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以下是关于职业学院教育方面的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欢迎阅读。
篇一:高职《园林植物》的教学改革与教学设计
摘要:本文阐述了对高职《园林植物》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两方面对课进行了教学改革,并说明了教学设计过程。
关键词:高职《园林植物》 教学设计 教学改革
高职《园林植物》课程是 “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学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更好地选择配景植物和进行园林植物生产与管理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和专升本等做知识储备。作为先导课,它是进一步学好后续专业课《园林树木》、《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等的主要支撑。课程的知识目标是从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各个水平掌握植物的形态结构;了解植物生长的主要生理代谢过程;掌握园林植物的主要分科特征及代表植物。能力目标是使学生使用专业术语描述植物形态;初步地指导园林植物生产管理;鉴别百种左右常见的园林植物。
一、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园林植物》课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目的、掌握关键知识内容为主线,从探索、实施“学做”一体化为导向,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设计理念,通过教学团队的调研和分析,确定课程设计思路。首先确定园林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再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确定本课程的项目与内容,构建特色的教学模式,最终实现培养目标并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教学改革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园林专业主要职业岗位领域是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和园林植物生产管理三个大方向,园林设计方向和园林工程方向需要以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园林植物的鉴别为理论基础,园林植物生产管理方向需要以植物的代谢生理为理论基础。在针对性的基础上,紧紧结合能力培养目标,将《园林植物》的内容由原来的植物形态结构、植物代谢生理和园林植物分类三个模块九个部分选取整合形成了植物形态结构与代谢生理和园林植物分类两个项目六个任务,并且根据实用性原则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我们打破原来的教学体系,把植物形态和植物生理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整体的融会贯通。其目的是让学生建立一种理念,即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代谢不是孤立的两个系统,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2 教学思路的改革
我们采用“经纬式”和“辐射式”的教学思路,将零散的教学内容融会贯通。“经纬式”思路以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教学内容为经线,以各器官形态、结构和功能间的横向比较为纬线。两条线索交叉构成知识网络,使学生有全面、系统、清晰的知识结构。“辐射式”思路是以被子植物的分科为切入“点”,再向裸子植物、蕨类植物等扩展,引导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这样我们就把基础课琐碎的知识结构通过以点到面的形式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
三、教学设计
下面以“杨柳科园林植物识别”为例阐述教学设计过程:首先,布置教学任务,展示杨柳科植物的图片(特别是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图片),指出学习目标 、重点和难点 ,明确学习任务。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实施教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课本内容介绍、识别植物标本、再走出课堂,结合校园植物实体实现学习目标。设计意图是由直观到理性、层层深入、逐步展开,实现目标,同时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然后评价教学,通过小组代表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分析等环节,引导学生总结杨柳科植物的识别要点 ,归纳出杨柳科的鉴定口诀。设计意图是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空余时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语言表达的全面性。最后是教学展开,在课堂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杨柳科植物的识别要点,分析其园林用途,并通过网络平台认识更多的杨柳科植物。设计意图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恪守某一种教学方法,应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智能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曹燕清. 园林植物环境实践教学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10):148-149.
[2]顾建中.等. “双证融通、能力为本”的高职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3]张伯敏 .高职教育课堂体系改革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 .
