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诗词教案

时间:2020-12-26 19:25:14 古诗词 我要投稿

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1

  一、学习目标:

古诗词三首教案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理解诗人的情感,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②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④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河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板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鸟飞云去

  独坐敬亭山 不厌敬亭山

  湖光秋月 潭面无风

  望洞庭

  山水翠 一青螺

  日出江花红胜火

  忆江南 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古诗词三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学生自主学习)

  2.

  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古诗词三首教案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身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

  配乐磁带。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1、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⑴ 全体同学齐背《所见》:

  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⑵ 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⑶ 过渡:

  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⑷ 师配乐范读。

  ⑸ 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2、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⑴ 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⑵ 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⑶ 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 /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⑷ 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⑸ 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身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⑹ 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3、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⑴ 师:想象一下,假如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⑵ 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⑶ 诵读全诗。

  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1、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⑴ 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⑵ 生自由读诗:

  “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⑶ 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2、检查自学,深入研讨:

  ⑴ 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⑵ 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⑶ 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身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身不理解的地方,一起交流研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⑷ 说一说:

  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⑸ 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示出来。

  ⑹ 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3、安排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村居》。

  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

  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

  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5、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亡赖。

  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小朋友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发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

  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示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和“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

  四、改编歌曲,激发兴趣

  1、师:词自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身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

  五、总结谈话,回归整体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保守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

  六、安排作业,积累升华

古诗词三首教案4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古诗词三首教案5

  一、教学过程描述

  老师在同学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领小朋友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师:从小学一年到现在俺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俺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俺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假如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师: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和句的意思?

  生:俺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师: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俺不理解蚕桑。

  师:谁理解了?

  生:蚕子、桑叶、蚕桑树…..

  师:刚才俺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

  师点拨: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

  师: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

  生:清闲、悠闲、空闲、休闲、闲暇……

  师: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清闲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事情做,所以放在这儿最合适

  空闲的意思是人们没有事情做,很无聊……

  师: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俺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齐读第二句诗。

  2、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生:雨如烟是什么意思?

  师:刚才俺们知道子规的意思是杜鹃鸟,读读第二行诗,你知道杜鹃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吗?

  生:杜鹃鸟在雨中鸣叫

  师:雨下得怎么样?像什么?你能用上比喻和拟人手法说说吗?

  生: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

  蒙蒙细雨一直下着,让天空蒙蒙胧胧,像童话中的仙境。

  那雨丝很细,细得像牛毛、花针、银丝,俺的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轻纱。

  雨丝轻得像烟雾在俺眼前萦绕……

  3、师:简单疏通诗意后,俺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现在让俺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师:在第一行诗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生:绿遍山原的“遍”

  师引导:绿遍山原就像什么?

  生: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

  师: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谁还能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此刻的山原已经变成了绿色的海洋,像绿墨水打翻了似的;

  这绿色仿佛是山原的绿衣裳,让山原充溢生机;

  山原绿得仿佛是被绿油漆染过似的……

  师:在大好的春光下,你都看到那些绿色?

  生:到处都是绿色,深绿浅绿,耀眼的绿,灰暗的绿;或浓或淡的新绿……

  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溢了生机。

  师: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

  (放音乐自身写,再交流)

  师评:随着你的描述,俺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丰富的想象,让俺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溢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4、师: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溢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俺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

  生:他们很快乐。

  师:为什么快乐?

  生:为秋天的丰收,为过上好日子而快乐。

  师:对,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神往着幸福的生活。春天,他们不只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5、师: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溢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在小朋友们的朗朗书声中,本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考虑题

  同学的个性化见解越来越多,各有千秋,但有时同学说得宽泛,甚至还会游离于文本以外,时效性的语文课堂不能为了“尊重”同学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别,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怎样对同学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同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四、分析与研究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第一就是同学自主阅读,自读自悟,只有读懂文本,读通文本才干有所感悟和考虑。同学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让同学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只有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同学阅读课文,同学与文本的对话及自主阅读才干够体现。因此,俺们的课堂重在给足同学读书的时间,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悟得越多,积累的效果就会越好。

  教师还应成为同学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权威,并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让同学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在充溢人情味的课堂氛围中进行交流。

  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同学的独特体验:同学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使解读课文各有千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同学对文本的理解,不要刻意寻求“统一答案”“规范答案”,为同学个性化阅读创设空间,促进同学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在这堂课中,从这一个“闲”字的理解,就充沛体现了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同学的尊重,同学对文本的解读也非常深入,理解、感受深刻,老师没有用规范化的解读去规范同学的阅读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可是,在同学说得宽泛,甚至游离于文本以外时,俺们不能为了“尊重”同学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别,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还要对同学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同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1、交流感悟体验要以同学的读书与考虑为基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如同学只是粗粗地读了一遍课文,句子都尚未读通,教师就花很多时间让同学说感悟,这样做且不说收不到教学实效,还把浮躁的风气带到读书活动中。因此,应让同学在充沛读与思的基础上说感悟说体验。例如:在对“绿遍”的理解上,老师首先让同学仔细品读第一行,在同学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同学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绿得像什么?有哪些绿色?在充沛想象、充沛说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写下这时优美的画卷,进而将自身的感受带到读书中展现出来。就这样,读书、感悟层层推进。

