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经济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4-07-28 01:56:12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经济学毕业论文(通用10篇)

  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毕业论文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济学毕业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学毕业论文(通用10篇)

  经济学毕业论文 篇1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数学对于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在许多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数学在现代经济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运用好经济学,就要对数学知识进行认真地研究。

  关键词

  数学;经济学;融合;作用

  数学是研究许多专业学科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拥有自己的符号和语言,用其特有的抽象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对很多学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学也在其中。数学对经济学的思维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前些年的经济理论公理化趋势,这种理论明显就是受到数学的公理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想在经济学中取得不错的成绩非常困难。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数学在现代经济学中的作用呢?

  1、用数学方法解答经济现象

  解决经济问题是数学方法应用的重要功能之一。其中最为常见的有:经济计量学方法、线性规划方法和投入产出法等。

  1.1经济计量学

  这种方法是以定性分析为基础,探讨如何使用数学模型方法,计算具有随机性特征的经济活动规律与经济变量关系的经济学科。它产生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当时主要用于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它的创始人是丁伯根曾。之后由于克莱茵等许多经济学家的努力,经济计量学迅速发展起来。经济计量学所研究的是:

  (1)在确定任务的情况下,怎样统筹安排,使人力与物力消耗最小化,从而降低成本。

  (2)在人力与物力确定的条件下,怎样发挥经济计量学的最大功效,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

  总的来说,就是怎样以更小的消耗取得更大的回报。这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在商业贸易、交通运输、管理会计、计划统筹与工农业生产等方面。

  1.2线性规划方法

  在经济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财力或人力等方面的制约,怎样利用现有条件,更理想地达成目标是线性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如果单单从数学角度上看,就是在一组等式和不等式的约束之下求使目标函数最大或最小值的自变量取值问题。线性规划不单单应用于经济领域,还适用于很多领域比如:下料、运输、消费的合理性等,甚至应用于军事、科研等领域。如今人们仍正在研究怎样将其应用于更多领域。

  1.3投入产出法

  它是一门集和统计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于一体的系统科学。其主要研究各部门生产关系。如今社会生产中,各部门首先考虑怎样使用其它部门的产品从而满足生产消费的需求,其次则是将自己的产品供给其它部门去消耗。各种生产活动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依存的关系,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分析就是需要于这种生产的依存性,研究在生存技术与可用资源的情况下,怎样更好的满足最终需求与生产数量等问题。可以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对社会需求与供给、产业结构、和消费等经济的重要比例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做出抉择,且能够模拟各种政策运行。投入产出法已经得到发达国家的认可,且研究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比如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降低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问题和货币兑换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问题等。怎样将这两种生产要素组织得更好,是我们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2、数学方法对经济理论的证明起到很大帮助

  数学方法能对经济学所提出理论给予理性的证明,采用数学逻辑所得出的结论用文字语言很难征明。经济学家布留明曾经指出;“数学方法是在经济学家心中最重要的方法,它是唯一能够给予经济学理论充分的科学性的方法。经济理论需要数学方法来判定,只有数学才能对经济学定理进行完备的证明。”在历史中运用数学方法来证明经济学定理的事是不乏其例的。

  3、数学语言与经济学语言的融合

  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一种自然语言。它可以将微妙的事物叙述得十分详细,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但是自然语言却有着语词的'多义性的缺点,所以数学语言从开始就是由数学家严格做出定义。并确定了它的功能与涵义。可以完美弥补自然语言词语多义性的缺陷。只要正确使用,它的结论总是可以信赖的。可以说数学的诞生就是为科学服务的,同时它也是科学理论的载体。数学语言的概括性非常高。某些看似不同,表现形式更是上千差万别的经济问题,有时可以用一个简练的数学语言式表达出来。同样经济学也有自身的语言。但是每一个经济结论的产生都是通过提出问题——建立模型——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数学与经济两种语言相互交融。首先提出问题,是理论技术创新的发源地。其次,建立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的。将数学语言和论断用通俗的语言来叙述出来,使普通人也能够理解。这是经济学中必须需要解决的一项任务。

  4、结语

  现代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是分不开的,虽然每一个数学家未必是经济学家。但是经济学家在数学上一定应具有相当的造诣。数学具有文字性表述所无法比拟的精确性与逻辑性。运用数学模型结合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问题,是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经济学毕业论文 篇2

  [摘要]

  行为经济学由于对传统经济学的基础提出了挑战,在兴起之后就一直受到关注,频频被用于解释相关的现实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就从介绍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出发,进而论述行为经济学的相关延伸理论,并展示了行为经济学被借鉴来解释现实中一些传统经济无法合理解释的问题。

  [关键词]

  行为经济学理论延伸行为金融

  一、行为经济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其主要观点综述

  行为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对传统经济学的基础,即假设人的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我利益,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人类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是清澈了,但是把人、人的行为、人的精神等非理性方面则舍弃了,并把其简化为一个个的点或一条条的线。人也成为了“扁平的人”。但是,不少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这种以完全理性人假定搭起的优美的理论大厦无法通过检验科学的方法来检验与研究人的内在本性,也无法观察到现实中人的经济行为,因此更无法来解释许多人的经济行为之谜。这种局面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以转变。莱布森等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名为“行为经济学”的经济理论新流派思想,向主流经济学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试图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标准经济学理论的科学。行为经济学尝试对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打破了主流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在现实人的基础上发展了主流学派的经济人概念。行为论者并没有抛弃主流理论,而是赞同其注重理性的,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但是,他们坚持对这一理论加以修正。他们认为,经济人也对具有偏见的推理,自我沉溺、自我毁灭的行为和种种其它人类缺陷和长处做出反应。行为经济学理论还关注公平、互惠和社会地位等许多其他方面,因此,行为经济学试图对传统假定进行修正。丹尼尔卡尼曼、理查德塞勒、马修拉宾及已故著名行为经济学家阿莫斯特维尔斯基是行为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富有创见,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家。概括来讲,行为经济学主要就是:预期效用理论;偏好的一些典型特征;偏离理性的特征分析这三类代表性观点。

  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延伸范围及领域

  行为经济学之所以盛行,不是因为其敢于对传统经济学提出挑战,更因为是行为经济学能够自圆其说,其一些假设和理论观点能够更好地解释现实,能让大多数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行为经济学在现实中的理论主要延伸到以下领域:

  1、当今市场竞争行为的心理特征

  标准经济理论描绘的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需求规律的适应条件非常有限和严格。而向当今全球市场新格局和竞争合作新特点,许多高新技术产品、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产品、符合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以及电信市场、网络产品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文化产业等,引起了消费选择行为新的变化,频频表现出明显的偏离价格需求规律的现象:降低价格未必能保住市场占有率,屡屡奏效的一些非价格竞争策略和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供应和秩序、收入和社会则富分布、消费观念和习性、生产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处于相对落后和低下的情况下,消费选择行为与标准的理论描述相距就史远。无论是消费行为、企业经营行为和投资行为等,市场竞争行为选择中心理因素的影响特征非常明显。

  2、劳动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非自愿失业——为什么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不包括自然失业率和工作变动时的摩擦失业)?原有理论对此给出了一个“公认”的理由,假定工资是在市场出清水平上预先给定的,以此为标准若劳动力过量供应,就会造成失业。但工资为什么要定那么高,而且还是刚性的呢?为什么有人频频跳槽,而另一些人则愿意终生厮守一个单位?这些不是能用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简单解释的。“有效工资理论”、阿克洛夫(2001)的“交换礼物”等都试图给出合理的解释。理论和实践似乎证明了在工资和努力水平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并且在长期内是很稳定的。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现实中劳动力市场并不是简单地遵从工资水平提高、劳动力供应增加这一规律。如出租汽车司机并不只是由每人收入的高低来决定工作时间的长短;老师让一些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学生们不会仅根据报酬或津贴的高低做决定;幼儿园制定罚款制度是为了让父母亲及时地接孩子,但结果是适得其反。这些是因为当工资与价格变化的行为中包含道德和情感成分时,标准经济理论中的价格交换效应就应予以修正。因为劳动者对劳动与休闲的价值判断是因人、因行业、因时点不同而异的。另外,行为经济学还研究指出,承担风险、经营管理等活动也是一种类型的付出和劳动。

