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学前开题报告

时间:2024-07-12 08:30:25 林惜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学前开题报告(通用15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前开题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前开题报告(通用15篇)

  学前开题报告 1

  一、选题背景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最初阶段,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健康的饮食行为能够为幼儿 期良好的营养状态提供很好的保证,而良好的营养状态又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根本。然而一些调查结果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根据结果可知我国幼儿在饮食行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逐步提高,食品加工工业发展迅速,诸多种类的垃圾食品充斥着幼儿的日常生活,家长放任儿童过多地食用垃圾食品,正餐摄入量不足,导致幼儿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这会让幼儿越来越远离健康。同时,医学工作者们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幼儿期的饮食问题会影响到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因此,若想要幼儿健康成长,应当关注幼儿的不良饮食行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根据对现有研究结果的分析,基于对幼儿可能存在多种不良饮食行为的情况,研究者决定通过进一步调查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因素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从而帮助幼儿健康成长。本研究中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4—6 岁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现状调查;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因素;针对幼儿不良饮食行为提出具体可行的改善策略。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 4—6 岁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现状调查,分析影响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原因,可以丰富幼儿饮食行为理论。

  2、实践意义

  在实践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幼儿存在不良饮食行为,而教师及幼儿家长却无法改变这种现状,这将会影响幼儿的身体发展。所以,本研究旨在为幼儿教师及幼儿家长提供改善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策略,让幼儿家长及教师以正确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健康饮食行为。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在幼儿吃零食方面,1994 年,Cathro 和 Hilliam 对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以及西班牙等 5 个国家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各国儿童食用零食频率普遍很高。[1]Ezell,Mc Coy,Wolfe 等人也对美国儿童食用零食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儿童食用零食行为较频繁,每日最常吃的零食是碳酸饮料、甜食、水果和薯片。[2]斯金纳等人的调查也表明,幼儿零食行为占幼儿不良饮食行为总和比例较高,而且幼儿吃零食这一行为的比例与幼儿年龄增长呈正比关系。

  Kendra 她认为在幼儿阶段向幼儿介绍一些饮食营养的知识是非常必要必需的,而且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这是有关幼儿饮食营养认知的教育。Essa 指出如果儿童出现在吃饭时吃的很少,饭后却说他饿了的情况时,不要斥责他为什么吃饭时不吃饱,也不可以给他吃的,而 是 告 诉 他 下 次 吃 饭 时 吃 饱 就 可 以 了 , 这 是 有 关 饮 食 行 为 的 教 育 。BranenFletcher 等人指出,在幼儿园中,幼儿进餐的时间可以固定,但幼想吃的食物是可以被选择的,这是有关饮食健康态度的教育。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需要对部分幼儿进行访谈,而通过查阅 3—6 岁幼儿发展指南,研究者发现幼儿在 4 岁以上才具有能听懂和理解成人所想表达的问题的倾听能力,以及能够基本完整地讲述自己的经历的表达能力,因此,研究者将调查范围确定在 4—6 岁的幼儿。所以,研究者随机抽取中班和大班中 4—6 岁的 200名幼儿进行饮食行为调查。

  首先,观察法是对学前幼儿来说最适合的方法,因为观察法不无需幼儿做一些超出自身能力水平的反应,可以充分了解幼儿在自然状态下最真实的行为表现;另外观察法幼儿不容易受观察者干扰,观察者可以客观记录幼儿的行为。 其次,研究者将选取幼儿的午餐时间对两所幼儿园中班和大班总共 16个班级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观察(每班观察两天、每周观察两个班级),主要采用观察法中的行为检核法和事件取样法对幼儿不良饮食行为进行观察,也就是对幼儿不良饮食行为是否发生以及不良饮食行为中具体有哪些行为方面进行描述和记录。研究者将根据不良饮食行为的操作性定义并结合已有成熟的观察记录表制定研究者需要的观察记录表,用此表在正式观察开始前进行预观察,预先考察和了解观察环境和现场,熟悉幼儿,使幼儿消除戒备心;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摘要 4—5

  Abstract 5—6

  一、引言 9—18

  (一)研究缘起 9

  (二)研究目的 9—10

  (三)研究意义 10

  1、理论意义 10

  2、实践意义 10

  (四)文献综述 10—16

  1、国外有关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研究 10—11

  2、国内有关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研究 11—16

  (五)相关概念界定与说明 16—18

  二、研究设计 18—22

  (一)研究对象 18

  (二)研究方法 18—22

  1、观察法 18—19

  2、问卷调查法 19—21

  3、访谈法 21—22

  三、4—6 岁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现状调查结果 22—29

  (一)部分幼儿进餐不够独立 22—23

  (二)幼儿挑食、偏食行为明显 23—25

  (三)幼儿进餐的专注度不高 25—26

  (四)幼儿的进餐速度过快或过慢 26—28

  (五)幼儿离园后吃零食行为普遍 28—29

  四、影响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原因分析 29—38

  (一)幼儿园的进餐环境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29—31

  1、幼儿饮食健康教育缺乏 29—30

  2、有些教师指导用语不合适 30

  3、部分教师对幼儿要求过高 30—31

  (二)家长喂养方式、生活习惯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31—33

  1、家庭喂养方式不当 31—32

  2、家庭内部观念不一致 32—33

  3、家长不良榜样作用 33

  (三)幼儿自身发展特点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33—35

  1、幼儿自身食欲不佳 33—34

  2、幼儿自身注意力不集中 34—35

  3、幼儿自身为难养型幼儿 35

  (四)社会环境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 35—38

  1、电视广告失范,家长防范意识不强 35—36

  2、幼儿食品质量堪忧 36

  3、幼儿园附近的垃圾食品摊贩 36—38

  五、幼儿不良饮食行为改善策略 38—43

  (一)创造适宜的幼儿园饮食氛围 38

  1、开展多形式的饮食健康教育活动 38

  2、规范教师幼儿进餐时的指导语 38

  (二)树立正确的家庭喂养观念 38—40

  1、坚持正确的喂养方式 38—39

  2、家庭内部对孩子统一要求 39—40

  3、家长做好榜样示范 40

  (三)帮助幼儿依照其自身特点健康饮食 40—41

  1、帮助幼儿从自身发展特点改善饮食行为 40—41

  2、规范不同年龄幼儿不良饮食行为 41

  3、帮助不同气质幼儿改善不良饮食行为 41

  (四)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41—43

  1、完善幼儿食品广告立法 41—42

  2、选择适合幼儿的电视节目 42

  3、严重处罚未按照要求生产儿童食品的厂商 42

  4、严格监管幼儿园周围的食品摊贩 42—43

  结论 43—44

  参考文献 44—47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参考文献

  [1]黄土云。297 例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现状分析[J]。中川儿童保健杂志,20xx(06)

  [2]孙吉。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调查分析[J]。医药世界,20xx(09)

  [3]魏梅,袁丽娟。2—6 岁儿童生活习惯、饮食行为问卷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xx(23)

  [4]万钫。家庭幼儿饮食行为教育的调杏与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1995 (4): 30—31。

  [5]梅节。广州市幼儿家长营养知识和育儿行为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l997(03)

  [6]徐浙宁,顾秀娟等。学前儿童饮食状况与家庭喂养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xx(03)

  [7]敖春美。3—6 岁幼儿饮食习惯调查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8)

  [8]周立清。352 名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调查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xx("3)

  [9]孙卫民。幼儿不良饮食行为与教育[J]。家庭医学,1994(03)

  [10]刘湘云。儿童饮食行为[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06)

  [11]金星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xx(03)

  [12]卢慧兰。兰州市城区 3—6 岁儿童零食行为现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xx(05)

  [13]张红敏。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J]。山东教育,20xx(27)

  [14]林弘等。759 例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调查[J]。河北医学,1999(12)

  [15]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J]。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xx:26—481

  学前开题报告 2

  一、民勤县农村幼儿园的教育现状

  (一)农村幼儿园在管理方面比较松懈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农村幼儿园在管理方面比较松懈。特别是部分幼儿园在保育、安全、后勤等方面管理较差,有的幼儿园甚至只能算得上是一个把幼儿集中起来玩耍的场所,至于幼儿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二)条件简陋

