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诗词教案

时间:2022-12-12 09:36:47 古诗词 我要投稿

古诗词教案 通用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词教案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词教案 通用15篇

古诗词教案 1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教学目标:

  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教学内容:

  一、导入

  以猜字谜方式导入。“风起了,叶落了,心碎了”,(愁板书)(聪明!)秋天的时候我们特别容易发愁,敏感一点的同学难免有时候会见月伤心,听风落泪。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位将愁字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代表之一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清照吗?(请一个学生)初中学过她的词吗?能背出来给大家听听吗?忘了,没关系,我们一起回忆一起背好吗?背得真好。背得很整齐。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作,词风还是比较婉约清丽。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守着一个孤清的寂寞小院过日子。又是一年秋风起,秋叶落,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写下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

  补充介绍: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十九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堪称神仙眷侣。但是好景不长,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高宗皇帝赵构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跟随着南下,一路历经战乱。不久深爱他的丈夫赵明诚病逝离开了她,她又被诬陷通敌买国,一个失去丈夫的弱女子,在这种情况下能怎么办?她只能终日凄凄惶惶急急忙忙的追赶着那个南宋小朝廷。在流离失所之中在战乱之中在匆忙之中,她与丈夫多年收集的视如生命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丢失了,多少痛,多少伤啊。在心灰意冷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她答应了当时一个财政部长求婚,带著名节被毁的耻辱,只想晚年能过一些平静安定的生活。谁知这个人,却是个衣冠君子,娶李清照只是为了得到她身边尚存的金石古玩,一到手就撕下文人的面纱,对李清照拳打脚踢。李清照冒着牢狱之灾,解除乐这段痛苦的婚姻。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只能一个人孤苦伶仃住在杭州城里的一个孤清的小院过日子。名满天下的一代才女竞沦落到这样的田地。

  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板书)。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板书)。

  《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三、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当的语调吟读词作。

  1、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女同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女同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女声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

  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

  四、请说出自己最有感触地方(要落实到字词)。要求同学用清晰的语言表达!

  问: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问: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意象探究:

  明确:1、淡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袭来,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实际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忧愁太浓,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所以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里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淡” 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酒的诗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看来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秋风 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古诗词教案 2

  课型: 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德育目标

  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教学方法

  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古诗词教案 3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能读懂古诗词,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词的意思。

  4、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感受春夏时节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词描绘的情景。

  2、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感受春夏时节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描写夏天的吗?今天,我们就跟随宋代诗人范成大走进他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气息!(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字音读正确,学习生字词。

  2、齐读,划停顿节奏。(教师正音,指导学生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多种形式读古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夏季)

  4、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5、教师指导部分词语。

  6、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名说,同桌互相说)

  7、再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师生齐读)

  三、细读古诗,深入探究

  1、出示诗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1)学生说诗句的意思。

  (正值江南初夏时节,梅子金黄杏子也成熟了,麦花雪白雪白的,金黄的油菜花稀稀落落。)

  (2)诗句中描述了哪几种景物?这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师:多美的景色呀!诗人把它凝练成一句诗就是——(生接读:“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你看,诗人就是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短短的两句诗,就勾勒出了如此美妙的景色。(用换字法体会“肥”“稀”这两个字的精妙之处。)

  (3)现在,谁来把这句诗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从你的朗读声中也感受到这种美。

  2、出示诗句: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指名说诗意。

  (夏天日长,篱笆边无人过往,只有蜻蜓和蝴蝶在翩翩飞舞。)

  (2)为什么篱笆边没有行人,他们都到哪儿去了?(引导学生结合“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即夏天人们的劳动情况进行充分的讨论、想象,感受农民的辛苦)

  师:初夏时节,田野里风光如画,农民辛勤忙碌,蜻蜓和蝴蝶在庭院里自由自在,上下翻飞。这样和谐美丽的田园风光感染了诗人,让他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让我们也带着对这自然风光的热爱来朗读这首诗吧。(配乐读诗歌)

