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萨利机长》观后感

时间:2022-10-18 10:21:2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精选22篇)

  《萨利机长》并不是一部英雄主义电影,也不是资料翔实的人物传记片。萨利的过去,几乎没有太多闪光之处可以发掘,被台词一笔带过。他的奇迹举动,他的从容淡定,更像是敬职敬业,是日复一日飞行所积攒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看《萨利机长》观后感,欢迎阅读。

《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精选22篇)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1

  几个月前在某电影公众号上看过这个电影的推荐,加上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本身就是质量的保证,所以一上映就去看了。

  影片根据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水面迫降的真实事件改编,格局虽小,视角却很独特,没有将重点放在机长如何冷静处理突发状况和如何迫降,而是围绕事件发生后的事故调查过程展开,期间穿插主角的回忆还原事件全貌。听证会是全片的高潮,当电脑模拟画面证实机长所说是正确的时候,真是激动万分,好想站起来为他鼓掌。

  汤姆·汉克斯几乎是独角戏一般,将一位经验丰富的机长演绎得近乎完美。迫降时他沉着冷静,从容果断,和副机长配合默契,成功拯救了所有人;调查中,在同时面对外界的歌颂、调查组的指控、家人的忧心忡忡三方巨大压力时,他内心又是无比的焦虑和煎熬,甚至是强烈的自我怀疑,表演非常成熟到位。影片叙事手法也值得称道,稳重简练,不花哨,不过分煽情,一部英雄题材的主旋律片能这样很难得,结尾在副机长的一个诙谐玩笑中戛然而止,干净利落。

  看完最大的感受,除了法治社会的严谨和正义,还有面对灾难时人的反应,就像机长所说,并不是没了他这件事就不成立,而是各个部门协同配合才能达成最后的圆满结果。很感人。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2

  暑假是一个闲暇的时间,我利用这个时间看了大量的电影与书籍,写观后感成了必不可少的事情。

  《萨利机长》取材于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事件中,航班机长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的真实英雄事迹。当年,这架空客飞机在爬升过程中遭到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后,前美国空军飞行员萨利机长,确认飞机无法到达附近机场后,决定于纽约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终,他成功地令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创造了空难史上著名的“哈德逊奇迹”。然而,在萨利机长被媒体捧为英雄时,他却遭到了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调查。

  “哈德逊奇迹”的创造,并不是出于偶然,也不是因为运气,他是一个优秀的机长毕生专业素养的呈现,同时也与他对于生命的敬畏以及高度的责任感有关。

  在电影的片尾,当此次空难生还的乘客露出一张张大难不死后的喜悦的笑脸时,当他们自豪的报出自己的座位号时,传来了萨利机长的一段话:“155只是一个数字,可当你去对应一张张面孔时,那就不只是155张还有其他面孔,妻子们、女儿们、儿子们、父亲们、兄弟们,数字立马可观起来。”在现实中,当年那些机上的乘客表示,自己的生活因为这次迫降改变了。而萨利机长说:“1549航班不仅仅是5分钟的飞行经历,而是我的一生让我安全地把飞机降落在哈德逊河上。”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3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萨利机长》。

  20xx年1月15日,由萨利机长驾驶的飞机不幸被鸟群击中,在生死关头,萨利机长急中生智,降落在哈德逊河,机上155人全部获救。然而安全委员会却极度怀疑他的做法。最终,机长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这部影片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萨利机长。他有着一头蒲公英一般的白发,眼神犀利,神情严肃。影片运用插叙的手法,插入了机长曾经开过农用飞机、战斗机的镜头,可见他的经验丰富——毕竟,人家有42年的光辉历史嘛!

  萨利机长的冷静也着实令人佩服。仅几十秒的时间内,他竟然能作出如此重大的决定,从而保障了机上155人的性命,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在飞机急速下降的途中,他并没有慌乱,吓得发抖,也没有一味地执行塔台地命令,冷静分析,真可谓冷静过人。

  萨利机长还拥有超强的责任心。在他安全回到渡轮上时,他并没有顾着自己的身体,要求拿毯子来,对别人指手画脚,他只是着急于机上155名人员的生命。他不希望因为自己而连累别人的性命。

  除了影片的主角萨利机长,副机长杰夫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飞行的途中,即使他对于萨利机长迫降河面的决定深感惊讶,但他也没有提出疑意,只是服从机长的安排,尽量不给团队拖后腿。倘若他不服从命令……后果将不堪设想。

  尽管面对委员会的质疑,萨利有过自我怀疑,但他仍然坚持于自己的正确做法,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面对困难不慌张,面对质疑不动摇,相信该相信的。或许,这就是萨利与他的团队的成功秘诀。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4

  影片讲述了在飞机失去动力时萨利机长当机立断将飞机于河上迫降并使155人全部获救却不断遭受调查质疑,最后证明萨利机长是一个完完全全英雄的故事。

  影片寓意深刻,我只想浅谈一点关于一些我所注意到的细节问题。首先是空姐,给人的印象是训练有素,在有了飞鸟撞击的猜测以后,丝毫没有显示出慌乱,而是面带微笑,镇定自若,安抚乘客,冷静的告诉乘客要怎么做,给人以信任感。不同于国内空姐是吃青春饭,挑选空姐的要求是"瘦、高、白、秀、美",美国更注重的是体贴的服务与经验老道的紧急情况的应急反应,所以在美国,我们在飞机上看到最多的,是空妈,而不是空姐,与美好的外表相比,作为机组成员,我想更重要的是什么,不言而喻。

