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观后感影评
有这样一群人,每日手捧穿梭千百年的文物至宝,内心惊心动魄,外表淡定从容
他们生活的地方 叫故宫
他们的名字 叫文物修复师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观后感影评一
历时三天,我终于把这部电影看完了。
很感动。
这是看完后的第一感觉。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有那么一群人每天都在做那么细致如丝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恍然间,十年,二十年,一辈子就这样在一间房子里度过了。。。。
带着谷歌眼镜修补画作,吃着师傅辈或是清朝更早以前的先人中的杏树结的果实。那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呢?二次创作总会把自己的想法融入进去。当一张张残破不堪的画作,当一个个破损的看不出型的瑟,在他们手下都可以焕然一新。这比韩国整容术更高超,更有成就感。和古人的对话,和几百年前的人在同一件物品上相逢,该是怎么样的一种感动呢?
比起刷新三观的各式各样的文物和高科技的结合。我更感动的是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愿意远离这个喧嚣的事情,在那个静的出奇的地方愿意做这么一件急需要耐心。细心的活。周一骑着自行车路过慈宁宫的时候,在几百年前溥仪也这样做过。如果时光可以重逢,那他们又会说些什么?
在必须一次成功不许失败的工作中,该是做到一种怎么样的极致才可以完美的去修复,去重建呢?
反观自己,有时候连起码的认真都没有。他们这一群人在轻松的环境下就能做到极致。那么我自己是否可以呢?我想是可以的。没有谁是天生就可以那样,也没有谁,一次就可以成功。但是用200%的要求去做100%的事情。我想那是可以的。那是可以做到的。
just do it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观后感影评二
近日,红遍视频的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同名电影,在故宫博物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定档下月16日。因为有纪录片的影响,电影定档消息一出,不少观众在微博纷纷表示会去影院支持。与该电影同日上映的还有张艺谋执导魔幻电影《长城》以及进口大片《侠盗一号:星球大战外传》。昨日,微博知名影评人“影评老大爷暗夜骑士”及李星文接受重庆晚报记者采访,两人都表示出了对该片票房的担忧。
今年初,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上线一个月,点击量接近200万,弹幕数也超过6万条。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将以一种新的视角探寻古老故宫深处,通过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庙堂”与“江湖”的互动,呈现文物医生和他们文物复活术的故事,展示文物修复师的日常生活与修身哲学。与电视纪录片不同的是,电影中将放入很多电视纪录片中没有纳入的素材。此外,电影版的主创阵容也颇为强大,不仅请来作家绿妖参与撰稿,摄影师严明参与摄影,著名音乐人姚谦、歌手陈粒、音乐家黄裕翔也加盟了电影音乐制作。
由于该片上映当日将与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长城》以及《侠盗一号:星球大战外传》对阵,影评人对这类清流影片的票房表示担忧,影评人李星文表示,“我看好片子质量,但不太看好市场,除非之后有大的营销事件出现。”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观后感影评三
还是浏览新闻的时候看到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介绍,后来又看到其他人的推荐,然后在我没剧追的时候想着去瞟两眼。但是看了,哪儿只是瞟两眼的事情啊,三集看完,意犹未尽。纪录片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传家》《旗袍》《舌尖上的中国》《互联网时代》,现在又多了个《我在故宫修文物》。
有人说那是最好的一个职业,工作在中国地价最贵的地方,接触的是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国宝,工作要求是朝九晚五,下午五点一定要下班,不能加班。因为五点以后人的注意力不集中,光线不好。
还有人说它就是故宫的招聘宣传片。看完三集不能忘记的是,钟表组的王师傅修理钟表的时候专注的神情,逛展馆的时候看到自己花费大半年修复的钟表呆呆的在橱窗里不能动的时候的伤心,还有想起自己快要退休不能再修可称为臻品的钟表文物时的落寞。王津师傅带着徒弟去参加钟表届的博览会,一个大叔向王师傅展示他收藏的怀表一直强调自己的表是伊丽莎白女王送给其女儿的礼物时,王师傅那看透世事的笑容。半集纪录片让人看到了一个钟表工匠传承着的中国匠人精神,认真,负责,儒雅,内敛。所以王师傅已经成了很多很多人的男神。