  3、行为金融学

  行为经济学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金融学中,有效市场假设的作用是奠基性和举足轻重的。资产定价的标准均衡模型假定投资者仅仅关心资产风险,并利用公共信息尽可能准确地预测股票收益。这些假设在某些时候确实能做出确切的预测,但当价格变化的自相关性近似为0时,证券市场上却出现大量异常现象。这些不规则现象促使研究具有有限理性假设的资产投资者的“行为金融”(behavioral finance)论应运而生。金融学中一个重要的异常现象是“股票收益之谜”:股票的平均回报要比债券收益高得多,为什么高收益对应高风险,并没有令人信服的实证研究支持这一理论。为了说明其中的缘由,行为经济学假定投资者具有损失规避的行为偏好,这能更合理解释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对应关系。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还发现经验不足的经纪人的反应如何迟滞,而长期操盘手的反应为何又过于敏感。行为经济学还通过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的年成交率的实例来研究资本市场规模问题,关于个体股票交易行为的数据表明,部分投资者的盲目自信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股票市场规模的极度膨胀,股票市场上的许多现象都与投资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行为金融学的迅速发展,是由于金融理论把“宝”都压在“有效市场假设”上了:投资者有充足的理性以至能够观察和利用历史资料。有人曾将有效市场假设美誉为:社会科学中认识最完善的一种规律性,然而,股票价格波动太捉摸不定了,以至不能反映内在的真实情况。行为经济学发现了一种基于代理人心理活动的过度反应效应,客观、深入地研究一系列异常现象,有助于用事实更精确地检验市场有效性假设。当然,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行为经济学也迫切希望尽可能地减少心理学的内容,正在努力探讨用一种统一的方式来解释金融市场上的异常现象。

  三、行为经济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民工短缺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沿海地区的“民工荒”打破了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引起了企业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理论界纷纷对此问题发表看法,并对民工短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综观这些分析,人多是运用市场、结构、信息、制度等分析力一法,基本没有涉及民工的心理与理性,民工是该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在分析民工短缺的成因时,不能完全不考虑主体对劳动力市场的相关要素以及劳动环境的认知而采取的相应的经济行为。

  经济学毕业论文 篇3

  【摘要】

  经过3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无论是体制的转轨还是经济的发展都取得了重大成功。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大多依靠粗放型增长、贫富差距加大等诸多问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更好地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政治经济学”一词出现于17世纪的西方,作为一门学科则形成于18世纪七十年代,其标志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政治经济学”一词从其起源就一直含有管理、控制甚至自然规则的涵义。后来,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他写作的主旨为研究生产和分配规律的《经济学原理》中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探寻社会现象规律的科学。而后,马克思在批判地吸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次明确的为这门学科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斗指明了方向,并为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因为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以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某些原理在当前情况下无法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的道路,适合中国的政治经济学。

  一、当前中国经济宏观局势

  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人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无论在经济体制还是经济发展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功。就体制转轨而言,在资源配置方式上,无论是商品市场化,还是要素市场化,都取得了制度性的进展,市场机制已经替代计划机制成为我国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在宏观调控方式上,无论是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还是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都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以及财政政策的公共选择性都在逐渐提高。就经济发展而言,在体现经济规模的数量指标上,1978年以来,以GDP反映的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9.62%,27年我国真实GDP总量已达249,529.9亿元,比22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6%,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增长1.71倍;外汇储备超过1.52万亿美元。

  可以说,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特别是由于从改革初期以来一直采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国际环境的动荡和不安所导致的一系列隐患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暴露,宏观经济经过九十年代的通货膨胀,经济“软着陆”后再次面临调控,当前宏观经济失衡有着如下特点: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但同时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2、物价总水平低,但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值高。

  3、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但同时面临严重的“通缩”威胁。

  4、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加快,但失业率继续攀升。

  5、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如何实现宏观上的经济调控,保证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如何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分配问题就变得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提高处于中下收入水平的那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才能增加整体的消费边际倾向,增加消费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发展,调节通货预期,维持社会的稳定安宁。

  二、政治经济学的新解释

  笔者认为,政治经济学可以分别进行解释,可以就“政治”和“经济”进行具体分析。“政治”是指一个社会运用国家权力做出“谁得到什么”、“何时得到”和“如何得到”的决策,该过程是一个集体选择的过程。简而言之,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制衡”。如何就各个利益团体之间进行协调,作出使所有成员(至少是大部分成员)满意的利益分配,在各个团体之间寻找制衡点,是政治的主要目标和努力方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平”。

  “经济”则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在不同的用途中进行配置,收入或社会产品如何通过分散化的过程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也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最优”。如何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寻求最优方案,实现最优的产出是经济的主要目标。也可以概括为“效率”。“公平”和“效率”两者之间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具有矛盾统一性。而政治经济学则可以认为是在保证“政治制衡点”的前提下寻求经济增长的最优解。

  因此,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在当前宏观条件下如何处理分配问题,无论是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还是为宏观政策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依据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指的是效率方面,而实现共同富裕则代表了公平的想法。而关于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理论界向来有不同的表述,也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深化的过程。

  改革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效率和公平问题的模糊观念有:

  (1)把公平错误的解释为收入平等。这在传统的社会主义观中十分常见,主要表现是平均主义和“大锅饭”。

  (2)公平的“物质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公平的实现程度是同经济的增长、财富的增加成正比。以此观点为前提,才有了先效率后公平的主张。

  (3)把公平和效率看成一组无法协调的矛盾,追求公平必然要牺牲效率,追求效率必然要牺牲公平。

  该观点认为“只能有一方为主,另一方为从”,时下向效率过分倾斜的主张就是以此为前提的。这些模糊的观点代表了一部分人对公平和效率的看法,而作为国家,对这个问题也是在不断的探讨和深化中。此前,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四大报告提出“兼顾效率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都坚持了这个说法;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四、当今宏观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处理

  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依靠产业结构变化带动要素投入扩大,进而拉动总量的扩张。同时,由于市场体制改革导致要素效率特别是资本效率显著上升,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长久增长,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个突出的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制变化势必影响要素的效率,但对劳动和资本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资本效率的提升是对劳动效率提升的9多倍。这样,必然会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中下收入人群相对收入减少,高收入人群更倾向于投资,从而导致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固定投资过热。过热的投资导致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的过快、过猛发展,从而拉动日常消费品物价水平的上扬,人们则将更多的钱用于防止通货膨胀,减少了其他物品的消费,从而导致高的通货预期。

  (一)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分配的公平。针对劳动者因客观条件不同而出现的收入分配中的事实上不公平,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经济调节、缩小按劳分配实施对象客观条件的差异,弱化由此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中事实上的不公平。

  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持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是缩小收入差距、形成公平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条件;促进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的形成。

  二是打破不合理的垄断。深化电信、电力、石油、民航、金融、铁路等行业改革,进一步引进竞争机制,防止其凭借垄断地位为其从业人员谋取高工资、高福利,为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应进一步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普通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二)通过完善整个社会制度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改革至今,虽然在社会制度上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但仍然存在着阻碍经济增长和分配公平的地方。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完善社会制度,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在分配途径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随经济发展能够切实得到逐步提高;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政府则更多地注重社会体系和自身体系的完善,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一是加强政府反腐力度和制度建设,制止权钱交易。保证政府作为一个规则制定者的角色,防止政府人员运用职权参与分配,从而损害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效率。

  二是加强法制建设。要保护劳动者应有的经济地位、精神尊严和合法权益,将劳动者权益纳入法制轨道,放到重要的分配平台。

  三是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强调“信用”准则的弘扬,加大诚信经商的宣传力度。政府机关规范执法行为,提倡“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承认按贡献、按市场效率大小实现经济收入是道德的,而通过欺诈、贪占等手段获得收入是不道德的。

  无论是何种经济情况都是诸多因素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现象的背面往往拥有着极其复杂的成因,只有将经济理论的原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才能找出经济现象的真正成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政策,维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经济学毕业论文 篇4