  四、总结拓展

  同学们,在诗人的笔下,炎热的夏季也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同学们课后搜集其他描写夏日景色的古诗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理解题意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这些古诗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释题。师: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二、初读古诗,掌握生字

  1、生自由读诗,有不懂的字词提出来,一起学习、讨论。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相机指导读音。

  3、指导书写。

  (1)生认读会写字,师指导易错字的写法。(“篱”笔画较多,注意笔顺)

  (2)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教师范读,学生静听,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物。

  2、理解“疏疏”“未成阴”,了解春季的特点。

  3、让学生小组合作,分前两句、后两句说诗意,体验诗句所描绘的景物美。

  4、理解第一、二句。

  (1)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通向远方。)

  师: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2)齐读第二句,作者又抓住了什么景物?(树头)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从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和星星点点的光斑。)

  (3)小组内说说这两句诗意,指名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师过渡: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

  5、理解第三、四句。

  (1)这两句抓住了哪些景物?(儿童、黄蝶、菜花)男生读第三句,感悟诗意。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师:他们追到了没有?)

  (2)女生读第四句: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师:为何“无处寻”?)

  (3)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读,指名说诗意。

  (4)再读诗。(后两句)这两句诗写儿童追蝶的情景。“跑、寻”属于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6、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春分时节的美呢?

  2、想象练说: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词,引入课题

  (出示村居图)当你看到这幅图时,你会想到哪首诗词?宋朝的著名词人辛弃疾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村居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品味。(板书课题,释题)

  二、初读词句,整体感知

  1、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所作,他是在什么情形下写下这首词的呢?

  (晚年隐居的辛弃疾过着十分恬静安逸的生活,这首词就是他到一户农家做客后,写给主人作为礼物的。)

  2、那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自由读词)

  (1)相机正音,指导上下阕之间的停顿。

  (2)相机理解重点词语。(翁媪:老翁和老妇)

  3、指导写字。

  (1)师出示会写字,生观察字形。

  (2)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4、这首词中写了几个人,分别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三、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一)学习上阕

  1、读一读上阕,你仿佛能看到哪些画面?(自由读,指名读,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回答看到的画面。(出示图片)

  教师相机引导:

  (1)你仿佛看到怎样的小溪?(缓缓流淌、潺潺流淌、叮叮咚咚……)

  (2)这是一户怎样的人家?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贫穷茅、低、小)

  (3)你的家是怎样的?让你生活在这样的人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3、这家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呢?(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理解“醉”“相媚好”。(醉:酒后微醉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2)再读句子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他们老两口儿喝了点酒,有点醉了,说说笑笑互相打趣,其乐融融。)

  (3)你仿佛听到他们说些什么呢?(生自由想象)

  (4)此刻你还认为他们贫穷吗?(幸福、天伦之乐)

  4、齐读上阕,感受他们平凡的幸福。

  (二)学习下阕

  1、过渡: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老两口儿的三个儿子吧!

  (1)三个儿子在哪里,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呢?(自由读,指名说)

  (2)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卧在溪边剥莲蓬)

  (3)“卧”什么意思?(趴着)如果你也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你会以怎样的姿势“剥莲蓬”呢?(表现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2、让我们来猜一猜,老两口儿最喜欢哪个儿子呢?你能说说理由吗?

  (大儿子勤勤恳恳地种田,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二儿子老老实实,默默地编织鸡笼,干力所能及的事情;小儿子调皮可爱,为家中增添快乐)

  (1)再读句子,哪个词凸显出小儿子的调皮?哪个词最能反映老两口儿对小儿子的喜爱?

