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教师资格证全真模拟题

时间:2022-10-14 22:29:58 教师资格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全真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全真模拟题

  1.苟子日:“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2.从提高学生的认识人手,循序渐进、以理服人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的德育原则是( )

  A.导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疏导原则

  3.小学生从认识燕子、麻雀、鸟等,概括出鸟的本质特征。这一思维方式是( )

  A.综合

  B.推理

  C.判断

  D.概念

  4.由学校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兴趣小组和同学帮扶课外教育活动,不属于( )

  A.教学计划之内的活动

  B.教学计划之外的活动

  C.综合活动

  D.社会实践活动

  5.小学数学运算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

  A.讲解

  B.观察

  C.练习

  D.示范

  6.一个新教师把自己工作的重点放在维系与领导、同事的关系上,他目前处于( )阶段。

  A.关注情境

  B.自我感受

  C.关注学生

  D.关注生存

  7.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家长督促并检查孩子完成作业,其承担的角色是( )

  A.决策者

  B.支持者

  C.志愿者

  D.学习者

  8.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一定的了解和信任,班级的组织比较健全时,班集体发展处于( )阶段。

  A.成熟

  B.组建

  C.核心形成

  D.自主活动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包括( )

  ①优先发展②育人为本③改革创新④促进公平⑤提高质量⑥均衡发展

  A.①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④⑤⑥

  10.教师对学生个体内部的各方面纵横比较,以判断其学习状况的评价是( )

  A.绝对评价

  B.相对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甄别评价

  11.从课程论角度来看,教室座位安排、图书角的设置属于( )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

  12.小学数学课程中“概率与统计”这一部分的知识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以关键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主并出现逐步扩展。这一教材编写方式属于( )

  A.螺旋式

  B.单一型

  C.活动型

  D.直线型

  13.小学生游戏时摔倒扭伤并有少量出血点,教师的正确做法是( )

  A.止血带绑在伤口上方,注意保暖

  B.纸巾盖上伤口,电话通知家长

  c.冷毛巾敷伤口,立即送往医院

  D.清洁水冲洗伤口,消毒纱布包扎

  1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小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不少于( )

  A.1.5小时

  B.1小时

  C.2小时

  D.0.5小时

  15.关注教育主体,解释教育现象,运用“深描”的写作手法,以讲故事方式呈现研究结果。这一教育研究方式被称为( )

  A.调查研究

  B.行动研究

  C.叙事研究

  D.实验研究

  16.张老师讲授《我爱故乡的杨梅》时,用多媒体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的场景。其教学方法是( )

  A.演示教学法

  B.现场教学

  C.示范教学法

  D.情境教学法

  17.有的小学生为获得教师的鼓励而努力学习,有的小学生为获得家长的奖励而努力学习,有的小学生为了让同学瞧得起而努力学习。其学习动机属于( )

  A.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B.远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

  C.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

  D.近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18.保证班主任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是( )

  A.教导学生

  B.指导学生

  C.辅导学生

  D.研究学生

  19.少先队员自己确定活动形式并组织开展活动,体现少先队活动的( )

  A.创造性

  B.组织性

  C.自主性

  D.兴趣性

  20.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是( )

  A.工作分析模式

  B.任务分析模式

  C.目标模式

  D.过程模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简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22.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

  23.简述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上课前,徐老师刚走到教师门口,冷不防从教室里飞出一个足球,正好从徐老师头上擦过,同学们一下子惊呆了,心想:这下可闯了大祸!可是事件的发展却出乎同学们的意料,徐老师并没有严厉斥责踢球的同学,而是从容地回过身,捡起足球,微笑着走上讲台,说:“好厉害的一脚,踢个正着,得分!不过要想练好射门功夫,还是到操场上练吧。如果以后还有人在教室里踢足球,我就会出示红牌,将他罚出教室!”听了徐老师的话,那位踢球的同学羞愧地低下了头,其他同学会意地笑了。紧张的气氛一下得到了缓和。同学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开始上课了。

  (1)请评析徐老师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策略。(10分)

  (2)试说明教师处理突发事件应注意哪些方面。(10分)

  25.请观看小学低年级《戈壁滩上古长城》教学片段,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此题包含视频,对话内容如下)

  老师:同学们,大家听完课文有什么问题吗?大家要去找问题。小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十个问题都要好。

  学生l:老师,长城为什么会变矮?

  老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2:老师,士兵为什么没有一点笑容?

