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诗词》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20 10:54:51 古诗词 我要投稿

有关《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模板

  第一课时

有关《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模板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第一课时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好教材。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锤炼历来被人所称道,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游子的心。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词风缠绵而不颓废,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诵读,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设计理念】

  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提升感悟内涵,达到入情,悟情,融情,升情的目的。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这三位诗人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2、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背诵思乡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揭题讨论:

  ⑴ 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哪里?

  ⑵ 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 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⑴ 学生自由试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 正音:

  间、数、重、还。

  ⑶ 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或师范读。

  ⑷ 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读通是读懂的前提,因此,先让学生试读,适时辅以教师的范读,或学生的赛读,力求读通的同时,读美。并让学生借助图、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来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1、反复品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⑴ 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⑵ 描述关于绿的好词: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⑶ 朗读体会“绿”意: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

  师:你看,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说,竟如此的丰富多彩;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读,竟如此的生机盎然。知道吗,这小小的“绿”字里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呢!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换词、朗读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2、质疑:

  春风真的只绿“江南岸”吗?那作者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不说“春风又绿江两岸”呢?哪个词写出他想回家?(还)

  你有过思念家乡的感受吗?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朗读体会。

  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

  3、是哪些景物让诗人想回家?他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点拨:

  ⑴ 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⑵ 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和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标出位置。结合图和注释理解诗意。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水间”“只”“数重山”的意思。

  ⑶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① 简介:

  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②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⑷ 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家近应该还)

  4、离家近了,应该回家;离家久了,更应该回家。可是什么原因?

  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1、读:

  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2、评:

  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3、背诵:

  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4、小组合作,把这首诗改编成小故事或作画。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读、说、议、背诵,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改编诗作,为诗配画,则更是展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五、运用所学,适时拓展

  1、补充写王安石的诗供学生选择自读,或同桌读,或几个人讨论。

  2、补充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拓宽阅读的时空纬度:一是古诗,一是现代诗;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国。从而实现情感升华,深化学生情感内涵。

  六、课外作业

  收集思乡思亲的诗作,特别是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的诗。

  〖板书设计

  ◎钟山

  ◎京口

  ◎瓜洲

  《泊船瓜洲》一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采用板画能很明确地表达了这个主题:京口、瓜洲一水相隔,岸上,诗人独自一人向着家乡的方向远眺,虽然家乡离此地相距深远,但诗人看来,只是翻过几座山就到了,很近很近,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6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泊船瓜洲》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⑴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⑵ 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地。许多诗人在此流下千古绝唱的诗句: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宋代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件展示诗句)而其中最为人们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

  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扑重点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4、指名答:

  (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

  远处( )的树林( )的高山。

  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2、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

  (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分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

  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引导从课题的船停*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

  (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钟山:

  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他是在那儿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指名答:

  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生答: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 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让“万千宠爱于一身”,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不要放过这么优秀的诗篇,赶快背下来吧。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3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

  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简要的记录: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课前互动

  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

  “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⑴ 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⑵ 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⑶ 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⑷ 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⑴ 小结过渡:

  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⑵ 自由朗读体会。

  ⑶ 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

  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

  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六、作业设计(课件出示)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 明月何时还

  秋思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

【有关《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模板】相关文章:

有关《变色龙》的教学设计模板06-11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8篇11-30

有关《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04-11

《观潮》教学设计模板05-22

《温度》教学设计模板05-19

《挑山工》教学设计模板04-16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模板05-09

小鹰学飞的教学设计模板04-27

安塞腰鼓的教学设计模板04-23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10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