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数学论文

时间:2021-04-14 18:25:09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21数学论文(精选11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数学论文(精选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1数学论文(精选11篇)

  数学论文1

  一、引导学生学会识图,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形之美”

  在教学有关“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举例,把“圆”比作太阳、苹果等有形的东西,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有关“圆”的东西,如水面上激起的涟漪,既有静感又有动感,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有所感触,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用圆规画圆要形象得多、生动得多、鲜明得多。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美。

  二、让学生学会鉴赏,在鉴赏中感受数学的“和谐美”

  美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美感不但体现在艺术领域,在数学教学中也有一定的美。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发现和鉴赏数学之美,要让学生学会用审美的视角来观察数学,深入挖掘数学的结果美、过程美。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在数学中发现和鉴赏数学美的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黄金分割”时,学生一开始会很陌生,不知道什么是黄金分割,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身体的黄金分割点,并讲解有关黄金分割点的意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找黄金分割点。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其中存在的美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学习。再如,教师在讲授数学应用题时,可以借助线段图形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在线段的引导下既能理解应用题的题意,又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感受到数学深层次的体系美。总之,数学的美体现在方方面面,只要教师善于引导,使学生树立发现美的观念,就一定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三、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趣味美”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学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所以,数学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尽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其中,一种重要的参与方式就是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参与游戏,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美。实践证明,游戏的方式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之一,既能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又能给枯燥的数学课堂增添乐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对称、平移与旋转”时,教师可以采用做“跳棋”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学生在跳棋的游戏中自然而然学到了数学知识,并且会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这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美。

  四、结语

  总之,数学虽是一门科学,但同样具有美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悟数学的美。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广大数学教师更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论文2

  摘要:本文就我国职业教育数学课程如何适应当前职教(特别是2年制)改革需要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提出了职教数学课程的新理念,构建了课程框架,制定了课程目标,并给出了课程综合化实例.

  近几年来,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是与国外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相比,我们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现将中高等职业教育中中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总结如下。

  1、中高等数学教与学所面临的现状

  目前,中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中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影响。但从现阶段来看仍存在很多需要我们改进的地方。从教学过程发现,大多教师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课上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解,学生都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时间去思考去探寻,缺少开放和创新的思维,学生上课时觉得上课内容都是书本知识,教师在讲解一些重要知识时却没有重视,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数学的枯燥和与专业的相关性的缺失,使得大多学生觉得学而无用,从内心排斥数学课程。从教学环节上看,传统的数学课总是从复习到引入再到推导证明然后举例练习一套流程,和本科的中高等数学教学没有差别,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特性,大多学生对定理的推导证明没有兴趣,他们在乎的是会解题即可,学生看重的也正是职业教育的理念:重视应用。另外在我们的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严重缺失,大多学生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点正是数学教学可以培养的。从数学教学内容方面来看,国内的中高等数学教学教材都如出一辙,诸多理念还是很多年前的,因此这些陈旧的理论和教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加上固化的知识,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阻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2、中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几点思路

  打破传统高职中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单一模式,在进行了一些调查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高职数学内容体系模块结构。即基础模块(极限与连续、一元微积分,重点是概念、性质及求法)、专业模块(专业学习必须的数学知识)、数学实验课(介绍数学软件的用法)、提高模块(数学建模),为了实现模式化教学,满足于不同专业的需要,将不同的专业案例和生活案例应用在教材的编写中,体现教学性、人文性和实践性,进而体现出教育教学的本质。

  丰富实践活动,建立数学建模思想,使得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利用实际问题所产生的条件,选择、应用或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根据常规业务、常规工艺和常规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选择、应用或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得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是能用于实际的,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将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讲解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驱动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入课堂,用情境真实的实际问题,创造现实工作生活中待解决问题的情境;用提问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实际应用方面的学习。不同的教学方法其要求不同,在教学时应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在课程的设置上,应从应用出发,不再按照学科的体系来设置课程,应根据专业所需来设置,课程的名称体现应用的特点。在课程内容方面,应根据应用的需要,舍弃现在以及以后都不会用到的内容和理论。在教育上重视应用,而非不要理论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枯燥地讲解理论,而是结合实际应用引导出概念理论。实践不仅能验证理论的真伪,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充分掌握了实践技能的学习。在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时也应体现出应用的特点。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学习,并能举一反三。

