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5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
1. 因式分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 a-b=-(b-a); (a-b)2=(b-a)2; (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平方差公式: a2-b2=(a+ b)(a- b);
(2)完全平方公式: a2+2ab+b2=(a+b)2, 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 提取、二 公式、三 分组、四 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提负号;(3)全变号;(4)换元;(5)配方;(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7)灵活分组;(8)提取分数系数;(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10)拆项或补项.
7.完全平方式:能化为(m+n)2的多项式叫完全平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x2+px+q, 有“ x2+px+q是完全平方式 ? ”.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2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科学。它是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说,学好数学对于我们每个同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一、平时的数学学习:
1、课前认真预习。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得听老师讲课,通过预习,掌握度要达到百分之八十。带着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去听老师讲课,来解答这类的问题。预习还可以使听课的整体效率提高。具体的预习方法:将书上的题目做完,画出知识点,整个过程大约持续15-20分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练习册做完。
2、让数学课学与练结合。在数学课上,光听是没用的。当老师让同学去黑板上演算时,自己也要在草稿纸上练。如果遇到不懂的难题,一定要提出来,不能不求甚解。否则考试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能不会做。听老师讲课时一定要全神贯注,要注意细节问题,否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3、课后及时复习。写完作业后对当天老师讲的内容进行梳理,可以适当地做25分钟左右的课外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书。其课外题内容大概就是今天上的课。
4、单元测验是为了检测近期的学习情况。其实分数代表的是你的过去,关键的是对于每次考试的总结和吸取教训,是为了让你在期中、期末考得更好。老师经常会在没通知的情况下进行考试,所以要及时做到“课后复习”。
二、期中期末数学复习:
要将平时的.单元检测卷订成册,并且将错题再做一遍。如果整张试卷考得都不好,那么可以复印将试卷重做一遍。除试卷外,还可以将作业上的错题、难题、易错题重做一遍。另外,自己还可以做2——3张期末模拟卷。
三、数学考试技巧:
如果想得高分,在选择、填空、计算题上是不能丢分的。在考数学的时候思想不能开小差,而且遇到难题时不能想“没考好怎么办啊”等内容。在通常情况下,期末考试的难题都是不知道怎么做,但有可能突然明白的那种。遇到这种题目要沉着冷静,利用题目给你的一切条件进行分析,如这次考试有两个空白的钟,还有去年七年级期末的几题填空。这些条件都对你的解题有很大帮助。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有充足的时间,将自己的速度压下来,不是越快越好,争取一次做成功。大概留35分钟的时间检查。
最终提醒大家:多做题有一定作用,但上课听讲、认真答题及提高准确率、总结经验才是最重要的。还要将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做到学以致用。当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3
1.如果把解题比做打仗,那么解题者的“兵器”就是数学基础知识,“兵力”就是数学基本方法,而调动数学基础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解题思想则正是“兵法”。
2.数学家存在的主要理由就是解决问题。因此,数学的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答。“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3.问题反映了现有水平与客观需要的矛盾,对学生来说,就是已知和未知的矛盾。问题就是矛盾。对于学生而言,问题有三个特征:
(1)接受性:学生愿意解决并且具有解决它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2)障碍性:学生不能直接看出它的解法和答案,而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解决。
(3)探究性:学生不能按照现成的的套路去解,需要进行探索,寻找新的处理方法。
4.练习型的问题具有教学性,它的结论为数学家或教师所已知,其之成为问题仅相对于教学或学生而言,包括一个待计算的答案、一个待证明的结论、一个待作出的图形、一个待判断的命题、一个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5.“问题解决”有不同的解释,比较典型的观点可归纳为4种:
(1)问题解决是心理活动。面临新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办法的一种活动。
(2)问题解决是一个探究过程。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境的过程”。这就是说,问题解决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创新的过程。
(3)问题解决是一个学习目的。“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解决”。因而,学习怎样解决问题就成为学习数学的根本原因。此时,问题解决就独立于特殊的问题,独立于一般过程或方法,也独立于数学的`具体内容。
(4)问题解决是一种生存能力。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发展问题解决的能力,其目的之一是,在这个充满疑问、有时连问题和答案都是不确定的世界里,学习生存的本领。
6.解题研究存在一些误区,首先一个表现是,用现成的例子说明现成的观点,或用现成的观点解释现成的例子。其次一个表现是,长期徘徊在一招一式的归类上,缺少观点上的提高或实质性的突破。第三个表现是,多研究“怎样解”,较少问“为什么这样解”。在这些误区里,“解题而不立法、作答而不立论”。
7.人的思维依赖于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数学知识正是数学解题思维活动的出发点与凭借。丰富的知识并加以优化的结构能为题意的本质理解与思路的迅速寻找创造成功的条件。解题研究的一代宗师波利亚说过:“货源充足和组织良好的知识仓库是一个解题者的重要资本”。
8.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体系。对于中学数学解题来说,应如数学家珍说出教材的概念系统、定理系统、符号系统。还应掌握中学数学竞赛涉及的基础理论。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准确掌握数学定理、公式和法则。熟悉基本规则和常用的方法,不断积累数学技巧。
9.数学的本质活动是思维。思维的对象是概念,思维的方式是逻辑。当这种思维与新事物接触时,将出现“相容”和“不容”的两种可能。出现“相容”时,产生新结果,且被原概念吸收,并发展成新概念;当出现“不容”时,则产生了所谓的问题。这时,思维出现迂回,甚至暂时退回原地,将原概念扩大或将原逻辑变式,直到新思维与事物相容为止。至此,也产生新的结果,也被原思维吸收。这就是一个思维活动的全过程。
10.解题能力,表现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与整体把握。其主要成分是3种基本的数学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核心是能否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包括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其基本要求包括:
(1)掌握解题的科学程序;
(2)掌握数学中各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如观察、试验、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
(3)掌握解题的基本策略,能“因题制宜”地选择对口的解题思路,使用有效的解题方法、调动精明的解题技巧;
(4)具有敏锐的直觉。应该明白,我们的数学解题活动是在纵横交错的数学关系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一种可能性过渡到另一种可能性时,并非对每一个数学细节都洞察无遗,并非总能借助于“三段论”的桥梁,而是在短时间内朦胧地插上幻想的翅膀,直接飞翔到最近的可能性上,从而达到对某种数学对象的本质领悟:
11.解题具有实践性与探索性的特征,“就像游泳,滑雪或弹钢琴一样,只能通过模仿和实践来学到它……你想学会游泳,你就必须下水,你想成为解题的能手,你就必须去解题”,“寻找题解,不能教会,而只能靠自己学会”。
12.所谓解题经验,就是某些数学知识、某些解题方法与某些条件的有序组合。成功是一种有效的有序组合,失败是一种无效的无序组合(它从反面向我们提供有效的有序组合)。成功经验所获得的有序组合,就好像建筑上的预制构件(或称为思维组块),遇到合适的场合,可以原封不动地把它搬上去。
13.认为解题纯粹是一种智能活动显然是错误的;决心与情绪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教育学生解题是一种意志教育。当学生求解那些对他来说并不太容易的题目时,他学会了败而不馁,学会了赞赏微小的进展,学会了等待主要念头的萌动,学会了当主要念头出现后如何全力以赴,直扑问题的核心或主干;当一旦突破关卡,如何去占领问题的至高点,并冷静地府视全局,从而得到问题的完善解决。如果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解题训练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
14.教师的例题教学要暴露自己思维的真实过程,老师备课时,遇上的曲折和错误不能随草纸扔到废纸堆。如果教师掩瞒了解题中的曲折,自己在讲台装神弄巧,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把自己打扮成超人,将给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这样的教师越高明,学生越自卑。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4
中考数学知识点:分式混合运算法则
分式四则运算,顺序乘除加减,乘除同级运算,除法符号须变(乘);乘法进行化简,因式分解在先,分子分母相约,然后再行运算;加减分母需同,分母化积关键;找出最简公分母,通分不是很难;变号必须两处,结果要求最简.
分式混合运算法则:
分式四则运算,顺序乘除加减,乘除同级运算,除法符号须变(乘);
乘法进行化简,因式分解在先,分子分母相约,然后再行运算;
加减分母需同,分母化积关键;找出最简公分母,通分不是很难;
变号必须两处,结果要求最简.