  老师:这个问题也很好……

  (1)请结合教学片段,谈谈你对“教学即对话”的理解。(16分)

  (2)谈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1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小题,26、27任选l小题作答,全部作答按前1题计分,共40分)

  26.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美丽的小兴安岭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关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候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1)请分析文本景物描写的特点。(10分)

  (2)如指导中年级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8分)

  (3)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2分)

  27.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1)试分析“异分母加、减法”的原理及算法。(10分)

  (2)如指导高年级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8分)

  (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新授部分的教学活动。(22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见下页】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题干的描述是对直观性原则的典型阐释。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直观性原则的理解。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

  2.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疏导原则的内涵。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疏导原则掌握。

  【错因分析】此题易误选A项。考生需准确掌握各个德育原则的内涵。

  3.B【解析】归纳推理是从许多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即从特殊到一般。小学生总结燕子、麻雀、乌鸦等的特点,从而概括出“鸟”的本质特征,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模式属于推理的思维模式。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推理的理解。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理解不准确。

  4.A【解析】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

  【命题立意】考查课外活动的内涵。

  【错因分析】易误选B项。考生需准确理解课外活动的内涵,并注意认真审题。

  5.C【解析】练习是小学数学运算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命题立意】考查小学数学运算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错因分析】略。

  6.D【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该教师处于关注生存阶段。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教师成长历程的掌握。

  【错因分析】此题难度不大,考生需准确掌握教师成长不同阶段的表现。

  7.B【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家长作用的理解。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理解不准确。

  8.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班集体处于核心形成阶段的特征。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班集体发展各个阶段的特征的掌握。

  【错因分析】混淆班集体各个阶段的特征。

  9.B【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中长期规划》工作方针的掌握。

  【错因分析】记忆不准确。

  10.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个体内差异评价的内涵。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个体内差异评价的掌握。

  【错因分析】基本概念记忆不准确。

  1 1.C【解析】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隐性课程的理解。

  【错因分析】此题有一定难度,考生需认真审题,准确把握几种不同课程类型的内涵。

  12.A【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螺旋式的内涵。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教材编写方式的理解。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

  13.D【解析】小学生非故意伤害以跌倒、碰撞情况居多,游戏过程中的膝盖擦伤和小范围的出血点属于轻微伤,教师立即用清洁水清洗伤口,绑上消炎纱布即可。

  【命题立意】考查小学生意外事故的处理办法。

  【错因分析】略。

  14.B【解析】阳光体育运用应保证小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不少于l小时。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

  【错因分析】略。

  15.C【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叙事研究法的特征。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叙事研究法的理解。,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理解不准确。

  16.D【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情境教学法。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教学方法的理解。

  【错因分析】此题易误选A项。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旨在使学生直观感知知识。而情境教学法旨在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这个目的,教师采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场景。考生需注意区分演示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17.c【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的理解。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准确。

  18.D【解析】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了解和研究学生。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

  【错因分析】略。

  19.C【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少先队活动的自主性特点。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少先队活动特点的掌握。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

  20.C【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目标模式的掌握。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二、简答题(答案要点)

  21.(1)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

  (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4)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有意义学习条件的掌握。

  22.(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小学德育途径的掌握。

  23.(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确立依据的掌握。

  三、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24.(1)材料中的课堂突发事件是由于外界影响造成的,徐老师对于此突发事件采取了幽默调侃和褒中掺贬的处理策略。徐老师没有对踢球的同学提出严厉批评,而是采取了幽默的调侃方式,夸奖球踢得不错,并且提出了“表扬”式的批评:教室里不准踢球。徐老师用幽默式的“表扬”批评了学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并且几句话就化解了这场突发事件,没有影响教学氛围,也没有影响课堂教学时间,反而调动了课堂气氛,这是一种机智聪明的处理策略。

  (2)①沉着冷静地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教师应保持一种大将风度,做到处乱不惊,从容不迫。②在不影响其他学生正常学习活动的情况下,及时高效、巧妙果断地将突发事件转化为有益的教育因素,使全体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③用宽容的心态、赏识的眼光、智慧的举措来看待学生的所作所为,巧妙处理课堂突发事件。④储备广博的知识。教师要有较为全面的知识,不仅能教给学生学科方面的知识,更应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巧妙机智地因势利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1)传统的语文教学是“独白”式的教学,强调教师的“教”,而往往忽视学生的“学”。改革后的教学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交流中给学生以智慧和情感的启迪。而且,相互作用的对话本身就是优秀教学的标志。该教学片段中,教师并没有站在一个权威的角度直接给出教学要点,而是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这是教学即对话的生动体现。谈话法要求对话的民主性、平等性和互动性,而且对话内容应具有建构意义。

  (2)教师在教学谈话中的角色首先是引导者,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探究教学内容;教师是平等对话者,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前提下,学生才会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课堂必须具有组织性,教师的组织者身份是不可替代的;教师是激发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教学知识和课程知识及时提出正确的决策;教师还应是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授者,还要通过反思,提升教学质量。

  四、教学设计题(答案要点)

  26.(1)作者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描绘了小兴安岭四季的景色,抓住了不同季节景物独有的特点,春天生机勃勃,夏天葱郁繁盛,秋天硕果累累,冬天安静宁谧,表达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赞美、喜爱之情。

