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诗词鉴赏

时间:2024-06-16 08:11:32 古诗词 我要投稿

(优选)古诗词鉴赏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选)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1

  春感

  [唐]李白

  茫茫南与北,道直事难谐。榆荚钱生树,杨花玉糁街。

  尘萦游子面,蝶弄美人钗。却忆青山上,云门掩竹斋。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古诗词鉴赏2

  古诗原文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译文翻译

  江水浩荡而去,离愁却袭上心来,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

  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

  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顿添几分肃杀之气;远眺江岸,唯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

  如果人的一生九十年,我才刚刚过去一半,现在孤舟远征,可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注释解释

  离悲:离别的悲愁。

  盖:车盖。此处指退潮时的波浪。枚乘《七发》:“江水逆流,海水上潮。……波涌而涛落。……其少进也,浩浩岂岂(此二字应加三点水旁),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此句言潮势虽已低落,波涛还像车盖一般。

  云昏:指云雾迷漫。不作峰:谓山峰因云雾迷漫而显现不出山峰的形状。

  “远戍”句:只听见远处戍楼传来的鼓声,而不见戍楼。戍:防军驻守处。古时兵营中以鼓角纪时,日出日落的时候都击鼓。

  这两句意思是说:因为江阔云昏所以闻见只有戍鼓、山松而已。

  “九十”句:《战国策·秦策》:“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意为行百里的路途,走了九十里才是一半。此言末路之难。

  讵(jù):怎,岂,难道。

  诗文赏析

  这首《晚出新亭》诗,是写江上景色的代表性作品,写景以抒情,情景交融。

  新亭在建康(今南京市)境内,是朝士们游宴之所。诗的`起势不凡,首句写景,次句写情。江水浩荡而去,离愁却袭上心来,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此诗的发端与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中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正同,开首两句即点出“离悲”的主题。以下四句具体写江景: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顿添几分肃杀之气;远眺江岸,唯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潮落”二句以潮落云昏暗示诗人心潮不平,“远戍”二句则通过戍鼓、寒松一步渲染悲愁的气氛。在这荒寒萧条,满目凄凉的时刻,诗人却不得不孤舟远征,艰难独行,最后两句自然而然的直抒情怀,感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此诗语言洗炼,写景抒情,皆出于自然,将落潮、昏云、戍鼓、寒松等景物组合成一幅《孤舟远行图》,形象鲜明,意境幽远。

古诗词鉴赏3

  春满院,叠损罗衣金线。睡觉水精帘未卷,檐前双语燕。

  斜掩金铺一扇,满地落花千片。早是相思肠欲断,忍教频梦见

  鉴赏

  《花间集》收薛词十九首,这是最后一首。在花间词人中,薛昭蕴词风雅近温(庭筠)、韦(庄),以婉丽软媚名世,这首词当然也不例外。 全词写金闺相思之苦,然作者只在结句点明题旨,余则全写美人睡前睡后的情态。这情态又被融入双燕呢喃、落花千片的春色之中,活似一幅美人春睡图。

  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选取美人春睡乍起一瞬间的所见所闻及其心理感受,容易将相思之苦写到十分,是背面傅粉。词的开头先点明时与地:春光明媚的深闺小院。然而它的主人却似乎辜负了这大好时光,在蒙头睡觉。睡前的.情态作者没有直接去写,却写她睡醒之后发现绮罗衣裳折叠得乱七八糟的,以致于将刺绣上的金线也摺损了,皱巴巴的一点也不挺,并由此可知她是和衣而睡的。这实际上写出了睡前的慵懒情态,比直接写还要形象生动。这么慵懒的原因作者也没有明说,却来了句“睡觉水精帘未卷”(“觉”这里是睡醒之意;“水精帘”即“水晶帘”),还是一幅慵懒样儿。大约女主人公还未及睁开惺忪之眼,檐前燕语就闯入了她的耳膜。这燕语还不是孤燕独吟,而是双燕呢喃,当然是甜腻腻的。孤燕令人怜,双燕令人恨,这正是深闺思妇的独特感情。所谓“最恨应是檐前燕,故向愁人作对语”,大约就是女主人公此时的心境。然而这些作者全都没有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了。白描手法之妙,也正于此等处可见。

  “双语燕”完全将主人公的慵懒情态解释清楚了,而作者却还在继续写她的慵懒。她睡前连门也懒得去关,是虚掩的,而且一扇闭着,另一扇半开半闭,这说明是昼眠,而不是夜寝。“金铺”是金做的铺首,用以衔门环,常是龟蛇兽形,这里用来代指门。正是在这“昼眠初醒未惺忪”(杨万里诗句)的一瞬间,主人公还未下床,就通过半掩的门缝,看见了千片落花红满地。落红是值得同情的,然而相思难解的女主人公也是像落红一样值得同情的。销魂当此地,她不由得自言自语了:“早就为你害相思害得肝肠寸断了,怎么能忍心只教我在梦中与你频频相见呀!”“相思”——“肠断”——“梦见”,这就是女主人公长期经受的感情历程,而作者却把它分作两层写,先说“相思肠欲断”,再说“频梦见”,且加上了“忍交”(“交”即“教”)二字,是爱,是恨,也是怨。爱、恨、怨已经搅合在一起,分不清,理还乱,而她如此慵懒也就理所当然了。

