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
北京教育考试院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
2017年北京市中考语文命题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继续坚持体现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立德树人思想,继续坚持体现以彰显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的人文教育导向,继续坚持考查以创新能力为基础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探索试卷整体改革方面,既有对以往成功改革实践的坚持,也有根据改革目标和现实需要做出的大胆尝试,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实现了稳中求进。
2017年语文试卷在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落实《语文考试说明》、保持以往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在素材选择、情境设置、语言实践、名著阅读、能力综合、学科联系、板块勾连,以及对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查等各个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1.突显试卷立意,精选命题素材
坚持立德树人是最根本的价值取向,贴近现实生活是最主要的选材依据,突显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文化是最基本的判断标准。例如,现代文阅读选用王本道的散文《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强调作为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属于自己的价值和理想,彰显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议论文阅读《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论述了保持名节操守、坚持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再者,从社会大课堂和生活实践中选取命题素材,有参观名人故居,有专题展览,还有主题班会。又如,在书法板块选用古代名人名帖,在文言文阅读板块选用体现古代社会“以人为本”思想的课外文言语段,在多文本阅读板块中加入统计图,在情境写作板块选用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素材。所有这些,都表明命题素材的选择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联系实际、传承文化的.命题需要,为实现整个试卷的立意提供了有效保障。
2.联系现实生活,设置整体情境
“基础·运用”板块采用了设置整体情境的命题方式。试题以参观名人故居为主题,设计了判断名人故居、书写参观感受、填写对联、修改展览前言等活动内容,将文学常识、修辞方法、标点符号、句子表达等语文基础的考查融入其中。这样,联系现实生活,设置整体情境,提高了对学生掌握语文基础以及运用语言的考查实效。
3.体现学科特点,注重语言实践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学科。试卷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一是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例如,在表达参观感受中考查修辞方法的使用;又如,根据设置的情境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二是修改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和表达不恰当的语句,例如,让学生修改展览前言中的标点符号和表达欠妥的语句。三是在阅读理解中考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在议论文阅读考查中,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选择表达不同意思的复句形式。试卷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使得对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得到进一步加强。
4.推进名著阅读,加强正面引导
较之往年,今年名著阅读板块的考查有四个明显变化。一是更加注重对整本书阅读效果的考查,例如,让学生从阅读过的一部名著中找出中心人物,并结合整本书说明这一人物在作品中是如何发挥中心作用的。二是注重考查对作品思想的认识,例如,让学生从《论语》六则中选取一则谈谈对孔子思想的认识。三是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名著后的个人感受,例如,让学生联系《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相关内容谈自己获得的启示。四是扩大名著阅读的考查范围,以往试卷一般仅在名著阅读板块涉及三部名著。今年在“基础·运用”板块中也有对名著阅读内容的考查,甚至在现代文阅读中也要求学生联系读过的相关文学作品作答试题。这样的变化,有助于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名著,有助于对名著阅读教学的正确引导。
5.考查核心素养,实现多种综合
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2017年语文试卷的一个中心内容,而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对综合能力的考查。例如,在“基础·运用”板块中融入名著阅读和课外文言文阅读,将连环画阅读和情境写作相结合,在试卷中实现了语文不同内容领域的整合。又如,在阅读板块中结合具体语境考查注音和词义理解,实现了不同语文能力的整合。不同板块内容、不同能力要点的综合,对于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6.关注学科联系,全面考查能力
在学科的相互联系中考查语文能力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要求。语文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因此需要在跨学科阅读、写作中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2017年试卷中的多文本阅读板块集中体现了这一点。这个板块选取的是有关“新能源”的阅读材料,其中涉及到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以及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等物理、地理学科的知识。试题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学科知识不但对“新能源”作出解释,而且对“新能源”的发展作出判断。这些都是在联系相关学科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7.加强整体设计,注意板块勾连
试卷不但在语文基础、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做到每个板块的考查各有侧重,而且尽量追求各板块之间的相互勾连。例如,在“基础·运用”板块有判断故居位置,有参观展品,有写阅读感受,还有写展览前言,这就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参观活动。又如,记叙文《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表现的是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的认识,议论文《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阐述的是对名节操守和理想信念的坚守,作文题“ 贵在真”要求写出为人做事的道德标准,这就在不同板块的相互勾连中形成了以理想道德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主线。各板块内容以及各板块间的相互勾连,在体现试卷整体性的同时,也体现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勾连。
8.注重思维品质,考查创新能力
对创新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始终是深化语文命题改革的重中之重。2017年语文试卷在如何有效落实对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方面,又做出了新的尝试。例如,在记叙文《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的阅读考查中,不仅要求学生根据前三段内容提出问题,而且要求学生说出所提问题对阅读文章所起的作用,这就加强了对所提问题的正向引导,体现出对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连贯性的考查。又如,大作文“题目二”设置了具体的情境,为学生大胆创新、展开想象提供了条件或可能。
2017年语文试卷坚持深化改革,稳中求进,这在试题的开放性、选择性、差异性赋分,以及创新题目形式等方面都有具体的体现。2017年语文试卷彰显了先进的课程理念,坚持了北京考试命题一贯倡导的以首都意识为特征的“走大道”“求大气”的风格特色,为今后语文试卷的改革和语文教学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教研专家2017中考语文试题解析
2017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在命题思路、试卷结构和试题难度等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稳重求进,力求通过这份试卷,进一步助推北京市教育的“深综改”。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素材的选择上,坚持以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贴近现实生活、突显优秀传统文化为标准;在题目的设置上,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加深理解。例如,今年的大作文题目是半命题“贵在真”。这个题目可以引发学生对为人、做事中“求真”的思考,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有明确的方向。
二、试卷整体设计注重板块之间的联系,注重基础、积累和应用。
全卷在核心素养方面体现出了整体性,各个板块之间联系密切。全卷以理想、信念为主线,考查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如,在默写中让学生用李白的诗句表达实现人生理想的鉴定信念;在文言文阅读中,让学生理解先贤们所追求的理想;在名著阅读中,引导学生关注理想、信念对个人生存的重要意义;在现代文阅读中,更是通过选文《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和《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传递出强烈的声音。
三、引导学生关注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试卷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热点话题,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学习。如情境写作的连环画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古代丝绸之路的故事;非连续性文本涉及的新能源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绿色发展等。这些鲜活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将课堂内的学习与社会生活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加深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密切相关的认识。
在加强与现实生活之间联系的同时,突出语文核心素养的考察。如,在参观名人故居过程中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在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完成发言稿的撰写;在了解新能源的同时,用言语做出自己的解释,等等。
四、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思维过程的考查。
试卷在题目的设置上,侧重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中的思维过程。如,2017年北京市中考试卷中一共涉及到了包括《骆驼祥子》、《朝花夕拾》、《论语》、《鲁滨孙漂流记》、《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7部名著阅读,这是以往没有过的。而且这7部名著分布在不同的板块之中,有的是专门考查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情况,有的是以名著阅读作为语言运用能力考查的情境,还有的是给学生深入思考提供的阅读材料。这种做法,对名著阅读起到了正面引导作用,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再如,题目引导学生将思维过程充分展开。尤其是阅读,强调考查学生阅读后的感受,以及获得感受的过程,强调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这些无疑对今后的语文教学起到非常好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