设计所,由学校组织学生展开新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产品成型后再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宣传与营销.这一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全程予以指导与管理,以弥补学生资历浅显、经验不足为企业带来的风险.实践中,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目前服装设计专业推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特别是学生对服装款式设计的动手能力.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全面提升学生对于服装款式设计上的动手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难点.具体地说,就是教师事先布置服装的设计项目,让学生围绕设计项目展开对目前市场及服装企业关于对服装的要求来进行思考,按照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规律与程序,融合实际的需求,再结合每一学生对服装与流行的理解和灵感,整合为实际服装作品.这一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能够采取合理的设计方法,并通过项目实施,创新出更多的灵感,将服装设计图衍生出更好的产品实物.传统的服装设计课程多数时候偏重于对艺术感的营造与培养,较少涉及服装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动态,然而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的推行,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服装产品的设计能力,更加的贴合现实中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的需求与标准.比如,以服装设计学为例,这一课程中不仅包括了对服装造型的基础方法讲解外,还包括了服装色彩学、服装画法、服装制作工艺等辅助类课程,集合了服装结构、服装工艺和服装款式等三项主要设计,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创作灵感、服装市场需求以及服装产品的开发融会贯通,提升整体动手能力.目前,大量院校实践证明,这种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统筹融合、优化整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拉近了与实际生产的距离,也让教学效果取得较大成效.当然,每一院校都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来制定适合本校服装设计专业发展,亦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方法都应“因地制宜”,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得到切实收益.
3结语
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激烈,服装行业的发展前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所承载的优势也日渐明显.经济进步不仅拓展了服装行业的产业链条,也为其发展空间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由此,作为服装市场有序发展的基石,服装教育肩负的人才输送任务也有所提高.所以,实践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课程与产业的高度融合,还要对工程技术和艺术美感提供更好的契合路径,将产品设计与创新设计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以适合快速发展和更新的市场.加大人才培养与开发的强度、力度,进一步推动产业与教学的互动,是我国服装专业教学的未来发展必然趋势.
服装设计的论文15
1拉练的分类
现在的拉链有宽度、长短各种不同的规格,有滑头的,有自动的,也有可以来回移动的等30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1.1按材质分类
1.1.1尼龙拉链
尼龙拉链轻巧、柔软、光滑和色彩多样。链齿较薄,可绕性好。尼龙拉链广泛应用于各种服装和箱包,特别是应用于内衣和面料薄型的高档服装上。
1.1.2树脂拉链
树脂拉练材质坚韧、较耐磨损也抗腐蚀,主要特点是适用的温度范围大。适合各种运动装。
1.1.3金属拉链
金属拉练牢度强,坚固耐用、缺点是链齿比其他类别的拉链更易脱落或移位。适合牛仔装,箱包等。
1.1.4编织拉链
编织拉练轻柔,韧性好。是高档西裤首选。
1.2按结构分类
1.2.1封尾型拉链
拉链的牙链下端设有紧锁件,是固定的,只能从上端拉开。这种拉链大多数被应用在普通包袋中。
1.2.2开尾型拉链
拉链的牙链下端没有设紧锁件,将拉头拉靠锁紧件而将锁紧件分开,链齿即可分开。这种拉链广泛应用与于服装及一些需要时常拉开的物件。
1.2.3双开尾型拉链
头、尾都装有拉头,方便从任意一端拉开或闭合。这种形式的拉链十分适用于大型的包装袋、被服、帐篷等。
1.2.4隐形拉链
即缝合后拉链牙齿是隐藏着、看不到的一种拉链。使用它可以使服装成品后看起来更美观,穿着时人也更感贴体、舒适。
2拉练的作用
拉链在服装设计中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是连接和固定衣服裁片,与钮扣、钩袢的作用相似,但又不同于它们。若说扣子在审美方面注重突出的是点的效果,拉链则强调线的意识,给人流畅的感觉。拉链在穿、脱衣服时刻能快速完成,而且牢固,能符合现代生活中人们追求轻松、随意、方便和安全的心理要求。扣子在进行服装裁片的连接时只能起到固定一个点的作用,不能完全闭合,其间会有空隙,若穿着者需要在封闭身体的条件下穿着,如在粉尘环境下作业,拉链就能起到很好的封闭性。拉链在穿、脱衣服时可以快速完成,符合一些特殊条件下穿着服装快速度、高效率的节奏,所以拉链通常在运动装、工作服、休闲装和日常便装中应用比较多。
3服装拉练的要求和特色
带拉链的服装,应满足以下要求,并具有一定的特色。
3.1方便简单
由于使用拉链操作简单,能符合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需要。军服中运用拉链,能达到兵贵神速的需要。
3.2安全严密
某些工作制服使用扣子时对身体不能起到封闭作用,存在安全隐患,易造成工伤事故。衣服口袋部位运用拉链,可使内装物品不易失落。冬装使用拉链可起到严密、保暖的效果。
3.3变化灵活
现代生活方式多样化,复杂化,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日益增强,巧妙采用双开尾式拉链,可使服装穿着方式多样化、个性化,某些部件可拆卸自如,产生款式变化。
3.4整体性
有的服装在设计中,需要开口穿脱,使用隐形拉链可使服装更具整体协调性。对于女裙与礼服来说,柔软、顺滑的隐形拉链使得服装更平服、完整,使女性的曲线之美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3.5干练、力量感
拉链独具魅力的直线造型,运用在服装上给人以麻利、干练的感觉。它比直线的感觉更加突出,能起到很强的装饰作用。拉链缝制在效果比较挺括的面料上,其直线感觉更加突出。服装由于拉链的点缀,更加能体现出强有力的男性的刚劲、硬直的力度。因为线的变化在服装风格设计中是很重要的,拉链的结构本身就具备粗犷、豪放的线的视觉特点,所以运用拉链表现线的设计在服装设计中早已成为设计师们关注的重点。为了强调服装个性化风格,丰富设计语言,往往会把拉链运用到服装分割线、拼接线的位置,巧妙运用在省道、裁片拼接处、口袋、育克分割、前襟等位置用以加强视觉审美效果。
3.6随意性、舒适性
紧张工作之余,穿着运用拉链制作的夹克衫服装,有方便、随意、舒适之感。
3.7节奏感
拉链的直线造型与服装中的其他连接线,其长短、方向的不同排列组合,形成节奏感,使服装增加魅力。
4拉练的创新
为适应当今市场的变化,针对特殊功能需求,拉链生产企业进行了开发创新,生产设计出极具个性化的时尚产品,如防火拉链、防透水拉链等,利用特殊的技术手法对拉链进行处理,使其具有防水、防火的功能,用于特殊作业服的需要。拉链产品不断丰富,在家纺制品、箱包、鞋业和体育用品等多个领域也在快速地发展。未来几年,环保型拉链将成为趋势,国外市场新环保指令频出,“低污染、低耗能、低碳”三低的环保型拉链将得到大力发展。
5结语
设计师们将拉链的独特特点应在服装设计中,发挥其强调线的造型变化功能的作用,传达着不同的情感。拉链的作用可谓是集装饰功能与实用功能为一身,拉链的形态千姿百态,材质也是五花八门。拉链是服装设计师们发挥才能的很好材料。
【服装设计的论文】相关文章:
服装设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01-20
2017服装设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1-24
服装设计开题报告02-12
服装设计实习总结08-31
服装设计的英文简历模板06-05
服装设计专业的自我介绍03-28
关于服装设计的参考文献12-23
服装设计助理求职简历07-09
服装设计草图简历封面11-28
服装设计专业简历范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