  笔者通过走访发现,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条件普遍很差,教室比较简陋,幼儿活动的空间也比较小,很多设施都比较陈旧、落后,而且规模也较小,教师和学生也比较少。在很多农村幼儿园当中,既没有教具,也没有开启幼儿智力的游戏场所和设备。这样的幼儿教育环境,远远不能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幼儿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近几年,国家对幼儿教育事业比较重视,很多农村幼儿园也在逐步的修建和翻新中,所需要的幼儿教师也随之增多。为了弥补幼儿教师数量上的不足,新招聘了很多幼儿教师,都是从音、体、美等高校毕业,对于幼儿教育可以说一窍不通,根本无法进行幼儿教育。再者,由于县城的幼儿园不断扩建,通过考试等方式,将农村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调到县城,导致农村的幼儿园教学陷入绝境。虽然国家对幼儿教育比较重视,但让幼儿教师参加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还比较少,即使有这样的机会,也是县城的幼儿教师优先,农村的幼儿教师没有机会参与培训。

  (四)学生在校上课时间得不到保障

  由于民勤县地广人稀,村庄分布比较零散,一个乡镇一般只有一两所幼儿园,这样给幼儿上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经过调查发现,校车接送幼儿上学最远的要一个小时,这样就很难保证幼儿在校的学习时间。

  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策略

  (一)对幼儿教师要进行科学的评价

  对教师的科学评价,可以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可以实现幼儿高效率课堂。幼儿教师和幼儿是一样的,赞美对于教师来说是对教师辛勤劳动和付出的肯定。对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就要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态度、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综合、科学的评价,并与年度考核以及相应的工资待遇挂钩,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资金投入

  有关部门要加大农村幼儿园建设资金的投入,每一个乡镇的中心幼儿园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如场地、房屋、设备、设施等。农村幼儿园的一个优点就是地方比较宽敞,如果部分幼儿园有条件,可以对幼儿园进行绿化,让幼儿园变成花园式的学校,为幼儿创造一个舒心、愉悦的游乐场所,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的乐园、学园、家园。

  (三)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要改变农村幼儿园的教学现状,首先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出发。一是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待遇,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例如,优先考虑农村教师的职称问题等。二是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工作,对于一些培训成绩优秀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并把培训结果与教师职称挂钩,让更多的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培训当中,为自己补充新鲜的血液。

  三、结语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幼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农村幼儿园在前进的道路上十分坎坷,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笔者坚信,在广大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幼儿教育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学前开题报告 3

  摘要: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美术技能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实际对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探索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思路,为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队伍贡献一份薄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幼教师资力量就成为了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之一,同时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面对新形势下幼教专业学生就业要求的提高,如何有效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以及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应该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不断思考总结的问题。因此,本人在从事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也对教学改革提出几点认识。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传统

  高职教育一直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和服务型人才为首要目标,而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重视美术绘画、手工制作等技能的培养一直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主导思想。但在日常教学中,传统而落后的单一式灌输和教师单一讲解等方法依然被广泛的运用,这就大大影响了美术课程的趣味性,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将这种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多欣赏观察、多互动思考的教学模式,就成为了迫切需要改革的突出问题。

  (二)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不完善

  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是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实施,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最直接途径。而许多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教学重视不够,开设的美术课程课时有限,根本不能保证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较好的掌握美术技能,学习质量无法提高。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主要表现在:

  (1)美术课程总体数量偏少,理论课和实践课无法统筹安排,常有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现象发生;

  (2)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类课程相比,美术类选修课的数量太少,且不够细化,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只把手工课单独开设,对素描、水彩、简笔画、线描画等均不细分。此外,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还不具有系统性[3],这导致在美术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不完备,教材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也不够。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不是美术知识与技能要求太过专业,难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就是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就业需求脱节,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运用单一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主要包括绘画和手工制作两个部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紧密相连。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教学资源的运用仅仅局限于美术领域里,单一的从美术角度考虑问题,无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学生基础薄弱,对美术技能的掌握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文化基础普遍很差,学习能力不强,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没有美术基础,在美术专业知识方面几近空白。再加上入学后学习时间短,学生难以理解消化老师所传授的美术知识,从而制约了学生对美术技能的掌握。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浅见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对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均有不同,基本上都围绕着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时和授课时间。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模式也被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认同[4],并也付诸于行动。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应该紧密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设置,同一门课程,其理论课与实践课要放在同一学期或者同一个时间段内进行。比如,就简笔画课程来说,可以将简笔画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融合渗透,在讲完理论的同时立马进入实践的绘画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夯实美术绘画基础。此外,对于难度较大的课程内容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就业需要来安排课时。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中,美术教学完全能够与其他学科实现教学资源的互动。比如在简笔画的创作教学中就可以将绘画与音乐、故事相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手工制作的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建筑学、戏剧学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们勤思考了,其美术表现力就会增强,学习时会更加积极主动,作品也就更加丰富奇妙,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授课内容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进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迟早会被淘汰。教育教学中也要有“思变”的思想[5]。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美术学的发展以及美术教学中所运用的新方法,新手段,新内容,充分了解国内目前幼教机构的需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合理化调整[6]。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所教授的美术理论与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懂得美术不只是幼儿教育中的必需品,也与我们的生产实际息息相关,从而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灵感。在授课方法上除了采用ppt、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外,也可以参考法律教学中模拟法庭授课的方法,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职场化,模拟教授幼儿美术的现场,让学生们了解职场。还可以定期举办美术比赛,让学生们自己构思创作,以个人或者团队均可,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同时,在考核的方式上也可以采取多样化,比如让学生们自己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品鉴,这有益于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结合学生实际,实现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校时不仅基础普遍偏低,而且在学生之间还存在着高低起点不一致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能快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而有的学生则相对较慢;有的学生在入校前接触过美术,有一点基础,而有的学生则需要从零基础教起。这就使得在教学中既需要注重对零基础的学生传授基础,还要有基础的学生在能力方面的提升,从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们进行集体授课的同时,可以对个别基础好的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让有基础的去帮助零基础的,尽量缩小学生们的差距。

  三、结语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有云: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科教才能兴国,而教育教学改革更关乎国情民生。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社会对具备美术技能的幼师人才的需求不仅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动力,也是“民生”任务之一。这就需要我们以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为目标,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改革,求新,这样才能为幼儿教育事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作者:xxx

  单位:xx外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05:94-98.

  王彤.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03:92-93.

  [3]李小波.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探索[j].美术大观,02:156-157.

  [4]沈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美与时代,10:72-74.

  [5]刘燕.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探索研究[j].大家,20:89+91.

  [6]罗军,樊光矢.中职教师应如何看待艺术教育.艺术教育,09:50-51+73.

