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三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时间:2021-04-01 12:11:13 考试试题 我要投稿

高三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高三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寺庙漫谈

  “白日游山,夜晚看庙”说的是传统的游历内容,同时也道出了寺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寺庙是中国一种典型的宗教景观,而从艺术的角度看,则意义就更加重大了。寺庙是我国的艺术宝库,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最初“寺庙”并不是指宗教活动场所,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庙,是指祭祀祖先的祖庙。如今寺庙成为了佛道儒教乃至原始宗教或民间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既然是供奉神明的地方,自然要突出与市井所不同的那份清幽,这就体现在了寺庙的建筑格局上。

  寺庙的建筑格局因宗教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佛寺的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我国的回族、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因而我国的清真寺也有很多。最初建造的伊斯兰教寺庙完全是阿拉伯式的建筑,以后逐渐采用了中国传统木建筑形式,但在建筑制度、总体布局和内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伊斯兰教的特点。道教是在我国本土上诞生的,也是我国特有的宗教。根据文献记载,道观远在唐代就有了,但真正的大规模地修建道观是从元代开始的。它的建筑布局也体现着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由北至南依次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除了这种大型的道教宫观外,还有很多民间寺庙,多供奉着道教神仙,当然也有些供奉的是民间崇拜的英雄人物。多神供奉一庙这在中国的寺庙里是很普遍的现象,寺庙的结构布局也是大同小异。

  中国这种建筑结构与同样是宗教建筑的西方教堂相差甚远,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在于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而西方的教堂则在市井随处可见,建筑学家指出,欧洲的教堂建筑多是高大拱型穹顶、繁复的尖塔及彩绘玻璃窗,无不体现着宗教寓意。四面皆壁的封闭空间、弯曲的围闭形成的穹顶及尖塔的笔直通道暗示着上一层空间的存在,这就是天堂,人世是苦难的,只有天堂才是乐土。建筑的每处细节无不用心良苦地表达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而中国的寺庙则恰恰相反,由于采用了“舍宅为寺”院落式布局,神的居所与人的居所一致,其实旨表明乐土就在现世、在人间,天人合一,人神同在。中国古老的勘舆思想更影响了寺庙的选址,选在景色秀丽,古木参天,云蒸霞蔚的风景名山建寺庙,为的是突出寺庙的脱俗,却达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此外,中国的园林式建筑格局也影响了寺庙的结构布局。广植苍松翠柏、奇花异木,突出了寺庙的清雅不俗,气韵生动。寺庙与园林,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摘自《百科知识》2007/06下半月刊 刘扬,文章有删节)

  1.下列对“寺庙”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寺庙不仅是中国一种典型的宗教景观,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

  B.最初“寺庙”并不是指宗教活动场所,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和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称为寺。

  C.汉代以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宗教建筑的专称。

  D.现在的寺庙成为了佛教、道教乃至原始宗教或民间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

  2.下列不能作为“寺庙的建筑格局因宗教的不同而略有不同”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

  A.佛寺的建筑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

  B.如今的伊斯兰教寺庙采用了中国传统木建筑形式,但在建筑制度、总体布局和内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伊斯兰教的特点。

  C.道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着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由北至南依次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

  D.民间寺庙多供奉着道教神仙,也有些供奉的是民间崇拜的英雄人物。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教是在我国本土诞生的,也是我国特有的宗教,所以它在我国出现得也最早。

  B.西方教堂四面皆壁的封闭空间、弯曲的围闭形成的穹顶及尖塔的笔直通道是天堂的象征。

  C.中国古老的堪舆思想决定了中国的寺庙建在景色秀丽、古木参天、云蒸霞蔚的风景名山中。

  D.在中国的佛寺中,也可能供奉着道教神明太上老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文,完成4-7题。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人。性沉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多所贯综,美谈论,善属文。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遇太宗行藉田①之礼,文本上《藉田颂》。及元日临轩宴百僚,文本复上《三元颂》,其词甚美。文本才名既著,李靖复称荐之,于是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文本自以出自书生,每怀谦抑。平生故人,虽微贱必与之抗礼。居处卑陋,室无茵褥帷帐之饰。事母以孝闻,抚弟侄恩义甚笃。太宗每言其“弘厚忠谨,吾亲之信之”。是时,新立晋王为皇太子,名士多兼领宫官,太宗欲令文本兼摄。文本再拜曰:“臣以庸才,久逾涯分,守此一职,犹惧满盈,岂宜更忝春坊②,以速时谤?臣请一心以侍陛下,不愿更希东宫恩泽。”太宗乃止,仍令五日一参东宫,皇太子执宾友之礼,与之答拜,其见待如此。俄拜中书令,归家有忧色,其母怪而问之,文本曰:“非勋非故,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亲宾有来庆贺,辄曰:“今受吊,不受贺也。”又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南方一布衣,徒步入关,畴昔之望,不过秘书郎、一县令耳。而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

