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西医体格检查要点汇总
〈1〉血压测量方法:
(1)让受检者安静;水银汞柱位于起始标志处0的位置。
(2)受检者取坐位或正卧位,露出右上臂,肘部置于心脏同一水平高度,血压计也置于心脏同一水平高度。
(3)袖带适宜系于上臂下缘距肘窝2~3公分,听诊器体件置于肱动脉上,不可塞进袖带。
(4)缓慢充气,动脉音消失后再充气升高20~30㎜Hg,缓慢放气(下降速度2㎜Hg/s),开始音为收缩压,终末音为舒张压;正常血压收缩压在90~140㎜Hg,舒张压在60~90㎜Hg,测量两次以上要取平均值。
(5)血压计倾斜45度,关闭血压计。
〈2〉眼球运动检查:观察受检者有无眼球运动障碍、斜视、眼球震颤等。
(1)方 法:医生置目标物(手指)于受检者前方30~40公分处,受检者固定头位,嘱受检者眼球随目标方向移动。
(2)顺 序:左 → 左上 → 左下 → 中 → 右 → 右上 → 右下,六个方向顺序进行。
〈3〉瞳孔:观察受检者眼睛大小、是否对称、等圆、形态等。
(1)直接对光反射:用手电筒直接照射瞳孔,观察反应,正常人受到光线刺激,两侧瞳孔立即缩小,离开光源后恢复正常。
(2)间接对光反射:用手隔开两眼,用光照射一侧瞳孔,观察对侧瞳孔反应,正常人一侧瞳孔受刺激,对侧瞳孔也立即缩小。临床意义为昏迷患者可出现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4〉调节、辐辏(聚合)反射:正常双眼内聚 瞳孔缩小,动眼神经受损时,反射消失。
(1)调节反射:受检者注视一米外的目标(手指),迅速将目标移至距病人眼球10公分处。
(2)辐辏(聚合)反射:受检者注视一米外的目标(手指),缓慢将目标移至距病人眼球10公分处。
〈5〉浅表淋巴结检查:观察淋巴结部位、大小、数目、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瘢痕、瘘管等。
(1)顺 序:耳前 → 耳后 → 乳突区→ 枕骨下区 → 颈后三角→颈前三角→下颌→下骸→锁骨上窝 → 腋窝 → 肱骨滑车上缘 → 腹股沟 → 腘窝。
〈6〉甲状腺检查:观察甲状腺大小、形态、质地、有无压痛、是否对称、有无震颤、血管杂音。
(1)甲状腺肿大分三度:
1 Ⅰ度 → 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
2 Ⅱ度 → 能看出肿大且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
3 Ⅲ度 → 肿大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
(2)双手检查法:
1 医者站受检者后面。
2 检查左叶时,右手食指、中指在甲状软骨下,气管右侧向左轻推甲状腺右叶。
3 让受检者作吞咽动作,吞咽时甲状腺上下移动,左手食、中、无名指进行滑动触摸。
4 两侧检查对比进行。
(3)单手检查法:医者右手拇指置于环状软骨下气管右侧,将甲状腺轻推向右侧,右手食、中、无名指进行滑动触摸,两侧检查对比进行。
〈7〉气管检查:观察有无移位,其临床意义 …
(1)向健侧推移:大量胸腔积液、气胸。
(2)向患侧移动:肺不张、胸膜粘连。
〈8〉周围血管证: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杜氏双重杂音(脉压增大)。
(1)毛细血管搏动征:观察毛细血管见到红白交替,且与受检者心搏一致的节律性微血管搏动现象为阳性,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重症贫血、甲亢等。
(2)水冲脉:观察受检者有无脉搏骤起骤降、急促而有力,可高举受检者上肢,并紧握其手腕掌面,则水冲脉更易触及,多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严重贫血等。
( 3 ) 枪击音、杜氏双重杂音:听诊器体件放在浅表大动脉(肱或股)听到Ta Ta音,再将体件加压,可听到收缩期与舒张压非连续性双重杂音,多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严重贫血等。
〈9〉肺部触诊:触觉语颤
