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开题报告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博士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博士开题报告1
一、关于文献综述的撰写
在题目选定的情况下,文献综述就是整个论文构思与写作的基础。因为,只有全面、深刻地阅读、理解了国内外同行的最新研究进展,才能明确自己工作的起点;只有清晰地梳理出以往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主要路径,才有可能把握学科发展的未来趋势和走向;只有敏锐地发掘出学术界共同面临而又巫待解决的问题,才能正确选择自己研究的方向和切人点。因此,做好文献综述就等于凝炼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
撰写文献综述的首要环节是对以往成果进行线条清晰的梳理和系统全面的评价。
在文献综述撰写中,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一是只简单罗列他人观点,未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归纳和提炼。这样就难以理清已有成果之间的前后继承或横向关联关系,也不易区分哪些问题是主要问题,哪些问题是次要问题,从而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学科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
二是虽然对已有成果进行了归纳或梳理,但未做系统、深人的分析、评价。对已有成果进行分析、评价,找到矛盾和症结所在,进而凝炼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是文献综述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如果文献综述的撰写是述而未作,那么,充其量只是陈述了他人的观点,不能达到通过分析、评说而捕捉到创新机遇的目的。三是虽然对已有成果进行了分析、评价,但是对问题的提炼不够精确。对他人成果进行评价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有在评说他人的基础上挖掘出待研究的问题,才达到了文献综述的目的。
在对以往研究不足的分析和阐述中,有时会出现对前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过分夸大的错误。有的博士生为了突出说明自身研究的重要性,对以往研究的缺欠或不足进行了人为的放大。实际上,这种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放大,不仅不能够提升自身研究的价值,反而有可能造成小题大做甚至是重复研究的结果。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①文献搜集不够充分,有些重要文献没有全部掌握,尤其是对最新研究进展的了解不够深入。②对最新研究成果的理解有一定程度的偏差,将次要问题或非主流问题作为主要问题或主流问题加以认识。还有的博士生将自己一时的未明之理、未解之惑作为问题提出。其实,任何科学问题都一定是学术界共同面临而又鱼待解决的问题,而那些由于个人认识原因而遇到的问题不能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应选之题。③对学科前沿进展缺少应有的驾驭能力,难以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对于已有成果进行认真的归纳和梳理是进行叙述和评价的前提。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可按以下三种方式或其组合进行。一是首先按照时序的先后,将以往研究分成几个发展阶段,再对每个阶段的进展和主要成就进行陈述和评价。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较好地反映以往不同研究之间的前后继承关系,梳理出清晰的历史脉络。二是以流派或观点为主线,先追溯各种观点和流派的历史发展,再进一步分析不同流派、不同观点的成就与不足,以及它们之间的批判与借鉴关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从横向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和不足。三是将历史的考察与横向的比较有机结合,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既能反映历史的沿革,又能揭示横向的关联和互动。
二、关于参考文献的引用
一般的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在文献综述之后要列出主要参考文献。有的博士生认为,参考文献的编排只是全部研究的辅助环节,因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其中有许多技术环节需要引起博士生的注意。在参考文献的编排中常见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为了显示资料搜集的系统和全面,将尽可能多的参考文献编人其中,以多取胜。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将一些貌似相关、实则无用的研究成果编人参考文献之中,或将一些内容相同,甚至是重复研究的成果也误当重要文献列人。二是为了证明对国外研究进展的全面把握,将自己从来没有看过的外文资料也编人参考文献,甚至将那些以自己不懂的语言出版的文献也列人其中。三是为了表征研究基础的雄厚,将自己(或导师)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相关性不大的成果也列人参考文献。有的博士生导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多地列人参考文献。实际上,这样做既不能抬高导师的学术声誉,也无助于学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以与作者的远近亲疏来决定文献的选取。
在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通过网络可以轻易地搜索到成千上万篇文献。然而,在这些文献中,与自己的研究相关且真正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少而又少。为此,笔者建议,参考文献的引用和编排要遵循“三不要”的'工作原则。
1.没有认真阅读过的文献不要引用
有的学生查阅到一些从标题上看与自己的研究十分相近的专著或论文,就望文生义,不加认真阅读就直接将其列人参考文献。这样做容易把一些题目看似新颖,实际内容并无参考价值的专著或论文列人参考文献,从而冲淡了重要文献的作用。一般来说,完成博士论文要参考100-200部(篇)专著或论文,即使在看过的文献中也有重要文献和非重要文献之分,列人参考文献的都是一些重要文献。如果将那些不重要或重复性研究的成果过多地列人参考文献,往往会给论文评阅人或其他读者造成论文研究起点不高的印象。
2.非一流期刊上的论文不要引用或慎重引用
目前学术期刊种类繁多、良芳不齐。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都有较高的学术起点,那些非一流期刊上的文章重复研究成果多,原创性研究成果少,一些文章的题目看似新颖,其实内容空洞,根本不具参考价值,这样的文献尽量不要引用。
3.虽然读过,但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没有借鉴意义的名人之作不要勉强引用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种习惯,在发表论文或出版著述时总要将一些名人之作列人参考文献,而不管是否真正参考了这些著述。这样做可能是想借此抬高自己研究的学术价值。实际上,博士学位论文的真正价值在于作者自身的创新性工作,根本没有必要借他人之力来抬高自己。
三、关于研究内容的安排
研究内容是整个开题报告的核心,它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研究内容在整个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首先,研究内容是对文献综述的进一步展开,它实际上是文献综述所提问题的求解程序。其次,研究内容搭建起整个研究的基本框架,下一步研究就是按此框架循序渐进地开展。研究内容安排得合理,就会使整个研究少走弯路,顺利达到预期结果。第三,研究内容的确定又是设计技术路线和选择研究方法的依据。第四,研究内容确定之后,往往就预示着在哪些环节能取得突破,因此,它又是阐述预期创新点的逻辑前提。在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取舍和框架的搭建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搭建“平、空、虚、泛”的研究框架
有的博士生开题之初就立意高远,他们或者是要奠定某研究(或某学科)的理论基础,或要提供某问题的全面解决方案,也有的要构建某研究领域的方法体系。必须承认,能达到上述目标的博士学位论文还是较为少见的。由于目标定得过高,在研究内容安排上就力求“全面”、“系统”,这样就使研究本身涉及的领域过宽,超出自身的驾驭能力。这种框架往往使研究思路过于发散,不能通过思维聚焦而产生创新。
2.频频使用生涩、怪诞的词汇
有的博士生在开题报告的各级标题中使用各种时髦的词汇和令人费解的语句,使阅读者难以理解其真实内涵。这种错误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自己“创造”了一些“新概念”,但这些概念同论文的内容和整个逻辑体系又难以兼容;第二,将其他学科或日常语言中的一些新鲜词汇生搬硬套地移植过来。
3.过早地做出判断或给定结论
研究框架一般仅是大致划定一个研究范围,表示研究展开的逻辑,此时,还难以有结论性观点或成熟的推断。如果在开题报告阶段就轻易地得出结论,那么,后续的研究就可能受到先前判断的局限,或者围绕着如何使先设定的结论自圆其说来进行,这恰恰违背了科学推理的基本原则。“任何结论都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这句名言对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同样适用。
针对上述状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研究框架的搭建要切合实际
博士学位论文不能没有理论研究,有些论文本身就是纯理论研究,然而,并非是所有的博士学位论文都要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或建立一个方法体系。做出具有原创意义的理论成就固然意义重大,但多数博士学位论文的理论研究属于对传统理论的完善,或国外最新理论成果的中国化应用研究。这里,我们并非是不鼓励或不提倡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原创性理论研究,而是倡导一种先尝试在某一点或一方面取得突破,然后再向理论体系构建的方向努力,因此,最初的框架不要搭得太大。
2.玩弄新鲜名词、滥造时髦概念的研究风格不值得提倡
近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研究领域,时髦的名词层出不穷,但真正能被提炼成科学概念,从而嵌人科学理论的逻辑体系中的名词却较为少见。一些新鲜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的语义差异甚大,从一种使用环境到另一种使用环境,从一个学科向另一学科移植,都要对其内涵和外延做进一步的阐明和界定,而不能望文生义地生搬硬套。博士学位论文的真正价值在于观点的新颖、研究方法的独特或解决方案的操作可行。实际上,那些流传百世的经典之作大都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写就的。
3.要注意研究内容安排与技术路线设计的相互照应
研究内容安排作为写作的基本框架,它体现了整个论文展开的逻辑关系,而技术路线则是论文研究的工作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路线是框图化的研究框架,或者是研究内容的直观化表述。因此,二者之间应保持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四、关于创新点的提炼与表述
创新点是博士学位论文的点晴之笔,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创新点提炼得精准、明确,既能凸显论文的理论或应用价值,又能使阅读者较快地把握论文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贡献。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者首先阅读的是作者对创新点的阐述。因此,提炼创新点不仅对于论文的写作具有导向作用,对于论文顺利通过评审、答辩也至关重要。
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和写作过程中,对于创新点的提炼和阐述,较易出现以下错误。一是只讲“苦劳”,不讲“功劳”。在这种阐述范例中,常用的套路是“分析了……”、“论述了……”、“阐明了……”、“提出了……”。上述说法一般只能告诉他人,你做了哪些工作,出了哪些力。至于这些工作有没有实现创新性结果,在这种表述中一般较难看到。二是唯恐对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有所疏漏,就尽可能多地阐述论文的创新点,有的博士生在开题报告或答辩论文中列示出4-6个创新点。实际上。博士学位论文的工作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评述他人成果,或是分析现实问题,或是处理数据,真正具有独特创见的地方并不是很多。论文有1-2个重要创新足矣。三是对创新程度的自我评价过高。这种情况是对创新成果做了“价值高估”。从某种意义上说,阐述创新点是对研究工作的主观评价。如果这种评价脱离客观实际太远,往往会给人一种学风不够严谨之感。