中考数学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知识点总结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知识点1:同类二次根式
(Ⅰ)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如这样的二次根式都是同类二次根式。
(Ⅱ)判断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1)首先将不是最简形式的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再看被开方数是否相同。(2)几个二次根式是否是同类二次根式,只与被开方数及根指数有关,而与根号外的因式无关。
知识点2: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
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理论依据是逆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只把它们的系数相加,根指数和被开方数都不变,不是同类二次根式的不能合并。
知识点3: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则
二次根式相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二次根式合并,合并的方法为系数相加,根式不变。
知识点4: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方法和顺序
运算方法是利用加、减、乘、除法则以及与多项式乘法类似法则进行混合运算。运算的顺序是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知识点5: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则与乘除法则的区别
乘除法中,系数相乘,被开方数相乘,与两根式是否是同类根式无关,加减法中,系数相加,被开方数不变而且两根式须是同类最简根式。
中考数学知识点:直角三角形
★重点★解直角三角形
☆内容提要☆
一、三角函数
1.定义:在Rt△ABC中,∠C=Rt∠,则sinA=;cosA=;tgA=;ctgA=.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0°30°45°60°90°
sinα
cosα
tgα/
ctgα/
3.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关系:sin(90°-α)=cosα;…
4.三角函数值随角度变化的关系
5.查三角函数表
二、解直角三角形
1.定义:已知边和角(两个,其中必有一边)→所有未知的边和角。
2.依据:①边的关系:
②角的关系:A+B=90°
③边角关系:三角函数的定义。
注意:尽量避免使用中间数据和除法。
三、对实际问题的处理
1.俯、仰角:2.方位角、象限角:3.坡度:
4.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都缺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时,可用列方程的办法解决。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5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6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2.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
二、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
3.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4.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5.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个问题.
三、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题。
2.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讨论。
4.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5.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方程解与实际问题解的区别。
6.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7.知识框架
四、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有四个特点:
(1)含有一个未知数;
(2)且未知数次数最高次数是2;
(3)是整式方程。要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先看它是否为整式方程,若是,再对它进行整理。如果能整理为 ax2+bx+c=0(a≠0)的形式,则这个方程就为一元二次方程。
(4)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时,应满足(a≠0)
3.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7
一、知识点:
1、“三线八角”
①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同位角是“F”型;内错角是“Z”型;同旁内角是“U”型。
②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
2、平行公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简述: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补充定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简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判定定理条件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结论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条件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性质定理结论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4、图形平移的性质:
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等。
5、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则abcab
6、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
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
注意:
①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都是线段。
②高、角平分线、中线的应用。
7、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8、多边形的内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第八章幂的运算
nn
幂(power)指乘方运算的结果。a指将a自乘n次(n个a相乘)。把a看作乘方的结果,叫做a的n次幂。
对于任意底数a,b,当m,n为正整数时,有
mnm+n
aa=a(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mnm-n
a÷a=a(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mnmn(a)=a(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nnn
(ab)=aa(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0
a=1(a≠0)(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nn
a=1/a(a≠0)(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n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次幂的倒数)
n
科学记数法: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或者小于1)的整数记为a10的形式(其中1≤|a|<10),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复习知识点:
1.乘方的概念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2.乘方的性质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的正数。
2
n(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第九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一、整式乘除法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
52525+27
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acbc=(ab)(cc)=abc=abc注:运算顺序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m(a+b+c)=ma+mb+mc注:不重不漏,按照顺序,注意常数项、负号.本质是乘法分配律。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乘(a+b)(m+n)=am+an+bm+bn
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22
(a+b)(a-b)=a-b
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它们积的2
222
倍.(a±b)=a±2ab+b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因式分解方法:
1、提公因式法.关键:找出公因式
公因式三部分:
①系数(数字)一各项系数最大公约数;
②字母--各项含有的相同字母;
③指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数;
步骤:
第一步是找出公因式;
第二步是提取公因式并确定另一因式.
需注意,提取完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致,这一点可用来检验是否漏项.
注意:
①提取公因式后各因式应该是最简形式,即分解到“底”;
②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的系数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
22
2、公式法.