(1)方 法:医者将左右手掌的尺侧缘轻放于两侧胸壁对称处,让受检者用相同强度反复发出“一”的长音,而后由胸部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比较语颤有无增强或减弱。
(2)临床意义:
1 减弱或消失 → 肺气肿、阻塞性肺不张、气胸或大量胸腔积液。
2 增 强 → 肺栓塞、空洞性肺结核、肺脓肿
(3)胸膜摩擦感:急性胸膜炎时,部分掌缘放于受检者胸廓前下侧,位于腋中线第5至7肋间,病人吸气或呼气时,均能感觉到皮革样摩擦感。
〈10〉肺部叩诊:叩诊顺序应由左至右,由上到下,对比叩诊声音的变化。
(1)肺 上 界:自斜方肌前缘中央开始叩诊为清音,逐渐叩向外侧,清音变浊音,即为肺上界外侧终点。再由斜方肌前缘中央叩向内侧,清音变浊音时,即为肺上界内侧终点。同样方法叩诊对侧。该清音带即肺尖宽度,正常右侧3~5cm,左侧4~6cm。
(2)肺 下 界:平静呼吸时,位于锁骨中线第6肋间隙,腋中线第8肋间隙,肩胛线第10肋间隙;其临床意义,肺下界降低为肺气肿;上升为肺不张
(3)肺下界移动度:正常范围在6至8公分,一般作肩胛在线,需要时可以作腋中在线。平静呼吸时,叩出肺下界位置,让受检者作深吸气后摒住呼吸,同时继续往下叩诊,当清音变为浊音时为肺下界最低点;受检者恢复平静呼吸时,重复叩出肺下界,再嘱咐深呼气并摒住呼吸,再由上往下叩诊,当清音变为浊音时为肺下界最高点。同样方法叩诊对侧。⊙ 临床意义:当移动度降低时,可能为肺不张、肺气肿或肺部纤维化。
〈11〉肺部听诊:
(1)方 法:受检者取坐位或卧位,顺序从肺尖开始,自上而下,分别检查前胸部、侧胸部、背部上下、左右、内外对称比较。
〈12〉心脏触诊:视、触诊内容为检查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尖搏动等。
(1)方 法:医者用右手,以全手掌、手掌尺侧逐渐缩小至食、中、无名指并拢,以指腹触诊。
心尖搏动处:位于胸骨左缘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0.5~1.0公分处,直径2.0~2.5公分。
(2)震 颤: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特征之一,用手掌触诊时可感觉到一种细小震动,此震动与猫在安逸时产生的呼吸震颤相似,又称猫喘,其临床意义 … 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或狭窄性瓣膜病变。
〈13〉心脏叩诊:先叩左界,后叩右界,由下而上,由外向内。
(1)顺 序:
1 左界 → 从心尖搏动处最强点外2至3公分开始(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稍外),向上逐一肋间进行,到第2肋间由外向内,当清音变为浊音时标记。
2 右界 → 先叩出肝上界,在其上肋间开始,通常为第4肋间,从外向内,逐一肋间向上到第2肋间(用尺测量前正中线至各标记点的垂直距离,再测量左锁骨中线至前正中线的距离)。
(2)手 法:
1 患者坐位时 → 医者左手叩诊板指与心缘平行。
2 患者仰卧时 → 医者站于受检者右侧,则左手叩诊板指与肋间水平。
右(公分) |
肋 间 |
左(公分) |
2 ~ 3 |
二 |
2 ~ 3 |
2 ~ 3 |
三 |
3.5 ~ 4.5 |
3 ~ 4 |
四 |
5 ~ 6 |
五 |
7 ~ 9 |
左锁骨中线距离胸骨中线为8 ~ 10cm
〈14〉心脏听诊:听其心率、心律、心音、有无杂音、心包摩擦音等。
(1)听 诊 区:
1 二尖瓣区 → 心尖处,心尖搏动最强点,位于左锁骨中线内侧第5肋间。
2 肺动脉瓣区 → 胸骨左缘第2肋间隙。
3 主动脉瓣区 → 胸骨右缘第2肋间隙(收缩期较明显)。
4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 → 胸骨左缘第3肋间隙(舒张期较明显)。
5 三尖瓣区 → 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
(2)顺 序:
1 心尖区 → 肺动脉瓣区 → 主动脉瓣区 →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 → 三尖瓣区。