  (2)烈日炎炎,小儿子在溪头卧剥莲蓬,久久不肯回家。老两口儿和小儿子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说)

  3、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和谐、幸福……)

  四、布置作业

  1、辛弃疾不仅是一位爱国词人,也是位有很多作品现存于世的词人,他的现存词有六百多首。(出示目录)希望大家课下利用网络、书籍等工具查阅这些作品,假若你细细品读,我想你一定会大有收获。

  [教学板书]

  1古诗词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杏子、

  麦花、菜花

  无人过、惟有农忙

  (勤劳朴实、温馨美好)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一径、树头——静

  儿童、黄蝶、菜花——动

  清平乐·村居翁媪相媚好

  大儿锄豆

  中儿织鸡笼

  小儿剥莲蓬安居乐业

  [教学反思]

  本课的三首古诗词描绘的都是农村朴素恬静的生活。在教学中,我主要从词语教学入手,疏通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走入诗词描述的情境,感受诗词的意境美。这个教学过程既是理解训练,又是想象训练,更是表达训练。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时,我引导学生先由眼前的画面感受作者的情感,再补充当时的背景介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这种宁静、恬淡生活的向往之情。

古诗词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抽生读等多种形式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3.通过搜集诗人资料,教师相机补充介绍背景,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讲授法朗读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使用教材的构想

  古诗的学习孩子们已有一定的基础,开课前,我准备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作者及诗题,并对学习方法简单做了一复习。接下来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开展多种语文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的惜春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古诗中有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

  二、知诗人和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在诗歌和书法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其诗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与苏轼合称“苏黄”。书法上独树一帜,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篇》三卷。

  三、初读诗词,扫清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4.明诗意。

  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小结过渡。师:这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在寻找春天的足迹时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呢?下面我们来品读这首诗。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追问:“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追问:作者想要抓住春的行踪,就想到问黄鹂。其实人何尝能够向鸟提问,鸟儿知道“春归何处”吗?从诗人的想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百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从“因风飞过蔷薇”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五、小组讨论

  思考:词人的思想感情变化经历了哪几个变化?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六、总结

  《清平乐》为惜春之作。词人以清新细腻的语言,感叹时光去而不返,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表现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和热爱。

古诗词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3、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4、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5、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三、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四、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五、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课后反思: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古诗词教案 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身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

  配乐磁带。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1、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⑴ 全体同学齐背《所见》:

  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⑵ 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⑶ 过渡:

  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⑷ 师配乐范读。

  ⑸ 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2、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⑴ 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⑵ 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⑶ 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 /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⑷ 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⑸ 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身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⑹ 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3、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⑴ 师:想象一下,假如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⑵ 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⑶ 诵读全诗。

  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1、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⑴ 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⑵ 生自由读诗:

  “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⑶ 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2、检查自学,深入研讨:

  ⑴ 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⑵ 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⑶ 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身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身不理解的地方,一起交流研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⑷ 说一说:

  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⑸ 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示出来。

  ⑹ 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3、安排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村居》。

  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

  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

  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5、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亡赖。

  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小朋友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发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

  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示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和“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

  四、改编歌曲,激发兴趣

  1、师:词自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身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

  五、总结谈话,回归整体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保守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

  六、安排作业,积累升华

古诗词教案 7

  教学目标:

  1、达到互相交流经验的目的。

  2、帮助学生掌握识记必背古诗词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达到知识迁移的作用。

  4、让学生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5、帮助学生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以便更好的进行文言文阅读。

  教学重点:

  1、古诗词、文言文的识记。

  2、文言文字、词、句的掌握。

  3、古诗词、文言文名句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难度:

  1、引用古诗词、文言文名句写片段作文。

  2、引导学生互评片段作文,并推荐好作品展示

  教学课时:

1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内容:

  一、内容导入:同学们,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来听课的语文老师,感谢他们百忙中抽空亲临指导。今天,我们为老师们上一节古诗文复习的展示课,就是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将我们平时如何利用点滴时间进行有效复习古诗词、文言文的做法展示给老师们看,以达到互相交流复习方法的目的。

  二、展示一:“每日一测”:

  1、投影出小测的内容,学生拿出平时用的小测本开始每日一测。

  内容:(1)默写《雁门太守行》

  (2)翻译文言文句子,并解释句中加带括号的字。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每日一测”的内容一般在小测的前一天由语文科代表布置复习的范围,默写的诗词是指定的,具体到是哪一首,还点出翻译的句子出自的课文。目的是要求学生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复习古诗词、文言文,让学生有扎实的文言文基础和熟读初中阶段必背古诗词、文言文并默写。小测起到检查和督促作用。小测时间安排在语文课或语文早读课的前5——10分钟内。)