古诗词鉴赏4

  古诗原文

  新来好,唱得虎头词。一片冷香唯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标格早梅知。

  译文翻译

  近来心情很好,闲来吟诵你的诗句。那咏梅的词句冷香、清瘦,不正是你的写照吗?大约这些均已经被那有知有灵的梅花领会了。

  注释解释

  虎头词:指纳兰好友顾贞观客居苏州时所填之词。虎头,东晋画家顾恺之,小字虎头。顾贞观与顾恺之同里同姓,故以虎头借指顾贞观。

  冷香:指梅花之清香。宋姜夔《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向诗句。”

  标格句:意思是你词中表现出的标格,大约能被那有知有灵的梅花知晓。标格,风范、风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纳兰容若收到好友顾贞观寄赠的梅花词后的答谢之作。顾贞观词作于康熙十七年或十八年冬天,寄达容若时是除夕时候。

  诗文赏析

  “一片冷香唯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这是顾贞观词中的'句子,有着临水照花的灼灼之美,又冷艳的让人不敢亵渎。容若肯定是极爱这两句话的,他有欢喜,亦有叹息,就那般的缠绕在眉间心上意识里。梁汾之才,天地共知,然而中间却隔了一个昏昏浊世,以至他受人排挤而仕途失意,怅怅而伤。

  “标格早梅知。”这首词,容若用了一个别致的写法,以梁汾词喻梁汾风度。清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续编里说起这首词是“以梁汾咏梅句喻梁汾词。赏会若斯,岂易得之并世。”君之风情,梅花有知。此花不与群花比,只留清气满乾坤。“知”,是一个多珍贵的词,足以令人掏心以付,无言而落泪。生灵有知,世间的真情真义亦有知。

  这首词本是词人为好友顾贞观新词所作的评点,但词人一反常理,在词中直接挪用顾贞观原词中的句子:“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写出来竟浑然天成,又别有情致。

  顾贞观的原词写的是苦寒之中梅花清芳自许的绮丽身姿,其中亦隐含有自喻之意。而词人直接挪用,这种别出心裁的写法,热情地赞扬了顾贞观词作的美妙和高洁,宛如天成。

古诗词鉴赏5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译文

  白天何其太短暂,百年光阴很快就过去了。

  苍穹浩渺无际,万劫之世实在是太长了。

  就连以长寿著名的仙女麻姑,头发也白了一半了。

  天公和玉女玩投壶的游戏,每中一次即大笑,也笑了千亿次了。

  我想驾日车揽六龙,转车东回,挂车于扶桑之上。

  用北斗酌酒浆,每条龙都各劝其一觞酒,让它们都沉睡不醒,不能再驾日出发。

  富贵荣华非我所愿,只愿为人们留住光阴,永驻青春。

  《短歌行》注释

  短歌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三十列入《相和歌辞》,属《平调曲》。因其声调短促,故名。多为宴会上唱的乐曲。

  “白日”二句:此用曹操《短歌行》句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百年:一生;终身。

  苍穹:苍天。浩茫茫:原作“浩浩茫”,据王本改。

  万劫:犹万世,形容时间极长。佛经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为一劫。杨齐贤注:“劫,世也。儒谓之世,道谓之尘,佛谓之劫。”太极:这里指天地未分以前的元气。

  麻姑:神话中仙女名。

  “天公”二句:传说天公与玉女在一起玩投壶之戏,投中者则天公大笑。玉女:仙女。

  “吾欲”二句:此化用《楚辞·远游》“维六龙于扶桑”句意。六龙: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扶桑:神话中的树,在东海中,日出于其上。

  “北斗”句:此化用《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酒浆”句意。

  与:一作“为”。驻:留住。颜光:一作“颓光”。逝去的光阴。

  《短歌行》赏析

  《短歌行》是乐府相和歌平调七曲之一。古乐府中有《长歌行》与《短歌行》之分,关于二者的命意,《乐府解题》有两种说法:一是“言人寿命长短,有定分,不可妄求”;一是“歌声之长短耳,非言寿命也”。在李白之前,以此题为诗者,多为慨叹人生短暂,主张及时行乐。李白的这首诗,却以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精神,在喟叹生命短促的同时,表达了对人生的珍惜,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时间本是个抽象的概念,用“白日”来指代,便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了。“短短”两个叠字,强调它稍纵即逝。由时光的流逝,自然联想到人生易老,年华难驻。这样,诗意自然而然地转到对光阴的珍惜。起首两句,貌似平平,实则恰到好处。既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又为诗意的拓展预留地步,而且格调质补,语势流走,转承自然。