  与专业结合,体现数学服务专业的理念,数学课的教学应是在将学生的数学知识同专业需要相结合的同时,能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基础性和服务的专业性,因此,数学的教学过程应与学生的专业需求相结合,以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为基础,进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目标。

  进行分层教学,大多学校的专业是文理和各种层次的学生兼收,他们的数学基础差别非常大,为了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入学测试,按照专业相近的学生同班的原则分成了不同的教学班级。有的班级同学数学基础特别差,他们只学习一元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等内容,数学基础较好的一些,他们则增加一些概率统计、行列式矩阵等内容。通过分层教学可克服以往数学课堂教学的不足,消除学生学习中的自卑骄傲等消极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课堂上都有用武之地,都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激发各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能过度强调考试,那样会陷入一种为考试而学习的误区。在平时注意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给学生一些小课题,让他们主动思考,查阅资料,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知识面,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平时上机课介绍数学软件时,观察学生使用数学软件的熟练程度,这些平时成绩都要纳入对学生的考核成绩中。

  数学论文3

  课堂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设计活动,课堂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其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是课堂教学的重心,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更是达到课堂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数学作为小学基本课程之一,担负着学生基础数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培养的重任。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培养的方法创新谈几点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认知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培养的现状

  创新趋势已经显现。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教学硬件设施逐步高科技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对先进教学设施地运用逐步常态化,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进行了认知能力培养方法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堂教学设计仍以依赖型为主。目前在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技能欠缺,基础薄弱,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仍以依赖型为主。在依赖型的教学设计中,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被忽视,讲授的知识大多只局限于课本和测验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割裂,这种情况下虽然教师能够更容易地控制课堂进度,在短期内取得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思维方式上的创新存在不足。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数学课堂学生认知能力培养方法设计上的创新多为形式创新,过于追求新器材多媒体教学,花哨的设计使学生一时无法抓住关键,复杂的教具让数学课变成了手工课、观影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若只停留在“形”上,对教学目的的实现反而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学生学习能力把握有偏差。学生在每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能力和表现特点都不同,数学作为一门相对抽象和枯燥的学科。如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把握有偏差,没有按照学生学习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就很容易造成认知能力培养方法的失败,无法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认知主动性培养不足。多数教师都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而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将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这就容易导致前文所说的依赖型学习方式无法改变,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认知只能停留在一门学科而不是一个兴趣上。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认知能力培养方法的创新方向

  (一)教学思维方式的创新

  思维决定思路,方式决定方法,教育教学创新中思维方式的创新至关重要。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生的思维水平。推动教学思维方式的创新,要使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思维方式创新的重要性。针对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研讨活动中要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发扬探索精神,改进教学方式,为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认知环节的创新打好基础。通过动手操作培养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思维。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操作认知,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用手、口、脑等多种感官,积极思维,也有助于发展思维。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轴对称)一课时,注重让学生动手把心形卡、五角星、银杏树叶按教师要求对折,帮助学生认知对折后重合,从而了解这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常常是一边操作一边思考,他们亲身经历了所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认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思考问题培养认知能力,激活学生思维。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小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因而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的浪花,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正确把握小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二)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科学运用认知能力培养方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认知能力培养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始终坚持既定的教学目标,准确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针对小学生知识水平和数学课程特点,摒弃过于繁复和抽象的认知概念,使认知能力培养方式符合教学需要,维护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层次性、延续性和针对性。教学厘米的认识,让学生认识一厘米有多长时,我借助直尺上“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指导学生测量一个手指的宽度、衣服上纽扣的宽度,帮助学生建立“一厘米”的表象,让学生的认知活动直观、具体,初步感知长度单位、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认知能力培养要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小学生由于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对于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认知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要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选取学生普遍能够理解的例子进行讲授,由生活实际展开,提炼知识点,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环状记忆,当学生在生活中再次遇到相关事物时自然会联想到相应的数学知识点,这将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活学活用,又能减少机械记忆复习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面积》时,有意从猜一猜两位粉刷匠叔叔谁刷的墙面大导入新课,在学生获得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让他们通过分别计算两块墙面的面积来验证课前的猜测。拓展练习时,注意设计应用性练习题:1.学校给老师新发了一张办公桌,长140厘米、宽80厘米。教师想给整个桌面铺上玻璃,要买多大玻璃板?2.班里小亮家要装修新房,客厅的长6米、宽4米,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如果一平方米90元,需要多少钱?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创设生活情境、营造氛围,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和认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日常生活课堂化,用数学、学数学,引导学生用已有的认知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生活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事物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