  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是美国的救援体系,这一点十分令我感动。就是在事故发生后,可以立即、机动的调配有关力量,迅速完成救援。包括船只,军队,直升机等救援部分,红十字会等灾后后勤援助,及维持秩序的警察等,全部有效到位。不论随后的后续工作有何问题,起码在保证人的生命,即救援工作上,美国做的相当不错。当然,美国的援助体制也不是一开始就十分完善,在一开始,美国的救援体制十分拖沓,无效,机动性差,军队也是重反恐而轻赈灾,更不用说与红十字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了,可以说,在卡特里娜飓风之后,美国的救援体制才渐驱完善,而期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有制度化的批评机制促使救灾体制不断地更新、调整,而我国我国尚缺乏这样的制度化的、有效的批评机制,网络批评也处于无序状态。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马云说过"中国最大的危险不是GDP跑7还是跑8,跑6又怎么样?只要我们喝的水是干净的,空气是好的,食品是安全的。穷一点还能活得长一点。"同样,我们不应纯粹注重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更重要的是"里子",才是衣服是否舒适的关键。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5

  很多人都会将麻醉工作比作飞机的飞行过程,看完《萨利机长》,突然觉得很有感触,重新审视过往三年多的麻醉工作,除了后怕就是失落,又或者有点自责。

  虽然在学校亦或是在每一次大小讲课里,都会受到教育,麻醉工作需要巨大的责任心以及扎实的理论和精湛的技术,但日常工作的琐碎早已消磨了所有一丝不苟的责任感,千篇一律的工作流程早就机械化了所有充满挑战的激情,所剩无几的只有每日的疲惫和对这份工作的绝望。幸好有一群可爱的同事,才得以让这种无聊苍白的工作稍显生机。

  因此我一直在寻找某种出路,甚至可以换份工作,至少我的下班时间可以非常明确,至少工作之间我可以自由的喝口水、上个洗手间!原来我对自己曾经热爱的麻醉工作已经完全没有追求,不再要求自己有多精湛的技艺,不再要求自己的知识是否与日俱进。

  因此我一直在寻找某种出路,甚至可以换份工作,至少我的下班时间可以非常明确,至少工作之间我可以自由的喝口水、上个洗手间!原来我对自己曾经热爱的麻醉工作已经完全没有追求,不再要求自己有多精湛的技艺,不再要求自己的知识是否与日俱进。

  当看完萨利机长,突然有种莫名的熟悉感,我的麻醉工作难道不是这样吗?!千万次的飞行经验造就了临危不惧、机智果断的萨利机长。同样数以万计的麻醉例数不也在无声的提升着我们工作的高度,尽管波澜不惊,却需要我们用心体会,如此才会有质的飞跃。经验与技艺需要时间与机遇的积累,然而无时不在的却是我们的责任心。作为把控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安全的生命的机长,我们也需“宁可延误,不可失误”!

  突然为自己之前的想法感到可笑,笑自己对麻醉事业理解的苍白,笑自己为繁琐工作推卸责任的理由。如果明天允许,我定会收拾如此幼稚的情绪,怀揣巨大的责任心,在每一个细节,只为将麻醉做到最安全舒适。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6

  《萨利机长》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由拉瓜迪亚机场飞往夏洛特的1549航班在起飞仅两分钟后就意外遭到飞鸟撞击,在两部发动机都已停止工作的情况下,萨利机长凭借40多年的驾驶经验成功将飞机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上,未造成一人伤亡。其实这种“零伤亡”事故,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都是皆大欢喜的。影片情节的发展着实出乎我最初的理解可接受程度之外,值得一看。

  其实影片开始,内心对萨利机长这一形象就有了正面英雄的主观设定,直觉上从未怀疑过。贯穿整部影片,我不明白为何像这样的“零伤亡”航空事故,还要经历审查委员会这般严苛的质问,且似乎他们费尽心思的计算机模拟都在把萨利推向一个“图谋不轨”的边缘,真的担心故事最后以揭秘一场阴谋结局。令人欣慰的是,萨利并没有因为质疑而失去理智与风度,并用人性的道理赢来了35秒的时间,也最终得到了审查委员会的认可。我们永远不可能活在一个真空的现世环境中,人性分明如此复杂,却被要求像机器一样精确无误地运行,不知是制度的缺块还是整个科技信息时代的悲哀。

  哈德逊河上的救援,这是第一次完整见到飞机水上迫降后的救援过程。除了对机组人员沉着稳重的指挥疏散和各方救援的完美配合的赞美之外,我想说的是,平时我们个人从没特别在意过的救援设施设备和所谓常识,或许只有灾难真正发生在我们头上时,才能意识到它对于生命的意义。

  影片最后的听证会上,审查委员会最终承认:无论是计算机模拟,还是各方面的分析表示,绝无生还的可能,除了你。萨利为自己争取了35秒人类反应,这35秒,是人类的弱点,也正是人类的伟大,理解了这35秒,才能理解人类生之不易,才能理解英雄的艰难与勇气。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7