2 心尖区 → 主动脉瓣区 →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 → 肺动脉瓣区 → 三尖瓣区。
〈15〉腹部触诊:
(1)方 法: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由下而上,先浅后深,或先健侧后患侧进行
1 受检者取仰卧位,头垫一低枕,两手自然放于躯干两侧,两腿屈膝并稍分开,使腹肌松弛。
2 医者站于患者右侧,面对受检者,前臂应于腹部表面在同一水平,嘱受检者缓慢作腹式呼吸,检查时手要温暖,以手掌置于腹壁进行检查,手掌移动时完前离开腹壁。
(2)压痛、反跳痛:压痛是由浅而深按压时,有疼痛发生;反跳痛为检查有压痛时,突然移去手指,病人疼痛加剧,提示炎症已波及腹壁脏层。其临床意义 …
1 上腹压痛:见于肝、胆、胃、十二指肠、胰和横结肠病变,其它部位的病变有时通过牵涉痛的原理也可在上腹部出现,如急性阑尾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下部炎症或肋间神经痛。
2 脐部压痛:见于小肠、肠系膜、横结肠或输尿管病变,也可见于各种肠寄生虫病等。
3 下腹压痛:常见于膀胱疾病、阑尾炎或女性生殖器官疾病。
(3)液波震颤:1 受检者呈仰卧位,双膝屈曲使腹壁松弛,医者一手掌面贴于受检者一侧腹壁,另请助手将一伸直手掌尺侧压于受检者脐部正中线,医者以另一手四指并拢屈曲,用指端叩击对侧腹壁,若有液体波动冲击感即为液波震颤阳性。 2 腹水检查时,3000 ~ 4000ml以上液体量才能查出。
(4)急性阑尾炎:1 麦氏点压痛和反跳痛,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联机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2 体温在37.5 ~ 38.5℃,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征阳性、闭孔内肌征阳性。
〈16〉移动性浊音:当腹腔内有中等量以上腹水时可出现,超过1000ml以上腹水。
(1)方 法:仰卧位从腹中线往侧面叩诊,腹中部呈鼓音,两侧腹呈浊音,医者手放于浊音处,然后让受检者侧卧位,从叩诊浊音处开始继续叩击,上侧部为鼓音,下侧部为浊音(侧卧腹水积于下部,肠区上浮)。
〈17〉肝脏触诊:(1)方 法:受检者呈仰卧位,医者位于受检者右侧,让受检者两膝屈曲使腹壁松弛,作较深的腹式呼吸运动,使肝脏上下移动。医者左手托住受检者右腰部,拇指放于右季肋部,触诊时左手向上抬起,限制右下胸吸气时扩张,以增加膈肌下移幅度,右手四指并拢,与肋缘垂直放在右上腹部,随受检者呼气时,手指压向深部,吸气时,手指不离开腹壁,手指向上向前滑动,逐渐向肋缘移动,直至触及肋缘或肝缘;肝下缘如能在剑突下触及,一般在3~5公分以内,肋下缘下一般触及不到,如触及应测量肋下缘与肝下缘距离。
〈18〉肝脏叩诊:受检者呈仰卧位(前面)或侧卧位(后面),一般沿右锁骨中线、右腋中线和右肩胛线进行。(1)肝上界:又称相对浊音界,沿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背部右肩胛角线第10肋间,侧部腋中线第7肋间等,由上往下叩诊,当由清音变为浊音时,此处即为肝上界。(2)肝下界:再向下轻叩1~2肋间,浊音变为实音处称肝绝对浊音界(右肺下界),继续往下叩,由实音变为鼓音处为肝下界。(肝上下界距离9~11cm)
〈19〉胆囊触诊:正常胆囊隐藏于肝脏之后,不能触及。(1)胆 囊 点:右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界处。(2)方 法:医者左手平放在受检者右肋下部,以左手拇指按压在右腹直肌外缘与右肋缘交界处(胆囊点),让受检者缓慢深吸气,如在吸气过程中因疼痛而停止,则为莫菲氏征阳性,见于急性胆囊炎。
〈20〉脾脏触诊:左季肋区,相当于第9~11肋的深面,不露出肋弓缘,正常情况下不能触及。(1)方 法:1 医者位于受检者右侧,受检者呈仰卧位,两膝屈曲,医者左手掌置于受检者左腰部第7~10肋处,手指并拢将脾从后托起。 2 医者将右手掌平放于腹部,与肋弓呈垂直方向,以稍微弯曲的手指末端轻压向腹部深处,随受检者腹式呼吸运动,由下向上接近左肋弓。 3 脾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及,可让受检者改用右侧卧位,受检者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使脾脏较接近腹壁,此时用双手触诊较容易触及。