  2、小测时间到,由小组长把小测本收起并放在讲台。(小测后由老师和小组长共同完成批改和补测工作,补测工作一定落实,这体现老师对每日一测的重视。所以挑选的小组长必须是认真肯干,负责心强,有一定威信的同学。)

  三、展示二:点古诗词、文言文背诵:

  1、内容:语文第九册(上、下)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课文(不同阶段,背诵范围不同。目的是督促学生课余时间大范围背诵初中阶段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时间安排在语文早读课约15分钟,每星期两次。)

  2、请出4位同学到讲台前背诵古诗词及文言文课文。(每次按学号顺序派出4位同学到讲台前,要求每位同学必须背诵出3首被指定背诵的诗词或某段文言文,先完成的先回座位。不能完成的下次再来。)

  3、仿电台的点歌、播歌形式进行古诗词、文言文背诵。要背诵的内容由讲台下的同学具体指出,并指出由讲台前的哪位同学负责。点背的篇目不可重复。若出现重复或对方不会背诵,则由点背篇目的同学背诵出来。(针对初中生比较注重个人形象这一心理特点和寓学于乐这一目的而设计这项活动。这项活动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方面达到生生互动的作用;三方面寓学于乐,将苦事变趣事。)

  附:“点古诗词、文言文背诵”课堂实录(部分):

  师:请轮到被点背诗词的同学上来讲台。(4位学生甲、乙、丙、丁上)

  生1:(举手)我请丙同学背诵《月下独酌》(丙同学背诵《月下独酌》)

  生2:(举手)我也点丙同学,请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丙:对不起,我不会背。

  师:按规矩那就由生2来背诵刚才点的那首诗。(生2大声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师:你们那么急于解救丙同学回座位吗?(学生笑)应该给一些机会其他同学。点背诗词继续。

  生3:(举手)我点甲同学,请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甲同学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4:(举手)我还是点丙同学,请背诵《登楼》(丙同学背诵《登楼》)

  生5:(举手)我也来帮帮丙同学,你可要争气一点啊。请背诵《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学生笑)(丙同学背诵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高兴回到自己座位上。)

  ……

  四、展示三:引用诗词写片段作文

  1、出示写片段作文的要求,并发下白纸让学生即堂写作。

  内容:请引用《雁门太守行》中的诗句和其他的诗句写一段话,文中至少有一处是直接引用,不少于150字。(每次指定的古诗词篇目不同。一般以“每日一测”默写的篇目为片段作文的引用对象。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句子的深刻含义;便于学生做理解性默写古诗词的题型;教会学生将古诗词引用到文章写作中,充实文章内容。)

  2、四人小组互评,推荐好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展示:(平时要求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第二天统一收起,由老师批改。凡是写得好的片段作文在班中展示,美文共赏。一方面肯定了部分学生的成绩;二方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三方面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成效。)

  附:学生习作

  片段一:(周颖秀同学)

  回顾历史,“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情景仿佛呈现在眼前,一阵阵角号声激荡着心窝,一块块血印的土地更让人触目惊心,那是战争的痕迹,那是无情冷酷的化身。它印证了一个个血红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个生活的哲理。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同在一片土地上,和平不正是友好的催化剂吗?抚摸着大地,我们仿佛听到了战士们对我们的呼唤。宽容会使世界更美丽。

  片段二:(徐宝仪同学)

  古代贤君都能够知人善用。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而三顾茅庐;李世民为求尉迟恭做将军不耻下跪;曹操为保留将士连出卖他的人都不追究,而这些被任用的人都能够忠心为主。传说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了黄金台,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重金招揽天下士。作战时,那些将士坚决守卫自己的祖国,其忠心可昭日月。这真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之后,“黄金台”成为了招揽人才,重用人才的象征。

  五、教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希望大家知道:知识在于积累,积累在于时间的把握,所以要利用点滴时间来学习。现在,对于你们来说,时间就是成绩。另外,我们教师教会你们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懂得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做到活学活用。