  摘 要: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往往是基于一定的区域差异。区域作为特定的模块与社会组成单位,在社会的整体发展中着举足轻重。区域关怀最为区域经济学研究中的重点研究内容,涉及面广泛。主要包括对区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平等认识、区域优势的发挥、区域权益的有效保障、区域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实现区域的平衡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国家的整体富强离不开区域的支持,区域经济关怀必须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加强对弱势地区的扶持与研究是区域经济关怀探讨的焦点,也是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关怀;关怀研究;区域协调;分析探讨

  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入,而有区域不平衡引发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严重,区域关怀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只有做好了区域间的协调,才能实现国家整体的富裕与发展。在区域关怀中加强对弱势区域的关怀与引导,充分保障区域性权益,协调区域发展中的矛盾,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加强区域经济关怀,遵循尊重原则、机会平等原则及合理补偿性的原则,共同实现区域的整体前进,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关怀的内容分析。

  一、分析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注意发展过程中的协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间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反映在社会发展速度与进程上尤为明显,不同的发展区域甚至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与发展需求。根据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关系来看,发展初期的.区域工业化进程快,经济发展管理上比较落后,粗放型居多,而后发展区域在管理上更为科学、合理,但是发展速度明显落后,受到资源的威胁。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在统一格局下,加快区域的协调发展,完善区域发展结构,针对原始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造,实现其向资源节约型方向转变,逐渐降低其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与浪费,严格控制污物排放量,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对于区域的发展区别对待,对于经济发展快的地区鼓励引动,对于经济发展慢的地区进行扶持与资助,实现国家整体发展的一致,重点对待区别,杜绝“一刀切”。

  二、了解区域特色,重点发挥区域优势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基于区域发展优势的不同。就像人一样,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区域也一样,既有自身的优势,也有自身的不足,区域发展的重点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区域优势,最大程度的规避区域劣势。发现本地区的区域优势,将这种优势发挥到极致,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对区域的优势有着明确的认识,在认识把握区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制定区域发展的优势战略,选择合理的发展途径与渠道,建立不同的区域发展类型与模式。城市区域发展快,我们可以基于其交通便利、人才密集的优势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与挖掘,发挥其带动作用,形成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地区的发展特色,虽然不具备城区的交通与人才优势,但是却具有鲜明的环境生态优势,可以利用环境优势发展旅游业,激发农村地区发展的潜力。关注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关键是发挥区域的优势性。

  三、关注落后地区,进行经济扶持与政策倾斜

  我们在进行区域经济关怀时一直强调要遵循公正、平等的原则,不应该对区域发展带有歧视性与偏见性,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落后区域的发展现状,重点做好对落后区域的经济扶持与政策倾斜。我们可以从落后区域的发展特点入手,找到区域落户的根本性原因,分析落户区域发展的特点,从发展模式与机理上进行思索、研究,激发落后区域发展主体发展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做好落后区域的发展引导。基于我国目前国情的分析,落后区域主要集中于广大的农村,在地域分布上主要是西部地区,对也这些地区我们有必要制定一定的倾斜政策,鼓励他们优先发展,必要时候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经济援助,加快他们的发展速度。

  四、加强对特殊地区的特殊关注,实现整体协调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除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外,还有特殊区域,之所以被称为特殊区域,是因为其具有区域的特殊性。我们所说的特殊性主要包括:资源能源的枯竭威胁、农民的聚集与流失、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迟缓等等。针对这些特殊的区域,我们应该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针对区域所存在的主要社会矛盾,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与可行性措施,上升到理论层面,并学会进行实践练习。更多的情况下,特殊问题不会影响到社会的公平,这些区域本身就承担了更多的发展任务与实际责任。之所以出现这些特殊性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益者与实际的成本支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错位。因此,基于区域经济关怀的研究,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具体的研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全面的分析问题,有效的解决问题,最大限度的解决特殊区域的发展难题,解除发展制约性障碍,更好地促进区域的协调性发展。

  五、结束语

  基于目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区域差异还在呈现扩大化的趋势,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更加严重,区域发展矛盾更加突出与激化。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区域经济关怀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区域经济学研究中,应该加强对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的关注,积极寻找更加合适有效的解决措施,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争取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郭腾云.近5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变化趋势研究[J].经济地理,2004(06).

  [2]吴兆华.区域经济研究的部分观点[J].财经科学,1990(04).

  [3]李小建.区域经济学研究中的区域关怀[J].经济经纬,2009(03).

  经济学毕业论文 篇5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是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升国际政治、经济水平所采取的重要决策,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健康发展,将促进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促使我国经济与世界接轨,并更好的参与世界经济调整。而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也是一柄双刃剑,如果不加以合理控制,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将使政府、企业、人民面对遭受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的影响。然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真正发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优势,规避其中蕴含的风险,需要政府、企业、银行业做出积极的努力和大胆的尝试。而在此之前,充分认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内涵与具体影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内涵

  所谓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指的是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比率,由外汇市场上外汇(或人民币)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决定。倘若外汇的供给小于对外汇的需求,那么外汇汇率上浮,人民币汇率下浮;相反,则外汇汇率下浮,人民币汇率上浮。

  汇率的市场化通常与货币的自由兑换、经济一体化、货币的国际化密切相关。这四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汇率的市场化”成为中国这般大国长远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现“汇率市场化”的基础上便可为“货币的自由兑换”与“国际化”的实现创造重要的条件。

  2016年人民币汇市开局动荡,从1月6日开始,人民银行突然下调CNY兑美元的中间价,推动空头在离岸市场上做空人民币。做空势力来势凶猛,CNH与CNY兑美元的价差在6号创下了1600点以上的历史纪录,形成巨大的套利空间。人民银行采取相应措施,令CNY与CNH兑美元即期汇率升值、回稳。1月11号、12号,CNH兑美元即期汇率较1月7日低点累计大涨2000BP。而从以往的从大国货币崛起的历程看,无一不是走过了一条由“逐渐升值-双向波动-基本稳定”的发展路径。在经历了这场“双向波动”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且日趋平稳。

  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即有利也有弊,充分认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对于发挥人民币市场化的积极作用和规避人民币市场化带来的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1.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积极影响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升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按照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理论,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三个之中只能同时实现两个。而当前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国际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就目前我国发展势头来看,要放弃这两方面的.主动权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行的,因此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不现实的。而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全面到来和我国加入WTO,国际资本流入我国和我国资本投入其他国家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而要凭借政府的力量干预和限制资本的流动情况的可行性是极低的,因此资本自由流动是必然成立的,由此可见,在“不可能三角”中汇率的稳定是不可实现的。而换个角度来看,在享由独立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资本的自由流动必将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而相对灵活的汇率政策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金融风险,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2)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

  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关税税率不断降低、贸易自由化政策全面实施,这对我国一直以来受保护的劳动力市场和国有工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而与此同时,我国资本账户逐步开放。在此背景下,实施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能够使人民币汇率得到灵活调整,减轻来自贸易与资本账户自由带来的双重压力。

  (3)促进我国参与对世界经济调整过程

  我国被列为发展中大国和全球最活跃的经济主体之一,是世界经济调整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假如我国在汇率领域态度淡然,对世界各国汇率的变化和汇率市场的发展不管不顾,就势必会导致国际贸易伙伴的不满,进而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受阻。而采取能够适应世界经济调整趋势的灵活、科学的汇率制度,则有利于我国参与世界经济调整,并优化国际贸易伙伴对我国的态度,进而带来理想的经济利益乃至政治利益,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恰好符合这一需求,对促进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地位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2.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负面影响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利有弊,其中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影响金融市场稳定性

  但从金融领域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化对我国金融市场乃至我国宏观经济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冲击。首先,短时间内实行浮动汇率制的效应可以导致人民币的升值,而这一方面会直接或间接地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另一方面还会使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许多不可控制的复杂的风险。总的来说,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增加了国家稳定金融市场的难度,进而导致金融市场稳定性下降,金融市场发育受阻。

  (2)增大外向型企业经营风险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外向型企业带来复杂的经营风险。2015年,我国的出口总额高达24.59万亿美元,仍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而当人民币升值而其他货币不变时,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在外贸出口中所花费的成本将不断增加,相应的,从外贸出口中获得的利润也将不断降低。进而使得外向型企业由其是出口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抗风险能力变弱,难以满足经营与发展需要。

