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读古诗词有感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古诗词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古诗词有感1
一年级我不仅学会了拼音,认识了很多生字,而且我还可以独自阅读啦!书本上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师说:“是要我们多读书,丰富知识,增长见识。”放暑假了,当然要读好多好多的书啦!我最喜欢的读的还是小姨送给我的《古诗词》。
在《古诗词》中我最喜欢的古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前两句是写登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后两句是写诗人登鹳雀楼后的所思,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就需要登上更高的楼。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
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去爬大蜀山,爬到一半时,就累得气喘吁吁,我就不想要再继续往上爬了。妈妈说:“既然这么多人都在往上爬,上面的`景色肯定很美,难道你不想上去看看吗?”然后妈妈就拉着我继续往上爬,终于我们到达了山顶。吹着山风,看着城市的美景尽收眼底,妈妈感慨地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不怕困难,勇敢攀登,才能看到更美丽的景色。
这首诗不仅在生活中激励着我,在学习中也时刻激励着我,想要学习更好,想要知道更多的知识,就要不怕困难,不断努力。新学期我要更加认真听讲,好好学习,让成绩更上一层楼!
读古诗词有感2
中国曾经是诗的国度,在高雅文学中,没有其他艺术形式可以与之比肩。《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便是一本带我们领略诗意的书,品完全书,我不禁想起林语堂所说“诗词是中国人的宗教”,然而我们对这个“宗教”的信仰,还在吗?一天之中,我们甚至来不及看朝霞到落日的变化,而旦暮晨昏正是感伤的机缘,春花秋月才是心中的诗意。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让我们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再一次触发这一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基因,唤醒心中的诗意。
在诗词中感悟人生哲理
“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还有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骨子里的诗意,是沉重人生中一种轻盈的平衡。诗歌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有一颗从容不迫的心,担当社会的使命。诗歌指引成材之路。“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放松懈怠时,诗歌提醒我们珍惜光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灰心失落时,诗歌给我们俯视一切的气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妄自菲薄时,诗歌让我们保持一颗自信乐观的心。诗歌道出处世之理。“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多么巧思慧心的新嫁娘,我们初入社会,也需旁敲侧击摸索前进;“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接近美好的事物,才能比别人优先取得成功;“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距离是微妙的平衡,平淡的语言道尽复杂的人性,含义隽永。诗歌阐释修身之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品格高尚、贡献卓越自能声名远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身处逆境更要志存高远,厚积薄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古圆满难求,举重若轻才能省却无数烦恼。
在诗词中重温人间真情
“今天,我们有几个人会为一份寄托不出去的情思而断肠呢?我们有几个人会对那种无法回应的音信还执著呢?有几个人会在乎对自己的心、自己的感情有一份交代?有几个人还会勇敢地面对斜阳去感伤呢?”——《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现代社会带来物质的极大满足后,我们的精神世界渐成荒漠,当亲情、友情、爱情缺乏心灵交流时,情感立刻不再温暖。让诗意回归到亲情里。曾有老人在家庭聚餐时,因看到孩子们都在玩手机,摔盘离去……这是现代家庭生活的掠影,而古人用诗意的情怀记录生活的乐趣,“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只要处处用心,我们的家庭生活依旧可以兴味盎然,充满温情! 让诗意传递在友情间。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用“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论细文”表达对故友的相思之情,在现代人看来,无非是分一段春色,隔空邀其喝酒聊诗而已,可我们却分明读到了知己间最可贵的情谊。现代的人们已很难脱离物质表达友情,其实,只要附上心意,芳草、斜阳、柳丝、莺啼便都是无价的,若有诗意传递在友情间,我们的'相聚离别便不会那么单调了吧!让诗意弥漫在爱情中。“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大好年光无人陪伴,该是多么寂寥;这首描写无忧少妇忽生闺怨的诗,正是对“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反思。爱情固然需要物质,但并不需要奢华,爱情应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坚定相守,惟如此,才能有“白发方兴叹,青蛾亦伴愁”的同喜同忧。