(2)脾肿大分三度:1 轻度 → 深吸气时,脾脏在肋下不超过3公分者。2 中度 → 自3公分处至脐水平线。3 高度 → 巨脾,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
(3)脾肿大的测量:1 轻度肿大 → 做甲乙线(第一线)测量,即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垂直距离,以厘米表示。2 明显肿大 → 加测甲丙线(第二线)和丁戊线(第三线)。A 甲丙线: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最远脾尖的距离,以厘米表示。B 丁戊线:脾右缘到前正中线的距离,以厘米表示。3 如脾肿大向右未超过前正中线,测量脾右缘至前正中线的最短距离,以“-”表示;超过前正中线,以“+”表示。
〈21〉脾脏叩诊:医者位于受检者右侧,受检者呈仰卧位或右侧卧位,在左腋中在线第6肋间开始,由上向下进行,正常时在左腋中线9~11肋间能叩到脾浊音,长度约4~7公分,前方不超过腋前线;有时胀满食物的胃或充满粪便的结肠可使脾浊音区扩大。
〈22〉肾脏触诊:正常触及不到,若触及时,应注意纪录其大小、形状、硬度、表面形态、敏感性和移动度。
(1)方 法:受检者取立位或卧位,医者位于患者右侧,触诊右肾时,让受检者两膝屈曲并作深呼吸,以左手掌托住受检者后腰向上托起,右手掌平放于右上腹,手指方向大致平行于右肋缘,受检者吸气时双手挟触肾;触诊左肾,左手越过受检者前方托住左腰部,右手掌横置于受检者左上腹,手法与右肾相同。
(2)临床意义:肾脏肿大多见于肾盂积水(质地柔软,富有弹性,有时有波动感)、肾肿瘤(表面不平,质地坚硬)、多囊肾等。
(3)压 痛 点:1 肾盂肾炎、肾脓肿或肾结核等常出现压痛 … A 肋脊点:脊柱与第12肋间所成的夹角顶点。B 肋腰点:在第12肋间,于腰肌外缘的夹角顶点。2 输尿管结石、结核或化脓性炎症时出现压痛 … A 上输尿管点:脐水平在线腹直肌外缘。B 中输尿管点:髂前上棘联机与通过耻骨结节所做垂直线的相交点。
〈23〉肾脏叩诊:正常无疼痛发生,需注意有无叩击痛。
(1)方 法:受检者呈坐位,医者位于受检者背后右侧,医者用左手掌平放于患者的肾区(肋脊角处),右手握拳用轻、中等的力度往左手背进行叩击,两侧检查对比进行。
(2)临床意义:肾炎、肾结石、肾结核及肾周围炎。
〈25〉腹部听诊:从左下腹开始,由左至右、由下往上、左右部位对称,对比进行。
(1)肠 鸣 音:脐部听的`最清楚,正常大约4~5次/分,其临床意义 …
1 肠鸣音活跃:超过10次/分,音调不特别高亢,多见于急性肠炎、胃肠道出血,或服用泻药后。
2 肠鸣音亢进:超过10次/分以上,且音调响亮、高亢或呈金属音,见于机械性肠梗阻(因肠腔梗阻,使积气增多,肠壁涨大变薄而极度紧张)。
3 肠鸣音减弱:1次/3~5分,见于老年性便秘、急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低血钾)。
4 肠鸣音消失:3~5分钟仍未听及,见于急性腹膜炎或麻痹性肠梗阻。
(2)幽门梗阻:空腹或餐后6~8小时以上仍有震水音,则胃内有液体潴留。
1 方 法:医者位于受检者右侧,受检者呈仰卧位,听诊器置于上腹部,用稍弯曲的手指连续、迅速冲击受检者上腹部。
2 震 水 音:可听到胃内气体与液体相撞击而发出的声音,正常如饮入大量液体后可出现。
(3)血管杂音:正常无血管杂音。
1 动脉性杂音:
A 上腹部两侧 → 收缩期血管杂音,提示肾动脉狭窄。
B 中 腹 部 → 收缩期血管杂音,提示腹主动脉瘤或腹主动脉狭窄。
C 下腹部两侧 → 收缩期血管杂音,提示髂动脉狭窄。
2 静脉性杂音:常出现于脐周或上腹部,尤其是腹壁静脉曲张严重处,可出现连续性嗡鸣声或“潺潺”声,无收缩期和舒张期性质之分,临床意义提示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
〈26〉脊椎压痛与叩击痛:
(1)压 痛:医者以右手拇指自上往下,逐个按压脊椎棘突进行检查。