对于创新点的凝炼和陈述,笔者有如下建议。
(1)创新点是指你设了哪些他人未设之问、说了哪些他人未说之理、用了哪些他人未用之法、解了哪些他人未解之惑。而这些问题的提出、方法的创立(应用)和困惑的解除须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因此,提炼创新点,首要的一条是要明确你的创新是问题创新,还是方法创新,或者是理论和对策建议(操作方案)创新。
(2)对于创新点的阐述一般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填补某领域(或方向)研究空白。也就是说,该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了某些他人未曾研究的问题,具有开拓新领域或新的研究方向的意义。二是某学科领域基本理论的完善、发展,乃至突破。这种理论贡献对于学科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三是某对象(问题)研究方法的创新。方法创新包括新方法的创立和原有方法的组合(集成)。方法创新的结果是解决了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四是某问题解决方案(具体对策)的设计。这种创新属于应用领域的研究课题,针对某些现实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提出操作可行的对策建议。
(3)对创新点的阐述切忌任意拔高。有些博士生为了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对创新点进行了不符合实际的拔高和提升,这种做法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博士开题报告2
在钟敬文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20xx年12月23日,钟先生生前招收的最后一批弟子—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的8位博士研究生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这预示着钟老的事业后继有人,中国民俗学的未来充满希望。
8位博士研究生的选题以民俗志式研究为主,视野开阔,观点新颖,结构严密,准备充分。叶涛的选题“泰山香社的调查与研究”,一改过去泰山研究偏重帝王封禅仪典与文人吟咏题刻的传统思路,着力探寻当代社会转型时期民间信仰及信仰组织的生存状态。岳永逸的选题“当代村落庙会:民众对生活空间的想象与建构—以河北赵县铁佛寺庙会为例”,关注当代村落庙会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及其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关系,并探讨民众对生活空间的想象与建构。王杰文的选题“陕北—晋西的‘伞头秧歌’:民众的诙谐及乡土社会的秩序”,试图通过对民众诙谐与社会秩序关系的`探讨,检验人类学家特纳、道格拉斯、巴赫金等人的相关理论。黎敏的选题“建国初十年民俗史探索:1949一1959—以北京为中心”,以建国初的民间文艺学建设与群众文化活动为研究对象,探索特殊时期国家政治文化与民俗现实的关系。吉国秀的选题“民众生活中的婚姻关系:以清原镇的婚俗为考察对象”,将以民众生活为婚俗研究的着眼点,把民俗环境、民俗承担者、民事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张雅欣的选题“民俗文化的异质表述方式—解析民俗电视记录片”,是民俗学领域内的新探索,拟通过个案的分析,探讨电视人如何利用电视手段来理解民俗、表达民俗。朱霞的选题“云南诺邓井盐生产民俗”,试图用田野作业与文献材料相结合的方法,把井盐生产与村落社会的民俗生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与研究。
韩国留学生朴广浚的选题“中国摊戏与韩国假面剧的比较研究”,将以中国安徽池州地区贵池摊戏与韩国安东市河回别神假面剧为比较研究对象,置戏剧仪式于村落社会背景与历史脉络中,考察其传承,比较其异同。开题报告会由刘铁梁教授主持,刘魁立、董晓萍、赵世瑜、万建中、萧放、杨利慧等出席报告会。与会学者对诸位博士的开题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论文调查与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指导意见。
刘魁立教授最后指出,北师大是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重镇,因为这里的民俗学研究既有追求,又有实力。实力体现在教师的研究上,也体现在学生的研究上。此次8位博士生的选题质量颇高,学术追求明确。刘教授还对民俗学研究提出殷切的希望,他说:“我们的研究一定要有自己的发明发现,有自己的声音,不能老唱别人唱过的调子。做工作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你要解决什么,要有所追求。哪怕是描述,当你寻找要描述的东西时,也要有问题意识。第二要讲方法。当电脑代替我们做了很多工作,解放了我们的脑子之后,我们该干些什么?我们需要在方法上加以考究。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方法论的天下。如果能在这两方面多下些功夫,对我们的学科建设将更有好处。”
博士开题报告3
效率论研究综述
经济学中的效率理论的构成繁杂,体系庞大,这里从几个侧面对相关的基本观点(因为这些观点相对比较成熟,因此不一一罗列相关着作)进行概括:
效率的经济定义及其演绎
这里的归纳并不完全,但是有代表性。效率(efficiency)一般是指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学上指的就是现有生产资源与它们所提供的人类满足之间的对比关系。经济学上讲“有效率”是指用一定技术和生产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最大可能的满足。同样,当讲一个人花钱“很值”时,即花费较少的成本,取得了较大效用,也可以讲这种经济行为很有“效率”。依据考察主体的不同,效率分析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经济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同时也是较少争议的效率定义就是帕累托效率。这是一种(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市场机制形成的效率。这一概念的使用主要是就整个社会经济而言的。“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揭示的是全部生产资源与所有人的总经济福利之间的对比关系,主要研究的问题在于资源是否在不同生产目的之间得到了合理的配置,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最大部分人们的各种需要。
经济学家法瑞尔(Farrell,M.J.)把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效率分解为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两部分。从 1957 年技术效率一词被正式提出,学者们分别从投入、产出等各种角度诠释这一概念,并集中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理论方面主要是对技术效率的测算方法进行研究;经验研究则集中于用不同的方法对企业、行业和区域进行微观和中观层面上的技术效率测算、进而分析差异并提出政策建议。所以对技术效率的研究是伴随着对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研究和测算出现的.。
1966 年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Roberstain, H.)提出 X 效率的定义。这一理论把组织效率同配置效率分割开来,以个人工作(努力)选择的心理和行为为基础来研究企业组织的低效率,认为由于人有选择的理性,个人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受情感的支配,其进行理性选择和不断调整的结果是努力水平最终将停落在“惰性区域”。
如果没有来自企业内、外的压力,或者特别有诱惑力的补偿收益,个人就会停留在常规努力水平,其与可达到努力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产生 X 效率的源泉。
诺思提出了“制度效率”(Institutional Efficiency)。诺思论述的制度效率,是指在一种约束机制下,参与者的最大化行为将导致产出的增加;而无效率则是指参与者的最大化行为将不能导致产出的增长。制度效率的最根本特征在于,制度能够提供一组有关权利、责任和利益的规则,为人们制定一套行为的规范,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并让生产与消费获得帕累托原则下的最优交换比率。制度效率也可定义为由于采取某项制度而增加的收益与该制度运行所花费的成本之间的比较。
制度效率分为某项制度安排的效率和制度结构的效率两方面。
实际上,各种效率定义其实都是强调了效率本质含义中的一个侧面,而有了特定研究对象(本文中即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研究,则需要回归效率的本质意义,似乎每个侧面都不可偏废,否则研究的目的就难以达成。
博士开题报告4
论文题目: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一、文献综述
智慧城市是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出现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引起全球关注始于 2009 年。由于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刚刚兴起,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都十分有限,主要是围绕智慧城市是什么、如何建设它来展开的,并且这些研究目前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实践进展也十分有限,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借鉴他方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并为我所用,以促进中国智慧城市理论研究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探索的持续深入,是行政管理学者需要承担的重大责任。对于笔者而言,阅读和借鉴前辈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是寻求自身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的依据所在。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1.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方面的研究。
2.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意义和应用领域方面的研究。
3.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与策略方面的研究。
4.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和路径方面的研究。
5.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效益和评价方面的研究。
6.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案例研究。
(二)国内外实践发展状况。
二、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2008 年底 IBM 提出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地球”的设想,2009 年又提出建设“智慧地球”首先需要建设“智慧城市”的口号,希望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引领世界城市通向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虽然 IBM 提出的智慧城市理念具有明显的商业利益驱动,甚至可以将其看成是以 IBM 公司为代表的 IT 行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一项重大举措。但是当政府和民众面对接踵而至且日趋严重的城市病(如:人口膨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公共安全隐患日增等)束手无策时,以智慧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浪潮的到来,让困顿中的政府和民众对未来城市生活有了新的憧憬,正是怀着这种对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憧憬,智慧城市的理念最终被政府和民众所逐渐接受并推广。
1.城市的智慧发展理念将为解决当今“城市病”提供新的途径。
2.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
3.相关研究的薄弱和匮乏是该选题的缘由之一。
(二)选题意义。
在现阶段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对行政管理领域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 丰富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理论。