  注:藉田:古代帝王于春耕前耕农田的活动,作出鼓励农耕的样子。②春坊:指太子宫里。

  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  直:值班,当值

  B.抚弟侄恩义甚笃  笃:深厚,真诚

  C.畴昔之望,不过秘书郎、一县令耳  畴昔:往时,往昔

  D.岂宜更忝春坊,以速时谤  速:加快,加速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岑文本“忠谨”的一组是(3分)

  ①及元日临轩宴百僚,文本复上《三元颂》,其词甚美

  ②臣请一心以侍陛下,不愿更希东宫恩泽。

  ③平生故人,虽微贱必与之抗礼

  ④非勋非故,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

  ⑤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

  ⑥事母以孝闻,抚弟侄恩义甚笃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岑文本谦虚谨慎,不含慕权势。太子是储君,兼任太子的属官,可以巩固自己的权势,但他不愿这样做;对升任中书令也不喜反忧,因为他担心责重位高,不能胜任。

  B.岑文本学识渊博,能够融会贯通,又善于写文章。他所作的《藉田颂》《三元颂》深受人们的称赞,因此唐太宗很器重他,让他担任秘书郎,掌管国家的机密。

  C.岑文本廉洁朴素,不看中财富。虽居高官,他却住在低矮简陋的地方,屋里连褥垫、帐幔之类的装饰都没有;有人劝他置产业,他却为承受朝廷的俸禄多而不安。

  D.岑文本深得唐太宗的信任。这不仅因为他的才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的忠谨仁厚,所以太宗希望他能够多与太子沟通,并且叫他担任中书令,真是用心良苦。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本才名既著,李靖复称荐之,于是以文本为中书侍朗,专典机密。(3分)

  译文:

  (2)非勋非故,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4分)

  译文:

  (3)而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3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娉婷,指美丽的弹筝女。

  8.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3分)

  答:

  9.上片后五句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4分)

  答:

  10.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4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名句默写(四题任选三题,每空1分,共6分)

  (1)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 。《琵琶行》

  (2)风急天高猿啸哀, 。 ,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锦瑟》

  (4)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 。《赤壁赋》

  乙 选考题

  请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2-15题。

  美的导师·席慕容

  孩子们的幼年,是一片宽阔的原野,你可以在上面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你也可以在原野上放一把野火,透过这团野火,孩子的世界会变得更多彩,更有生命力,老师笔记。孩子是你的,虽然他往后的岁月要靠他自己,但是,在这最初的几年,在他依偎在你身旁的这几年,他完全要靠你。靠你供给他所有的经验、所有的知识、所有的有关美的记忆。

  让我们来做他的“美的导师”。

  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径,我们先从最容易,最直接的做起,就是:多带他们接近大自然。

  观察儿童画,我们可以发现,越年幼的孩子,对自然界的向往越大。他们作画的题材虽然以小我为中心,但是,每一张图上,总不会忘记加上一个太阳公公、一座山或者一朵小花。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创作的泉源,孩子们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幼年时一切的记忆都会深深地留在心中。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表面上也许看不出来有什么不一样,不过,我可以向你保证,你的苦心和你的努力绝对不会白费的。

  至于如何培养这种接触呢?我想,从婴儿能够出户接受日光浴时便可开始了。假如家居在乡下,或者近郊,那比较没有问题,但是假如家居在闹市里,做母亲的就要稍微辛苦一点了。

  有一位女作家,在孩子幼时,因为家居在植物园附近,她常常带着孩子去散步。在散步时,总会教年幼的孩子辨认一两样植物,除了辨认名称以外,还仔细观察花、叶、枝的不同。孩子长大以后,母亲逝世了,这个孩子在追念母亲的文字之中承认:虽然和母亲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但是最难忘的,仍然是幼年时在植物园中的散步。

  试想一下,一个年轻的母亲,牵着幼儿稚嫩的小手,在绿荫深处漫步,这个行动的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母亲从其中也能得到很大的快乐,更何况幼小的敏感的心灵呢?