  时间永恒,无始无终,漫漫无垠;生命短暂,代谢荣衰,转瞬即逝。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强烈的反差,进一步驰骋瑰丽神奇的想象。“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上句从“空间”角度极言天宇浩瀚无垠;下句则从“时间”角度感叹光阴的永恒漫长。“万劫太极”,何其久远!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那曾经见过东海三次变为桑田的麻姑仙女,如今也已两鬓斑白了。这种浪漫的夸张只能出自李白的笔下。据传为汉代东方朔所作的《神异经》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东王公常和玉女用箭作投壶游戏,每次要投一千二百支,若未投中,天便开口大笑,这就是下界所见到的电光。如今这种电闪雷鸣已历成千上亿次了。诗人巧妙地把这两个故事融入诗篇,将人们带进奇伟的神仙世界。这里有苍茫的穹宇,人世的兴替,麻姑仙女蝉鬓染霜,天公玉女嬉戏作乐,倏忽又是雷鸣电闪,风雨将至……,多么光怪陆离,神奇而诡谲!这些奇异的境界,极其有力地渲染铺排了“万劫太极长”的内涵。至此,空间的浩渺、时间的无垠,通过诗人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表达得淋漓尽致。继而,诗人笔锋一转,拓出另一番意境。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诗人要揽住为太阳驾车的六条神龙,把太阳所乘之车挂在东方“日出之所”的扶桑树上,用北斗作酒勺盛满美酒,请六龙各饮一杯。这样便会使时光停歇下来,人生似乎便能得以长久。结尾二句道出诗人的意愿:“富贵非吾愿,为人驻颓光。”自古帝王们,即使秦皇、汉武一代雄主,也无不遣人访神仙,求长生,无非为了富贵永久。诗人要揽六龙、回朝日,“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绝非为个人富贵。对他人,为的是“老者不死,少者不哭”(李贺《苦昼短》);对诗人自己,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他渴望着有朝一日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要拯物济世,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像大鹏一样要“扶摇直上九万里”,即使暂时受挫,也要“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这也许就是诗人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吧。唐司空图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与李生论诗书》)。对诗人的意蕴似乎应作如是观。

  纵观全诗,诗人在驰骋丰富的想象时,把美丽的神话传说融入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塑造出瑰奇壮观,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文辞如行云流水,极富表现力,体现了诗人雄奇奔放,清新飘逸的风格。他以吞吐千古,囊括六合的胸襟和气魄,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从思想到艺术都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在继承借鉴前人的同时作了重大的突破,比如,“北斗酌美酒”就是反用《诗·小雅·大东》“唯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的典故。前人的《短歌行》在慨叹人生短促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声色的颓废情绪。同样的歌题,在李白的笔下,虽也同样发出“百年苦易满”的叹喟,然而,全诗贯穿的却是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基调。这是诗人的个性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使然。再如,屈原在《离骚》中唱道:“吾令曦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徜徉”。李白显然对此是有所借鉴的。但同样的素材到他手里,便刻意铺排为新颖、诡谲的艺术境界、包蕴着更为深广的内涵。“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力的活动。”(黑格尔语)李白的创作实践证实了这一论断。正如皮日休对他的评价:“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李白是当之无愧的。

  《短歌行》创作背景

  此诗沿乐府古诗之旨,然加入游仙之辞。从诗意看,大约作于“奉诏入京”之前。黄锡珪先生《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认为此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古诗词鉴赏6

  作品原文

  牧童诗

  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作品译文

  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哎,多少到长安求取名利的人啊,机关算尽都不如你(牧童)啊。

  作品简析

  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他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又中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最终死于宜州贬所。

古诗词鉴赏7

  一品新蕖依韵并答

  一种幽思独自怜,朝思暮想到君前。

  梦中牵手并肩坐,何日来迎出水莲。

  原韵再致一品新蕖

  一种相思两地怜,神魂早到汝妆前。

  去年才建藏娇屋,等待心中一品莲。

  一品新蕖依韵再答

  十八年来少爱怜,双亲弃我别门前,

  琴棋书画常为伴,远隔红尘质如莲。

  望海潮

  潮州韩愈,西湖苏轼,当年贬放蛮东。

  天路步艰,途中感叹,何时再沐春风?

  韩信悔居功。看浮世花草,凋落鮮红。

  势利相关,仕途谁学种桃翁?

  深思难再轻松,教儿孙后代,不要盲从。

  工艺养家,无忧少虑,团圆远胜重逢。

  前训警声隆。须牢记常忆,铭刻心中。

  不再冲锋陷阵,宁做守家虫。

古诗词鉴赏8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杂诗十二首·其一》译文

  人生在世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生命随风飘转,人生历尽了艰难,人们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样子了。

