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诗词诵读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经典古诗词诵读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古诗词诵读总结1
诗的语言,典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诗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弘文吟诵”社团开课两个月了,社团小成员们深深爱上了吟诵,他们沿着诗人笔墨流淌而成的长河,以一种崭新的风采,别样的情怀,在诵读中去追寻、去赞美、去诵读诗人笔下那美妙的诗篇。
一、精心指导
吟诵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把重要钥匙,用古人原生态的创作方式来诵读古诗文,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诗文的含义。吟诵中,学生将穿越时空,与古代文学家、圣人对话,与之气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
活动中,邓老师首先为同学们播放名家吟诵诗文的视频,学生们看过后感到十分新奇,没想到平日朗朗上口背诵的古诗,竟然还能像唱歌一样唱出来,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味道。看到同学们被提起了兴趣,邓老师开始指导大家,以简单的律诗为例,教孩子们x学会平仄格律。
在邓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下,同学们逐渐体会到了音律中的平仄相称之美,“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规则很奇特。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吟诵口诀,孩子们背得滚瓜烂熟。美妙的汉字声音之旅启程了,孩子们唱起歌儿,一路采撷诗文精粹的甘果,品味汉字之韵。
二、学生活动
经典诗词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每周三下午,孩子们以饱满的姿态,激昂的情感,怀揣着深情,以诗的名义吟咏经典佳作,以歌的名义抒发家国情怀。
看!一个个笔直的腰板,一双双坚定的目光,一个个稚嫩的脸庞上洋溢着光彩,摇身一变,都变成了小才子小才女。她们满怀敬意,用心去歌颂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情感。听!那一首首诗词似乎是唱到了我们心里,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继承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
三、作品展示
“社团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欢呼起来,兴高采烈地来到活动室,在背诵经典中踏上了学习古诗词之旅。喜欢古诗词带给我们的经典之美,跳动的笔尖,认认真真地抄写着每一首诗词。
聆听了吟诵视频,几个孩子也忍不住小声唱了起来。老师请几位同学来到讲台前为大家示范,几位小同学立即背起手,有模有样地唱起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调子。和谐优美的音韵,让人徜徉其中而留恋忘返。
“今天的社团活动,我过得很快乐,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我领悟到古诗词多么美妙,我不但会读,还会唱……”社团活动结束,孩子们总是七嘴八舌地交流着自己的收获。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与体验。亲情,友情,故乡情,爱国情,家国情怀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就了中国人宁折不弯、自强不息的风骨,它是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密码,它是中国人民砥砺奋进的灿烂火炬。
春光,无限美好,珍惜韶华,莫负年少!通过吟诵古诗文,既培养了孩子们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又让孩子们享受了诵读经典的快乐,更培养了孩子们热爱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兴趣。同学们在灿烂历史文化的熏陶下,分享诗词之美,用诗词浸润人生。
经典古诗词诵读总结2
诵读古诗文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开展古诗文诵读影响深远。我们学校也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开展一系列的“书香溢校园经典伴我行”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使得经典诵读在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
一、创设诵读氛围
为了使学生收获颇丰,我们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专栏,营造一个良好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熟悉古文、了解古文,为诵读古文创设了氛围。
二、时间与形式
1、每周一、三、利用晨读课时间诵读经典,内容选择灵璧县教育局编制下发的《中华经典诗文读本》、每班可自行选择书目的内容。形式可多样化,如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提倡制定恰当的周背诵量。
2、为减轻学生背诵经典的负担,我校采取见缝插针“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活动。这种积少成多加巩固的诵读方法,要充分利用每节课前三分钟小预备的时间,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3、在每班的周课表中加设重课,用来引导学生多种形成诵读积累习惯,指导学生认真领悟,多种形成展示对古诗文诵读意境。使学生能用多种形式表现对经典古诗文的理解、并通过背、写、画、唱、演、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
三、让学生在诵读活动中得到提升。
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我们在开展诵读活动中就精心设计了一次展示活动,生动展示了学生对古诗、《论语》的掌握情况,同时结合学生中有几位书法写的特别好,画画得好,也把他们融入活动中,给有这样特长的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同时我们选择有气势的一首歌,让诵读与歌曲相融合,很好地展示了我校学生的诵读水平。学生对这一次活动记忆深刻。
当然,我们在鼓励学生背诵的同时,不忘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有一定意义的句子,使学生学到千古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四、收获和体会
1、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同事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2、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德育内涵,推动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涉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3、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经典古诗词诵读总结3
