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详解

时间:2024-09-26 12:14:37 考研试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24年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详解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最少不了的就是试题了,试题是参考者回顾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参考资料。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4年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详解,欢迎大家分享。

2024年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的教育学流派是

  A 实用主义教育学 B 批判教育学

  C 实验教育学 D 文化教育学

  【答案解析】B

  批判教育学本身理论主要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比较关心意识形态。

  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 社会本位论 B 个人本位论 C 国家本位论 D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答案解析】A

  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3.以下道德教育模式中,将“学会选择”作为核心理论的是

  A 价值澄清模式 B 认识发展模式 C 体谅模式 D 社会学习模式

  【答案解析】A

  价值漫清模式主要是让我们造清我们的价值观,帮助我们选择自己的价值观

  4.某语文老师在古诗单元教学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写七律诗的作业,

  根据布鲁姆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该作业在认识目标

  的分类中属于

  A 分析 B 理解 C 评价 D 综合

  【答案解析】D

  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的综合就是让学生所学知识进一部运用

  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差异在于

  A 评价目的不同 B 评价方法不同 C 评价内容不同 D 评价主体不同

  【答案解析】D

  1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育应发展人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指

  A 实战能力 B 创新能力 C 理性思维能力 D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答案解析】C

  形式教育论,主要是发展理性思维能力

  12.科尔伯格主张用“道德两难法”来促进学生的

  A 道德认知发展 B 道德情感发展 C 道德意志发展 D 道德品格发展

  【答案解析】A

  科尔伯格是道德认知理论代表人物

  13系统阐述了学习化社会的研究报告是

  A《科尔曼报告》B《一个乘坐学校的地方》

  C《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D《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答案解析】C

  学习化社会是终身教育的发展的途径。

  14.“吾理不外于吾心”、“吾辈用功,只求日属,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

  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持这种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A 孟柯 B 荀况 C 朱熹 D 王守仁

  【答案解析】D

  这是王守仁原话,而且这是在谈存天理灭人欲,是属于理学思想,第一句话说看理不外于喜心,也就是主观唯心,所以肯定是王守仁。

  15“虚心泡冰”是朱惠的读书法,此处的“涵冰”是指读丰时应

  A 细心玩味 B 融会贯通 C 敬守此气 D 收敛此心

  【答秦解析】A

  指反复咱嚼玩味,是朱子读书法的内容。

  16.《大学》是需家字者论述大学的一篇文置,它提出大学的终极目标是

  A 明明照 B 止于至善 C 化民成谷 D 明人伦

  【密案解析】B

  大学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足最高层的目的。

  17.颜元特另别强调学校应该培养

  A 实才实德之士 B 读书名利之人 C 博学多行之士 D 明体达用之才

  【答案解析】A

  颜元是反对理学,而且反对八股,而且首六斋教学,注重实用人才培养。

  18.明代再城乡广泛设立一种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机构,他在招生择师、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等方面形成了极为完备的制度,这种教育的机构是

  A 书馆 B 精舍 C 社学 D 私熟

  【答案解析】C

  明代社学是最低层次的官学,主要设置在乡村,在明代已经比较完善。

  19.清朝地方管学实施严格的“六等黜陟法”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进行

  A 思想控制 B 动态管理 C 分类教学 D 身份限制

  【答案解析】B

  六等黜陟法是一种有升有降的官学生源管理制度

  20、张之洞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以下有关他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最早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

  B 系统阐述了“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C 组织草拟了《京师大学堂章程》

  D 主持制定了“癸卯学制”

  【答案解析】D

  学制是清末新政时期推出的学制,由张之洞拟定,体现了仍是中体西用的思想。

  21、在中国近现代学制发展过程中,取消大学预科始于()

  A 王寅字制 B 王子癸丑学制 C 1922年新学制 D辰学制

  【答案解析】C

  22、抗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战时需作平时看”的教育政策,在中等教育阶段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设立国立中学 B 实施毕业会考 C 中学西迁 D 实行军训制度

  【答案解析】A

  战时须作平时看对于中学就是将一些中学改为国立

  23、陈鹤琴“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是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

  A 行动实践 B 批评研讨 C 更新改进 D 指导提高

  【答案解析】B

  陈鹤琴的教学四步骤包括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

  24、下列关于古代东方国家巴比伦、埃及、印度教育特点的表述中,正

  确的是()

