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苏轼古诗的风格

时间:2022-12-05 19:07:29 古诗词 我要投稿

苏轼古诗的风格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古诗的风格,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轼古诗的风格

  一、寓物托讽,借古讽今

  诗人苏轼比较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主张诗歌能够“寓物托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乞郡札子》)因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诗人苏轼也写了一些政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极富有现实性,鲜明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一个文人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痛苦的同情,以及对黑暗政治的揭露与批判。

  如《荔枝叹》这首诗,诗人苏轼借杨贵妃爱吃荔枝所引发的劳民伤财的史实来讽刺当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该诗前八句以唐贵妃杨玉环因爱吃荔枝而劳师动众,导致“惊尘贱血流千载”,借此来揭露上层统治者的骄奢享受是建立在对百姓的压迫和奴役之上的。“至今欲食林甫肉”道出了百姓对上层统治者的极其愤怒之情;“无人举觞酹伯游”暗指现实社会敢于讲真话的人太少,因此诗人苏轼高呼祈求天宫能够怜惜百姓,上层统治者莫再骄奢淫逸,希望老百姓能够风调雨顺、不受疾苦,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美好社会的愿景。最后八句由荔枝写到茶,再写到花,直截了当的指出了统治阶级权臣、官僚为讨皇帝欢心而“争新买宠各出意”的丑恶鬼脸。在这首诗中,诗人苏轼寓物托讽,借古讽今,辛辣地讽刺了当朝统治阶层的残暴,纪昀评价这首诗说:“百端交集,胸中郁勃有不可以已者,不可已而言,斯为至言,波澜壮阔不嫌其露骨。”

  其他如《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写出了天灾人祸下农民的悲惨生活;《李氏园》揭露了那些奢侈享乐、荒淫骄横,不顾人民死活的封建官僚;《赠王庆源》歌颂了关心百姓疾苦的清廉官员等等,这些政治诗都通过寓物托讽,借古讽今的手法,以不同的角度针砭着时弊,关注着民生,表现了诗人苏轼的高尚人格。

  二、行云流水,触处生春

  诗人苏轼创作了很多的咏物写景诗,这些诗歌意境优美、诗意盎然,极富有情致。正如清人赵翼《瓯北诗话》中评价诗人苏轼那样:“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意。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3]他的一些诗作,描写景物如同行云流水般信手拈来,不事雕琢。

  如《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对宋代一位僧人所画的一幅鸭戏图,但诗人苏轼在写此诗时,却做到了“得意而忘形”,既没有离开原画面的景象,又创造了新的意向和意境。此诗主要描写了水乡的春色,首句先从竹外开放的桃花来点染初春之景,之后将视角转入水中嬉戏的鸭子,鸭子在水中自由欢乐地游动,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大地回春的温暖,使读者产生一种共鸣,仿佛能够感受到春水的暖意和春天带给人的振奋与欣喜。后两句写到万物复苏,竞相生长的春景。蒌蒿满地生发,芦笋也才刚刚冒出尖芽,而这个时节却又正好是河豚开始沿着江水上游之时,这正好与前面的“春江水暖”相呼应,从另一个视角向读者传达了诗人对盎然春意的一种富于审美情趣的新鲜感受。虽写了竹子、桃花、春水、鸭子、蒌蒿、河豚这一系列的事物,但却极为巧妙地将这些不同的意象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构造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水乡春色图。正如王伯敏评价此诗:“他把景致写活了,使读者觉得这首诗中有画,意味无穷。”

  诗人苏轼此类诗歌的创作,语词优美,意境深远,让人真正感受到了诗人苏轼诗的“行云流水”、“触处生春”。

  三、以哲入诗,理趣横生

  诗人苏轼在写诗时,善于将一些哲理性的感受融入诗中,从景物中可看出诗人自身的处世哲学,或是对待事物的不同看法等,诗人苏轼在写这类诗时,将说理与景趣结合在了一起,显得妙趣横生,这也正是诗人苏轼诗歌的创新之处。诗人苏轼写了很多的哲理诗,迄今为止都还影响着世人,对世人起到了一种启发和教育的作用。

  如《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其他如《题西林壁》、《赠刘景文》等,诗人苏轼的此类诗歌,总能以平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引发读者哲理性的思考,蔡中民评价诗人苏轼:“东坡的议论诗、哲理诗,善于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冷静的关照,敏锐的审思,独到的审美角度,以自然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表现手法,巧发议论,妙谈哲理。”[2]

  四、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诗人苏轼诗虽也表现了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然而在进行诗歌创作时,诗人苏轼却克服了宋诗那种强求用典、完全说理而忽视诗情的`弊病。

  诗人苏轼写诗讲究以文字为诗,追求诗歌的散文化,然而却克服了欧阳修、梅尧臣等人诗歌的浅率无味,大胆地将散文化的句子写入诗歌,打破了诗歌的传统模式,富有创新性,例如《月兔茶》:

  环非环,非,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

  这首诗完全打破了前人诗歌的固有形式,以致很多人诟病诗人苏轼的这种类型的作品根本称不上是诗,然而这的确又是诗人苏轼在诗歌创作上的一次大胆尝试。这首诗句式各不相同,然而语言通俗明白,形式不拘一格,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感到非常亲切、自然。

  诗人苏轼诗歌也有很多是议论的,然而又并非是完全的议论或是空发议论,而总是借助于写景或咏物,亦或是对现实的关注,加之以自身情韵而抒发感慨,从而不至于使诗歌变得枯燥无趣,例如《海市》这首诗先讲云海中实际是空的,并没有真正的楼台,所谓海市只是心中的幻影而已,然而为聊慰心神,却又想真正看到,没想到竟能真实见到“重楼翠阜出霜晓”这种异事,于是接下来便自然而然的对这种“异事”发出议论:在人间很多东西很容易得到,然而在世间之外,谁又能称雄呢?而我只是偶然向神灵祈求,便实现了心中愿望,这说明只是我在人世间遭受到了厄运,而并非是上天不帮我。从这里看出,诗人苏轼发议论并非是简单的说理,而必是将情、理、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看起来毫无违和之感。

  拓展:中国古代名人苏轼简介

  苏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这些事例适合话题“肩膀”、“仰望” “我想握住你的手”、“豁达与成功”、“宽容与成就”等

  苏轼,《题西林壁》《明月几时有》《赤壁怀古》《江城子》《赤壁赋》等(高中语文第三册),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文。

  【原文再现】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摘自《赤壁赋》

  【素材评析】

  《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选文中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适用话题】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这些性格特点适合话题 “丰碑”、“谈意气”、“沉稳与灵动”、“高洁与志气”等。

【苏轼古诗的风格】相关文章:

苏轼写的经典古诗02-06

苏轼怀旧的古诗02-06

春天的古诗苏轼12-27

苏轼定风波古诗02-06

苏轼写风古诗05-12

关于竹子的古诗苏轼02-06

关于苏轼写过的古诗02-06

关于苏轼写的古诗02-06

东坡苏轼古诗赏析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