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原文
这首诗大约成于大中元年(847)入京途中,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写下这首诗。
此诗约作于元和三年(808)前后,其时许浑首次赴长安,经潼关登驿楼远眺而作。赴阙:赴长安。阙,本指宫殿前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建成高台,上起楼观。因此常用作宫殿、都城的代称,此处即指都城长安。潼关:关名,在今陕西省东部,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驿楼: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的楼房。诗题一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诗中写潼关山川形势,气象万千,偶对极为工整,可与初、盛唐诗匹敌。
【全诗】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释]】
①红叶:秋日变红的树叶。萧萧:树叶纷纷落下的样子。
②长亭:古代道路上的驿舍,此处指潼关驿的驿楼。古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庾信《哀江南赋》说:“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③太华: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南部,潼关的西南。
④中条:山名,在今山西省境内,其西南端与潼关隔黄河南北相望。过:一本作“落”。
⑤关:一本作“山”。迥:遥远。
⑥河:黄河。
⑦帝乡:皇帝居住的地方,此处指国都长安。
⑧梦渔樵:回忆并向往着故乡的打鱼砍柴的隐居生活。
【译文】
晚风撩动秋树,秋叶色彩斑斓,姑且以瓢代觞,痛饮在客舍亭前。残云西去,将太华山半掩半露,疏雨东来,为中条山蒙纱垂帘;树色随着关势渐次升高天树一色,黄河折向东流渐次遥远声断海边。长安京城近在咫尺行程不远,我的心却依恋着水滨和山涧。
【赏读】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晚风撩动秋树,秋叶色彩斑斓,诗中人以瓢代觞,痛饮在客舍亭前。其感情基调是悲壮的,表达了诗人彷徨的心态。但诗人并没有久久沉湎于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运用大手笔勾画出雄浑苍茫的四周景色。骋目远望,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沙,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天将放晴,又拿“疏雨”中“过”字来烘托中条山,太华与中条显得充满活力,在浩茫无边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此诗的确是许浑诗歌美学风格的代表作。诗人说:“才高诗易怨,愁极酒难降。”诗人连用四句写景,缺一不可,条理清晰,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
最后两句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许浑却出乎意料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作者这次应召入京前仕途坎坷,早已厌恶官场,但为生活所迫,又不能失去这份官薪,怀着这种矛盾心理,结束全篇,委婉得体,这首诗是许浑诗歌美学风格的代表作。
【鉴赏】
潼关地处陕、晋、豫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西入长安必经之咽喉重镇,山河表里,形势险要,景色动人。墨客骚人到此,每每题诗作文以纪胜。清末谭嗣同便留下“河流大野犹嫌未,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
许浑从故乡丹阳首次去京师长安,途经潼关,兴会淋漓,挥笔写下这首五言律诗。
首联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将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之中。
颔联与颈联以如橡巨笔,勾画出潼关四周景物。极目望远,但见南面华山高耸入云;北隔黄河,中条山笼罩于疏雨之中。近看则见莽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黄河从北面深山峡谷中奔泻而至,在潼关脚下如巨龙猛一转头,直冲三门,咆哮着直入大海。
尾联上句是说明天就可到京城了,似给人一种轻松之感,然而下句却出人意外地说:“犹自梦渔樵”,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功名富贵而来。如此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而又如异峰突起,出人意料。可谓匠心独运,构思奇特新颖。
【作者小传】
许浑(791—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陆(今属湖北),寓居润州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桥,后以丁卯名其诗集,故人称许丁卯。文宗大和六年(832)登进士第,历任当涂、太平县令,监察御史,润州司马,虞部员外郎,郢、睦二州刺史。事迹见胡宗愈《唐许用晦先生传》、《新唐书·艺文志四》、《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唐才子传》卷七等。其诗专攻律体,偶对整密,诗律纯熟。题材以怀古、田园、宦游、送别为多。诗中多“水”字,有“许浑千首湿”之评。《四部丛刊》本《丁卯集》较通行。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原文】相关文章:
“题潼关楼”阅读题目及参考答案12-08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古诗词鉴赏08-10
六级深度阅读真题原文12-09
历年考研英语真题原文及参考答案07-29
望驿台古诗词鉴赏01-02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09-17
秋日的阳光的句子10-27
赴南京培训心得12-14
赴香港实习报告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