①a-b=(a+b)(a-b)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a、
222
b可以是数也可是式子
②a±2ab+b=(a±b)完全平方两个数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3322
③x-y=(x-y)(x+xy+y)立方差公式
2
3、十字相乘(x+p)(x+q)=x+(p+q)x+pq因式分解三要素:
(1)分解对象是多项式,分解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且积的因式必须是整式
(2)因式分解必须是恒等变形;
(3)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弄清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内在的关系:互逆变形,因式分解是把和差化为积的形式,而整式乘法是把积化为和差
添括号法则:如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如括号前是负号各项都得改符号。用去括号法则验证
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linearequationsoftwounknowns)。
2、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代入消元法:把二元一次方程中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带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5、加减消元法:当方程中两个方程的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相加或相减来消去这个未知数,从而将二元一次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最后求得方程组的解,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6、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审、找、列、解、答”五步,即:
(1)审:通过审题,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分析已知数和未知数,并用字母表示其中的两个未知数;
(2)找:找出能够表示题意两个相等关系;
(3)列:根据这两个相等关系列出必需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组;
(4)解:解这个方程组,求出两个未知数的值;
(5)答:在对求出的方程的解做出是否合理判断的基础上,写出答案.
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
重点:不等式的性质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在现实情景下的实际问题。知识点一:不等式的概念
1.不等式:
用“<”(或“≤”),“>”(或“≥”)等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要点诠释:
(1)不等号的类型:
①“≠”读作“不等于”,它说明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不等的,但不能明确两个量谁大谁小;
(2)要正确用不等式表示两个量的不等关系,就要正确理解“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等数学术语的含义。
2.不等式的解: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要点诠释:
由不等式的解的定义可以知道,当对不等式中的未知数取一个数,若该数使不等式成立,则这个数就是不等式的一个解,我们可以和方程的解进行对比理解,一般地,要判断一个数是否为不等式的解,可将此数代入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利用不等式的概念进行判断。
3.不等式的解集:
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如:不等式x-4<1的解集是x<5.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的区别:解集是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是所有解的集合,而不等式的解是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二者的关系是:解集包括解,所有的解组成了解集。要点诠释:
不等式的解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1)解集中的每一个数值都能使不等式成立;
(2)能够使不等式成立的所有的数值都在解集中。知识点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那么
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并且,那么(或)。
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符号语言表示为:如果要点诠释:,并且,那么(或)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的学习与等式的性质的学习类似,可对比等式的性质掌握;
(2)要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中的“同一个整式”的含义不仅包括相同的数,还有相同的单项式或多项式;
(3)“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指的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不等号的方向改变”指的是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将成为“<”;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将成为“≥”;
(4)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时,要特别注意性质3,在乘(除)同一个数时,必须先弄清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如果是负数,要记住不等号的方向一定要改变。知识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为0.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要点诠释: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①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单项式或多项式);
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
(2)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可以对比理解。
相同点:二者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都是1,左右两边都是整式;不同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用“>”、“<”、“≥”、“≤”连接),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用“=”连接)。知识点
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1.解不等式:
求不等式解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似,其根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为:
(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
(4)合并同类项;
(5)系数化为
1.要点诠释:
(1)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每个步骤并不一定都要用到,可根据具体问题灵活运用
(2)解不等式应注意:
①去分母时,每一项都要乘同一个数,尤其不要漏乘常数项;
②移项时不要忘记变号;
③去括号时,若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号里的每一项都要变号;
④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3.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
在数轴上可以直观地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能形象地说明不等式有无限多个解,它对以后正确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有很大帮助。要点诠释:
在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
(1)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圈,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
(2)方向:大向右,小向左规律方法指导(包括对本部分主要题型、思想、方法的总结)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据。(性质2、3要倍加小心)
2、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已知不等式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不等式,然后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若成立,就是不等式的解;若不成立,则就不是不等式的解。
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个有目的、有根据、有步骤的不等式变形,最终目的是将原不等式变为
或
的形式,其一般步骤是:
(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
(4)合并同类项;
(5)化未知数的系数为1。
这五个步骤根据具体题目,适当选用,合理安排顺序。但要注意,去分母或化未知数的系数为1时,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时,如果是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如果是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变形名称具体做法注意事项去分母
(1)不含分母的项不能漏乘
(2)注意分数线有括号作用,去掉分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母后,如分子是多项式,要加括号
(3)不等式两边同乘以的数是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1)运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根据题意,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去括号均括号内的项可
(2)如果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变号把含未知数的项都移到不等式的一边(通7去括号移项移项(过桥)变号常是左边),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不等式的另一边把不等式两边的同类项分别合并,把不等合并同类项式化为或的形式合并同类项只是将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在不等式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若且,则不等式的解集为;若系数化1且,则不等式的
(1)分子、分母不能颠倒
(2)不等号改不改变由系数的正负性决定。
则不
(3)计算顺序:先算数值后定符号且,解集为;若且等式的解集为;若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4、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是数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要注意的是“三定”:一是定边界点,二是定方向,三是定空实。
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答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寻找问题中的不等关系,从而列出不等式并求出不等式的解集,最后解决实际问题。
6、常见不等式的基本语言的意义:
(1)(3)(5)(7),则x是正数;
(2),则x是非正数;
(4),则x大于y;
(6),则x不小于y;
(8),则x是负数;,则x是非负数;,则x小于y;,则x不大于y;
(9)或,则x,y同号;
(10)或,则x,y异号;
(11)x,y都是正数,若,则;若,则;
(12)x,y都是负数,若,则;若,则
第十二章证明
教学目标:
1.掌握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知道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2.基本事实是其真实性不加证明的真命题,弄清真命题与定理的区别。
3.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重点: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内容:
1.以基本事实:“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
(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证明:
(1)两只相平行,内错角相等
(2)两只相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5)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外角的和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8
把一个数写做的形式,其中,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1)确定:是只有一位整数数位的'数.
