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

时间:2024-08-29 10:08:58 赛赛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精选16篇)

  观看完作品之后,内心会产生很多感慨,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精选16篇)

  《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 1

  我观看了《探索与发现》节目,节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一些建筑奇迹。最让我感到震撼和惊奇的是恒山上的悬空寺。

  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山西恒山的悬空寺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这座悬空寺却是名副其实,建在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庙宇。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其进行过修缮。悬空寺距地面约50米,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前人介绍悬空寺,概括为:“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 凿石为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悬空寺是在悬崖上凿洞,插入木梁,寺的一部分建筑就架在这一根根木梁之上,另一部分则利用突出的岩石作为它的基础。游人在远处见不到这些木梁,却见到不少细木斜顶住寺的底层。游人会想:这些颤颤悠悠的木柱能顶得住这样一座寺庙吗?当人们仔细观察,发现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还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梁后,对古代匠师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发出感叹和敬佩了。唐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写道:“中国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这次参观游览,才真正看到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意大利威尼斯考古专家尼诺先生认为:悬空寺及它象征的一切,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成就,是中国人民智慧的杰出体现,仅仅是为了这座奇特的寺庙,就值得到中国来一趟。

  悬空寺经历千年依然几近完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向我们以及全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和智慧。我想我们在感慨之余,多少也应该有所思考。思考为什么在1400多年前建筑的庙宇在风吹雨打、烈日骄阳,甚至山崩地裂中依旧能够屹立不倒,而今天的很多建筑却脆弱到经不起一丝考验?不是今天的技术比不上魏朝,我想,或许是因为面对今天的喧嚣,我们太多地关注背后的东西,却独独忽略了眼前的责任。或许我们在研究古人的建筑方法,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和伟大的文化骄傲之余,也应该继承他们朴素、纯净、认真、踏实的心态。

  悬空寺集自然美和人工美为一体,又将美学、力学和宗教融合为一处,不愧于东方瑰宝的美称。诚若明代诗人王湛初游悬空寺发出的感慨万分的诗句:“谁凿高山石?凌虚构梵宫,蜃楼疑海上,鸟道设云中。”

  《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 2

  在电视里看了CCTV-10的《探索·发现》节目,讲的是湖南里耶出土秦简的经历和后续研究,我记得几年前的暑假在家的时候,中午的新闻30分经常播放一些考古方面的新闻,其中就有里耶发掘出两万多枚秦简的轰动性消息,当时就对这个消息非常感兴趣,因为在里耶秦简出土之前,全国各地出土的秦简总计也才几百枚,这两万多枚秦简记录的信息足以重写一个朝代的历史,所以这一期节目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可惜央视的节目是分几天播出的,后面播出的时段我正好要上班,错过了,郁闷之下,在水木上向著名的DVDRW买了包括央视《探索·发现》在内的100张DVD数千部科学探索纪录片,昨天邮包终于到了,看着上面清华大学邮局的邮戳,感觉挺亲切的。

  但在这些DVD里面却没找到关于里耶秦简的那一期节目,估计是播出时间太近,DVDRW还没来得及收藏,不过其他节目也一样引起了的兴趣,今天花了两个多小时,看完了《中国史话》的第一期节目《寻找失落的年表》,非常的震撼,想写观后感了。 中学时历史学得不错,至今仍记得书上说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相信很多人也都还记得与之相连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典故,而更早的历史,确切年代就已经模糊了,而《寻找失落的年表》里介绍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进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化学家和天文学家的.通力配合,找到了西周建立也就是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份,公元前1046年,并以这个为标尺,得到了夏和商的大致建立年份(公元前2070和公元前1600),我立即上网查现在的中学历史课本,果然,上面清清楚楚写着: 约前2070年 夏朝建立 禹 约前1600年 汤灭夏,商朝建立 商王汤 约前1300年 盘庚迁殷 商王盘庚 前1046年 牧野之战,西周建立 周武王(姬发) 前771年 西周灭亡 周幽王 而记得十几年前我使用的历史课本里,武王伐纣只能用“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这样模糊的语言来记录,看来夏商周断代工程-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它至少将中国历史的确切坐标向前推进了两百年,并大大缩小了之前一千年中历史事件的年代误差。

