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容斋随笔》的阅读理解及答案(通用8套)
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是一部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的著作,自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无不有所论说,而且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皆倍受称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容斋随笔》的阅读理解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容斋随笔》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1
白居易为左赞善大夫?,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因是贬江州司马。此《唐书》本传语也。案是时宰相张弘靖、韦贯之,弘靖不足道,贯之于是为失矣。白集载《与杨虞卿书》云:“左降诏下,明日而东,思欲一陈于左右。去年六月,盗杀右丞相于通衢中,迸血体,磔发肉,所不忍道。合朝震栗,不知所云。仆以书籍以来,未有此事。苟有所见,虽畎亩皂隶之臣,不当默默,况在班列,而能胜其痛愤耶?故武丞相之气平明绝,仆之书奏午入。两日之内,满城知之,其不与者,或语以伪言,或陷以非语,皆曰:‘丞、郎、给、舍、谏官、御史,尚未论请,而赞善大夫何反忧国之甚也!’仆闻此语,退而思之,赞善大夫诚贱冗③耳,朝廷有非常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以此获辜,顾何如耳,况又不以此为罪名乎!”白之自述如此。然则一时指为出位者,不但宰相而已也。史又曰:“居易母坠井死,而赋《新井篇》,以是左降。”前书所谓不以此为罪名者,是已。
(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左赞善大夫:的东宫太子府属官,负责讽喻规劝。②武元衡:时任右丞相,上朝途中为政敌所杀。③丞、郎、给、舍:皆为朝廷要职。谏官、御史:皆为朝廷言官。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以必得为期 (2)案是时宰相张弘靖、韦贯之
(3)而能胜其痛愤耶 (4)而赋《新井篇》
2.下列加粗的双音节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明日而东 B.仆以书籍以来
C.不但宰相而已也 D.前书所谓不以此为罪名者
3.文中加波浪线的'“此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之”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仆闻此语,退而思之,赞善大夫诚贱冗耳,朝廷有非常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_______________
5.有此文可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原因有(4分)
(1)
(2)
答案
1.(4分)(1)捕获,抓到;(2)考查,查看;(3)承受,忍受;(4)写作
2.(2分)D
3.(2分)宰相武元衡被当街残忍地杀害(1分) 白居易上疏要求限期缉拿凶手(1分)
4.(5分)我听了这样的议论,回家后细想,赞善大夫固然官职低微,而朝中发生这样的特殊事件,当即独自上疏,说这是忠诚,这是义愤,也问心无愧!说这是虚妄,张狂,又怎敢逃避罪名呢?
5.(4分)⑴作为左赞善大夫,上疏力主限期缉拿杀害武元衡的凶手(1分),被认为越职(1分) ⑵白居易母坠井死,他却写了《新井篇》(1分),被认为有违礼教(1分)
《容斋随笔》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2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7分)
①汉光武讨王郎时,河北皆叛,独巨鹿、信都坚守,议者谓可因二郡兵自送,还长安。惟邳彤不可,以为若行此策,岂徒空失河北,必更惊动三辅。公既西,则邯郸之兵,不肯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离散逃亡可必也。光武感其言而止。东坡曰:“此东汉兴亡之决,邳彤亦可谓汉之元臣也。”彤在云台诸将之中,不为人所标异,至此论出,识者始知其然。
②汉高祖没,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以故不发丧。郦商见食其曰:“诚如此,天下危矣。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比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向以攻关中,亡可翘足待也。”食其入言之,乃发丧。然则是时汉室之危,几于不保,郦商笑谈间,廓廓无事,其功岂不大哉?然无有表而出之者!迨吕后之亡,吕禄据北军,商子寄绐之出游,使周勃得入。则郦氏父子之于汉,谓之社稷臣可也。寄与刘揭同说吕禄解将印,及文帝论功,揭封侯赐金,而寄不录,平、勃亦不为之一言,此又不可晓者。其后寄嗣父为侯,又以罪免,惜哉!
(《容斋随笔·邳彤郦商》)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识者始知其然 ____________ (2)非尽族是 ____________
(3)比闻帝崩 ____________ (4)商子寄绐之出游 ____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1)公既西,则邯郸之兵 (2)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B.(1)以故不发丧 (2)必连兵还向以攻关中
C.(1)迨吕后之亡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D.(1)不为人所标异 (2)平、勃亦不为之一言
3.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然无有表而出之者!