  A 教育内容以军事体育为主 B 教师社会地位低下

  C 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D 教育发展具有较强的连续性

  【答案解析】C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特点

  25、古希腊罗马时代,以培养演说家或者雄辩家为目标的学校是()

  A 文法学校 B 弦琴学校 C 体操学校 D 修辞学校

  【答案解析】D

  古罗马共和后期修辞学校主要就是为了培养雄辩家。

  26、西欧中世纪主要采用家庭教育形式的是()

  A 基督教教育 B 骑士教育 C 行会教育 D 城市教育

  【答案解析】B

  选项中只有骑士教育才是家庭教育。

  32、20世纪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时期,明确提出以自由与合作为基本原则,实施合同式学习的个别教学制度是

  A 葛雪制;B 昆西制,C 道尔顿制;D 文案特卡制

  【答案解析】C

  道尔顿制又被称为契约制

  33、20世纪60年代,确立法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民主、自治和多学科原则,规定大学是享有教学、行政和财政自主权的国家机构的教育法案是

  A 富尔法案;B 哈比改革法案;C 阿斯蒂埃法案,D 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答案解析】A

  34、学生根据已知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

  A 直觉思维;B 聚合思维;C 抽象思维;D 发散思维

  【答案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思维的主要方式,利用已知信息、按照一定规则解题这属于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方式,没有固定的规则可以利用。所以答案选B。

  35.学生学习时用简洁的语词写出材料中的主要观点、次要观点及各观点之间的关系。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 精加工策略;B 计划策略;C 调节策略;D 组织策略

  【答案解析】D

  考查的是学习策略,组织策略指在新材料内部建立起联系,把新知识组织成知识体系,如组块、选择要点、列提纲、画地图等,题目中主要观点、次要观点及各个观点之间关系就属于选择要点这一条,因此答案选D

  36.在有指导的发现学习中,教师提示和指导学生思维以促进学生的理解。这种教学属于

  A 程序化教学;B 支架式教学;C 合作式学习;D 讨论式教学

  【答案解析】B

  根据维果斯基历史文化理论,得出支架式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其他助学者和学生一起完成某个学习任务,教师为学生提供材料、提示以及指导学生思维,当学生能够独立理解时,老师撤去帮助。所以答案选B

  37.学习需在别人的帮助下,在真实和现实的情境中发生,这种构建主义的主张属于

  A 个人建构主义;B 认知建构主义;C 心理建构主义;D 社会建构主义

  【答案解析】D

  社会建构主义更多的关注社会性的一面,这对以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具有很大的启发,知识不能脱离具体情景而存在,要求学习要在真实的问题情景进行。所以答案选D.

  38.对做好一份工作的奖励,就是这份工作已圆满完成。这句话隐含着

  A 负强化;B 替代强化;C 内在强化;D 外在强化

  【答案解析】D

  外在强化及对做好一份工作的各种外在奖励。

  39.在问卷调查中,相对于封闭式题目,开放是题目的优点是

  A 问卷回收率较高;B 对调查对象文化水平要求较低;C 利于数据处理;

  D 利于研究复杂问题

  【答案解析】D

  考查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的优缺点,属于识记题目。

  40.研究者试图了解某地区初中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最适合选用的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访谈法 B. 问卷法+访谈法

  C. 问卷法+实法 D. 实验法+观察法

  【答案解析】B

  这是考查如何确定研究方法,这一题目相对比较简单,实验方法主要针对因果关系类型问题的研究,观察法主要针对低年级或幼儿园的儿童进行的,所以答案选择B

  41.研究者想快速了解近年来国内“义务教育均新发展”问题的研究动向,最便捷的办法是查阅

  A. 教育辞书 B .教育年鉴 C. 原始性文献 D .综述性文献

  【答案解析】D

  要了解问题的研究动向,最好查阅综述性文献来看,综述性文献属于三次文献,在前人的基础上,把所有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进行综合和评价,所以答案选D

  42.在教育实验中,研究者试图控制师生的“实验情绪”对实验结果的消极影响,应采取的措施是

  A. 双盲控制 B. 纳入处理 C. 重复验证 D 随机取样

  【答案解析】A

  考查学生对控制研究变量中的方法的掌握,控制师生的实验情绪,主项针对的霍燥效应,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双盲法,这是一种心理效应。所以答案为A