  终于看到了这部电影,很满足。

  这部电影是一部结局已知的电影,如何再呈现,如果讲这个故事,实在不容易。在这,我终于懂了,为什么文字,语言,故事,那么重要。因为绝对真相根本不存在,每个人心里都一个真相。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去反复挖掘一个历史故事。是否有这样一种可能性,是否有遗漏什么。是从大,还是从小?在一个事件上,有太多的维度,有太多的自由,有太多的视角。所以才有那么多好看的小说,故事。

  以前的我,对故事,只注重情节和结局。可是,结局是什么?如果是历史事件,估计每个时期都要新的结论吧,成败?无常。而且这后世的评论,对当时的人有啥影响。斯人已逝。都是我们在臆想而已。

  对于这部电影,是讲一个英雄啊。他没有太多的去夸大英雄的形象。几乎是客观的还原事情,几句话,几个镜头,事件便结束了。为了更饱满,给了乘客很多镜头,展现人们在生死面前的慌乱,劫后余生的感恩。

  但我更感动的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这次成功的救援还有很多人,部门参与。如果没有他们后期的即时跟进,也没有100%的生还率。

  尤其是那个第一个到达的救援船。那个,1,2,3,无缝对接上机翼,这个专业,这个技术,也是经年累月的专业才换来的。他们在救上那些刚从死亡线上回来的人时,说,no one is gonna die today. NO ONE。不是YOU..这一字之差,代表他们的决心。他们对生命的敬畏。

  这点敬畏是国人没有的。也许是我们才从战争中恢复,死亡见得太多了。他们都习以为常了。我也没有。我觉得生死太正常了。可是,他们不同。他们有时在疾病面前有种轻松感,觉得死亡不是结束。但他们对生命有种敬畏感,觉得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机会,也不放弃。哪怕是陌生人。

  很喜欢这部电影,TOM HANK的演技就不提了。

  有机会再看一遍。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8

  由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空难大片《萨利机长》即将于12月9日登陆全国IMAX影院。12月6日,IMAX在上海举办提前观影会。银幕中逼真震撼的迫降过程令人窒息,然而不少观众认为伊斯特伍德对人物、情感、故事的把控更让人着迷,并惊叹于年近九旬的东木这次如此温情脉脉。

  和许多好莱坞顶尖导演热衷尝试新技术一样,年近9旬的“东木大神”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早在筹备拍摄《萨利机长》之初,就被全新的IMAX65毫米摄影机“圈粉”,最终几乎整部电影都采用了这台摄影机进行拍摄。当天在影院观看该片时,银幕中平时常见的上下黑边消失不见,观众能在全画幅的呈现中体验到多出26%的画面细节。成千上万的飞鸟群潮水般撞向驾驶舱窗户、引擎熄火后飞机与纽约密集的高楼大厦擦身而过等众多关键镜头延展铺满整个银幕,完整的空间纵深感将当时千钧一发的紧张气氛表现得更加饱满,令观众仿佛置身机舱中,也经历了一场惊人的空难生还奇迹。

  当天出席观影的还有来自中国民航飞行员协会的成员,这些承担一线飞行任务的航空公司机长和机组人员也盛赞导演拍摄极具专业性和现场感。不少观众在观看完影片后也通过微博分享了观后感。“看电影阿郎”认为影片最好的一点就是回到电影本源,“导演对人物、情感和故事更着迷,虽然剪辑等技术都堪称鬼魅,但它并未大于电影的基本层面,规规矩矩但处处闪烁着耀眼的才华。对人的凝视大于对英雄的仰望,情感与审视剂量精准。这也只能是这个年龄的伊斯特伍德,才能拍出的电影,简洁的复杂,轻盈的厚重。”账号“航空物语”在微博写道:“纵观全片,紧急降落的过程并不是重点(但依旧扣人心弦),而萨利机长在事故调查方有充分证据指控水上迫降是错误决定的情况下,如何艰难地自我救赎,才是更大泪点。”“艾米爱电影”则惊叹于年近九旬的东木如此温情脉脉,“没想到CE到了老年以后,执导的电影竟是如此的温情脉脉,不再那么破马张飞式的张扬,平凡的人在危机时刻,也有能力做出超凡卓绝的事情。”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9

  《萨利机长》电影有导演优秀的编导才能,也有演员精湛的演技,更有空难逼真的情景再现,但我更希望我们民航人去看却是电影中一直强调的以萨利机长为首的全部民航人在工作中恪尽职守的职业精神,他们在工作中全神贯注的专业精神,对安全对旅客高度的责任感,一种应该被我们所有民航人学xx的最高职责:我们民航人最高责任和义务就是保证安全。

  电影中的几处情节让人动容,萨利机长在飞机马上沉没,冰凉刺骨的河水淹没了半个飞机后还要再次检查,确保没有遗漏乘客,才最后一个撤离。在离开飞机的时候,连钱包都没有拿,但专门回驾驶舱拿了旅客名单,回到岸上不肯换下湿衣服或去医院,只想第一时间证实所有乘客都已生还。