3. 为我国新兴的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南。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共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
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状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
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 智慧城市的理性解读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兴形态和未来趋势,认识智慧城市应首先了解城市的起源、定义及发展历史,从而认识城市的发展规律。在探寻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众说纷纭的智慧城市概念进行总结归纳,并提炼出本文对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和属性认知。在对智慧城市这一核心概念进行充分解读的前提下,理性地分析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兴起的动因。
第二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诞生而兴起的。以感知技术、新一代网络通讯技术、云计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全面覆盖的网络基础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共同构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硬件基础条件。智慧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组织领导机构和制度体系共同构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软件基础条件。智慧城市建设的硬件基础条件和软件基础条件是智慧城市建设所必须的前提条件。
第三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智慧城市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建设才刚刚开始,在目前的'建设实践中还未形成一个标准的体系可供遵循。本文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模式、实施模式与过程管理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切实可行的、标准的参考体系,并绘制了有关模式的构成示意图。
第四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预警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正在我国形成,而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的风险研究明显不足。技术安全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是智慧城市建设风险的根本诱因,由于智慧城市是虚拟城市与实体城市的融合,因此技术安全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对新环境下的城市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带来了新的风险威胁。本文从整体上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能风险进行了预警。
第五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创新工程,要顺利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建立完善有效的安全保障机制、创新机制及和谐管理机制。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是防范建设风险的有效屏障,建立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行的创新机制,调动与激发整个城市的创新能力,以保障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的和谐管理机制是和谐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四、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拟采取的解决方案
本论文从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出发,首先系统研究了智慧城市基础理论方面的问题:智慧城市的概念、属性及建设动因;其次,探讨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再次,研究并构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模式、实施模式及建设过程管理模式,而后在剖析智慧城市安全风险根源的基础上,预警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等;最后,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智慧城市建设的安全防范机制、创新机制及和谐管理机制。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1.在选题方面。从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没有一篇研究智慧城市及智慧城市建设的博士论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选题本身就体现出一定的新意,此选题在国内属于前沿性的研究领域。
2.在写作内容方面。尽管当前的一些论文或着作涉及到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但多是就其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如:国内外建设问题的简介与比较,建设模式的讨论,建设的保障措施等。
这些研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关注不够。本文从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建设动因、前提基础、基本模式、风险预警到保障机制等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研究的完整逻辑链条,对智慧城市建设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
(二)不足之处
1.智慧城市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国内外关于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才刚刚开始,文献资料积累有限。同时在实践领域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城市政府接受并着手规划建设智慧城市是从 2009 年以后才开始的,目前许多问题尚在探索中,因此缺乏翔实、完整的经验数据。理论研究文献以及实践数据的缺乏,给本文深入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这使得本文的研究缺乏量化分析。
2.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涉及领域广、影响因素多,事关整个城市发展全局,而每个城市就其个体而言情况各异。本文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宏观层面的探讨,缺乏对微观层面的考察。同时本文较多地探讨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共性问题,而对个性问题的讨论还远远不够。
3.本文将界定智慧城市的概念,对其内涵进行较深入的探讨,但限于笔者的研究能力有可能对其外延的研究不足。
五、论文工作量及进度
六、论文预期成果及创新点
(1)构建智慧城市建设基本模式。
(2)形成智慧城市建设预警机制。
(3)形成相关研究论文。
七、完成论文拟阅读的主要文献
(一)外文译着: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xxxx.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xxxx.
[3][俄]列宁。列宁全集(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xxxx.
[4][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M].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xx.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xxxx.
[5][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xxx.
[6][美]L.A.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的研究[M].沈原,黄克克,黄玲伊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xxxx.
[7][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xxxx.
[8][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吴良健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xxxx.
[9][美]阿特金森。斯蒂格里茨。公共经济学[M].蔡江南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xxxx.
[10][美]熊彼特。 增长财富论--创新发展理论[M].李默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xxxx.
(二)中文着作:
[1]蔡立辉。电子政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xxxx
[2]陈振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xx
[3]陈述彭。城市化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xxxx
[4]崔保国。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xxxx
[5]程工,张秋云,温荣堂等。转轨时期基础设施融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xxxx
[6]承继成,王宏伟。城市如何数字化:纵谈城市信息化建设[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xxxx
[7]丁伯康。城市建设投融资战略、模式及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xxxx
[8]丁向阳。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xxxx.
[9]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xxxx
[10]加里·胡佛,薛源等。愿景:企业成功的真正原因[M].北京:中信出版社,xxxx
(三)中文论文:
[1]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xx(1):8-16.
[2]陈琳。电子政务环境下中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xxxx.
[3]陈铭等。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智慧南京”建设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xxxx(5):84-89.
[4]陈晓芳。电子政务与政府制度创新[J].科学社会主义,xxxx(3):63-65.
[5]陈振明。公共管理需要新的战略思维--评《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xxxx(11): 118-120.
[6]蔡立辉,龚鸣。整体政府:分割模式的一场管理革命[J].学术研究,xxxx(5):33-42.
[7]程大章。应重视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研究[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xxxx(6):10.
[8]曹伟,李晓伟。从数字生态建筑走向智慧城市之路[J].城市发展研究,xxxx(7):61-69.
[9] 崔婷婷 . 智慧城市建设重在制度 [J].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xxxx(2):79-80.
[10]崔国清。中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xxxx.