  红茶来宿舍找我,看见我正在看这种历史记录片,大为不解,他说“这有什么意思啊,现在过得好不就行了,几千年前的事,知道得这么精确有什么意思?” 我一时找不出话来回答或者反驳他,是啊,确定了武王伐纣的年份于我们的生活真的没有什么影响,它既不会增长GDP,也不会在现代人里面掀起什么风波,现在手捧着新的历史教材上课的孩子,可能根本不会知道,十年前的课本上,中国历史还只能精确到公元前841年...但是,我仍然为这个变化而激动着,在我心里,如果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人只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在约公元二十世纪中叶,那么我们这几代人的存在和留下的痕迹无疑会模糊很多。

  在记录片里看到那些白发苍苍的考古学、历史学教授们,油然而生一种敬仰之情,他们的成绩或许仍然存在很多争议,也许下一次出土的某些文物又将推翻他们的结论,但他们的努力一定是有价值的,哪怕仅仅是为了公元前1046这一个数字 退出光盘,回味刚才节目的内容,历史学,天文学,化学,这些都曾经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学科,还记得五岁那年,还没有上学之前,外公问我的志向,我回答的是“清华历史系”,年幼的我并不知道那时清华已经没有历史系,后来自己也选择了理科慢慢远离了历史,但今天看完这个纪录片之后,竟隐约感觉和20年前那种对历史、对知识的向往相似,如果那时我能看到这些丰富而生动科学纪录片,那是多好的科学启蒙,也许我的人生将是完全不同的轨迹,也许我现在做的将是更有意义和价值,也更适合自己性格的工作...现实中是没有也许的,天亮以后还要上班,还要重复我那体力劳动的意义大于脑力劳动的工作。 希望我能遇见一个热爱科学与探索的孩子,能把这些dvd送给他,让我儿时的梦想可以延续...

  《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 3

  我最喜欢看中央十套的《探索与发现》节目,不管是关于动物的、植物的,还是物理的,我都很喜欢。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午夜神秘客”。

  故事是这样的:在最近的一些日子里,一个草原上的`牧民发现自己家几乎天天少一只牦牛,他非常心痛,于是马上报了警。警察听后马上赶往他家。他们到处寻找那些失踪的牦牛,终于在附近的灌木丛中,他们找到了一些牦牛的皮毛和头骨。经过分析,他们认为不可能是人类干的。于是,他们请来了动物专家。他们觉得很可能是棕熊,因为前不久,有一个老汉在找牛时惊动了附近的棕熊,他马上逃跑,但熊仍紧追不放,熊一巴掌把老汉的耳朵也打下来了,老汉还滚下了山崖。可动物学家说熊不是夜间活动的动物,所以熊被排除了。他们又捉到了一只雪豹,可是牦牛被杀的地方远远低于雪豹活动地区的海拔高度。雪豹的嫌疑也排除了。而据说,在草原上狼也消失。这究竟是哪只夜行猛兽杀的呢?动物学家在一次探察中,他们迷路了。可是,就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七八只白狼正在追捕岩羊。他们马上回到村里,他们发现牛骨头上留下的痕迹和狼撕咬猎物的痕迹相符合。凶手终于找到了。

  我真佩服那个动物学家,因为他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动物知识和善于思考的头脑。正是由于这些,他才能帮助牧民找到真凶。我明白了:要做一件事,就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还要有一定的知识才能成功。所以,我从现在开始,就要不断积累知识,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 4

  在暑假中我看了《探索与发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探索与发现》—千年书法。其中讲了2003年4月,上海博物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用450万美元从美国人手中收购走了一个宝贝——淳化阁帖。淳化阁帖上收集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集中镌刻、拓印成集。还请了几位书法家来讲这个书法:书法是中国文化艺术核心中的核心。

