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的经典诵读模式对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的作用论文(通用7篇)
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多样化的经典诵读模式对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的作用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多样化的经典诵读模式对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的作用论文 篇1
摘要: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一篇篇经典著作犹如是一颗颗耀眼的珍珠,散发着无限的光彩。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之一是借助文质兼美的文章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积极地组织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经典的朗读、感知下,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所感染,从而提升其人文素养。在本文中,我主要谈一谈如何借助多样化的模式来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多元化模式;多元内容;多元方式;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指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这一具体的要求。这一要求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著作之中,在诵读中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并为其人文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的文学经典林林总总,不可胜数,其中最为耀眼的当属古诗词。纵观我们所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古诗词,这就为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方向。那么,我们要如何多元化地开展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呢?
一、诵读内容多元化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诵读活动开展中,由于学生的语文储备是有限的,其无法搜集到大量的古诗词内容。为了保证古诗词诵读活动的有效开展,一些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就教材中的古诗词进行诵读,这就将学生的视野局限在了教材中,学生无法在诵读中获得更为多样的知识储备。针对这一情况,我在组织古诗词诵读活动的时候,会打破教材内容的限制,借助多样化的手段来帮助学搜集到大量的古诗词内容。在此需要注意一点,这里所提及的打破教学内容的限制并不是将古诗词诵读从教材内容中独立出来,而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来搜集与之主题有关的古诗词,借此在丰富学生的古诗词储备下,开阔其视野,加深其情感的体验,并实现群文阅读。
我在组织《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古诗之后,我会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形式来搜集一些与该主题有关的古诗词。学生们可以通过询问家长、翻阅古诗书、网络搜索等方式搜集到丰富多彩的古诗词,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如此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提高了其信息搜集能力。在再次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会让学生现在小组中就自己所搜集到的古诗词进行诵读,并说一说自己所选择的古诗词所描绘的景色。然后鼓励学生在小组中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在班级里进行共享。如此在反复的古诗词诵读下,学生会对其中所描绘的景,所寄托的情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二、诵读方式多样化
(一)营造书香班级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白白的墙壁、漆黑的黑板构成了课堂教学的环境。在这样压抑、沉闷的环境里,学生自然毫无诵读的兴趣。为了调动起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我会从班级环境入手,为其创设一个书香满溢的诵读氛围。比如说,我和学生一起在班级的墙壁上张贴了一些情境图,图上有诗人作诗的情境和所作的古诗,在教室后边的黑板上布置了诵读板块……如此,在一个浓郁的古诗词氛围中,学生自然会沉浸其中,并产生读诗的欲望。
(二)组织多样化的诵读活动
传统的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活动开展中,教师只是在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然后在课堂上将背出所记忆的古诗词,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古诗词诵读引入到了识记的轨道上,偏离了古诗词诵读的方向。而且,学生在枯燥的古诗词背诵下,会对古诗词丧失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得不偿失。针对这一情况,我会借助多样化的方式来组织古诗词诵读活动,借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开展诵读游戏
在近期所开展的古诗词诵读活动中,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古诗词接龙比赛。在这个比赛中,我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四个小组,每一小组的一个学生可以根据前一组学生说出的古诗词的最后一个字,来接龙。只要其所说出的古诗词中有这个字就可以了。随着年级的增高,接龙的难度也会有所提高。需要头尾相接。如此,在这样的比赛的驱使下,学生自然会产生诵读的积极性。
2、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对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是难以有深刻理解的。立足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我在组织古诗词诵读活动的时候,会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结合学生所诵读的古诗词为其播放相关的乐曲或者视频资料,如此,在氛围的营造下,学生自然会在诵读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开展舞台剧表演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方式之外,在每一学期,我还会组织学生选择本学期所学习的古诗词来进行舞台剧表演,如此,在亲身的感知下,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并产生诵读的兴趣。比如,在去年我们班的一个小组合作表演了“暮江吟”。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入手,先表演了白居易在朝堂上的郁闷,然后表演其在离开朝堂之后的愉悦,站在江岸上欣赏自然美景,借助对美景的感叹自然而然地抒发出内心的轻松与愉悦。在这些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其他学生看得是津津有味,随着诗人的人生际遇的变化,其心情也在不断地变化,并为诗人不公的待遇产生了愤懑之情。如此,借助舞台剧不仅丰富了诵读形式,还将学生带回到了那个时代背景,加深了对诗人人生际遇的了解,为其今后学习古诗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其在丰富的诵读内容、多样的诵读活动中获得诵读的乐趣,为其人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丽利.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J].人生十六七,2017(35).