(2)叩 击 痛:1 直接 → 以手指指端或叩诊槌直接叩击各个脊椎棘突,多用于检查脊椎胸、腰段。2 间接 → 受检者取端坐位,医者用左手掌面置于患者头部,以右手半握拳用小鱼际肌部位叩击左手手背。
(3)临床意义:
1 脊柱两旁肌肉压痛 → 急性腰背肌劳损。
2 压痛或叩击痛 → 脊椎结核、棘间韧带损伤、骨折、肿瘤、椎间盘脱出等。
〈27〉浅 反 射:
(1)腹壁反射:
1 正常反应:局部的腹肌收缩。
2 方 法:医者位于受检者右侧,受检者呈仰卧位,两膝稍微屈曲使腹壁放松,用钝尖物按上(肋缘下)、中(脐水平线)、下(腹股沟上)部位,由外向内轻划皮肤,注意双侧同一水平对比。
3 临床意义:
A 上部反射消失 → 胸髓7~8节病损
B 中部反射消失 → 胸髓9~10节病损
C 下部反射消失 → 胸髓11~12节病损
两侧消失 → 昏迷、急腹症。
一侧消失 → 同侧椎体束病损。
(2)角膜反射:
1 正常反应:
A 直接角膜反射 → 患者眼睑迅速闭合。
B 间接角膜反射 → 刺激一侧,对侧也出现眼睑闭合反应。
2 方 法:让受检者向内上方注视,医者以沾湿的细棉纤毛由角膜外缘轻触受检者角膜。
3 临床意义:
A 直、间接反射消失 → 三叉神经病变(传入障碍)。
B 直接反射消失,间接反射存在 → 面神经瘫痪(传出障碍)
C 角膜反射完全消失 → 深昏迷。
〈28〉深 反 射:
(1)肱二头肌反射:反射中枢在颈髓5~6节(肌皮神经)。
1 方 法:医者左手托住受检者屈曲的左手肘部(呈90度),拇指置于肱二头肌肌腱上,以叩诊槌叩击拇指,两侧检查对比进行。
2 正常反应:肱二头肌收缩,前臂快速屈曲。
(2)肱三头肌反射:反射中枢在颈髓7~8节(桡神经)。
1 方 法:医者左手托住受检者屈起的肘部,受检者前臂搭于医者左前臂上,以利放松,上臂稍外展,用叩诊槌直接叩击尺骨鹰嘴窝上方2公分处的肱三头肌肌腱,两侧检查对比进行。
2 正常反应:肱三头肌收缩,前臂做伸直运动。
(3)桡骨骨膜反射:反射中枢在颈髓5~8节(桡神经)。
1 方 法:受检者肘关节呈半屈曲半旋前位,医者以左手轻托其前臂,使腕关节自然下垂,用叩诊槌轻叩桡骨茎突上方,两侧检查对比进行。
2 正常反应:肱桡肌收缩,前臂旋前、屈肘。
(4)霍夫曼征:多见于颈髓病变(尺神经加正中神经)。
1 方 法:受检者腕部稍背伸,手指微屈区,医者右手以食、中指夹持患者中指,向上提起,使腕部处于轻度过伸位,以拇指迅速弹刮受检者中指指甲。
1 阳性体征:中指深屈肌受到牵引而引起其余四指轻微掌屈反应,提示上肢锥体束征。
(5)膝腱反射:反射中枢在腰髓2~4节(股神经)。
1 方 法:受检者取坐位,坐位检查时受检者小腿完全放松,两脚悬空与大腿呈直角,用叩诊槌叩击髌骨下方的股四头肌肌腱,两侧检查对比进行。
2 正常反应:小腿向前弹跳、伸展;若因紧张或注意力过于集中于局部而不易引出。
(6)跟腱反射:反射中枢在腰髓1~2节(胫神经)。
1 方 法:受检者呈仰卧位,髋及膝关节稍屈曲,下肢外旋外展位,医者用左手托受检者脚掌,使脚掌呈过伸位,以叩诊槌叩击跟腱,两侧检查对比进行。
2 正常反应:腓肠肌收缩,脚向跖面屈曲。
〈29〉锥体束征:
(1)巴彬斯基征:用钝尖物沿足底外侧从足跟开始向前轻划至小趾外,再转向拇趾侧,两侧检查对比进行。
1 正常反应:可引起足趾跖屈。
2 阳性体征:拇趾背伸,其它各趾向下呈扇形外展。
(2)奥本汉姆征:用拇指及屈曲的示指(食指)沿受检者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往下推动,两侧检查对比进行。
(3)戈登征:用手在小腿后用力挤压腓肠肌,两侧检查对比进行。
(4)查多克征:用钝尖物从外踝部向前轻划受检者足背外侧缘,两侧检查对比进行。
(5)贡达 征:用手向下紧压足外侧两趾背面,数秒后再突然放松,两侧检查对比进行。1 阳性体征:拇趾背伸,其余四趾呈扇形展开,提示锥体束损害。
〈30〉阵 挛:
(1)髌 阵 挛:医者位于患者右侧,受检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用拇指、食指夹住髌骨上缘,用力向下快速推动数次,向下保持一定推力持续数秒。
1 阳性体征:股四头肌发生节律性收缩,髌骨上下运动。
(2)踝 阵 挛:医者位于受检者右侧,受检者仰卧,医者左手托住受检者腘窝部,使膝髋关节稍屈曲,右手紧贴受检者脚掌,迅速用力将脚掌背伸数次后,突然用一定推力保持背伸,并用手压于脚掌持续数秒。1 阳性体征: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发生连续性、节律性收缩,脚掌呈现节律性屈伸运动。