  篆书是继甲骨文以来第二种字体。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在当时,秦国通用的文字有八种之多,于是被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统一成了小篆。

  自古以来,甲骨文和钟鼎文被划分到大篆一类,那么,我们就是不是可以说刻在兽骨、钟鼎上的文字就是书法的`起源了呢?这个在历史上是有争论的一个问题。它的问题就在于字体与书体是一回事,还是不是一回事。

  在篆书通用的时候,隶书在下层社会悄然而生。在汉代的时候,隶书上升为主要通用字体。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它使汉字告别了已经使用三千多年的古文字,彻底摆脱了古文字那种象形的特点,所以汉代人称隶书为今文。隶书又向正书、行书、草书三种字体演变,这就是历史上重要的“隶变”。

  在看《探索·发现》的同时,我也明白了历史上书法的许多问题。

  《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 5

  每当晚上9:30的时候,我就会调到中央十套探索发现栏目。今天播放的正好是我最喜欢的关于“别的星球上有生命吗?”虽然科学家现在还没发现别的星球上有生命,但是已经发现有可能有生命的星球了。

  天文学家对土卫六最感兴趣。13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举行的“月球与行星科学年会”上公布,美国“卡西尼”号探测器发现,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泰坦”上存在可能由液态甲烷或液态乙烷构成的“海洋”,还有大气层。天文学家也对木卫二感兴趣,因为由伽利略号拍摄的.照片发现木卫二的表面照片与地球海洋上的冰的照片相似。这可能是因为木卫二表面的冰以下有一层液态的水,或许有50千米深,有引潮力带来的热量保持液态。

  怎么样?感兴趣吗?那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 6

  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无限,无论是古代的唐诗、宋词、元曲,还是以燕尾榫为主的榫卯结构,或者是四书五经,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而《探索与发现》则一一呈现了出来。这个暑假,这个节目则向我们呈现了古人“吃”的艺术。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介绍陕西省面食的《千城百味(二十二)》。面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有着近万年的历史。每一根面,每一块煎饼无不饱含着古人的智慧。这个节目讲述了子长县人手工制作的大刀面,它和这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个节目还讲述了包含着子长人生点点滴滴的子长煎饼,它用普通材料做出了流传百年的味道……

  看完之后,我第一感觉并不是垂涎三尺,而是觉得我似乎通过这些美食体会出了子长人、华阴人的生活。他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面食,三餐都会与它们相遇。那碗里的根根面条,似乎就是他们的个个故事。我想,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熟悉的味道,寄托着理想,记载着自己的故事。这种味道或许是一碗面,或许是一个零食,还或许是一个人做出的特殊的味道,而我熟悉的味道也是这样。

  我心中那熟悉的味道,就是外婆做的味道。小时候我回老家,总喜欢先吃一口外婆做的吊瓜面。外婆做的面汤汁浓郁香甜,口感浓稠,面条根根劲道爽口,似乎它们都吸足了汤汁,令人回味无穷。面汤里的原料并不珍稀,也没有海鲜天然的那种鲜甜,可却因我外婆无比精湛的手艺,和我在广州时常对老家亲人的思念,而赋予了面汤最香甜的味道,最特殊的情感。每当我从广州坐高铁快到潮州家里时,外婆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她先到菜市场挑选当天最嫩的'一根吊瓜,买回家削皮,切块,其中没一点差错。她又将提前拉好的面和吊瓜,一起放入已烧开水的锅中,小火煮十分钟,最后加点盐、葱花和潮汕地区特有的蒜蓉酥,一碗热气腾腾、香飘万里的吊瓜面便诱人十足地出现在我面前了……小小吊瓜面,制作过程很简单,却饱含着外婆对我浓浓的爱。

