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盈的浮动的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轻盈的浮动的
朱以撒
①站在自家的院子里就可以看到徐缓的山坡上一大片的芦苇正在迎着来风。一个人对于居住的选择,有时是游移在具体的房屋之外的,面积、质、形制这些可以测的部分被忽略了,而感觉、视觉站出来说话——以前我买临水的房子,是由于水际一株品相周正的大榕树,它的雍容圆满体现了良好的生态。而今我看上这套山居,正是因为在一个蜻蜓乱飞的黄昏,我与满山坡的芦苇相遇。它们在夕阳下闪动着银子般的光泽,使人下定决心不再犹豫。
②芦花是柔软之物,一阵风起,芦花悠悠,有的就飘进了院子,落在案上或者我的肩上。宋人黄庭坚曾说兰花之香是国香,生于深山里,不为人知却照样芳香。看来天下万千植物都是如此,顺天适性,和人是毫无关系的。它们与人不同的就在于自然而然,何所来何所去,尽随风来雨往。一朵芦花落在我的袖子上,不是因为它的重,而是它的柔软被我感受到——柔软往往是使人感到温暖的一种形态,毛茸茸的、蓬松的,使人放心。那些敛约的神情,优雅的姿势,朴素的色调,都在人们乐意接受之列,只是后来坚硬越发突兀,放纵恣肆,攘袖瞠目,也就离柔软渐渐远去。一个人老迈时,坚硬的牙齿全脱落了,又以坚硬的假牙来替代,而一条柔软的舌头却完好如新——道理是可以讲得通的,可是在现实中,大多数人还是争当牙齿,以坚硬面对世界。
③自然之力也难以摧折一丛芦苇——这是台风过后的景象,纤细之秆的韧性显露出来,在随势俯仰中成为一道委婉的弧线。芦苇就是野草一般的植物,与荆榛莽葛一样,由于过于野而有贱气,人们会在院子里种一片竹子以示高洁,却不会种一丛芦苇。由于不为人栽种,它的野性形成的内部力越发有劲道,只是向来重外表的人浑然无知。
④让芦苇入画的人当然有。这也预示着这个人要有与之相契合的心性,有野的一面,也有细如牛毛的一面。以工笔来再现一丛芦苇,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或者更长——人们往往用时间的长短来衡劳作的难易,不仅是手上功夫,更是内心的契合,能否把这种植物,从秆的坚韧圆劲到花的迷蒙、缥缈、清虚都表现出来。如果不行,说明与这种植物内在缺乏一条相通的路径。那么就不要坚持了,可以改为画竹,竹的硬朗实在比芦苇的虚无柔和更易于把握,而细微正是这个时代的人最难触及的。细而不弱,功力见矣。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那么,就慢慢来吧,毫厘不爽,纤缕必见,最后连画家也成了一秆芦苇。唐子西说:“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为何会有度日如年之感?只缘于置身于植物之间,与植物居。植物的生长是看不到的,只能积多了时日才见出不同。那么,一个人终日可见芦苇,他也会多一些徐徐的闲雅,慢慢地做一件事,把它做好。慢的可靠性可以从慢生长态的植物中体现出来,由于内在储存了大的时日,质地厚实强大,它们成了植物中的精品。
⑤夕阳敛约光线时,芦苇丛中都是声响,归巢的鸟掠过,又停留其间,聒噪聒噪,反而显得芦苇的静谧安详。植物与植物是不同的,静默不语的和发出声响的,共同应对着时光。杨树皮白光洁,一阵风来就哗哗作响悲怆不已,这种与宗教有所关联的植物使人听其声而不安。芭蕉偌大的叶片发出的啪啪巨响,似乎要掀动屋瓦,在空旷里生出寒意来。没有人会听到芦苇的声响,这是一种不出声响的植物。是这个世界太嘈杂了,淹没了它的私语。这也使芦苇的气息素来都往下走,温和、素淡、清凉,还有些许薄薄的寂寥。永远是那般的细腻修长,极了旧日里清瘦的文人,轻轻地来,轻轻地往,静静地翻书,静静地行文,少与人交接而乐于自处。
⑥水边的人终日可以看到流水,山里的人终日可以开门见山,时日久了也就成了山水的一个部分。
⑦坐对青山,日子悄然而缓慢,如同满山草木天生天养。如果一个人住在三环边上,可以看到千百汽车蟑螂般地穿梭,声浪向上翻卷,进入房内,心紧了起来,动作紧了起来。谁有当年陶渊明的淡定,心远地自偏呢,把繁华的喧嚣视同安宁的桃源。一种感受都是很个人的,我相信人都有从坚硬过渡到柔软的一个过程,它是一个朴素的回归,它可以是一家人围在一起的一次晚餐,可以是一次安然无忧的入睡,可以是一次负暄时的陶陶然的心情。一个人在注视芦花的轻柔时,他对于寻常日子的寻常要求,也倾向于如此。
(选自 2017 年 6 月 9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9. 分析第①段加点词“相遇”的表达效果。
10. 解释第④段画线句的含义。
11. 第⑤段中描摹了哪些声响?其用意是什么?