(2)确定n:当原数≥1时,等于原数的整数位数减1;;当原数<1时,是负整数,它的绝对值等于原数中左起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零的个数(含整数位上的零)。
例如:-40700=-4.07×105,0.000043=4.3×10ˉ5.
(3).近似值的精确度: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4)按精确度或有效数字取近似值,一定要与科学计数法有机结合起来.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9
1、随机事件
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
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
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确定性事件。
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
2、概率
(1)概率的性质:P(必然事件)=1;P(不可能事件)=0;0
(2)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括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
1、能通过列表、画树状图等方法列出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了解事件的概率。
2、知道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可以用频率来估计概率。
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辨析。
2、简单事件的概率求解。
3、用频率估计概率。
4、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5、概率与其它知识的综合运用。
1、下列事件中是必然事件的是( )
A、拉萨明日刮西北风 B、抛掷一枚硬币,落地后正面朝上
C、当x是实数时,x2≥0 D、三角形内角和是360°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拉萨市“明天降雨的概率是75%”表示明天有75%的时间会降雨
B、随机抛掷一枚均匀的硬币,落地后正面一定朝上
C、在一次抽奖活动中,“中奖的概率是1%”表示抽奖100次就一定会中奖
D、在平面内,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一定相交
3、下列事件是不可能事件的是( )
A、一个角和它的余角的和是90°
B、接连掷10次骰子都是6点朝上
C、一个有理数和它的倒数之和等于0
D、一个有理数小于它的倒数
4、下列事件中是必然事件的是( )
A、从一个装有蓝、白两色球的缸里摸出一个球,摸出的球是白球
B、扎西的自行车轮胎被钉子扎坏
C、卓玛期末考试数学成绩一定得满分
D、将菜籽油滴入水中,菜籽油会浮在水面上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活中,如果一个事件不是不可能事件,那么它就必然发生
B、生活中,如果一个事件可能发生,那么它就是必然事件
C、生活中,如果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那么它也可能不发生
D、生活中,如果一个事件不是必然事件,那么它就不可能发生
6、同时投掷两枚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骰子的六个面上分别刻有1到6的点数。下列事件中是不可能事件的是( )
A、点数之和为12 B、点数之和小于3
C、点数之和大于4且小于8 D、点数之和为13
7、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是,这意味着( )
A、在两次重复实验中该事件必有一次发生 B、在一次实验中没有发生,下次肯定发生
C、在一次实验中已经发生,下次肯定不发生 D、每次实验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50%
8、在生产的100件产品中,有95件正品,5件次品。从中任抽一件是次品的'概率为( )
A、0.05 B、0.5 C、0.95 D、95
9、有50个型号相同的乒乓球,其中一等品40个,二等品8个,三等品2个,现从中任取一个乒乓球,抽到一等品的概率是( )
A、 B、 C、 D、
10、卓玛的文具盒中有两支蜡笔:一支红色的、一支绿色的;三支水彩笔:分别是黄色、红色、黑色,任意拿出一支蜡笔和一支水彩笔,正好都是红色的概率是( )
A、 B、 C、 D、
11、某灯泡厂的一次质量检查中,从20xx个灯泡中抽查了100个,其中有6个不合格,那么在这20xx个灯泡中,估计有 个灯泡不合格。
12、随意安排甲、乙、丙3人在3天节日中值班,每人值班1天。
(1)这3人的值班顺序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
(2)其中甲排在乙之前的排法有多少种?