(2)其后寄嗣父为侯,又以罪免,惜哉!
4.邳彤阻止光武帝西撤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表达)(2分)
5.根据文意,概括邳彤、郦商的共同点。(4分)
答案:
1. (1)才 (2)诛杀,灭族 (3)等到 (4)欺骗(4分)
2. C(2分)
3. (1)可是没有人表彰他让他得以显露。(表、出,2分)
(2)后来,郦寄承袭他父亲的爵位成为侯,又因为获罪被削夺了爵位,这真可惜呀!(嗣、以、被动句,3分)
4. 不但白白失去黄河以北地区,还会惊动三辅(今陕西中部地区),邯郸的兵马也会逃散(2分)
5. (1)有远见卓识 (2)有拯救汉室之危的大功 (3)有功而无名(4分)
【参考译文】
汉光武帝征讨王郎时,河北地区都叛乱了,只有巨鹿、信都两地还在坚守,有人建议光武帝可由这两郡的兵马护送回长安。只有邳彤不赞同,认为如果按照这个计策行事,不是会白白失去河北地区,更必定惊动三辅吗。且西行之后,邯郸的兵马不肯背弃守城的主将而千里护送,必定会离散逃跑。光武帝被他说服而没有西行。苏东坡说:“这是决定东汉兴亡的关键,邳彤也可被称之为汉的重臣。”邳彤在云台众多将领之中,不被人们认为有与众不同之处,到苏东坡这一论断出现,人们才认识到他的出色。
汉高祖死后,吕后与审食其谋划说:“将领们以前与皇帝都出身于普通百姓,现在侍奉少主,如果不杀尽他们,天下将会不安定。”因为这个缘故而不发丧。郦商见食其说:“如果真的这样做,形势危急了。陈平、灌婴带领十万兵马镇守荥阳,樊哙、周勃带领二十万兵马镇守燕、代,等到听说皇帝驾崩,诸将都被诛杀,必将都率兵马回来攻打关中,汉室的`灭亡就在眼前。”审食其入朝陈述了郦商说的意思,朝廷才为高祖发丧。大汉的天下面临危险,几乎被覆灭,郦商笑谈之间,天下平安无事,他的功劳岂不是很大吗?可是没有人表彰他让他得以显露。等到吕后死,吕禄统领北军,郦商的儿子郦寄骗吕禄出游,使周勃得以入主北军。郦氏父子对于汉朝而言可说是决定社稷安稳的重臣。郦寄与刘揭同劝说吕禄交出兵权,到汉文帝论功行赏时,刘揭被封侯赐金,而郦寄却不被任用,陈平、周勃也不为他说话,他还是不为人所知。后来,郦寄承袭他父亲的爵位成为候,又因为获罪被削夺了爵位,这真可惜呀!
《容斋随笔》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7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①,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②,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③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取。言如蓍龟④,终身不易。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三代以降:夏商周三代以来。②操心制行:思虑行动。③孙氏:孙权。
④言如蓍(shī)龟:(这些)论断像占卜(一样准确)。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2)夙夜忧叹()
(3)一出于诚( )(4)唯荆、益可取()
2.用“/”给文中画线处断句(断三处)。(3分)
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生于乱世,躬耕陇亩。
4.【甲】文中作者追述二十一年的经历,下面对其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追述寓情于事,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
B.希望后主效法先帝任人唯贤,知人善任。
C.表明自己只求报效尽忠,激励后主完成统一大业。
D.劝谏后主体谅老臣,兴复之事应交给攸之、祎、允等人。
5.【乙】文中诸葛亮被称为“千载人”,请简述其理由。(3分)
1.(4 分)(1)自那时以来 (2)早晚(日日夜夜) (3)全(都) (4)只有
2.(3 分)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
3.(4 分)(1)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2)(他)生在乱世,亲身耕种田地(为生)。
4.(3分)D
5.(3分)①他用兵行师,都以仁义之道为本(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
②他的思想行为,都出于对刘玄德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
③他一生都论断准确,料事如神(言如蓍龟,终身不易)。
参考译文:
诸葛孔明是千载伟人,他用兵行军、指挥作战,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他的思想行为,完全出于对刘玄德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他生在乱世,亲自种田谋生,假使没有徐庶一句话的.推荐、刘玄德三顾茅庐的诚心相邀,那么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扬名显达是一定的了。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会见玄德,纵论天下大势时,就提出不可与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可相互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终其一生的经历看,确是不容变更之论。
《容斋随笔》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4
【甲】
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萧颖士风节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颖士有风节之士也。为集贤校理①,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已。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时安禄山宠恣,颖士阴②语柳并曰:“胡人③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颖士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节度使源洧④欲退保江陵,颖士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⑤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集贤校理:官名。②阴:暗地里。③胡人:指安禄山。④源洧wěi:人名。⑤遽:匆忙。
1.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但微颔之
B.颖士不诣/及郡下,诣太守
C.颖士阴语柳并曰/此中人语云
D.乱不久矣/无丝竹之乱耳
2.翻译画波浪线的语句。
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何以战”的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最终意识到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B.甲文语言简洁,骈散结合,错落有致;人物对话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C.乙文画横线句子“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断句正确。
D.乙文萧颖士分别从客观形势、退兵后果这两方面说服源洧按兵不动,固守襄阳。
4.结合甲、乙两文内容,探究萧颖士和曹刿形象的.共同之处。
【答案】
1.D
2.那些身居高位要职的人抵御厉害的叛军如同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啊!