12. 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本文标题“轻盈的浮动的”的理解。
【答案】
9.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引出芦苇,点出“我”因芦苇而看上这套山居(含蓄地点出我买下这房子的原因),暗示“我”与芦苇的心性相契合。
10. 画家长时间画芦苇,慢慢地喜欢上了芦苇,细心的描摹中,内心与芦苇想契合,具有了芦苇的心性,也具有了野性和细微的品性。
11. 本段描摹了多种声响:有归鸟的.聒噪声,有杨树的“哗哗”声,有芭蕉“啪啪”巨响;作者通过鸟鸣的嘈杂、杨树的让人不安、芭蕉的令人心生寒意,作者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反衬出听不见的芦苇之声的静谧、温和、素淡和清凉,表达作者乐于自处的生活态度。
12. 作者以“轻盈的浮动的”为题,具有两层含义:“轻盈的”是实指芦苇纤细劲圆的秆和迷蒙、缥缈、清虚的花; “浮动的”是虚指芦苇敛约、优雅、朴素的品质;作者想通过这个题目,表达自己从芦苇身上感悟到的生活道理,即:以柔软的态度面对世界,那些自然野性的更具内在的力量。进而抒发了自己对闲雅、朴素、安宁、寻常生活的向往。
【解析】
9. 试卷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中某一词语表达效果的探究,此类题目首先要考虑该字词是否活用或使用修辞,若有要先指出。“相遇”一次用在人和芦苇之间,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该词所在句子,可知,正是这样的“相遇”才促使“我”看上这套山居,也表现了“我”与芦苇的心性契合。
点睛:体会文中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一般思路为在原文语句中勾画加点字词;分析该字或词的字面意思;分析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答题方法分两种,一种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字词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表达)了××。一种是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字词是××意思,写出了××,表现(表达)了××。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散文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的含义有基本含义和深层含义之别。句子的基本含义即表层含义;句子的深层含义,如哲理含义、隐喻(象征、比喻、双关、感情)意义,这样的句子须在总揽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从“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那么,就慢慢来吧,毫厘不爽,纤缕必见,最后连画家也成了一秆芦苇”这句话来看,“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表现了画家在长时间的描摹芦苇的过程中慢慢喜欢上芦苇;“就慢慢来吧,毫厘不爽,纤缕必见”表现了画家描摹的细致,这都是该句表层的含义。“最后连画家也成了一秆芦苇”这句话则有深层含义,根据第四段可知作者笔下的芦苇是“有野的一面”的,与竹子相比是虚无柔和的,那么“画家也成了芦苇”的意思就是画家在描摹中,内心与芦苇想契合,具有了芦苇的心性,也具有了野性和细微的品性。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反衬(以动衬静)的手法。题干指明了答题区间为第⑤段,同时要求考生先从该段中筛选出该段中描摹的声响,并分析作者描摹这些声音的用意。考生筛选信息时会发现,除了芦苇发出的声音,该段描摹的其他声音都比较响,动静比较大,与“没有人会听到芦苇的声响,这是一种不出声响的植物”的私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了听不见的芦苇之声的静谧、温和、素淡和清凉,表达作者乐于自处的生活态度。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散文标题的理解,解答该题,要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含义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作用通常有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哲理;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作者以“轻盈的浮动的”为题,轻盈的是芦苇的一层特点,浮动的是它的另一特点,文本第二段、第四段、第七段都写了芦苇花的轻柔,而能浮动的即芦苇的敛约、优雅、朴素的品质,作者对芦苇抱着赞美的态度,悟到了以柔软的态度面对世界,那些自然野性的更具内在的力量。进而抒发了自己对闲雅、朴素、安宁、寻常生活的向往。
【轻盈的浮动的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夹竹桃的阅读答案04-05
中国的阅读答案03-29
学费的阅读答案03-29
放学的阅读答案03-28
《送花》的阅读答案03-27
《成熟》的阅读答案03-26
生日的阅读答案03-25
秋夜的阅读答案03-22
《误认》的阅读答案06-03
《白鹅》的阅读答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