  萨利机长在飞机马上要水上迫降,高度只有500英尺的时候,用旅客广播系统向自己的机组和旅客宣布“抱紧防撞”,本来毫无准备的乘务员开始用最响亮的声音嘶喊:“抱紧防撞“,当飞机因为两个发动机停车,原本落地前喧嚣噪音的驾驶舱在整个落地过程中都充斥着乘务员响亮的口令。飞机接水,一个乘务员腿部严重受伤,但依然指挥旅客撤离,打开撤离滑梯。

  当年轻的管制员竭尽全力的帮助机组,当看见飞机的应答机信号在雷达屏幕消失的时候,口里虽然坚持说着没有回复的飞机也不一定会坠落,但一颗眼泪已经不知不觉流在他的脸上。他离开工作岗位,却一直为自己不能为机组提供更多的帮助而深深的自责。

  电影中,当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委员感谢萨利机长为这次飞行奇迹做出的贡献时,他谦逊的说自己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职,这次水上迫降的成功,首先要感谢自己的机组配合默契的精诚协作,还有那些自发第一时间赶到的哈德逊河上的渡轮水手,从直升机上跳入冰水中的警察,立即到位的消防员和医务人员,感谢和这次空难有关的人都果断、有力、毫无犹豫的投入营救。

  电影中让人感到的人物还有那些迫降后刚开始慌乱但后面一直有序互助的旅客,拥抱机长英雄的酒店员工,帮助妈妈亲吻机长的化妆师,和用英雄名字命名的酒吧酒保。导演伊斯特伍德在处理这些人物拿捏的相当好,他让那些飞行员机长,飞行机组,管制员参与救援的人以及围观的民众都那么有个性、充满自信,温和而体贴,在一次空难中处处展现出人性的温暖。一次飞机因为意外原因严重故障但全部旅客生还的飞行奇迹,保证飞行安全是所有感情的基石。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10

  这是一部正能量满满的电影,也是基于一桩正能量满满的真实事件。2009年美国的一架航班在纽约刚起飞不久即撞鸟而引擎全毁,机长临危不乱将飞机迫降在了纽约的哈德逊河上,史称“哈德逊河奇迹”。然而,就这么一句话的故事,如何拍成96分钟的长片?

  无愧于好莱坞的工业水准和编剧技巧,这部电影有限度的打乱叙事顺序,增强了戏剧冲突,并挖掘了萨利机长本人的性格,把这件虽不平凡但很简单的故事拍得算是跌宕起伏。然而它再跌宕起伏,也深受来自缺乏戏剧性的真实事件的制约。比如从起飞到迫降就5分钟时间,执行迫降的英雄萨利机长本人,也没有多少光辉传奇的过往可以挖掘,仅仅是在美国空军服役过而已(这一点电影自然也没放过,但可以看出可挖掘的材料很少)。而回到迫降事件本身,其实反映的也是萨利机长本人技术过硬以及运气上佳,并没有多么崇高,多么无私,多么舍生取义之类的关键点。

  然而,正是这一种“无料可挖的单调”,带给了我这部电影里的最大感动。因为它讲的不是什么超人英雄,而是一个平凡人的故事。其实这桩事故里的英雄,远不止是萨利机长。无论是副机长、乘务员,还是第一时间闻讯赶来的纽约警察,河道巡逻员,全部都尽忠职守,齐心协力,在冰冷的寒风和河水中救下了所有乘客,才让这“哈德逊河奇迹”得以成真。他们没有带病坚持上阵,也没有舍身搏斗歹徒,他们不是宣传片里的模范标兵,他们只是本分的做了自己的工作,他们都是当时在纽约的普通人。这里没有领导什么事,纽约市长就在电视上露了一秒钟脸。尽忠职守,似乎只是本分,就像机器一样有何大不了的?但正因人不是机器,有善恶的主观选择权,当每一个普通人都选择向善的本分,这就是这部电影和这桩事件的感人所在。

  按照某种归类方法,这是一部美国主旋律电影。那么究竟何为“美国主旋律”?众所周知西方政治有左右之分,近年来美国文艺界的政治倾向不断左倾,似乎关注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才是主旋律。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常常称呼的“美国主旋律”,比如赞颂每个人尽忠职守的这部电影,其实是好莱坞几十年前的右翼主旋律,如今已相对稀少。本片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正是坚守右翼阵地的少数美国导演之一。

  左翼关注的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总会引发悲天悯人的崇高感,而右翼弘扬的每个个人无差别的责任感和团结,也许更是社会稳固的基石。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11

  作为一个灾难电影的集邮控,我觉得《萨利机长》拍得罕见的高级。

  导演有想法,演员有演技,片名有深意,编剧超聪明,角度太别致,结尾很点睛。一个耳熟能详的旧闻事件,竟被拍出让人心悬一线的波澜壮阔感。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起飞,因遭遇鸟击致两边引擎损坏,萨利机长根据多年飞行经验和临场直觉,没听塔台迫降到附近机场的指令,千钧一发之际选择水上迫降,全机人员得以奇迹获救。

  影片抛出一个质疑:萨利机长水上迫降的必要性是否成立。与电影名呼应,“sully”的另一层意思是:污点。没多少跌宕起伏的情节、绚丽夺目的特效、咬牙切齿的反派,但却给我的余震很持久。