(四)网络文献资料:
(五)外文原文文献:
博士开题报告5
论文题目: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学号:
姓名:
专业:
区域经济学
研究方向:
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
入学时间:
班次:
指导老师:
填表时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一、选题意义及预期目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作为区域经济,如何在激烈的国际、区际竞争中,正确分析面临的环境制约因素,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确保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旨在多角度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提出种种对策,以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有关学术动态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80年代末,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始提出,但至今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研究仅局限于宏观的认识,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物破坏问题、经济技术水平问题等。而对区域经济的环境制约因素,特别是一些微观内在因素研究甚少。作者拟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点上加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并提出一些措施和对策。
三、论文写作提纳
前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目的、基本技术路线。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制约
(一)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反作用;
(三)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相得益彰。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
(一)失衡增长导致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二)区位资源的不平衡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三)现有环境管理体制与国际不配套制约环境经济发展。
三、对策研究
(一)中国区域开发管理体制必须创新;
(二)适时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
(三)制定完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四、论文工作计划
20xx年1月至2月拟定论文开题报告,资料与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
20xx年3月至4月完成论文初稿并请导师修改,完成论文二稿并请导师修改;
20xx年5月至6月论文定稿与答辩
五、参考文献
1、张敦富主编,<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年,北京
2、李京文主编,<中国区域经济教程>,广西人民出版社20xx年,南京
3、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结构转变与发展战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北京。
4、叶裕民,<中国区域开发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年,北京。
5、宋璇涛,<寻求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xx年,北京。
6、李京文主编,<21世纪中国经济大趋势>,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沈阳。
7、汤爱民,<大整合>,中国经济出版社20xx年,北京。
8、顾介康、储东涛主编,<江苏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与规律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南京。
9、薛志平、刘波,<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理念卷),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20xx年,香港。
10、吴兴鹏、董剑南、谢玉平,<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实践卷),香港大学报社出版公司20xx年,香港。
11、国家环境保护局译,<选择还是放弃——荷兰国家环境政策计划>,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北京。
12、厉以宁、章铮,<环境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北京。
1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西方经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广州。
14、陈耀邦,<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北京。
15、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等6部门,<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研究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北京。
16、方在农主编、彭立明副编,<现代科技知识导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南京。
17、<中国环境报>、<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环境与发展>、<农业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环境科学动态>、<环境导报>等报刊。
博士开题报告6
开题报告包括:第一部分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则是阐述选题依据、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方案,最后就是工作进度及具体安排。
写开题报告一切都是从题目出发,围绕这个题目进行讨论研究。所以要让你看到你的开题报告就能明白,你为什么写这篇论文,你如何去通过实验或实践去证明你想要证明的观点。
文献综述
1具体的格式要求,不同的学校可能要求稍有不同,以学校提供的格式模板为准,如果没有详细说明的,参考标准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和论文一样是重视格式要求的,一般在要求你写开题报告时会有一个格式模板文件发给你。所以无论你是从哪复制粘贴都要注意符合目标格式。(如图)
我给你的更稳妥的建议是,如果从其他论文或文章上复制一些文字到你现在的'开题报告上,不要先复制到底稿上。可以先复制到记事本上,然后编辑好再复制到底稿上。这样就能防止你有的时候忘记统一格式造成局部的格式不正确。(记事本上复制的文字默认是匹配目标格式的,而且排版工作量也稍少些)
2内容要求:
内容要求是对开题报告各部分应该阐述些什么样的内容作出统一的规定,之所以这么规定是为了让人更容易一目了然地了解你的思路。不同的开题报告要求不同,这里以工科论文的开题报告要求作为示范进行讲解。
博士开题报告7
山东中医药大学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学 年
号级
研究生姓名 导师姓名及职称 学 研 所 拟
科究属授
专方院学
业向所位
二O 年月日填
说 明
1.开题报告在本专业教研室(科)范围内举行,须成立开题考核小组,于第四学期4月底之前完成,开题时间和论文答辩时间必须间隔1年以上。
2.本表一式三份(可复印),教研室、所属学院(所)、研究生处各一份,原件交所属学院(所)存档。
3.本表用蓝黑或黑色钢笔填写或打印(不能打印表后粘贴),字迹要工整。 4.根据需要可自行加页,双面打印。 5.博士生在开题报告后应附《查新报告》。
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
-1-
-2-
-3-
博士开题报告8
开题报告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博士生开题报告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一、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骨折不愈合是骨科临床常见病症,其中以四肢长骨多发,例如胫骨,股骨,肱骨等,针对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二次手术我院多才用植骨术配合LCP重新内固定。自体髂骨作为植骨材料具有较多的优点:如取材简单、组织相容性好、无移植排斥反应、骨诱导作用强等,这些优点使得髂骨成为一种最佳的植骨供材,这在临床上已形成共识。植骨是治疗骨折不愈合的重要方法,其机制是爬行替代所引起的支架作用与供给矿物质的作用,爬行替代顺利进行的条件要求准确的复位、充分的植骨和坚强的固定。为达到充分的植骨,及早促进骨折愈合,我们采用髓内外36°植骨的方法,外用钢丝环扎,配合LCP坚强内固定,术后3~1个月内进行随访,根据愈合情况和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手术的临床疗效。选题目地在于探讨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手术改进方法和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本课题以导师多年的临床资料为依据,通过对骨折不愈合手术治疗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结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对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患者的.随访调查及回顾性分析,根据骨科特殊生物力学特点和导师治疗骨折不愈合的多年临床体会,分析治疗效果,并对手术中的细节问题做初步探讨与论述。同时也希望可以通过对导师的临床实践的研究、总结,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二、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的动态、水平
治疗骨折不愈合,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最重要的就是植骨术加更改断端内固定。骨折不愈合应用自体骨移植治疗效果显著,已经形成共识。 植骨是治疗骨不连的重要方法,植骨方式临床多采用髓内外联合植骨。沿肌间隙进入, 骨膜下小心剥离显露骨折部位, 取出内固定器械, 清除骨断端间瘢痕, 咬除硬化骨, 打通髓腔, 修整骨折端, 手法复位, 按照骨缺损情况取骨。髓内植骨以比髓腔稍粗的骨棒,贴紧髓腔骨质;髓外上盖植骨宜用螺丝钉固定植骨块;骨碎屑充分填充残余的空隙,这样才能确实达到植骨的目的和要求。自体皮- 松质骨植骨的爬行替代缩短了骨折愈合过程,新鲜的自体骨具有生物活性,不存在免疫排异,无传染疾病的风险,同时存在骨传导和骨诱导能力。
内固定物更换得坚持以下原则,原钢板内固定者,可更换成交锁髓内针或更长的钢板置于张力侧;原交锁髓内针内固定者,可选用更大号髓内针或钢板内固定;原先短钢板内固定者,可改成较长的钢板。所有病例均需植骨。更换内固定物后,,术后石膏外固定者,应及早进行肌肉收缩锻炼活动,骨痂生长良好后,去石膏开始关节屈伸功能锻炼。但是临床上医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可以根据骨痂生长情况酌情处理,出院时务必详细医嘱病人注意事项,配合医生,直到骨折完全愈合。LCP钢板内固定适用于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可用拉力螺钉固定碎骨块及移植骨块, 并对断端行轴向加压锁定。手术关键是将骨折端的瘢痕结缔组织全部切除, 骨端硬化骨全部咬除, 露出正常骨质, 钻通髓腔, 植入的骨块必须牢固的嵌入缺损区, 间隙用松质骨填满,。应积极正确指导术后功能锻炼, 严格定期随访及指导。避免过早的不正确的负重。综上所述,对于骨折不愈合的治疗,自体骨移植疗效确切,安全稳妥,技术成熟,应用广泛,值得提倡。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临床资料
11病例来源
本研究病例均采集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
(二)采集时间
9年5月~1年1月
(三)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
(1)病史:明确的外伤史,骨折后6个月没有愈合,并且没有进一步愈合倾向已有3个月。