还有 陶瓷组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学霸美女,看她就知道了什么叫胜在气质。她骑着自行车走在故宫院墙里面时,旁白道:上一个这样做的人是溥仪。还有木工组去打杏子,拿着盖过文物的纸去接故宫里面长熟的杏子。故宫院里面的猫,老师傅开过每天必经的七道院墙门给这些野猫喂猫粮,据讲这些猫是宫廷御猫的后代。几百年的时光,一个王朝覆灭了,曾经壁垒森严无比辉煌的宫殿成了人们游玩时候的去处,曾经的贵人现在也不知在何方,一直守着故宫的竟然是这群猫。
书画组的师傅又幽默又乐观又懂得生活,工作闲暇之余还会弹弹吉他。看着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感觉无比自豪,看着自己的徒弟感觉后继有人自己就很幸福。曾经的前辈冯忠莲先生花费十年临摹了《清明上河图》,现在她的那幅《清明上河图》也成了一件国宝。他们看着面前书画的修复痕迹就可以看出上一个修复这幅画的人有什么样品性甚至什么样的相貌,他们在和历史对话。修复曾经的画绢,通过现代的高科技仪器看到了曾经修复过的部分和原画材质明显的区别,师傅开玩笑说,这个匠人把画修成这样,被皇上发现那肯定要砍头的。不知道是百年前的哪个年前的匠人让现在的仪器找出了不认真工作的证据。
看到最后,有一句话,中国是需要这样的匠人精神的。故宫修复技艺的传承一直是师徒制,虽然现在有了正规高校毕业的年轻人但是他们进入故宫以后还是要重复一遍他们的前辈经历过的所有程序与考验。中国的现代教育学过俄国学美国,为了和时代接轨为了发展科技文明,我们总是想找到最好的教育方式。我上过了13年的学,从小到大的老师粗略一算有了五六十位了吧,只讲数学,老师的数目一双手也数不过来了。 想到了电影《师傅》里面的一句话:他学会之后,敬我如敬神。这就是技艺和传承的魅力。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观后感影评四
大地上的天空之城
——
毋庸置疑的,这位于北京市中心、1420年竣工的故宫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从明朝皇帝朱棣开始,明清两代24位皇帝都将紫禁城(故宫别名)作为私人别墅。
故宫沿中心轴线排列,两旁铺展,南北取直,左右对称,按《周礼》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建造,以建筑的渐变、高低起伏组合成一体,气势磅礴、恢弘壮阔。
相传天宫有10000间房,故宫仿天空建造,房子应该是9999间,但实际统计只有8707间。这巍然屹立的“天然”博物馆有藏品168万多件,占全国博物馆文物的42%。去北京故宫:1、是欣赏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2、是观赏陈列于室内、世所罕见的珍贵文物。
2014年,故宫吉祥物“壮壮”“美美”面世。“壮”体现龙的力量,以形容紫禁城这皇家建筑群给人们的震撼感受;“美”展现凤凰的“和美”,象征那无数文物珍品所传达的美学内涵。
跟随影像穿越时空
——
借助摄影艺术的发展,人们并不一定要跑到北京才能一睹故宫的真容了!纪录片《故宫100》就用6分钟小视频把紫禁城拆分成100个空间故事,人们可以从细节入手,见微而知著。
这影像作品以故宫为主题,策划筹备数年,拍摄制作近一年。透过“看得见”的空间,将故宫建筑“看不见”的实用、美学价值全新演绎,为故宫创建了一座超越时空的影像博物馆。
《故宫100》讲述了100座建筑的命运,100个文化意象。在故宫:
倾听,100座传世建筑,谱写恢宏史诗。
看见,100段神秘影像,构筑视觉圣殿。
感受,100个灵动瞬间,化作神奇时刻。
故宫的100张面孔
——
《故宫100》首次展示了许多非开放区,还揭秘宫廷建筑工艺,以及如防火、冷库等细节。为能准确、全面地展现故宫建筑,《故宫100》运用多种视觉艺术表现手法,使落满灰尘的`故宫焕发新魅力。
为了捕捉晨昏不同光影下的紫禁城,又不影响故宫的开放游览,大部分拍摄时间都选在凌晨4点和傍晚6点后。
紫禁城是皇宫、是一座博物院、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故宫100》再现了紫禁城的历史、现状、未来,用100个6分钟的故事讲述神奇的建筑,摄影深入浅出,解读大开大阖。
故宫文物医生
——
建筑如此,那文物又当如何?豆瓣评分高达9 .5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不长,只有三集,每集50多分钟。挑一个下班早晚上就能看完,这纪录片讲的是一群普通又神秘的大师为一场盛事而做的日常工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要举行“90周年院庆大展”,各文物修复部要修缮珍贵文物、送入展览现场展出。消息一出,钟表部、书画部、漆器部、织品部等就忙碌起来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示了每个人修文物时的投入、专注。千百岁的老文物,被他们的手抚触、修复、完善,最后重获青春。镜头下,大师们气定神闲,举重若轻地对价值不菲的文物上下其手。
修文物也修内心
——
修复“天价”文物,所用的耐心是旁人没法猜测的。
龙袍上缂丝,就是老师傅,一天也只能织几寸;修复一座大钟表,师徒两人要用时8个月;漆工割漆一夜得漆8两,而乾隆的御稿箱有120层漆;冯忠莲师傅临摹《清明上河图》,花了10年!