(3)甲排在乙之前的概率是多少?
学数学的窍门有哪些
学数学最重要的就是解题能力。要想会做数学题目,就要有大量的练习积累,知道各类型题目的解题步骤与方法,题目做多了就有手感了,再拿出类似的题目才会有解题思路。
其次是学会预习。解题思路不是直接就有的,也并非通过做几道简单的题目就能轻易获得,而是在预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出来的。因此,预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预习一方面能够让大家提前对数学知识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能够培养数学独立学习能力。
学数学必须多做题。理解了数学基本定义和知识点以后,就需要通过做对应习题去巩固知识,多做多练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学数学也是看花容易绣花难的,只有真正动手去做题、经历了实操过程能学会。
学好数学有什么技巧
1、有良好的学习兴趣
(1)课前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
(2)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满足感官的兴奋性。听课中重点解决预习中疑问,把老师课堂的提问、停顿、教具和模型的演示都视为欣赏音乐,及时回答老师课堂提问,培养思考与老师同步性,提高精神,把老师对你的提问的评价,变为鞭策学习的动力。
2、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0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
3、解方程:求方程的解或方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方程的增根:在方程变形时,产生的不适合原方程的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二、一元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a≠0)
(2)一玩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a≠0)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和系数化为1。
(4)一元一次方程有唯一的一个解。
2、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x是未知数,a、b、c是已知数,a≠0)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3)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选择顺序是:先特殊后一般,如果没有要求,一般不用配方法。
(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Δ<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无解;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5)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若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那么:,(6)以两个数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
三、分式方程
(1)定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分式方程的解法:
一般解法:去分母法,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
特殊方法:换元法。
(3)检验方法:一般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最简公分母,使最简公分母不为0的就是原方程的根;使得最简公分母为0的就是原方程的增根,增根必须舍去,也可以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检验。
四、方程组
1、方程组的解:方程组中各方程的公共解叫做方程组的解。
2、解方程组:求方程组的解或判断方程组无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组
3、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般形式:(不全为0)
解法:代入消远法和加减消元法
解的个数:有唯一的解,或无解,当两个方程相同时有无数的解。
(2)三元一次方程组:
解法: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4、二元二次方程组:
(1)定义: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以及由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二次方程组。
(2)解法:消元,转化为解一元二次方程,或者降次,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1
1、解直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函数
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统称∠a的三角函数。
如果∠a是Rt△ABC的一个锐角,则有
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
解直角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的一些边、角,求出另一些边、角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当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交;当直线与圆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公共点叫做切点;当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以下定理:
直线与圆相切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圆的切线性质:
经过切点的半径垂直于圆的切线。
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通常我们把圆外这一点到切点间的.线段的长叫做切线长。
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作的圆的两条切线长相等。
三角形的内切圆
与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三角形的内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3、三视图与表面展开图
投影
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在某个平面内形成的影子叫做投影。光线叫做投影线,投影所在的平面叫做投影面。由平行的投射线所形成的投射叫做平行投影。
可以把太阳光线、探照灯的光线看成平行光线,它们所形成的投影就是平行投影。
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物体在正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叫做主视图,在水平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叫做俯视图,在侧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叫做左视图。
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合称三视图。
产生主视图的投影线方向也叫做主视方向。
由三视图描述几何体
三视图不仅反映了物体的形状,而且反映了各个方向的尺寸大小。
简单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
将几何体沿着某些棱“剪开”,并使各个面连在一起,铺平所得到的平面图形称为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
圆柱可以看做由一个矩形ABCD绕它的一条边BC旋转一周,其余各边所成的面围成的几何体。AB、CD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柱的两个底面,是两个半径相同的圆。AD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柱的侧面,AD不论转动到哪个位置,都是圆柱的母线。
圆锥可以看做将一根直角三角形ACB绕它的一条直角边(AC)旋转一周,它的其余各边所成的面围成的一个几何体。直角边BC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锥的底面,斜边AB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锥的侧面,斜边AB不论转动到哪个位置,都叫做圆锥的母线。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2
一、代数式
1. 概念: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与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 代数式的值:用数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
二、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1. 单项式:1)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可以是两个数字或字母相乘)也是单项式。