[2]闫红.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讲究[J].文理导航(下旬),2017(8).
多样化的经典诵读模式对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的作用论文 篇2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有人才,社会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兴盛。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多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人文性教育,致使很多人有技术没道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在中职教学中大力倡导国学经典,并要不断扩大影响,延续下去。因为人们知道国学经典诵读对人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以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开发潜能
经典诵读能弥补职业学校偏重理性和技能训练带来的弊端,将文化熏陶、情商培养和人格完善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诵读是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所采取的主要方式。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长时间、连续地接收经典的刺激,有利于他们对经典的记忆,并会不断加强。记忆力就和人的手脚一样,越用越灵活,经过不断的训练,会更加迅捷、准确。“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瑰宝,它含有深刻的哲理、丰富的情感,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其实就是与我们古代的先哲对话,听取古代圣贤的教诲,使自己的思想上升一个高度,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思想境界不断净化和提升、不断地强大和丰富内心世界。
二、积累知识
语文的学习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经典诵读的过程也是积累语言、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外在的知识始终是无法驾驭的,只有不断地记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融会贯通、轻松驾驭,思维也才得以延伸。我们所知道的很多古代的学者们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经历过诵读经典的教育。中华经典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面广,这些经典的作品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通过经典诵读可以积累很多的知识,不仅可以丰富思想与情感,提高涵养,不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有了足够的材料,以此提高学生说话、写文章的能力,而且通过经典诵读,学生与圣人对话,还会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养成学生丰富的语言感受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同时,经典作品还具有美育和德育的功能,必然能带给学生美的熏陶及人格的砒砺。
三、塑造人格
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趋势下,虽然职教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但是学生存在很多问题。绝大多数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甚至连初中最基本的内容都不知道;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迟到、旷课是家常便饭,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抽烟喝酒、出口脏话、不懂长幼等行为司空见惯;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不和睦,有些父母离异,有些家长常年不在孩子身边,致使他们无人管教,成为老师最头疼的问题学生;还有些学生从小没受过老师或家长的夸奖,都有自卑情绪,无奈之下上了职业学校觉得和以前的同学有了差距,心理失衡。所以,这就对职教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这些问题学生教育成能被社会所接纳,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有用之才,中职阶段的人文性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国传统经典诗文是前人思想道德价值的精华,我们可以通过经典诗文的学习来规范他们的行为。
“经典”是前人生活经验、思想情感、人生智慧的高度浓缩。在这些优美的、内涵丰富的文字当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诵读“经典”会使人的智慧得到进一步发展,审美品位得到进一步提高,因为这些经典之中,我们看到的不光有前人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还有他们精巧的构思。学生从中能感受古人的思想,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人格。中华经典作品中包含的道理,是我国文明的积淀。所以学生通过朗诵这些经典,不仅收获到外在的语言和表现形式,还要通过这些经典的文字表述,使学生理解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长期对学生进行经典文化的熏陶,会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跟随圣人的思想与行为,由此使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思想得到升华。
四、传承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它的灵魂所在。丧失了本民族赖以存在的文化,也就丧失了我们这个民族得以立足的精神家园。而国学经典就是我们文化体系的重要载体。在目前来看,学校教育依然是文化传播的主渠道。著名学者朱自清提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所以,要传承文化必然要在学校进行经典诵读教学,在中职进行经典诵读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们重新接触古人,认识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进而认同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会大幅度提升,这同时对教师的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学生的要求,教师又会不断提高自己。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教师和学生都会得到很大提高。也会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世界的宝贵财富。中华经典作品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含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它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中职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多样化的经典诵读模式对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的作用论文 篇3
论文关键词:范读朗读技巧主体
论文摘要: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范读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然而,教师的范读决非仅仅是朗读技巧的展示,而是对课文的理解和再阐述。因此,不同的课文就适用不同的范读主体和范读方式,范读使用方式的不同体现了教学方法的不同。