  (3)增加外汇资产管控难度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背景下,当外汇资本流入速度减缓时,我国的外汇储备量就会缩水,这就使我国外汇资产管理与控制的难度增加,并伴随许多的风险。我国外汇指定银行拥有庞大的外汇资产,大部分来自于国外的直接投资及来源于我国巨大的贸易出口额。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背景下,人民币弹性增强,波动幅度可能性变大,外汇流入资本受到约束,外汇资本储备量就会缩水,由此所产生的汇率风险有可能给外汇指定银行带去隔日亏空的风险。此外,人民币弹性增强也会使国际短期资本风险增强,容易引发国际短期资本肆意外流,变相推高国内资产的升值。人民币弹性增强还可能导致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趋势,对作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中国造成较为沉重的打击,尤其是使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进一步加大,抗风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进一步被削弱。

  三、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应对措施

  为了充分发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积极作用,规避人民币市场化带来的一系列风险,政府、外向型企业与银行业分别应采取以下措施:

  1.政府部门积极发挥辅助作用

  政府部门要建立完善的人民币汇率市场监测机制,对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发展情况进行监测,在实现人民汇率浮动由市场供求决定之余,全面、及时地掌握人民币汇率波动趋势与幅度。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人民币升值,而是建立新的汇率定价制度,让市场供求决定汇率浮动。新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困难重重的过程,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协调与辅助,对此,专业人员应对目前人民币汇率浮动趋势以及市场环境进行分析、评估,综合相关的数据预测未来动向,从而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民币汇率风险观测机制。事实说明,这种风险观测机制在汇率风险控制方面的效果十分明显,它一方面能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另一方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风险。

  2.提升外向型企业抗风险能力

  具体来说外向型企业提高抵抗风险能力有三方面:(1)建立健全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全面的评估、分析潜在的风险,做好防范措施,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将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或者市场因素对企业的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对于已存在的风险,要通过健全的防范预警机制来控制,从而尽可能降低损失。(2)优化企业产业机构,实现产品升级和企业转型,不断创新新技术、新产品,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引进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长足发展。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采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锁定汇率,从而在汇率出现波动时,降低损失。(3)企业领导要时时关注汇率动态,掌握汇率波动趋势,做好应对措施。

  3.完善外汇储备机制

  外汇局要提高对人民币汇率趋势的重视,积极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加强研究,关注国际金融货币走势,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完善外汇储备机制,将外汇储备风险降到最低,保证国内资本的有效运作,防止国际资本家在国内市场的恶性操控,避免金融风险,实现国内利益最大化。除此之外,国家外汇储备通常是指国家财政出资购买和管理的外汇资产,然而在我国,是指央行以人民币购买的,并由央行统一存储、支配和管理的外汇。严格来说,由央行购买、存储并管理外汇,本质上应该是一种货币发行储备物,是流通中货币的抵押物或信托网担保物。它的买卖主要目的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平抑货币币值,防止发生超过预期的巨大波动,这种情形下外汇储备并不符合其本质,不但使现有的外汇储备机制下掩盖的风险难以被察觉,也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真正实现市场化发展,因此,今后应力争使国家外汇储备回归其本质。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趋势已不可逆转,虽然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是一柄双刃剑,有利有弊,但总的来说,人民币市场化汇率改革的好处远远大于弊端,积极采取合理的改革与保障措施,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健康发展是大势所趋。对此,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宏观调控作用,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管理机制;外向型企业应积极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银行业应密切关注汇率市场走势并积极完善外汇储备机制。进而实现对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带来的一系列风险进行合理防空,促进国家金融市场秩序,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经济学毕业论文 篇6

  [摘 要]近几年,随着房地产事业快速发展,房地产工程项目经济管理中的很多问题暴漏出来,房地产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并未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而是采用以前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也不能为房地产工程项目的发展提供动力。结合此种情况,笔者在充分调查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现状、分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经过总结、归纳,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与心得,对房地产经济管理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对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为房地产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房地产发展;工程项目;经济管理

  1.房地产工程项目经济管理的意义

  房地产建筑工程是在房地产建设的时,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委托业主请专业的设计单位对工程项目进行设计,再请总承包对分包商以及供应商之间的管理和协调。也有同一家公司进行房地产设计同时进行施工工作的情况。合同招标签订,总承包商负责设计施工,选择适当的设计公司或自行设计。

  在房地产工程项目建设进度中,经济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而在经济管理中主要是开源与节流。节流是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其重要的组成块就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经济成本控制,主要是指自主控制,通过设计,投标,现场施工等方面将成本降低,达到节流的目的。因此房地产工程项目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项目在进行建设的时候,经济管理并未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而是采用以前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为房地产工程项目的发展提供动力,诸多经济问题被提上议程。所以探讨房地产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创新,对房地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改进房地产工程项目经济管理措施及相关创新性意见

  2.1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素质与水平

  房地产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是由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来完成的,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素质与水平,定期不定期的对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专业知识以及技巧性培训,并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培训以及法律相关讲座,提高在职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对于刚刚入职的新晋管理人员,也应设置岗前培训。在日常的管理中,深入管理工作,制定合理的规程和制度,用以约束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规范。安排相关人员普及法律知识,让工作人员了解熟知掌握,将其结合到平日工作里。

  2.2完善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房地产市场尚在发展,各项法律、法规需要逐步地建立和完善,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起一套基于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法律体系,以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合理、合法运行。

  房地产行业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因此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有房地产法律、法规条件下,住房业主尚未获得法律方面的确认和保护。应出台相关的法规,促进相关法律的出台。这些法律、法规将房地产开发、建设、交易纳入到经济管理中,提高房地产行业稳定性,确保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经济管理得以实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3创新性,长期性规划房地产发展

  市场经济下政策时常改变,政府有关部门应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明确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长远规划,制定连续性政策和管理目标,满足广大居民的住房需求,缓解日益增长的城乡居民实际居住需求和城镇化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和谐、稳定、有序发展。以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导,科学实现房地产管理的短期发展目标,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控制一些,如炒房、囤房等扰乱房地产市场,破坏社会经济体制的违法行为,使房地产行业能够健康有序的不断发展,为国家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2.4合理控制房地产工程建设成本

  控制房地产工程建设成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规划设计阶段可以根据工程体量,合理降低工程类别,有些项目,按总的体量必须是一类工程,但可以根据单体体量,降到三类工程,降低总预算造价5%~6%。在工程结构选择中,根据工程高度和体量,如高层,选择纯框架结构,别墅类工程应考虑使用功能的舒适度,多选择异型剪力墙结构。设计中的主材料经济成本控制也需要进行控制,主要是单位面积的钢筋和混凝土含量控制,高层标准层,钢筋含量控制到48kg/m2(抗震级别7级地区),混凝土控制到0.37m3/m2以下。装饰装修方面,尽量减少异型和线条的混凝土结构,若工程品质需要,可在后期用保温材料或预制构件替代。设计图纸中亦不得出现制定品牌的材料和设备,同时慎重选择新材料和新工艺。

  在招投标方面,选择当地有实力的3家以上施工单位公开公正招标,有效降低工程总成本,同时能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及进度。以固定总价为优。中标后进行分包,材料采购,做到货比三家,同质低价中标。最后抓好合同管理,减少工程索赔工程现场方面,共同控制经济成本,加强甲供材料的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及损耗,控制工程进度款和结算款的支付节点,加强工程预算与实际工程的比对,及时跟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施工阶段的过程控制和管理是房地产工程项目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在物资采购方面,降低物资采购的成本,建立区域性的合作商。定制相关建材产品,促进物资标准化。并在严抓工期,使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5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房地产经济管理

  房地产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并不是单独孤立的,只有各部门协调工作才能够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多部门联动,相关部门如项目工程部(现场代表、预算、工程经理),建设单位总负责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对设计变更和签证的程序和权限要严格把控,加强图纸审查的力度和技术专业性,规避后期签证与返工,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解决经济管理问题,认真做好经济管理,提高管理体系以及经济管理水平,促使各项管理工作得以确切落实。因此,应正确认识政府部门在房地产经济管理中的职能,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机制,建立健全便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相关管理机制,以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6建设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制度

  我国房地产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制度虽已较为完善,但还存在漏洞,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认真核算投资总额,严格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投资总额进行施工。制作出资金流量表,交有关部门进行审核,并载入相应档案,为政府制定经济管理政策提供依据。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控制开发的成本,增强房地产项目负责人的成本控制意识,使开支得到有效的节约,通过分析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实际情况,在房地产项目施工中真正将相关制度落实。

  3.结语

  房地产项目原有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现阶段发展要求,需要结合基本国情,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弥补经济管理模式不足,同时有效的促进房地产项目的快速发展。总而言之,房地产发展需要全面重视经济管理工作,健全经济管理制度,构建长期发展政策。本文在充分调查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现状,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对房地产经济管理提出一些建议,为房地产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创新提供借鉴,希望能对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使房地产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辉,陈晖.浅谈房地产开发工程项目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04).

