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

时间:2020-12-22 11:17:48 考试辅导 我要投稿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1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①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②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③,诸侯加兵则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守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未几,民富而府库实。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

  (选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②用事者:管事的人。③加兵:兴兵侵犯。

  得 分

  评卷人

  11.用“ ∕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

  君于赵为贵公子

  1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君安得有此富乎 安:

  ②未几,民富而府库实 未几:

  13. 赵奢劝说平原君时,使平原君“以为贤”,充分体现了赵奢 ,

  平原君 。(2分)

  11.君于赵∕为贵公子

  评分意见:本题共1分。

  12.哪里 不久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空1分。

  13.善于劝谏 善于听从正确意见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2

  文言文阅读。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

  2.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译文: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答:

  参考答案:

  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

  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

  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言之有理即可)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3

  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片段,完成文后8—12题。(15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shěn讥笑)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逼迫)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太平),路不拾遗,外户(大门)不闭,商旅野宿焉。

  (节选 司马光《资治通鉴》)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 ▲

  (3)或请重法以禁止。或 ▲(4)朕当去奢省费。 去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安用重法邪!

  小题3:【甲】文中表达了作者“ ▲ , ▲ ”的政治抱负。(2分)

  小题4:【乙】文中唐太宗认为“止盗”应采取什么措施?(3分) ▲, ▲ , ▲

  小题5: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 ”

  (用甲文中的语句填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曾经;(2)归依(3)有人(4)去除

  小题2:(2)怎么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小题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小题4: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小题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4

  魏文侯①使乐羊伐中山②,克之;以封其子击③。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②中山:战国时一小国。③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④趋:快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 (2)克之

  (3)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4)亲下堂迎之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小题3】你觉得魏文侯是个仁君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3分)

  答案:【小题1】(1)讨伐、攻打 (2)攻占、战胜 (3)反通返,返回 (4)亲自

  【小题2】刚才任座说的话很是耿直,所以就知道(您一定是仁君)了。

  【小题3】(1)不是仁君。他以仁君自居,喜欢人家奉承他是仁君,听到颂扬便喜,听到批评便怒。群臣懂得这个理,所以“皆曰仁君”。魏文侯要的就是这个。

  (2)是仁君。从“怒”到“悦”的神态变化以及“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的举动中,可以看出他善于接受意见并及时改正错误。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文章中对魏文侯的具体描写来分析魏文侯的人物形象即可。(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5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①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②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③,诸侯加兵则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守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未几,民富而府库实。

  (选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②用事者:管事的人。③加兵:兴兵侵犯。

  小题1:用 ∕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

  君于赵为贵公子

  小题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君安得有此富乎 安: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几,民富而府库实 未几: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赵奢劝说平原君时,使平原君以为贤,充分体现了赵奢 ____________________,

  平原君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君于赵∕为贵公子

  小题2:哪里不久

  小题3:善于劝谏 善于听从正确意见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如:安这里是疑问代词,哪里。

  小题3:

  试题分析: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6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张巡:“安史”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

  ②令狐潮:初为雍丘县令,后降安禄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潮闻玄宗已幸蜀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巡阳许诺 阳:假装

  C.贼笑不设备 备:防备

  D.潮惭益兵围之 益: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 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吴人焉敢攻吾邑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巡有智谋的一组是( )

  ①巡阳许诺 ②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 ③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

  ④其后复夜缒人 ⑤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 ⑥遇贼兵四百余人,悉擒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杀了他们,士气因此大振。

  B.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几十万支箭,表现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

  C.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雷万春和张巡的治军,并以天道称赞他们,结果遭到张巡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

  D.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贼兵中的许多百姓都来归附他。

  【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参考译文:

  令孤潮将张巡围困在雍丘,两军相互对峙四十多天,朝廷的音讯一点也得不到。令孤潮听说唐玄宗已经到蜀地去了,又用书信招降张巡。(张巡手下)有六个可以开设府署的大将,他们特意进来用兵力不够、无法与敌对抗的现实劝说张巡,并且还说皇上是死是活还不知道,不如投降敌人。张巡假装同意。第二天在公堂上摆出天子的画像,率众将士朝拜,人人都哭了。张巡将这六人拉上前,以国家兴亡的大义斥责他们,然后杀了他们,士气倍增。

  城中箭都用完了,张巡将禾杆束成上千个草人,并给他们穿上黑衣,晚上用绳子拴着放到城下,令狐潮的士兵争先恐后的射向他们,很久才知道他们是草人;张巡得箭数十万只。这以后又在夜里从城墙上放下人来,贼兵觉得好笑没有防备。于是张巡派敢死队员500人,砍向令孤潮的军营,令狐潮的军队大乱,烧掉营垒逃跑,巡部追了敌军十多里。令孤潮感到惭愧,增加士兵继续围困张巡他们。