  无论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最终都要落在实践上,都要经过学生反馈的检验。数学课堂教学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科学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出的创新型认知方案,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比如学生喜欢那个部分不喜欢那个部分,哪一类学生适应这种方案哪一类学生不适应,在创新方案下教学目标达到的比例是否有所提升等,根据收集到的反馈对既有方案进行改良,然后继续进行实践,再收集、再改良、再实践。教育上的创新不能是一蹴而就的,认知能力培养的创新应该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断积累反馈的过程中,达到质的飞跃。

  数学论文4

  研究的理论依据。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在总体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研究的现实背景。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存在这样一种事实,就是不同层次的中学生对学习数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更不必谈好奇心与求知欲,也无法建立自信心,制约着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北京2015学习障碍国际研讨会中指出:根据北京教科院学习障碍研究中心最近对北京部分地区中小学校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1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这些孩子智力正常,但学业成绩不良,专家指出,他们需要特别的帮助数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数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这部分学生会与同龄人在学习上拉开差距。是哪些非智力因素导致了他们学习上的障碍?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出现影响着中学生对数学得学习,因此,对中学生数学学习困难调查与分析的研究很有必要。

  研究对象与范围。

  研究对象界定:本校中学生(农村中学)。

  关键概念界定:数学学习困难(对数学学习态度不良,目的不明确、呈现一种漫无目的的学习倾向,缺乏学习热情和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差)。

  研究的内容:

  ⑴学生能力影响数学学习困难的调查。数学基础情况如何?课前是否预习?预习效果如何?课堂上注意力是否集中?听课效果如何?课后作业是否独立完成?作业质量情况如何?课外习题是否主动完成?

  ⑵学生自身认识影响数学学习困难的调查。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受某些不良因素影响,能否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有无对学习数学的情感?

  ⑶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调查。教师是影响学生对一门学科是否感兴趣的首要因素。教师如何对待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如何衡量数学学习困难生的发展?如何衡量数学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方式?如何衡量数学学习困难生的学习能力?

  ⑷学生家长认识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调查。家长认同的成才标准是什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多高?家长如何认识读书无用论?家长如何看待孩子的数学成绩?

  ⑸社会环境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调查。网络游戏对学困生的影响。打工热潮对学困生的影响。

  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观察法。

  (1)确定观察的目的。在校期间,学生学习数学的举动。

  (2)确定观察对象。部分中学生。

  数学论文5

  在学习过程中,错误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数学论文。因此,对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其次,错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我们掌握知识的过程;最后,错误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少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

  一、怎样对待错误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害怕出现错误,对错误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是司空见惯的。在这种惧怕心理支配下,只要让老师教给我们正确的结论,而不注重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长此以往,我们接受了正确的知识,但对错误的出现缺乏心理准备,看不出错误或看出错误但改不对。总之,这种对待错误的`态度会对我们带来一些影响。

  事实上,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我们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是我们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不断地提出假设,修正假设,让我们对数学的认知水平不断复杂化,并逐渐接近成熟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些假设的不断提出与修正,才使我们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揭示错误是为了最后消灭错误,我们所说的承受与宽容也是相对于这一过程而言的。

  二、题错误的方法

  我们不能顺利正确地完成解题,产生解题错误,表明其在解题过程中受到干扰。因此,减少解题错误的方法是预防和排除干扰。为此,要抓好课前、课内、课后三个环节。

  如果出现问题而未查觉,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则遗患无穷,不仅影响当时的学习,还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预见错误并有效防范能够为揭示错误、消灭错误打下基础。

  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其间正确与错误交织,对错误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有效控制,就能够让我们的学习顺利进行,能力逐渐提高!