  学前开题报告 4

  摘要: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围绕学前钢琴教育的文献和成果,但对于特定低龄儿童教授方法和理论探讨的研究却不多。从当前现状来看,国际上对于学前儿童教学方法的研究众说纷陈,异同交错。大多从幼儿兴趣出发,以游戏式教学为主。

  一、学前儿童钢琴教育的历史发展

  钢琴是一件外来乐器,传入中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已成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深入家庭的最普及的乐器之一。中国的钢琴教育水平在近半个世纪中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这与中国儿童钢琴教育的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钢琴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一大批优秀的钢琴家为钢琴教育事业奉献终身、许多中国题材的钢琴作品面世。而这个时期,儿童钢琴教育的发展尚属薄弱,仅在少数专业院校和个别有条件的家庭中开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很多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学习钢琴来提高艺术修养。

  二、当前学前儿童钢琴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的匮乏

  由于全国有数以百万的儿童开始学习钢琴,合格教师的匮乏就成了客观存在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多不具备教琴能力的“老师”纷纷走上了儿童钢琴教育的讲台。这样,一些琴童由于得不到科学、系统的指导而使他们的学琴之路越走越艰辛,有的琴童很早开始学琴又很快地放弃了学琴。

  (二)家长观念的误区

  众所周知,在学前儿童钢琴教育过程中,家长的作用非常重要。许多家长拥有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决心陪伴孩子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也有求学心切又不懂音乐的家长,也许是虚荣心作祟,他们要求孩子不停地参加考级来检验孩子的学习程度。孰不知,学前钢琴教育应该属于素质审美教育的范畴,学习钢琴应该是怡情悦性的,应该是享受美的过程,但这样急功近利的家长使钢琴教育似乎和文化教育一样,逐步走向了应试教育,这并不是教育的初衷,也不是考级的初衷。

  (三)适龄教育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手指的精密运动,有助于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且认为学习钢琴的孩子更聪明。有了这样的导向,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们都积极行动。于是,年龄幼小的孩子开始了严格且枯燥的钢琴学习生活,这样就给儿童钢琴教育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适龄教育。根据儿童特定年龄心理和生理状况的特点来选择适合他们使用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有助于儿童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适龄教育就成为大家所关注、并且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儿童钢琴教育问题

  学前儿童钢琴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研究教育者(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必须遵守两个基本原则:第一,遵守儿童动作技能发展的顺序和能力,避免揠苗助长;第二,重视儿童兴趣,只设置适于儿童发展程度的活动场所,不刻意规定动作技能应遵守的程序和达到的标准同样,钢琴教育也要遵循儿童本身身心发育的特点以儿童兴趣为重要引导,对儿童实施符合其身心发展的钢琴教育。因此,本文就根据前文分析的学前儿童的发育特点,结合钢琴教育的.特性,提出学前儿童钢琴教育三位一体模式。此模式将家长教师和儿童三者统一到钢琴教育中来,以儿童为中心,家长和教师各司其位,使钢琴教育与学前儿童自身的发展相适应,并能有益于儿童各方面能力发展。

  儿童进行钢琴教育的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输入是指对儿童进行的识谱、指法、踏板、节奏、力度、声部、音高、触键方式乃至情感等方面的教育,而通过钢琴教育,儿童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上都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在智力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儿童的视觉、听觉感受的发展、记忆力的提高、想象力更加丰富、注意力更加持久细致、思维能力更加立体化、反应能力更加敏锐、观察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提高等;在非智力因素发展上,儿童通过钢琴的学习能提高修养,使他们感情丰富情绪开朗,同时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钢琴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系统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儿童、家长和教师的协调合作。“钢琴热”的现象出现,一方面表现了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渴望,但另一方面是是因为人们的偏位认识和功利心,而这对钢琴教育是有害无利的。儿童的学习需要与其身心发育匹配,因此,只有以儿童为中心,教师与家长各司其位,通力合作,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帮助孩子走向艺术的殿堂。

  参考文献:

  张玉萍,苏彦捷.混龄编班对四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xx(06).

  学前开题报告 5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指在儿童都幼儿园就对其运用小学的教学方式进行管理,学习小学的课本知识。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符合幼儿的生长规律以及发展需求,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应该主要通过交朋友来获得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学会与人相处,同过幼儿园的教学学会礼貌待人以及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提前进入小学的教学方式不仅影响了学前教育的效果,还造成孩子在进入小学时对教学内容反感的现象,不利于儿童的健康生长。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成因

  近几年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已经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成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点:

  (一)家长急于开发孩子智力。由于现阶段人口的增多,就业压力以及生存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防止进入小学后孩子跟不上老师教学节奏,许多家长选择了提前对孩子进项小学教育。部分家长在孩子刚学会讲话时就强迫孩子学习阿拉伯数字以及简单的汉字,教孩子念顺口溜一般背诵古诗词,以为孩子越早学习这些知识基础就会越扎实,智力水平就会越高,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会更加容易。于是就造成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幼儿园的跟风攀比。由于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以孩子能学到的东西多少为标准,幼儿园为了招生,就会在幼儿教育阶段加强对孩子的文化知识的教育,逐渐演变成“小学化”的管理模式。以让孩子更早接受小学教育,学到更多知识当做吸引家长报名的筹码。攀比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就导致了幼儿教育阶段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基本趋向小学的教育方式,导致学前教育严重“小学化”。

  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孩子接受学前教育阶段大概为3-5岁,这时候幼儿的智力发育并不完全。由于我国现在小孩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大部分小孩都没有同龄人可以接触,学前教育将孩子集中到幼儿园进行统一管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孩子能交到更多的朋友,懂得怎么与别的小朋友相处。并且在幼儿园中由教师统一带领,孩子之间遇到问题能够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处理,对孩子的成长大有帮助。学前教育“小学化”就导致孩子在一离开家庭之后就面临很重的学习压力,从而没有时间和耐心与其他小孩沟通交流,会在长大之后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相对孤僻。另外由于孩子年龄的限制,这个阶段学习的内容不容易想成系统的积极,学习效果并不好,还容易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反感,在进入小学阶段之后对学习失去兴趣,导致不愿意学习的现象。

  三、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解决对策

  (一)扩大正规幼儿园的办学规模。我国的幼儿教育资源并不丰富,许多家庭的小孩都面临上学难的问题,因此私立幼儿园到处开办。学前教育是对于孩子来说十分关键,私立幼儿园并不具备规范的教学管理,一味的以招生为目的,迎合家长的需求,而不顾及孩子生长发展的规律。正规的幼儿园有着专业的教师团队,对于教学方案的制定更具有科学性。因此扩大正规幼儿园的办学规模,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避免提前接受“小学化”的教育,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二)提升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幼儿园教师在孩子的学前教育中至关重要,但是许多幼儿园却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招聘的教师并非专业的幼儿教师,这些教师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在学前教育中很难进行科学性的教学。要想学前教育走出“小学化”的困境,就要从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入手。培养专业的、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对于孩子的学期教育大有帮助。首先,幼儿园应该聘用专业的幼儿师范学院毕业的'学生或是有着相关教师经验的人上岗,这些人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在对孩子的学前教育中能够把握教学方向,帮助孩子良好的成长。其次,幼儿园应该定期安排教师的培训,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现在的教学要求,理解现在的孩子们都在想什么,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并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第三,幼儿园应该经常进行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让教师们互相沟通教学经验,提出比较有建设性的建议,帮助幼儿园制定新的教学方案,提升学前教育的效果。

  (三)强化教育部门对学前教育的监督。学前教育“小学化”与教育部门的忽视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部门的监管一般是从小学开始,对于学前教育却不够重视。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应该强化对幼儿园的教育监管,从幼儿园的师资力量入手,严格制定入园教师的资格标准,禁止非专业教师在幼儿园从教。然后是对幼儿园的教学模式进行监管,制定相关的教学标准,禁止幼儿园将小学的管理方案和课本知识引入学前教育中。并且教育部门要不定期检查,监管幼儿园对于规定的执行力度,将不符合规定的幼儿园进行整改或是取缔,保证孩子在幼儿园接受适合的、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学前教育。

  四、总结

  学前教育“小学化”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学前教育尽快走出“小学化”至关重要。家长们的教育观念需要改变,相关部门也需要对幼儿园的管理进行重视,尽快制定相关标准,让学前教育正常化。还孩子们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们的学前教育真正发挥作用。

  作者:李会萍 单位: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

  参考文献:

  [1]毛淑娟.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成因分析[J].江西教育,20xx.28:30-31.

  [2]吴玉梅,郝跃.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成因分析[J].学理论,20xx(9).

  [3]郭天晟.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成因及对策分析[J].江西教育,20xx(4).