  中国古代人民所传承下来的东西无不宝贵,其中也不乏饮食文化。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现代美食,如十三看小龙虾等,可我认为吃不需要太复杂,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心去细细品味,细细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 7

  年前在电视里看了CCTV—10的《探索与发现》节目,讲的是湖南里耶出土秦简的经历和后续研究,我记得几年前的暑假在家的时候,中午的新闻30分经常播放一些考古方面的新闻,其中就有里耶发掘出两万多枚秦简的轰动性消息,当时就对这个消息非常感兴趣,因为在里耶秦简出土之前,全国各地出土的秦简总计也才几百枚,这两万多枚秦简记录的信息足以重写一个朝代的历史,所以这一期节目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可惜央视的节目是分几天播出的,后面播出的时段我正好要上班,错过了,郁闷之下,在水木上向著名的.DVDRW买了包括央视《探索?发现》在内的100张DVD数千部科学探索纪录片,昨天邮包终于到了,看着上面清华大学邮局的邮戳,感觉挺亲切的。

  但在这些DVD里面却没找到关于里耶秦简的那一期节目,估计是播出时间太近,DVDRW还没来得及收藏,不过其他节目也一样引起了的兴趣,今天花了两个多小时,看完了《中国史话》的第一期节目《寻找失落的年表》,非常的震撼,想写观后感了。中学时历史学得不错,至今仍记得书上说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相信很多人也都还记得与之相连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典故,而更早的历史,确切年代就已经模糊了,而《寻找失落的年表》里介绍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进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化学家和天文学家的通力配合,找到了西周建立也就是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份,公元前1046年,并以这个为标尺,得到了夏和商的大致建立年份,我立即上网查现在的中学历史课本,果然,上面清清楚楚写着:约前2070年夏朝建立禹约前1600年汤灭夏,商朝建立商王汤约前1300年盘庚迁殷商王盘庚前1046年牧野之战,西周建立周武王前771年西周灭亡周幽王

  而记得十几年前我使用的历史课本里,武王伐纣只能用“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这样模糊的语言来记录,看来夏商周断代工程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它至少将中国历史的确切坐标向前推进了两百年,并大大缩小了之前一千年中历史事件的年代误差。红茶来宿舍找我,看见我正在看这种历史记录片,大为不解,他说“这有什么意思啊,现在过得好不就行了,几千年前的事,知道得这么精确有什么意思?”我一时找不出话来回答或者反驳他,是啊,确定了武王伐纣的年份于我们的生活真的没有什么影响,它既不会增长GDP,也不会在现代人里面掀起什么风波,现在手捧着新的历史教材上课的孩子,可能根本不会知道,十年前的课本上,中国历史还只能精确到公元前841年......

  但是,我仍然为这个变化而激动着,在我心里,如果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人只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在约公元二十世纪中叶,那么我们这几代人的存在和留下的痕迹无疑会模糊很多。在记录片里看到那些白发苍苍的考古学、历史学教授们,油然而生一种敬仰之情,他们的成绩或许仍然存在很多争议,也许下一次出土的某些文物又将推翻他们的结论,但他们的努力一定是有价值的,哪怕仅仅是为了公元前1046这一个数字退出光盘,回味刚才节目的内容,历史学,天文学,化学,这些都曾经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学科,还记得五岁那年,还没有上学之前,外公问我的志向,我回答的是“清华历史系”,年幼的我并不知道那时清华已经没有历史系,后来自己也选择了理科慢慢远离了历史,但今天看完这个纪录片之后,竟隐约感觉和20年前那种对历史、对知识的向往相似,如果那时我能看到这些丰富而生动科学纪录片,那是多好的科学启蒙,也许我的人生将是完全不同的轨迹,也许我现在做的将是更有意义和价值,也更适合自己性格的工作......

