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时间:2024-07-11 12:58:52 中考 我要投稿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1

  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

  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

  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省,简称“行省”。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它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指南针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七年级中考历史重要考点

  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我国元朝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支五代的历史。

  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郭熙、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的作品《秋郊饮马图》被称为“神品”

  明朝的特务的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朱棣设立东厂进行对臣民的监查、侦查。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中考前怎样提高历史成绩

  1、结合今年时政热点对历史教材主干知识进行重组。将相关历史知识的归纳重组,这种复习方式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兴趣十足,要经常与地理科、政治科的老师进行交流,从相关地理和政治学科的热点内容找出与历史知识的结合点。

  2、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及做过的复习资料进行深入的研读,从中筛选出比较有价值的内容,以表格的方式进行重新组合。如第三次工业革命,我并没有给学生印成现成的材料,让学生自己看;而是将文字材料转换成表格方式在黑板上列表,与学生共同完成这些平时看似已经掌握很好的知识,特别是涉及到重点知识,散见在教材几处表述的内容,以这种方式复习学生即巩固了知识又升华了知识可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针对学生平时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问题的方式进行知识整合,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在解答问题热点内容、主干知识、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复习,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

  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2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灭亡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局面。

  2、秦朝规定全国规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秦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宁。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在大泽乡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4、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5、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与景帝两代,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6、汉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促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著名学者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刘秀在位时,政局渐趋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国力日益强盛,史称为“光武中兴”。

  9、西汉时的播种工具是耧车;东汉时出现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车;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内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军事政权,第一次实现了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统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12、西汉时期汉元帝把王嫱(王昭君)出塞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从而密切了汉匈关系。

  13、西汉武帝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成为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奴役,恢复和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14、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以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开辟丝绸之路功劳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张骞。

  帝建国,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熟记三国鼎立形势图中魏、蜀、吴三国的位置和都城)

  3、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

  4、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夷洲和大陆的联系。

  5、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领刘渊率兵攻入洛阳,西晋灭亡。

  6、公元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下进攻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军队。

  7、南朝的四个政权依次是宋、齐、梁、陈,都城均在建康。

  8、南朝时,扬州、荆州是江南生产丝织品最多的地方,涌现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业城市,番禺(今广州)成为海外贸易中心。

  9、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吴国境内绝大多数山越人从山区迁到平原,和汉族人民一道开发江南。农业有所发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

  10、北朝的五个政权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11、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王朝均建都于洛阳。

  12、南朝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科学家,比欧洲早1100年。他的著作是《缀术》

  13、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他著有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容最完整的农书。

  14、北魏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的郦道元,他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经注》。

  15、汉字书法从东汉起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艺术:曹魏时钟繇创立了楷书;东晋的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的代表作是《兰亭序》,此书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16、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名人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17、石窟艺术是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中成就最高的是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3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2、时间:1911年(旧历辛亥年)

  3、代表人物:孙中山等

  4、主张: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主)为纲领,试图用革命的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革命活动: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标志);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6、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8、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法国大革命

  1、背景:启蒙思想的影响;封建制度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等级要求改革;路易十六的财政危机。

  2、爆发标志:1789年7月14日(7月14日为法国国庆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高潮:雅各宾派专政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1894年热月政变,标志法国大革命结束)

  4、重要文献:《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自由、平等思想。)

  5、重要人物: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

  6、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

  二、拿破仑帝国

  1、1799年,拿破仑通过政变夺取政权。

  2、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推动了法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发动战争。

  3、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败,敲响帝国的丧钟。

  4、1814年,拿破仑被欧洲反法联军赶下台,封建王朝复辟。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4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 的时代(1-5课)

  1、隋炀帝时开通大运河,中心是洛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经过淮安的一段是 邗沟 。

  2、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4、唐朝发明的耕作工具: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

  5、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他被尊称为天可汗。今天藏族的祖先唐朝时叫吐蕃族。

  6、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东渡日本的高僧是鉴真 。

  7、唐朝西行天竺取经的高僧是玄奘,他曾在那烂陀寺游学,著作是《大唐西域记》。

  8、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 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后期爆发 黄巢起义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9、唐朝灭亡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它是唐末以来 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6-9课:

  1、北宋建立者赵匡胤,都城开封,称帝事件陈桥兵变。

  2、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3、宋太祖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5、辽的建立民族契丹,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6、西夏的建立民族党项族,建立者元昊 。

  7、宋辽和议史称“澶渊之盟”。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

  8、金的建立民族女真族,建立者完颜阿骨打。

  9、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10、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11、宋朝从越南引进占城稻。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

  12、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13、两宋时期,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和临安。

  14、宋朝突破地域限制出现了草市;突破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和早市。

  15、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16、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7、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1、铁木真于1206年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1260年,忽必烈继汗位,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

  3、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4、南宋灭亡后,文天祥和陆秀夫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

  5、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6、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 ”。

  7、元朝实行的地方制度是“行省制度”。

  8、元朝管理台湾的机构是“ 澎湖巡检司”。

  9、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是“宣政院”

  10、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11、著名的词牌名有《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

  12、宋代杰出的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13、元代最优秀的剧作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

  14、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

  15、印刷术的发明: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16、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17、宋元时期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与发展

  1、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为了监视官民,他设置的机构是锦衣卫。

  2、明朝科举考试采取的八股取士。明朝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四书” ,“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危害: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3、明朝时期,山西的商帮被称为晋商 ,安徽的商帮被称为徽商 。

  4、郑和下西洋时在位的皇帝是明成祖 。

  5、明朝中外冲突的事件戚继光抗倭 。

  6、戚继光在 台州 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7、明朝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是《本草纲目》。

  8、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天工开物》。

  9、明末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是《农政全书》。

  10、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11、北京城最为雄伟壮丽的建筑是紫禁城。

  12、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

  13、《水浒传》的作者 施耐庵。

  14、吴承恩的一部神话小说是《西游记》。

  15、李自成起义的口号是“均田免赋”。

  16、明朝存在276年,最后一个皇帝是崇祯 。

  17、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 ,史称后金。

  18、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1、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郑成功把敌人包围在赤嵌城和台湾城。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开辟荆榛逐荷夷”指的事件郑成功收复台湾 。

  2、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隶属福建省。

  3、康熙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4、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5、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区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6、康熙平定 准噶尔叛乱 ,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7、 乾隆帝时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9、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10、清朝前期出现了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江宁著名机户李扁担、李东阳,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11、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各地开设“票号”。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12、清初,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

  13、康熙时,设立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

  14、雍正时,正式设立军机处。影响: 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15、康熙、雍正、乾隆皇帝时,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制造大批冤狱,很多人被处死,人们把这种做法叫文字狱。

  16、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17、清朝统治者实行 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8、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

  19、清朝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0、清朝的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 曹雪芹 的《红楼梦》。

  21、清朝戏剧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和京剧(是“国粹”之一)。

  22、明朝时期,昆曲的代表作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23、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代表作洪昇的《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孔尚任的 《桃花扇》(借助秦淮歌妓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恋爱故事,表现出人民的亡国之痛。)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5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变中国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林则徐禁烟原因: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1)鸦片走私,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中国的贫弱;(2)鸦片摧残吸食者体质。

  措施:派人暗记密查,缉拿烟贩;强迫外商交出鸦片;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

  3、虎门销烟及意义:1839.6.3,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鸦片战争的史实: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

  5、《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8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

  1、主要侵略者:英法联军帮凶:美、俄两国

  2、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烧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3、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1858,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860,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860,中俄《北京条约》——1864,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升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4、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5、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8月,洋枪队配合清军进犯青浦的.太平军。李秀成率军抵抗,把洋枪队打得落花流水。1862年9月,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在慈溪的战斗中,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了洋枪队。

  左宗棠政复新疆

  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1878年,清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2、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建议,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甲午中日战争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日本为了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目的。

  经过:1894.9,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上激战。北洋舰队将士奋勇杀敌,重创日军。日舰直逼中国旗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致远舰弹药将尽,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冲撞日舰吉野号,不幸中了敌人鱼雷,全体将士壮烈捐躯。

  2、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日军占领旅顺后,疯狂屠杀当地军民,死难者达一万八千余人。

  4、中日《马关条约》时间1895.4

  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900年春,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国主义斗争,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2000多人,由英国海军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奋起狙击侵略军,在廊坊一带把侵略军围困,经过激烈战斗,侵略军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凶恶本质。