  45.为了研究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代数成绩的影响,三位教师分风采用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执教三个班的代数课,这一实验研究中的自交量和因变量分别是

  A.教室和学生

  B.教室和学生代数成绩

  C.教学模式和学生发展

  D.教学模式和学生代数成绩

  【答案解析】D

  自变量是能够独立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组合条件,因此也称为原因变量或输入变量,因变量是由自变量变化引起的量,也称结果变量或输出变量,分析题目,所以答案选择D。

  二、辨析题:

  46.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废除对学生的惩罚

  错误,师生关系是指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而以一定的方式结成的相互之间的动态联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显示出各自的角色、地位、行为方式和相互的态度。教师与学生是相铺相成、相对存在的。同时,师生关系又具有相互影响和建构的互动性。所谓惩罚,指为维护学校内部的秩序,如果学生有违反秩序的行为或出现不当行为干扰教学活动,贝则教师可以对学生实施必要的惩戒。教师惩罚的运用,不得逾越法律规定的范围。教师实能惩罚时,必须尊重学生的身体及草严,避免对当事人身体的伤害,且禁止出现语言暴力及侮辱、激怒等态度。惩罚和体罚不一样,教师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区别。

  47.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合义是指教育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进行?

  错误,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足“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量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天能力得以生长。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要讲生活与教育联系起实,并不是否定学核教育,只讲家庭教育。

  48.精细加工策略即记忆术

  错误,精加工策略是学习策略是中认知策略的一种,即学习策略包括精加工策略、复试策略以及组织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包括增加知识的提取线索,在新旧知识间建立其联系,如释义、口述、增加知识的提取线素,在新旧知识间建立其联系,如释义、口述、做笔记、类比、举例、提问、答疑以及记忆术。记忆术是指一种通过给识记材料安排一定的联系以帮助记忆,并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指一种通过给识记材料安排一定的联系以帮助记忆,并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它能在新材料和视觉想象或语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其基础或是利用视觉表象,或是寻找语义之间的联系。它是精加工策略的一种,因此精加工策略与记忆术的关系是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所以精加工策略不等于记忆术而是包括记忆术。

  三、简答题:

  49.简述教育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1)智力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2)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3)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相互支持、相互统一的: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不能脱离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凭空发展智力。

  (2)智力的发展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条件和工具;智力的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速度。

  (3)知识多少和智力水平高低不一定成正比。我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自觉地发展学生智力。

  50.简述学科教育的内涵、特点及其实施方式

  必须树立“教学就是教书育人”的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学习主体的一种精神活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同时,陶冶和造就着思维品质和心灵精神。任何一种学习行为和方式,都是由学习者的精神形态决定的,因此,如果单纯强调学习者的外在表现来理解进行教学活动,就无法触及学习者的内部生活,就很难真正完成教学的任务。

  51.简述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

  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处于严重经济危机之中,社会矛盾尖锐化,以康茨为代表的一批进步主义教育家感到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紧密联系,教育改革受社会改革的制约,故提出进步主义需改变方向,应少强调儿童中心主义,多强调社会中心教育;少关心个人成长,多关心社会变革。认为进步主义教育强调手段和过程,忽略目的和结果。但只有目的明确,才能手段适当。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确立明确的目的,即以“新的社会秩序”为理想而改造社会,实现“社会民主”和“世界民主”,以造福全人类。学校应强调人的社会性,若不培养智力上的合作,就不会有一个完美的文化。在思想理论上忠于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主义原则,但修订、扩展了某些见解。

  改造主义者的主要观点:

  (1)教育的任务是根据社会改良的目的和计划领导社会去实现其价值标准;

  (2)学校应成为变革和社会改革的起动者;

  (3)课程应以理想社会的形象为基础;

  (4)学习是主动的,通过公民的政治活动去参加社会改革计划;

  (5)学校、教师、学生应是新的更完美的民主社会的模范。

  50年代后,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的改造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一定的社会是一种主张课程内容应该围晚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未选择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核心课程的课程理论。