  也许有些母亲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第一没有时间,第二家不住在植物园附近,第三散步是需要闲情逸致的,生活这样紧张,工作这样繁重,哪能天天带孩子散步。给他们吃,给他们穿,就已经很费力了。

  《中国母亲的书》的作者张天麟先生,说了句很发人深省的话:

  ——中国不患物贫而患心穷。

  “心穷”!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中国人很爱贴标语:“现在的儿童,就是将来的栋梁”,“儿童是民族的幼苗”。每个成人都会点头称是,并且也深信不疑。但是,却没有人,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儿童的心灵的充实.没有灌溉的幼苗会长得好吗?

  其实,儿童所需求的,我们很容易就可以使他们满足。就像一天工作完毕后,父母可以带孩子们在家居的附近散一下步,在阳台上浇一下花。也许一天只要十分钟,假如不能天天实行的话,哪怕一个星期两次,一次也行。让孩子们和你一起观察这个世界,让大自然走进他们心中。

  孩子们会知道感激的。(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注:席慕容,台湾当代著名女诗人,画家。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教育宜从幼年开始,美的教育也不例外。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真诚、质朴、丰富的内心世界,显示出作者的美好修养和对教育的独到见解。

  B.文章用较多的篇幅阐述了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作为父母,不能对孩于放任自流,而要加强家庭教育,促使他们茁壮、健康地成长。

  C.如果美育开始得早,引导得法,孩子一生都会因此而收益无穷。说得窄一点,这是一种品位的养成教育;说得宽一些,这其实就是整个人格的养成教育。

  D.文章意在告诉所有的年轻父母,要学会用温和、从容的态度,牵着孩子的手,从幼年开始就能让他们感受到“美”的存在,因而终生与美同行。

  E.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心灵和画家的审美眼光,夹叙夹议,用语华美,将文章写得如诗如画。文中诚恳的态度、热切的忠告,一定会打动无数父母的心。

  13.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⑴在原野上放一把野火。(2分)

  答:

  ⑵中国不患物贫而患心穷。(2分)

  答:

  14.为什么说多带孩子接近大自然是做其“美的导师”的最容易、最直接的方法和途径?(6分)

  答:

  15.作者针对许多父母借口紧张繁忙而忽视对孩子美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论述?通观全篇,请分条概括。读了本文,你对文中所论话题有何见解?请简要回答。(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16—19题。

  银牌,重似金牌

  在2006年冬季奥运会昨晚(北京时间今天凌晨)的花样滑冰比赛中,俄罗斯名将托特米安尼娜/马列宁以总成绩204.48分夺得双人滑冠军,中国选手张丹/张昊受伤获得银牌,申雪/赵宏博获得铜牌。

  意大利都灵时间13日21时21分。意大利著名的《蝴蝶夫人》乐曲在都灵帕拉维拉体育馆响起,分别身穿黑白衣服的赵宏博、申雪深情对望,顺畅滑行、有力的起跳、优美的螺旋线……在短暂的动作稍紧后,赵宏博和申雪完全进入了状态。在一道完美的弧线后,赵宏博腾空而起,如一道黑色闪电,转体三周,稳稳地落到冰面——令人担心的后外点冰三周跳就这样轻松地成功了。之后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五次热烈的掌声响起,为的是这个脚腱断裂后才半年就站立在冰面上的刚强汉子。音乐终止,掌声、欢呼声长达数十秒。

  “124.59!”自由滑分列在已经出场的15位选手的首位,加上短节目的62.32分,他们的总分也排到了首位。不过十几分钟后,最后的决斗开始了。短节目中成绩最好的四对选手依次上场,倒数第二个出场的俄罗斯王牌组合托特米安尼娜/马列宁顶住压力,以近乎完美的表演得到高于赵/申组合的分数。中国队花样滑冰金牌的突破希望,寄托在了三对中国选手中最年轻的张丹/张昊身上。

  22岁的张昊轻松地微笑出场,21岁张丹则神情有些严肃。表演开始不久,意外发生了:张丹在完成被认为唯一可以击败强大对手的秘密武器——抛四周跳时失败,她重重地摔在冰面上,再飞速滑行撞向挡板。张丹想站起来,又重重地倒了下去,她左腿内侧已经严重拉伤。

  音乐突然停止,观众哗然。张昊轻轻拉起张丹,“还能滑吗?”这位清秀的哈尔滨姑娘点了点头,然而刚站起来又疼得蹲了下去。张昊把她扶到出口处,他已经不打算再上场比赛了。体育馆很静,观众都在关切地注视着张丹,掌声一阵响过一阵。两分钟后,张丹对拍档再次点头:我行!