3.C
4.①都心怀国家(以国事为重)。曹刿身为平民,为君主出谋划策;萧颖士无论做官与否,或为郭纳出谋划策,或为源洧分析形势。②都有政治远见。曹刿认为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才是取得胜利的保证;萧颖士能看出安禄山恃宠而骄,将来必有反心;或不让源洧退兵。③都对愚妄浅薄的当权者持否定态度。萧颖士评价郭纳以“儿戏”对抗敌人,轻敌自恃;曹刿说肉食者“鄙”,即目光短浅,都表明了他们对“肉食者”的不屑。
《容斋随笔》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5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8~11小题。(12分)
【甲】
于是(邹忌)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魏郑公①谏止唐太宗封禅②,日:“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③。
(节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魏郑公:魏征。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③夺:使之改变。不能夺,无言反驳。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臣之妻私臣( ) (2)皆以美于徐公( )
(2)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 )(4)今有人十年长患( )
【答案】私:偏爱 于:过,比 谏止:劝阻 患:患病
【解析】“私”原指偏私,不公道,这里是妻子对丈夫的感情,因此可以解释为偏爱。“于”作介词用时,有如下三种意义:①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等,可译作“在”、“到”、“向”、“从”、“对于”等。②表示比较,相当于“过”。③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可译作“被”。“美于徐公”即“美过徐公”,也就是“比徐公美”。“谏”意为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止”是禁止,阻止之意,“谏止”在这里可译作“劝阻”。“患”有担忧,忧虑和忧患,灾祸两个义项。由“忧患,灾祸”引申出“毛病”、“疾病”、“患……病”三个义项,句中“长患”可以理解为长期(久)患病。
2.把下面句中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原文: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2)原文: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
译文:
【答案】(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
(2)如果一定要让他背着一石米,一天走上一百里路,那是绝对不行的.。
【解析】(1)“谤讥”是古今异义词,文中是“批评议论”的意思,不能解释为“诽谤,讥讽”;“闻”也是古今异义词,是听的意思。(2)“使”是一词多义,其中有“命令,派遣”的义项,由此转译为“让”,进而引申为“以致,致使”。在此译作“让”。“负”译作“背”。“得”有“得到,获得”与“表示情况允许,‘能够’、‘可以’之意”两种解释,此间取第二种解释为合理。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3分)
答:
【答案】“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
【解析】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都会紧挨着代词,分析本句可知,词指代的是“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对方,战胜对方的方法是多样的,最直接的手段是军事,即发动战争,但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在诸侯纷争的时代,军备自然不能少,但是如果通过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使对方臣服,那也是上上之策。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就是能够“战胜于朝廷”的具体措施。
4.甲、乙两文中邹忌和魏征劝谏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加欣赏谁?请简述理由。(3分)
共同点:
更欣赏 。理由是:
【答案】目的相同:都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方式相同:都采用了设喻说理,委婉劝说。
更欣赏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魏征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条,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的作用。
更欣赏邹忌。有胆有识,明智,精细,以自身的事情,现身说法,巧妙设喻,暗示。委婉讽(劝)谏,使齐王猛醒,从而纳谏除弊,兴国安邦。
【解析】相同点:都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不同点: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劝谏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义,使国安。邹忌为齐相,看到齐国种种政治弊端,想到“王之蔽甚矣”,勇于规劝齐王纳谏除弊,修明政治。
《容斋随笔》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6
治盗法不同
唐崔安潜为西川节度使,到官不诘盗。曰:“盗非所由通容,则不能为。”乃出库钱置三市,置榜其上,曰:“告捕一盗,赏钱五百缗。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未几,有捕盗而至者。盗不服,曰:“汝与我同为盗十六年,赃皆平分,汝安能捕我?”安潜曰:“汝既知吾有榜,何不捕彼以来?则彼应死,汝受赏矣。汝既为所先,死复何辞?”立命给捕者钱,使盗视之,然后杀盗于市。于是诸盗与其侣互相疑,无地容足,夜不及旦,散逃出境,境内遂无一人为盗。
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及得李公择治齐州事,则又不然。齐素多盗,公择痛治之,殊不止。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刺为兵,使直事铃下。间问以盗发辄得而不衰止之故。曰:“此由富家为之囊。使盗自相推为甲乙,官吏巡捕及门,擒一人以首,则免矣。”公择曰:“吾得之矣。”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予乃知治世问事,不可泥纸上陈迹。如安潜之法可谓善矣,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沉命之计,则变而通之,可不存乎其人哉!