  数学论文6

  一、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数学知识有高度抽象性的特点,这种抽象性体现在高中数学课本的所有数学知识领域中。比如高中数学课本中讨论的立体几何知识,它的抽象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象的抽象性,对象的抽象性是指它讨论的对象不是一件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它讨论的正方体,不是指哪一件正方体的事物,而是指一切正方体的事物。问题的抽象性,如它讨论直线与立体的关系,通常不是将具体的现象放到人们面前的,它需要人们自己去想像,在解决几何问题的时候,人们还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去添加辅助线、延长线等。方法的抽象性,方法的抽象性体现在人们要研究一个事物时,有时不会使用具象化的方法讨论,而用抽象性的方式去讨论,如人们讨论角的问题时,有时不再用几何的方法去讨论,而是用函数的方法去讨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在高中数学中体现得尤其明显,高中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就要培养学生用抽象性的思维去思考数学问题。比如,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圆与方程》的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习题1:如果圆O1与圆O2的半径为1,且O1O2=4,过动点P分别作两圆的切线PM、PN,点M与N均为切线的切点,使PM=槡2PN,请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用该坐标系说明动点P的轨迹方程。教师可以通过这一题的图像、坐标、方程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学思想讨论数学问题。

  二、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谈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多教师会感到很疑惑,这些数学教师认为只要是理科知识,都有很强的系统性,为什么单独强调数学知识的规律性呢?这是由于其他理科知识的系统性存在一个领域中,它的系统性不涉及另一个领域。以物理知识为例,力学知识是物理学一个重要的领域,然而它与电磁学几乎没有关系,虽然它们同是物理,然而它们几乎可以完全分成两个领域来讨论。可是数学知识不同,高中数学的知识分为函数、几何、统计三个部分,这三个数学领域彼此有很强的联系,学生学习几何知识时,需要从解析几何的角度讨论函数;学生学习统计知识时,又要常常运用到函数知识。如果学生不能以系统性的思路看待数学问题,高中学生将不能学好数学知识,为了让学生理解高中知识的系统性,高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的建立数学知识系统。依然以高中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圆与方程》的知识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套圆以方程的关系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到圆在坐标位置上的方程表达系统,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张系统表分析圆与方程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且让学生分析方程表达的规律,当学生能够理解到这套数学表达规律之后,学生以后应用该领域相关的数学知识时,就不会犯下数学概念错误,更不会记不住相关的公式。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到高中数学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自己建立一套完整的数学知识系统,学生只有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才能学好高中数学知识。

  三、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如果觉得自己学的数学知识没有实际的用处,自己是为了应付考试才不得不学习数学知识的,那么他们学习的时候就不会有积极性。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极具实用性的。比如人们在讨论物理问题、化学问题时,常常要结合数学公式去考虑问题。人们在研究生物等领域,作科学统计的时候,也会需要用到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时,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或专业的科学领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学生了解到以后研究各类领域的知识都要应用到数学知识时,就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到很多物理问题都需要借助数学知识来解决。比如物理的力学的计算问题会涉及方程的计算;物理的电磁学问题会涉及函数的计算等。当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有很强的应用性,学好数学知识能为学好其他知识打基础时,学生就会愿意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如果引导知识学生把学习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就会提高。

  四、结束语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应用性的特点,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特点宏观的看待数学知识,学生将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以后他们能从数学科学的高度研究数学知识,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效率也会因此而提高。

  数学论文7

  一、保证例题教学的针对性

  在例题的选择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保证例题选择的针对性。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具体学习状况都不尽相同,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只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深入地了解,才能因材施教。在例题的准备上,教师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更好地完成例题教学。例如,在《平行四边形》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相应证明例题进行讲解。通过对题目基础问题要求的解答,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具体特点,并且加深印象。在学生完成题目的证明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有关平行四边形的一系列问题。对一些思维较快,知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引导。通过分层引导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锻炼,提高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保证例题教学的典型性

  对于数学例题的选择,需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能够囊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突出解题方法,同时例题还要具有一定的梯度,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典型性例题的教学,学生可以对问题的实质进行更透彻地分析,简单、明了地完成题目的解答,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运用能力和解题能力。例如,在《统计的简单应用》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对例题的选择上要具有代表性。虽然所选择例题具有较多的数据,并且数据类型较多。但是,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统计规律,并且通过逆向思考,分析不同数据的来源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对于此类问题获得良好的解题能力。例题教学中,例题的选择还应具有多变性,教师要对题目之间的联系进行合理地把握,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心理,并且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剖析,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做好对例题的引申和发展。通过对例题的选择,例题典型性和多样性的保证,并且结合教师的合理加工,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并且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保证例题教学的阶段性