在诗词中体会审美意蕴
“今天,生活在都市也有一种惆怅,我们离山很远,离水很远,我们去山水之间,只是作为休闲度假,是一种奢侈的享乐。但是,我们本来是从山水中来的,斜阳、清风、明月、山林,这一切本身都是无价的,曾经与我们朝夕相伴,不离不弃。”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在生活的忙碌间隙,让我们拾起一份闲适心情,在诗歌中体会别样的美。
诗歌教我们领略自然之美。“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心随景动的愁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孤寂之后的淡然;“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天地交融的壮阔;“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是衰败萧瑟的悲凉,古人用诗词记录音响、画面、感受相交织的一刻,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现代建筑遮住了自然美景、工业噪音掩盖了动物之鸣,“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已不是随处可得的机会。然而,就像书中所说“愿意相信诗意的人,诗意就浮沉在他生活的每一瞬间,用心就一定抓的到。”记得有日,开车路过十里芳径,蠡湖一片开阔,残霞落于天际,游人三三两两,这一瞬的美景让我顿时忘却了一天的疲累,这便是诗意的作用吧!诗歌教我们领会含蓄之美。在口水歌铺天盖地、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的时代,大众早已习惯了直白,殊不知多少句“我好伤心”,诉不出“冷月葬花魂”的凄凉;多少句“我好郁闷”,叹不尽“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怆;多少句“我想你”,抵不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诗歌传递出一种永恒的古典美,历久弥新,耐人回味。我们固然要追赶现代的潮流步伐,但也请不要遗忘岁月积淀下的温尔儒雅。
诗歌是生命深处潜藏着的节奏和韵律,就让唐诗的盛世华章,宋词的浅吟低唱,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给自己一个和灵魂对话的空间。就像于丹书中所说,把自己交付给诗歌,循着美丽诗意,一路寻访到自己的心灵,在诗歌里完成生命的成长!
读古诗词有感3
我第一次读到南宋女诗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时,深有感触。 每当读起 这首诗 ,我就会怀念起中国千千万万个人民英雄:黄继光、董存瑞、王进喜、狼牙山五壮士……
他们为了人民、祖国而牺牲,他们都是我们永远忘不掉、永远铭记在心的革命英雄,人民英雄的'这种精神是的! 就像诗里说的一样:一个人活着,就应该做一个人中豪杰;死了,要做一个鬼中英雄。到现在,还敬佩项羽的伟大壮举,宁可要对着乌江自刎,也不肯屈服于敌人,不肯回江东苟且偷生。诗中怀念、赞美了历史上的英雄项羽,宁可壮烈牺牲,也不苟且偷生的英雄气概。诗中前两句为佳句,壮志豪情,感情强烈,千古传诵。 这首诗也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讽刺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偷生、逃跑妥协的卖国求荣行为,也表现出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我们也要向以前的英雄、诗人们学习。是他们让我们有现在的美好生活;是他们让我们不用生活在硝烟战火中;是他们让我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是他们让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读古诗词有感4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有人曾这样评论过:词的上阕将千里行程中目睹的万事万物,凝缩为“山”“水”二字,“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词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持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大,空间感和思乡情构成了词人心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的背离中驻营夜宿,词人的思绪早就超越了他自己。“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山海关),而心却在关内,在故园。“夜深千帐灯”,这看起来开阔的意境,壮伟的景观,实际上则是词人情心深苦之写照。
白日统千军万马行走天涯,跋山涉水,为何夜深时仍然灯火通明,难以入梦?——思乡失眠!
古人没有现在的安定生活,也没有如今的便利交通,但他们有着的是一颗炽热的'心,他在不停息的跳动着,家乡和亲人便是他们永不停歇的动力
此人有着报国的大志,又有着想脱离黑暗的幻想,内心的挣扎让他,开始逃避那些权贵,情愿回到家中与亲人享受天伦之乐,而这种行为,到现今还会是一种选择吗?