  学前开题报告 6

  一、选题背景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最初阶段,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健康的饮食行为能够为幼儿期良好的营养状态提供很好的保证,而良好的营养状态又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根本。然而一些调查结果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根据结果可知我国幼儿在饮食行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逐步提高,食品加工工业发展迅速,诸多种类的垃圾食品充斥着幼儿的日常生活,家长放任儿童过多地食用垃圾食品,正餐摄入量不足,导致幼儿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这会让幼儿越来越远离健康。同时,医学工作者们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幼儿期的饮食问题,会影响到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因此,若想要幼儿健康成长,应当关注幼儿的不良饮食行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根据对现有研究结果的分析,基于对幼儿可能存在多种不良饮食行为的情况,研究者决定通过进一步调查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因素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从而帮助幼儿健康成长。本研究中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4-6岁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现状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因素;针对幼儿不良饮食行为提出具体可行的改善策略。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4-6岁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现状调查,分析影响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原因,可以丰富幼儿饮食行为理论。

  2.实践意义

  在实践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幼儿存在不良饮食行为,而教师及幼儿家长却无法改变这种现状,这将会影响幼儿的身体发展。所以,本研究旨在为幼儿教师及幼儿家长提供改善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策略,让幼儿家长及教师以正确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健康饮食行为。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在幼儿吃零食方面,1994年,Cathro和Hilliam对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以及西班牙等5个国家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各国儿童食用零食频率普遍很高。[1]Ezell,McCoy,Wolfe等人也对美国儿童食用零食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儿童食用零食行为较频繁,每日最常吃的零食是碳酸饮料、甜食、水果和薯片。[2]斯金纳等人的调查也表明,幼儿零食行为占幼儿不良饮食行为总和比例较高,而且幼儿吃零食这一行为的比例与幼儿年龄增长呈正比关系。

  Kendra她认为在幼儿阶段向幼儿介绍一些饮食营养的知识是非常必要必需的,而且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这是有关幼儿饮食营养认知的教育。Essa指出如果儿童出现在吃饭时吃的很少,饭后却说他饿了的情况时,不要斥责他为什么吃饭时不吃饱,也不可以给他吃的,而是告诉他下次吃饭时吃饱就可以了,这是有关饮食行为的教育。Branen,Fletcher等人指出,在幼儿园中,幼儿进餐的时间可以固定,但幼想吃的食物是可以被选择的,这是有关饮食健康态度的教育。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需要对部分幼儿进行访谈,而通过查阅3-6岁幼儿发展指南,研究者发现幼儿在4岁以上才具有能听懂和理解成人所想表达的问题的倾听能力,以及能够基本完整地讲述自己的经历的表达能力,因此,研究者将调查范围确定在4-6岁的幼儿。所以,研究者随机抽取中班和大班中4-6岁的200名幼儿进行饮食行为调查。

  首先,观察法是对学前幼儿来说最适合的方法,因为观察法不无需幼儿做一些超出自身能力水平的反应,可以充分了解幼儿在自然状态下最真实的行为表现;另外观察法幼儿不容易受观察者干扰,观察者可以客观记录幼儿的行为。其次,研究者将选取幼儿的午餐时间对两所幼儿园中班和大班总共16个班级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观察(每班观察两天、每周观察两个班级),主要采用观察法中的行为检核法和事件取样法对幼儿不良饮食行为进行观察,也就是对幼儿不良饮食行为是否发生以及不良饮食行为中具体有哪些行为方面进行描述和记录。研究者将根据不良饮食行为的操作性定义并结合已有成熟的观察记录表制定研究者需要的观察记录表,用此表在正式观察开始前进行预观察,预先考察和了解观察环境和现场,熟悉幼儿,使幼儿消除戒备心;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摘要4-5

  Abstract5-6

  一、引言9-18

  (一)研究缘起9

  (二)研究目的9-10

  (三)研究意义10

  1.理论意义10

  2.实践意义10

  (四)文献综述10-16

  1.国外有关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研究10-11

  2.国内有关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研究11-16

  (五)相关概念界定与说明16-18

  二、研究设计18-22

  (一)研究对象18

  (二)研究方法18-22

  1.观察法18-19

  2.问卷调查法19-21

  3.访谈法21-22

  三、4-6岁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现状调查结果22-29

  (一)部分幼儿进餐不够独立22-23

  (二)幼儿挑食、偏食行为明显23-25

  (三)幼儿进餐的专注度不高25-26

  (四)幼儿的进餐速度过快或过慢26-28

  (五)幼儿离园后吃零食行为普遍28-29

  四、影响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原因分析29-38

  (一)幼儿园的进餐环境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29-31

  1.幼儿饮食健康教育缺乏29-30

  2.有些教师指导用语不合适30

  3.部分教师对幼儿要求过高30-31

  (二)家长喂养方式、生活习惯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31-33

  1.家庭喂养方式不当31-32

  2.家庭内部观念不一致32-33

  3.家长不良榜样作用33

  (三)幼儿自身发展特点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33-35

  1.幼儿自身食欲不佳33-34

  2.幼儿自身注意力不集中34-35

  3.幼儿自身为难养型幼儿35

  (四)社会环境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35-38

  1.电视广告失范,家长防范意识不强35-36

  2.幼儿食品质量堪忧36

  3.幼儿园附近的垃圾食品摊贩36-38

  五、幼儿不良饮食行为改善策略38-43

  (一)创造适宜的幼儿园饮食氛围38

  1.开展多形式的饮食健康教育活动38

  2.规范教师幼儿进餐时的指导语38

  (二)树立正确的家庭喂养观念38-40

  1.坚持正确的喂养方式38-39

  2.家庭内部对孩子统一要求39-40

  3.家长做好榜样示范40

  (三)帮助幼儿依照其自身特点健康饮食40-41

  1.帮助幼儿从自身发展特点改善饮食行为40-41

  2.规范不同年龄幼儿不良饮食行为41

  3.帮助不同气质幼儿改善不良饮食行为41

  (四)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41-43

  1.完善幼儿食品广告立法41-42

  2.选择适合幼儿的电视节目42

  3.严重处罚未按照要求生产儿童食品的厂商42

  4.严格监管幼儿园周围的食品摊贩42-43

  结论43-44

  参考文献44-47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参考文献

  [1]黄土云.297例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现状分析[J].中川儿童保健杂志,20xx(06)

  [2]孙吉.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调查分析[J].医药世界,20xx(09)

  [3]魏梅,袁丽娟.2-6岁儿童生活习惯、饮食行为问卷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xx(23)

  [4]万钫.家庭幼儿饮食行为教育的调杏与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1995(4):30-31.

  [5]梅节.广州市幼儿家长营养知识和育儿行为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l997(03)

  [6]徐浙宁,顾秀娟等.学前儿童饮食状况与家庭喂养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xx(03)

  [7]敖春美.3-6岁幼儿饮食习惯调查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8)

  [8]周立清.352名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调查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xx("3)

  [9]孙卫民.幼儿不良饮食行为与教育[J].家庭医学,1994(03)

  [10]刘湘云.儿童饮食行为[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06)

  [11]金星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xx(03)

  [12]卢慧兰.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零食行为现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xx(05)

  [13]张红敏.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J].山东教育,20xx(27)

  [14]林弘等.759例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调查[J].河北医学,1999(12)

  [15]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J].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xx:26-481

  学前开题报告 7

  题目:

  3—6 岁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

  研究的缘起

  1、绘本作为儿童读物的流行趋势

  绘本,是现今社会非常流行的一种幼儿读物,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幼儿图书。绘本中的图画很精美,故事的情节也很生动,绘本中的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对幼儿的视觉上造成了一定的刺激,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绘本中的天真、简洁的文字风格使得幼儿理解起来更加的容易,绘本以上的这些特点都很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幼儿能提起更高的兴趣去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绘本中的乐趣,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生动丰富的图画也使得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拥有更大的愉悦感,使他们感受到绘本当中艺术美的熏陶。

  2、绘本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绘本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3 岁—4 岁是幼儿语音发展的飞跃阶段,在此阶段幼儿基本上可以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因此从这个时期开始的语音的锻炼是很关键的。幼儿阅读绘本对其语音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在语言方面,绘本对于 3—6岁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审美、情绪、情感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幼儿绘本阅读过程中对绘本的更为细致的选择问题亟待解决