教师范读是指教师示范性的朗读。好的范读,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让学生享受语言熏陶和艺术感染的同时,更能使师生间产生良性互动,让学生体会到他们自己难以品味和感悟的内容,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出色的范读,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朗读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素养。
一、教师范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语言文字只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而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和情感,往往可意会却不能言传,必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表达。虽然初中生已经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可是他们的朗读能力仍然需要老师的精心引领。教师范读,正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以最质朴、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以激发与感染。
2.提高学生模仿力,提升把握情感的能力。学生读不出老师要求的情感表现力,其实并非是学生不能体会出课文的情感,而是不知如何用朗读去表达,这个时候就很需要教师精彩的范读。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老师范读,再让学生模仿练读,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一位逐渐苍老,不愿与儿子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父亲形象,丰富了学生对情感的把握,文中的情感自然就从学生口中汩汩而出。
3.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老师的范读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学生朗读技巧的训练和指导。在准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就必须用范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教师语言、表情的引导下,掌握课文的重点句、段,提高整体的理解力,尤其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速度。
二、范读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序幕——阅读前的范读。学生在初学课文时会感觉比较困难,此时教师的范读既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生字词的读音,读通句子,增强语感,又能通过范读也展示了自身对文本的领悟,向学生暗示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师对他们的阅读期待。因此,阅读前的范读,教师要以情感渲染为范读主调,以激发学生学生兴趣为范读目的,为学好全文做好铺垫。
2.发展与高潮——阅读中的范读。授课过程中的范读,要重在指导。由于学生个体间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尚有差别,齐声朗读无法体现个体的感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重点段落或特殊句子的范读,可以起到推、助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掌握句子的朗读技巧和朗读规律,同
时也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在范读中教师要注意停顿、重音、速度和语气这些朗读技巧的指导和传授。①适当的停顿。停顿指语言进行中词语或语句之间声音的间隙,它不仅是人们在朗读时换气的需要,还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就应注意这些停顿,在恰当的地方停顿,从而指导学生体会句中的情感。
②合适的重音。重音,指在句子中某些词语读得比较重一些。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对需要突出某种感情的词语要读的重一些。如《最后一课》中讲到韩麦尔先生柔和又严肃地说“……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感慨到“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时,教师在范读应注意将“最后”读成重音,加以适当强调,从而更好的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他们心灵、情感的悸动。
③一定的速度。速度指朗读节奏的快慢缓急。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时速度的控制,来表达激动、兴奋、沉重、悲痛或平静、庄重的情感。如教授《海燕》一课时,当读到暴风雨逼近时,海燕勇敢的与风浪搏击,教师在范读时就应注意节奏的控制,适当的加快朗读速度,以表现海燕与暴风雨搏斗时的勇敢精神,和它们必胜的信心。
④适当的语气,语气指表达各种不同思想感情的口气,即语调的升降抑扬。教师在范读时需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在朗读时把这种语气和感情朗读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更深切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3.回味——阅读后的范读。学生学完全文后,教师再次声情并茂的范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巩固和整理,深化文章的思想感情,给学生以审美的熏陶。这时既可以是全文性范读,也可以片断性范读,其目的在引导学生整理全文,欣赏课文精彩之处。
三、范读在课堂教学中的方法选择
1.全文统一式范读。有些文章,特别是短小精悍的文章,往往可以采取全文范读的方法。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如《天净沙·秋思》和《沁园春·雪》之类的词,全文的范读有利于完整的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文本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
2.重点启迪式范读。范读并不一定要整篇文章通读。当学生对文本难以理解或者难以深入体会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无疑处求疑,探索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3.审美熏陶式范读。培养健康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承担的美育任务。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趣高尚、语言优美的美文,老师在范读时,可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入手,运用有声的语言,将作品中不同的表情、语气、语调表达出来,充分发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范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钥匙,是教师展视素质的舞台,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角色”的最佳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范读作为展现课文场景最为直接的催化剂,为学生庄严地开启了艺术殿堂的大门。动情的朗读,能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使其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此基础上,再随教师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实现与文本零距离的对话,最终寻觅到美的殿堂。
参考文献:
[1]高玲.语文教学范读现状及对策[J].广西教育,2010,(1).
[2]江映瑜.阅读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泛读[J].现代语文,2009,(5).
[3]季春燕.千姿百态话泛读[J].语文学刊,2009,(13).