(选自《容斋随笔》)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乃出库钱置三市(市场)B.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鞭子)
C.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狡猾)D.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沉命之计(依赖、仗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然后杀盗于市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B.何不捕彼以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C.如安潜之法可谓善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沉命之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
②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小题4:崔安潜和李公择治盗的方法各是什么?作者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C
小题3:①如果同伙告捕,则免其罪,赏钱和一般人一样多。②于是,便下令凡是窝藏盗贼的人家被发现后,一律拆除房子。
小题4:崔安潜:告发和捕捉到一名盗贼,赏钱五百缗;告发同伙的,可免罪,并有和一般人一样多的赏钱。(1分)李公择:窝藏盗贼的,一律拆除房子。(1分)
作者的启示:世上的事情,不能拘泥于书本上,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通。(2分)
小题1:试题分析:“策”在文言文中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策略、谋略”的意思,在“执策而临之”中是“鞭子”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A项中的'两个“于”都是“在”的于是;B项中前一个“以”表修饰,后一个“以”是“以为、认为”的意思;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的”的意思;D项中前一个“而”表转折关系,可理解为“但”,后一个“而”表顺承关系。经分析本题应选A、C两项。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①句中的关键词有“侣者(同伙)”、“释(免)”、“其(他的)”、“平人(一般的人)”②句中的关键词有“乃(于是,就)”、“之(的)”、“遂(于是、就)”、“清(绝迹)”。最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崔安潜:“告捕一盗,赏钱五百缗。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告发和捕捉到一名盗贼,赏钱五百缗;告发同伙的,可免罪,并有和一般人一样多的赏钱)”;李公择:“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于是,便下令凡是窝藏盗贼的人家被发现后,一律拆除房子。没过多久,盗贼就绝迹了)”作者的启示:予乃知治世问事,不可泥纸上陈迹。变而通之,可不存乎其人哉!(我从上述两件事中认识到,世上的事情,不能拘泥于书本上的记载。可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通,关键还是事在人为。)学生答题时,把文言语句写成白话文即可。
《容斋随笔》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7
汉士择所从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
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从本初,避争地也。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慝将兴。”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为表所害。
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
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及天子都许,俨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遂诣操。
河间邢颙在无终,闻操定冀州,谓田畴曰:“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遂装还乡里。畴曰:“颙,天民之先觉者也。”
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周瑜闻策声誉,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
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
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黩近 黩近:亲近
B.柔举家适河北 适:到
C.子盍去乎 盍:何不
D.袁公多端寡要 寡要:少谋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汉士择所从”的一组是( )
①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
②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
③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
④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
⑤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