  绘本是一个拥有很多学科交叉的阅读材料,并且也越来越成为国内的学者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关于绘本的研究论文越来越多,我们关注的有关绘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绘本阅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幼儿在绘本阅读中不同的年龄段是有不同的选择的,他们也有自己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的不同可以更好的使我们对幼儿的绘本阅读进行指导,以及选择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绘本。但通过查阅各类文献资料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没有的,经过资料的查阅发现到目前为止没有研究者的对 3—6岁儿童的对于绘本的阅读偏好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的相关文献。大部分的专家学者只是停留于表面,有的只是针对一类绘本对幼儿的选择偏好进行了研究,有的只是在绘本的形式的选择上进行了一些调查,有的只是浅显的谈及了自己的观察幼儿阅读所得出的一些经验总结。在这些研究中并没有综合的从幼儿的年龄、性别上做出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所以在这我希望经过系统的观察与分析来进行关于 3—6 岁幼儿阅读偏好的研究,做出更为清晰、深层次的成果。为幼儿的早期阅读提供更加具体有效的指导。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对象是 3—6 岁的幼儿,3—6 岁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研究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研究会发现幼儿在阅读中的对不同类型的绘本的不同选择以及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各个类别的绘本的不同选择。通过研究在我们可以再理论上更加了解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阅读规律与偏好,获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一个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本研究可以丰富我国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相关研究。通过探索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的阅读偏好研究使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研究更系统、更具体,丰富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

  2、实践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 3—6 岁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于不同类型绘本的选择,在幼儿园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本研究,并在幼儿真实的绘本阅读的环境中进行观察与分析,也会在各个年龄班进行绘本的讲解活动观察幼儿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关注点。并且会分析相关的案例了解更多、更真实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很多幼儿园的绘本阅读都有着一定的问题,幼儿园对于绘本的投放以及不同年龄班适合阅读的绘本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不能做出最正确的及判断给幼儿提供最好、最适合的绘本。本文的这些研究对幼儿早期阅读指导有很大的帮助,也为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家长提供了关于幼儿绘本阅读方面的指导。此研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幼儿的绘本,也能了解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喜好,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而且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也能优化幼儿园的绘本的资源,使得幼儿园的绘本得到更好的利用。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好的、更长远的发展。

  文献综述

  1、绘本阅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幼儿阅读绘本幼儿的成长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3—6 岁的幼儿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且绘本阅读也会发展幼儿的情感、想象力、观察力和认知能力等,这一时期的幼儿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绘本中描绘的图画世界打开了幼儿观察和想象这个世界的窗户,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感觉到兴奋和开心。因此通过各类绘本的阅读带给幼儿的是很大的帮助,会让家长和幼儿教师发现幼儿在阅读绘本过程中所获得的进步和成长。

  对幼儿绘本阅读的价值研究中,不同的专家学者所描述的关于绘本的价值是不同的,但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与心灵成长的作用如湖南肖涓老师;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方面的促进作用,如甘肃的洪海鹰;有的则表述了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良好的品德养成等方面的意义,如耿明磊老师的观点。

  湖南师范大学的肖涓老师指出,绘本的图画语言为儿童呈现了一个美妙奇幻的世界。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绘本是作为儿童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是儿童自身世界的很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可以通过绘本进入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成人也借助绘本获得了与儿童进行心理交流的机会。儿童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儿童文化。绘本是幼儿的好伙伴,伴随着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幼儿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个“ 窗口”,而且是幼儿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绪的港湾。绘本的模式是图画与文字的结合,这种特点符合儿童思维的图景性特质,这就使得幼儿在读绘本的时候会更容易进入到绘本的故事情境当中去。①

  甘肃的洪海鹰指出,绘本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大程度的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而且很多情感类的绘本还会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情操。他还提出,绘本故事跨越了国界,越过不同的文化背景,通过不同种类不同表达方式的绘本使幼儿的想象力不断的丰富。绘本画面中的一些具有特色的小细节也会让幼儿产生很丰富的联想,这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体验不同故事情节的机会。再者,优秀的绘本创作者会

  给幼儿留出极大的想象空间,为幼儿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使幼儿在在每一次的绘本阅读中都会有新的不一样的发现和体验。②

  学前开题报告 8

  题目:

  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运用的调查研究——以成都市部分幼儿园为例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材料作为学前儿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石,它的提供对幼儿认知能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科学教育观曾指出科学知识、科学道理、科学奥秘、科学魅力的真正源泉不在书本,而在于大自然中。可见,生活材料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为:

  1、通过实践调查,了解当前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运用的情况。

  2、结合前人研究的经验与成果,初步对生活材料进行维度的定义,并为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运用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方法。

  二、研究意义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科学内容,而选择生活材料即是选择生活化科学教育。

  1、从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来说,利用生活材料进行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更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有利于教师把握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从学龄前儿童自身的发展来说,为其下一步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持久的探究爱好。有利于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3、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来说,对教师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有指导性的作用与意义。有利于教师充分利用生活材料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学地科学教育,采用可行性地方法提高科学教育的教学质量。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

  (一)国外研究

  目前国外科学教育主要是一种以儿童为主的生活化教育,它侧重于儿童的个体性和自然性,尊重儿童自主发展。

  1、在科学知识获得的同时,更加重视科学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注重科学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2、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从制定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中和科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科学教育的生活化。

  3、多数关注点在于儿童,而对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活材料的研究也只是范围性研究,还未具体到学龄前这一年龄阶段。

  (二)国内研究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专家学者的不断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以儿童为主,使课程、环境、方法、评价等儿童化。同时,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活动对于儿童学科学具用指导价值,让教师到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与材料,变关注文本为关注生活。

  2、材料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要讲究科学性;材料的准备要切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能力;注重操作材料的多样性,让幼儿有更多探索思考的空间。

  3、科学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学前0—3岁或3—6岁的年龄阶段。

  二、发展趋势:

  1、确定了发展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具体纲领,更加重视学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中生活材料的运用研究。

  2、科学界人士直接参与基础教育改革,以开发智能、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情感、兴趣等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方兴未艾,运用信息技术改革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的趋势日益加强,使生活材料利用率达到更优化。

  3、生活材料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运用更加细致化。

  综上所述,现在研究的不足主要在于:

  1、研究方法单一,大多数是针对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很少将这些建议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从概念出发的理论性研究,缺少对各个年龄段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活材料运用的具体情况的调查。

  2、研究内容主要针对的是0—6岁阶段的学前儿童,未具体到各个年龄阶段(如0-1岁、5-6岁等),且没有明确的对生活材料进行维度的定义。未能直接运用。

  故本研究将针对以上的不足,通过总结前人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制定科学地问卷调查表和访谈内容。通过教师、家长等对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生活材料运用现状的调查,了解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具体情况,发现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运用中的不足点。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相关文献和调查的资料,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打算随机抽取成都市各幼儿园以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运用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相关的文献综合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可行性的意见与建议。其研究内容如下:

  1、学龄前儿童的年龄探究特点及其科学教育的意义。

  2、初步对生活材料进行维度的定义。

  3、生活材料对开展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影响。

  4、生活材料在现今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运用情况。

  5、分析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运用中不足的原因,提出如何更好的围绕生活材料进行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建议和意见。

  拟采用的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可行性论证等)

  文献法,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如何运用方面的知识。

  访谈法,随机抽取成都市公办和私办幼儿园各两所,通过对其的教师、幼儿以及家长进行网络、电话或者面对面的访问,来了解幼儿园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时是否运用了生活材料,运用的情况以及他们对生活材料的认识和相关建议

  实地观察法,随机抽取成都市公办和私办幼儿园各两所,通过实地观摩的方法来了解教师如何利用生活材料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

  学前开题报告 9

  摘要:声乐课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中职学校音乐教师仍然沿用较简单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同艺术实践脱节严重,且忽视了学生自身特点,很大程度上制约中职声乐教育的发展水平。针对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构建新型教学体系,融合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声乐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多样化教学;声乐