  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一起畅饮。

  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杂诗十二首·其一》注释

  蒂(dì):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

  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

  落地:刚生下来。

  斗:酒器。比邻:近邻。

  盛年:壮年。

  及时:趁盛年之时。

  《杂诗十二首·其一》鉴赏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经八年。这是一组“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无根蒂:形容飘泊不定。陌: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就好像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分散随风转,此已非常身。”常身:常住之身。佛家认为常住之身具有永恒的法性,与死生变易无常的父母生身不同。这两句是说,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的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意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中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落地:指诞生。这两句是说,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欢:欢愉。这两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应该聚在一起共饮。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本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爱精神,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在村居生活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种欢乐平淡中和、明净淳朴。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难再晨:是说没有第二个早晨。这两句是说,壮年不会第二次到来,一天之内没有第二个早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两句是说,趁着盛年之时应当勉励自己,光阴流逝不会等待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结尾四句常被人们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对这四句诗作如此理解,未尝不可。但在这首诗中,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活在当下,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难得,那么,对于生活中偶尔出现的一点点欢乐,就应该倍加珍惜,不要轻易放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我们必须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它是指示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的标准和信仰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的在生活中寻找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来自生活,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杂诗十二首·其一》赏析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虽然他的隐逸诗文表现了他的旷达超然之志,平和冲淡之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是一种理想破灭的失落,一种人生如幻的绝望。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这在他的诗中表露得非常明确:“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杂诗》其五)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这种欢乐平淡冲和、明净淳朴。“斗酒聚比邻”正是这种陶渊明式的欢乐的写照,在陶渊明的诗中时有这种场景的描述,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二首》)“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这是陶渊明式的及时行乐,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古诗十九首》)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古诗词鉴赏9

  原文:

  小雅·小弁

  [先秦]佚名

  弁彼鸴斯,归飞提提。民莫不谷,我独于罹。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心之忧矣,云如之何?

  踧踧周道,鞫为茂草。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假寐永叹,维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萑苇淠淠。譬彼舟流,不知所届,心之忧矣,不遑假寐。

  鹿斯之奔,维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譬彼坏木,疾用无枝。心之忧矣,宁莫之知?

  相彼投兔,尚或先之。行有死人,尚或墐之。君子秉心,维其忍之。心之忧矣,涕既陨之。

  君子信谗,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伐木掎矣,析薪扦矣。舍彼有罪,予之佗矣。

  莫高匪山,莫浚匪泉。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无逝我梁,无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寒鸦拍打着翅膀多么快乐,成群结队飞回来多么安娴。天底下的人个个都交好运,唯独我自己深深陷于忧患。我不知道哪里得罪了苍天?更不晓得为什么罪大无边?我积郁在心里的深深忧伤,不知到底该如何得以排遗?

  原本宽阔平坦的通衢大道,现如今早已阻断遍布荒草。我内心里禁住深深地忧伤,七上八下犹如舂杵不停捣。我在和衣而卧中长长叹息,岁月如此深忧更易催人老。我积郁在心里的深深忧伤,那深痛犹如刺痛我的头脑。

  看到父母亲种下的桑梓树,尚且必须恭恭敬敬立树前。哪个对父亲无不充满尊敬,哪个对母亲无不深深依恋!到如今却外不和皮毛相接,里也不和心腹血肉紧相连。老天爷你生我来到人世间,我什么时候才能时来运转?

  池边垂柳如烟是那样浓绿,枝头的蝉儿嘶嘶鸣唱不已。河湾深几许自是不可见底,芦苇丛生蒹葭苍苍多茂密。我的心啊就像那小舟漂摇,茫茫然不知终将漂向哪里。我内心里禁不住地忧伤啊,竟没有片刻闲暇懒卧和衣。

  你看原野里的小鹿在奔跑,四只小腿是那样舒缓灵巧。漂亮的公野鸡清晨就鸣叫,还不是为招引心仪的雌鸟。我的心啊就像那病死的树,因为身染沉疴落尽了枝条。我内心里禁不住地忧伤啊,难道就没有个知心人明了!

  你看那兔儿自投进罗网里,还有好心人帮它解难脱灾。通衢大道上突然有人倒毙,还有好心人为他收尸掩埋。我的君王啊你所持的态度,竟是这样硬心肠使得出来。我内心里禁不住地忧伤啊,肝肠寸断珠泪双流落尘埃。

  我的君王啊偏听偏信谗言,就好像嗜饮美酒一样沉迷。我的君王对我不理又不睬,对谗言也不慢慢深究根底。伐树尚需支拄树冠防砸伤,噼柴尚需顺着纹理才容易。我的君王偏偏放掉有罪人,把罪囚的黑衣往我身上披。

  没有比那座山更高的大山,也没有比那眼泉更深的泉。我的君王啊不要轻信谗言,要防隔墙有耳贴在墙壁边。不要到我捕鱼的梁坝上去,不要偷着打开我的鱼篓看。我现如今连自身都顾不上,哪还顾得上身后百事难缠!

