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生态学下影响高中生学习参与的因素论文
摘要:参与是学习的核心特征,是学习发生的条件。高中生的学习参与受最近过程、学习者自身、环境和时间的交互影响。其中,最近过程是触发源,引发学习者和环境持续的交互作用;学习者是动力源,提供内在驱动力和自我效能感;环境是隐课程,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参与;时间是经验事件,累积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参与。基于影响学生学习参与的生态模型由内而外的主要因素和可控因素发现:通过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突破教师的教学行为“模式”,发挥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可促进高中生学习参与。
关键词:生物生态学模型;高中生;学习参与;布朗芬布伦纳
参与是学生学习发生的条件,也是学生学习的状态。笔者以布朗芬布伦纳(U.Brofenbrenner)关于人的发展生物生态学模型为理论基础,以重庆市某区重点高中C中学的六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观察法、访谈法和实物分析法,通过访谈追述学生十年受教育历程,结合学生的QQ日志、QQ个性签名和个人自传等来分析影响高中生学习参与的因素,建构出影响高中生学习参与的生物生态学模型,为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思路,同时,为促进高中生学习参与提供实践策略。
一、人的发展生物生态学模型概述
布朗芬布伦纳于1979年出版的《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发展的生物生态学理论模型(TheBioecologi-calModelofHumanDevelopment)。布朗芬布伦纳批评传统发展心理学“在最短暂的可能的一段时间内,在陌生的情境中,对儿童陌生行为进行的研究”〔1〕。他主张在真实的生态环境中研究人的行为和发展,特别是人的生物学特征对人发展的影响。该模型包含过程—人—环境—时间四个核心内容,即PPCT模型(Process-Person-Context-Time)。其中,“过程”是核心,是人类发展的主要机制,指作为人的有机体和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人”的提出填补了早期生态学模型的空白,其中,个体的动力特征、需要特征和资源特征是影响人的发展和最近过程方向的有力影响因素;“环境”主要指客观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时间是嵌入最近过程、人和环境中的一个连续性因素,包括微时间、中时间和宏时间。
二、影响高中生学习参与的生物生态学模型
笔者以布朗芬布伦纳的生物生态学模型为理论基础,在真实的环境中研究高中生所置身其中的外在环境及其所体验到的心理环境对他们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并关注环境和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得到一个影响高中生学习参与的生物生态学模型(如图1所示)。影响高中生学习参与的主要因素有最近过程、学习者、环境和时间等。其中,最近过程、学习者和环境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参与的关键因素,也是可控因素。
(一)最近过程:影响高中生学习参与的触发源
布朗芬布伦纳将构成有机体和环境之间持续的交互作用的过程称为最近过程。最近过程贯穿于人发展的始终,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与周围环境中的人、活动、物体和象征物之间持久的交互作用,并在广泛的时间内保持相当的发生频率。以高中生为例,他们的学习主要与学习成绩、同辈群体和教师的教学发生持久的交互作用。
1.成绩是影响高中生学习参与的象征物
在学生访谈中,六位学生共有91次提到成绩、8次提到分数;在学生的自传中,共有77次提到成绩。显然,成绩已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好成绩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正强化的作用,每一次好的成绩可以带来种种“边际效益”: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加其自尊和自信,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同学的关注,受到父母的赞许。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反过来,当学生一次次在考试中受到挫败,成绩也成了学生口中“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成绩的排名和学生横向之间的比较,使一部分成绩中等和偏下的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从而抑制了他们投入学习的努力程度和上进心。
2.同辈群体是影响高中生学习参与的“重要他人”
同辈群体因其年龄特征大致相同,所以对学生个体行为具有较强的理解性和包容性。有研究表明,在许多国家,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在增强,而家庭的影响却在减弱〔2〕。笔者调查的这六名高中生大多住校,大都是一个月或一周回家一次。在这些学生中,同辈群体超越父母和教师,成为影响他们学习参与的“重要他人”。同辈群体对学生学习参与的影响广泛且高频率地发生,同辈群体中成员对学习的积极参与,都能促使学生个体积极参与学习,这种“高参照性”特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3.教学模式是影响高中生学习参与的“催化剂”
课堂观察发现,高中教师几乎全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但学生的学习参与水平却不相同。因此,笔者选择教学方法一致但学生学习参与水平不同的两位数学教师的课堂进行观察,并对这两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研究发现,教学方法上位的教学模式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将教学理念和实践相结合,是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外在表现,按其理论根源主要分为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社会互动教学模式和行为控制教学模式〔3〕等种类。笔者所观察的学生学习参与水平较高的数学教师,其教学模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信息加工和社会互动教学模式的互相交叉。该教师交叉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不仅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智慧的增长,也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因此,在社会性互动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学习,学生需要集中精力跟着教师的思维走,故学生的学习参与水平较高。
(二)学习者:影响高中生学习参与的动力源