多样化的经典诵读模式对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的作用论文 篇4
摘要:语文教育是一种美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吟诵经典名篇,体味经典中所反映的美的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内涵,而且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文本材料的选择,理解经典文本的内涵,用心感受经典,对经典诵读文本材料进行深度揣摩,才能使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文本视角;语文教学;经典诵读;
在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中“培养人才”是最重要的功能,因而大学就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由于我国大学专业划分较细,加之存在着重理轻文、重共性轻个性、重知识轻能力、重当前轻长远等部分问题,造成了大学人文教育弱化的倾向。如果大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就业能力将受到限制,过弱的文化熏陶将使学生缺乏学养,而大学“传承文化”的基本功能也将落在了空档。
大学的目的在于“提供心灵的训练和教养”[1],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反复的讲述与反复的背诵古典语文。可见,经典教育领域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所以说,在大学阶段实施经典诵读课程,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经典诵读是诵读者用自己的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并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和再现经典文本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经典诵读可以使人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这种再创造的活动是以诵读材料为前提的,不能脱离经典文本而独立进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文本材料的选择,理解经典文本的内涵,用心感受经典,才能使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落到实处。
一、经典诵读文本材料的选择
并不是所有的经典文本都适宜拿来诵读。经典诵读作为一种传情达意的语言艺术,其过程就是诵读者在经典文本的基础上,实现文字向声音转化的过程,通过经典诵读来塑造形象、传递感情,引起听众的共鸣。为了保证良好的诵读效果,需要审时度势、量体裁衣。通常情况下,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在选择经典诵读材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诵读材料的经典性
经典诵读材料的选择要求具有经典性。一是在内容上具有普适性,最好与学生普遍关注的人生问题或生活问题密切相关。二是要有思想性与影响力,通过经典诵读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健康地生活。三是具有历史性,经典诵读材料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洗。四是语言具有形象性。这是诵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有了形象性的语言才能使得学生有形象的.感受。如果诵读材料多是枯燥的书面语言,就很难在课堂上对学生构成丰富的形象感受。
(二)诵读材料的阶段性
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重视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强调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性。因此,对于经典诵读材料的选择,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接受程度等因素,对经典诵读材料的难易程度作出相应的规定。既要照顾到各个学生的特点而有所侧重,又不宜将经典诵读材料作生硬机械的分割。一般可以按照诗歌、散文、小说等进行分类。每种类型的诵读材料既有突出的重点,又有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诵读材料的目的性
诵读材料要考虑目的性方面的需求。如果是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课程课上或课下自由诵读,一般可以不考虑受众的需求,完全凭借自己的喜好来确定诵读的经典文本。但是如果是需要将课上内容与诵读实践活动相结合,比如诵读竞赛、诵读表演等,那就要根据诵读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从众多经典文本中选出合适的经典作品。例如国庆经典诵读,就应该选择一些励志爱国的经典作品,比较适合场合和听众的需求;如果是在中秋节举办的诵读活动,就应该选择一些深情的经典作品,从而更好地适应场合和听众的需求。
(四)诵读材料的风格性
经典文本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是一个经典文本思想、形象、形式特点的总和,是内外一致、形神统一地显现出来的经典文本的风貌、神韵和品格。经典文本诵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是公开诵读或参加诵读竞赛,诵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风格和水平来选择相应的经典作品。大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可挑选一些难度小些的,自己较为熟悉的经典作品来读;对于经典诵读水平较高一些的高年级学生则可适应的风格会更广泛一些,因为他们可以更好地驾驭经典文本,演绎经典文本。总之,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二、经典诵读文本内容的领会
经典诵读不同于经典朗读。经典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经典文本的重要手段。经典诵读也不同于经典默读。经典默读是日常诵读之法,只看书,不出声。经典诵读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经典文本背诵出来,以传达经典文本的思想内容,它不仅是记忆,而且有理解,在抑扬顿挫中理解经典文本。学生应该在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课程中好好把握经典文本的思想内容,应该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准确理解词句