  音乐再次响起。那是《龙的传人》。张丹忍着剧痛滑向场中央。他们开始只是慢慢地滑,慢慢地做动作。顷刻,张丹加速了!张昊跟上,节奏又回来了!重新开始的表演是那么完美,那三周接两周跳、抛三周跳,张丹都完成得那样精彩出色。他们就在没有停过的掌声中完成了也许是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表演。

  张丹在张昊的搀扶下滑到打分区,一直咬牙完成比赛的姑娘一见到教练姚滨,眼泪才簌簌淌下来:“对不起!”等候比分时,张丹的左腿已被队医包扎得严严实实。

  “189.74分”,张丹/张昊超越了申雪/赵宏博夺得银牌!一旁的托特米安妮娜/马列宁如释重负地拥抱在一起,观众却把更热烈的掌声给了张丹和一旁的赵宏博。因为那一刻,他们感动了全世界。

  〖相关报道〗

  何振梁:他们是英雄

  新华社都灵电(记者阎涛、刘阳)中国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在冬奥会花样滑冰比赛结束后,对新华社记者说,张丹张昊和申雪赵宏博两对花样滑冰运动员“永不放弃的精神震惊了全世界,他们是中国的英雄。”

  何振梁谈到中国运动员的表现时,眼含热泪。对于张丹/张昊在受伤后坚持完成比赛,何振梁说:“这种精神震惊了全世界,本来他们可以放弃比赛,但他们决不放弃,拼全力去完成,很了不起!” 对于申雪/赵宏博的表现,何振梁说:“他们的精神很顽强,虽然赵宏博的膝伤刚好,但他发挥得十分不错,两人的音乐表现力非常强。”

  何振梁说:“比赛的名次已经不重要了,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这种精神值得全国人民高兴。”

  张丹:我决定继续比赛

  新华社都灵电(记者高鹏、王镜宇)张丹在赛后说,摔伤后继续参赛是她自己的决定。

  开场后不久,两人便向至今无人在大赛中完成的“抛四周跳”发起冲击,然而张丹在落地时双腿叉开,重重摔在了冰面上。重新站起来后,张丹已经无法再继续做动作。人们以为他们将放弃比赛,只见教练姚滨同两人说了几句话,他们又重新回到了冰场。

  “(继续比赛)不是教练的意思。奥运会四年才一次,我们不想错过这次机会。”张丹解释说。

  姚滨:最残酷的大赛

  新华社都灵电(记者王镜宇、阎涛)赛后中国花样滑冰队总教练姚滨说,这是他经历过的最残酷的比赛。姚滨说,当时张丹/张昊做“抛四周跳”那个动作时,起跳很好,但是张丹在空中转到最后一圈时有些犹豫。结果落地摔倒,左腿内侧膝关节重重地磕到冰上。

  姚滨承认,在是否让张丹继续比赛的问题上,当时自己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从保护运动员的角度看,不希望她继续参赛。但是另一方面,我也不希望他们放弃这么好的机会。根据我们多年来训练的情况,这个时候决定权完全在他们自己。

  16.下列对这系列报道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这组报道,从不同的角度,借助多人对该事件的态度,赞扬了张丹、张昊在赛场上表现出的永不放弃的精神。

  B.张丹受伤后忍痛坚持比赛,记者周方平在报道中详细记录了她在比赛中精彩出色的动作及发自肺腑的拼搏之言、愧疚之声。

  C.张丹/张昊第一次出场时没有介绍音乐,第二次出场才点明音乐是《龙的传人》,记者是想借音乐之名来表现运动员的精神之源。

  D.中国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先生认为,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永不放弃的精神震惊了全世界,其实体育运动比赛的名次是不重要的。

  E.在是否让张丹继续比赛的问题上,由于教练的不置可否、不敢负责的态度,促成了张丹独立自主、永不放弃的精神表现。

  17. 一直咬牙坚持完成比赛的张丹,一见到教练,眼泪便簌簌淌下来:“对不起!”在“对不起”这三个字中,你读到了什么含义?(4分)

  答:

  18.获得的是“银牌”,题目为什么说“重似金牌”,有人认为,这样的笔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要求,你的看法怎样呢?(6分)

  答:

  19.通讯《银牌,重似金牌》浓墨描绘赵宏博转体三周跳的成功,更加浓墨描述张丹抛四周跳的失败,却没有详细描述张丹/ 张昊重新开始表演的完美。因此,有人认为银牌是裁判给的人情分,有人认为那只是记者写作上的疏忽,还有人认为这样写正是详略得当地表现了主题。对此,你是什么看法呢?(8分)

  答:

【高三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题】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03-31

小学语文期末考试试题06-21

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考试试题08-17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08-31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08-17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08-16

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题苏教版08-12

一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试题08-09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