  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例题的选择上要循序渐进,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对于一些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智水平,在学生理解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递进式的教学和训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消化。教师要对例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并且对例题的本质进行清晰地判断,将例题与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良好的结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围绕学生的解题水平,给予学生不同的解题技巧。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教师要做好相应的引导,指导学生不断的学习。例如,在《二次函数》一课教学中,对于例题某果园有200棵苹果树,每一棵树平均结1200个苹果,现准备多种一些苹果树以提高产量,但是如果多种树,那么树之间的距离和每一棵树所接受的阳光就会减少。根据经验估计,每多种一棵树,平均每棵树就会少结12个苹果。问题1:“利用函数表达式描述苹果的总产量与增种苹果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问题2“:种多少棵苹果树,可以使果园苹果的总产量最多”。问题三:“增种多少棵苹果树,可以使苹果的总产量在120800个以上?”。通过不同难度的问题的设定,使难度合理的递增,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二次函数的知识和内容,更加牢固地掌握本节内容。

  数学论文8

  摘要:小学教育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学科,但是由于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很多小学生在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中会比较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小学数学学困生这一问题也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直接影响到了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当前阶段对于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已经成为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提出转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随着近些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阶段的教育中也明确的提出: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小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不出现偏科的现象。目前小学阶段的教育中,语文和数学还是最主要的两门学科,相对于数学课程来说,小学语文因为有较强的故事性,所以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很多小学生会认为学习数学很枯燥,除了背加减乘除法的口诀就是背一些数学公式,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给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增加了诸多困难。实际教学中,学困生的问题或多或少存在于每个班级,然而学困生的形成大多数都不是因为学生智力的问题。如何转化学困生,是当前我们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1学生缺乏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生难以学好数学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态度,大多数学困生会因为觉得数学学科枯燥乏味,因而在学习数学时会比较随意,往往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此外,还有的学生因为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也比较落后,从而导致自信心的缺乏,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学什么都学不好,面对数学更是产生了畏惧心理[1]。这些都是造成学困生不能学好数学的主要因素,同时也让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大感头疼。

  1.2教师教学方法有待改进:说到数学教师,很多学生的第一印象都会觉得数学教师大多数都很刻板严肃,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距离感。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很少有感情投入,关注的重点往往只在对知识的讲解上。还有少数教师只喜欢数学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甚至还有厌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从而造成这些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学心理。再加之本来就比较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加抵触数学,最终导致学生更加难以学好数学。

  1.3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学习习惯需要学生通过长期的实践来逐步建立和养成。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习惯的好坏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着巨大影响。大多数时候,学生的学习品质都是由他们的学习习惯所决定的。学生如果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以及学习意志不强等问题,而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学生更难以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此一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大多数学困生的不良学习习惯都表现为: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无法独立完成数学作业、没有良好的读题和审题习惯以及完成解题后没有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科学和严谨,同时数学还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这也是学困生不能学好数学的主要原因。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需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使其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趣得到提高。由于小学生年龄还小,通常都比较好动,容易对身边的新鲜事物感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2]。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课后作业,让他们回家之后利用废纸张自己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各一个,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裁剪和粘贴制作纸盒,制作过程中可以参照自己的铅笔盒和家中的收纳盒等。最后要还要在课堂上表扬做得好的学生,以及耐心的指正做得不太好的学生。这样一来,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授课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达到了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2改进教学方式:教师要积极改进当前的教学方式,教学流程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同时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开展例如: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以及动手操作等多种新式的教学模式。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知识更加直观,从而让学困生也能够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从中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且接受所学的内容,以此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为学生介绍有关数学的发展史和小故事,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此外,教学时还需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数学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由于数学学困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深入浅出的进行教学,适当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标准,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数学基础上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2.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的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有良好的表现时,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并且尽量的为其创造条件使其能够重复出现,从而使学生形成习惯。对于那些不良的表现,教师也要及时的给予否定,使其出现的机会减少。教师要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以此增强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进而达到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制定学习目标,并且经常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验收,发现有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的进行修改。尤其是在目标制定的初始阶段,不能给学困生制定过高的学习目标,要让他们从中能够体会到完成目标时的成就感。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帮助其养成给自己制定学习目标的好习惯。

  3结语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数学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细致有效的开展这项工作,既要帮助他们改变对数学学科的思想认识,同时还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才能让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刘艳芝.探究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J].中华少年.科学家,2017.(01):120-121.