本学期我们学校在新课改精神及上级部门精神的指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可以说国学经典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中国的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丰富,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国学,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为了落实以上精神,发挥学校这一教育基地的强有力的作用,我们学校进行了“师生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在活动中全校是生全情投入,诵读热情高涨,气氛浓厚,比赛取得了较好效果。我们的具体活动安排是这样的:
一、拟订比赛计划,明确比赛形式
在开学初,学校的领导班子制定了本学期国学经典比赛活动的计划,并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的,要求及比赛形式,并告知各位班主任。
二、做好赛前准备,采取多种方法学习、积累、诵读国学经典。
1、首先积累背诵国学经典,各班同学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边欣赏,边朗读,边记忆,分类分批掌握了这些国学经典。
2、号召学生收集国学经典的卡片、图画,并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的古诗文栏目来学习理解、积累国学。
3、利用《唐诗》、《三字经》、《弟子规》等书籍来理解背诵国学经典,利用晨会和班队会诵读国学经典。
4、利用课前3分钟背诵国学经典,一二年级学生要求课前背3首古诗,三六年级学生要求课前必背4页内容。
5、家校结合,利用家长帮助学生积累国学经典。通过多种渠道做好家长工作,赢得了家长们的认同和支持,最后也证明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
三、举行了“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大会,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各班级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我们学校举行了“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大会,参赛学生不但熟练背诵而且在记忆国学经典的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部分同学还把国学经典的音韵美,节奏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学期通过国学经典比赛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以后我们还会多举行这样的国学经典比赛活动,让国学经典这一文化瑰宝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经典古诗词诵读总结4
古诗词不但是汉语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先辈,在朗读、吟咏、背诵中一路走来。有人曾说:“一个能够朗读背诵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有教养的民族。”“八岁背唐诗,八十不会忘”,儿时背诵的诗词,让人受益终生。古往今来有所作为的人的成长实践也一再证明:一个人如果能流畅地背诵一二百首古诗词,对形成良好的品德,成就一生的事业都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理学家朱熹称:“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读后理自见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上述言论均说明诵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实现“以声传情,因声会意”。
那么何谓诵读?诵读即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读”和“朗读”不同,“背”与“背诵”有异。“古诗词诵读”,不像单纯地背电话号码,背得快,忘得也快。“朗读”和“背诵”是一种情感的投入,是高一层次的口头表达艺术,所以古诗词诵读注重的是朗读和背诵,无需过多的讲解和分析。
然而,随着历史人文环境的变迁,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等的冲击,现今中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日渐衰微,古诗词的学习大多只停留在识记层面。也难怪学生会在日记中这样说:“觉得语文有味,是在小学时候,每天早读课,教室里书声琅琅,召唤我一走进教室就急急地打开课本,汇入大声诵读的河流中,读着读着,渐入佳境。每有动人至泣的课文,读后心情愉悦,流连忘返,范读、带读、齐读、分角色表演读,课堂上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让我们乐在其中。找不到语文的感觉,是在中学时候,早晨,我们的时间多用来背记英语单词和英语课文,还有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几乎没有时间读课文,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很少朗读,可能是课文篇幅大多较长,40分钟毕竟有限,语文教学任务又繁重,一般都是匆匆默读。我再也体会不到那种自我陶醉、文我两忘的朗读之乐了!再加上让人头痛的作文,我渐渐不喜欢语文课了。”从学生的日记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学语文课堂存在着朗读严重缺失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却明确地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不言而喻,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成效,倾力诠释词作的情感呢?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应继承诵读传统,大兴诵读教育之风,同时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使之发扬光大。让学生在传承古诗词文化的精髓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养分,并切实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诵读教学以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了作品,还原了生活,拉近了与古人的距离。它既可以让学习者在对作品感知、理解和体验的前提下,与之气息相通,心灵交融,又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以及浓烈的人文色彩。
既然古诗词诵读有如此之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面对优美的韵文时,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过程合理的诵读呢?