  现实中是没有也许的,天亮以后还要上班,还要重复我那体力劳动的意义大于脑力劳动的工作。

  《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 8

  前几天,出于对考古的特殊爱好,我一口气看完了《探索与发现》系列的记录片,但遗憾的是只看了六集便匆匆打住,开始重新回到我的学习正轨,但终归是有些收获,这里便与各位可算是“奇文共赏”吧。

  关于符号。记得在翻开历史文化册时,当讲到文字时。 虽然与文字相差甚远,但如今回看这些符号与文字的区别,其实符号所蕴含的涵义要比文字多的多。比如一个何字其甲骨文为,所代表的含义便是士兵荷戈而行(因而何和荷也属于古今字),盘问过往行人,而例如一个三角形符号蕴含的含义却可能是生殖的象征,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丰产就意味着一个部落能够存活下来,而生殖的优劣便意味着劳动力,而劳动力则关乎着生产力,因此远古先民便形成了原始的生殖崇拜,一个三角形符号便汇聚了这一切能量,从欧洲到亚洲,先民盼望着丰产,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关于符号的第二点便是原始的神崇拜的形成。如今再看那张大汶口的陶器符号,能看出其中由三部分组成,而这三部分最下面像山,中间则有点像缺月,最上面则像日,如果连接起来,其实便可能是天地的代表,因而那个陶器符号的含义很可能便是一种原始的天地崇拜。古代的生产力落后,因而对于一些现象便无法解释而形成神的思想,从而形成宗教(但一直到希腊,由于殖民活动大规模开始,一些现象是既成的神系统所无法解释的,于是便逐渐延伸出自然哲学),其中便包括类似于萨满教这样的原始宗教,而萨满巫师便是其中的核心人物。洋海古墓出图的.一具骨骸,一具干尸皆后来被断定为巫师,而其墓中独有的随葬品,可见巫师的地位之高。

  关于文化。观看洋海古墓的第二个震惊之处便是其形成及其久远的东西文化交融。大家皆知直到张骞出使西域才拉开了中西方经济文化往来,而早在其1000多年前,洋海人在人种上首先便体现出欧洲人的类型,其次在装饰上体现出亚述以及欧洲文化痕迹,而在陶器上则体现出典型仰韶文化的特色,可谓中西方文化的神秘交融。

  《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 9

  在寒假里,我观看了《探索与发现》中的玉石传奇,我观看后非常震撼。

  比如在 2009年,在河南安阳市的一处考古工地上,考古人员正在清理新发现的商代墓葬,墓葬里就有几件被压坏的青铜器,之后考古人员发现了随葬的.玉器,这个重大的收获,从而也能解开.. .... 在 1971年8月在内蒙古南部的一个村庄里,一位村民无意中挖到了一个玉器,经过专家的鉴定,这是一件C形玉龙,来自五千年前的红山时期,本期节目向大家讲述巫神之玉。1976年春季,在河南安阳市小屯村附近,考古工作者发掘的墓葬里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青铜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考古探寻,发现这个小村庄正是商王朝都城殷墟的所在地。这个墓葬.. .... 在 1993年秋季考古专家意外发现一座周代墓碑,墓葬里堆满了百把多件精美玉器,其中一件组合玉佩引起了专家的关注,并对其历史一探究竟 .在 1968年5月在河北省满城县陵山解放军某部奉上级的命令在这里进行一项绝对保密的国防工程,这次行动揭开了一个千古之谜,发现了一座古墓,发现了一个完整人形玉石匣子,并对.. ....