  张巡派部将雷万春在城墙上与令孤潮通话,贼兵用弩射雷万春,雷万春面部中了六箭却一动不动。令孤潮怀疑看到的雷万春是个木人,于是派探子问明详情,(得知真相后)令孤潮大吃一惊,从很远的地方对张巡说:“刚才看见雷将军,才知道你的军令如山,但是你可知天意如何?”张巡对令孤潮说:“你不识人伦,怎知天意?”时过不多久,张巡派兵出战抓住贼兵将领14人,割下贼兵首级一百多,贼兵于是连夜逃跑,退到陈留,不敢再出来。

  时间不长,叛贼步兵、骑兵七千多人屯集在白沙涡,张巡率部夜袭贼兵,大胜。张巡部返回到桃陵,遇上叛贼的救兵四百多人,将贼兵全部抓获,并对他们作出不同的处理,妫、檀两州的兵士和胡兵(安禄山起兵谋反地方的兵士)全部杀掉,荥阳、陈留郡被胁迫而来的兵士,全部放掉,让他们回去做自己的本业。十天里,老百姓离开贼兵前来归附的有一万多户。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7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 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晒:微笑。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上 与 群 臣 论 止 盗

  【小题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或( ) (2)自是( ) (3)遗( )

  【小题3】.说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的意思(2分)

  【小题4】.唐太宗“止盗” 的方法与群臣有何不同?请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小题5】.从上面短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个怎样的君主?请作出评价。(2分)

  答案

  【小题1】上与群臣/论止盗

  【小题1】(1)有人 (2)从此,从这以后 (3)失物,丢失的东西

  【小题1】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

  【小题1】群臣:请重法以禁之;唐太宗: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小题1】贤明、体恤民情、倡导廉洁

  解析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8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

  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知东都选事 知:主持,主管

  B.以为知古必德臣 德:恩惠,恩德

  C.而薄知古负崇 薄:轻视,看不起

  D.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 微:地位卑微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 而君幸于赵王

  B.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 相如因持璧却立

  C.朕以天下事委姚崇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D.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名相姚崇高超的行政能力的一组是( )

  ①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 ②是必以事干魏知古

  ③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 ④此必姚崇之谋也

  ⑤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 ⑥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②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皇上召见姚崇时问及姚崇儿子的有关情况,表现了对姚崇的了解和信任。

  B.皇上以为姚崇必为其子隐, 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深意,所以主动在皇上面前表示自己和两个儿子势不两立。

  C.姚崇认为自己的儿子挠陛下法不应因臣逐知古。皇上却认为知古有负于姚崇,因而瞧不起他。

  D.源乾曜奏事或称旨,皇上说: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这些话重在说明皇上对源乾曜很不满意。

  13.翻译

  (1)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3分)

  (2)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3分)

  (3)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4分)

  参考答案:

  9.B (动词,感恩。)

  10.C (C介词,把、将; A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介词,表被动。B介词,通过;连词,于是,就。D表感叹语气;形容词词尾。)

  11.A (①姚崇轻视不信任知古②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意图,机变的表现⑥姚崇自我得意的话,①②⑥不是表现高超的行政能力)

  12.C (A、不能表现皇上对姚崇了解和信任;B、没有与两个儿子势不两立;D、这些话表现皇上对姚崇的器重。)

  13.(1)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

  (2)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

  (3)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参考译文:黄门监魏知古本是小吏出身,凭借着姚崇的引荐,才与姚崇同朝为相,姚崇内心里有些轻视他。没多久魏知古被授予吏部尚书职务,负责主持东都洛阳的官吏铨选之事,姚崇却另派吏部尚书宋在门下省负责审定吏部、兵部注拟的六品以下职事官。魏知古因此对姚崇十分不满。

  姚崇的两个儿子在分设于东都洛阳的中央官署任职,倚仗其父对魏知古有恩,大肆揽权,为他人私下向魏知古求官;魏知古回到长安后,把这些事全都告诉了玄宗皇帝。过了几天,玄宗漫不经心地向姚崇问道:您的儿子才干品性怎么样?现在担任什么官职啊?姚崇揣摸到了玄宗的心思,便回答说:臣有三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在东都任职,他们为人欲望很大,行为也很不检点;现在他们一定是有事私下嘱托魏知古,只不过是臣没有来得及去讯问他们而已。唐玄宗原先以为姚崇一定会为他的儿子隐瞒,在听了他的这番回答之后,高兴地问道:您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姚崇回答说:在魏知古地位卑微之时,臣曾经多方关照他。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唐玄宗因此而认为姚崇公正无私,而看不起魏知古的忘恩负义,想要罢黜他的职务。姚崇坚决地请求玄宗不要这样做,他说:此事乃是臣的两个儿子有罪,破坏了陛下的法度,陛下赦免他们的罪过,臣已经是感到万幸了;如果由于臣的缘故而斥逐魏知古,天下的人们一定会认为陛下是在偏袒臣,这样会累及圣朝的声誉。唐玄宗沉吟了很久才答应了他的请求。辛亥(二十五日),魏知古被免去相职,改任工部尚书。