  2、交流感悟体验要有层次感,要突出重点:

  读课文时,同学的思维活动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情感活动有一个入境入情到动情抒情的发展过程。多读课文不是傻读课文,而是让阅读层层推进,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和质量。读中说感悟与体验的要求也随之步步提高。如在品读诗句的一开始,从教师与同学的对话中,俺们不难看出,老师在学习中提出的要求具有很明确的层次感,在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的情况下,抓住关键字词品读诗句,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所感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3、说感悟说体验还要选择重点,忌泛忌滥。课文的重点往往是全文的精华所在,是深入阅读的切入口。它可以是一个片段,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关键性词句,即所谓的“文眼”“点睛之笔”。对课文的重点,首先要细细地读,读出课文的情味;继而细细地思,思它在全文中的地位、作用,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例如,这堂课中,教师抓住“遍”,引导同学展开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将同学头脑中的画面再现,既体会了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又进行了语言训练,一举两得。

  4、为课堂教学的生成而预设:

  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生成”强调的是教师、同学、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同学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俺主体的建构。“生成”者,当然首先是同学,同时也是教师与文本,三者通过对话,一起进入一个新境界。

  同学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动态性与整体性,教师在课前是很难完全预设的。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生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例如在这堂课中,老师引导同学通过组词理解了“闲”的意思,让同学明白了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接着由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诗,让同学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同学的回答是:(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神往着幸福的生活,累并快乐着。)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学而导,说:对,在春天,他们不只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同学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获得了新的自俺体验,进入一个新境界,使课堂真正成为了极富生命力的课堂。

  五、感悟

  阅读教学中,只有在关注同学个体差别,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对同学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同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才干使语文课堂成为真正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才干让同学在阅读活动中真真正正地健康地生长起来。

古诗词三首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习《渔歌子》理解词意,想象画面,体会词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教具准备

  1、同学准备张志和的生平资料。

  2、准备优美轻柔的曲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俺们领略了两位宋代诗人为俺们展现的田园风光,使俺们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质朴,谁能想象画面,再来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二、回顾词的特点

  1、谁还记的俺们第一节课学的一首词,你们还能背诵吗?《忆江南》

  2、词有什么特点:

  词有词牌名,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忆江南》《渔歌子》但后人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就与词牌无关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故又称长短句。

  三、学习第三首词《渔歌子》

  作者简介。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被贬官后,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

  1、自读课文:

  ⑴ 轻声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对照注释,结合画面,了解诗意。

  ⑶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2、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词《渔歌子》纠正字音。

  ⑵ 说诗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意,西塞山和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句意: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悠闲自得,溢于其中)

  3、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谈谈你的感受:

  ⑴ 配乐朗读。

  ⑵ 谈谈你的感受:

  作者将山前高飞的白鹭、岸边盛开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鳜鱼及斜风细雨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充溢情趣的渔翁垂钓图。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也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4、练习背诵。

  四、总结拓展

  1、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后,你对乡村生活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背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23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翁卷(宋) 范大成(宋)朝张志和(唐)

  绿白

  鸟雨 生机 耘绩 山鹭

  闲人少 繁忙 各当家 劳动场景 花水鱼 悠然自然

  才了……又 未解 斜风细雨 情趣盎然

  学种瓜 渔翁不归

  〖课堂作业设计

  1、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西塞山前( ),( )鳜鱼肥。

  ( )箬笠,( )蓑衣,( )不须归。

  2、用自身的话把《渔歌子》第一句的画面描绘出来

  3、快来读读下面的古诗,想想描绘怎样的画面。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俺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古诗词三首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3、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4、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5、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三、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四、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五、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课后反思: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古诗词三首教案8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

  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

  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⑵ 指明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篙、棹。)

  ⑶ 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⑷ 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⑸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⑴ 自由读诗:

  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⑵ 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

  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⑶ 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

  (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

  清平乐·村居

  读题。

  (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

  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

  (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三、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古诗词三首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时目标】

  1、第一课时:

  ⑴ 学会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 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2、第二课时:

  ⑴ 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 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⑶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⑷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重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难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

  1、教师:

  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四、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古诗词三首教案10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词三首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词三首》教案02-23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02-23

草堂古诗词04-14

冬至古诗词09-10

古诗词原文08-16

古诗词作文08-15

华山古诗词08-04

春晓古诗词02-25

爱国古诗词05-25

春雪古诗词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