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5年执业药师《中药化学》考点解析
甘草
1主要成分:三萜皂苷以甘草皂苷含量最高。甘草皂苷又称甘草酸,为甘草中的甜味成分。
2《中国药典》:将甘草和炙甘草的质量控制成分定为甘草皂苷(甘草酸),对照品采用甘草酸铵,同时将甘草苷也列入质量控制成分之一,对照品采用甘草苷。
3性状:
1)无色柱状结晶,mp 220℃(分解), +46.2°。
2)甘草皂苷易溶于稀热乙醇,几乎不溶于无水乙醇或乙醚,但极易溶于稀氨水中,通常利用该性质提取甘草皂苷。甘草皂苷水溶液有微弱的起泡性和溶血性;甘草皂苷可以形成钾盐或钙盐形式,并存在于甘草中;甘草皂苷与5%的稀硫酸在加压、110~120℃条件下水解,可生成一分子的甘草皂苷元(甘草次酸)和两分子的葡萄糖醛酸
4生物活性:甘草皂苷和甘草次酸都具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样的生物活性,临床上作为抗炎药使用,并用于治疗胃溃疡,但只有18-βH的甘草次酸才具有ACTH样的作用,18-αH型则没有此种生物活性。
5提取方法
1)甘草酸铵盐制备 :由于甘草酸皂苷分子中含羧基,可以使用碱溶酸沉法进行提取与分离。
2)甘草酸单钾盐的制备: 甘草酸不易精制,一般需制成钾盐才能进一步精制成纯品。
3)甘草次酸的制备: 甘草次酸可以通过将甘草酸单钾盐进行部分水解制取,得到的甘草次酸粗品经乙醇重结晶得到甘草次酸晶体。
6甘草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甘草毒性甚低,有潴钠排钾作用,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过量服用可发生浮肿、气喘、头痛,伴以高血压、肺水肿,对老年患者可引发心脏性气喘等;甘草次酸可抑制豚鼠甲状腺功能,有降低基础代谢的趋势。临床应用应注意。
甾体皂苷元的IR光谱特征
1C-25的立体异构的区别:
1)25D甾体皂苷有860cm-1、900cm-1、920cm-1及980cm-1四条谱带,其中900cm-1处的吸收较920cm-1处的强2倍,
2)25L甾体皂苷在860cm-1、900cm-1、920cm-1及980cm-1处也有吸收,其中920cm-1处的吸收较900cm-1处强3~4倍。
2羰基C-11或C-12位是否形成共轭体系:
1)甾体皂苷元的C-11或C-12位有羰基(非共轭体系):则只在1705~1715 cm-1处有一个吸收峰,且C-11位羰基比C-12位羰基频率稍高。
2)C-12位羰基成α,β-不饱和酮的体系(有双键成共轭体系):则在1600~1605 cm-1(双键)及1673~1679 cm-1(羰基)处各有一个吸收峰。
3)有双键的甾体皂苷:在1580~1680 cm-1有红外吸收,在3070~3085 cm-1和680~980cm-1处可见较弱的吸收峰。
生物碱的定义
生物碱是指来源于生物界(主要是植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多数生物碱分子结构中具有复杂的环状结构,且氮原子多位于环内;多具有碱性,可与酸成盐;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
需注意的是,有些生物碱并不符合上述生物碱的含义,如秋水仙碱的氮原子不在环内,且几乎不呈碱性。一般来说,除氨基酸、氨基糖、肽类、蛋白质、核酸、核苷酸以及含氮维生素等动、植物体必需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外,其他含氮有机化合物均可视为生物碱。
黄芪
1主要成分:在膜荚黄芪中有乙酰黄芪苷Ⅰ、黄芪苷Ⅰ-Ⅷ,异黄芪苷Ⅰ、Ⅱ,黄芪皂苷甲、乙、丙,环黄芪醇和大豆皂苷Ⅰ;
蒙古黄芪中有黄芪苷Ⅰ、Ⅱ、Ⅲ和大豆皂苷Ⅰ。
2《中国药典》:以黄芪甲苷为黄芪和炙黄芪的质量控制成分之一,同时将另一主要成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也作为两种药材质量控制成分,以保障药材的质量。
3性状:黄芪苷Ⅳ(astragalosideⅣ):又名黄芪甲苷。分子式C41H68 014,分子量784,mp295~296℃。
4生物活性:黄芪皂苷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其中黄芪甲苷是黄芪中主要生理活性成分,具有抗炎、降压、镇痛、镇静作用,并能促进再生肝脏DNA合成和调节机体免疫力的功能。
5提取与分离:
黄芪中黄芪皂苷的提取分离,可利用黄芪根粉,经石油醚回流提取,硅胶柱色谱分离,石油醚-丙酮洗脱制得。
5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黄芪临床上主要用于心悸、黄疸等症,有报道黄芪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发热,引起药物疹等,过敏体质者应慎用,临床应用上应注意。
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1.还原试验
(1)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是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
(2)四氢硼钠(钾)反应:在黄酮类化合物中,NaBH4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可与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反应产生红至紫色。其他黄酮类化合物均不显色,可与之区别。方法是在试管中加入0.1ml含有样品的乙醇液,再加等量2%NaBH4的甲醇液,1分钟后,加浓盐酸或浓硫酸数滴,生成紫至紫红色。
2.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
(1)铝盐:常用试剂为1%三氯化铝或硝酸铝溶液。生成的络合物多为黄色,并有荧光,可用于定性及定量分析。
(2)铅盐:黄酮类化合物与铅盐生成沉淀的色泽,可因羟基数目及位置不同而异。例如,乙酸铅只能与分子中具有邻二酚羟基或兼有3-羟基、4-酮基或5-羟基、4-酮基结构的化合物反应生成沉淀,但碱式乙酸铅的沉淀能力要大得多。
(3)锆盐:多用2%二氯氧锆甲醇溶液。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有游离的3-或5-羟基存在时,均可与该试剂反应生成黄色的锆络合物。但两种锆络合物对酸的稳定性不同。3-羟基,4-酮基络合物的稳定性比5-羟基,4-酮基络合物的稳定性强(但二氢黄酮醇除外)。故当反应液中加入枸橼酸后,5-羟基黄酮的黄色溶液显著褪色,而3-羟基黄酮溶液仍呈鲜黄色(锆-枸橼酸反应)。
(4)镁盐:常用乙酸镁甲醇溶液为显色剂,本反应可在纸上进行。试验时在滤纸上滴加一滴供试液,喷以乙酸镁的甲醇溶液,加热干燥,在紫外光灯下观察。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类可显天蓝色荧光,若具有C5-OH,色泽更为明显。而黄酮、黄酮醇及异黄酮类等则显黄至橙黄至褐色。