  玉石传奇,观看完以后我知道了,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品种不同的的玉器,玉佩......妈妈从对我说过一句话叫:“黄金有价玉无价。”从此,我懂得了就算黄金再值钱也比不过玉值钱。

  《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 10

  今天,我饶有兴趣的打开电视看起了《探索与发现》,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个不错的节目。它今天播出的'是《问道武当》。

  小时候,只对武当山有一点点的了解,所以,对这个词不是很陌生。 这期节目主要介绍了武当山的历史积淀、道教文化和文化遗产……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内, 属大巴山东段。西界堵河,东界南河,北界汉江,南界军店河、马南河,背倚苍茫千里的神农架原始森林,面临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武当山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它也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拳的发源地。

  看到武当山上那美丽的风景,我恨不得马上去那个地方瞧瞧,那里风景宜人,简直就是人间仙境。经过电视节目的介绍,让我对武当山充满了兴趣,我一定要去那里看一看。

  《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 11

  相信大家都吃过蜂蜜。蜂蜜吃起来香甜,可是,你们知道蜂蜜是怎么制作的吗?你们知道蜜蜂是如何采蜂蜜的吗?和我一起去《探索与发现》—“追花逐蜜”中寻找答案吧!

  蜜蜂和花分不开,养蜂人和花也分不开。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在追赶花期,追逐春天。

  中华蜜蜂又称中蜂或者土蜂,是中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他们飞行速度快,嗅觉灵敏,善于采集丛林间的零星蜜源。在采蜜的季节,一只工蜂的寿命通常不超过30天,从第一次飞离蜂箱,工蜂生命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空中度过。我们最终收获到的每一公斤,大约需要蜜蜂往返于花朵和蜂巢之间50万次,飞行的总路程超过40万公里,着相当于环绕地球10周的距离。

  养蜂人的生活是四处漂泊的'。大约9个月的时间生活在野外。每到一个地方,生活用水和用电,都需要他们之间解决。除此之外,养蜂人还面临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养蜂人就是要跟蜜蜂一样勤劳。早上早早起来,晚上摸黑。这里待二十天,那里待一个月。他们有一句话叫追花夺蜜。他们为什么要转地,就是要把空档期避开。这里的油菜花谢掉,安徽的油菜花开了,安徽的油菜花谢了,江苏的开了。江苏的之后可以到山东,可以采荆条。采枣花、采洋槐了。所以就必然要过着游牧的生活了。

  最苦的还不是这些,最让养蜂人难过的就是出去采不到蜜,如果天气不好,花被打了农药或者遇到山洪就会采不到蜜,也就没了收入。白天蜜蜂要出去采蜜,所以每次迁徙都是要赶在晚上蜜蜂回巢后连夜上路,在天亮之前就要在下一个花源地安顿好。除了路途的奔波,和家人的别离让养蜂人的心里更加辛酸。

  不过养蜂人也有高兴地时候,那就是取蜜,和种地一样,他们的收成也不一定是年年都好,不过产蜜量大的时候真的能体会到那种丰收的喜悦。用取蜜的蜜桶,利用离心力就可以将蜂蜜从蜂巢里甩出来,随着蜂蜜被甩到桶里,蜂蜜的香味也就出来了。

  看了这期《探索与发现》,我了解了蜂蜜是怎么制作的,看到了这些养蜂人的辛苦!相信他靠着自己的勤劳,一定能给自己酿造出像蜜一样甜的美好生活。我也要像这些养蜂人一样,做个勤劳的人!

  《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 12

  观看《探索与发现》系列节目,我仿佛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知识旅行。每一期节目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它不仅让我领略到自然界中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观,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与智慧。

  记得有一期讲述深海探险的节目,科学家们驾驶着潜水器潜入数千米深的海底,那里是一个完全不同于陆地的神秘世界。黑暗、高压、极端的环境,却孕育着地球上最奇异的生命形态。看到科学家们在如此恶劣条件下仍然坚持探索,我被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无畏的`精神所感动。这不仅仅是对科学的追求,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敬畏和理解。

  《探索与发现》让我意识到,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对未知的探索。它教会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就能不断拓宽认知的边界,揭开自然和宇宙的一层层神秘面纱。

  《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 13

  在众多的《探索与发现》节目中,那些聚焦于历史遗迹和古文明探秘的篇章,对我来说尤为引人入胜。这些节目不仅揭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更像是一座座桥梁,连接着我们的过去与未来。