2)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 数字因数及性质符号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 多项式: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2)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3. 多项式的排列:
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2).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性质符号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三、整式的运算
1.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叫同类项。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排列的顺序也无关。
2. 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即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 整式的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4. 幂的运算:
5. 整式的乘法:
1)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法则: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其余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因式。
2)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6. 整式的除法
1)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上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四、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1) 提公因式法:(公因式——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公共因式)吧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 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作为因式的系数,取相同字母最低次幂的积。公因式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2) 公式法:A.平方差公式; B.完全平方公式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3
一、 重要概念
1。数的分类及概念
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
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常见的非负数有: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
3。倒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B.1/a中,a≠0;C.01;a1时,1/a1;D。积为1。
4。相反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0时,a≠-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4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复习
一全等三角形
1、什么是全等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经过哪些变化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3、一般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包括直角三角形):(1)定义(重合)法;
(2)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
(4)AS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AAS: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解题常用后面四种方法。直角三角形全等特有的条件: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
(1)已知两边:a、找第三边(SSS);b、找夹角(SAS);c、找是否有直角(HL)。
(2)已知一边一角:①已知一边和他的邻角:a、找这边的另一个邻角(ASA);b、找这个角的另一个边(SAS);c、找这边的对角(AAS)。
②已知两角:a、找两角的夹边(ASA);b、找夹边外的任意边(AAS)。
二角平分线
1、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用法1:∵ QD⊥OA,QE⊥OB用法2:∵ QD⊥OA,QE⊥OB,QD=QE。
∴点Q在∠AOB的平分线上。 ∴点Q在∠AOB的平分线上
∴ QD=QE
3、总结提高:学习全等三角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对角”的不同含义;
(2)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要记住“有三个角对应相等”或“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4)时刻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角” 、“公共边”、“对顶角”。
练习:
练习1:如图,D在AB上,E在AC上,AB=AC ,∠B=∠C,试问AD=AE吗?
2、如图,OB⊥AB,OC⊥AC,垂足为B,C,OB=OC,AO平分∠BAC吗?
3、如图,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为两块,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呢?如果可以,带那块去合适?为什么?
4、如图,已知AC∥EF,DE∥BA,若使△ABC≌△EDF,还需要补
充的条件可以是
5、已知AC=DB, ∠1=∠2.求证: ∠A=∠D
6、如图,已知,AB∥DE,AB=DE,AF=DC。请问图中有那几对全等三角形?请任选一对给予证明。
7、如图,已知E在AB上,∠1=∠2,∠3=∠4,那么AC等于AD吗?为什么?
8、已知,△ABC和△ECD都是等边三角形,且点B,C,D在一条直线上求证:BE=AD
9、求证:有一条直角边和斜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10、将纸片△ABC沿DE折叠,点A落在点F处,已知∠1+∠2=100°,则∠A=度;
11、如图6,已知:∠A=90°,AB=BD,ED⊥BC于D.求证:AE=ED
三轴对称
1、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轴对称的性质:①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④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纯粹性)。
逆定理: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完备性)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集合定义:线段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与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5、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小结: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利用轴对称变换作图: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输气管道线最短?
6、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7、等边三角形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0 。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练习1:在△ABC中,AB=AC时,(1)∵AD⊥BC
∴∠ ____= ∠_____;____=____
(2) ∵AD是中线
∴____⊥____; ∠_____= ∠_____
(3) ∵ AD是角平分线
∵____ ⊥____;_____=____
2、如图1,AD是△ABC的角平分线,BE⊥AD交AD的延长线于E,EF∥AC交AB于F,求证:AF=FB.
3、某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 cm和6 cm,则它的周长为:
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则底角为___________.
5、已知:如图5,AB=AC,BD⊥AC.求证:∠DBC=1/2∠A。
6、如图6,在△ABC中,AB=AC,在AB上取一点E,在AC延长线上取一点F,使BE=CF,EF交BC于G,EM∥CF.求证:EG=FG.
第十四章整式和因式分解
一、幂的4个运算性质
1、同底数幂的乘法:am · an = am+n
2、同底数幂的除法:am÷an =am-n;a0=1(a≠0)
3、幂的乘方: (am )n = amn
4、积的乘方: (ab)n = anbn
如:(1)(-1)20xx+π0= (x-3)x+2=1,求x.
