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的阅读答案
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于堂上,重帷而见其手,请因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伍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
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故有道之士来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赢。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
饥马盈厩,嗼①然,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嗼然,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齐以东帝困于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而卫取茧氏。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略有改动)
【注】①嗼(m):静默无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貌适吾所甚恶也适:恰好,正好B.搏其手而与之坐搏:握住,抓取C.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节:礼节,气节D.故圣人之所贵贵:重视,崇尚【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子胥乃修法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齐以东帝困于天下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之秦之道苟以天下之大D.请因说之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想办法拜见王子光,其目的就是想寻找时机得到重用,他等待数年,终于在吴国施展才能,兴国强兵,大败楚国,最终报了杀父之仇。B.田鸠在秦国呆了三年,想见秦惠王却没见到;后来在一门客帮助下,到楚国拜见楚王,楚王喜欢他,他这才有机会见到了秦惠王。C.饥饿的马、狗在厩棚或窝中默然无声,是在等时机,一旦有了食物它们就不再默然无声;混乱世道的人民,一旦遇到贤能之人就会身心归附,这也是遇到了时机。D.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要成功就需要适逢其时。因而想为百姓忧虑的贤明君主和杰出人士,只有遇到混乱的世道,才是遇上了合适的时机。【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3分)
译文: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2分)
译文:
(3)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分)
译文: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伍子胥想见吴王但没能见到,有个门客向王子光讲了伍子胥的情况,王子光见到伍子胥却讨厌他的相貌,不听他讲话就谢绝了他。(3分)(2)何况我和你在江上捕鱼,在江中的小洲上打柴,以鱼虾为伴侣,和麋鹿成为朋友。(3) 因此燕国虽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是用兵抗敌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用荆轲(行刺)作为策略,才招致了灾祸的来临。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节:符节,用于做凭证。在“节”所在句中,“与”动词,给,交给;“如”,动词,到;以,目的连词。本句意思是说,给了他将军的符节让他到秦国去。
【小题2】都是介词,表被动。A,前者副词,于是;后者副词,竟然。C前者动词,到;后者,定语后置的标志。D前者介词,趁着、趁机;后者介词,由于。
【小题3】“乱适当之矣”即“遇到混乱的世道,正是合适的时机”,但若说成“只有遇到混乱的世道,才是遇上了合适的时机”意思就变了,因而D不恰当。
【小题4】翻译的几个句子,其中有两个是课文中的句子,语言现象都比较突出和明显。⑴句是省略句,也有定语后置句,在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补出省略的部分。⑵句前一句是状语后置句,⑶句是判断句。这些在翻译时都要注意体现句子特点,除此外,就是一定要把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翻译准。恶,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为意动用法,讨厌;辞,谢绝;渔樵,名词活用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始,才;速,招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虚词和对文章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次为B、C级。
点评:阅读文言文,重在对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分析,这是解答各类问题的根本和基础。通过语言分析,才能很好地、具体地感知文言文文本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3)翻译。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特点是所要翻译句子的上下文的大意,来确定要翻译句子的大意,然后再分析句子中的特有的语言现象,运用翻译的`基本方法去规范翻译。
译文:太公望是东夷人,他想平定天下,可是没有贤明的君主。他听说文王贤明,所以到渭水边钓鱼,以便观察文王的品德。
伍子胥想见吴王僚但没能见到,有个门客向王子光讲了伍子胥的情况,王子光见到伍子胥却讨厌他的相貌,不听他讲话就谢绝了他。门客问王子光为什么这样,王子光说:“他的相貌正是我特别讨厌的。”门客把这话告诉了伍子胥,伍子胥说,“这是容易的事情。希望让王子光坐在堂上,我在两层帷幕里只露出手来。请让我借此同他谈话。王子光答应了。伍子胥谈话谈了一半,王子光就掀起帷幕,握住他的手,然后跟他一起坐下。伍子胥说完了,王子光非常高兴。伍子胥认为享有吴国的,必定是王子光,回去以后就在乡间耕作。过了七年,王子光取代吴王僚当了吴王。他任用伍子胥,伍子胥于是就整顿法度,举用贤良,简选精兵,演习战斗。过了六年,然后才在柏举大败楚国,九战九胜,追赶楚国的败军追了千余里。楚昭王逃到随,吴军于是占领了郢都。伍子胥亲自箭射楚王宫,鞭打楚平王之墓三百下,以报杀父杀兄之仇。他先前耕作,并不是忘记了杀父之仇,而是在等待时机。墨家有个叫田鸠的,想见秦惠王,在秦国呆了三年但不能见到。有个门客把这情况告诉了楚王,田鸠就去见楚王。楚王很喜欢他,给了他将军的符节让他到秦国去。他到了秦国,趁机见到了惠王。也告诉别人说:“到秦国来见惠王的途径,竟然是要先到楚国去啊!”事情本来就有离得近反而被疏远、离得远反而能接近的。时机也是这样。有商汤、武王这样的贤德,而没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就不能成就王业,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而没有商汤、武王那样的贤德,也不能成就王业。圣人与时机的关系,就象步行时影与身不可分离一样。所以有道之士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就到处隐匿藏伏起来,甘受劳苦来等待时机。时机一到,有的从平民而成为天子,有的从诸侯而得到天下,有的从卑贱的地位进而辅佐三王,有的从普通百姓进而能向万乘之主报仇。所以圣人所看重的,只是时机。水冻得正坚固时,后稷不去耕种,后稷耕种,一定要等待春天到来。所以人即使有智慧,但如果遇不到时机,也不能建立功业。正当树叶长得繁茂的时候,整天采摘,也采不光,等到秋霜降下以后,所有树木树叶都落尽了。事情的难易,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掌握时机。饥饿的马充满了马棚,默然无声,是因为它们没有见到草,饥饿的狗充满了狗窝,默然无声,是因为它们没有见到骨头。如果见到骨头和草,那么它们就会争枪,不能制止住。混乱世道的人民,默然无声,是因为他们没有见到贤人。如果见到贤人,那么他们就会去归附,不能制止住。他们去归附贤人,难道不是身心都归附吗?齐泯王因为僭称东帝而被天下诸侯弄得困窘不堪,因而被鲁国夺取了徐州。赵肃侯因修建寝陵扰民,人民都不亲附他,因而被卫国夺取了茧氏。凭着鲁国、卫国那样的小国,却都能从大国那里实现愿望,是因为遇到了恰当时机。所以贤明的君主和杰出的人士想为百姓忧虑的,遇到混乱的世道,正是合适的时机。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在做事时两方面都同时达到精巧,事情的成功在于适逢其时。
【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的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阅读答案03-05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阅读答案02-06
《吴士好夸言》的阅读答案02-04
阳货欲见孔子阅读答案04-06
《博学之,审问之》阅读答案02-14
《魏主以平城地寒》阅读答案02-22
《春之怀古》的阅读答案04-05
《颜之仪》的阅读答案03-18
黔之驴的阅读答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