读古诗词有感5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打开诗歌的卷轴,知春秋历史,品文化精粹,见流彩华章。暑期的我亦是沉浸在这文化瑰宝中,感家国之悲,品草木之灵。古诗,很美妙。读诗是一种享受;读诗,自有一份乐趣;在我看来,读诗,更是灵魂的充盈,与其交友,学其精神,获得成长。
有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爱国诗人陆游,其作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直让我念念不忘。"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是对腐败朝廷的批判,是对“王师”的苦盼。山河壮丽,却陷于敌手;心怀故土,企盼南天,却早已被忘却。陆游勇于指出南宋朝廷丢弃大好河山,丢弃家国仇恨,偏安一隅的腐化,可惜赵家皇帝无人听,陆游"九州同"的梦想没几年后就破灭了。陆游死了,大宋王朝覆灭了,他的理想没有实现,可他的爱国热忱与他的诗篇则会永留青史。
如今读起这些诗篇,我更能深深体会诗人在国家内忧外患、贫瘠腐败、民不聊生的境况下的无奈与无助。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我们的国家也曾历经苦难,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勇担重任,站在时代的潮头,带领中国人民奋勇前进。在她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如今我们的高铁代表了中国速度,我们的航天代表了中国高度,我们的经济代表了中国广度,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裕强大,陆游如果能看到这一切,应该会无比羡慕与欣慰,我也可以自豪地大声告诉他:今天我们炎黄子孙只有一个名字——中国人!
古诗中也不乏借物咏人的诗,例如清朝郑燮的《竹石》,诗中的千古名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赞扬的是竹子坚韧不屈的品质,也借竹子喻出了作者坚定的信心与对坚持不懈的人的赞美。陆游将家国之悲化为悲愤的字句,而郑板桥把自己的高傲风骨寄托在这一片草木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岩竹身姿挺拔,不惧狂风,这样的坚韧不屈和刚强勇敢不正是当今中华儿女的`写照?就像此次奥运会中的中国健儿们,他们将这种进取精神印在了心里,在赛场上坚韧不拔、努力拼搏。我们的党也具备这样的优秀品质,无数革命先烈坚持不懈、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从弱小中不断成长,扎根在祖国大地,扎根在人民群众,拥有无限的生命力。
古人和今人,时代虽不同,情感却是相通的。这首《竹石》也成为了我意欲放弃时的精神支柱,它早已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是良药,是我人生中的一位导师。我敬佩古人的文采,更敬佩古人的精神。
我们这一代正处于历史大变局中,国家的强大让我们更加自豪,丰富的传统文化让我们更加自信。现在的我只有好好学习,努力提高自己。此时,在书房的我不禁思绪万千,我感谢诗歌给我带来的成长,更在内心深处不由自主地大声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读古诗词有感6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读了这首李后主李煜的诗词,心中永永不能平静,这是一首用血和泪写成的心声,最凄美的生命绝唱,有位大文人说的好,最美的`文章是用生命来谱成的,也是最悲惨的人生来写成的。就像曹雪芹悲惨凄凉的一生,生前无人问津,最后是饥寒交迫而死,他的著作<<红楼梦>>却在死后广为发表和流传,最终成为中国名著、世界名著。我想这也是他的人生经历所著成的,也是同样用血和泪凝成的。
读古诗词有感7
青银的“全面大学习全员大学习”活动,在全处上下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作为一名青银人,我也积极参与其中,积极学习。在读了《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之后,我被其中散发的古典与优雅深深折服。
“一年之计在于春”是在这本书引子中提到的一句话,春天是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季节,在这时,万物复苏,生命像音符一样在跃动。我们的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若是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都不能身心投入的去学习,那么这大好时光岂不是白白浪费了么?抓住了学习的好时机,就等于抓住了成功的链条,当明确了内心的方向,我们只需努力就是了。“向明月学习一颗平常心”是于丹提倡的,他认为为人处世,不需太斤斤计较,遇到事情,不必在心中大起波澜,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这个世界,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那么你眼中的世界将如明月一般月朗风清。
作为一名收费员,似乎诗词与我们很遥远或不相关。其实不然,我们应该多读一些诗歌,让自己的思维变得灵动起来,让自己的文化涵养变得丰厚起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势必会转移到工作中去,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展示我们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诗歌对于气质的提升,对于我们外在形象塑造作用是极大的。我们每天都要与很多事情打交道,面对众多的司乘,我们要做好缴费工作,维持好缴费秩序,在出现矛盾问题时候,首先要注意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平心静气的处理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与同事之间做好信息的传递和工作的配合,团结友好合作。也许在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把持一颗像明月一般的平常心,勇敢的面对这一切,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正如于丹书中所言“唤起心中的诗意”。学习的脚步永远都不应停止,学习是为了成就自己,不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学习诗歌可以陶冶性情,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诗歌是生命的音符在跃动,品一首诗就像品一杯茶,回荡在齿间韵味无穷。这种古典的特质和优雅的气息早已深入肺腑,沁人心脾。
读古诗词有感8
我从小就喜欢阅读,爸爸说我一、两岁的时候最爱看的书是《花园宝宝》图画书,每次看书,我都会乐呵呵地笑个不停。那时我不认识字,爸爸每天都会在我睡觉前给我读一个小故事。记得我读幼儿园后,最爱看的书是《巴巴爸爸》、《小熊和最好的爸爸》,还有《不一样的卡梅拉》,我有一整套《不一样的卡梅拉》,里面的小鸡卡梅拉勇敢执着,充满奇思异想,是我小时候崇拜的偶像。现在,我每天都会读的书,是《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我最喜欢跟爸爸在阳台上一边泡茶,一边朗读古诗词,随着我们的朗读,那些优美的诗句,在阳台上流淌、飘散!