  53.列举教育测量的4种类型,并各举一例说明。

  定名测量是最简单的测量水平。在这一测量水平上,数字仅是代表或表示事物,而无任何数量大小的意义。学生的学号、机动车的车牌号等属于定名测量。

  定序测量是比定名测量高一级水平,量表中的数据已有大小的含义。例如,体育比赛中名次、能力等级等。

  定距测量中,数字不但可以按大小排序,而且一定数量的差异在整个量表中所有部分都是相等的,也就是有相等单位。但是没有绝对零点,只有人为定的相对零点。例如,对人的智商、初婚年龄、人均生活费由于定距量表中比来测量是最高水平的量表。它既有绝对零点,又有相等单位。等比量表中的数字可进行任何形式的运算,如身高、长度等。

  54.20世纪中期以来,学校教育收到来自多方面的批评,质疑和挑战,或明或暗地主张“学校消亡”的光点不时出现。例如:

  (1)1971年,伊凡·伊里奇发表《非学校化社会》引起巨大反响,伊里奇认为,学习原本是个人的一种自主的活动,是自律、自助、自我实现的过程,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不必非得与别的东西交换才有价值,他批评学校“把学习从一种活动变成一种商品”,把知识证书(文凭)变成了一种财富形式,这不但从根本上剥夺了人独立自主的学习动机和能力,而且通过文凭,学历对人的社会地位进行分层,导致跟深刻的社会两极分化,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学校的废除已不可避免”。

  (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美国家长不再让孩子进入学校上学。而是“在家上学(home schooling)”,主要由父母直接教育孩子,进入21世纪,全美已经有数百万计的儿童“在家上学”。家长不送子你女去学校接受教育的理由很复杂,包括:家长认为学校不能提供他们认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如宗教信仰),家长不赞成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家长认为教师的教育方式不适合自己孩子的特点,等等。

  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

  处于正向对期,教育对社会发展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制约,所以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衡量教育与社会关系协调与否的准绳。违背这一规律,必然出现教育的社会负向功能。如由于教育内容陈旧,学校所输送的人才并没有受到恰当的训练,因而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这就出现了教育成果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这一方面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还会酿成社会问题,严重时会危及社会的安定。同时盲目的教育先行,还会带来一系列负效应。首先,教有的自目发展可能培养出过多的毕业生,而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又不能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和足够的岗位,致使这些毕业生无法就业,或无相应的岗位就业。这些毕业生在国内无法就业,造成社会的压力,同时,他们中的部分人就可能流向国外,这时的教育对经济的发展不但没有多大作用,而且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流失和浪费。其次,劳动者的素质应与生产中的技术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时,提高受教育水平,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如果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它并不需要那么高的劳动者素质,在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出现负向功能足人为的结果,是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所造成的正向功能的受阻和障碍。由于教育是一个复余、开放的系统,教育负向功能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正确认识并遵循教育规律,合理安排教育活动,协调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负向功能,增强正向功能。

  2、现实生活中的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人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个体的社会化,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个性,满足一个人成为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自王性和创造性的个人的需要。因此,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就表现为教育对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促进作用。

  1)个体的个性化,个性是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性等诸方面的一系列稳定特点的综合,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的核心足个体在社会实毯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2)个体的社会化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对人类社会而言,社会化使社会能够在社会学和生物学意义上进行繁殖,从而确保它世代延续下去。

  (1)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职业意识和角色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能够排除和控制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思想道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发展。育。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进行工作,他们熟悉教育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对学生的思想、身体、学业等全面关心。

  4.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学校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主导作用。在人的一生当中青少年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是最适合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知识欠缺,经验不足,独立思考问题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并且需要正确的引导。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从敷育功能的角度,评价伊里奇的观点。

  (2)结合学校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方面的作用,评析“在家上学”现象。

  55.1918年,蔡元培在《新教育与叫教育之统点》一文中指出:“夫斯教育所以异于旧教育者,有一要点焉,即教育者非以香人教育儿童,而吾人受教于儿童之谓也。吾国之旧教育以养成科名仕宦之材为目的…是教育者预定一目的,而强受教者以就之,…….新教育则否,在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只方法以助之。”

  请回答:

  1,蔡元培所说“教育者非以吾人教育儿童,而看人受教于儿童之谓也。”反应了什么样的教育观念?

