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是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集合体。西方管理专家在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很多理论与方法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结合国内企业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我认为未来五年内国内企业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态势将集中于以下六点。
1.人力资源规划将成为大中型企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首要因素
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首先考虑人的问题。如果无法找到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战略目标只能成为泡影。这在高科技企业表现更加明显。
人力资源规划是很多企业关注的问题,也是很多企业做不好的问题,结果人力资源规划就成了人力资源部门年度的工作总结和来年的工作计划。这个计划无非是些工作上的想法和人员情况的大体分析。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化对这种人力资源规划方式提出了挑战。人力资源规划必须落到实处,紧密的与企业发展战略进行无缝对接。体现人力资源规划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作用。
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侧重于人力资源的吸纳、消化与开发三个方面。竞争环境多变,促使企业不得不放弃宏观人力资源规划,而注重短期的微观规划。吸纳人力资源需要企业进行更多的理念与方法创新。不断开拓招聘渠道与招聘形式,以利于吸引优秀的人才加盟。消化与开发人力资源需要企业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来保障企业团队的高效与稳定。企业战略“成于人,败于人”,人力资源规划让管理者明确需要哪些人才,如何选人、育人、用人与留人。
2.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将从工作分析逐渐向胜任特征分析转移
传统人力资源的论点认为“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必须建立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工作分析可以使管理者了解岗位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与任职资格。麦克利兰的“胜任特征”的观点同样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他强调通过分析绩效优秀者与一般者的差距,判断出具备哪些素质特点的人在岗位上能够获得成功。
麦克利兰的“胜任特征”的理论对工作分析方法及结果形式(工作说明书)成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分析剖析基于工作职责的任职资格,即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基本资格条件;胜任特征分析的是基于优异绩效成果所需要的素质特点,即优秀任职者的素质特征。外部竞争加剧要求企业必须选拔、培训与使用能够产生高绩效的员工,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一个老板不愿意聘用更可能产生高绩效的员工。
随着基于胜任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提出,仅仅可以分析岗位最低任职水平的工作分析将逐渐被胜任特征分析所替代。但由于工作分析在西方国家发展、使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人事管理者们对工作分析的依赖根深蒂固。另外胜任特征分析的技术还有待不断完善,特别是胜任特征模型中内驱力因素还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因此,工作分析向胜任特征分析转移的势头已经出现,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招聘的渠道创新与选拔对象的多元文化背景,要求选拔技术精细化、多元化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企业间的人才争夺战开辟了新战场,其多赢的格局得到各种社会群体的肯定。求职者足不出户就能遍览各地的最新工作机会,企业的招聘需求得到最快速的动态反应,当然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巨额收益也不言而喻。网络是把双刃剑,企业的招聘主管越发感觉到自己的选拔方法愈来愈苍白、无力,因为网络提供给了求职者大量的反测试的经验与技巧。其中以应对面试的技巧尤为突出。
60年代至80年代出生的人成为当今职场的生力军。三个时代衍生出多种价值观,社会转型更是带来多种价值观与文化并存的格局。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很多企业出现了“洋雇员”。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差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新的难题。
如何有效地区分求职者之间的素质差异?如何寻找到认可企业价值观、文化理念的员工呢?这就对企业单调的选拔技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企业都遭遇到类似的问题。麦克利兰的胜任特征理论认为,对一个人的绩效水平产生关键影响的不是他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技能,而是内驱力的特征。内驱力包括价值观、动机与需求、情绪、职业态度等因素。通过面试只能对被试者的能力因素进行基本判断,对被试者的价值观、职业态度、动机等因素进行考察是比较困难的,这取决于面试官的水平。据统计,中国有80%以上的人力资源经理在采用非结构化的面试方式,其信、效度难以保证。最终的结果就是对被试者的判断失误。
专家分析,我国大部分企业在选拔方面存在三大问题:选拔技术匮乏、简单粗燥;选拔题目与岗位素质标准缺乏对应性;选拔指标局限于知识、能力等基础层面的指标。面对复杂的环境,选拔工具的精细化与多元化势在必行。
选拔工具精细化强调,选拔指标的设定必须基于系统的工作分析或胜任特征分析,所确定的指标要充分体现岗位的素质要求;选拔工具标准化与结构化指有完善的指标定义、题目、评价标准与评价程序。选拔过程中体现标准化的原则,体现对所有申请者的公平、公正性。
选拔工具多元化是要彻底打破长期以来面试方法一支独秀的局面,引进各种行之有效的选拔方法。利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对申请者的素质进行全面测试,多种技术的使用要增加选拔的时间与成本,但从战略角度来看,只有企业招聘到适合企业与岗位特点的员工,才能加快战略目标实现的进程。况且专家研究表明,选拔已经成为人力资源部门为企业创造巨额效益的重要途径。有投入才有产出,在选拔方面的合理投入是企业的明智之举。
4.管理制度的人性化趋向 —— 以人为本
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让员工完成各项任务,使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管理制度是以条文约定的形式对员工进行激励的过程。管理制度应该体现对员工的激励与引导,对自我的行为进行约束。而大部分企业制订管理制度只体现了对员工的约束,而忽略了对员工的激励与引导。这些企业管理者信奉“人性本恶”的假设,认为人工作的目的是获取报酬,工作过程中靠监督、约束、要求才能完成自己的工作。这种假设片面地强调了制度的监督与约束作用,却忽略了人性需求的复杂性、多样性,抑制了人性中积极的因素。
在很多公司的《企业文化手册》中“以人为本”赫然入目,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作者的观点认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要体现六个要素:
1)尊重人性: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能,对群体的追求是人的本性,对成就的追求是人的本源,这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管理者从根本上认识不同的人性特点,有助于管理者对这些人性需求进行利用,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引导。比如:经常组织团体活动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对具有特殊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能够提升士气等。
2)尊重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人的个性本无好坏之分。无非是领导者是否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如果让开拓性人才去从事了重复性工作这是领导者的错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去惩罚无过的员工。另外,实践证明越是有超常能力的员工其个性特点越突出。管理者是否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是尊重员工个性、建立开放的企业价值理念的具体表现。
3)注重个人发展:以人为本的企业强调员工与组织的同步发展。企业的发展建立在员工进步的基础上,员工的进步得益于企业的良性发展,两者的利益与方向应该是高度统一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注重员工的培训与职业开发,将员工与企业的近期、长期问题系统考虑,将个人的发展与组织目标的发展有机结合,创造出和谐的、动态的个人发展机制。这种机制以完善的培训体制、岗位轮换、接班人计划等具体制度来体现。
4)满足员工个性化需求: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层级的员工需求截然不同。同一个人在特定阶段多种需求共存,但各种需求存在强度的差异。以人为本的企业注重对员工个性化需求的分析与满足。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现员工不同阶段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利用于管理策略、制度之中;对员工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引导,满足员工个性化的需求就是引导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努力的过程。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了,员工个人需求也能够得到满足。这是现代雇员关系管理所强调的最高境界。
5)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每个员工的个性、能力技能、价值观与动机、知识等素质因素存在差异。客观认识每个员工的特点,并分配合适的任务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即知人方能善任。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是对员工个性、职业发展、职业意愿的尊重。只有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能将让员工创造最佳业绩成为可能。因为你无法阻挡员工对某项工作的高度热忱,这种热情是发自内心的、不用任何掩饰的,因为这是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
6)认可员工的价值:有专家说中国的企业管理者要学会认可,其实我到认为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更应该学会“认可”,即认可员工的价值。企业经营的过程是学习与总结的过程。无论员工取得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应该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需要反思与总结的是“我们成功在哪里?”,“哪些原因导致了失败,如何弥补或规避失败”。使经验和教训成为未来工作的灯塔和指南针。而更多的管理者采取的是奖励成功者、处罚失败者的处理策略,这对于未来的发展缺乏直接的帮助。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企业经营中的财富,所以你要认可员工的价值。
5.培训要求实效,将与绩效水平进行紧密结合
有专家研究显示:国内管理培训市场总量已达上百亿,其中企业80%的培训投入没有产生明显的价值。这缘于几个原因:1、企业缺乏客观的培训需求分析与培训体系设计。2、大部分企业的培训计划是自下而上形成的,培训部门缺乏需求评估的经验,造成由于功能缺失的培训资源浪费。3、企业培训消费跟风现象严重,盲目追赶新观念的潮流。这是培训目的迷失的表现,所以培训必须回归到其根木的目的——提高员工绩效水平。
虽然没有研究机构统计过中国企业每年浪费多少培训经费,但这是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们的共识。高层培训凭签证,中层培训凭兴趣,基层培训凭感觉。能够鲜活的说明目前中国企业培训工作的现状。未来这种局面将有所遏制,培训应基于理性的需求分析、科学的内容与方法设计,培训的首要目的是通过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提升其素质水平,提高员工个人的绩效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
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认识到,培训是宣贯企业文化、统一员工思想、提升企业战斗力的阵地。要想在这个阵地上取得胜利,必须科学规划、严密组织、有序实施。科学规划是从战略目标来规划、从客观需求进行分析的系统培训工作规划。严密组织是开发适合企业战略需要的课程体系,开发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素质培训、训练的方法体系,满足企业对员工素质的动态需要。有序实施需要完善的培训制度保证、专业人员保证与必要的条件保证。所以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企业开始理性的对待员工培训问题,培训消费趋向理性,这些企业选择培训项目更多的考虑“对员工绩效水平的提升有哪些帮助”。
6.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过渡
有统计说全球76%的人事主管不支持绩效考核的观点,也有专家痛斥“进行绩效考核将员工进行对比是最愚蠢的管理行为之一”。绩效管理的观点为何得到了个人与组织的双重认可呢?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存在目的、内容、过程与结果应用的区别。
绩效考核是对员工已经完成的工作进行评定,属于事后考核。绩效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将提升员工绩效与组织绩效进行高度统一的过程。绩效考核只关注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而绩效管理则注重在考核指标中体现组织的战略导向,考核结果地反馈与制订员工绩效改善计划并行,在工作的过程中融会绩效改善计划的实施过程。绩效考核是区间管理,而绩效管理是过程管理。绩效考核成为绩效管理的一部分,绩效管理将员工培训开发与考核结果紧密结合,形成考核 — 培训 — 再考核的管理闭环。绩效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不断改善个人绩效水平,进而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
http://www.cnrencai.com/【人力资源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相关文章:
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11-09
人力资源管理书籍11-17
人力资源管理心得11-02
人力资源管理口号12-29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心得05-11
人力资源管理实习日记07-23
人力资源管理的天平模型12-14
人力资源管理实习心得11-05
人力资源管理面试技巧09-24
人力资源管理实习总结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