古诗里面,有春、夏、秋、冬,有日、月、花、鸟,有大自然的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韩愈眼里清新美丽的春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杨万里眼里热烈的夏天;“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眼里冷冷的秋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柳宗元眼里孤独的冬天。我觉得,在诗歌里面,大自然变得更加地美好了,诗歌,使我们更加地热爱我们的大自然和祖国的山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我们祖国的山河是多么壮丽啊!
古诗里面,还有美好的`情感。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爱国感情,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厚友谊,有“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慈母的爱,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乡之情。人们美好的感情,都凝聚在一首首诗歌之中。
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她散发着璀璨的光芒!优美的汉语、汉字,让我们引以自豪!但是,我们现在很多孩子、学生不喜欢古文,不喜欢古诗词,他们整天沉迷在玩手机游戏和看一些古古怪怪的漫画书当中,很多人连组词造句都不通顺,大人们也整天用电脑打字,连一些基本的汉字都忘记了怎么写。如果我们不好好地学习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后,这些优美的古诗词就会被掩埋在灰尘当中,失去了她的光辉!
古诗词,是这么美好,让我们一起,都来读读古诗词吧!
读古诗词有感9
上周拜读了于丹老师的文章,重温了最美古诗词,让我找到了诗意的人生,沉醉于古诗文之美中,感触溢于言表……
于丹老师的这本书是在给中华的古诗词作诠释,而我却觉得她在写诗,在书中写下了像古诗文般美丽的文字。从春风飞扬写到秋思浩荡,从明月千古写到斜阳晚钟,从田园林泉写到登临沉味,从剑啸长虹写到诗洒流连。
在于丹老师优美的笔下,古诗文的一组组意象如画般浮现在我眼前,生动而又真实。于丹老师带我唤醒了心中的诗意,领略了中华文化传统古诗文的博大,让我学习到了许多优美的诗句,让我学到了许多人生真理!
记得小时候刚开始接触到古诗词是在庭院下与妈妈朗诵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之时,当时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只是一股脑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动着脑袋,嘴里涌着,眼睛转悠转悠的,像李白所写的月光一般清清亮亮。庭院里,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鸣。
再长大些,开始学习古诗词,但都是学习老师所教的,并没有什么感悟。但是当我阅读到于丹所写的《重温最美古诗词》后,我深深爱上了它!
当面对着学习忙碌烦恼时,想放松,想安静,我便会默默吟诵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渐渐长大,有了心事,深沉的忧伤随之而来,我便会吟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发现母亲的发梢长出雪白的细丝时,我便轻轻叹到“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诗歌教会我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林舍炊烟袅袅升起,并与流连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景色,诗歌教会我对乡间小路上朵朵雪白的百合要亲切,要温柔;诗歌使我在杜鹃的啼鸣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用冷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重温最美古诗词,是的!我爱上了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美古诗词!