《我在故宫修文物》用年轻人的视角引入老故宫。片中,不仅可以看到水乐钟、屏风、万寿图等稀世珍宝,更可以看到残损的文物在大师们手里焕然新生,老旧的历史再度鲜活起来的过程。
该片调研了5年,不间断纪实拍摄4个月,却剪辑成3集。它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复活”术,展现了修复专家们的内心世界和日常,以及“士农工商”中唯一传承有序的“工”阶层的时代沿革。
“男神”王老师的两个小插曲
——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集就悄无声息地“击中”了观众。王津老师和徒弟花了几个月修好、可以走的钟表却只是安静地呆在玻璃柜里,游客来来往往却没人留意钟表,王师傅叹息了一声“有点心疼”。
时间是流逝的、无言的,可钟表能记录下它。修钟表的人修好了钟表,又把自己一生的时间奉献给了修钟表这件事,他生命流逝的痕迹也被记录到了钟表里,然后被无声地带走。
又一次,王老师到厦门参加一个钟表的展会。会上,一位钟表收藏家拿出了“故宫都没有的怀表”,指着钟表得意地说,“这上面刻着伊丽莎白”,王师傅在一旁笑而不语。但隔着屏幕,我们也能感受到王老师此刻心里笑出了声。
王老师后来说,“每个人对文物的理解都不一样。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我们过去常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不过就是一块石头,但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我们做一件东西就像在做人,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它。”
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
——
“故宫迷”们有福了,有“故宫的招聘广告”之称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将在12月中旬上映。目前公布了6张精美海报,设计师阿海以稀贵文物为背景,缩小的修复师身影镶嵌在文物残损处,寓意“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
纪录片燃起后,修复师们也红了。其中“男神”王津老师还无意中给故宫广告了一番。在今年的故宫招聘上,近2万年轻人投来简历,可故宫的招聘门槛很高,2万应聘者中,只录取了不到80人。
一个青春故宫
——
印象中,“大师”都是白发飘飘、不食人间烟火的方外人士。而在《我在故宫修文物》当中,修复大师们却插科打诨、嬉笑怒骂、打杏逗猫、玩吉他、养鸟种花…亲切自然,一点“大师”的样子都没有。
镜头那边的他们以平视的姿态对话故宫文物、对话我们。我们又透过镜头直视、走近他们真实的生活。同事也感叹着:喜欢这样做一件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生活的人在当下越来越少了!