  [2]胡运佳.关于房地产经济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4).

  [3]刘辉.中小房地产企业房产项目管理[D].西南交通大学.2011.

  经济学毕业论文 篇7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管理型人才市场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由于运用专业的经济管理知识来管理企业,可以大大地减少企业项目投资的盲目性,因此经济管理人才也日益受到企业的热捧。高校作为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了培养出更多理论知识基础深厚和专业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必须提高实际的教学质量,采取创新性的改革策略。文章简要介绍了高校经济管理教学的主要特点,具体指出了高校经济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经济管理教学改革所采取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经济管理教学;特点;存在问题;改革策略

  济管理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当前市场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与理论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的市场需求,因此对高校经济管理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针对目前高校经济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策略以真正提高实际的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经济时代发展需要,具有丰富的经济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综合性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

  一、高校教育特点以及经济管理教学的特点

  高校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社会所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高校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培养目的就是培养出具备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高校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本科教育与传统的高中教育具有明显的差别,高中教育注重基础性知识教学,教学课时和教学科目都比较固定;本科教育的教学课程数量居多但学习时间较少,学习内容更加宽泛和灵活,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第二,高中教育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应试能力考核,而本科教育则更加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经济管理教学的特点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针对性。经济管理教学既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的经济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要求,拟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并且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能够结合具体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能够对比所学的经济原理,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参与性。高校的经济管理教学特别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注重整体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一定要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教师将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和观点加以分析,在相互的讨论过程中开拓创新思维能力。最后,实践性。经济管理教学旨在培养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专业性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验操作,同时也特别注重学生在毕业后对经济管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学生管理经验的积累。

  二、高校经济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管理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其重要性在实际的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会进行处理。但是目前高校的经济管理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高校目前的经济管理教学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存在课程教学理念滞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很多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会采取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往往由于过分放大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导地位,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很容易降低学生对课程本身的学习兴趣。很多经济管理的任课教师对学科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科学,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讲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容易忽略学生自身的实际特点,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比较少,从而导致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2.教学硬件设施不足,实践基地缺乏。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应用性比较强,对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配套教学硬件设施和实践基地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是由于受到教育经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硬件设施配备和实践基地建设严重不足。在经济管理课程上需要针对教学案例播放某些视频,但是由于学校没有配备专业的多媒体设备而导致学生无法更加直观和形象地了解到教学内容。此外,很多高校仍然存在着教育实践基地发展滞后的问题。由于学生会在经济管理的实际课堂中学到如市场营销、生产运作以及经济管理等理论知识,但是如果没有在实践中真正地加以演练,那么学生就很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由于学生实习的地点多为金融机构、证券公司、贸易公司、物流公司等经济相关单位,而专业所涉及的岗位也包含了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比较核心的部门,因此多半不愿接收在校大学生的实习,因此学校硬件设施不足和实践基地缺乏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3.实践性教学程度重视不足。很多高校由于受到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教育经费不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加上还没有对实践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高校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实践性教学长期得不到重视。首先,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一种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注重让学生收获较多的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上的很多实践课程都停留在了形式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其次,高校经济管理教学主要采用的是理论加上实践举例的方式,缺乏一些实践环节的安排,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经济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如果不经过实践平台上的操作练习,是根本无法累积到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和实战经验的,如果学生不能够自己操作所学的理论知识,那么一旦学生遇到了实际问题就会出现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最后,经济管理所涉及的知识范围非常宽泛,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行业领域相关知识非常多,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过多地关注了书本教材上一般性的知识介绍,而对实际前沿的实践理论脉络无法从整体上清晰地把握,因此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

  三、高校经济管理教学改革的主要策略

  针对目前高校经济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教育本身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教学改革策略,以便更好地提高实际的课堂教学质量。

  1.优化课程结构,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要想提高实际的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将实际的课程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将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建立起来。首先,一定要对整个经济管理专业进行合理化的归类和划分,准确定位经济管理的专业特点,包括其实践环节的具体内容安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建立一套科学而完善的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对经济管理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其次,要高度重视实践教育的意义并能够充分发挥出实践教学的优势,真正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充分地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分阶段性地开展教学,并灵活而及时地进行教学时间上的安排和调整,突出环节中的重点。最后,课程本身要有一套科学而完整的考核标准,教师要能够从学生的考核成绩中及时了解到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程度和真实的评估情况,以便日后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

  2.利用多种形式加强经济管理的实践教学。由于受到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经济管理的实践教学环节长期得不到重视,而实践环节对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利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首先,可以利用模拟教学的形式,如运用ERP沙盘模拟形式开展经济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有机会运用到所学的知识。其次,安排学生到社会企业的实习,制定系统的实习指导方案,包括常见问题解决办法等。还可以鼓励广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经济管理的真实理解,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建立多种模式并用的实践教育平台,鼓励学生运用自身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推进创业实践。通过高校、政府以及企业等三方面的协调管理,搭建完善的创业平台,可以引进风险投资基金,以更好地解决学生创业的资金问题。最后,还可以依托于一些课外科技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创业综合技能,利用一些如竞赛等渠道有效地提高实践效果,如“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培训班”、“创业研讨会”、“创业俱乐部”等,还可以结合经济管理专业的具体特点,举办一些挑战赛,如“电子商务大赛”、“商务公关大赛”、“商务谈判大赛”、“物流设计大赛”、“股市期货模拟大赛”等,让学生在实际的操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3.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相较一些如土木工程、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性比较突出的专业而言,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性不是很强,但是其实际的覆盖范围相对比较广泛,毕业生在毕业后的择业方向更是多样,因此对学生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在实际的经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并且要注重整个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全面,要适当地进行不同领域和行业的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方法的介绍,要让学生能够脱离书本上的纯理论知识,多了解一些社会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背景知识。要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特别是要结合当前最新的发展形势,介绍一些经济管理理论的新情况,如增加一些对大型复杂项目管理理论的讲解,最好是能够借助一些真实性的案例,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管理性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加快市场经济发展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广泛从事于财政、税收、金融、贸易等经济部门,也会有很多人在大中小企业担任经济相关的管理工作,因而其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的高校经济管理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某些不足的地方,因此需要在相关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改革性措施,以便更好地提高实际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经济学毕业论文 篇8

  摘 要:

  我国财务报告存在着目标偏差、信息披露不完整、过于强调信息的可靠性等问题。在满足有效披露、成本效益、财务报告体系表内优生的原则下,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应以完善体系、丰富披露内容、变革报告模式为目标。

  关键词:

  财务;报告体系;财务报表

  一、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

  在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中,我国财务报告改革虽然也取得了进展,但仍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其局限性已日趋明显,主要表现为:

  1 、报告目标过分强调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服务。

  现行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是基于权责发生制、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财务信息,它用于完成报告与解除受托责任的目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1条提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财务报告成为国家实行财政税收与物价政策等的主要手段与重要依据之一,这种报告模式产生于计划经济,财务报告的主要职能是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已经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财务报告目标应转向满足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集团,如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的信息需求。

  2 、信息披露不完整。

  具体表现在:

  1)现行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并且统一运用货币计量,对使用者未来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如预测信息、人力资源价值、主要管理人员的素质等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是财务报告之外;