叶圣陶先生认为,“吟诵(诵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必须理解在先”,才能“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2]。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诵前,除了要搞清楚诵读材料中的文字的读音,扫除读音障碍之外,还必须搞清楚诵读材料中的生词、俗语、成语典故等的含义,避免不求甚解,甚至望文生义。在正确把握字词的音义之外,在诵读之前,还要很好地把握作品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只有注意到这些,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文字向声音的转化,收到良好的朗读的效果。例如,在诵读复句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分句之间的关联词,根据关联词来理解分句之间的关系。如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表示条件关系的“如果……就是……”,表示并列关系的“一边……一边……”,表示选择关系的“与其……不如……”,表示转折关系的“虽然……可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因为……所以……”等等。这对于准确的语气运用和表达是必不可少的。
(二)要正确把握结构
正常情况下,经典文本中的任何一个自然段都表达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每个段落围绕中心意思,我们都能找到相对的中心句。当然,段落的组合也有很多种方式。段落内部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因果关系的组合,也可以是层进关系、并列关系(包括同义近义的并列和正反内容的并列)的组合。同时,还可以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或者分说和总说的关系等等。总之,段落内部的关系多种多样,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关系,都应该要求学生在诵读前必须理清脉络,区分主次。同理,同一篇经典文本中不同段落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只有先搞清楚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关系,才能掌握篇章的结构,从而理清全篇的脉络,诵读时便能得心应手。同时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不同的诵读文本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抒情性经典文本注重的是浓郁的情感;议论性经典文本则注重表现辞气的承接转折,要特别突出其议论精密的感觉。所以要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进行区别诵读。
(三)要深入领会内容
在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对经典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只有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正确地表达作者的深层意蕴,使听众也进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理解经典文本字、词、句的含义,且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还需要对与经典文本相关的其他材料进行把握。比如,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思想、创作动机等方面都应深入地了解和领会。例如很多文人一般都是在自己遭受贬谪之后,有感而发创作了许多经典文本,因而他们在情感上往往都有抑郁、愤懑的感觉。这些相关内容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我们只有对经典文本的内容有了透彻的了解,才能够在诵读中用恰当的声音、表情、语调和动作去感染和打动听众。比如说明文,应该从它的结构层次入手,研究他如何将概念、相关知识表达出来;例如议论文,便要弄清楚它的主要论点,它是如何通过论据、论证方式将主张展示出来。而如果已经有前人注释或近人评论的经典文本,则应该博采参考,以帮助理解。节录中非独立成篇的经典文本,我们必须从它的原文入手,着重分析它的上文下理,从而避免断章取义。
三、经典诵读文本的深度揣摩
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要求学生将经典诵读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完成文字向声音转化的复杂活动,在正确选材和大致理解经典文本之后,学生还必须对经典文本进行深度揣摩,通过对诵读材料深刻而细致的感受,感知作品的深层意蕴和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完成经典文本的有效呈现。
(一)要用心感受经典
“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3]感受作品是情感的诱发因素,主要是可以将诵读者的思维很好地引向情感。感受是指诵读者由于经典文本的刺激信息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从而反映到大脑中,使人形成了不同的认识。根据人的眼睛、耳朵、舌头、鼻子和皮肤这五大类感觉器官,就分别形成了五种感受形式: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如果在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不够深入,没有真正走进经典作品,没有把握经典作品的精髓,而是在那里主观臆造情感,即使朗读的声音再好听,声调再怎么抑扬顿挫,也难以感染他人。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对经典诵读材料反复琢磨,仔细体味,然后进入经典,进入角色,进入情境,才能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己同喜、同悲、同呼吸。比如,我们让学生诵读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幅峭拔雅致的山水画:千山无鸟鸣,万径无人走,冬天之冷、雪天之寒、小船之孤、钓翁之独,以及诗外的江天一色和群峰叠峦融为一体。整首诗给人以视觉、听觉和触觉全方位的刺激。学生在诵读每一篇经典作品之前,教师都必须引导他们来体味这种感受。
(二)要真正理解作品