  注释

  弁(pán):通“般”、通“昪”,快乐。鸒(yù):鸟名,形似乌鸦,小如鸽,腹下白,喜群飞,鸣声“呀呀”,又名雅乌。斯:语气词,犹“啊”、“呀”。

  提(shí)提:群鸟安闲翻飞的样子。

  榖(gǔ):美好。

  罹(lí):忧愁。

  辜:罪过。

  伊:是。

  云:句首语气词。

  踧(dí)踧:平坦的状态。周道:大道、大路。

  鞫(jū):阻塞、充塞。

  惄(nì):忧伤。

  假寐:不脱衣帽而卧。永叹:长叹。

  用:犹“而”。

  疢(chèn):病,指内心忧痛烦热。疾首:头疼。如:犹“而”。

  桑梓:古代桑、梓多植于住宅附近,后代遂为故乡的代称,见之自然思乡怀亲。

  止:语气词。

  靡(mǐ):不。匪:不是。“靡……匪……”句,用两个否定副词表示更加肯定的意思。瞻:尊敬、敬仰。

  依:依恋。

  属:连属。毛:犹表,古代裘衣毛在外。此两句毛、里,以裘为喻,指裘衣的里表。

  罹(lì):一作“离”,通“丽”,附着。里:指衣服之里子。

  辰:时运。

  菀(wǎn):茂密的样子。

  蜩(tiáo):蝉。嚖嚖:蝉鸣的声音。

  漼(cuǐ):水深的样子。渊:深水潭。

  萑(huán)苇:芦苇。

  淠(pì)淠:茂盛的样子。

  届:到、止。

  不遑(huáng):无暇,顾不得。

  维:犹“其”。伎(qí)伎:鹿急跑的样子。

  雉(zhì):野鸡。雊(gòu):雉鸣。

  坏木:有病的树。

  疾:病。用:犹“而”。

  宁:犹“乃”、犹“岂”,竟然、难道。

  相:看。投兔:入网的兔子。

  先:开、放。

  行(háng):路。

  墐(jìn):掩埋。

  秉心:犹言居心、用心。

  维:犹“何”。忍:残忍。

  陨:落。

  酬:劝酒。

  舒:缓慢。究:追究、考察。

  掎(jǐ):牵引。此句说,伐木要用绳子牵引着,把它慢慢放倒。

  析薪:噼柴。扦(chǐ):顺着纹理噼开。

  佗(tuó):加。

  浚(jùn):深。

  由:于。

  属:连接。垣:墙。

  逝:借为“折”,拆毁。梁:拦水捕鱼的堤坝,亦称鱼梁。

  发:打开。笱(gǒu):捕鱼用的竹笼。

  躬:自身。阅:被收容。

  遑:闲暇。恤:忧虑。

  赏析:

  全诗八章,每章八句。首章以唿天自诉总起,先言“我独于罹”的忧伤和悲痛。作者以“弁彼鸒斯,归飞提提”的景象为反衬,以“民莫不谷,我独于罹”为对比,以“心之忧矣,云如之何”为感叹,充分揭示他内心沉重的忧怨之情。他无罪被逐,只有对天唿喊:“何辜于天?我罪伊何?”第二章就他放逐在外的所见景象,抒发自己内心的伤感。平坦大道上生满了杂乱的茂草,象征他平静的生活突然产生了祸端。他愤怼悲伤,“惄焉如捣”,卧不能寐,“疢如疾首”,并容颜早衰,诗句形象地展示出他忧怨交织的`心情。第三章叙述他孝敬父母而反被父母放逐的悲哀。他虽然面对父母所栽的桑梓“必恭敬止”,对父母怀有恭敬孝顺之心,但和父母的关系是“不属于毛,不罹于里”,所以只有无奈地归咎于上天:“天之生我,我辰安在?”语言极其沉痛。第四、五两章又以在外所见,叙述自己苦无归依、心灰意懒的痛苦心情。“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萑苇淠淠”,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自己却“譬彼舟流,不知所届”;“鹿斯之奔,维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多么欢畅而富有生机,而自己却“譬彼坏木,疾用无枝”。他孤苦一身,漂荡无依,其内心的痛苦忧伤,别人是无法理解的,更见逐子失亲的悲痛。第六章埋怨父亲残忍,不念亲子之情。他说,野兔投网还有人放走它,人死于道路还有人埋葬他,而父亲忍心放逐自己,只有使自己“涕既陨之”了。第七章指责父亲,揭示出了被逐的原因。他指出,“君子信谗”,不仅“不舒究之”,反而“如或酬之”,结果颠倒了是非、曲直,“舍彼有罪,予之佗矣”。于是,诗人的内心也由“忧”进而“怨”了起来。最后一章,进一步叙述自己被逐后的谨慎、小心而警戒的心情。他感到他的灾祸背景就像山泉那样高深难测,因而警惕自己“无易由言”。因为“耳属于垣”,会随时让坏人抓住把柄、进谗陷害。但这四句,又有些痛定思痛的意味,既求告人们不要再去触犯他,又心灰意懒地感到后事难卜、前途渺茫。这四句亦见于《邶风·谷风》,可能是当时习用之辞,是自己特殊境遇中复杂心情的比拟说法。由此可见,这首诗以“忧怨”为基调,对自己被逐后的悲痛心情,反覆倾吐,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表述和揭示,感情沉重,言词恳切,致使忧怨哀伤之情充满纸上,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在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时,采取了多样的艺术手法,或正面描述,或反面衬托,或即眼前之景以兴内心之情,或以客观事物的状态以比喻自己的处境。赋、比、兴交互使用,泣诉、忧思结合,内容丰富,感情深厚,给人以具体、形象的感受。