  目前,中职学校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这些弊端日益凸显。新形势下,我们亟需探寻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计划方案、开拓多样化教学途径,让中职生在学会歌唱的同时,还能掌握艺术技巧,培养出符合专业要求的工作者,真正达到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的,满足于社会需求。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个性特点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年龄处在15至18岁之间,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比较强。然而,多数学生来自于各个县或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学习经历,综合素质难免参差不齐,且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较薄弱,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仅仅通过重复“老师示范,学生跟唱”这样简单的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无法掌握学习的要点和难点。针对上述情况,中职学校声乐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寻找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多样化声乐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不能一味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简单化、凝固化的教学模式,要多以亲切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

  (1)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步递进式开展教学。中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教师依赖性强,一开始目标不要定太高,然后逐渐加深教学难度,由浅入深、由简而难辅导授课。

  (2)善于运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学生现阶段处于声乐启蒙教育阶段,需多听、多看、多感受,多媒体刚好具有集视、听、唱于一体的优势。教师应多播放名家的范唱视频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主动探索演唱的精髓。

  (3)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感”,与学生一同分享,还要有“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式的超强语言表达能力。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发现学习歌唱的乐趣。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歌唱技巧的培养,会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声乐是通过歌唱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行为,没有蕴含感情和思想的歌唱不能称之为艺术。例如,在接受歌唱表演实践之前,学生需了解歌唱中发声器官的构造、原理等,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发声的全过程,构建起声乐学习的基本认识。然后辅之创作背景、情感基调等多层次且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形式多样的歌唱表演实践,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乐学习体系。

  3.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采取大课形式进行讲授

  大课主要以声乐理论知识、发声训练技巧等为基础内容。以声乐理论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传授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发音器官结构、正确歌唱姿势、呼吸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歌唱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应用大课授课模式的优势就是能在集体时间内以点带面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效地提升教学利用率。

  4.小组课的.教学优势

  小组课是声乐教学中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水平差异等,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通常教师综合考虑声乐基础、歌唱水平、个人特点等各方面因素,以3~5人为单位进行分组,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又兼顾到小组的共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小组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观摩、互相倾听,让他们能较清晰地辨别歌唱发声状态的正确性。而对于个别发声存在问题的对象,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通过讲解与范唱,及时纠正学生的歌唱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师在解决歌唱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在交流经验和技巧中了解小组其他学生对同一首声乐作品不同的领悟层次与演绎风格,并与之做比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利于学生完整展示作品。如,在他们完全掌握作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重唱、齐唱、合唱、对唱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歌唱艺术魅力。

  三、声乐教学融合艺术实践活动

  声乐是一种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表演的艺术形式,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演来促进声乐理论知识的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得失,才能形成更完备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因此,中职声乐教学必须结合艺术实践才能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艺术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定期举办学生声乐观摩会,文艺汇报演出,让他们在实践中锤炼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中职音乐教师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寻找更有科学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现代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黎丹单位: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刘玢.中职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探析[j].商情,(15).

  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08.

  学前开题报告 10

  1.选题依据及研究综述

  (一)选题依据

  幼儿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教学过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歌由于其结构简单、语言愉悦等特点更能够为儿童所接受。从前人的研究经验来看,儿歌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儿歌学习与儿歌创作等两种形式。其中儿歌的学习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而儿歌的创作则是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语言组织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此外,此种形式更能够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对其后续的学习提供必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幼儿儿歌创作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的学习与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研究综述

  幼儿有着自身的学习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因此幼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针对幼儿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学方式研究、儿歌创作与教学模式等。

  2.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儿歌创作小学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并对儿歌创作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

  第二,对目前儿歌创作教学的实践现状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基于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的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策性研究,并提出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课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文研究重点为对儿歌创作教学法的系统梳理以及此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难点在于相关的研究较少,此种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可以遵循。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儿歌创新教学法,并系统研究其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其教学设置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能够直接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4.论文提纲

  本文研究提纲如下: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1.2研究内容与意义1.3文献综述

  二、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2.1幼儿心理特征分析

  2.2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三、儿歌创作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3.1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识字能力的作用

  3.2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

  3.3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作用

  四、儿歌创作教学法构建及其注意事项

  4.1老师-学生互动模式

  4.2学生-学生互动模式

  4.3家长-学生互动模式

  五、总结

  参考文献

  5.进度安排(包括文献查阅、方案设计与实现、实验与计算、论文书写等)及其可行性分析

  6.参考文献

  林俏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中的儿歌创作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01:249-250.

  杨宝风.儿歌创作新探[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02:78-79.

  [3]郑黎丽.基于儿歌特质进行儿歌创作[j].语文建设,22:26-28.

  [4]周思缔.谱写孩子心中的歌——与师范专业的学生谈儿歌创作[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8:17-21.

  [5]陈小芳.儿歌:洒向童心的种子[j]. 思想·理论·教育,10:62-63.

  [6]王巍.小学儿歌教育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学前开题报告 11

  题目:幼儿园小班规则意识的培养与研究

  内容摘要幼儿期是幼儿规则意识萌发和初步建立的重要阶段。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把握教育契机,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和良好规则行为的养成,为幼儿的自主的探索建构活动提供有利保障。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行为教育

  一、问题提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俗语是从古至今人人皆知的经验之谈,也是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里首先所必须遵守的。大到国家的法律,小到集体的规章制度,都约束了一些人的不规范行为。在当今幼教改革的思潮中,幼儿园规则意识培养的尺码更为重要。当前,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一个小小驿站,也是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进入到陌生、又有约束的集体环境之中,又要接受集体教育,难免给幼儿带来一些不适。幼儿不能像在家里那样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要受集体规则的制约,要让幼儿慢慢理解生活在集体中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规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体现,所谓的规则,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养幼儿的需要,同时它有益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可以起到培养良好情绪,形成一定的卫生、生活和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生活和活动的能力提高的作用。

  规则作为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规范引导行为方向,促进幼儿活动质量,提高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作用。在组织集体活动时,幼儿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已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社会秩序,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如:站队时不能拥挤,大声暄哗,收玩具时摆放整齐,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等,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行成的行为习惯。通过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则,并认真执行,把这种执行作为自身的需要,从依规则控制自身行为到形成动力定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因此引导幼儿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知道一定的规则是游戏愉快进行的前提。

  二、研究目标:

  1、引导幼儿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知道一定的规则是游戏愉快进行的前提。

  2、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研究方法:

  观察法:为班级幼儿建立个案并进行长期追踪观察,并对幼儿的神态、活动、语言等进行观察分析。

  行动研究法:创设情境,设计一些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

  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课题研究中的心得、体会与经验,并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为支撑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四、研究时间:

  20xx年x月——20xx年x月

  五、研究对象:

  小班25名幼儿

  六、实施方案:

  (一)、规则是幼儿自主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幼儿的自主参与是十分重要的。实践证明,要想让幼儿真正的开展自主活动,规则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遵守规则和自主活动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教师过于强调规则,势必会把幼儿管的太死,使他们失去自主活动的机会。反过来,如果过分强调自主活动,没有任何规则的约束,教育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为了让幼儿能够真正开展自主活动,我们既要为幼儿提供自然、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放松的活动,同时也不能太放纵幼儿,要为幼儿提供必要的规则。

  案例1、无规则的区角活动

  在区角活动“开心城堡”的搭建活动中,涌入大量的小朋友。大家每人拿起几个盒子开始自由的搭建。可是因为参加的幼儿比较多,分到手里的材料明显不够用,小朋友发现材料不够用了,于是吵吵闹闹、互相抢夺起来,为自己的搭建活动寻找材料。不一会儿功夫几个小朋友哭了起来“开心城堡”搭建活动只好取消。

  案例2、有规则的区角活动

  同样是区角活动“开心城堡”的'搭建活动。小朋友拿到自己的进区标志卡,插到卡槽中。因为限人数6名,第七个小朋友没能进入该区角只好耐心等待。在搭建开始阶段,每人领到一张任务卡,于是小朋友按照自己任务卡中的内容寻找材料,再按照指示搭建城堡的一个部分,小朋友完成各自的任务之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合力拼成一个大城堡。

