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青春派》观后感
摘要:青春的成长就是第一次的恋爱,大千世界的恋爱故事大体是你爱的人爱别人,而爱你的你不爱。
《青春派》观后感(一)
青春是稀里糊涂的,横冲直撞的,口号的,口号的,口号的,经历过高考的青春更是。那时候总懵懂却觉得前路很清晰,那时候总迷茫却觉得有梦想就有无限可能,那时候还是暗恋不敢说出口却再也不会有那样的单纯,那时候高三,残酷,高压,沉闷,却在愣头愣脑的青春面孔中透露着一股子鲜活。这样多美好,可惜没有这样美好的电影,拍过的几部关于高考的青春片,实在不敢恭维。直到《青春派》——这实在不是一个讨巧的片名。
《青春派》之所以成为第一部高考青春的美好影片,完全因为它建立在童话的云端上,尽量少地去描写那些压抑的存在,将更多视角放在了青春的情感上,并且这种情感美好而剔透,完全不像在中国高三所想象的那般,所以,美好出现了。当一种你想象中的美好突然袭击到你,而你潜意识中一直期待这种美好,那么火花就这么倏忽而至。
今天夏天北京很热,全国也很热,青春片也跟着热。我是盼着像《青春派》这样的小成本影片走红的,不仅是因为它这样如童话一样美好,还因为它是中小成本影片的典范。如果走打斗路线,中等成本的电影《激战》应该是一个标本。但小清新的,唯《青春派》。这部片子的档期不咋地,前有狼后有虎,对于中国院线经理而言,没有大明星的《青春派》不会讨他们的喜欢。但我说的正是明星这块。该片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选角成功。虽然秦海璐贡献了这两年她最棒的配角演出,但男一号董子健才是亮点。这个据说是某大牌经纪人公子的90后演员,一出道就风华正茂。客观地说,很不错。无论是那股子青涩劲儿还是生猛的眼神,甚至有时候你都会想,这样的沉稳,像一个93年生的孩子嘛。前途无量。片中的几个女学生选得特别像高三生,很有代入感,而男一号周边的几个小伙伴,则各有性格,很好的调动了观众情绪,让人坠入其中,重回高三。嗯,多美好的高三啊。
青春电影能让人回到自己的青春,那便是最基本的成功了。《青春派》做到了。想起我高三时,跟同学在宿舍说着脏话说着理想,在课间休息时对着走过的女生吹口哨,跟同桌看到喜欢的女孩经过,她的小腿像葱白一样干净,想起那年4月1日逝去的张国荣,想起自己的爱情和友情,眼泪飘洒而至。看之前并没有对这部影片抱多少期待,拭去眼角泪的刹那扭头看了下四周,正有与我一样的动作在想念着各自的青春。
《青春派》观后感(二)
不疯狂,又怎能叫做青春
一样高中三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也是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天,照毕业那天。虽然那时的我们在那天都在为即将逃离高中的苦逼生活而感到高兴时,那段再也回不去的时光也从指缝中悄悄溜走,我不知道对这部电影你们是否能找到共鸣。但我想我找到了,经历何其之像,慢慢的把那份潜藏在记忆深处的那份不舍给成功勾引出来了。
好吧,我承让我今天又要发疯了,望各位同胞不要介意嘎。
青春的弥足珍贵之处就在于它的无畏与敢于尝试,尽管我们都是我们都还在经历着它,课事实上青春早已悄悄溜走,我们现在所剩下的.只有缅怀与不舍。那段高中时光,或许很苦,它记录了那些所有的欢笑与哀愁。代表的是我们那个懵懵懂懂而又无所畏惧的青春,代表了那些所有单纯的表情。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而不像现在,带着虚伪的面具在这个很残酷但又很现实的社会中过着虚与委蛇的生活,别否认你这样做过。也许你还是那个纯洁的自己,但你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都在逐渐的变得虚伪,慢慢的开始适应这个社会。逐渐明白了,小时候一直在纠结究竟是考清华还是考北大的事,这纯粹是想多了。理想依旧丰满,现实依旧那么骨感。现在的理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缅怀青春的工具罢了。
青春因遗憾而美。