读古诗词有感10
“每一个诗人都是一个传奇,每首诗词都有它的故事。”
我欣赏古诗词的空灵飘渺、古韵悠悠,也惊叹于它的宏大深沉、欲语还休。文字是平仄的,思想是广阔的,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中,诞生了浩如烟海的经典诗词,它们不只是文人墨客的情感表达和生活感悟,更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及古人的思想精髓。从前我读诗词,读的是古人对人生悲欢喜乐的情感表达,对世界观、价值观的展现。读完大老振所著的《古诗词里的快意人生》,我对诗词品读有了全新的.认知。
全书以诗词为引,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勾勒出诗人的生平事迹。正如书名一般,这本书读起来快意潇洒、酣畅淋漓,作者将我们带到诗词大家之中,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同他们悲喜与共——将满腔愤懑、忠诚和一生的曲折探索化作瑰丽诗篇。
“即使被全世界抛弃,也要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的屈原;性格各异,生活在礼教崩塌、没有信仰的黑暗时代,却依然坚持探寻信仰的竹林七贤;即使仕途失意,也依然热爱生活、关心百姓、活出自我的苏轼;一生潦倒失意,却拥有柔软之心、坚守做人底线的温庭筠;还有一根筋的陆游、洒脱的李白、执着的杜甫……一个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诗人不断跃然眼前,一篇篇经典的诗词也被赋予了诗人的灵魂。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相似之处,不过三餐四季、柴米油盐;每个人的人生又都有所不同,或碌碌无为、平平无奇,或惊天动地、享誉四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两段完全相同的人生。也许正是因为诗人的经历与环境的相似性和异质性,世间便诞生了许多情感相通、表达方式各异的诗词,他们心中或豪放不羁或含蓄隽永的“情”,给诗词染上了人间烟火气。懂生活、懂人生的至情至性者才懂诗词,能流传后世的经典诗词不仅是彰显文化底蕴的华美辞藻,更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对生命的思考。
“不管有再多的不如意,只要我们的世界里还有诗,我们的生命就会开出温情的花,长出柔软的芽。”书中的每一位诗词大家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品将他们的人格魅力和能量传递给后人。时光过隙,不念昨日、不惧明日,把握今日足矣。
读古诗词有感11
我相信任何一个中国人,即便读过再少的书,拥有再少的文化,谈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古词佳句来,也会觉得如生活中的寻常话语,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最易涌上心头的感慨。
就像一轮明月,映在中国人眼底的会是生命的阴晴圆缺,会是嫦娥的妩媚相思,会是长久别离的深情遥望,但很难是一个只会反射阳光的黑暗球体;
再如那抹夕阳,映在中国人的心底,撩起了人生暮年的未解惆怅,渲染了边疆战事的壮怀惨烈,描绘了渔樵晚归的静谧温馨,但绝不会是地球自转的日日交替;还有那春夏秋冬,高山流水,花鸟鱼虫,一切的一切在中国人的世界里从来多是丰富多情的,人心总与自然交融,总与万物辉映。
现代生活的忙碌、嘈杂、无序快要将我们吞没的时候,感谢于丹老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为我们适时奉上了一方清心静气的良药,那些曾经在我们课本里没被好好感悟的诗歌,那些每天出现在生活中却被我们麻木忽略的美好事物,全被重新精心梳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随着于丹老师的循循善诱,欣赏着书中意境深远的古代画作,细细品味祖先穿越千百年的随想或是感念,每个人的内心都像多了一双温柔的'手在抚平心头的哀愁,每个人的耳畔亦似多了一个知己能体谅所有的心事。
我想这本书,除了能帮助孩子、学生们更生动地理解古代诗词外,更有帮助的应该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心理学上说,人的生命在14岁之后,就进行了一半。因为14岁之前的儿时记忆,占去了大脑的大半,此后余生,都是光阴似箭。我想,这不外乎人越长大,对生活中的意象越发熟悉,从而变得寡淡索然,没有了那么多的发现和惊喜,也没有了能够和值得被记忆的事、物。所以,我们急需古人的深思和细腻唤醒我们对生活景象的珍视,就像于丹老师在书的最后说的那样:人的年岁越是增长,就越需要一种温暖,需要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在现实的纠葛之外找到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生活的黯淡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心灵不再有发现美丽和惊喜的能力,我们期待生活能够永远熠熠生光,其实古人眼中的那些美好,正透过亘古不变的月光铺洒在我们心头,不信,就请你捧起这书,定会真切触摸到生活中那满满的诗意。
读古诗词有感12
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象征着万物复苏,象征着无私奉献,正如书品读的那些诗句,春天带给人的感受的确是多变的。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环境,每个人对于春天的感受都是多样的。那么在品读了如此多古人诗句后,我对于春天的感受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过去的我说起春天,想法是单一的,不变的——无非就是滋养。滋养的意思就是犹如诗句“春雨润如酥”,春天似乎就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带来的似乎也只有单一的幸福感。幸福感又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语,简单来说,就是春天代表这一切好的事物:例如万物复苏是好,离人相聚是好,宦途高升是好……但是当我读过了这本书以后,我突然深刻地发现了春天的多变性。春天原来也充满了忧愁。