(2)若10x=5,10y=4,求102x+3y-1的值.
(3)计算:0.251000×(-2)20xx
二、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a+b)(a-b)=a2-b2
2、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a-b)2=a2-2ab+b2
3、三数和的平方公式:(a+b+c)2=a2+b2 +c2+2ab+2ac+2bc
计算:(3x+4)(3x-4)-(2x+3)(3x-2)
(1-x)(1+x)(1+x2)(1-x4)
(x+4y-6z)(x-4y+6z)
(x-2y+3z)2
简便计算:(1)98×102
(2)2992
(3) 20062-20xx×20xx
活学活用:已知a+b=5,ab= -2,求(1)a2+b2(2)a-b
三、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方法:一提二套三看
一提:提公因式提负号
二套:套平方差、完全平方、十字相乘法
三看:看是否分解完全。
如:x5-16x -4a 2+4ab- b 2 m 2(m-2)-4m(2-m) 4a2- 16(a-2) 2
a、多项式x2-4x+4、x2-4的公因式是
b、已知x2-2mx+16是完全平方式则m为
c、已知x2-8x+m是完全平方式,则m=
d、已知x2-8x+m2是完全平方式,则m=
e、如果(2a+2b+1)(2a+2b-1)=63,那么a+b=
f、如果(a2 +b2 )(a2 +b2 -1)=20,那么a2 +b2 =_____
简便计算:(-2)20xx+(-2)20xx
20xx+20052-20062
3992+399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5
第一章实数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3分)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零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实数负有理数正无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
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正整数又叫自然数。
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32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等
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3分)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考点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310分)
1、平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跟)。一个数有两个平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正数a的平方根记做“。a”
π+8等;
2、算术平方根
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a(a0)a0
a2a;注意a的双重非负性:
-a(a考点六、实数的运算(做题的基础,分值相当大)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交换律abba
4、乘法结合律(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
6、实数混合运算时,对于运算顺序有什么规定?
实数混合运算时,将运算分为三级,加减为一级运算,乘除为二能为运算,乘方为三级运算。同级运算时,从左到右依次进行;不是同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方,再算乘除,而后才算加减;运算中如有括号时,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的顺序进行。
7、有理数除法运算法则就什么?
两有理数除法运算法则可用两种方式来表述:第一,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第二,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零除以任何一个不为零的数,商都是零。
8、什么叫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
相同因数相乘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相同因数的个数叫指数,这个因数叫底数。记作:an
9、有理数乘方运算的法则是什么?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零的任何正整数幂都是零。
10、加括号和去括号时各项的符号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去(加)括号时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加)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的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加)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反。
平行线与相交线
知识要点
一.余角、补角、对顶角
1,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并且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4,互为余角的有关性质:
①∠1+∠2=90°,则∠1、∠2互余;反过来,若∠1,∠2互余,
则∠1+∠2=90°;②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如果∠l十∠2=90°,∠1+∠3=90°,则∠2=∠3.
5,互为补角的有关性质:①若∠A+∠B=180°,则∠A、∠B互补;反过来,若∠A、∠B互补,则∠A+∠B=180°.
②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如果∠A+∠C=180°,∠A+∠B=180°,则∠B=∠C.
6,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认识及平行线的性质
7,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或平行.
8,“三线八角”的识别:
三线八角指的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八个角.
正确认识这八个角要抓住:同位角位置相同,即“同旁”和“同规”;内错角要抓住“内部,两旁”;同旁内角要抓住“内部、同旁”.三.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9,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10,平行线的性质: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1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
12,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指在一条直线上任意找一点向另一条直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就是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1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14,平行线的判定: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这三个条件都是由角的数量关系(相等或互补)来确定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的,因此能否找到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关键是能否正确地找到或识别出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
15,常见的几种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组同位角的角平分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组内错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平行.
四.尺规作图
16,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的作图的方法称为尺规作图.用尺规可以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也可以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利用这两种两种基本作图可以作出两条线段的和或差,也可以作出两个角的和或差.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中考数学圆知识点总结01-13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05-24
[实用]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05-24
【优】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06-09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热门】06-09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通用)06-09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热)06-10
中考数学知识点03-15
中考数学必考知识点03-12
中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优秀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