  在案例1中教师为幼儿的自主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但事实表明,在对幼儿没有提出任何规则性要求的时侯,幼儿之间就有可能产生相互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幼儿的自主活动就无法顺利开展。在案例2中由于建立了良好的区角游戏规则,这样既可以规范幼儿的操作行为,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建构,又能有效的避免幼儿之间因为材料或是合作之间的纠纷和冲突。由此可见,幼儿的自主活动需要一定的规则为保障,只有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让幼儿在活动中自觉遵守,才能让幼儿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得到自主的发展。

  (二)、多途径和多方法,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促进规则行为养成。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常表现出一些违反规则的现象,如:在本该安安静静的图书区或是玩具区大声的讲话,争抢玩具,不能将使用完的物品放回原处等等。事实上,这些现象是因为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或规则意识薄弱所致。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1、正面强化,利用榜样示范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

  榜样示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指为学习者树立榜样,而后由榜样向学习者示范,学习者再从模仿中进行学习。心理学有关研究证明,通过榜样示范,学习者的态度、行为方式、动机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的改善或提高。在幼儿的生活中,教师通过榜样示范法,为幼儿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标准,不但让幼儿掌握了有关的行为规范,也有效的提高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并且教师在活动中抓住教育契机,创设类似的情境,将有助于幼儿提高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案例:又到户外活动的时间了,每到这个时候我们总是强调让幼儿将小椅子放到桌子下面,防止小朋友站队时绊倒,可总有一些小朋友着急站队而忘记放椅子。某一天,我表扬了几个坚持放好小椅子再去站队的小朋友,于是其他小朋友立刻回到座位上将小椅子一一放好。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运用榜样示范法,为幼儿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标准,让幼儿掌握了良好的行为规范、保障幼儿的身体安全,也有效的提高了幼儿的规则意识。教师应该善于把握生活中的每个教育场景,把握教育契机将这些场景变成自己的教育情境,养成良好的规则行为,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

  2、规则自定,让幼儿自觉的养成规则行为。

  幼儿园《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因此,在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和养成规则行为时,教师应该强调发展幼儿的自主意识。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胆放手,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要求的合理性,从而自主建构规则,进而发展到遵守规则。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把班级还给孩子”秉承这样的管理理念,将班级的一些事务性工作如:整理图书、玩具分类等,和区角游戏规则制定和监督等工作全部交给幼儿来完成,真正实现规则自己定岗位轮换的自主管理模式。于是我们在班级设立了小小值日生岗位,从早晨入园接待小朋友到分发餐具再到欢送幼儿离园幼儿的一日生活都会有小小值日生进行服务,而且每日轮换,让每名幼儿都有机会去管理班集体。让幼儿在管与被管中规范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习惯,理解并遵守规则是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3、标志暗示,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会尊重理解他人。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对于一些必须遵守的轻质规则缺乏足够认识,因此在行为上出行偏差,这是教师就可以借助符号、图标进行行为上的提示和约束。

  所谓“图标”就是把规则花城有趣的画面,通过观察、模仿、暗示等途径去刺激幼儿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其不良行为的萌发,促使幼儿在不断操作中形成自律。在幼儿园的区角活动中,如果让幼儿自主、自由的选择,往往会出现争抢等矛盾。因此教师需要和幼儿商量游戏规则,并将这些规则绘画成大家都能看懂的图标张贴在各个区域内。如:盥洗室内贴上老师和幼儿共同制作的洗手流程图和节约用水的标志:图书区画上一个闭紧的小嘴巴,告诉幼儿看书时要安静:厕所贴上男孩和女孩的小头像,提示小朋友文明入厕等等。这些画面虽然不够美观,但确是小朋友和老师共同制作并且愿意去遵守的,这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或是贴一些买来的十分精美的挂图效果要好得多。

  七、结论: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加以教育和引导,制定适宜的规则要求,使幼儿在不超越底线的状态下生活、游戏。在和谐的秩序中,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形成和社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教育新思维

  2、王小明榜样示范法的心理学研究

  3、陈央儿用隐性规则引导幼儿有序活动

  学前开题报告 12

  一、论文题目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从20xx年开始,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幼儿园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的幼儿教育改革将教育价值取向推至更多的关注幼儿自身的经验,强调幼儿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重视每个幼儿之间的差异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园教师角色的要求是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这对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与行为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转变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全国上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的新形势下为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和幼儿健康成长,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标准明确了教师在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领域中应当具有观察幼儿的能力,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问题己成为幼儿教育实践者、研究者和决策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行为是直接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事实上,教师对儿童行为的发现、评估和引导既体现着教师行为的改变,也反映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教师观察行为的改善成为改进教师行为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观察是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而有效的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及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点与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其次,观察能力是有效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是区分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专家型教师不会冲动地做出教学决策,而是客观冷静、全面深入地观察和倾听幼儿,然后依据观察到的信息理性地做出判断和行动。最后,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手段之一。观察是教师用以搜集幼儿资料、分析教育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和改进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通过观察,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幼儿发展与教育的实践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自身的教学反思,从而推动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然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师专业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的双重缺失,导致教师观察的专业品性不足,既不能真实反映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又不能为教师做出适宜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幼儿园对教师的观察记录只有量的规定并无质的要求,也没有发挥观察记录应有的反思与交流的功能,使得教师观察记录因没有讨论和反思而流于形式,以致于教师将观察记录视为额外的负担,而非对自己工作有益的做法?。

  如此观察失去了龄听童声、解读童心的意义,使以儿童为本的先进教育观念在现实中遭遇困境。目前国内对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讨论相对不足。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行为的现状究竟如何,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把视点投向幼儿园教师,试图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观察行为的`探讨,呈现其观察行为的现状及总结出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问题

  确立研究问题是一项研究的开端,研究问题确立的恰当与否对研究过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对个案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进行考察,了解教师对观察的认识,观察的过程与结果,观察应用的基本情况,探究影响教师观察行为的因素,研究者确立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以此作为研究最终的结论依据。

  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属于学前教育领域一个微观的研究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必然依托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实际,因此,真实的实践情境将是进步形成具体研究问题的依据。

  问题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情况。

  1.教师对观察含义有何认识?

  2.教师对观察价值有何认识?

  3.教师在观察中的困难是什么?

  问题二,教师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1.教师是在什么情境下进行观察?

  2.教师观察时的行为表现如何?

  3.教师观察后的反应是什么?

  问题三,教师观察后的表现

  1.教师观察后如何思考与分析?

  2.教师如何利用观察信息跟家长交流?

  3.教师如何利用观察所得改进教学?

  问题四,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自身的因素

  (1)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观察意识?

  (2)教师的信念对观察行为有何影响?

  (3)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其观察行为有何影响?

  2.幼儿方面的因素

  (1)幼儿的突发状况对教师观察有何影响?

  (2)幼儿的问题行为对教师观察有何影响?

  (3)幼儿的兴趣需要是否影响教师观察?

  3.幼儿园方面的因素

  (1)幼儿园是否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2)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了哪些资源?

  4.家长方面的因素

  (1)家长与教师的关系是否影响教师对幼儿的观察?

  (2)家长对教师观察结果的看法如何?