  2)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财务报告中长期被忽视,而由此导致的管制成本足以影响企业日后长远的经营业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3)由于报告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已不满足通用的财务报告了,随着新的会计环境下财务分析职业的兴起,市场和财务信息使用者正在呼唤财务报表以外的某些特定需要的差别报告。

  3、 过于强调信息的可靠性。

  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立足于企业已发生的确定性交易和事项,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汇总表、一种向后看的会计报表,它对使用者决策所需信息的相关性较低[1].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多来自历史资料,以历史成本模式所生成的财务信息,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尽管《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提取八项减值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历史成本与现行市价形成的差距。但是,在整个财务报告体系中,历史信息仍占绝大的比重,使得许多能反映企业未来前景、对使用者非常有用的现金流量预测性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

  4 、滞后性十分严重。

  依据传统会计惯例一般是按年度披露会计信息,这一方面是基于人们对年度财富分配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手工会计下的信息披露成本的考虑,这种基于会计分期假设定期编制的财务报表具有滞后性,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及时性。尽管过去和现在的财务信息与将来的财务信息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肯定不能代表未来,投资者、债权人和财务分析人员对预测性财务报告的需求日益增强。提高财务信息的反馈价值要求信息及时报告,这是因为使用者的决策是不间断地进行的,他们希望随时得到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二、我国财务报告体系改革的原则

  为了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在对财务报告体系进行改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财务会计改革为先导原则。

  财务报告只是财务会计系统中最终的信息输出,它与系统内信息的来源、记录、加工、传送的方法和规则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对财务报告的重大改革,都要考虑财务会计系统的改革。比如,为了能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就必须对一些现有财务报表中未列入的项目进行充分披露,包括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养老金等,只有在财务会计解决了其确认和计量方式以后,才能纳入财务报告的范畴。

  2 、表内优先原则。

  财务报告是由财务报表逐渐演变而来的,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有助于外部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主要是由一系列基本财务报表提供的,其原因在于表式财务报告的'格式固定和以数据进行反映的优点[2].财务报告的改革应优先改革财务报表,虽然《企业会计制度》中新增了三种辅助报表,但是与国际惯例来比较,我国的财务报表仍然不符合多层面模式,我们较多考虑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对其有用性和相关性考虑得较少。

  3 、满足需求原则。

  财务报告应在不损害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与企业相关的利益集团的信息需要,以便维持和发展这些利益集团对企业的贡献和支持。为此,应该采用规范法和实证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使用者的具体信息需求,首先利用规范法来推断出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利用信息的动机和使用信息的方式,然后利用实证法来检验规范法结论的现实性,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从而建立切实可行的财务报告框架体系。

  4 、有效披露原则。

  有效披露原则要求财务报告中的信息对于使用者的需求来说都是有效的。对于披露信息的企业来说,超量信息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只会增加成本而不会由此获利;使用者也没有能力去运用过量的信息。在财务信息强制披露中,政府应考虑有效披露原则;当企业自愿主动披露财务信息时,也需要根据所提供信息的被利用情况,确定哪些属于过量信息,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而不再予以披露。

  5、 成本效益原则。

  财务报告的成本是指企业在提高或扩大报告信息披露的质量或数量中,付出的劳动代价和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利因素,主要包括:

  处理和提供信息的成本、诉讼成本、竞争劣势等。其效益是指企业在改进报告信息披露后所获得的收益,包括资本成本的降低、进入更具有流动性的市场、提高的企业声誉等。当然,在现有的计量理论与技术条件下,要准确计算对外披露信息的成本与效益是不现实的。尽管如此,人们在确定财务报告内容、披露方式和披露频率等问题时,仍需要对成本与效益因素进行衡量和判断。

  三、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方向

  对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加以改进时,一定要解决好继承与发展的问题,要改革与会计环境不相适宜的部分,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总的来说,对报告体系的改革应是一种扬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财务报告目标理论研究,为财务报告模式的改进提供坚实的基础。

  从本质上看,经管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目标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冲突,而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我国财务报告目标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既向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会计信息;又能用来作为评价企业管理者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尺度。财务报告作为企业正式对外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首先应为企业实现其目标服务,具体地说,财务报告应在不损害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与企业相关的利益集团的信息需求,国家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其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经常性的抽样调查等间接方式获得。进一步淡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报告内容的界限,未来两者融合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大,即管理会计外化为财务会计的成份将增加,促使财务报告目标得以充分实现。

  2 、进一步完善以三大财务报表为核心的报告体系。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核心的单层报告模式,该模式是以财务报告为内容、资产报告为中心、财务报表为主要表现形式对企业的资产使用、已得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未来的财务报告应该着眼于用户,为他们提供在市场经济中与企业的发展、竞争能力、风险等一系列相关的财务信息。建议将这三张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个部分,对于核心会计信息,应该更加注意其计量的可靠性;对于非核心会计信息。则可以相对地采取可靠性不如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等。尤其应该注意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能够表明财务弹性、投资报酬和变现能力的相对值会计信息。

  3 、丰富和规范财务报表表外信息披露的内容。

  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以及人们对相关信息要求的提高,表外信息(包括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在整个财务报告系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数据和判断报表质量有重要意义。在会计发达国家,表外信息的长度已大大超过财务报表本身的长度,表外信息构成财务报告体系十分重要的内容。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又称Jenkins报告)为例,福克思公司的表外信息多达16个,其篇幅约占20页,而报表本身则只有4页,从中可以意识到表外信息的地位,已成为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数据和判断报表信息质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表外信息的内涵却很少有人进行专门的研究,基层单位及财会人员也不熟悉它的意义和披露方法。我国已经加入WTO,要求会计改革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重视表外信息的作用,要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有计划地规范不同企业表外信息的揭示方式,逐步加大报表附注中非财务信息和其他财务报告的披露力度,以满足报表使用者对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通过旁注、脚注、附表等形式对基本报表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补充或解释,以便帮助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报表信息;鼓励企业编制财务情况说明书、预测报告、分部报告、全面收益报告、人力资源报告、管理当局的讨论与分析、差别报告、物价变动影响报告等,为信息用户的决策提供较强相关性的信息[3].

  4 、变革财务报告的报告模式。

  随着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迫使我国财务报告体系发生革命性变革。在计算机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财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不同期间的财务报表可以随机产生,通过事项法和建立实时报告系统,彻底解决财务信息滞后的问题,及时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多方位财务信息。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纸质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方式将被在网上发布信息取代,使用者通过Internet访问企业的数据库,借助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及时地获取并处理有关的信息。在信息的表达方式上,也将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更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企业ERP系统的建立、完善及其与Internet的成功与合理的对接,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财务报告改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葛家澍,陈少华。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吴联生。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姚正海。关于财务报表表外信息的披露[J].财务与会计2002(4).

  经济学毕业论文 篇9

  摘要:股市暴涨,通货膨胀,房价居高不下,当前经济中的几乎所有热点问题都与流动性过剩有关。有学者称调节流动性过剩是27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第一要务。那么究竟什么是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有哪些影响,流动性过剩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化解?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 流动性过剩

  一、流动性过剩的定义

  传统上流动性过剩是指商业银行所用有的超过法定要求的存放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和库存现金,简单来说就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如果用这个概念来界定我国目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并不能说明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因为从我国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超额准备金率虽然不高,但是这是在法定准备金率经过连续七次调整达到13%的历史新高的前提下来计算的。

  欧洲中央银行把流动性定义为广义货币总量M2对名义GDP之比,如果这个比值过高,则说明存在流动性过剩问题。按这个定义来分析我国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26年末,我国广义货币总量M2对GDP的比重高达1.65,远高于美国的.53,这说明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却是存在,而且相当严重。

  德意志银行的一份报告使用了“超额货币存量”的概念,即货币供给量超过货币需求量的部分。专家估计,我国当前的过剩流动性在1.1-3.6万亿之间,甚至有专家称我国的剩余流动性达3万亿元人民币。这一定义比较符合我国的当前实际情况,且利于理解,因此本文采用这一定义。