()症状:患者骨折端成角、旋转、侧移位、短缩畸形或者节段性骨缺损、持重疼痛或不能持重、局部在应力下疼痛等。
(3)体征:局部窦道形成、流脓、假关节形成或伴有局部软组织瘢痕、缺损等
(4)辅助检查:X线表现:骨端硬化,髓腔封闭;骨端萎缩疏松,中间存在较大的间隙;或骨端硬化,相互成为杵臼假关节等这三种形式中的任何一种就可以定为骨折不愈合。
纳入病例标准:
(1)符合本病诊断标准;
()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超过半年以上,有假关节形成;
(3)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超过半年以上,多次复查X线拍片显示,骨折线
清晰可见,未见内外骨痂或内外骨痂极少;
(4)拍片显示骨折线增宽,骨折端骨面致密性硬化,骨髓腔封闭,骨质疏松,骨痂间无骨小梁形成,或伴有明显的骨缺损;
(5)临床表现有骨的感染、缺损、畸形、肢体不等长、局部窦道形成、流脓等。
3排除病例标准:
(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患者有严重的内科疾病,不能够耐受手术者
(3)精神疾病患者
(4)资料不全影响判断者
疗效观察方法
对骨不连愈合的评价应包括骨愈合和功能恢复双重评价:
(1)骨愈合评价标准:本评价结果决定于四项指标:骨愈合、感染、畸形和肢体长度,其中骨愈合标准为X线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骨痴通过骨折线,拆除或试行松动外固定物后骨折无异常活动,下肢可无痛行走,上肢持物骨折处有稳定感。 评价标准:
优:骨折愈合,无感染,断端畸形<°,双侧肢体不等长< CM。
良:骨折愈合及其他三标准中两项。
可:骨折愈合及其他三标准中一项。
差:骨折未愈合或再骨折或虽愈合但不具备其他三标准中任何一个。
()功能评价标准
功能的评价分上肢与下肢的不同,上肢主要考虑其灵活性,而下肢主要功能为负重行走。
将下肢评价指标定为以下五项:①明显跛行;②踝或膝任何一关节僵硬(完全伸膝或踝完全背伸时,活动范围较正常或对侧丧失15°以上):③软组织情况不良;④有限制活动或影响睡眠的疼痛存在:⑤丧失工作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
优:存在工作能力且无其他四项指标。
良:存在工作能力且具以上四指标中一至二项。
可:存在工作能力并具以上指标中三至四项。
差:丧失工作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不考虑是否具备其他指标。
对上肢功能评价参照“Seu和Hdlly对上肢功能评价标准”[3]
观察指标为三项:疼痛、关节活动范围、日常活动能力。
l:上肢功能评价标准
分数 痛疼 任一关节活动受限 日常活动
优
良
差 无
用力或疲劳后
持续性 <°
~4°
>4° 完全不受限
轻微受限
严重受限
5课题进度及安排:
9-5——1-1 收集病例及随访
1-1——1-1 资料汇总及数据分析
11-1——11-3 撰写论文、定稿
四、本课题特色、预期取得的结果>骨折不愈合应用自体骨移植治疗效果显著已经形成共识,治疗过程中的经验总结需要不断的进行,更要求开展回顾性工作及进行系统的整理。因此,骨折不愈合的临床资料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题通过搜集整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9至1年期间的患者临床资料,对于自体骨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的相关性问题进行临床研究与总结。应用统计分析评分进行术前、术后及相关方面比较,对自体骨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获得客观、真实、准确的评价,并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五、可行性分析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是山东省中医管理局评定的重点学科、重点科室,在省内知名度较高,病人来源广泛。导师王明喜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3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治疗骨折不愈合做过大量研究、临床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课题搜集整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近几年的临床资料,并在导师指导下对这些一手资料进行研究与总结。
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由于并发症较多,治愈比较困难,手术后功能恢复过程漫长,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经验的总结是非常必需的,也是可行的。本课题主要研究山东省中医院近年应用钢丝环扎36°植骨配合LCP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效果分析情况,因此在选题上可行性较强。课题的研究也得到了学校、附院等各部门、科室的大力支持。相信可以圆满地完成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王亦璁,等骨与关节损伤[M]人民卫生出版社,
[3] 夏和桃组合式外固定器简介[EB/OL]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5
[4] 蒋协运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人民卫生出版社, 5
[5] Byd HB, Lipinski SW, Wiley JH J Bne Jin Sug A, 1961; 43():159—168
[6] Audige L,Giffin D,Bhndi M,e l Ph nlysis f fs f delyed heling nd nnunin in 416 peively eed ibil shf fues [J]Ohp Rel Res, 5; 438:1~3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撰写注意事项
我们在撰写论文之前首先要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否完美,对我们后期的写作影响很大。开题报告实质是我们整个研究过程的一个整体规划,比如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如何选取和确定研究被试、我们预期要到达一个什么目标以及本研究有什么创新等等;开题报告有助于研究者找到自己着手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一些重要的现实依据(如文献),并能对自己未来研究结果加以展望。因此,开题报告为我们以后的写作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智力的支持。在写开题报告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从以下三个方面跟大家分享。
一、题目要准确
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要明亮而有神,是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整篇论文的研讨中心,题目就是告诉别人你要干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因此,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题目应当精练并完整表达文章的本意,但切忌简单的罗列现象或者陈述事实;文章题目不宜使用公文式的标题;文章题目要体现研究的侧重点,要呈现研究对象以及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研究的对象和研究内容一定要在题目呈现);论文题目要新颖、简洁,字数最好不超过20个字,如果确因研究需要,就采用主副标题;
二、框架要完整
开题报告框架主体部分包含的内容主要有:
1.选题缘由
2.文献综述
3.研究的理论基础
4.研究的主要内容
5.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7.研究的步骤
8.论文提纲
9.参考文献
三、主体要完美
(一)选题缘由
选题缘由就是要说清楚我们为什么选这项研究。首先,要阐明我们的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综合考察研究人员在这个领域的合作研究更切实一些;第二,选题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以及后续研究具有哪些代表性、典型性、新颖性;第三,该选题的时代背景和实现背景的意义如何;
博士开题报告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精神,为了加强我校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管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特作如下规定:
一、开题报告的完成时间
学位论文开题是研究生写作论文的必经过程,写作学位论文之前都必须参加开题报告会。博士生应在入学后第三学期第五周至第四学期第十周期间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参加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有特殊情况的,经学院批准、报研究生部备案后可延期一年。
二、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开题报告主要检验博士生对专业知识的'独立驾驭能力和研究能力,考察写作论文准备工作是否深入细致,包括选题是否恰当,资料占有是否翔实、全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是否了解,本人的研究是否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等。
开题报告应涉及以下主要内容:论文选题的意义;论文的主体框架、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论文有哪些创新或突破;资料收集情况及所参阅的重要文献;论文写作过程中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三、开题报告会的组织形式
1.各学院由博士生导师组组织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3-5人组成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指导小组,设组长一位(导师不得担任)。
2.博士生在开题报告会召开之前,至少提前两周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送交各培养学院和各指导小组。
四、开题报告会的程序
1.开题报告指导小组组长宣布开题报告会开始。
2.博士生陈述开题报告内容(时间约20分钟)。
3.开题报告指导小组就博士生所做的开题报告陈述,提出问题或建设性意见,与博士生进行讨论。博士生应充分考虑评审小组形成的意见。
4.博士生退场后,开题报告小组对博士生开题报告进行评议。评议后如通过,填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指导小组意见。
开题报告如未通过,评审小组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评审小组意见进行修改,择期重新开题。
5.开题报告通过后,研究生应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交所在培养学院存档
五、其它事项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的下载路径:研究生部网站→“学位”→“下载专区”。
2.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博士开题报告10
用简明语言记录答辩过程,开题报告审核小组提出的问题和研究生的回答情况:
陈述部分:
一、选题来由:
从考学前就对该地区(江苏北部里下河地区)田歌发生了兴趣,感性上觉得好听;何为“里下河地区”:原指江苏中部,京杭大运河东部,后扩大为苏中地区,本文只考察宝应、金湖等县数个乡镇,这些地方的田歌风格相对较统一,量也比较大。考察“田歌”的理由,就是“田歌”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田歌”的意义:
1。田歌情况复杂,题材、体裁丰富;量大;
2。形态有特色,优美;
3。正在迅速消亡;相对于有“田歌”的省份,江苏北部地区的田歌研究文献缺少;
4。文化内涵丰富,从民族音乐学角度有挖掘的潜力。
三、研究的历史文献:
该地区文献无,其它地区的田歌研究文献有(湖北、浙江),三类:题材类属、分布、形态等;田野考察已进行了一部分,但是还需深入。
四、论文框架说明:
先梳理当地音乐与“田歌”的关系;四至八章为自己的想法;第七章是形态与文化的关系,是个难点。
五、研究方法:
音乐形态学;民族音乐学的结合
六、困难:
记谱;田歌的发展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关系(准备在末章节阐述)。
老师建议部分:
陈聆群:问:你现在占有多少该地区的田歌乐谱、录音资料?答:5—6小时录音。
陈应时:问:现在该地田歌实际流传情况如何?答:无人唱。当地政府决策影响。
赵维平:建议在论文题中不要出现“研究”二字,最好突出主题;资料占有情况如何?应加强资料掌握情况。单:《集成》记谱有一些不准确。
江明:这里跟淮安是什么关系?