〈31〉脑膜刺激征:
(1)颈项强直:医者位于受检者右侧,受检者仰卧低枕,下肢伸直,医者用一手托住其枕部使头部前屈,正常下骸可贴前胸。
1 阳性体征:上抬时检查者有抵抗感,患者感觉颈后疼痛,提示可能有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增高。
(2)克尼格征:医者位于受检者右侧,受检者仰卧,一侧下肢伸直,另一侧下肢曲髋屈膝呈90度,医者以手扶其膝,保持大腿与床面垂直位置不变,另一手握住受检者踝部将小腿逐渐往上抬起,两侧检查对比进行。
1 阳性体征:小腿上抬达不到135度,上抬有抵抗感,患者有沿坐骨神经发生的疼痛,或对侧下肢不自主屈曲。
(3)布鲁金斯基征:医者位于受检者右侧,受检者仰卧双下肢伸直,医者一手托住受检者枕部,一手放于受检者胸前,使头部被动前屈,观察膝、髋关节。
1 阳性体征:两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
〈32〉拉赛格征(直腿抬高试验):
(1)方法:医者位于受检者右侧,受检者仰卧,双下肢伸直,医者手置于一侧膝关节处以免其屈曲,另一手将该侧下肢尽量抬高,正常可抬离床面达70~90度而无疼痛,两侧检查对比进行。
1 阳性体征:上抬不足30度,受检者感到同侧腘窝部和下腰部疼痛,并沿坐骨神经向足跟放射者,提示椎间盘突出。
扩展阅读
2017年临床执业医师(助理医师)医学综合笔试方案及内容
科目类别 |
执业医师 |
助理医师 |
||
比例 |
科目 |
比例 |
科目 |
|
基础医学 |
13.33% |
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 |
10% |
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 |
医学人文 |
6.67% |
卫生法规、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 |
5% |
卫生法规、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 |
临床医学 |
75% |
内科学(含传染病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 |
80% |
内科学(含传染病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 |
预防医学 |
5% |
预防医学 |
5% |
预防医学 |
【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西医体格检查要点】相关文章:
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体格检查要点05-10
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体格检查汇总分析06-19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要点06-17
中西医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如何评分06-16
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05-27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试题-体格检查01-14
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考点06-16
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02-12
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常见错误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