《故宫100》切开又收拢,在一个个小视频里,窥一斑而见全豹,细节处投射出故宫的全景;有温度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它一反正襟危坐的形象,萌萌哒的大师们认真又可爱,悠远的历史文物被拉近到伸手可触的眼前:一个年轻的故宫。
我们常常叹服日本的职人精神,感慨德国的严谨和敬业,却不曾想到我们的国家里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德艺双馨,收徒授技,用一生守护着故宫这份沉甸甸的文化遗存,辈辈传承、代代年轻。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观后感影评五
第一次听到匠人的说法,是因为齐白石,因为这个精力异常的家伙以前是个木匠。后来工匠精神也不知道是不是从老罗开始,成为创业者的标配。我不在乎输赢,我就是认真。这句至少表达了工匠精神不是个坏习惯,工匠精神只是一个专注的较劲的家伙的工作习惯。
李约瑟在写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时候就是感慨,中国人对于具体技术和技法的专研不可谓不深刻,加工一个木器活,做个瓷器,烧个宣德炉,攒个珠子,都是活到了家,可总是无法形成系统性的科学理论,从而导致后续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压根没咱们啥事。其实对于李约瑟难题的一种解答就是,咱们脑子太变通,对于匠人的尊重和信任严重的不够,社会对匠人群体的边缘化带来了对于技术群益的边缘化,没有技术群体的话语权,技术革命根本无从谈起啦。
分析匠人精神主要难点有两个,一是坚持,二是改进。1 无法坚持,比如作为一个炸油条的,炸一段时间很吃香,于是就面临后续问题了,第一持续每天早起很辛苦,第二这样的的辛苦对应的报酬是否合理。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要从第二点上,在我们传统的社会里定价和收益一方面来源于个人奋斗,但例如卖炭翁的悲哀也常常可见。一个缺少安全感的市场,一个无理蛮横与民夺利的政府,是摧毁一份事业坚持下去的核心障碍。 2 无法改进,还是炸油条的哥们,他炸的不错,卖的不赖,慢慢的往往就是失去的进一步炸的更好的动力,也缺少研发新产品,比如炸煎饺,炸油饼的动力。这个问题的原因还是可以探讨,第一缺少合理的经营思维,这是天生个人智力水平,无法衡量。第二点是关键,缺少正当的自由竞争,如果是有效的开放市场,张三家油条卖的好,买的人多,赚了大钱,李四同样是炸油条的必然坐不住了,这就交替着逼迫两家持续竞争,客观上带来了技术进步。
现在说起匠人精神,我又是乐观又是悲观。
一方面,从需求侧看,我是乐观的。消费升级对于好的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明确了,价廉不在是消费者首要考虑的问题了,物美才是最重要的。精益求精的最好产品,在信息传递成本严重下降的今天,一定会有人买单。只要产品能做到凤毛麟角,其品质定价的能力会无限的扩展,因此匠人精神的投入产出其实是异常划算的,特别是市场上实际真正好的产品并没有那么多,还有的是机会。
一方面,从供给侧看,事实上的匠人精神是需要落实到一个个匠人身上的,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金刚钻不容易,成为一个匠人不是磨嘴皮子,试问身边的朋友几个人能做到呢?都想着发财当老板,干了几天手头的活就觉得自己可以开公司,稍有点成绩,就想着规模化。开两家分店的时候,内心就瞄着上市去,真实的骨子里的技能又有多少斤两呢?当然这一切都是现阶段的国情,一方面每个人都有非常想要创富的心态,急切的满足欲望必然带来相当大的投机心理。一方面市场的不完善,机会的动荡和变迁也确实限制了一个人持续专注,隔壁老王都发财了,你还在家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你的冷板凳?这个现实的心理压力对于很多人来说难以承受。我觉得先别提匠人精神那么高的要求,先从专业化开始就是最重要的了。比如,烧烤的时候用真的羊肉串,口味先不着急。比如,老罗的锤子可以先踏实的解决一些电池发热的问题。比如,便利店的小妹能不能去台湾培训一下,多一些温柔和笑容。专业化从热爱自己的平凡的岗位并获得合理地报酬开始,专业化甚至都还需要好几代人努力呢。
今天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拍的很好,只字不谈所谓的匠人情怀,说的是师徒传承,技艺传承,传统传承,说的是对于平凡工作还依然有一些人带着一份执着。问问自己,平凡人,你热爱你的工作么?你要一直干下去么?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观后感影评】相关文章:
故宫观后感05-03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03-21
电影《我的1919》观后感3篇03-17
《我和我的家乡》电影观后感(10篇)03-05
《我和我的家乡》电影观后感10篇03-05
电影《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6篇)03-01
电影超越观后感03-20
电影搜索观后感03-19
电影观后感【热】03-15
电影《袁隆平》观后感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