古诗词鉴赏10

  鉴赏四步法

  一抓修辞

  古诗词奖赏中的修辞,最多的当算比喻、拟人、用典、对比了。

  1.比喻

  为了表现所咏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以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

  答题格式: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什么在哪一方面的特征。

  举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把民族危亡比作“风中絮”,把个人的人生坎坷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以“病树、沉舟“自比,既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又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深刻哲理。

  2.用典

  诗人运用典故,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观点,或起作借古讽今的效果。

  举例: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重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又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人运用“闻笛赋“、”烂柯人“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既有见到老朋友的欣喜,也有被贬久远的怨恨。

  3.夸张

  运用夸张的修辞,是为了突出表现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

  举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蒸“、“撼”突出表现了洞庭湖雾气蒸腾,波涛汹涌,声势浩大的特点。

  又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一个“割“字,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遮天蔽日的景象。

  再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诅咒,同时也由于安史之乱导致的诗人妻离子散,家书的宝贵,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丈夫早逝的深重哀愁。

  4.拟人

  诗歌中的拟人修辞往往和作者的抒情相结合,传达诗人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寄情于景,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举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融情于景,以“花溅泪”、“鸟惊心”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情感。

  又如: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采莲曲》)

  请对“芙蓉向脸两边开”作点赏析。

  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表现了花也有情,朝向采莲女争相开放,似与采莲女争艳的情景。

  二抓关键的动词(即“诗眼”)

  一首诗歌中,往往就是几个字或某一个字有表现力,通常把这些字叫做“诗眼”。

  动词的答题格式:某字,生动具体的表现了什么在某一方面的什么特点。

  如: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赏析“见“字的妙处。

  一个“见“字,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具体的表现了秋风萧瑟,落叶遍地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

  又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锁“在本诗中意为”笼罩“,生动的表现了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以及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凄凉、忧伤之情。

  再如: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请对诗歌中加点的字作点赏析。

  诗中“朝、夕“从时间上对比,表现了时间之短,”奏“表现诗人忧国情怀,”贬“表现朝廷昏庸。诗人仅仅以四字,两相对照,表达了诗人对获罪被贬之快的忧愤。

  三抓写法(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一个大概念,既包含修辞,也包括表达方式。除此之外,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史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喻理、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虚实相生、想象、联想、对比、象征等。

  举例: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后山寺破产预案》)

  诗人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表现了禅院的幽深寂静。

  又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诗人运用化静为动的写法,用一个“随”字展现了山势的变化过程,突出了画面的空间感;一个“入”字,表现了长江的波涛汹涌,突出了画面的流动感。

  又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包含星汉的壮阔场面。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

  再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诗人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春景,引发对往昔的回忆,抒发了诗人伤春惜时之感。

  再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和坚贞的民族气节。

  四抓诗人的情感态度,抓诗歌中蕴含的道理

  “言为心声“,“诗言志”。诗歌总是作者有感而发。

  有抒发离愁别恨的闺怨诗(如温庭筠的《望江南》);

  有表达报国无门的忧愤的(如辛弃疾的《为陈同肤赋壮词》);

  有通过描写边塞雄浑奇异风光来表达为国建功、忧国思家的矛盾心里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有借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来表达自己归隐后的闲适的(如王维的山水诗,陶渊明孟浩然的田园诗);

  有借历史来表达自己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如杜牧的大部分咏史抒怀诗);

  也有借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来揭示现实社会的(如张养浩的散曲)等等。

  在鉴赏古诗词时,弄清楚诗歌的题材,要紧扣主题答题作答。

  举例: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诗人希望总会有一天,登上泰山,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登高望远的豪迈气概。

  又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运用对比,揭示了在封建社会里,无论朝代的兴衰,受苦受难的总是百姓这一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百姓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

  又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诗人虽然辞官还乡,但仍心系国家,表现了诗人无私的.奉献精神。

  又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两句诗暗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道理,表达了诗人面对朋友宽阔的胸襟。

  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内容情感型

  一般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1】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一(景)这首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步骤二(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二、分析技巧型

  一般提问方式:

  (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哲理?

