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课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从此养成的,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某学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40%的学生敬仰科学家,35%的学生敬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敬仰自己的父母,而敬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几乎是崇拜父母的两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
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
如今的少年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他们已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业要求期望甚高。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孩子人格发展不平衡。很多孩子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现冷漠;孝敬之情在心目中淡化,只知受宠,不知感恩。
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
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里,一些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道德观发生了扭曲。他们自私、骄横、冷漠、不善于合作。使得未成年人,也受到了他们的负面影响,缺乏“感恩”的意识。
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
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学校教育始终未能摆脱考试的圈子。教育看分数、教师压力大,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感恩的教育。20xx年“六。一”学校组织庆祝会,学生带上凳子到操场观看。班主任为了调查学生的感恩现状,有意不拿凳子到操场。从开始到结束,两个多小时一直站在学生旁边,结果没有任何班的学生主动为老师让座。
孩子们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亲切,学生才会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会懂得珍惜时间和机会,才会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来报答周围的人和社会。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主体人格的构建。
思想是人的灵魂,如何拯救这“将要垮掉的一代”?良方在哪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我们提出了《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题的界定
1.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就是知恩、报恩、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2.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受最深的身边人、身边事开始,学会感激父母,感激父母给我们生命,感激父母养育了我们;学会感激老师,感激老师为我们导航,感激老师培育我们。从感激父母老师开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再引导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教育心理学也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主要局限于有机的生理方面。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青少年本人,对健康的关心也都集中在学生身体发育方面的一些生理指标上,至于学生的心理方面是否健康,往往为大家所忽略。近年来,有关中小学心理障碍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也就渐为人们所关注。因此我校把“感恩教育”定为核心课题进行研究,其目的为:
1.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
2.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他人。
3.懂得孝敬父母以及长辈是为人之本。
4.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心中充满爱心,学习更有动力,生活更有意义。
5.寻求实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径和方法。
6.通过一些具体的感恩教育的开展,培植感恩文化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种高尚的道德的种子,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平和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来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自然,进而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研究将从最基本的活动研究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儿童教育理论。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2.素质教育理论。民族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出路在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确切地说,就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而在这几方面中,德育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一个人纵有满腹才华,却不能甚至不愿回报社会,奉献人类,试问,这种“高素质”的人才又有何用?而感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懂得回报,学会回报,自觉回报。不仅是回报父母亲人,更是回报社会乃至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恩教育就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
3.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
4.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寻求小学生缺乏感恩心理的原因。探索培育小学生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小学生感恩行为培养的方式、方法。
2.构建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3.创建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
4.提高学生感恩意识,促进学生感恩内涵。
5.通过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生缺乏感恩心理的原因。
3.培育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研究。
4.小学生“学会感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5.小学生感恩行为培养的方式、方法研究。
6.感恩教育内涵的研究。
7.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8.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
感恩教育的内涵;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难点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参与课题实践研究,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一边研究一边实施,形成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探索有效实施学生各阶段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
2.调查研究法。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通过观察和调查问卷,了解现阶段小学生感恩心理的整体状况,明确其长处和缺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化分析,掌握课题研究的有力资料和数据。
3.文献法。收集有关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学习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和参考。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撰写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规范课题研究行为。
八、课题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
成立课题组,建立课题研究网络,组织理论学习,研究制定出课题实施方案,完成课题申报。
课题组人员分工:
组长:于朝阳
副组长:张犇董国环张文峰
成员:董晓雪王恒志刘伟徐松岭赵红艳张玉岩
李茉冬任淑芝刘巍王丽艳胡海玲王丽波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7月)
1.课题组教师查阅相关理论书籍,以理论知识指导研究实践。(20xx年7、8月)
2.各年级实验班正式启动实验,按实验规划进行相关项目实验,通过少先队活动、学科渗透,教职工参与以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借助校园环境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手段,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每月课题组成员集中交流实验状况,进行材料整理。(20xx年9月——20xx年6月)
3.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出行之有效的途径、方法,全面铺开。(20xx年7月——20xx年6月)
4.编写校本课程教材。(20xx年7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总结成果,推广经验。撰写课题终结性报告,编辑优秀个案分析和教师优秀论文集。
九、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报告负责人:董晓雪
2.《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典型案例负责人:董国环
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论文集负责人:张文峰
4.子课题结题实验报告 负责人:张犇、王恒志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教育研究论文开题报告07-21
2022教育研究开题报告12-03
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06-09
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07-20
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06-28
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12-26
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07-20
初中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汇总07-30
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2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