单:紧邻。
陈聆群:里下河地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区,京剧史中有一脉就是来自里下河地区;建议将论文的框架调整一下,用不着将江苏民间音乐作一个长长的介绍,可以并在导论中稍稍提一下。不要让人感觉过了一个长长的走廊之后才看到那么一小点真正的东西。
江明:注意区别“田歌”作为体裁和歌种两种不同概念类属,同样的情况像“信天游”;建议在立足于里下河地区田歌的基础上,作几个不同地区田歌的比较研究,甚至全国“田歌”总体情况与它的关系;该地地处北方,是否体裁有其特殊性;是否可与安徽等地田歌进行比较。还可以融入对历史的关注,注意各地的方志的有关记述。所谓“小题大做”。
陈聆群:写法上可以从该地区田歌的.现状讲起,先给人感性的认识,然后进入理性层面。(回忆常熟白茆采访的情况,说明感性认识入手的写法更吸引人)
黄白:唱词的理解是非常费时的。
赵维平:建议将录音资料的时间地点交待清楚。
洛秦:避免成为概论性的东西。(韩钟恩等老师表示同意)
博士开题报告11
博士论文工作计划及开题报告有关说明 博士研究生应在文献阅读、调研、选题的基础上写出论文工作计划并做开题报告。
论文工作计划及开题报告考核以报告会的形式在所属学科、专业范围内公开进行,由导师主持并邀请有关专家组成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成员一般应由本学科的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组成,人数不少于五人。
考核报告会的时间、地点须提前三天向研究生院报告,并张贴海报公布,欢迎师生参加。
论文工作计划及开题报告最迟应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初完成.论文工作计划及开题报告书面材料应在考核通
过后的一个月内交研究生院审核存档.根据考核意见需要修改的论文计划及开题报告正式稿应经导师、考核小组成员签字,并、经学院负责人、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研究生院审核存档。
论文工作计划及开题报告如考核没有通过,则应重新修订,并再需进行考核。
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及开题报告 姓名学号学科 、专业 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培养单位(学院 年月日1论文工作计划及开题报告参照下列内容阐述:
课题来源 本课题的特点,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 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及目前研究动态 本课题研究所依据的基本理论 本论文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关键技术及预期创新点 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 进度计划及其它需说明的问题 内容:
(不够可另附页) 论文论文计划及开题报告考核会议记录 考核时间:
年月日时~时地点:
参加人数:
约人考核小组成员姓名 职称 工作单位 备注 3 考核结果(参照下列几方面阐述):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所选课题是否具有先进性、创造性,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是否合适(是否过浅、 过易,或过难)。
三、对基本理论掌握的'水平,及对当前研究水平的了解程度。
四、拟建立的数学模型、拟采用的分析方法、科研调查、实验方案、计划进度及所需经费等是否切实可行。
五、结论(通过或不通过),以及修改意见。
考核意见:
(不够可另附页) 导师签名:
考核小组成员签名:
记录人:年月日学院院长审核意见:
院长签名:年月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意见: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或副主席)签名:年月日研究生院审核意见:
研究生院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博士开题报告12
(一)学位课程审核。在研究生课程(专业课程除外)学习完成后,导师及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对其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培养方案中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后才能进行开题报告。
(二)撰写合格的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在进行开题之前,研究生必须撰写一份内容充实、思路清晰的高质量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立题,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课题研究目的,其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2)课题研究生的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技术路线;(3)完成课题的条件;(4)研究进度、具体安排及预期结果等。研究生提交开题报告后,应交由导师认真审核,并准备好有关的.参考文献和作为开题依据的各种理论分析或预实验实验数据。
(三)填写开题报告申请表。做好以上工作后,研究生应向导师及所在二级单位研究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以便安排开题报告的具体时间、地点,并将审批后的申请表及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一份报送学校研究生处培养科备案,领取研究生开题报告评议表。
(四)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会应向全校公开进行,接受质疑,并由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成员、分委会成员及校外专家组成的开题报告3~5人考评小组对博士生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行全面评议,分别对选题依据、创新性、选题难度、可行性、研究工作方案的合理性,科研工作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经费支持及研究生的口头报告等方面进行评议及打分,加权后得分及格,方可正式开题。不符合要求者必须重新开题。若评议为科研能力差,缺乏培养前途的博士生,不能进入论文阶段,改为对其进行中期筛选。硕士研究生可在二级学院内完成。
(五)开题报告评议表是研究生开题工作,及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得以确定的的重要凭证。该表应现场填写,在给出相应评审意见后,考评专家须当场签字,并送交研究生处学位办备案。导师及研究生个人复印留底保存。
(六)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医学科学硕士学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哲学硕士学位及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按上述程序进行。
博士开题报告13
一、选题的价值、意义及可行性论证
任何研究都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问题意识作为研究生创新的起点和前提条件,对科研问题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科学研究是否充满生命力,就看他是否有问题意识,是否能够发现并提出大量的问题。没有问题意识的研究则预示着研究者发展的衰亡或终止。作为一名教育科学研究生也是如此,有了问题意识,教育研究才会有自己的并且不能为其他学科所还原、替代的问题领域。对研究生而言,仅仅有了问题意识还不够,这个问题意识还必须是科学的。
但是,现实反映出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不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又都是受到了科研问题意识淡薄的影响,所以目前极需对教育学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做深入的研究。
(一)理论意义
对已有关于问题意识的研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进一步加强了问题意识的理论研究,更丰富了问题意识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成果,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实践价值
有利于缓解当前我国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的现状,有利于高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培养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有利于教育学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的可行性:
1、已搜集了大量有关问题意识的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和整理,已学习和掌握了问卷法、访谈法等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2、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教育学研究生,问卷发放对象为在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访谈对象为河北省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导师及硕士研究生。
3、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前期调查已经准备就绪,并编制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已有研究概况
经过文献查阅发现,关于提高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呼吁比较多,如段丽(20xx)在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中就提到科学发现往往从问题开始,问题解决则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落脚点,因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能力理应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科研能力。但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关于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及其培养的专门研究还比较欠缺。不过,关于问题意识的一般性研究较多,几乎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各个领域,都有关于问题意识的专门文献。已有研究涉及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l.关于问题意识的研究
近年来,问题意识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关于问题意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很多学者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不同途径。
袁来德认为应该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问、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勤于问、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问、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乐于问;
尹启泉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有七个,包括提升教师的创造性人格、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积累、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精心设计提问、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等;
王真东认为应从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方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创设形成问题意识的适宜条件这四个方面着手;
姚本先提出三个途径:加强双基训练,创造优良的教学气氛和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还有一些学者涉及到学生问题意识欠缺的原因。
陈海燕认为有心理障碍、环境障碍、教师权威障碍、认知障碍和思维定式障碍这五个原因;
刘春梅认为教师观念陈旧,普遍进行“去问题教学”,现实的课堂教学重传授轻探索、重结论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学校课程、学校活动的内容及范围的局限等造成学生问题意识的欠缺。
2、关于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在我所查的文献里,问题意识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文科的,由于理工科的问题都比较明显和外在,所以理工科主要欠缺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由于受哲学思想的限制和方法论的影响等,文科的问题意识相对来说比较欠缺。
王永斌认为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一些尚待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哲学意义上的问题意识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时期,经过近代哲学家和现代哲学家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哲学问题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沉思和分析,它是一种面向本体的思和面向前提的思,也是一种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思。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就在于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人们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就是要从人文社会科学中找到被社会发展问题困扰而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
刘大椿认为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问题意识淡漠,脱离时代与社会现实,无异于切断了它们发展的源头,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命力将随之枯竭。还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呈现出一派虚假繁荣的景象,令学者们自己也感到不满意呢?其原因就在于,学术研究离开了真正的问题,缺乏问题意识。这样的结果是,学术向两个不好的方向发展,一是生吞活剥西方的各派理论,进行空洞的所谓“纯学术”研究;另一个方向是干脆退化成肤浅的“对策学”,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并不高明的论证。所以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真正问题是:我们有问题吗?或者,我们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如果问题都不明白,要侈谈什么“研究”就是多余,学习就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古代语言中的“学问”一词,比“学术”更有价值。学问即是为了问题而“学”,而学术的目的则不得而知,不过从字面可以看出,反正“学”仅仅是一个手段。这就必然导致“学”为其他不相干的目的服务的问题。事实正是如此,对多数“学者”来说,不过是获取名利的手段而已,与一般人理解的“学问”并没有什么关系