  二、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及影响

  根据现代金融学理论的解释,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求量是相互关系的,当货币供应量严重超过货币需求,即流动性过剩时,价格就会上涨。而当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时,价格就会下跌。流动性过剩的“晴雨表”是价格机制。不过,这里的价格,不仅仅指消费品价格,而是广义价格。其内容包括:

  第一,消费品价格,也就是经常说的物价。消费品价格不包括房地产价格,因为房地产可以保值、增值,属于资产价格的范畴。一般来讲,当货币供应量严重超过货币需要量时,以消费品价格为基础的消费品价格指数就会持续上涨,这种现象就是通货膨胀。

  第二,资金价格,即资金所有者让渡资金使用权的价格。资金价格的典型形式为利率。

  第三,资产价格,资产可以给人们带来收益,收益资本化之后就是资产价格。资产价格在我国的主要形式为房价和股价。一般来讲,当货币供应量严重超过货币需要量时,资产价格就会上涨,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叫做经济泡沫。第四,人力资源价格,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劳动力价格,其典型形式为工资,人力资源价格一般决定一个经济体的总体生产成本。下面,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看一看我国目前的情况。

  从消费品价格来看,27年4月以来的我国CPI一直在高位运行,全年的通货膨胀率在4%以上。28年一月份的消费品价格指数更是创下了11年的新高,达到了创纪录的7.1%。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心不断加剧,各种调控措施不断出台。从资金价格来看,一般来讲,出现流动性过剩时,资金价格应该是下降的,因为此时货币供给过剩,根据供需决定价格的原则,其价格就应该下降。虽然中国的投资需求一直很旺盛,但是央行却能维持较低的利率水平,原因就在于流动性过剩,资金供给也十分充足。从资产价格来看,中国股市走出前几年的熊市,股价节节高升,上证指数从一千点起步,一路攀升,一度超过六千点。

  两市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在四十倍以上,两市总市值已经超过27万亿元人民币。从各种相关资料的统计来看,确实是因为流动性过剩使得大量资金流入股市,引起了股价的过快上涨,已经出现了经济泡沫的迹象。如果不是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政府的政策影响力非常大,情况会更加严重。

  从劳动力价格来看,我国目前劳动力价格上升较快。上面说过劳动力价格一般决定一个经济体的总体生产成本,目前我国出现的大量劳动力密集型的外资企业纷纷迁出中国,迁往东南亚等地等现象为我国劳动力价格上升提供了佐证。齐事业单位公务员的工资的不断上调就是国家对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反应。而这一切是在我国还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得进程,再加上前几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劳动力没有实现充分就业,各个层次的劳动力供给都十分充足的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流动性过剩。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确实存在流动性过剩问题,而且规模相当大。可是,在出现流动性过剩的同时,我国还存在着资金不足的现象,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很多方面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难题,原因在于我国金融结构比较单一,资本市场不发达,金融资源在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的配置效率低下。因而我国的流动性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存在结构性的问题,即在某些产业,某些地区还存在着流动性相对不足,这也为我国化解目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从流动性过剩的表现来看,现阶段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则可能造成通货膨胀,导致经济过热,出现经济泡沫。不过,流动性过剩也为我国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大量货币流入股市,我们就可以加速股市扩容,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实现从以间接融资为主向以直接融资为主的转变,从而推动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实现金融体制乃至整个宏观调控体制的变革。

  三、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形成成因

  根据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可知,货币供给取决于两个因素:基础货币投放量和货币乘数。下面,我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论述以下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形成原因。

  首先,从基础货币投放量来看,由于国际收支顺差的长期大量存在,产生相应的对外债权。央行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防止人民币过快升值,不得不向市场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人民币外汇占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国际热钱大量流入,更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这是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是由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原因决定的,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上来看,国际收支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我国经常项目一直存在顺差,这是由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决定的。需求方面,由于社会保障、医疗福利等制度不完善,人们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得不大量储蓄。储蓄率居高不下,有效需求自然严重不足。而供给方面,由于工业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出不断增加。有效需求的增长速度慢于供给的增长速度。我国出现了大量的产能过剩,为了消化这些过剩的产能,企业不得不千方百计增加出口,国家也不得不采取措施鼓励出口,再加上中国商品固有的成本优势,造成了经常项目的`长期大量顺差。

  在资本项目方面,我国近年来也出现了大量的盈余。这是由于我国金融结构单一(以银行为主,在银行中又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资本市场不发达,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中小企业,部分产业储蓄投资缺口相当大。未了弥补储蓄投资缺口,不得不大量引进外资,再加上国家的各项外资优惠政策,导致外资大量流入。近期,美国由于次级按揭风波,不断减息,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进一步缩小,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预计会有更多的国际热钱大量流入,加剧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在货币乘数方面,虽然央行不断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但是由于各大商业银行原来超额准备金率非常高,银行可以降低超额准备金率来应对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货币乘数不会因此下降。相反,一方面,由于前几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再加上随着金融市场深化,央行票据大量发行,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变现能力极强的非信贷资产,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明显增强;另一方面,近几年随着银行卡,网上交易及其他支付形式的逐步认可,导致现金交易萎缩,现金漏损率不断下降,放大了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这些因素可能提高了货币乘数。

  四、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解决方法

  如何解决我国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呢?笔者认为方法有两个:一是减少,二是疏导利用。减少,就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相对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疏导利用就是利用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有利方面,解决我国金融市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促进金融深化,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这些需要长中短期政策相互配合。

  从长期来看,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关键在于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性调整,提高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实现国民经济中储蓄、消费、投资的协调与均衡,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从中期来看,在保持货币稳定,资源、环保可持续的情况下,我国应该而且也有可能用好过剩的流动性,争取更高的经济增长效率。流动性过剩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我国当前的国内经济需求而言。如果金融市场发展了,资金配置效率提高了,国内经济体的需求得以满足,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流动性过剩的状况,将资金配置到社会所需的部门去。如前面所述,我国同时并存流动性过剩和资金不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仍不平衡,直接融资市场,尤其是服务于企业生命周期前端的、服务于三农领域的各类金融工具、金融市场还很不发达,使得我国在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及三农等领域的资金配置效率极其低下。

  这是一个结构性的流动性过剩格局。在存在大量损耗(交易成本,金融体系效率不高)的情况下,通过发展金融市场,提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过剩的流动性是有可能被引导到经济体所需环节的。当然,这个过程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金融过程,还要辅之以产业政策,差别性金融政策等。着力改善欠发达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以支持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引导金融资源从发达区域流向欠发达区域。

  当然,如果金融市场短期内难以大幅度发展,过剩的流动性就有可能冲击实体经济或虚拟经济,带来通胀或者资产泡沫。因此在短期内有必要利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特别存款等手段加强流动性管理。在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同时,应继续强化货币政策与财税、贸易等政策的协调配合,采取以扩大内需的结构性政策为主、汇率政策为辅的战略,抓紧清理和调整“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宽进严出”的外汇和投资管理政策,填平补齐、进口替代的产业政策,切实维护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

  参考文献

  [1]黄达,主编.金融学.

  [2]余永定.理解流动性过剩.国际经济评论,27(7-8).

  [3]魏杰.关于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全方位思考.中国经济观察,27.2.

  [4]陈道富.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需长中短期政策配合.宏观经济.