  2,是从学校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说明蔡元培所说的“新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教育变革中的表现。

  (1)儿童中心论,儿童是教育的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基本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心理机能的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促进本能的生长过程。

  (2)美国的新教育运动思想,随看新文化运动兴起,渐渐传播到了中国,首先是杜威的思想,因为五四中国教育以反封建、反传统为主旨,而实用主义思想就是以反传统自居,这就给了五四教育变革以强大的理论武器,从1916年杂志开始介绍社威思想,加之杜威的学生陶行知、蒋梦麟、胡适等人宣传,1919年4月杜威来华讲学,在中国停留2年,将实用主义思想推问了高潮。

  (3)设计教学法1917年传入中国,1919年前子夷在南京高师附小正式研究和实验,1922年走问高潮,有关设计教学法的论文与著作大量涌现。“教学注重动机,先设计以引起儿童学习的高兴;儿童的自愿、自动往往是勉强地出于教师的暗示;而儿童对教师的暗示,又往往不谙其示,于是当年即有所谓的“杀鸡教学法”的讽刺。

  (4)道尔顿制于1922年前后传入中国。1922年舒新城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试行道尔顿制,并于次年出版《道尔顿制概观》》指出道尔顿制的可取之处,及应注意的问题,尤其切忌照搬照套,应取试验的态度。同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新制中学及师范学校宜研究试行道尔顿制案》要求在研究的基础上逐渐推广。1924年,廖世承在东南大学附中进行了道尔顿制与班级授课的对比实验。1925年,柏克赫斯特应中华教育改进社之邀来华,再次掀起了中国的道尔顿制实验的热潮。但是在20年代后期逐渐停止,主要因为理论本身缺陷和师资、设备的困难。

  (5)文纳特卡制1928年传入中国,1931年,华虚朋在中国讲学,但是文纳特卡没有引起足够的反响,主要因为文纳特卡对学生要求比较高,二是因为此前经过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试验,人们对西方的教育思想和实验热情退去,甚至出现了质疑。这一时期特点:一是注意适应社会进步之需要和生活教育的发展,注意学校的社会化功能;二是谋个性的发展,突出儿童中心。但同时有共同缺陷,削弱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导致教育教学的质量的下降。

  56.请在1、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道都答,只以第1题的成绩记分。

  1、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通常,迁移可被界定为先前的学习结果影响新情景中的学习或表现的过程,当今的认知心理学家将学生习得的知识区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因此迁移发生的情况可能会有:

  (1)陈述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2)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3)程序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

  (4)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尽管预期迁移发生的种类如此广泛,但迁移不会自然发生,吉克和霍利约克曾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实验中他们使用了如下材料第一则材料:涉及医生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材料,以为恶性肿瘤患者已无法采用手术治疗方案,但如不摧毁肿瘤便无法挽救其生命。有一种射线,如以足够高的强度照射肿瘤,可将其摧毁,但当以这样的强度照射肿瘤时也将摧毁肿瘤周围的健康组织;采用低强度的射线虽对健康组织不构成伤害,但对肿瘤也不产生任何作用。要使用射线摧毁肿瘤同时又不伤及健康组织,若您是医生,将采用何种办法?(正确的方案是,可以从不同的方问同时向肿瘤发出射线,从而使到达肿瘤部位的射线有足够摧缀它的剂量,又不伤及周围的健康组织)

  第二则材料:涉及具有同类结构的军事材料,守敌在送往自己据点的所有道路上都埋设了地雷,一旦道路收到过中的负荷便会自行引爆,而较轻的负荷则不会引爆,如果要歼敌,该方如何进攻?

  第三则材料:涉及具有同类结构的大突破救援材料,即如何使用来自不同方向的水源扑救大火。

  鉴于在无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能正确解决这类问题,吉克等人让大学生阅读其中第一则或前两则材料。对读完第一则材料的学生要求写出故事的梗概。读完前面两则材料的要求写出他们在各方面的相似之处。实验人员再根据他们写出的内容做出好、中、差的评判。然后让参加实验的所有大学生阅读第三则材料并提出解决方案。

  实验结果表明:只读第一则材料的学生,之后问题的正确幸仅为21%,读了前两贝则材料且评判为“好”的学生正确本为90%,评判为“中”的学生正确本为40%,评判为“差的”的学生正确丰为30%

  请回答:

  1,本实验中,实验者通过其干预措施试图让学生形哪种认知结构?由此产生了上述4种迁移类型中的种迁移?