学习者是在最近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影响最近过程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布朗芬布伦纳将人的特征分为动力特征、资源特征和需要特征。动力特征对学生学习参与的最近过程的运转起到方向性作用,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维持学习的动力、追求长远目标而延迟当前需要的满足。动力特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首先是内在动机,学习参与水平较高的学生们一致认为,兴趣是促使他们投入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发生的首要条件。其次是外在动机,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时,他们会将“考上好的大学”或“获得好工作”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来保持对学习的投入和努力。需要特征主要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获得和满足,这种需要来源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我概念。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于学习的惯性。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帮助学生在教学中遵守纪律、符合规范,迎合父母和教师的期望,从而增加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促进他们的学习。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一种判断和评价。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高自尊、自信和有成就感的自我时,他们就会积极地投入学习和保持学习的动力。
(三)环境:影响高中生学习参与的隐课程
环境由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四个紧密相联的系统组成,这四个结构如鸟巢的环境系统“一层嵌套着一层,如俄罗斯套娃一般”〔4〕。四个环境系统彼此相互联系,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关系并能产生交互作用,其对人的影响程度随与个体距离的远近而定。最内层的微观系统包括个体在内的与个体直接接触的人(如父母、教师、朋友等)或环境(如家庭、学校等),是个体直接体验的活动方式、行为角色与人际关系的系统。这里主要分析父母的因素。调查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对子女的期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中生的学习参与。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和学习态度具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从语言到行为无不渗透着“考上好大学”“获得好工作”的价值期待。虽然这些高中生因住校和父母的接触甚少,但他们早已在多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将父母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期望,他们对学习不敢懈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承载着父母的希望,认为不能辜负父母。可见,父母的期望在学生的学习中作为一种驱动力促使他们保持学习的动力。中间系统是个体所处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观系统的相互作用,如家庭与学校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说是微观系统的一个组合系统。微观系统之间是紧密相联、相互作用的。如父母经常与学校教师、班主任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在校情况,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也会相应地更积极,学习的动机更高。学生之间关系融洽和谐,学生的自我体验会比较积极,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外系统是个体并未直接接触但有可能对个体的发展产生间接影响的系统,如父母的职业、学校管理等。这些因素以间接的、隐性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参与。如笔者调研的学校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方式,学生只有周日下午可以外出,时间和空间的高控制性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感,抑制学习参与。宏观系统是指整个社会文化背景或意识形态,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些高中生的学习主要受我国科举文化、社会竞争机制和评价标准的影响,再加上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高学历被人为地和社会地位、生活幸福指数联系起来,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得家长、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越来越功利、现实,希望通过学习改变身份和社会地位,找到好工作并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这些高中生学习的目标。
(四)时间:影响高中生学习参与的经验事件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时间是一个与前三个因素不同却重要的因素,时间具有三个相继的水平:微时间、中时间和宏时间。微时间是指正在进行中的事件的连续性与不连续性,如高中生每天都会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做数学练习题,对数学这门学科的高时间投入以促进自己参与学习。中时间是指正在进行的事件的时间间隔,即天或周。如每周进行一次数学测验来保持对数学学习的高参与。宏时间是指在更广阔的社会中,不断变化的预期和事件对人的影响。如高中生在十年的受教育历程中,因对学习投入的程度不一而形成的学习参与轨迹是宏时间最好的说明。长期成功的体验会增强学生学习参与的信心和效能感,从而增加学生面对学习挑战时的努力性和坚持性。
三、促进高中生学习参与的实践策略
通过以上对影响高中生学习参与的生物生态学模型的分析,笔者尝试从影响学生学习参与的生态模型由内而外的主要因素和可控因素寻找策略,从内向式的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外向式的学生与他人、学生与环境的关系三个方面提供实践策略。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