3、关于教育学问题意识的研究
(二)已有研究述评
总的说来,当前国内对问题意识的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专门针对教育学研究生的很少,虽然现在学术界对问题意识也很关注,但是对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国外目前却缺乏对问题意识的研究,原因在于国外教育对于学生自主性和问题意识的高度重视,学生历来具有强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才使问题意识不称其为“问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从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着手,光从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谈提高研究生的素质,是抽象和空洞的,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因为创新是基于问题的提出,没有问题意识是不能创新的。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将借鉴已有研究的经验和理论,从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教育学研究生的特点,通过了解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存在的原因,为提高我们教育学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
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主要概念界定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问题的类型,一般有常识问题与未决问题、表象问题与实质问题、“大”问题和“小”问题。
教育学研究生,是指获得学士学位、第一专业学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证书或具有同等学力获准进入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机构各教育类专业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攻读更高级别教育学学位的学生。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主要指研究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人们通常将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倾向称为问题意识。
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是研究者在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以专门的教育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的认识教育问题的实质和类型、发现并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教育问题的意向和能力。
2、本研究以处在科研初级阶段的在校教育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运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教育学研究生在科研问题意识上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
第二:在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选取在校教育学研究生两名,研究生导师两名进行访谈,从中归纳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现状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完善整体研究。
(二)研究思路
1、搜集有关科研问题意识的文献,对科研问题意识形成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作为编制问卷的参考依据。
2、根据已有研究,编制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开放性问卷,并选取在校研一到研三的教育学研究生,人数100人,进行问卷调查。
3、对调查结果进行编码处理,归纳出教育学研究生在科研问题意识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的应对策略。
4、编制访谈提纲,选取研究生导师两名,在校教育学研究生两名,根据访谈提纲,对4名调查对象进行访谈。
6、对方谈结果进行编码处理,从中归纳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策略。
7、对访谈数据作分析和探讨,总结研究结果,并撰写论文。
(三)研究方法
文献反,问卷法,访谈法
四、论文总体计划和进度安排:
20xx.4-20xx.6 理论研究阶段 科学研究的理论研究;
20xx.6-20xx.8 实际调研阶段 对河北省拥有教育学专业的四所高校的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进行调研;
20xx.8-20xx.9 资料分析阶段 根据调研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
20xx.10-20xx.12论文撰写阶段 在理论分析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初步撰写论文;
20xx.1-20xx.3 论文定稿阶段 对论文进行修改、定稿;
20xx.4 论文审查阶段 将论文提交送审;
20xx.5 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著作类
[1]韩民青著。意识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4]刘大椿著。科学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冯光廉主编。文科研究生治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6]何怀宏著。问题意识。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xx.
2、期刊杂志类
[1]龚放,岳晓东。强化问题意识,造就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研究,20xx/01.
[2]赵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着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江苏高教,20xx/05.
[3]黄宇辉。从文科研究生的特殊性看创新能力的培养。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xx/06.
[4]杨针。永远保持清醒的问题意识—访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孙学伟、范文斌教授。科学时报,20xx/3/15.
[5]王真东。关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xx/06.
[6]张志文,张巳瑛。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0xx/0l.
[7]夏月。教育学研究生如何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教育改革与管理:研究生教育研究,20xx/02.
[8]幻俞国良,侯瑞鹤。问题意识、人格特征与教育创新中的创造里培养。复旦教育论坛,20xx/04.
[9]黄甫全。关于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4.
[10]周文杰,郑保章。教育交往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辽宁教育研究,20xx/05.
[11]李永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四川教育,20xx/02.
[12]黄飞跃。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xx/03.
[13]刘大椿。教育学研究应突出问题意识。光明日报,20xx/3/1.
[14]尚国营。高师教育学应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教育问题意识。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05.
[15]尚国营。高师教育学应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教育问题意识。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05.
[16]王源源。试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06.
[17]崔唯航。问题意识、体系精神与学科特性。学术研究,20xx/09.
[18]冯光廉主编。教育学研究生治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19]陈海燕。问题意识—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教书育人,20xx/01.
[20]陈翠荣。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及培养措施。江西教育,20xx/01.
[21]朱珊。没有问题意识,强做研究不灵。中国教育报,20xx/l.
[22]范远波。论探究学习的问题意识。当代教育科学,20xx/10.
[23]蔡拔平。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意义、障碍及路径。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xx/11.
[24]朱晓瑜。关注问题意识,激发主体参与。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xx/12.
[25]邓战军;叶小华。学生问题意识的保护策略。当代教育论坛,20xx/12.
[26]李荣。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国科学教育,20xx/16.
[27]房寿高,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上海教育科研,20xx/01.
[28]吴江林,陈西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xx/01.
[29]朱新秤。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意义与策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3.
[30]王朝阳,崔华华。创新视野中的文科研究生能力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xx/08.
[31]康静。对高校教育学中“问题意识”的思考。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3.
[32]阎亚军;周谷平。问题意识与教育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xx/04.
[33]郝明君;王光明;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xx/09.
[34]宋宁娜。教育研究要增强问题意识。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5.
[35]劳凯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1.
[36]徐福利;李淑珍。高等教育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xx/02.
[37]祁琛云。问题意识是学术创新的源泉。中国出版。20xx/06.
[38]吴原。论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情结与问题意识。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13.
[39]刘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中国教育学刊。20xx/03.
[40]姚则会。张部昌。问题意识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其实现路径。教育与教学研究。20xx/07.
[41]张晓东。学校文化建设中问题意识缺失的反思与建构。当代教育科学。20xx/12.
[42]刘铁芳。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评《在权力与权利之间:教育政治学导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xx/06.
[43]周江林。我国民办高校存在问题的统计分析:实证的方法——兼谈教育研究者的问题意识。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xx/06.
[44]于洪卿。教育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特征。教育探索。20xx/10.
[45]李士更。创新性学习重在问题意识的形成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01.
[46]张琼。“问题意识”小议——以《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为范本。20xx/02.
[47]石玉欣。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20xx/19.
[48]李长华。浅谈有效激发问题意识的策略。科学教育。20xx/08.
[49]王豪。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周刊。20xx/13.
[50]王树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学周刊。20xx/13.
[51]张永利。增强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学周刊。20xx/17.
[52]刘献君。国际论坛增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国际意识和地方意识。中国高教研究。20xx/07.
[53]赵万祥。论教育哲学研究问题意识的确定。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6.
[54]王美娟。增强问题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江苏教育研究。20xx/32
[55]李曙光。乔姆斯基语言心理学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意义。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6
[56]肖林根;王卫华。问题意识与毕业论文题目选择。科技信息。20xx/32.
[57]孙刚成;陈希;乔刚。研究生科研意识养成因素分析。中国高校科技。20xx/21.
[58]任艳丽。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教学论坛。20xx/07.
[59]王虎学;调查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学习月刊。20xx/01.