  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

  鉴赏技巧

  1.掌握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掌握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3.掌握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抑扬、联想、想象、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答题步骤

  步骤一:(用什么手法)

  步骤二:(写什么内容)

  步骤三:(有什么作用)

  步骤四:(抒什么情感)

  【例3】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用典。把自己比作魏尚,含义是什么时候朝廷能够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比较委婉含蓄的表达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三、语言赏析型

  一般提问方式:

  (1)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请说出理由。

  (2)诗中某个词能否改为其它的词,说说你的看法。

  【例4】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答:“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例5】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①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②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

  ③“生”字和“入”字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④透漏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答题步骤

  1.寻找有表现力的词,如:动词、色彩词等等。

  2.有运用表现手法的再赏表现手法。

  四、诗词鉴赏做题技巧总结

  关于对诗意理解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可大致归纳如下:

  1.诗歌的主要内容有:

  (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2)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

  (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

  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4.诗歌语言的以下特点:

  (1)清新自然,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生动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含蓄隽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言简义丰,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平实质朴,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6)简洁明快,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诗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寓情于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托物言志: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河落日圆“。

  (4)动静结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虚实相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以小见大,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以乐景写哀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8)诗情画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运用典故,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0)运用修辞: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拟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对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

  6.诗人的艺术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昌龄的雄健浑厚,高适、岑参雄浑奇拔,韦应物的清新典雅,韩愈的奇特新颖,李贺的忧郁激愤,元稹的艳丽浅近,刘禹锡的清峻明朗,李商隐的清丽俊逸,杜牧的含蓄绰约,李煜的伤感细腻,欧阳修的清丽明媚,范仲淹的苍凉悲壮,晏殊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缠绵悱恻,黄庭坚的自然流畅,秦观的情真意切,李清照的婉约凄切,陆游的雄浑奔放,辛弃疾的气势雄壮。

古诗词鉴赏11

  [唐]李白

  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披香殿前花始红,

  流芳发色绣户中。绣户中,相经过。飞燕皇后轻身舞,

  紫宫夫人绝世歌。圣君三万六千日,岁岁年年奈乐何。

  注释:

  【1】“绿杨”句:谓柳条桑枝被轻烟缭绕,在微风中摇曳。此句在修辞上为互文,意为柳条桑枝二者共同在烟中、风中摇曳。

  【2】披香殿:汉宫殿名,在长安。

  【3】飞燕皇后:汉成帝宫人,善歌舞,以体轻号为“飞燕”。先为婕妤,后立为皇后。平帝即位,废为庶人,自杀。事见《汉书·外戚传》。

  【4】“紫宫”句:紫宫,天帝的居室。也指帝王宫殿。《文选·西京赋》:正紫宫于未央。李善注:未央宫,一名紫微宫。然未央宫为总称,紫宫其中别名。“紫宫夫人绝世歌”指汉武帝李夫人。《汉书·外戚传》:孝武李夫人本以倡(乐人)进。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

  【5】“圣君”二句:意谓皇帝活一百岁,乐一百岁。

  作品赏析:

  南朝吴迈远有《阳春歌》,梁沈约有《阳春曲》,此诗为李白拟前人之作。此诗写帝王宫中的.享乐生活,隐含对帝王荒废政务的讽刺。前六句写景,后六句叙事。写景为叙事烘托环境。“飞燕”、“紫宫夫人”非专指。

古诗词鉴赏12

  渌水曲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相关内容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清澈的湖水在秋天的太阳光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苹。

  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注释

  ⑴渌水:清澈的水。《渌水曲》本古曲名,李白借其名而写渌水之景。

  ⑵明秋日:在秋天的阳光下发亮。

  ⑶南湖:即洞庭湖。白苹:亦作白萍,水中浮草。

  ⑷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相关内容鉴赏

  作者:佚名

  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一个“明”字,写出南湖秋月之光洁可爱。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苹。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苹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这两句诗,选词甚妙,设境奇绝,把荷花写活了,把境界写活了。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对此诗的理解,也有人认为是写一位男子在劳作中对爱人的思念。按这样理解,这首诗就与《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极为相似,它们都选择了渌水荡舟的背景。不过《关雎》中或愁或思,或得或喜,都溢于言表;而这首《渌水曲》虽也直言“愁杀”,但语气隐忍克制,如雾里看花,热泪欲零还住。《关雎》中由思而愁,由得而喜,情节十分完整,意态高雅,从容而颇具富贵气象;而《渌水曲》则似唯有无边愁怨,不着际涯,正是抉择其寂寞凄凉之状。《关雎》中,哀止于“反侧”;《渌水曲》中,心含悲凄仍不忘劳作,都可谓哀而不伤。

  李白(年-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城,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年病逝,享年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古诗词鉴赏13

  秋夕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秋夜,精美的银色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画屏上添了几分清冷之色;一位宫女手执绫罗小扇,轻轻地扑打飞舞的萤火虫。天阶上的夜色,清凉如水;坐榻仰望星空,只见牵牛星正远远眺望着织女星。

  注释

  ⑴秋夕:秋天的夜晚。

  ⑵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

  ⑶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⑷天阶:天庭上宫殿的台阶。“天阶”另一版本为“天街”。

  ⑸卧看:卧着朝天看,“卧看”另一版本为“坐看”。

  参考赏析

  鉴赏

  作者:佚名

  此诗一作王建诗。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作者介绍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古诗词鉴赏14

  《浣溪沙

  作者:苏轼

  原文: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徐门:即徐州。

  2、谢雨:雨后谢神。

  3、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4、缫车:纺车。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5、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6、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诗意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