  2、《辛丑条约》:时间1901年签订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主要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伤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口诀

  “秦王扫六合”

  (一)

  前230—221(年),秦灭六国大统一,始皇咸阳来登基,至高无上大权集。

  (二)

  丞相、太尉和御史,地方推行郡县制,全国统一度量衡,还有货币和文字,为了思想大控制,“焚书坑儒”有得失。

  (三)

  抵御匈奴筑长城,开发南疆修灵渠,开疆拓土好疆域,世界大国了不起。

  “伐无道诛暴秦”

  (一)

  秦朝暴政民愤激,戍卒大泽揭竿起,势如破竹建政权,陈吴败后项刘继。

  (二)

  项羽领兵创奇迹,巨鹿大败秦主力,刘邦率兵逼咸阳,短命秦朝就灭亡,楚汉之争又四年,刘邦长安建政权。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

  材料解析题该咋答?

  按照略读材料——分析题干——细读材料、提取信息——组织答案的过程解题

  中考大纲与去年相比考试范围并没有做调整,只是在考试说明中替换了几道例题。从更换的例题来看,中考将继续加强对考生整理材料,完整、准确、合理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专家告诉广大考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应按照略读材料——分析题干——细读材料、提取信息——组织答案的过程解题。

  专家解释说,略读材料主要是粗略地阅读材料,了解材料的大致内容,特别是试题如有导语应给予关注。分析题干主要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时应注意题干中的提问项、限制项等要求。细读材料就是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在细读材料过程中还应注意材料与教科书所学知识的联系(既可以是时代背景,也可以是相似事件的联系),这样我们可以利用教科书所学的知识结构和分析角度分析材料、组织答案。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就是材料出处中所提示时间、材料主题思想等信息。”专家说,最后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开放性试题咋答?

  材料中会有多种观点,选择哪个观点至关重要

  中考开始历史试卷中增加了开放性的试题,中考文综试卷中则单独成题,共12分,分值很大,是考生得分的重点。

  此类问题,专家认为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观点、按照一定逻辑思维运用历史知识论证观点的能力。所以专家给出了他总结出的解答此类试题方法,供考生参考。

  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论”。

  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要素、因果关系等)。

  第三步:选择要论述的观点。

  选择观点的基本原则:一般试题所给材料中会有多种观点,选择哪一个观点至关重要。观点不是选得越多越好,如果观点选得过多,就不能够对观点进行充分论述,因此建议学生选取其中的一种观点(一些试题会要求对材料中所有观点进行评述)。

  第四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6

  一、冷战中的对峙

  1 、冷战政策

  ( 1 )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了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为。

  ( 2 )内容:

  ①政治上:推出杜鲁门主义,1947年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它国家的政策,标志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②经济上:实施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 、两极格局的`形成:标志是苏联组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3 、美苏争霸

  ( 1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①实力对比: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

  ②领导人:赫鲁晓夫、肯尼迪;

  ③苏联意图: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④重要事件: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危机的解决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

  ( 2 ) 70年代:

  ①特点:美苏争霸达到高潮;

  ②对策:美国实行战略收缩,结束越战,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采取积极进攻战略,如1972年12月出兵阿富汗

  ( 3 ) 80年代:

  ①苏联对策: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核心的全球缓和战略;原因:经济困难;

  ②美国对策:实现有限的缓和;原因:因扩充军备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经济遇到西、日本的激烈竞争

  4 、冷战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 、“一超多强”:“一超”指的是美国,制定了全球战略,干涉别国内政,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多强”指的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

  2 、科索沃战争: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狂轰滥炸;多极化趋势是长期的、曲折的,联合国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 、原因: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各国经济联日益密切

  2 、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快; 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3 、影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对中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7

  1.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推出了一战。

  2.背景:

  3.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余粮收集制的弊端和效果: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但它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

  5.结果: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

  1.背景: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内容:

  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实质: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8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气候干旱,粮食供应不足;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9

  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 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

  3. 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1.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五计划——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三五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

  (4)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得以确立

  2.农业集体化运动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3)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2.弊端:

  3.评价: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05-18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03-17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06-26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06-21

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03-12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03-20

英语中考必考知识点05-08

中考数学必考知识点03-12

英语中考知识点归纳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