篇二:职业教育电子工程创新教学的现状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的电子工程专业是一个边缘性学科专业,正是国家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点领域之一。对于国家的工业发展来讲,职业教育中的电子工程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头军,这一重要性成为各大企业的共识。就我国目前科学发展状况,必须充分依靠电子工程专业实现科技不断进步,逐渐摆脱劳动密集型的较低定位,在科学技术上有较大提升,使得我国真正步入世界科技技术行列。职业教育电子工程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当前电子工程专业的状况,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意见。
关键词:职业教育 创新教学 电子工程
随着职业教育大赛的不断推进,科技活动成为职业院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子工程方面的创新活动占据了很大比例。学校本应该选取小组进行重点培养,积极开展参加创新性活动,虽然红红火火的科技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创新和职业教育电子工程专业的发展,但是将我国与国外比较显现出了很大不足,面对这些不足,我们需要积极寻找解决方法。
一、职业教育电子工程创新教学现状及不足
1、不能深入贯彻创新理念。
针对创新理念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学生角度来看,在积极参加创新活动的时候,我们通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蜂拥而上,但中职学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三分钟热度”,未能善始善终者屡见不鲜。一些学生在参加电子工程活动之时由于不能端正态度导致不能积累知识和经验,每一次考核都采取“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态度和模式,达不到总结的目的。通过这一问题,能看出我国职业教育电子工程课程的教学依然没有实现创新教育,创新理念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和实施,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严重缺乏学习动力和目标,说明职业学校在创新理念贯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学生创新水平参差不齐。
职业学校学生有优秀和较差之分,从创新水平来看更是参差不齐,每一位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很大差距,当前电子工程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专业综合素养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独自设计和绘图的能力。电子工程课程需要中职学生具备较强的设计和绘图能力,但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这种能力,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时候过于盲目导致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于传统机械知识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喜欢向新兴电子和软件等靠拢,最终导致学习处于漂浮状态。
(2)新兴技术、手段和方法应用度不够。创新最重要的是领悟“新”的概念,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向学生不断灌输创新理念。中职学生往往只知道教师课上所讲的那些多次出现的经典案例或者书本上的设计方法,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技术体系,所以对电子工程领域出现的一些新思想和理念很淡薄。
(3)理论与实践难以有效结合。职业教育中的电子工程课程鼓励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但现在中职学生严重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机械电子工程为例,机械电子工程包括机械、电子、电气和计算机等课程,是一门相对综合性的学科,但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在机械电子工程方面的教学结构却十分单一,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创新。
现在已经有很多职业院校在电子工程教育方面有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条件的学校也建立起了相应的学生创新实验室或者实训场地,但是这些基础设施却得不到高效利用,一般只是通过现有平台或者以参观方式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所以,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缺乏创新,和国外许多国家有很大差距。
二、职业教育电子工程创新教学思考
1、加强创新课程理论指导,开设前沿讲座,激发创新兴趣。
创新和发明是一门理论课程,只有在扎实理论之下才能进一步实践,创新是思维火花碰撞产生的结果,在实施以创新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在课程结构改革上下工夫,还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指导,将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映射到课堂教学中,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创新,培养创新意识。但仅仅依靠课本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前沿性讲座能够有效弥补学生知识匮乏的不足,在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同时将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以讲座形式展现出来,这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2、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扎实专业课思维创新力。
基础理论课程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数英,数学思维是我们进行科学创新的关键,学习数学的时候,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创新的数学基础原理,还能够培养数学思维,在解决问题时善于利用归纳法、几何直观法、对称思维法、联想类比法、猜想证明法和观察实验法等方法扎实专业课学习。如学习电子工程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时候,就会涉及很多函数计算,虽然计算机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但要想准确灵活地运用这些函数,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
扎实专业课思维创新力是创新思维的直接源泉,学生专业创新基本功若是过于薄弱就很难做到有意识地创新,所以,教师应当真正将专业课作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抓基础的同时不忘拓展创新。
3、完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相应创新制度。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能够为学生创造开放式的创新实验环境,包括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学校应当积极配备计算机、传感器、适配器等必备的硬件资源,多建立实训室并让学生得到充分利用。
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应当建立相应的创新制度,如从整个教育体制和教师指导制度等方面入手,摆脱原有的书本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兴趣。
三、结语
在科教兴国战略之下,职业教育电子工程创新教学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意识,作为学生创新教育基地的中职学校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梁成艾.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徐婷婷.行动导学教学法在中职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0.
[3]赵晓声.陕西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层次与整体推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