  [2]赵广江.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与学习心理分析[J].林区教学,2017.(01):83-84.

  数学论文9

  摘要:如今的新课程教育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试点并发扬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辅助的教学模式,对于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来说,以课堂教学为基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现象力和思维能力,是为了适应与时俱进的今天所迫切需要的。如今的中国正在大力提倡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的不断改革,而作为全国众多一线初中教师的一员,我们更应该充分的体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充分了解到学生们的主观学习方式,并适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培养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坚强的学习意志,进而加强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曾强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分支,也是在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条件下,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就要去必须加强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主动、自控性的提升。自主学习的理解不应该只是强调学习自己主动去学习,这是最浅显的看法,最重要的应该是让学生在过程中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和实现。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本文将探讨教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发展创新自主学习。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现目前教育背景下,新课标与传统教学观念不同的点是它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更加科学更加实用。新课标更加强调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自主创新的精神。这便要求教师也要对自己和学生在新课标课改过程中重新定位,充分地贯彻新课标的课改精神,教学方式也要做相应的转变,课堂教学重在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虽然看似只是作为新课改的直接实施者,其实更深入的理解应该是教师应该制定与新课改想符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来满足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学海泛舟,那教师应该充当领航者和灯塔。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自身教学经验,并积极探究所谓“探究式学习”的主要意图,才能更好地观测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通过分析不同学习水平和层次的学生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才是贯彻了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数学即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因为数学可以来源于生活又是服务于我们生活的,所以教师可以从学生们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经验开始,创设案例情景,提出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将数学思维运用到生活的数学问题中,使生活和数学紧密联系,用数学知识对生活现象进行思考和解释,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话对于引起学生探究兴趣是非常有效的。比如,这样来设计一个问题:怎样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在刚刚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函数知识后,让学生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还可能想到老师可能都没有想到的问题,例如:树高的话可以考虑勾股定理;树不高可以采用竹竿;天气好可以用影子和树高的关系;没有太阳没有影子;或者影子被房顶挡了。当然过程中也可能会跑题,需要教师来协调氛围和引导思维。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想尽方法也就达到了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目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了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勾股定理及三角函数的计算等等方法。学生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实践,在其中体验、经历、感受,逐渐形成并喜爱上积极的、自主的、生动的实践性学习方式,有效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动性,客服实际困难,按照自己的办法来设计方案,过程中不仅对所学知识更加熟练,还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数学的能力便得到提高了。

  三、充分运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

  不管是哪种教学方式,包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都是从实际经验总结的。因此,在教学工程中,我们一定要去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想尽办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去体会学习,感悟学习,发现学习。不管“1+3=3+1”这种简单的问题,还是测量树高这种生活上的问题,只有让学生自主自发地有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的思维才能冲出禁锢,各种创新思维和奇思妙想才能突破牢笼。在我讲授等腰三角形性质这一课中,我让学生每人做一张半透明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把纸片对折,于是两腰就重合在一起了,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现象?尽可能多地写出自己的结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写出了如下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D=CD,即AD为底边上的中线。

  3.∠B=∠C。

  4.∠BAD=∠CAD,即AD为顶角平分线。

  5.∠ADB=∠ADC=90°,即AD为底边上的高。

  四、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要使学生生成自主学习的理念和自主探索的动力,主要源于对新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决。提出发现的问题是基础,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问题都有各自的见解,一旦学生提出的问题值得深究,教师对学神的鼓励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不仅是学生有勇气去提出问题,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学生;当然如果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与教学主线大径相庭,更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引回正题,使学生有更加深刻映像。鼓励式教学对于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起着极大的辅助作用,只要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我们就不能轻易地否定。在这基础上教师还应多多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后的作业研究以及多生活的观察,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结语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可以通过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发现寻找来反向论证课堂中的教学思维和方法,同时在整节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前后呼应,在课堂中解决问题之后课下再进行反思总结,使学生在反复的总结和回顾当中加深印象,以便以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发散,进而提升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桂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颜章业.提升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数学学案导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数学论文10

  【摘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班级的学困生已更多地得到关注与重视。如何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与快乐,教师可从情感、教法、帮扶、作业等方面着手,促使学困生得到有效转化、提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困生;有效转化