3、硕博论文类
[1]段丽。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2]唐成亮。探究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3]方海宁。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4]王元元。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现象、归因及对策。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5]周倩。高校研究生学术批判思维的训练策略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文章大纲:
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研究
一、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应然分析
(一)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涵义
1、问题意识
2、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
(二)科研问题意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三)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特殊性和培养的必要性
二、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实然分析
(一)对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调查
1、基本思路
2、研究方法
3、样本描述
(二)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现状
1、问卷调查
(1)研究设计
(2)研究过程
(3)研究结论
2、访谈
(1)研究设计
(2)访谈整理
(3)访谈结论
(三)调查结论
三、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的归因分析
(一)研究生自身内在素养的原因
1、自身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的障碍
2、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不明确
3、学习方法不科学
4、存在学而不思的情况
5、缺乏实践经验
(二)社会、学校和家庭外在影响的原因
1、传统文化与社会
2、学校与导师
3、家庭与父母
四、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优化
(一)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优化的理论依据
(二)借鉴发达国家加强研究生问题意识的经验
(三)加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具体对策
以上是《教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的范文参考详细内容,讲的是关于问题、意识、研究生、研究,教育学、科研、培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博士开题报告14
一 研究目标
本研究试图在GIS和遥感软件支持下,综合野外调查、遥感及定位数据,结合专家系统、数据库、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引入可视化技术、交互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多维的热带亚热带植被信息系统,探讨3S技术在不同组织层次植被研究中的应用如森林群落的水平和垂直分析、植被的时空动态模拟和预测、以及森林景观的格局研究等。
二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GIS平台为ESRI ARCVIEW 3.x及其扩展模块,遥感软件为PCI GEOMATICA (?), 编程语言为C ,图形处理用OPENGL。主要的研究方法参见表1。
1 种群 Population:以距离为基础的种群分布格局、种间联结、邻体效应、种间竞争、母树-幼苗空间关系等。
2 群落 Community:以面积为基础的重取样技术、各种面积曲线、冠层分析等。
3 生态系统 Ecosystem:以地图为基础的植被分类、生产力或生物量估算、植被水平或垂直分布等。
4 景观 Landscape: 以DEM为基础的景观格局结构、缀块分析、生境评价、虚拟3D森林等。
5 植被信息系统:构建多维热带亚热带植被信息系统(图1)。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遥感生物信息提取
遥感影象的光谱特征、空间特征、极化特征和时间特性是我们鉴别各种物体和现象的依据。如何从遥感图象中识别植被、昆虫种群、大型动物等生物信息,则是建立多维生物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通常是用植被不同波段的反射率及其它因子的组合来获得植被指数(VI),并采用非监督分类或监督分类的方法,区分不同地物和不同植被类型,但只能用于较大的植被分类阶元;较小的植被单位如群丛必须结合实地调查和其它环境因子,能否直接利用遥感判断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昆虫种群和大型动物的判定一般是根据这种昆虫的生境,也可以考虑标记和电子反射器的办法来定位。引入专家系统或者决策支持系统,模糊数学、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理论,可以更加有效地和精确地进行识别。
2 时空数据模型和时空分析
传统的GIS面向的是只含空间维度和属性维度的SGIS(Static GIS),而能够处理时间维度的.GIS则称为TGIS(Temporal GIS)。时间维度具有和空间维度不一样的特点,如何将空间数据模型的概念和方法引申到时空数据模型,是当前GIS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时空一体化的数据模型必须具有时空二维的拓扑特征,才能有效地提高数据质量和分析效率,减少数据存贮的冗余(陈晋等,1995)。生物学中涉及了许多时空分析问题,也发展了时序分析和生物地理统计的方法,但这些方法的理论和应用都有待完善。而且,现有的GIS软件均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些分析。
3 专业组件设计
现有的许多GIS软件并不包含生物学专业模块;建立独立的完全面向生物学的GIS费时费力,而且也不必要。因此,组件GIS是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用各种计算机语言或GIS软件附带的语言,编写出适用于生物学的控件或模块,组合到现有的GIS软件中。
4 其它
不同数据类型、不同维度数据的操作和管理,真三维GIS和虚拟景观的构建等,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四 可行性分析
1 实验室具备必须的软硬件;
2 实验组具备相关的软件操作和编程能力;
3 导师组具备相当的指导水平;
4 实验组具备一定的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能力。
五 创新之处
1可能填补GIS在种群/种间空间分析方面的空白。
2 首次进行GIS应用于生态学不同组织水平的综合研究。
3 国内首次建立多维热带亚热带综合植被信息系统。
博士开题报告15
中国产品质量法的法律移植研究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产品质量法制发展,相较于民事法学其他领域起步较晚,其自二十世纪初发端后,随着中产阶级兴起,产品交易频繁,致这一新兴法律领域迅速发展。而产品质量法演进,实反映近代社会运动史及经济史变化,若谓十九世纪系劳工运动蓬勃发展时代,则二十世纪即堪称为消费者保护运动高峰。产品质量法制发展及演进,始终遭受来自大企业及资本家积极阻挠或消极抗拒,致使产品质量法制发展,始终带有对抗及冲突色彩。
本研究即试图就产品质量归责原则法律移植的演进历程作为中心,根据回顾产品质量历经契约责任及侵权行为责任、过失责任主义及无过失责任主义等法学思潮变迁,据此重现产品质量法制百年来发展过程,试图对这一特殊而充满争议、冲突法律领域,对其演进作一个粗浅研究。
目录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2.中国古代法是否有类似条文或是制度
3. 近现代的引入背景、主要修正部分
4. 进入后本土存活现状及情况
5.拟研究提纲
正文:法律为人类试图以理性建构秩序产物,是社会文化现象一部分,随着人类生活发展,法律内容也须相应改变以适应新形态纷争。而重大的社会改变是源自于法律体是外,也就是源自于社会制度里面的法律体是外,法律体是不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制度,法律体是不是遗世独立的制度,法律体是无法自外于外在的影响。法律于社会变迁过程也扮演重要角色,观诸民事法律发展,由早期私法自治、契约自由等根植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致使西欧各国于十九世纪陆续制定民法典时,就侵权行为法制归责原则,均严格奉行过失责任主义,自十八世纪末叶工业革命发端,经过百年发展,生产技术革新造成产业结构重大改变,尤其是机械设备渐次取代手工制造,商品得以大量生产,使民众可很容易由市场上取得所需商品,此种生产消费模式演进,虽促进工商社会繁荣,制造商为降低成本获取利润,往往仅着重于降低成本,对产品安全性及品质则有意无意加以忽略,造成大量劣质商品充斥市面,复因一般消费者对产品来源信赖及产品内容高度技术性,已无能力分辨其优劣,致使劣质产品造成严重生命、财产损失,此于十九世纪末叶层出不穷。是以,产品质量(或称商品责任、商品制造人责任)概念,于十九世纪后半业即已散见于英、美法院判决中,斯时仍未形成具体法概念体是,且责任类型仍未脱传统契约关系相对性或侵权行为法过失责任主义范畴。迄至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及美法院判决已渐次就产品缺陷案例跳脱传统侵权行违法或契约法思考模式,寻求新的解决道;而德国法院也试图根据减轻原告举证责任方式,以平衡一般个人在举证上困难。
4. 进入后本土存活现状及情况
产品责任法制发展,相较于民事法学其他领域,起步虽然较晚,惟其自二十世纪初发端后,随着中产阶级兴起而发展迅速,产品责任法制对于近代经济史及社会运动史可谓影响深远。若十九世纪系劳工运动蓬勃发展时代,则二十世纪即堪称为消费者保护运动高峰,而产品责任法制发展及演进,始终遭受来自大企业积极阻挠或消极抗拒,视产品责任法为洪水猛兽,正因阻碍来自于企业,使产品责任法制发展甚为波折。
消费者保护风潮是大势所趋,因此《产品责任法》于1993年正式施行后,各企业也相继成立接受消费者投诉和处理消费纷争客服窗口,政府和地方自治团体也次第建立和扩充处理消费纠纷机构,及能够针对涉及专业技术产品与以检验研究机构。足见该法虽对企业界短期间形成冲击,厂商也均体认有使消费者与企业均能互蒙其利,使能创造双赢局面。而自《产品责任法》通过施行后,20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又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决定》。当前学术界正急迫寻求就未来消费者保护方向,在《产品责任法》法制定后,并非消费者保护终点,而是另一阶段运动起点。诸如消费信息公开、国外产品安全保障、公害及环境问题、消费者运动国际合作等,每一个课题均是未来消费者运动即将面对挑战、也标志着消费者运动未来走向及将达成目标。为使消费者能够享受到真正高品质生活,如何克服前开课题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消费运动新课题。
【博士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博士开题报告02-10
博士开题报告怎么写01-26
博士生开题报告06-21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01-04
粒子物理博士论文开题报告10-19
物理学博士论文开题报告10-19
经典开题报告10-18
开题报告05-15
(精选)开题报告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