古诗词教案 8

  学习目标:

  ★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五、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古诗词教案 9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地域辽远广阔。其间大好的河山受无数中外游客的青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三首,领略一下我们祖国美丽的风光。出示课题,齐读。

  二.教学《独坐敬亭山》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的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 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古诗词教案 10

  【设计理念】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⑴ 体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

  ⑵ 想象“意”之万重: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⑶ 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3、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讨论:

  ⑴ 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⑵ 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设计点评】

  诗意语文致力于一种文化场的建构,将课堂视为一张文化的网、一扇文化的窗、一口文化的井。本案的设计,字里行间莫不渗透和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和风韵。乡关、乡愁、乡思、乡情,这一亘古弥新的文化主题、文化意象,成了本案设计的逻辑原点,并内在地做为主线贯穿全程。体悟“见”之萧瑟、想象“意”之万重、品味“开”之内涵,可谓深得诗词学习之三味。诗意语文将诗词学习提炼为“举像”“造境”“悟情”这三大招数,由三招方能证得诗之三味。其实,这三招并非在时间逻辑序列上展开的三个环节,而是在空间逻辑序列上呈现的三个侧面。即:在举像的同时造境、在举像的同时悟情,举像、造境、悟情实乃一招之三面。这一招,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即为一个“见”字。本案的设计,正是在“见”招上用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看“秋风”之像、入萧瑟之境、移思乡之情,此一例也;忆“故园”之像、造温馨之境、悟心碎之情,此二例也;举“开封”之像,见“匆匆”之境、融游子之情,此三例也。这样的例证,在本案中可谓俯拾皆是。在“举像”“造境”的同时,本案总是高度自觉的将“移情”“悟情”“激情”“化情”融入其中。说到底,文化之要义还在把握人之常情。人之常情,才是亘古弥新、千秋不移的文化之魂。

古诗词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四首诗歌

  教学方法:

  知(知作者)、诵(诵古诗)、解(解诗意)、悟(悟情感)、背(背古诗)、练(做练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型:自读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婉转动听的歌。也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古诗。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授新课:

  (一)知:知作者完成下列有关作家的填空:

  1、王维(701年-761年)字,号摩诘居士,时期的著名、。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外号“诗佛”。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

  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李白,中国伟大的诗人,被后人尊称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终身不得志,在其诗中表达出追求自由和对未来积极向上的精神。

  3、岑参(约715~770)边塞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出身仕宦家庭。早岁孤贫,遍读经史。

  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回朝后,任右补阙、起居舍人等职。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吏,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4、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昌黎先生”。杰出的_______。

  (二)学习《竹里馆》

  1、读:读古诗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学读,指名读

  2、解:解诗意

  参照课文旁批,理解诗意

  译诗: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里。

  我弹着琴还不时地吹着口哨。

  竹林很深,没有人知道,

  只有那天晚上的月亮将我相照。

  3、悟:悟情感

  思考:1、诗人独自生活在这里,他每天都做什么事?他的生活是怎样的?他是个什么人?作者写了哪些景,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传达出诗人怎样的的心境?

  明确: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

  小结:本诗写诗人与竹林相伴的情景,形成了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4、背:背古诗

  一分钟快速背诗,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抽查)

  (三)学习《春夜洛城闻笛》

  解题: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情。

  学习方法同《竹里馆》

  译诗: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思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歌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时被夜晚的笛声引发的思乡之情。

  一分钟速背古诗,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抽查)

  (四)学习《逢入京使》

  学习方法同《竹里馆》

  译诗: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歌描写诗人远涉边塞,路遇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慰藉家人的场面,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名句赏析:怎么理解“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明确: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速背本诗。选择抽查。

  (五)学习《晚春》

  学习方法同(竹里馆)

  译诗: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荚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各自竞相展颜,挽留春天,就连那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片片飞舞的雪花,加入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感情,同时也提醒人们抓住时机,乘势而为,创造美好的未来。