  《萨利机长》,重新定义美式英雄。看着救援高效有序地进行,质疑严谨合理地解开,体系有条不紊地运转,深感脚踏实地的各司其职是灾后幸存的有力保障。既然连电影都别出心裁了,我的观后感也可以别出心裁:萨利机长在救完世界后如何救自己。我觉得,比起营救世界,萨利机长的自我营救显得更加艰难且意义重大。飞机升空时遇到鸟击,萨利机长全程高能且冷静利落,把河道当成跑道,完成水上迫降界史无前例且无人伤亡的壮举。这场壮举只花了208秒,但要证明这是一场壮举则更令人揪心。

  我腹黑地想,如果根据调查组的预测,计算机的模拟,其中一个引擎仍有推力,飞机完全能够迫降到附近机场,或者证物没有找到,在听证会上他干得好但说不好,那萨利机长会面对什么?他那些遇到意外时的泰然自若,疏散乘客时的来回排查,从行李架上拿衣服给乘客御寒的周到,最后撤离前穿上制服的体面,以及最后得知155人全部获救时难以自持的欣慰,可能功不抵过。他一生运送过上百万的乘客,最后的208秒却将他盖棺定论,假设调查不利于他,40多年职业生涯晚节不保,提前退休且拿不到退休金,可能瞬间从一个英雄瞬间沦为骗子。

  如果他内心不强大,可能重大事故后的噩梦会把他压垮;如果失踪的引擎没找到,他可能会面临肖申克那种含冤的遭遇;如果他不积极自救,可能一个冒失鬼的定罪会葬送他的声誉。很多时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可抗力,像是大雁撞坏飞机引擎那样,突发,混乱、失控,后果严重

  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我认为萨利机长沉稳的自救之路是最大亮点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12

  根据真实事件拍的电影,给人十足的真实感,也让我们产生很多的思考。

  影片根据真实的事件,1个半小时多的电影中我们跟着captain sully重新经历了一次飞机迫降的惊险情况,我们旁观了飞行安全部门对这次迫降事件判定的过程。影片的最后,captain sully在听证会上要求的模拟飞行和最后的陈述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模拟飞行的实验给出了特定的飞行情况,飞行员在走进驾驶舱之前就已经对即将面对的情况了解,在对情况做出反应的时候排除了判定情况的需要,只需要对已知情况做出理论上正确的操作。然而就如captain sully所说的,模拟飞行中所欠缺的那35秒是整个事件的关键!有40多年飞行经验的机长在当下对自己所处情况的清楚了解和对飞机性能的熟悉,使他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进而保证了全机155人的安全。在整个过程中captain sully冷静、镇定地处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迫降之后他亲自在机舱中指导疏散,一直走到机舱的最后保证机舱中没有留下一个乘客,最后他在全体人员都已经疏散后返回驾驶舱穿上外套,还不忘带走飞行记录。在获救后还一次又一次的要求确认全部人员都已经安全上岸。这一份职业的责任感和精神令人敬佩和值得所有人学习的。

  当今科学越来越发达,在各个领域各种的人工智能系统操作逐渐代替人工操作,我们通过各种的实验和模拟操作,不断地提升智能系统的准确度和方便性。但是不论智能系统怎样发达、准确以及方便,我们还是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熟练的人工操作目前还是比人工智能系统更加的可信和可行。电脑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和对比给出相对可行和有效的结论。但是在驾驶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等等的交通工具的时候,我们更需要依靠驾驶员的临场反应和判断。很多时候当紧急情况发生的一瞬间,驾驶员根据丰富经验的临场判断和操作是处理紧急情况的关键,人可以根据自身累计的丰富经验随机应变的处理紧急情况。然而智能系统是在已知的数据中通过计算来得出结果。这说明在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上我们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方面。

  现在我们不断地讨论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是不是有一天机器人会取代人类的一切工作?事实证明,我们可以相信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提升,我们的工作量会不断减少,我们工作的效率会不断提升。但是电脑、机器人毕竟不是人,在多方面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的方面他们还是有欠缺的,而恰恰是智商和情商缺一不可的结合是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关键。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13

  萨利机长是一名安全飞行42年的老机长,作为一名曾经的战斗机飞行员及民航飞行员,经常花大量的时间研究及复检飞机事故,这也是他为退休后开安全公司来摆脱窘迫的经济压力而做的准备。

  命运很诡秘,在即将退休的时间竟然遇上了双发动机熄灭的事故,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及准备,萨利机长冷静快速决断,最终安全迫降河内,全机155人全部生还,这是一个奇迹。

  虽然如此,萨利机长的做法还是要还原,来探讨是否操作正确。经过现场数据还原,电脑模拟及人员模拟驾驶都显示飞机还有更优的选择,如果成真,萨利机长则是操作失误,就算无人员伤亡事故,萨利机长也被判为重大操作事故,退休金及他在开的安全咨询公司都会垮台。而这些模拟中,唯一没有考虑到的是突发事件中的人性因素,因为在突发事件中,迟疑1秒钟的反应,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事实证明,当加上人为的判断时间后,就算预知后面发生了什么,模拟飞行还是表示萨利机长的当时的决断是正确的,萨利机长获得了他的荣誉,他长期的专注在最后拯救了一飞机的人,也让他达成了最高的荣誉。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14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了解到这是一部灾难片,想必应该跟所有的灾难片一样,着重于描绘灾难的过程。