  2,实验者采用了类比方法未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请简述类比教学的要义。

  答案:

  1,实验者试图通过干预措施试图让学生形感程序性知识的认知结构,由此产生上述四种迁移类型中的从程序性知识到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2,当面对某种情境时,个体可以运用类比思缝,先寻求与此有些相似的情境解答。那么类比教学是将先前解决问题的经验运用到理解新问题上的就路,其就点有有利于个体的发明剑造,但是很否易受到表面相似或的影。它在解决不熟悉的问题时常用,如对蝙蝠的类比发明声纳及时等。类比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以及学习的迁移理论,一般步骤有引引入本体、回顾喻体、确定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特征、直观表示相似点等,叫汉斯要想成功地进行类比教学,必领明确以下四点:一是类比教学的目标,二是2类比教学的理论基础,三是类比教学的操作程序,四是类比教学的操作策略。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进行类比教学才能消除音目性和随意性,加强自觉性。

  Ⅱ.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课堂奖励(如口头表扬、奖励小红花、奖励学习用品、奖励小食品等)是小学课室常用的教学管理方式之一,它可以即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但不适当的课堂奖励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学生学习过度依赖外部动机,忽视或弱化内部动机,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针对这些问题,某小学教导主任张丹打算以“如何规避小学课堂奖励的负效应”为题申报市级教育规划课题。他计划在本校选择一年级一班作为研究对象,对该班的课堂教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录像。然后反复观看录像,用以下观察记录表进行整理分析,以把握该校课堂奖励现状及其负效应的具体表现,并通过与该班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深度访谈,抵括提出若干规避策略。

  请回答:

  该研究的课题名种在表述方式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正?

  该研究在样本设计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正?

  按据现察内容是否有预设项目与要求,指出该研究属于那种类型的观察研究。

  该研究采用的是哪种观察记录方法?

  如果张主任想进一步就这一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应如何设计?(说明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并按照“凯米斯程序”为他具体设计研究程序。)

  56.【答案解析】

  1、问题一定要具体化、不能太笼统模糊,明确显示可操作或测量的变量,使用义明确的概念,避免产生歧义,语言表述符合逻辑,其次题目不能使用反问句或疑问句,而此题目中“如何归规避小学课堂奖励的负效应”首先问题不够明确,问题表述不够贴切,问题表述运用了反问句等,应该改正为“小学课堂奖励问题现在及对策调查研究”

  2.题目中样本选择不具有随机性,而是采取为了取样的方便性在本校选择一年级一班,属于非概率抽样,得出的结果不具有代表性,其次,样本容量过少,作为调查性质的研究,一般样本数量不能少于100人。改正:采用随机抽样,比如,整群随机抽样,首先把某小学所有班级编号,然后按照抽签法随机抽取4-5个班级进行研究。

  3.这种观察属于自然情景中观察、结构式观察、非参与式观察、间接观察。

  4.结合材料表述,记录表格表述了要观察的班级,要现察的项目和内容,所以属于取样记录方法,包括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

  5.机米断行动研究设计程序是根据凯米斯、艾洛特等人的概括,凯米斯提出行动研究的过程为: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在计划的阶段主要完成的是: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是根据凯米断、艾洛特等人的概括,教育行动研究的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观察、访读了解本年级课堂提问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科授课教师以及教研顾问共同开会讨论,确定最终的研究问题如课堂类励现在及负效应问题;其次,确定研究主体:某小学所有学生,研究对象;课堂奖励的实际效果;然后定参与本次研究小组的成员,比如某些现级各书版课教师;确定研究问题所要举行的会议内容及次数,然后设计行动研究进度表,并就明收集资料的方式等;行动阶段:把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在行动研究中有如下要求:一方面教师应当尽量严格地按照原定的计划进行实践,而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充分考虑到现实因素的变化,能够保证行动研究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适当的弹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必要的调整;观察阶段:对行动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收集有关资料,以便及时地对计划实施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最终对本研究过程作出比较全面、深透的分析。反思阶段:反思在行动研究中既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通过整理与评价和解释工作,对行动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不一致的症节,从而形成是否需要修正基本设想、总体计划和下一步行动的判断与构想,提出怎样修正,怎样实施下一步行动的建议。

【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详解】相关文章:

考研教育学真题及答案10-13

2010年考研英语阅读真题答案与详解10-28

2016考研英语一真题及详解(Ⅱ)10-18

全国考研英语真题及答案08-31

独家提供:2006考研数学真题及详解11-09

06年考研英语真题及答案10-27

2017考研英语一真题及答案11-01

2017考研英语二真题答案11-06

2017考研英语二真题及答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