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诗词鉴赏的表现手法

时间:2024-09-04 07:38:16 古诗词 我要投稿

古诗词鉴赏的表现手法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鉴赏的表现手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词鉴赏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鉴赏的表现手法1

  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常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为此,现将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法进行简洁盘点,以便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

  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

  宋之问《渡汉江》中:“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7、直抒胸臆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平之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9、托物言志

  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诗歌鉴赏常用的30种表现手法解析

  10、用典

  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1、比喻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12、拟人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13、双关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

  14、反复

  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15、夸张

  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16、互文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17、设问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8、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猿猱”、“不得过”、“愁攀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19、抑扬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20、多角度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从听觉上,数里外听到水声,以响衬静;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晚山可爱,好景无限。

古诗词鉴赏的表现手法2

  1、衬托: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鉴赏常用的30种表现手法解析“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史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虚实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古诗词鉴赏的表现手法3

  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1)解说本诗第一、二句所象征的内容。

  (2)简析全诗的主要艺术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龙潭夜坐

  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 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 析。

  10.阅读下面的,然后回答问题。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 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1)本诗中的“才”和“半”用得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好在哪里。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8.答案 (1)得第者有所凭恃,特承恩宠,春风得意,前程似锦,平步青云。

  (2)手法:诗全用比拟。思想情感:诗中暗寓自己生不逢时的悲慨,又不卑不亢,毫无胁肩谄笑的媚态,同时也表现出了对自己才识的自信。

  9.答案 (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澄澈寂静的景象。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渲染了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

  (2)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

  10.答案 (1)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特点,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的初春之景”。

  (2)①反衬。用芳春(或)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②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凸显(反衬 )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古诗词鉴赏的表现手法4

  比喻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拟人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双关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

  反复

  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丏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夸张

  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互文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设问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猿猱”、“不得过”、“愁攀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抑扬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多角度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从听觉上,数里外听到水声,以响衬静;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晚山可爱,好景无限。

  当然,这里总结的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并非涵盖了所有的手法,如反问、比兴、象征、对偶、叠字叠词叠句、细节描写等就没有涉及。我们不妨在老师讲解或自己的复习中及时地查漏补缺。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首诗词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鉴赏时要进行全面分析,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有衬托,以冰雪衬托白梅之坚毅耐寒;有对比,用桃李对比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这需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灵活处理。

【古诗词鉴赏的表现手法】相关文章: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07-03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训练试题及答案08-30

古诗词鉴赏09-14

古诗词鉴赏12-21

古诗词鉴赏01-06

《闺怨》古诗词鉴赏02-23

塞下曲古诗词鉴赏08-14

古诗词鉴赏[通用]05-16

[必备]古诗词鉴赏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