  但萨利机长不一样,开始看影片时,一直以为这个故事会是以倒叙的形式回忆当时的过程,并在看的开始一直期盼着开始倒叙述说这个惊险的过程。

  然而,并没有。直到看了20多分钟,才发现,这是一部普通的,以正常人思维去展现机长事故后的心理。影片开始回忆了萨利自己成功迫降的部分过程,但是这个没有全面的过程,也让观众认为他可能是错的,把悬念留在了最后。当时第一次回忆的时候,给我的感觉是他很正常的在按照步骤去操作。事实上,这个正常的背后是坚定,是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过人的反应及经验。

  影片的几个看点,我认为除了机长的在迫降最后几分钟的精彩,还有机长和副机长之间的信任,默契。同时空中乘务员努力安抚乘客,表现出来的镇定,确保没有造成慌乱。当然也非常敬畏质疑机长行为的交通部安全局,根据数据不断推敲,寻求真相,找出最正确的解决方案, 正是有这种公正,公平的存在,让人觉得他们也是一群敬业的爱国人。当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时,能够发自内心的敬佩这个曾被质疑的英雄。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因为这次事故凝聚在一起。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15

  《萨利机长》这部影片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就我个人而言,不管到最后结果怎样,萨利机长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靠着自己40多年积累来的经验、过人的胆识和正确的决断换来了全飞机100多人的生命。当然,工作人员正确的引导和乘客们有序的撤离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认为萨利机长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还有其中一段让我很揪心,就是萨利机长边跑步边思考那些细节,明明知道自己尽了最大努力,还要那么难过,况且结果还是好的。也许,通过这个我们应该明白,永远都不要以你个人为单位来怎么怎么样,它在社会和现实面前从来都是不得不妥协的,让我们在各种不成文的条条框框下生活,这虽然确保了社会的井然有序,却也扼杀了我们个人选择生活的权利。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16

  第一次前往上海的宝山万达影院,1号厅屏幕确实够大,影厅比较小,座位略靠前初看电影时少许晃眼有些不适应,不过看久之后还是能够适应的,屏幕的确是足够宽足够高,如果坐在后排观影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回到电影,本片由真实事件改编,剧情有现实事件作为科普依据,不免把记忆中的新闻事件和电影进行穿插和对比,不得不说男主汤姆汉克斯演机长演得相当到位,从刚迫降后的庆幸,到被安全局质疑后深锁的眉头,再到得到家人支持恢复信心,在委员会旁听对自己的调查时自信的回击各种刁难和质疑。

  本片结束后的字幕出现萨利机长本人,真人还真是帅呢!

  向机长致敬!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经验丰富沉着冷静处变不惊的机长才能使得155位机组成员全部获救!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17

  公司组织大家去看了萨利机长这部电影,众所周知,萨利机长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所改编的,2009年1月15日,前美国空军飞行员切斯利。

  萨伦伯格执飞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但在飞机爬升过程中遭到鸟击,导致两侧的发动机同时失效,机长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在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后,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

  随后,不管是媒体还是群众的巨大热忱,其实都可以理解,那是普通人仰望英雄的姿态。但此时,他们心中的英雄其实正经历着巨大的煎熬。

  紧急状态过去,等到神经放松下来之后,涌上心头的便是迟到的恐惧和那些"万一"。万一判断错误,万一飞机失控撞向人口密集的市区,万一水上迫降失败,万一有人因他的选择而丧命……一个又一个的万一让他备受煎熬。

  同时对于坠机事件的原因调查也在进行中,而且调查结果似乎并不利于他。

  调查人员质疑他的判断,并且给出各类数据证证明,当时有更好的选择,而不用冒那么大的风险在河上迫降。

  面对各种不利的数据和实验,萨利却用自己40多年的飞行经验和对自己当时所处情况的清楚了解以及对飞机性能的熟悉来向大家证明:人可以根据自身累计的丰富经验随机应变的处理紧急情况。

  然而那些模拟驾驶的智能系统是在已知的数据中通过计算来得出结果,并不能代表事件发生当时所处环境下的人为操作,

  模拟实验的飞行,他们练习了17次才成功,但紧急情况下是做不到的。事实证明,模拟飞行中缺失的那35秒的反应和决策时间,成为了整个事件的关键。

  萨利机长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毋庸置疑,专业性让他能在当时的状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让他能操纵飞机以正确的方式迫降在河里。职业性让他能够坚持到最后哪怕所有人员都撤离了飞机仍然坚持着检查了一遍客舱。

  萨利机长说:"不是因为我,是因为所有人,我们才活下来"。没有人是完美的,是人都会犯错误,这是人性,尤其当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人性的脆弱更会突出。

  但是萨利机长在事情结束说的一句:"我尽力了",就是对所有旅客和所有关心他以及想要追究他责任的那些调查员最好的回答。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18

  对于我这个坐过200多次飞机的人来说,观看《萨利机长》这样一部表现空中浩劫的电影,相当于又增加了一次飞行体验,感触颇深。这是一次空难史上的伟大奇迹,全片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假大空地拔高机长,意想不到的叙事角度,让一个既知结果的真实事件铺排有序,层层递进,每个人的专业精神,质疑精神,对生命的敬畏,干脆利落的结局处理……总之,印象深刻。