  (2)【教学目标】

  ①认识本课生字词,会写“汇、挡、献、刮”,初步领会左右结构生字宽窄布局的迎让规律。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尝试记忆背诵喜欢的段落。

  ③探究并发现写春夏秋冬四段的组段规律,学习和积累准确、生动的语言。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⑤练习写家乡的一处景物,尝试运用积累的语言。

  【教学重点】

  ①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了解小兴安岭的丰富的物产,产生喜爱之情。

  ②准确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③学习作者抓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方法,并且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3)【教学环节】

  ①导评谈话

  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教师叙述。

  步骤、方法:板书课题、读题,引出谈话。

  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在语文课上,我们曾经观赏景色奇丽的五彩池,游览过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今天,我们再一起到小兴安岭欣赏那里一年四季美丽的风光。

  ②初读全文

  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本文内容。

  教学手段:师生合读。

  步骤、方法:先读课文,然后说说你对小兴安岭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

  讨论明确:小兴安岭很美丽,有许许多多宝物。

  ③寻找四季景色特殊的关

  目的:知道小兴安岭的美是有季节特色的。

  教学方法:以“春天美”为例,教给学生审美方法。然后,学生自学、讨论,读懂其他三个季节的美。

  教学手段:采用放录像、投影片,让学生讨论的方法。

  步骤:

  第一步:看录像——春天美。

  第二步:默读画批——春天什么景物美?分析这些景物怎么美,是通过哪些词语表达的?思考景物美与树木美有什么联系?

  第三步:引导学生读讲义,相机引导。

  第四步:小结审美学法,用投影片出示——什么美(标划景物);怎么美(分析语句);整体美(联系树木)。

  第五步:运用以上学法自学“夏、秋、冬”几节,先看有关录像,再学习、讨论相关季节景色描写。

  第六步:全班交流学习体会。

  第七步:小结四季美景的特点。

  ④教学总结

  目的:使学生知道关也是不断发展、充实的,美是有强大生命力的。

  教学手段:学生朗读感受,教师总结升华。

  步骤、方法:全班齐读开头与结尾,四人分读“春、夏、秋、冬”,四人合读第二小节。

  布置作业:用学到的词语和描写方法描写家乡的景色。

  结语:小兴安岭这个宝库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开发利用它,并且不断地建设,充实它,使这个大花园随着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更加美丽。

  27.(1)我们知道自然数以“1”为标准,逐次加l而组成自然数序列,例如“5”是由5个“l”组成的,所以任意两个自然数是可以相加减的,2+5表示2个“l”和5个“l”相加,结果为7,就是7个“l”。但是分数不同,分数没有固定的单位,不同分数有不同的分数单位,例如:“4/7”表示4个“l/7”相加,“3/5”表示3个“1/5”相加,但是4/7与3/5不能直接相加,因为两个分数的单位不同。简单来说,5米加3米等于8米。 但是5米不能直接和3厘米相加,需要统一换算成米或者厘米才能相加减。同理,异分母相加减的时候也要统一单位,也就是将分母进行统一。

  (2)【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归纳等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②运用类比方法探索新知,培养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

  ③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

  【教学重点】

  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转化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重要意义。

  (3)【教学环节】

  ①谈话导入

  两周前,老师布置了一项调查、收集资料的作业: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主要有哪些生活垃圾?每种垃圾大约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②教学实施

  首先,交流调查情况,并提出问题。请学生将课前调查的情况进行交流,触发联想,让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融入环境教育中。

  老师:我们知道纸张和废金属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呢?其次,请学生列出算式:3/l0十1/4。

  第一步:探讨3/10+1/4的算法。老师巡视,然后将学生中的几种不同算法列举在黑板上。

  第二步:集体评价。让学生分别对上述几种计算方法进行评价。达成共识:先找10和4的最小公倍数,通分后再相加,单位不同的两个分数是不能直接相加的。

  第三步:归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在集体评价的基础上,老师说明:由于l0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20,所以把圆平均分成20份,这样3/10变成6/20,1/4变成5/20,所以3/10+1/4变成6/20+5/20。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老师请学生打开教材,让学生将自己表述的语言和教材上的文字语言进行对照,学会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最后,设置练习题,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验算,学生完成后,集体讲评。然后请学生表达计算的过程。

  在学生说算法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归纳:异分母分数相减,也是先通分再相减。接着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完成其他两道小题。

  让学生自己归纳,然后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小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③思维训练

  设计新的练习题,增加难度。

  ④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注意在通分时,为了计算简便,应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小学教师资格证全真模拟题】相关文章:

2014口腔助理医师全真模拟题及答案第二套02-17

2022口腔助理医师全真模拟题及答案第六套11-02

2014口腔助理医师全真模拟题及答案第一套02-17

2015年广东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全真模拟题12-30

关于英语全真试题08-12

2017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07-24

英语听力全真试题08-12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07-25

2016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卷及答02-10

2016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