  [5]卜永祥.调控流动性应成为当前货币政策的重中之重.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6]魏杰.探求流动性的化解之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经济学毕业论文 篇10

  摘要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中国城镇拥有者大量的劳动力,城镇企业所制定发展战略将解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的有效工具。城镇企业的兴起是城镇的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城镇企业的发展优点是带动就业率的增长,促进城镇个人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将迅猛发展,工业化必然导致人口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必然伴侣,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城市化又是工业化的促进器,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因此如何稳定平健的发展乡镇企业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而对于乡镇企业今后发展的趋势将直接影响到城镇经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发展战略 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融资 发展问题

  一、 乡镇企业发展概论

  乡镇企业兴起是经济发展必然的产物,城镇在各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如人口密集度相对较高使得劳动投入充足而工资相对较低等。而如何在城镇长居久安的发展自己的企业则需要排除较多的问题。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企业规模难以扩大,有的甚至出现倒闭的危机,这时候就需要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其发展瓶颈,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其健康的发展。

  二、城镇企业面临的问题

  1、 资金紧张 (融资难、信贷难)

  乡镇企业资金紧张是多因素造成的,在宽松货币政策时期扩张的经营规模、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减缓、物价上涨明显均对乡镇企业的资金状况造成压力。而信贷结构调整是一个因势而变、动态平衡、与时俱进的过程,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信贷结构;一个健康、可持续的`信贷发展格局比如是多元的、均衡的,即使再好的市场也是有限度的,过度进入或过于集中就易引发系统性问题,而为何信贷会出现诸多问题,也成为乡镇企业倒闭的原因呢?由于缺少抵押物,四川眉山“中国泡菜之乡”当地许多小型泡菜企业告贷无门。乡镇企业资金紧张状况使得民间借贷日趋活跃,民间融资的利息水平相比往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浙江省多数地区民间借贷利率年息已经在25%~30%之间,企业生存压力明显增大。 乡镇企业融资管理的现状 :

  资金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乡镇企业要想获得顺利发展,就必须解决好资金融通中的各种问题。一般来说, 乡镇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内源融资,主要是指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二是外源融资,其中又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以下本文将从不同融资渠道的角度,对我国乡镇企业融资难的状况作以下分析。

  1.1 内源融资渠道分析乡镇企业因为自有资金不足,我国积累有限,风险投资缺乏,导致内源融资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从世界范围看, 乡镇企业在创业阶段基本上是靠内源融资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这是因为在创业阶段企业的经营规模尚小,市场风险较大,外源融资不仅难度大且融资成本高,因此乡镇企业不得不把内源融资作为筹集发展资金的主要渠道。从我国来看,多数乡镇企业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以内源融资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总体上我国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着自有资金不足的现象。但总的来说,我国创业基金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实际投入运作的风险投资资本规模小、来源少,风险资本运营效果不理想,远远不能满足乡镇企业融资的需求。

  1.2 外源融资渠道分析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大部分企业尤其乡镇企业难以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所需资金。在我国乡镇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中,商业银行贷款占绝大比重,然而商业银行在向乡镇企业提供贷款方面一直存在着种种限制。据统计,目前乡镇企业的贷款规模仅占银行信贷总额的8%左右,这与乡镇企业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工业增加值的2/3,出口的38%和国家财政收入的1/4的比例是极不相称的。综上所述:我国乡镇企业内源融资贫乏,资源融资的道路梗塞,解决乡镇企业融资问题迫在眉睫。

  2 我国乡镇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2.1 金融结构与金融体系的不完善 乡镇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没有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乡镇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现阶段中国金融市场还是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比较发达。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余缺问题通过银行来调剂解决,银行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建设刚起步不久,金融机构与金融体系的完善尚在过程中,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大金融”很难满足“数量少,批次多”的乡镇企业的需求。

  中小金融机构不够发达,没有形成面向乡镇企业的具有专业性质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导致对乡镇企业提供的服务不全面,没有针对性。从而加大了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增加了乡镇企业融资的成本,打击了乡镇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2.2 乡镇企业自身存在着外源融资的劣势

  2.2.1 乡镇企业制度更新滞后 我国乡镇企业在经过20世纪80、90年代的粗放型快速增长后,未能及时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仍停留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上。由于制度更新滞后,管理方式不科学,一部分乡镇企业不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经营出现困难,大量产品积压,利润水平下降,内部积累大幅度减少,从而使企业的内部融资能力降低。

  2.2.2 资信状况不佳,难以取得贷款支持 目前,乡镇企业的资信等级普遍不高,50%以上的财务管理不健全,信用等级60%以上都是3B或是3B以下,抗风险能力低,而目前银行新增贷款80%集中在3A或2A类企业,因此,乡镇企业由于信用风险太大,取得银行贷款受到限制。

  2.2.3 乡镇企业的负担相对较重 税费负担也相对较重。很多借款项目需要验资等资格审查,其审查的过程复杂,成本也比较高。乡镇企业本身没有规模效应,不容易降低成本,失败的风险也比较大。借钱融资的方式是比较困难的。

  2.2.3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地方政府的协调职能发挥尚不到位,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乡镇企业融资能力。

  三、我国乡镇企业所面临的国内背景

  1、目前,乡镇企业直接融资的状况并不十分理想。我国在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有1000多家,而且大都是国有企业,仅有那些产品成熟、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高科技产业和基础产业类的少数乡镇企业可以争取到直接上市筹资、或者通过资产置换借“壳”买“壳”上市的机会。尽管我国有关部门即将出台企业债券管理新条例,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将有所放宽,原先对项目的限制将有所松动,但对乡镇企业来说,在一定时期内还将不在众券商备选企业之列。职工集资是乡镇企业的主要融资手段。由于企业在开办初期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所以大多数乡镇企业采用职工集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入股是改制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重要融资方式,大多数已经占总资产的10%。

  2.信用歧视。中央为了搞活企业,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政策,要求银行部门要重点支持大企业,确保大企业的信贷,对乡镇企业就不重视,在确保大企业的基础上才予以考虑,造成了对乡镇企业的信用歧视,导致银行在对大企业和乡镇企业融资问题上的不平等。缺乏对乡镇企业信贷需求的重视。据统计,1998年工、农、中、建四家银行新增贷款20.85亿元,其中非国有经济贷款仅新增1亿多元,中长期贷款几乎为零。随着各国有商业银行提出业务向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部分机构存在“重大轻小”的倾向,个别银行有诸如一定数额以下或注册资本金100万以下企业不贷的规定,恰恰断掉了贷款需求以“急、频、少、繁”为主要特点的乡镇企业融资主渠道。

  3.缺乏为乡镇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信用体系。就乡镇企业自身来讲,一方面,固定资产较少,不足以抵押,贷款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一些乡镇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屡有逃费、悬空银行债务现象发生,损害了自身的信用度。同时,企业也深感办理抵押环节多、收费多,如在土地房产抵押评估和登记手续中,评估包括申请、实地勘测、限价估算等,登记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绘、土地他向权利登记等,极为繁琐。

  4.对非国有企业融资的歧视。长期以来,在政府和银行方面,都存在这样的观念,认为大型企业都是国有的,贷款给他们是国家对国家的企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乡镇企业大多数是非国有的企业,效益不稳定,贷款回收不好,信誉差,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所以银行一般对乡镇企业贷款十分慎重,条件较为苛刻。尽管现在比以前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这种现象。

  5.一些区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规范,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经济中涌现出一批区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本来应以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己任。但在实际中,这些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上与国有金融机构有趋同的趋势,不能真正面向乡镇企业,存在一定的信贷歧视现象。很多中小金融机构将大量资金上存或购买国债,对急需贷款的乡镇企业却不予支持。

  6.缺少为乡镇企业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现在我国极为缺少切实面向乡镇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民生银行原来的初衷是为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服务的,可是现在它已经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什么区别了,其他新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原来也是面向乡镇企业的,可由于资金、服务水平、项目有限,迫使它也逐步走向严格,限制了乡镇企业的融资。

  7.乡镇企业贷款困难,银行也感到放款难。对于乡镇企业来说,取得银行贷款难。主要表现是:一是抵押难。乡镇企业可提供的抵押物少,抵押物的折扣率高,并且手续繁琐,收费昂贵,乡镇企业普遍难以承受;二是乡镇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一些效益好的企业不愿意给其他企业作担保,效益一般的企业,银行又不允许其作担保人,而乡镇企业相互之间的担保常常变得有名无实;三是一些基层银行授权有限,办事程序复杂繁琐。即使钱到手,可能已错过商机。而一旦借到款后,一些企业宁肯接受罚息,也不愿意办续借手续,免得再经历一番评估、登记、公证等全套贷款手续。这使得许多乡镇企业视银行贷款为畏途,而不得已走上民间借贷的途径。

【经济学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经济学实习心得04-07

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11-07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心得02-02

关于经济学实习报告05-19

经济学学生实习报告07-07

经济学专业规划书01-08

经济学专业实习报告03-14

经济学学业规划书01-02

经济学心得体会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