  同时也惊叹老外对事件逼真的还原能力,纤毫毕现的背后是高科技,以及对艺术的守爱。我们只剩下粗制滥造和炒作。更钦佩老外对事件的质疑精神,有质疑才有真相,才有进步!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19

  影片《萨利机长》讲述的是,机长萨利驾驶的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在起飞不久就遭到了群鸟的撞击,导致两架发动机全部熄火。在这危急关头,机长将飞机成功的迫降在了哈德逊河上,飞机上的人员全部生还。但是,事后相关部门对他进行了调查,认为他这个选择是错误的,因为迫降在河上实在太危险了,相关部门一致认为,这架飞机完全可以返回机场或者迫降到附近的另一个机场。

  在听证会上,相关部门称,当时飞机上的各种参数显示,完全可以返回机场。并且他们利用这些参数做了模拟,结果是完全可以成功降落。当时听证会场一片寂静,这时萨利机长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A、这个结果是经过多少次演练之后的;B、是否事先就知道机场的转向;C、有没有考虑当时情况下需要思考的时间。相关人员回答说:这个结果是经过了17次演练之后才得到的,操作员事先知道机场的转向,没有预留思考时间。

  当飞机出现险情时,机长根本没有机会去演练,他需要做的是如何挽救飞机上的全部人员。经过商议,相关部门预留了35秒钟的思考时间,尽管当时机长是用了208秒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应对当时的危情。再次模拟的结果是:两个机场都迫降失败,会造成机毁人亡的结果。会场再次的安静了,片刻之后,掌场响起来了,相关部门肯定了机长当时的操作。

  很多时候我们都太依赖于数据了,好像这堆数据就能给我们准确无误的答案似的。比如我们很多人添加衣服并不是依靠自身的感受,而是依赖于天气预报的气温。我们太过于依赖数据,从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场的实际状况,这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发生了机械故障的飞机,可以说每一秒都在变化,当然是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见机行事,而不是依照数据按部就班的处理。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20

  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2009年1月15日,前美国空军飞行员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执飞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飞往北卡罗来纳州。这架空中客车A320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萨伦伯格确认无法到达任何附近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后在208秒的时间内拯救了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

  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商业客机首次成功地迫降在一条河流上,且机上人员无一伤亡,而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凭借自己的经验、技术和精准的判断,拯救了机上155人的性命,也当之无愧的担得起英雄这一称号。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剖析此影片。

  其一,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萨莉机长》是部很好的危机处理教材,从事件发生到处理仅仅208秒时间,到全部155名乘客24分钟时间在哈德逊河中被救,涉及到机场指挥塔、纽约水陆警察局、河上巡逻队、周围游船、纽约消防局、全美航空公司等很多部门协作,超过1200个第一响应者、7艘载有130个执勤人员等到场营救,启动应急预案和危机处理机制,没有这么多部门联合救助,在严冬冰冷的河水中结果可想而知,换在其它国家,即使能安全降落,但能否全部安全上岸是个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反应快慢、机制、协作、软件硬件等。

  其二,从专业敬业的角度。57岁的老机长萨利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是个专业度、敬业度都很高的典范,驾驶飞机40年,运输上百万人,对职业充满敬畏和热忱,具强烈的责任感,最后一个离开飞机,一直询问被救人员数字,是个职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驾驶员和机长,所以才能娴熟冷静沉着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处理和应对。不仅是技术,还有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

  其三,从英雄主义的角度。什么是英雄?萨利机长给出了答案,真正的英雄不是媒体吹捧出来的,而是一个团队,在灾难来临前,恪尽职守,坚守阵地,勇于承担责任,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保全全部乘客的安全。影片最后,萨利机长说:“不是的,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所有人的,乘客、救援人员、空管人员、轮渡船员、还有警局潜水小队。我们都尽了一份力,这才是我们能够幸存下来的原因。”萨利机长用强有力的结尾给出了回应,平凡尽责即是伟大。

  其四,从人性的角度。当体制和人性发生冲突的时候如何选择,制定制度流程及执行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不能忽视人,制度流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制度流程的目的是工作更有序更高效,把人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而非抑制人束缚人,本末倒置。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以人为本不是句口号。

  《萨利机长》是部难得的好影片,建议大家走进影院用心领悟,除上述几个角度外,还有亲情人性信念,全方位剖析审视理解其精髓,定会有所受益。

  我认为,这部片子最令人思考的地方是在于萨利机长在面对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多方面质疑后,仍能冷静理性面对质疑,用35秒的时间点赢得了208秒成功脱险的载入史册的壮举。精彩的对白:“我有困难区分现实和现在这种鬼状况”“我不喜欢无法控制局面的感觉,我想找回原来的我”“过去40年我载送了百万名乘客,但最后人们却以这208秒来论我的功过!”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21

  我是绝对不允许自己错过到电影院去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的。

  我只是万万没想到,片尾出现的真实生活中的萨利机长和他妻子竟然如此有气质,比扮演他们的汤姆汉克斯和演员妻子更让人眼前一亮。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觉?最近好莱坞的电影有回归表现人类本我的趋势?