  速背本诗,抽查。

  四:当堂反馈

  1、《竹里馆》里表现诗人安闲自得的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竹里馆》里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诗人淡泊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竹里馆》里写月夜竹林的幽静,以_________来反衬。

  4、《晚春》里运用拟人、比喻手法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5、《春夜洛城闻笛》里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6、《春夜洛城闻笛》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逢入京使》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逢入京使》里表现诗人既渴望建功立业又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这是一节课外古诗诵读指导课,课堂容量比较大,既然是指导课,就只对诗歌的情感和诗意做一个指导,学生因为事先已经背会,所以在背诗时没有怎么耽误时间,但是学生在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上还存在障碍,这里费时有点多,不过总体感觉这节课书声朗朗,达到了诵读的目的。

古诗词教案 12

  【设计理念】

  1、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

  2、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同学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

  2、“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布置】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俺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出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

  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同学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出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假如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俺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第1课《古诗词三首》。

  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开课出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协助同学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同学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俺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俺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ing,俺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同学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⑴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⑵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同学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⑴ “独”坐是“谁”独坐?

  ⑵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⑶原本,还有众多鸟相伴;原本,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俺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⑷ “相看”是相互看:

  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干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若同学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同学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同学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同学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同学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俺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同学擦掉自身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同学作标志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置,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同学自身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相互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同学初读古诗:

  “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

  “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⑴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⑵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

  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同学充沛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

  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⑴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⑵ “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⑶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⑷ “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⑸ “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⑹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同学深入考虑,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现在俺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

  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同学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

  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⑴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⑵ “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同学的回答,引导同学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示江南春色的写法。)

  ⑶ “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同学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同学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同学考虑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同学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同学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同学还用词来回答,同学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同学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

  老师板书:

  同:

  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

  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示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同学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示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1、古诗词三首:

  同:

  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

  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示手法不同。

  设计意图:板书三首古诗词的异同,既检验了同学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又是对三首诗词内容情感以及表示手法的总结梳理,是对诗词理解的提升。

  【特别建议】

  古诗词教学要充沛相信同学的学习能力。教师不要讲得太多,甚至代替代替,不要在同学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大量地抒发自身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做,可能填塞了同学自主探究的空间。俺们教学要鼓励同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鼓励同学通过注释来理解,借助插图来理解,通过交流来理解,引导同学通过多读多背,熟练背诵来感悟理解。

  教师不要失去引导之责。虽然要相信同学的学习能力,但是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引导的责任。四年级同学,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别,很多小朋友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懂了古诗词了。对此,俺们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如三首古诗词教学均有“教师提问”的环节,这就是一种引导。这个“教师提问”,除了检验同学的学习程度外,主要是引向同学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默认同学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外表意思上。

古诗词教案 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

  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师:“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2)“白发”“黄鸡”比喻什么?(时光流逝)

  (3)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感受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乐观面对。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给了我们哪些生活启示呢?课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写。

  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写景 浸溪兰芽——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下片:抒怀 溪水西流——老当益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在讲授这首词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去感受词中的意趣,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为主,自读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受到的启示和感悟,真正去理解词人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感受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古诗词教案 14

  【教学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时目标】

  1、第一课时:

  ⑴ 学会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 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2、第二课时:

  ⑴ 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 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⑶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⑷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重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难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

  1、教师:

  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三、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板书诗题)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古诗词教案 15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两首古诗题目,自读,思考:你从题目中了解到什么?

  2、你还想了解什么?

  3、简介诗人及背景。互相交流资料。

  二、学习《乡村四月》,

  (一)、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二)、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三)、背诵,积累语言

  三、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欣赏唐宋名家名词。对比: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2、解释: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简介:①渔歌子 词牌名 ②作者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4、全班交流: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他心里想着什么?

  5、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五、总结升华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七、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八、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词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词教案12-11

古诗词阅读的教案02-19

古诗词教案设计03-31

古诗词三首教案12-27

古诗词教案 15篇12-12

古诗词教案 (15篇)12-12

古诗词三首的教学教案03-31

古诗词阅读精品教案范例02-19

古诗词教案 汇编15篇12-12

高一语文古诗词教案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