  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每个班级都有一些学困生,他们需要教师从情感、教学方法等方面予以关心与帮助。创设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实施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平等互助的帮扶小组,设计个性鲜明的分层作业,都能有效地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与快乐,笔者在日常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相关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主动拉近师生距离

  “和、爱”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构建和谐、愉悦的数学课堂,是促使学困生不断前行的动力。作为教师,需要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对话氛围,给予学困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感受来自老师与同伴的爱与关注。事实上,一个亲切的问候,一个赞赏的目光,都会激发学困生不竭的学习动力。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单元第二课时,我先让学生回答小船先向()平移了()格,再向苦()平移了()格。学生高高地举起手,看着小军同学举起的手又悄悄收回去了,似乎想要回答,我微笑地对他说:“没关系,你试试看,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他轻声地讲述了小船平移的过程,介绍了数平移格数的方法,尽管还不是很有条理,声音也不够响亮,但同学们马上给以热烈的掌声,使他获得了自信与快乐。

  2.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学困生接受知识有些缓慢,思维能力也不够强。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到灵活多变,教师语言要生动形象,能关注到他们的认知经验和接受能力,降低难度,分散难点。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学困生对如何画图表示有很大困难。教学中,教师没有采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而是采用及时提问的方法:“长减少是什么意思?”长减少就是将原来的两条长变短了,面积自然就会比原来的减少。所以我们画图时先要找到长,想想变短了的意思,再动手画。这样教学方法的改变唤醒了学生的无意注意,难题就顺利而解了。又如,为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审题能力,可以引导他们先读题,圈出关键字、说出关键字的意思,简要复述题目,再分析数量关系。如求平均每个季度用水多少吨,可自行提问,由平均每个季度想到一年有几个季度。这样坚持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帮扶互助,提升辅导实效

  实践表明,儿童之间的交流有时比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融洽,他们以儿童特有的对话方式,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教师要用更多的时间帮助这些学生,走近他们的心灵,及时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疏导思想上的困惑。在班级中,我们让每个学困生自行找一个数学成绩优异的同学做自己的师傅,结成帮扶对子,教师帮助建立帮扶档案,定期对帮扶效果进行评价,予以表扬奖励。课堂上的小组探究,课间、放学后的悉心辅导随处可见,帮扶效果显著。如在教学“认识角”这节课时,在动手创造角的环节,各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或自己的材料创造角,师徒动手。小组内有这样的一段对话:“我用吸管做出了个角,你来指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对,指边的时候要从顶点开始,汇报时,不要紧张,声音要响亮,你一定行。”这样的对话,无疑是师傅对徒弟的一种鼓励与肯定。果然,小组汇报时师徒两人,一人展示,一人能说,配合默契,精彩纷呈。

  4.布置弹性作业,体验快乐学习

  作业是对新知识巩固和应用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更多地考虑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和完成能力,布置作业时突出分层,通常可设为基础练习题、综合运用题和挑战自我题三部分,难度逐步增加,采用闯关或夺星等形式,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对多数学困生来说,他们完成基础练习题就算过关了,教师可根据基本题的完成情况,予以辅导,对完成不错的学生可自行挑战下面两关,体验“跳一跳”就能成功的感觉。例如,在学习了“相交与平行”后,我设计这样一组练习。基本题:利用掌握的知识直接判定下面几组直线中哪些相交,哪些互相平行。综合运用题:在图形中或字母中找出互相垂直或者互相平行的线段。挑战自我题:在长方体的面上找互相垂直或者互相平行的线段,画出从喜羊羊家到河边挑水的最短路线。学困生多数能顺利完成第一关的基本题,不少学生还顺利进入第二关、第三关,在充满趣味的闯关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数学论文11

  摘要:小学数学不会自发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围绕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展开,旨在进一步拓宽小学数学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怎样存最合算?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必须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习变得通俗、有趣、生动,使数学教学实践变得更有活力。

【2021数学论文(精选11篇)】相关文章:

精选数学论文作文合集9篇12-16

精选数学论文作文汇总五篇12-20

精选数学论文作文汇总9篇12-19

精选数学论文作文汇总5篇12-17

精选数学论文作文锦集6篇12-14

精选数学论文作文汇编9篇12-14

精选数学论文作文集合九篇03-01

精选数学论文作文集合7篇02-24

精选数学论文作文集锦八篇02-23

精选数学论文作文汇总七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