  不再只是一味以炮轰烂炸视觉效果来刷新票房的惯用套路。技术只是实现电影方式的表现手段而已,而不是主要目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技术是用来为表现故事服务的,《萨利机长》也好,《深海浩劫》也好,完全不是靠视觉特效来吸引观众的,而是靠故事,人性展现的细腻口碑而传唱。这一点,我好感动。我希望可以坚持。

  本片最启迪我的是,萨利机长不仅仅是在208秒的危急状态下救了全机155人,更自救了两次。第一次,当然是在事故时救全机人的同时救了自己。第二次,是他在被调查中再次自救。

  首先,我们不可以先入为主的认为萨利机长一点错都没有,为何要接受这样不公平的检查?但是本片不是要塑造一个反派或者一个坏人。这样的调查恰恰说明了美国人在处理各种类型事情的严谨和谨慎,这样子的精神才能保证未来出错率的最低化。所以,萨利机长被调查是一件必需要经历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心理压力和冲击也是他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其次,也许全世界都已经往他一边倒了,但是真正最后能救自己的还是自己。当面临对自己的投诉和怀疑时,不可以抱着侥幸的心理,或者被全美国的崇拜冲昏头脑,也不能自暴自弃,更不能怨恨报复。冷静的萨利机长,在面对这样的压力时,他再次选择了自救。他用最积极的态度去为自己找证据,用充足的理由和准备来面对威胁和挑战。

  没有什么偶然性,很多事情都是必然的。比如,面对208秒的危急,萨利机长是用的40年的飞行经验化险为夷。那么,面对下半辈子的事业和生活,他用了48小时为自己找来有理有据的说服证据。这点让我备受启发。

  真正能够帮助自己的还是自己。不能遇到困难和压力就放弃或者埋冤。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就像我昨日抱着可以学到管理项目的心态去听培训,结果后来发现,项目管理最重要的还是人。所以,无论什么事情,最终解决方式没有任何科学,技术,他物能够帮助,还是得靠人,这个人就是自己。

  每个人都会受到来自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面对压力,如果你消极,事情就会按照消极的方式发展;如果你积极,且明白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时,那么事情就会迎向好的方面。

  每次看完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就会多明白一个道理,人总是在慢慢学会长大。谢谢电影。

  《萨利机长》观后感 篇22

  这部影片讲述了2009年发生在美国纽约,被称为"哈德逊河奇迹"的全美航空航班遭鸟击后水上迫降事件。事件的主角,就是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切斯利·萨伦伯格机长,影片中亲切地称呼他为萨利。

  笔者作为一名民航从业人员,尤其有曾在应急救援模块的轮岗经历以及数年指挥协调席位的工作经验,对哈德逊河奇迹的事情经过和业内影响并不陌生。这次美国华纳电影公司将哈德逊河奇迹搬上荧屏,确实让笔者有机会从艺术的角度再次回顾这个奇迹。

  华纳电影公司这次没有走美国大片的老套路,去刻意塑造一个英雄形象,而是用一些平铺直叙的方式。为了表现这位机长的经历,片中不时穿插着萨利年轻时的一些记忆。其中有一段有关他年轻时作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训练时,飞机在空中突发故障的故事。翻阅萨利的生平履历,可以发现这位机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服役于美国空军,并升职为飞行指挥员和飞行教练。本次观影后,笔者有幸与一位同样有空军飞行员经历的领导聊起电影中这个片段,他指出,萨利年轻时驾驶的战斗机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装备于美国空军和海军,这个型号的飞机在超低空有着非常理想的视野。这位领导分析,导演描述萨利的这段经历,或许就是一个精巧的设计,为萨利能在这次不足千米的低空鸟击后的成功迫降提供经验的佐证。

  萨利机长在此次迫降中表现出来的诸多种种,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幕幕犹如连续敲响的钟声回荡在笔者的心中。飞机迫降水面后,萨利到客舱提醒乘客穿上救生衣,亲自指挥疏散;在确保机舱内所有乘客都疏散完毕后,萨利回到驾驶舱穿上那象征机长责任的外套,临撤离时还不忘记带走飞行记录;上岸后萨利多次要求确认是否全体乘客都安全疏散,直至有人告诉他包含旅客和机组在内的155人全部撤离后,坐在医院病房的他才慢慢站起身来,从容地系上领带。

  影片最后,听证会驾驶舱通话录音播放完毕,萨利和他的副驾驶来到会议室的走廊,两个人先后说出那句话"We did our job".它的翻译有很多版本,笔者最喜欢的是这一种——我们恪尽职守!

  回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充斥着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是所有的状况都能够提前预料到。不时扪心自问,当突发状况发生时,我们能否拿出勇担重任的决心,能否表现出使命必达的素质?最终,在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能够对自己,对共同面对的同事,对守护我们的家人,对等待团聚的旅客,真诚的说上一句——我们恪尽职守!

  在践行职责的道路上,我们时刻准备着。

【《萨利机长》观后感】相关文章:

《萨利机长》观后感06-17

《萨利机长》观后感02-01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01-06

电影《萨利机长》观后感01-29

观看《萨利机长》观后感01-29

美国电影《萨利机长》观后感01-29

萨利机长观后感作文参考02-12

电影《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01-29

《萨利机长》观后感4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