影响学生学习参与的内在因素是学习者个体的因素,表现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自我概念,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也相互制约。其中,自我概念是影响学生学习参与的深层机理。因此,培养学生的积极自我概念是促进高中生学习参与的首要前提。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概念主要来自于社会评价和内心体验〔5〕。其一,基于学生整全发展的教学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当前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成绩导向的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具有社会选拔的功能,但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的评价方式被工具化、符号化和模式化,让学生形成了按统一的标准进行社会比较的倾向。然而,统一的评价标准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因此,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减少学生个体之间的横向比较,多从纵向的角度动态分析学生个体整体的发展,多使用肯定、鼓励的话语评价学生。其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增强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是改变消极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手段。受评价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影响,学生倾向于用外部归因的方式来解释自己学业上所取得的成功,而用内部归因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失败,这是一种典型的归因偏差,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一步步取得成功;其次,当学生取得成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归因,认可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增强成功的体验。
(二)突破教师的教学行为“模式”
教学行为一般包含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这里主要取其狭义范围,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即“教师基于自身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实践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准备、实施和评价教学的过程中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6〕。教师的教学行为规定、引导和调节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说,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将决定学生有什么样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因此,促进高中生学习参与,突破教师现有的教学行为“模式”是关键。要突破教师的教学行为“模式”,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心智模式。彼得圣吉(PeterM.Senge)认为,心智模式是决定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方法和行为方式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假设、归纳,甚至就是图像、画面或形象〔6〕。突破心智模式的禁锢,教师“同事性”的共同体开展深度汇谈是最好的途径。在深度汇谈中,教师需要悬挂对教育、课程教学的一切想法,将自己的理念、认知拿出来挂在自己和别人面前,接受检验,通过与别人“共同思考”,倾听他人,让群体的思想和意识在集体中自由流动和碰撞,把内心对教育、课程教学的固定“假设”和“图像”逼出来,帮助自己意识到自己“假设”中的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其次,需要教师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发挥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
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高中生的学习主要受个体的因素和嵌套在学习者周围环境的影响。促进高中生的学习参与,需要发挥学生与周围环境中各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具体包括:首先,建设和谐的校园物质环境。学校是保障教师的教学顺利开展和学生充分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外在的环境往往决定着参与者的倾向。其次,优化学校的社会环境,营造正能量传递的人际关系。研究发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互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学校应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供开放的教育空间,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安全、尊重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帮助学生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和满足学生安全和自尊的需要,使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处于良性循环的激励和引导中;最后,制定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根本的制度环境。受传统文化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当下的学校教育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向学生传递着以成绩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因此,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评价制度和管理制度,是引导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向舵,是保证学生参与学习和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2〕〔美〕珍妮.H.巴兰坦.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M〕.朱志勇,范晓慧主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81.
〔3〕〔美〕BJoyce,MWeil.教学模式〔M〕.荆建华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美〕乔纳森布朗.自我〔M〕.陈浩莺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47.
〔6〕〔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8.
【生态学下影响高中生学习参与的因素论文】相关文章:
面试成功是有很多影响因素的09-26
低温环境下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影响论文(通用10篇)10-11
旅游管理下数据挖掘运用论文11-18
技术影响下的教育发展心得体会12-01
学习习惯论文11-25
高中生的议论文(精选55篇)10-24
学习与兴趣议论文09-25
军训参与心得05-10
关于危机视角下高校应急预案管理的论文06-09
关于大数据时代下的隐私保护探究论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