  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着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簌簌[sù]”,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衣巾”,是衣服和头巾。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枣树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作者不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是伫[zhù]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接下去,“村南村北响缫车”。“缫[sāo]车”,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紧张地劳动。这里,有枣花散落,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牛衣”,是一种用麻或草编成的,用来覆盖牛身的织物,这里指蓑衣一类的东西。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一个方面。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简单几笔,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词,不仅是写景,还记了事。在下片,就转入了写作者自己的活动。这时他已是“酒困路长惟欲睡”。“酒困”,是酒后困倦,说明他上路前喝过酒了。“路长”,看来,已走过很长的路程,而离目的地还很远。“惟”,只。这句词写出他旅途的困倦。“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阳已升得很高。在初夏的太阳下赶路,感到燥热、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润喉解渴。“漫”,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口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于是他“敲门试问野人家”。“野人家”,乡野的人家,即乡下老百姓。苏轼当时是一州的行政长官,笔下称当地农民为“野人家”,正出于他当官的口气。但是“试问”两字表明他并没有什么官气。他没有命令随从差役去索要,而是自己亲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门,客气地同人家商量:老乡,能不能给一点茶解解渴呀?

  就这样,用简单几句,既画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画图;又记下了一段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经历,这是他平常深居官衙中接触不到,因而感到新鲜有趣的。这首词似乎是随手写来,实际上文字生动传神,使一首记闻式的小词,获得了艺术的生命。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

  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

  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古诗词鉴赏15

  [先秦]诗经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榖,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注释:

  【1】蓼(lù)蓼:长又大的样子。

  【2】莪(é):一种草,即莪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

  【3】匪:同“非”。

  【4】伊:是。

  【5】劬(qú)劳: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

  【6】蔚(wèi):一种草,即牡蒿。

  【7】瓶:汲水器具。

  【8】罄(qìng):尽。

  【9】罍(léi):盛水器具。

  【10】鲜(xiǎn):指寡、孤。

  【11】民:人。

  【12】怙(hù):依靠。

  【13】衔恤:含忧。

  【14】鞠:养。

  【15】拊:通“抚”。

  【16】畜:通“慉”,喜爱。

  【17】顾:顾念。

  【18】复:返回,指不忍离去。

  【19】腹:指怀抱。

  【20】昊(hào)天:广大的天。

  【21】罔:无。

  【22】极:准则。

  【23】烈烈:通“颲颲”,山风大的样子。

  【24】飘风:同“飙风”。

  【25】发发:读如“拨拨”,风声。

  【26】榖:善。

  【27】律律:同“烈烈”。

  【28】弗弗:同“发发”。

  【29】卒:终,指养老送终。

  作品赏析:

  《毛诗序》说此诗“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只有最后一句是中的之言,至于“刺幽王,民人劳苦”云云,正如欧阳修所说“非诗人本意”(《诗本义》),诗人所抒发的只是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

  此诗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朱熹于此指出:“言昔谓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为美材,可赖以终其身,而今乃不得其养以死。于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劳而重自哀伤也。”(《诗集传》)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句中设喻是取瓶罍相资之意,非取大小之义。“鲜民”以下六句诉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与感情折磨。汉乐府诗《孤儿行》说“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从地下黄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产生的.想法,而此诗悲叹孤苦伶仃,无所依傍,痛不欲生,完全是出于对父母的亲情。诗人与父母相依为命,失去父母,没有了家庭的温暖,以至于有家好像无家。曹粹中说:“以无怙恃,故谓之鲜民。孝子出必告,反必面,今出而无所告,故衔恤。上堂人室而不见,故靡至也。”(转引自戴震《毛诗补传》)理解颇有参考价值。第四章前六句一一叙述父母对“我”的养育抚爱,这是把首两章说的“劬劳”、“劳瘁”具体化。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如果借现代京剧唱词“声声泪,字字血”来形容,那是最恰切不过了。姚际恒说:“勾人眼泪全在此无数‘我’字。”(《诗经通论》)这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后两章第三层正承此而来,抒写遭遇不幸。头两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四个入声字重叠:烈烈、发发、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读来如呜咽一般。后两句是无可奈何的怨嗟,方玉润说:“以众衬己,见己之抱恨独深。”(《诗经原始》)

  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此诗写作一大特色,丰坊《诗说》云:“是诗前三章皆先比而后赋也;四章赋也;五、六章皆兴也。”后两章也应该说是“先兴后赋”。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术感染力强烈。《晋书·孝友传》载王裒因痛父无罪处死,隐居教授,“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又《齐书·高逸传》载顾欢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类似记载尚有,不必枚举。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实际也应该是人类社会的道德义务,而此诗则是以充沛情感表现这一美德最早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仅在诗文赋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诏书中也屡屡言及。《诗经》这部典籍对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古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古诗词鉴赏12-21

古诗词鉴赏09-14

古诗词鉴赏01-06

牧童古诗词鉴赏02-02

《关雎》古诗词鉴赏01-02

《元日》古诗词鉴赏12-05

《式微》古诗词鉴赏12-06

《杜鹃》古诗词鉴赏02-06

《句》古诗词鉴赏12-28

风雨古诗词鉴赏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