一、范读再现韵文旋律
诗词因汉语语言平仄、押韵、对仗及句式的变化,时或一气贯通势如排山倒海,时或似断还续声如山泉丁冬。因此,准确的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而教师的范读或名家的标准朗读录音则能给学生以示范,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但可以缩减因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化带来的识字断句的问题,学生还可以借助对教师表情的直接观察,揣摩并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感情基调。
当然,教师在朗诵范读时,除需要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外,还必须掌握一些诵读的'技巧。诸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才能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才能使学生被倾情诵读深深触动,进而感动、沉醉,深入作品的内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继而产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体悟。
然而,在诸多技巧中,应特别强调的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连指的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紧张型――急促、紧张、气急、音短;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快、欢畅;高亢型――语势向高峰逐步推进、高昂、爽朗;低沉型――语势沉闷、语速缓慢;凝重型――多抑少扬,语音沉重、坚实、有力;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
笔者在朗诵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时,结合以上技巧对文本诵读做了初步的把握,参考如下:
(愤怒的,激情的,语速缓慢)怒(重音)―发―冲(重音)―冠(停顿3秒),凭―阑(停连)―处、(语调低沉)潇潇雨歇(停顿4秒)。(语调激昂)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停顿3秒)。(语速较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停顿4秒)。(语速缓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稍停顿)空-悲(停连)-切(语调舒缓)(停顿10秒)。
(语速缓慢)靖―康―耻,(语调凝重)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语速稍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语调高亢)(停顿3秒)。壮志饥餐胡―虏肉(停连),笑谈渴饮匈奴血(语调激昂)(停顿4秒)。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语速缓慢,语调依次升高)朝―天―阙。
整齐划一的对仗,参差错落的节奏,使诗词本身具有了一定的韵律。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所以,洪镇涛先生曾明确地指出,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
二、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在以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能轻易地找到语文教学注重朗诵的事例。而今,回首细看,你会发现课堂上的朗读仅停留在字音的纠正,课文内容的熟悉上,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只是从教师那里获知一点理性方面的认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未得到良好的体现,他们仍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显然是不利于语文教学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思想、感情和感觉的世界。”
人的个体差异促成了著名的教育理论――“因材施教”的诞生。然而我国的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仅强调社会化,所以个性的发展及创造力的培养,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忽视,甚至是扼杀。在时代迅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教育理论家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致的意见:人的个性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性。所以,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年代,一个有个性的教师应把握契机,帮助学生追求社会化的同时,让学生慢慢地脱离对教师的依赖,突破传统,走向自主、独立,成为既适应社会又能创造未来的高素质公民。
正因如此,语文教育更应尊重个性差异,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都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不同选择,促进每一个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朗读的个性化研究在各国教育界早已备受关注,前辈的研究和实践也充分证明了:个性化朗读能力对学生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现阶段,近四成的语文课朗读时间严重不足,讲问教学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何来质的飞跃?学生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能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只有日复一日地朗读,对词汇、段落、章法、结构的感悟才能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大脑,出现在他们的口中、作文中。比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起笔两句中,碧绿、青葱、火红、洁白的色彩,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清新自然之感。单看这两句,就如同一幅风景画镶嵌在镜框中,碧绿的江水、洁白的鸟翎、青翠的山峦、欲燃的花葩,相互映衬。再读三四两句,如果学生对古诗词中以乐景衬哀情的惯用章法熟识的话,就不难看出一个“看又过”既点出了写诗的时节――春末夏初,又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岁月荏苒,归期遥遥。这是杜甫入蜀后,抒发羁旅异乡感慨的诗作。
再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有学生认为诗人狂放的个性是不管身处何境都无法打压的,所以朗读时应高昂急促、掷地有声;但也学生认为这是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伤、怀才不遇的悲愤,朗读时应从容亲切,为下文蓄势。看来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朗读,对同一句的语速、语气及重音处理的不同,可以表达出对诗词的不同体悟。这就是与作者产生共鸣,拥有独特感悟的个性化朗读。
经过持久的个性化朗读,学生再也不会被教师统一在参考答案下,失去发自内心独特感受的机会。长此以往,不单单是学生的学业水平会有长足的进步,就连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也会悄无声息地成为其自身的素养。
经典古诗词的诵读教学,目前在小学阶段开展得较多。相信随着阅历的增加,中学生在看待问题方面,思维的成熟已明显有别于懵懂无知的小学生。而此时,如果中学教师能将专家关于古诗词理论的宏观阐释与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学生的个性化朗读等有机融合,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诵读)”古诗词。相信学生就可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并在鉴赏和学习中,把握自身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为有序而高效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经典古诗词诵读总结】相关文章:
古诗词诵读学期总结报告02-20
难忘的古诗词诵读比赛作文05-05
古诗词经典诵读主持稿05-10
《外古诗词诵读》的教学反思05-06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01-14
古诗词诵读课教学设计01-20
古诗词诵读比赛主持稿02-07
我爱诵读中国的古诗词作文12-31
古诗词诵读比赛主持词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