情感的传递是经典诵读的重要目的之一。语言文字作为一种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它的生命力在于其承载着人的感情态度。“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4]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经过对经典文本的字词句的具体分析和感受的同时,应该让学生形成丰富而逼真的想象,好似经典文本的文字内容在学生的心中动起来,就好像自己亲身经历一般。在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经典文本的内容,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从而更好地体味经典文本的情感。例如诵读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味“直”“圆”二字的妙处,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所描述的画面。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给‘孤烟’加上个‘直’字,可见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带来了寂静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才见得“圆”,周围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背后,这又是多么寂静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5]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当是经典诵读时运用形象思维体味经典文本内涵的范例。
(三)要准确把握基调
基调是指经典文本所包含的多种情感色彩混合后的总的趋向,即经典文本的基本情调。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整体感知并理解经典文本,而且还应该从经典文本的体裁、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认真地分析、有效地解析,从而准确地把握经典的感情基调。通常来说,任何一部经典文本都有它本身相对统一而完整的基调。要让学生把经典文本变成有声语言,就是再创造性地把文本中无声的态度情感转化为有声的态度感情。只有深入地体会和整体把握经典的基调,学生才能具有出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任何一个经典文本所体现出来的感情都可以是多样化的,但是它的基调却是每个部分、层次、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即整体具体感的总和。在经典诵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深入细致理解和体会经典文本的深层蕴意之后,要准确把握经典文本的整体精神倾向。例如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一文,局部内容表现出了作者对人生苦短的慨叹,显现了缓慢而低沉的情调,但总体基调是豪放、轻快、活泼的,在部分低沉情调的映视之下,全文更能显出一种豪迈、奔放的感情。又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中表现出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绝望,而这只是缘于诗人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所以其基调可以说是“哀而不伤”的。再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通篇基调热情高昂,同时又隐含浓重的悲愤、深沉的忧虑、空前的危机感和强烈的焦灼情绪。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在经典诵读过程中要准确把握经典文本的要旨大意,准确感知经典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够使经典诵读达到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境界。
四、经典诵读文本的诵读表达
(一)要掌握经典诵读语音的准确性
1.要读准字音
教师要求学生在诵读中要特别注意每个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方面的差异,同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文本中会出现一些上声的变调,“一”、“不”变调和“啊”的音变等问题。另外,在汉语中存在很多一字多音的现象,这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应该多加留意。如果在经典诵读中不能准确读音,轻则破坏了作品的美感,重则歪曲了经典文本的思想内容。比如“赔了夫人又折兵”中的“折”字就是多音字,不同的读音意思相去甚远。对于这种一字多音的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首先分析清楚多音字的各个不同意义,然后去记住它的不同读音。另外,一些古音字或特定读音的字词也应重视,如《上邪》中的“邪”、《将进酒》中的“将”、《阿房宫》中的“房”等。当然,外来语译音等情况也应该引起注意,在诵读中作正确的处理。
2.要注意方言之间的差异
对不同方言区的人来说,在诵读经典时尤其要注意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语音差异。其实在语音上普通话和方言的差异是有规律可寻的。比如有些方言平舌音与翘舌音的混淆(z、c、s和zh、ch、sh),有些方言声调的变化等。这种规律可以总结为一些大规律以及一些小的规律,而且还包含一些例外情况,老师要好好帮助学生去总结。在总结的同时,遇到问题要要求学生多查字典、词典、从而加深他们的记忆,积极督促他们反复地练习。
3.要注意避免近似误读
汉字中有很多字的偏旁类同或字形相近,进行经典诵读的时候易引起误读。如由于甲字与乙字字形相似而把甲字读成乙字,或者将乙字读成甲字。另外,由于不认识某些字词,而由偏旁本身或者偏旁组成的较常用的字的读音去类推另一个生字的读音,这种误读情况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就是指的这种误读。老师应该让学生做好相关的辨析练习,避免出现误读。
(二)要注意经典诵读表达的层次性
按照经典文本的感知程度,可以将经典诵读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试读,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在文本信息的获取过程中,首先形成一个大致的或者零散的感觉。采用自由读的形式进行试读,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同时,可以让他们形成自身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二是略读,主要是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整体感知。这是通过一种速读的方式来理清经典文本的的整体思路,从而把握主旨大意。略读可以说是试读的延展,是整体思维的聚合。略读时要能够通观全篇,化繁为简,去粗取精,使经典的主要内容逐步变得明晰。三是研读。研读就是要参悟体会,进行研究性和研讨性的诵读,进而能够熟悉经典,顺畅朗读。四是品读,就是鉴赏性地诵读,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即“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6]。
参考文献
[1]黎海燕,鄢建江.美国的通识教育与闲暇德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1).
[2][3][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白先同.教育心理学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6]梁开喜.谈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性[J].语文建设,2007,(11).