⑥策从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朝自从平定黄巾之乱以后,天下动荡不宁,士大夫都在选择自己将要跟随的对象,以此来保全自己。
B.郭嘉是一位有远见的汉士,他初次见到袁绍,就觉得袁绍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于是劝说袁绍的.谋臣辛评离开袁绍。
C.文章列举的一些汉士,更多的是投奔曹操,作者这样安排,可以更加突出这些汉士的远见卓识。
D.作者对荀彧、和洽、高柔、郭嘉、杜袭、赵俨、邢颙、吕范、周瑜、诸葛亮等汉士的选择都持肯定态度。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D
3.A
4.(1) 郡中士人高柔却认为张邈必然会乘机反叛,打算带领家乡人躲避一下。众人都认为曹、张二人关系很亲密,不同意他的看法。
(2) 我们之所以一同来荆州,是因为想保全自己等待时机而已。你若表现才能不停止,就和我们不是一类人。(意对即可)
《容斋随笔》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8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生活,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绝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
1.对下列句子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率一岁四五访其庐 率:总共
B.辄一扣之 扣:求教
C.虽细事不苟也 苟:随便
D.吾自欲致其敬耳 致:表示
2.以下各组句子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组是( )(3分)
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 ②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
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 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⑤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
⑥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绝不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但他却不过于在乎钱财。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5分)
(2)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5分)
答案:
1.A(率:大概)
2.D(①②句主要表现蒋季庄、王茂刚的“隐”;)
3.A(“从来不与外人交往”意思与原文不符。)
4.(1)读书人加强自身修养,专心治学,只求完善自我,不要求被别人知道(或理解),别人也不能知道他们。(“笃”“善”各1分, “不求知于人”句式1分,句意2分。)
(2)天明起床,等卖菜的经过家门,问了菜价多少钱,随他所说的付给菜钱。其它饮食布帛的购买也是如此。( “俟”“直”“然”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读书人加强修养专心治学,只求完善自我,不要求别人知道,别人也不能知道他们,这样的.人物间或有之,我时常痛惜他们的事迹没能流传。近见《上虞李孟传》记载有四件事,因此恭谨地抄录下来。
其一说,慈溪人蒋季庄,正当徽宗宣和年间,鄙视王安石的学问,不参加科举考试,闭门考究经书,不随便和人往来。高抑崇居住在明州城中,大概每年都要四五次到他家去造访他。蒋季庄听说高抑崇到了,一定急忙出去迎接,二人相对坐在小屋里,尽情地谈论,从白天到晚上,几乎忘记睡觉吃饭。高抑崇告辞离开时,季庄都要送他到数里之外。有人间高抑崇说:“蒋季庄不多与人来往,却只有和你交情深厚,你也对他情真意切,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高抑崇回答说:“我终年读书,凡是有疑问而不能决断时,以及自己所缺少而不知道的,每次累积数十条,只要一去造访蒋君,没有不迎刃而解的。”但是蒋季庄的长处,其他人未必能够了解。世上所称道的知己不就是这样的吗?
其二说,王茂刚,居住在明州的林村,在山涧深处。他有个弟弟不喜欢读书,王茂刚就让他经商来生活,他自己却潜心研读,从不轻易出门,尤其对《周易》一书的造诣深邃。沈焕任通判州事时,曾经造访过他。说他的见识旨趣绝对超过专门作传注的人,气质严谨持重,看他所获得的知识,应该是个在学问上永无止境的人了。
其三说,顾主簿,不知道是哪里人,高宗建国之后他南渡寓居在慈溪。他保持廉洁的操行,安于贫贱,不祈求别人知道他。至于他经历过的事情,即使是小事也不马虎。天明起床,等卖菜的经过家门,问了菜价多少钱,随他所说的付给菜钱。其它饮食布帛的购买也是如此。时间一长,人们都信服他了,不忍心欺骗他。假如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读典籍,不喜欢交游。
其四说,周日章是信州永丰县人 。操行耿直廉洁,被县里的人尊敬。他开门教授徒弟时,收人只求自给,不义之财一文不取。他家境很穷,经常一整天断粮,邻里有时便用微薄的东西相馈送,家中时常上顿不接下顿,他宁愿和妻子忍饥挨饿,最终也不求别人。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有客人来访,也高兴地迎请接纳。观察他的容颜,聆听他的论议,无不使人尊敬。县尉谢生把一套袭衣送给他,说: “先生未曾有求于我,是我自己想要表示的一片敬意,接受它没有什么妨害。” 周日章笑着回答说:“一套衣服和万钟粮食一样,如果无理由地接受它,就是不能分辨礼义啊!” 最终还是推辞掉。
【《容斋随笔》的阅读理解及答案】相关文章:
《病人》阅读理解及答案11-01
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11-14
橡树阅读理解答案10-25
幸福阅读理解题及答案10-17
阅读理解《音乐与教育》答案08-04
朱自清春阅读理解及答案09-06
《大学》节选阅读理解及答案02-29
《假币》阅读理解习题及答案10-25
笑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