(5)氯化锶(SrCl2):在氨性甲醇溶液中,氯化锶可与分子中具有邻二酚羟基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生成绿色~棕色乃至黑色沉淀。
(6)三氯化铁:水溶液或醇溶液为常用的酚类显色剂。
3.硼酸显色反应:一般在草酸存在下显黄色并具有绿色荧光,但在枸橼酸-丙酮存在的条件下,则只显黄色而无荧光。
4,碱性试剂显色反应:在日光及紫外光下,通过纸斑反应,观察样品用碱性试剂处理后的颜色变化情况,对于鉴别黄酮类化合物有一定意义。
山茱萸的含量测定法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40nm,理论板数按马钱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马钱苷对照品适量,加80%甲醇制成每1ml含40μl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80%甲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8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马钱苷不得少于0.60%。
二萜的物理性质
1.性状:单萜和倍半萜——多油状液体,少数固体结晶;具有挥发性及特意香味——。
随水蒸气蒸馏——沸点随C5单位数,双键数,含氧官能团数的增加而升高;倍半萜和二萜——多固体结晶。
萜苷——固体结晶或无定型粉末,不具挥发性。
2.旋光性:手性碳。
旋光性——光学活性。
3.溶解性:一般难溶于水;溶于甲醇,乙醇;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乙醚、氯仿、乙酸乙酯、苯。
茯苓药品简述|化学成份
【茯苓药品简述】:
药名:茯苓
汉语拼音:fúlíng
英文名:IndianBuead,Tuckaho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olfiporiacocos(Schw.)Ryv.&Gibn
别名: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
生物学分类:隶属于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茯苓属Wolfiporia.
性味:甘、淡,平。
归经: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
功能:利水药;渗湿利尿药。
1.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肿。
2.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渗利湿热。
3.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健脾。
4.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细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宁心安神。
5.茯苓:是健脾多于去湿。
6.云苓皮:是去湿大于健脾。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或入丸散。宁心安神用朱砂拌。
生态环境:生于松树根上。
资源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
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采收储藏: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
炮制:
茯苓:用水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切取皮和块或切厚片,晒干。
朱茯苓:取茯苓块以清水喷淋,稍闷润,加朱砂细粉撒布均匀,反复翻动,使其外表粘满朱砂粉末,然后晾干,(每茯苓块100斤,用朱砂粉30两)编辑
化学成份:
茯苓菌核含多种成份:
三萜类:茯苓酸(pachymicacid),16α-羟基齿孔酸(tumulosicacid)3β-羟基-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3β-hydroxylanosta-7.9(11),24-TCMLIBien-21-oicacid],茯苓酸甲酯 (pachymicacidmethylester),16α-羟基齿孔酸甲酯(tumulosicacidmethylester),7,9(11)- 去氢茯苓酸甲酯[7,9(11)-dehydropachymicacidmethylester],3β,16α-二羟基 -7,9(11),24(31)-羊毛甾三烯-21-酸甲酯[3β,16α-dihydrox-ylanosta-7,9(11),24(31)- TCMLIBien-21-oicacidmethylester],多孔菌酸C甲酯(polypenicacidCmethylester),3-氢化松苓酸(TCMLIBametenloicacid),齿孔酸(eburicoicacid),去氢齿孔酸(dehy- droeburicoicacid),茯苓新酸(poricoicacid)A、B、C、D、DM、AM,β香树醇乙酸(β-羟基-16α-乙酰氧基 -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3β-hydroxy-16α-acetylosy-lanosta-7,9(11),24- TCMLIBien-21-oicacid]及7,9(11)去氢茯苓酸[7,9(11)-dehydropachymicacid].
多糖:茯苓聚糖(pachy-man)、茯苓次聚(Pachymaran)及高度(1,3)、(1,6)、分支的β-D-葡聚糖 H11(gluanH11)。其他尚含麦角甾醇(ergo-sterol),辛酸(caprylicaid),十一烷酸(undecanoic),月桂酸 (lauricacid),十二碳酸酯(dodecenoicacid),棕榈酸(palmiticacid),十二碳烯酸酯 (dodecenoate),辛酸酸(caprylate)以及无机元素。
http://www.cnrencai.com/【执业药师《中药化学》考点解析】相关文章:
药师考试中药化学1998试题06-28
执业药师离职证明04-26
执业药师工作总结01-15
中考语文考点解析01-22
中药药师个人述职报告01-10
执业药师心得体会01-02
药房执业药师述职报告范文11-13
执业药师考试试题与答案08-14
中考语文考点解析(推荐)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