多样化的经典诵读模式对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的作用论文 篇5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并强调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对诵读教学十分重视,指出诵读能够加深学生的领悟及体验能力,要鼓励学生诵读,发展学生语感。小学阶段是发展孩子记忆力、学习能力的启蒙时期,在这一阶段增加诵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传统诗篇的了解,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经典,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诵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诵读教学认识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仍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教师及学校将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于是教师将语文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点的讲解上。小学课堂一节课40分钟,而诵读的时间往往不到5分钟,由于时间的限定,诵读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诵读成为一种形式上的过渡环节。
(二)诵读无目的,且朗读面窄
小学语文中的诵读主要分为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等形式,学生仅仅因为诵读而诵读,没有目标,缺乏目的性,且教师不重视诵读,未进行引导,因此难以达到诵读的效果。教师往往重视班级学习好的学生,个人读的形式普遍,多数学生难以进行课堂上诵读,只是被动地作为听众,学生得不到诵读。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诵读事倍功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三)诵读方法单一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诵读教学,学生只是机械的“跟着念”,学生对课文不了解,难以掌握文章的情感,忽略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如《大禹治水》中“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牲畜和百姓,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这一句的诵读中,学生仅是齐声念完,而忽略了其中的情绪,应用悲惨的口吻诵读才更加富有感染力。
二、诵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朗读,应选择精美的文章进行阅读,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阅读上,都应该寻找适合学生朗读的内容,并且规范学生的语言,我国地域辽阔,方言无数,小学是最能模仿的阶段,教师发音尤其要标准,语调一定要是普通话。语文老师应在朗读课堂上,严格规范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语感的积淀
朗读可以使学生走进文章,语感就是学生朗读时的直觉。只有不断地反复朗诵,才能使学生的感官得到启发,对文章中的意境切身体会,感知文章中的情感,朗诵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在朗诵的过程中有助于语感的形成。
(三)为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出口成章需要的是大量语言的积累,只有在大量朗读的基础下,才能活学活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内作品,在朗读过程中注重文章整体不同的语境与语言的运用,在文章材料中领悟规律,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有利于学生感受美、体验美
朗读可以使学生感到美的存在,切身体验美的感觉,进而从朗读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语文教师都知道,小学语文中,大多数文章都适合学生朗读,教师通过朗诵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使学生从朗诵中体会感悟文字的力量,更能唤起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三、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想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最重要的是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在有兴趣的情况下,才能顺利的进行诵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在朗读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应专心研究、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乐于诵读文章,真正地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二)领悟文章的情感
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的程度,对文章有着深刻的情感,教师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对文本的情感进行透彻地分析,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思路中开展丰富的想象,与文本达到默契的进入,有了对文章的感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对作者的情感也有了深刻的体会。
(三)加强范读的引导
小学生对于情感的感悟不强,诵读出来的文章没有丰富的感情,教师只用语言来教导学生发出情感的阅读,效果不佳。教师需要自身带情感的阅读文章,引领学生进入情感的世界,这样学生的感悟才能深刻。
(四)指导朗诵的技巧
学生的兴趣激发、领悟文章的情感以及加强范文的引导和指导朗诵的技巧,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朗诵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指导朗诵的技巧是不可缺少的,学生能够流利、正确、富有感情的阅读都少不了老师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停顿和句子的转折,是朗读一篇文章最关键的地方,把握不同的文章节奏和语速以及情感是特别重要的。
(五)合理定制诵读时间
学生每天都有空闲的时间,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来设定每天诵读的时间,也应根据学生的喜好来进行定制,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喜欢诵读的文章内容也会有所改变,但是读得越多,读得效果就越明显,每天定制诵读时间,需要学生根据个人自身设计,比如睡觉前的二十分钟,或者每天早上的二十分钟,这样的计划都可以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坚持下来会发现在诵读文章上有显著的提高,也为语文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一个孩子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学习诵读能力会使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轻松不少,在小学语文课中,诵读势必要成为一门科学,也是一个教学目标,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都已经开展了诵读课程,尽管诵读课程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但是只有解决了问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学习这门课程。加强诵读能力,重视文章诵读,已经是当今语文课中不可忽视的话题,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运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诵读方法,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多样化的经典诵读模式对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的作用论文 篇6
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认识比较薄弱的阶段,语文经典篇章的诵读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的经典篇章为了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都会配有彩色插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经典诵读篇章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创设诵读情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比如在学习柳宗元的《江雪》时,教师可以把“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场景用多媒体展示出来,配上诗句,让同学们真切的感受: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境,使学生感受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小学生的识字能力是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经典语文篇章的诵读以及其他语文知识学习的前提就是学生的识字能力,而学生识字的本质就是掌握阅读工具,以便学生能够学习理解各种语文材料。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便是让学生从拼音、偏旁结构开始掌握基础的汉字,然而,如何做到让当代学生像古人一样,在没有拼音教学的基础上却能较好较快地提高识字能力,经典诵读便是最好的选择。这是因为经典文章不仅具有较高的生词出现频率,而且在经典文章中,字与字连在一起,组成有意义的词组,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完成对字词的学习和掌握。再者,经典文章主要以韵文形式编辑,文句整齐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让学生能够产生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经典诵读中,将生词的学习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有机结合,对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的经典作品时,可以大幅度的增加小学生的识字数量,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能力。