曾经年轻的我们以为人生一定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曾经的我们,少字当头,无怨无悔,总觉得做什么都是对青春的不负,做什么都是像春天润物无声一般只好不坏。可后来呢,我们渐渐被现实擦亮了双眼,我们看到了时间的无奈,我们领略了现实的残忍,最后我们才发现了人生是复杂的,也不是我们可以轻松掌握的,正如春天的多变,人生也是多变的.。我们能做的只是掌握当下,活好当下,努力让自己不负人生不负自己。
春天在每个人的生命之都会担任一个导师的角色,她或许不会直接教你要怎么做,但她总会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让你在每一个春天的结尾,总能够得到一些,收获一些,感悟一些。
于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终于相信了,每一个国人心都蛰伏这一种共同点,那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认可,是对我们身上共同流淌着的炎黄子孙血液的共鸣,就像从古至今那么多的春天的诗词,我们总可以很轻松地找到符合你当下心境的那一首,然后,跨越时间长河,隔岸相望,颔首微笑。那么我,授业解惑,作为从古至今许许多多平凡伟大的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我想我们都是这条传统文化长河上的一名无名的摆渡者,我们帮助学生渡岸,徜徉在知识瀚洋,我们都光荣无比,好比春天,润物细无声。
但愿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能在自己授业解惑的过程,找到自己人生的春天,找到教学意义的春天,让自己的人生春暖花开,鸟语花香。
读古诗词有感13
每个人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轮回都有自己的阴晴圆缺。欧阳修说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多情,风月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托。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保持着对它温柔的狂热,因为它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公平,入怀入心,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意。
还记得去年中秋节的活动,我们吟诵关于月亮的诗句,在东氿畔赏月尝月饼,此情此景还犹如发生在昨天。
我们的古人,对头顶那轮明月,就有着无穷的幻想,也寄托着无限的情怀。
李白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被苏东坡在宋朝接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在这一轮中国的明月前,无论是古代诗人还是现代诗人,中国人心中所有的珍惜,都被明亮地照射出来。
读古诗词有感14
今天的春节期间,央视的一档节目火遍了大江南北,这档节目就是“中国诗词大会”,一时间神州大地似乎都被诗意所沁透,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是啊,诗意原本就写在中国人的基因中,一切的风花雪月都能够唤醒我们血脉中千年积淀的离骚。而学者于丹在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将这种藏在华夏民族身上深深的诗情叫做“蛰伏着的诗意”。
借着“春城无处不飞花”的丝丝暖风,随着“随风潜入夜”的滴滴雨声,我打开了这本于丹著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作者于丹以她的人生感悟和角度,将她认为最美的古诗词按照原诗内容分成了八个部分,每一部分冠以四字题目来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分类。“春风飞扬”到“秋思浩荡”、“明月千古”到“斜阳晚钟”、“田园林泉”到“登临况味”、“剑啸长虹”到“诗酒流连”,从四季到日月,从田园到山林,从豪放到婉约,作者以自己的诗意在书卷中刀刻出了所谓的“诗者,天地之心”。
不论你是初学者才刚刚开始窥探诗词海洋的浩瀚,还是学有所成的诗词达人已经满腹经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都能让你在不同的切入点感受到那些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佼佼者们所有的悲天悯人的`意识、对大自然无限的深情和他们看待人生的艺术眼光,从而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
作者在旁征博引的基础上更用她优美精炼的语言,串联起了那一首首诗词,将它们近距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贴近了现代社会的理解,就作者说在这个不用仗剑的时代里,倘若剑气不泯,也许会化成风骨,流露在一个人的眉宇之间,昂扬、潇洒。而当激情被唤起,当我们的心意不吐不快时,便是诗意的苏醒。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在有限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这些诗意,那么我们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读古诗词有感15