  四、研究意义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根据d .medley0979)的观点,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是从教的角度研究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历史教师是有效教学研究的切入点。自20世纪60年代起,有效教学的研究由研究有效教师的特征或品质转向着重研究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但并不能决定学生的学。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只有被学生感知、接受、配合、反应,并通过学生表现出有效的学习行为时,其效果才能体现出来。在本研究中,教师观察行为是将幼儿作为行为主体的教师行为,它关注的是教师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的理解及应对。在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基础上展开对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研究,是对有效教学行为研究的有益补充,通过透视幼儿的表现来增进教师对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认知及调节。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一直是教育领域探讨的焦点问题。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对于幼儿园教师应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往教育理论界已有相当丰富的论述,而对于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探讨稍显薄弱,这种缺失有碍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将细致考察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致力于探讨如何改进教师观察行为,相信这能对丰富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尽一份绵薄之力。

  有利于引起幼儿园教师对观察幼儿的重视,激发幼儿园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思考。教师对教育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进行仔细地观察,有助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改变视而不见见惯不惊的麻木状态,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利于教师从个案幼儿园的观察现状中吸取经验,促进高效的教师观察,提高教师观察能力,使幼儿在教师观察中获得更多发展;同时也对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

  对一项研究而言,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的需要。一般来说,量的方法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质的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量的研究从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出发,收集数据对其进行验证,而质的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i本研究的问题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属于微观层面对教师观察的认识、运用等现象的研究,研究关注的是教师对观察幼儿的看法、做法以及是何种因素在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教师观察行为的理解及其意义建构的探究,符合质化研究的要求。因此,为了探究幼儿园教师怎样看待观察行为,教师如何观察幼儿,教师如何应用对幼儿的观察及什么在影响着教师的观察行为等描述性、解释性问题,本研究釆用质的研究取向。

  抽样指的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人、时间、地点、事件、行为、意义等进行选择的行为。本项研究的被研究现象是发生在当下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之相对应,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场景中发生观察行为的教师。受研究时间、地点和经费所限,为了能够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研究者选择了一所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为样本。由于本次研究关注的是对教师观察行为获得比较深入细致的解释性理解,因此研究对象的数量比较小,研究主要釆用了分层目的型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方式。

  分层目的型抽样,是指研究者首先将研究现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层,然后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目的性抽样。目的在于了解研究现象中不同层次的具体情况,进而对研究现象的整体异质性进行探究。②就本研究现象教师观察行为而言,任职年限不同会使得教师形成不同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经验的累积会造成教师行为成熟度和自动化程度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在研究对象的抽样上分别选取了3年以下、3-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各个教龄层次的教师。其次,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教师在观察的内容上会有所区别。

  六、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观察

  2.教师观察行为

  3.幼儿园教育活动

  (二)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维度

  3.观察的类型

  4.观察的过程

  5.观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三)幼儿园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内容

  3.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4.改进策略

  三、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考察

  (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

  1.观察是了解幼儿的途径

  2.教师的观察是旁观者清

  3.观察儿童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观察了什么

  1.观察幼儿的兴趣

  2.观察幼儿的学习效果

  3.读懂孩子的需求

  (三)教师如何观察

  1.调动一切感官搜集信息

  2.记录,让教学看得见

  (四)教师观察的结果

  1.积极正面回应幼儿

  2.搭建鹰架帮助幼儿发展

  3.及时与家长沟通

  4.反思与教学行为的改善

  (五)是什么影响着教师的观察

  1.幼儿意外状况容易引起教师关注

  2.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余力观察幼儿

  3.教师的主观倾向影响教师观察

  4.幼儿园支持教师观察

  5.幼儿教育工作本身影响教师观察

  四、对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研究的结果

  (一)教师观察行为的特征

  1.教师对观察认识具有模糊性

  2.教师观察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

  3.教师观察的记录停留在感官层面

  4.观察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观察方法掌握能力

  2.教师的知识经验储备

  3.幼儿对教师观察的影响

  4.幼儿园对教师观察行为的支持

  五、建议

  (一)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观察技能

  1.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优化观察记录方式,提高i己录的准确性

  3.明确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确保纪录与评价的客观性

  (二)加强学习,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1.通过反思促进知识的发展

  2.阅读专业书刊

  (三)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支持性环境

  1.改善管理制度

  2.提供技术性支持

  3.形成重视教师观察的氛围

  (四)教师为观察争取有利条件

  1.检视自己的工作习惯

  2.减少可能的干扰因素

  学前开题报告 13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学前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学前教育不仅关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对其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学前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探索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社交能力,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选题旨在通过对学前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如幼儿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家园共育等方面,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学前教育体系。这对于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关于学前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外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学前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前教育体系。国内方面,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涵盖了学前教育政策、幼儿心理发展、教学模式创新等多个方面。然而,我国学前教育仍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学前教育理念的探讨:分析不同教育理念对学前教育实践的影响,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的创新:研究如何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家园共育模式的构建: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家园沟通机制,实现家庭与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共同促进儿童成长。

  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与发展:分析当前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

  2.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一线教师、家长及儿童对学前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实证研究法:选取典型幼儿园进行实地观察与实验,验证研究假设,提炼实践经验。

  四、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

  1. 准备阶段(第1-2个月):明确研究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初步的理论梳理和文献综述。

  2. 调研阶段(第3-4个月):设计调研问卷和访谈提纲,开展实地调研,收集数据资料,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

  3. 分析阶段(第5-6个月):对调研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结合相关理论,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研究模型。

  4. 实验与验证阶段(第7-8个月):选取典型幼儿园进行实地实验,验证研究假设,提炼实践经验,形成研究成果。

  5. 总结与撰写阶段(第9-10个月):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准备答辩材料。

  五、预期成果与贡献

  本研究预期将形成一系列关于学前教育的研究成果,包括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教学案例等。这些成果将有助于丰富我国学前教育理论体系,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本研究也将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促进家园共育模式的构建和完善。

  学前开题报告 14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学前教育不仅关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是影响其未来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研究学前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于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选题旨在通过对当前学前教育现状的深入分析,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探讨如何优化学前教育环境、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儿童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 分析当前学前教育的现状,包括教育政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

  2. 借鉴国内外学前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出改进学前教育质量的策略与建议。

  3.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创新模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研究内容:

  1. 学前教育现状分析: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并分析当前学前教育的现状数据,识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 国内外学前教育比较研究:对比国内外学前教育的政策环境、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异同,提炼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3. 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策略: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具体策略,包括加强师资培训、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等。

  4. 学前教育创新模式探索:结合我国国情和儿童发展特点,探索适合我国学前教育的.创新模式,如游戏化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并评估其效果。

  三、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期刊、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了解学前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

  2.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幼儿园教师、家长及儿童进行调查,收集他们对学前教育的看法和需求。

  3. 访谈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进行实地调研,与园长、教师进行深入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国内外成功的学前教育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其成功经验和启示。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预期成果:

  1. 形成一份详尽的学前教育现状分析报告,揭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 提出一系列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策略与建议,为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实践者提供参考。

  3. 探索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创新模式,推动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

  创新点:

  1. 从多维度、多视角全面分析学前教育现状,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2.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 探索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创新模式,为学前教育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五、研究计划与时间安排

  略

  六、参考文献

  略

  学前开题报告 15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进步,学前教育作为孩子终身教育的起点,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学前教育不仅关乎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还对其后续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适合幼儿成长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对于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选题旨在通过系统研究学前教育的'某个具体领域(如幼儿心理发展、课程设计、游戏化学习、家园共育等),分析当前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和建议,以期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现状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学前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外学者在幼儿认知发展、情感教育、社会技能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国内学者则结合我国国情,对学前教育政策、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然而,当前学前教育领域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家园合作不够紧密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深入分析学前教育的某个具体领域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改进策略和建议。

  通过实证研究或案例分析,验证改进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 研究内容:

  理论基础:梳理学前教育相关理论,构建研究框架。

  现状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学前教育某领域的现状。

  问题剖析:结合数据分析结果,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策略建议:基于问题剖析,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和建议。

  实证研究/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或案例分析,验证改进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证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数据,了解学前教育某领域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证研究或案例分析验证改进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五、预期成果

  1. 完成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为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 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策略和建议,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3. 通过实证研究或案例分析,验证改进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学前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供实证支持。

  六、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

  1. 准备阶段(第1-2周):确定选题方向,收集相关文献,制定研究计划。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构建(第3-4周):梳理学前教育相关理论,构建研究框架。

  3. 现状调查与数据分析(第5-8周):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收集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

  4. 问题剖析与策略建议(第9-10周):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改进策略和建议。

  5. 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第11-14周):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或案例分析,验证改进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6. 论文撰写与修改(第15-18周):整理研究成果,撰写毕业论文并进行多次修改完善。

  七、参考文献

  略

【学前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学前开题报告02-15

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11-18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1-18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7-20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10-27

论文开题报告格式模板_开题报告01-23

经典开题报告10-18

开题报告05-15

(精选)开题报告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