三、帮助儿童提高智力
有关生理学的研究发现,13岁之前的儿童是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此阶段,学生具有较高的掌握和学习能力。因此,在这被称为最经济的学习时期,完成对儿童智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最好的记忆阶段学习最好的经典文章,不仅是对学生记忆力的培养,也对之后的阅读和语文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小学课本中节选了很多经典的诗歌和散文,这些经典作品大都意境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给读者会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而研究表明,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正处于大幅提升的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所学习的文章内容给学生留一定的想象空间,使学生抓住作品的主旨大意进行合理的想象,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小学生的想象力毕竟有限,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时,还应该给学生传授正确想象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智力有效的提高。比如:学习《乌鸦喝水》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以提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展开想象,例如“除过用小石子这个方法外,乌鸦还可以用什么喝到水”或者“为什么用小石子就可以使水面升高”等问题,在教师的提醒下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帮助学生想成正确的道德观
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比,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道德观。小学语文教材种的经典文学作品是经过许多学者以及教育专家反复阅读而筛选出来的精华作品,这些作品中体现的是人类社会所推崇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同时,文学作品中同样还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生命的赞叹,这些文学精华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培养小学生弘扬真、善、美,摈弃假、丑、恶的美好品质。但这种思想意识的培养不是依赖教材上的语言文字,而是依赖于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作用,经典作品的诵读过程中正是培养学生思想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诵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比如在学习《二小放牛》这篇文章时,通过热爱祖国、不怕牺牲的放牛郎王二小的感人形象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情怀,同时丑陋残暴的日本帝国主义也激起了学生内心对丑恶、残暴的憎恨。总之,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经典文学的诵读,最大限度地利用古典文学的资源,稳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以后综合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样化的经典诵读模式对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的作用论文 篇7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0xx年我校开始了明德小学中华文化经典诵读项目,使用统一发放的“中华古典文化诵读”教材,同时也包括其他课内外的经典古诗、古文。开展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对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知识修养,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哲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塑造个人良好的道德情操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背诵必须以熟读为前提,只要把课文读熟了,句子结构、含义、段落关系等就基本理解了。熟读背诵是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朗读中领悟、感受、深化。长久下去,阅读理解能力自然会提高。
二、学习好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只要稍微留心,就会发现讲故事语言幽默风趣的人,记忆力和模仿力特别强,他们之所以能够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就是由于能够模仿现实生活中人的言谈举止,也就是说他们善于学习并模仿别人说的话、做的动作。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书面语言,通过诵读,不断吸收、消化,久而久之优美的语言便能脱口而出。长期积累下去,自然学到了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
三、积累知识,发展记忆能力
通过背诵,不仅记住很多东西,积累知识,而且熟能生巧,在诵读中能逐步领会到记忆的方法。俗话说:刀不磨会生锈。越不善于记忆,就越记不住。反之,记的东西越多,新的知识也越容易记住。根据知识之间的一定联系,比较记忆很容易提高记忆能力。
四、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旦把一篇课文背下来,心里自然高兴。课文中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深厚的情感等,学生通过反复品味、揣摩、理解、记忆,就能体会到其中的精妙所在。同时,学生背诵时要用眼、口、耳、心、手,要求不漏字、添字、错字等,能养成仔细认真读书的好习惯。背诵多了,总结出学习的方法,自身能力也跟着提高。正因为熟读背诵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关于注重背诵的事例。苏秦、孙敬的“悬梁刺股”,孙康的“囊萤映雪”,匡衡的“凿壁借光”等,所以诵读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它可以带动人的思维、情感、语言等多方面。那么,如何背诵呢?这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检查,关键是学生自己的理解记忆。
总结起来,背诵应该:
(1)弄清字、词、句、篇的含义;
(2)弄清结构;
(3)读熟句子,逐段背诵;
(4)同桌相互检查;
(5)自己默写。
法也有许多,如记关键语句、中心词句。课后作业中要求背诵时,提出了几个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根据这些关键语句,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分段背诵,然后连接成篇。抄写背诵、眼观、脑念、耳听、心记、手抄同时进行。当然背诵方法很多,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背诵是提高语文能力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应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活动开展以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丰富了词汇,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学生的写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原来很多学生不愿写作文,通过诗文诵读活动,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开阔,想象力进一步增强,作文下笔轻松,语气流畅,古诗文用得恰到好处,妙笔之处不胜枚举,更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奠定了厚实的人文底蕴。
【多样化的经典诵读模式对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的作用论文】相关文章:
诵读古诗词激趣有妙方论文02-22
古诗词经典诵读主持稿05-10
《外古诗词诵读》的教学反思05-06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01-14
难忘的古诗词诵读比赛作文05-05
古诗词诵读课教学设计01-20
古诗词诵读比赛主持稿02-07
古诗词诵读学期总结报告02-20
我爱诵读中国的古诗词作文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