高中时我们看着那些明明相爱的人在最后结婚的却不是彼此,当时的我们总是很想不通, 我们以后不会这样做,嘲弄着那些人的不坚定。现在我也想通了,所谓的爱情在现实面前依旧那么脆弱。在现实的观照下,所有人都得死。或许多年以后,自己走上了婚姻的殿堂,而结婚的对象却不是心里住着的那位,也许这很残酷,但也很真实。青春中那些犯二的行为逐渐变得不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大学里,如果表现出高中的行为,你会被别人觉得你幼稚。而为了给别人留下一个成熟稳重的印象,那些犯二行为渐行渐远。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就算想到了。也只是敢在晚上睡觉时在脑海里迅速浮现然后又迅速掐灭,生怕别人知道他来过。
整理下心情,重新上路。
也许你还在为失恋而烦恼,也许还在沉浸在过去中,也许还在为那些小事而耿耿于怀,不想去面对这个社会,但这些都是成长所必经之路。也许多年以后,退下面具后的你还会感到不习惯。人的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在经历了人生中的五分之一时,你也许还想回到过去,也许还会感到遗憾,可惜一切都回不去了,我们现在所改造的是整理下心情,继续上路,学着去承担那些父母所帮我们担起的担子了。他们已经帮我们挑了二十年,现在也到了所该接手的时候了。
故事的结尾是以对班主任的感谢而剧终。这也是我们110班同学所想说的。没有他就没有我们的现在。只可惜当初没有像居然一样当面对他说一声感谢。谢谢你,何老大。。。
《青春派》观后感(三)
拍高考题材的电影不少,但是能做到如此掌控的电影却很少见。
16岁的时候,高考失败,重新复读,觉得这个世界所有东西都在跟自己作对,家长、老师、高考、女友、同学、邻居。而正是在这个复读的一年中,加速了成熟的脚步,复读的不只是高考,而是从青葱到青春的成长。
青春的成长就是不断经历第一次的过程。没有恋爱过,没有告白过,青春的热血会冲破自己的懦弱。但是青春的热血一般伴随的都是头破血流的反省。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总会在你热血的时候给你当头一击棒喝,人难免就又会缩了回去。走一步,退两步,思第三步,哪一段第一次不是这样。
青春的成长总会伴随着亦敌亦友的朋友,他们会跟你争妹子打得头破血流,也会在外敌当前的时候做你最坚强的后盾。他们可能跟你在同一个宿舍,你们没有深交,但当他消失的那一刻,好像又掏空了你生命中的某一种习惯。他们可能外向可能内敛可能单纯可能细腻,但你总能接受各种多样性而又不带成见。
青春的成长就是第一次的恋爱,大千世界的恋爱故事大体是你爱的人爱别人,而爱你的你不爱。这个基本的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是体验了第一次才知道为什么恋爱的魔力让你对不爱你的人专情,而对爱你的傲慢。男主角居然也只有在自己失恋的深渊才能体会父母要离婚的伤感,哪怕他早就知道这是一个局。也就只有在时间和对恋爱新的体验中,才知道应该欣赏爱你的人对你的付出,双宿双飞去了人大。
所以说,青春的成长就是从懵懂到体谅。电影里面,像我们影子的中学生们都像我们曾经一样,老说别人幼稚,而自己干着没有担当的幼稚的事情。而我们接触了社会,知道我们无法保护同伴,知道我们身边看起来跟我们一样人有着不同的身家,知道我们对朋友背负的重担的无知程度,知道我们父母老师所经历的不能言说的痛。知道了这些,很难再幼稚下去。所以,我们体谅、我们担当、我们分担、我们才可能进化成更好的人。
虽然字幕的最后,居然和晓凡都考去了人大,虽然居然懂得了晓凡换发型的原因,虽然看起来居然这一次要紧紧抓住爱自己的那个人的付出,但青春总伴随着来来回回。说不定他会再次放弃爱他的人选择他爱的人。但是,在复读恋爱的这一段旅程,他只是更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想要什么。所以,青春的第一次,总要尝试,不在尝试中失败,哪能从失败中找到成功呢?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青春的故事。很明显,80后90后的青春不是北京胡同家属大院,山西汾阳晃荡迷茫。但对于青春的叛逆,青春的成长,每个重新翻看这一段的人,总会敲击到内心的共鸣。
PS: 秦海璐的老师演技真是神一般的,前面泼辣又幽默,最后说心里话那一段说到动情的地方,忍住眼泪而上嘴唇还一直抽动,真是细腻到家了。
各位中学生主角更是非常抢镜,男主角让人想起当年的夏雨,而李飞的饰演者每一场戏都让电影院充满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