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人格塑造观后感
一、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发挥语文教材自身的优势,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一)、创设情境
高中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从形式到内容、从语言到思想都蕴含着深厚的人格教育的内涵。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离不开情境的熏陶和场景的渲染,语文教育恰就包含了这样的特点。教师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可创设不同的情境,以激发学生读好书、做好人的强烈的上进心。
学习诗歌,从屈原到杜甫,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诗的殿堂,领悟古人的风骨。学习散文,从韩愈到袁枚,从骈体到赋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体味文体之美,领受人文的滋养。
比如学习讲授《记念刘和珍君》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⑴ 为什么开追悼会作者“独在礼堂外徘徊”?“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而又“实在无话可说”? ⑵ 怎样领会“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的含义? ⑶ 作者是怎样评价刘和珍的牺牲的?教学中,我诱导学生从“情”的结穴点,引导学生潜心领会全文的感情基调和写作动机;以“议”领“叙”,指导学生理解为黑暗社会现实而哀痛、为反对黑暗现实的斗争而幸福的警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课文中作为“哀痛者”和“幸福者”的行为表现,自然过渡到第三个问题,引出作者的赞颂:“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通过明确教学目的,学生的情感、目标等都达到最佳准备状态,从而在提高整体阅读能力的同时,大大增强了德育的跨度、力度和实度。
(二)、过程培养
每个人健全人格的形成都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它依赖于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一节又一节的过程感染,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鉴赏法国小说《项链》时,我曾出了一道题让学生思考:假如那晚项链没有丢失,路瓦栽夫人能得到幸福的生活吗?在我的提示引导和点拔下,学生通过多样具体、生动有序的讨论探索活动,进行独立分析理解、探索解决疑难。最后,大家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路瓦栽夫人的悲剧性命运由当时社会的金钱关系所致,而经济地位低下又注定了她在那样的社会中是难以为富人所容纳,其自欺欺人的做法只能得到富人短时间的喜欢,其悲剧是必然的。随后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探索结果,探讨为人处事的内涵和方法,并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完善,归纳总结出了学习心得。
像这样文章在高中语文教材里有很多:《〈呐喊〉自序》《〈宽容〉序言》《庄子:在无路可走的时候》《史记 屈原列传》等,这些课文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人文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稍加引导,他们就能从中汲取对自己成长有益的东西。学生就是通过这样一节节有意义的课形成了自已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情感激励
人是情感动物,在他的一生中,智力因素起着重要作用。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也是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部分。
学习《祝福》时,学生曾对鲁迅《祝福》中的 “ 鲁四老爷 ” 这一人物形象颇有争议,不少同学认为他没有在经济上剥削祥林嫂,也没有在肉体上侮辱祥林嫂,是一个本身也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不坏的人。对此疑问,我引导学生从鲁四叔的地主阶级的本质入手,通过着重分析祥林嫂的死因,使同学们深刻认识了鲁四叔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封建礼教卫道士,是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是应当极力批判的对象。学生还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 《荷花淀》中 ‘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 中的句号改为逗号岂不更合适? ” 我把这个问题拿到全班来讨论,学生经过思考后认为 “ 不行,这里的句号表明水生嫂对丈夫参军作战是深明大义、坚决支持的。这一较长停顿,表明她在忧虑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是合乎情理的。 ”“ 如果将句号改为逗号,语意的重点后移了,那水生嫂就成了扯男人后腿的人了。这与课文中水生嫂的形象也是相抵触的。 ” 一个小小的句号写出了真实的感情,同学们在质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抗日人民拳拳的爱国之心和 “ 舍小家为大家 ” 的牺牲精神深深感动了。 此外,教学中,学生学习中的一个小错误、处事中的一次小失误都可成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孔子就曾要求学生: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曾参也说: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可见,通过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监督,完美的人格是会如愿形成的。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榜样作用,通过影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一)、用无私的爱心感化学生
教师的爱,就像火种,它能点燃学生的爱。学生得到教师的爱,才会把这种爱“反射”给老师、同学,进而上升到对生活、对学习、对祖国的爱上去。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话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
中秋时节,我会给学生买来月饼,以慰他们的想家之情。周末下雨,为了让学生安全回家,我拿了几把伞到教室给路远的同学用。遇到学生有困难,总想方设法给予帮助。这本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可是学生们却心怀感激,并把这种行为外化到对其他人的帮助上。
前几天在街上看到一个学生拎了一袋玉米花,见到我拿给我吃。我笑着说她这么大了,还喜欢吃这种食品。她的一番话让我感动好久。她说:我在路上看到一个穿着破烂的老人在卖这个,半天没有一个人买,所以我就买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呢?有这样的行为的人无疑有一颗善良的心,而教人向善不正是我们育人的一个目的吗?
(二)、用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背景,而这种人格背景表现在学识和师德两个方面。
学高才能为师。德高方可为范。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你不能像其他科老师那样太注重授业、解惑,在授业解惑之外,你比别的老师负有更多的传道的任务。而这个“道”字,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传”,你不信的“道”你传给了学生,学生也不会信。所以你必须对自己所传的“道”身体力行。不为别的,就因为你教的是语文。你不能把自己仅仅看作是一位语文老师,而应该成为社会文明的传承者,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言人;在你身上,应该让学生看到人性的光辉,看到正义的力量。这样学生就会不自觉地被你感染,为你吸引,跟你前行。论语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三)、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
同样坐在教室里,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学习时间,为什么没有相同的学习效率?有很多学生就这个问题曾经向我质疑。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观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他们的心理有很大关系。这得益于一个学生给我的启示。
有一天下午放学,班长跑来对我说:晓乐在自习课上,突然站起来拍了一下桌子嘴里好象还骂了什么,下来问她她什么也没说就先哭起来。晓乐是一个文静的女孩子,平时上课都难得见她回答问题,今天是怎么了?晚自习前我把她带出教室问情况,原来她这一段心情不好,什么都看不进去,题也光做错,而且更为气人的是她总听到教室后面有人在骂她。听了她的话,我才明白是她自己的心理有问题,本来以为她不爱说话一直在用心学习,原来她的心里还有这样多的想法和感受。于是我一面小心探问她症结所在,一面开导她,一面拿自己的切身体验告诉她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心理状况,一面又利用学生的关系对她予以无声的帮助。经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她渐渐平静下来,并且开始专心学习了。鉴于这件事,我深深地觉得一个学生只有心理身体都健康才能成功走向高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不可小觑。于是针对学生情况我从下面三方面入手开展心理教育。
1 、努力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品格,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使学生在交往群体中建立起相互理解、信任、尊重、关心、合作的人际关系,克服紧张、恐惧、偏见、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
3 、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认识学习的价值,保持刻苦勤奋的学习心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应试的策略和技巧,学会学习,学会竞争,提高学习效率。
三、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生活是一个大实验场。只有真正走进生活,投身到实践中去,人生才能得到完善。古人说: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
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通过开展讨论、写作、演讲、辩论、朗诵、书法绘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知美爱美,创造美的良好个性品质。比如组织教师节演讲,要求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周末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放假回家,布置“听爷爷讲家史”的作业,带领他们进行义务劳动,回家开展社会调查等。
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锻炼了思维能力,磨练了坚强意志,领悟了生活真谛。这些都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值得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全人格的塑造,决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