  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只用了一会儿功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那些宰相相比?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

  姚崇自己没有住宅,寓居在罔极寺中,因身患疟疾向玄宗请假,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源乾曜上奏言事时,每当他的回答符合玄宗的旨意,玄宗总是说: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如果有时的回答不符合玄宗的旨意,玄宗就说:你为什么不事先与姚崇商量一下呢!源乾曜也常常向玄宗道歉,承认确实是如此。朝中一有大事,玄宗就要让源乾曜到罔极寺询问姚崇的意见。癸卯(疑误),源乾曜请求将姚崇从罔极寺搬到四方馆居住,并准许他的家属入馆照料他的病,玄宗答应了这个要求。姚崇认为四方馆内存有官署的文书,不是病人应当居住的地方,因此坚决推辞。唐玄宗对他说:设置四方馆本来就是为官员服务的;朕安排您住进来,是为国家考虑。朕恨不得让您住到宫里,您还有什么可推辞的呢!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

  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信陵君追至函谷关,抑之而还。

  安陵人缩高之子仕于秦,秦使之守管。信陵君攻之不下,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为执节尉。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之。使吏导使者至缩高之所。使者致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父攻子守,人之笑也;见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使之安陵君所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城也,手授太府之宪。宪之上篇曰:臣弑君,子弑父,有常不赦。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今缩高辞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我负襄王之诏而废太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猛而自用,此辞必反为国祸。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信陵君闻之,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摘自: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

  王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求得晋鄙客,令说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复为将,诸侯皆属,天下徒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王又数使人贺信陵君:得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乃使人代信陵君将兵。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以酒色自娱,凡四岁而卒。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患之。 患:以为患。

  B.使使者谢安陵君曰。 谢:道歉。

  C.吾已全己。 全:使保全。

  D.乃使人代信陵君将兵。 将:将军。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信陵君悍猛而自用的一组是

  ①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 ②有敢为魏使通者死。 ③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 ④ 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 ⑤信陵君大怒,遣使之安陵君所。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魏国难当头之际,信陵君力排众议,挺身而出,抑蒙骜于关内,救魏国于水火。

  B.子守管城的安陵人缩高因信陵君的命令而进退两难,但最终因安陵君而化险为夷。

  C.信陵君复为将后,又自恃功高,日夜以酒色自娱,终被魏王不信而遭废黜。

  D.信陵君重于诸侯,是因为他能为国纾难,而再度被黜,则因为魏王之不明不察。

  参考答案:

  10.D(将,动词,统领。)

  11.B

  12.D(A 信陵君力排众议,挺身而出不合文意。B项化险为夷不妥。C项自恃功高无依据,另外,因果倒置,应该说是被魏王不信而遭废黜后才日夜以酒色自娱。)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2分)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①,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次之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于前,大败智伯之众,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②,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智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也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周纪一》)

  【注】①二子:即韩康子、魏桓子。此二人与赵襄子、智伯都是春秋末年掌握晋国命运的“六卿”之一,此时已剩他们四卿,他们争斗兼并的结果,就是“三家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

  ②羽括:弓箭

  10.对下列四句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康子履桓子之跗 履:踩

  B、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 潜:秘密。

  C、才者,德之资也 资:财物

  D、小人智足而遂其奸 遂:实现。

  1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常以身翼蔽沛公

  B、韩、魏翼而击之 秦王还柱而走

  C、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2.作者认为才和德是有区分的,要以德为先,下列句子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一句是:

  A、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B、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

  C、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D、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13.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智伯联合韩、魏两家进攻赵氏,在智伯谈到水可以灭亡国家的时候,两家与智伯产生隔阂,渐渐心生叛意。

  B.赵襄子派张梦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C.司马光对人才做了界定: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智兼亡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

  D.司马光的用人观可以归结为:任人唯贤。即:先用圣人,次用君子,再次用愚人,最后用小人。

  14.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

  (1)为之期日而遣之。(2分)

  译文:

  (2)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3分)

  译文:

  (3)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4分)

  译文: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夹竹桃的阅读答案04-05

中国的阅读答案03-29

学费的阅读答案03-29

放学的阅读答案03-28

《送花》的阅读答案03-27

《成熟》的阅读答案03-26

生日的阅读答案03-25

秋夜的阅读答案03-22

《误认》的阅读答案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