最近有幸拜读了于丹写的《最美古诗词》这本书。对于于丹这个人,说实话并不是很熟悉,只是听说过她曾在央视说《论语心得》。可是当我读了她写的这本书后,我对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与其说她是在说古诗词,不如说她是在用古诗词写自己的诗。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书中的千古名句,无时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
记得自己曾经读诗时,只是为了了解而了解,有时可能是为了应付考试,从来没有这么深入的去读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的完成自己生命的成长。小的时候不懂什么是乡愁,但眼睛却像月光一样请清亮亮,跟着李白念“床前明月光”,跟着孟浩然读“春眠不觉晓”。长大以后,开始经历初恋,耳边响起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把我们的感情寄托在春蚕和蜡烛上。再长大些,有了工作的烦恼和生活的烦恼,于是想着放松,想着逃避这世间的一切,跟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我们步入中年,有了更多的心事,又会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终于到了老去的时候,面对这逝水流年,也许又像蒋捷说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古人最喜欢写诗,寥寥几个字却能把包含作者的最深的感情。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全都寄托在诗里,留给我们后人传唱。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谈到的意象。记得自己读书时,最不喜欢也可以说是最讨厌的就是作文课,不知道怎么去写,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把它写得具体。老师说是因为我们观察得不仔细,用的意象不足。读了于丹的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古人的诗里有提到很多的意象。
在古人的诗里,最喜欢用“春秋”两字来概括历史,却从来没有管它叫“冬夏”。也许,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原文明发轫的黄河流域,相比于酷暑严冬,温暖的春、凉爽的秋,更适合于中国的诗情吧。比如问老家的年龄,会问“春秋几何”;比如白居易《长恨歌》的名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其实有关于“春秋”的诗有很多很多,在这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要说对春天的描述,要说最细腻的还是李清照这位女诗人。在她少女时期曾写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春与秋,生物的苏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突然那么剧烈,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深深地激荡我们的内心。
其实,诗意就是我们心里的花朵,不管年华怎样老去,心中有春意春色,每个年华都可以诗意地绽放,如同年近七旬的白居易,以少年青春的心热烈蓬勃地“忆江南”。
说起中国诗歌中的意象,如果让我们只选取一个最典型的,我们一定会想起头顶上的那一轮明月。
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曾经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追问,相比人生的短暂,江与月都是长久的、不变的,人与世界最初的相遇,发生在什么情景之下?在这一轮中国的明月前,无论是张若虚,还是李白,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中国人心中所有的'珍惜,都被明亮地照射出来。
中国人之所以对月亮情有独钟,也许是因为月亮那种特殊的质感、独到的美丽。它是柔和的,它是清澈的,它是圆润的,更重要的是,它是不断变化的。月亮的周期变化,是一种循环,隐喻着一种不死的精神。大家最常听到的关于月亮的神话,就是“嫦娥奔月”——因为吃了长生不死之药,嫦娥飞到天上,居住在月宫;在月亮上有一棵婆娑的桂树,吴刚一斧接一斧地砍着这棵树,数砍而复合,合而复砍。所以,月亮代表着一种流转循环的永恒与轮回。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阴晴圆缺。明月照出了我们的离愁别恨,但欧阳修说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多情,无关风月,风月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情思、我们的离恨,给了我们一份安顿,给了我们一种寄托。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保持着对它的温柔的狂热。
【读古诗词有感】相关文章:
读古诗词有感07-02
读古诗词有感07-18
(实用)读古诗词有感07-04
读《王立群妙品古诗词》有感02-20
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05-09
读古诗词有感集锦(15篇)07-02
读古诗词心得体会12-16
读古诗词心得体会06-17
古诗词的读后感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