  一期关于玛雅文明的节目让我印象深刻。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激光雷达扫描技术,考古学家们在茂密的雨林中发现了隐藏千年的古城遗迹,揭示了玛雅人在建筑、农业、天文等方面的惊人成就。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历史的空白,也让现代社会对古代文明的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这些节目让我感受到,每一个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虽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留下的遗产却成为推动人类前进的宝贵财富。《探索与发现》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忘初心,珍惜并传承前人的智慧,用创新的思维和科技的力量,继续书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总之,《探索与发现》不仅是一部科普节目的集大成者,更是一扇通往广阔知识世界的窗户,激发着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未知的渴望和探索的热情。每一次观看,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在赞叹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对人类的智慧和潜能有了更深的认识。

  《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 14

  《探索与发现》这档纪录片栏目一直是我非常喜爱的节目,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探索,带领观众走进历史与自然的深处。最近,我观看了关于山西恒山悬空寺的一期节目,深感震撼。

  悬空寺,这座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古老庙宇,无疑是中华建筑史上的奇迹。节目中详细介绍了悬空寺的建筑结构和历史背景,让我对这座寺庙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经多次修缮,至今依然屹立在悬崖之上,展示着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悬空寺的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它巧妙地利用悬崖的自然条件,凿石为基,就岩起屋,将寺庙的部分建筑架在悬崖的木梁之上,另一部分则利用突出的岩石作为基础。这种独特的建筑方式不仅展示了古人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尊重。

  节目中还提到,悬空寺不仅是建筑奇迹,更是文化瑰宝。它集佛、道、儒三教于一体,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悬空寺的`存在,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观看这期节目,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古人的智慧。悬空寺的奇迹让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热爱。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共同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

  《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 15

  《探索与发现》的另一期节目,让我深入了解了湖南里耶出土的秦简。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记录了秦朝的历史,也为我们揭开了古代社会的许多谜团。

  节目中详细介绍了里耶秦简的发掘过程和研究进展。这些秦简数量众多,记录的信息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它们的出土,对于研究秦朝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记得在几年前,里耶秦简的发现曾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时,全国各地出土的秦简总计也只有几百枚,而里耶秦简的数量却达到了两万多枚。这一发现无疑为秦朝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视角。

  节目中,专家们通过对秦简的解读和分析,揭示了秦朝社会的许多细节和真相。这些发现不仅让我们对秦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对古代社会的'运行方式和制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观看这期节目后,我深感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和艰辛。正是这些考古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才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支持考古工作,共同守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

  《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 16

  《探索与发现》关于秦始皇陵的一期节目,让我再次被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所折服。秦始皇陵作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杰出代表,其规模之大、设计之精妙、陪葬品之丰富,都令人叹为观止。

  节目中详细介绍了秦始皇陵的地理位置、建筑结构、陪葬品以及保护现状等方面。我了解到,秦始皇陵的地宫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为30米。地宫内以水银灌为大江大海,以鱼油为蜡烛照明,还收藏着许多奇珍异宝。同时,为了防止盗墓,地宫内还设有许多机关和陷阱。

  观看这期节目后,我深感秦始皇陵的伟大和神秘。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也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们能够在那个时代创造出如此宏伟的陵墓和陪葬品,确实令人惊叹不已。

  此外,节目中还提到了秦始皇陵的`保护现状和未来规划。我了解到,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同时,也加强了对游客的管理和引导,以确保游客在参观过程中不会对陵墓造成损害。

  总的来说,《探索与发现》这档节目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和文化遗产,也让我对中华文化和古人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热爱。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档节目将继续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收获。

【《探索与发现》节目观后感】相关文章:

探索的说说04-05

关于探索的说说11-23

法制节目观后感11-02

《道德脊梁》节目观后感02-11

防近视节目观后感11-06

六一节目观后感11-14

春晚节目观后感06-07

地理节目观后感范文09-03

中国骄傲节目观后感11-06

乡村振兴探索报告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