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百年情书字观后感

时间:2022-10-27 07:45:2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百年情书2000字观后感

  摘要:凄美情书 情撼百年 崤岭横云 秋风起,秋月明,秋色宜人;心头紧,心潮涌,心绪难平。秋风拂过,摇落片片黄叶,而在我的心里,也有一片枫叶悄然...

百年情书2000字观后感

  百年情书观后感2000字一

  “意映卿卿如晤……”,还记得上高一的时候,学校发了一本关于学文言文的书,当我独自一人翻阅到《与妻书》时(貌似比较靠后的),便被其中的情感所深深打动。至今我还记得开头的这一句,尽管其他的我都已经忘记。如今看《百年情书》仍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也为他们的那颗赤子之心而由衷敬佩,不禁怀起想年少的我也曾指点江山、壮怀激烈。

  儒家一直恪守着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平的宗旨,我想那大概是天下太平时的一种理念。但如果生逢乱世的话,就只能独善其身了。而天下有识之士更是以救国存亡、民族大义等疾走奔呼,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书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想这才是那一代读书人的真实写照,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慷慨激昂,或者心怀天下,投笔从戎,报效祖国。

  在那个跌宕起伏、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每一位热血青年总是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但他们读书并不像现在的我们那样,只是为了改变自身命运,为了将来能找份好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再终其一生。(何况在这场赌博中我们已经是以惨败落幕。)他们个个肩负道义,以大无畏的精神,前仆后继,恰似救世主一般只为解救天下苍生而来。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想这句话可以表达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声!

  或许曾经的我们也有过理想和抱负,尽管青春有过迷惘和无奈,但当面对那些激荡人心的人和事,我们总是不断地鞭策自己,要成就一番功业,甚至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抑或登临时,不知天高地厚地发出了“一朝剑在手,但使寰宇清”那样豪言壮语。尽管现在我们80后的一代已经渐渐成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各自所学,俨然已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但是我更欣赏我们年少时的狂妄和不羁:目光炯炯地望着远方,时而微笑,时而凝神,手中的笔突然变得力重千钧,仿佛在指挥着千军万马,一副要征服世界的野心。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的`孤傲,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的状态,就像一位豪气干云的大侠遗世独立……

  如今的我们都已经走上社会,当年所有的雄心和壮志都已被这个现实消磨殆尽,曾经耀眼的星辉已然暗淡、被淹没在茫茫的夜空之中。于是我们回到了平庸的世俗生活,每日为生计奔波劳碌。那些热血的青春只能变成回忆珍藏心底,任岁月无声流逝!内心如一汪死水,经不起半点漪沦,再没有那种激情和冲动。但是,我时常梦见那一段青春的峥嵘岁月,那一段只属于我们的青春,我总是无限神往。每当我的记忆的缺口被不自觉地打开——因为那一页是我们无法或缺的故事。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十五州”?

  影片的主题和情感基调很富于感染力,让观影者引起共鸣。其中交织着的儿女之情、手足之情和革命之情,看来不觉令人荡气回肠。看过的人都会为他们唏嘘不已,甚至拘一把同情之泪。在我心潮澎湃的同时,又感到我的心被最柔软的东西触动了,就像在读一首词一样兼具婉约与豪放之韵致,两者相得益彰。豪迈处,气壮山河;情深时,不能自己。终了四顾茫然,“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突然想到了裴多菲,那就到此为止吧,何况夜也深了:

  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两者皆可抛!

  谨以此来祭奠我那段逝去的青春岁月!

  百年情书观后感2000字二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中学时代便在课堂上所学的一篇课文《与妻书》,大学毕业后听的三首台湾流行音乐(齐豫唱的《觉》、童安格唱的《诀别》及李建复唱的《意映卿卿》),再到如今纪念广州起义一百周年的电影《百年情书》,恍如一段交织时空的爱情扑面而来,情缘魂梦相系……

  音乐:交错的爱情对话

  “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今夜我的笔沾满你的情,然而我的肩却负担四万万个情,钟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万万千千……”声音宽厚而凭借着《一千个秋天》、《龙的传人》等一鸣惊人的李建复,深情款款的.从林觉民的角度演绎这份生死之情,既有对于爱妻的苦苦爱恋与不舍,更有对于革命的决心;而童安格创作演唱的《诀别》,则进一步的以林觉民的口吻向爱妻表示那份爱与决心,“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犹记第一次听到这句“不再有泪如你”时,泪水在不知不觉里流洒。

  不过,更加喜欢的是齐豫唱的那首《觉(遥寄林觉民)》,“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齐豫的带有丝丝缕缕忧伤的声音里(印象还很深的是她与潘越云合唱的《回声》专辑),将意映的忧伤化为缕缕的歌声,爱与放手,又心有不甘的追问“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地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作纸上的一个名字”,可惜,成为了天问!

  电影:穿越百年的爱情

  而金舸导演的《百年情书》便是根据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书改编的献礼广州起义100周年的作品,林觉民与意映之间的爱情故事,与林觉民被影响而参加革命,成为影片的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爱情因为战争、动乱、自我牺牲而升华,而牺牲又为爱情添色不少,即使是在梦里遥望,依然低低切切,无悔无怨。

  王柏杰与蒋梦婕这两位年轻演员,尽管说电影演绎还略显生硬,但少男少女之间的那种羞涩的爱与情感被用几个眼神、几句诗词传达出来(新婚不久的那段戏,便想起沈复的《浮生六记》中的“闺中记趣”);而在面对革命时,王柏杰则延续了他在《十月围城》中的演绎方式,固然有着对于生命的不舍(在《百年情书》里不仅是对父亲的不舍还有对于妻子的不舍),但“我的肩却负担四万万个情,钟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万万千千”呢,这也为他在就义前的慷慨陈词埋下了伏笔(不过这段戏有点生硬)。

  而李雪健扮演的林觉民的父亲,则将慈父的爱,表现的很生动也很真真切切,何况也借鉴了王学圻在《十月围城》中的表演。这使得影片里的亲情更加动人。

  “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一复何言……”也想起谭嗣同就义前的这封写给爱妻的信。

  百年情书观后感2000字三

  辛亥革命100周年了,历史风云变幻,起起落落,英雄辈出,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很多,林觉民便是一个传奇。电影《百年情书》讲述的就是林觉民的故事———一个青年的理想、爱情和亲情。

  广州起义失败后,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会审林觉民。林觉民用英语流利作答,慷慨陈词,表现得气宇轩昂。诸人为他的见识震惊,连张鸣岐都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殉国时,林觉民年仅24岁。

  发动起义前,热血青年林觉民、林尹民、林文、冯超骧、方声洞等人彻夜未眠,想及明日便要打响革命起义的枪声,思及家人纷纷写下诀别书,其中有两篇成为传世之作:一封是方声洞的《秉父书》,洋溢着为国尽忠的豪情,和难以为父尽孝的悲痛;还有一封便是林觉民写下的字字泣血的《与妻书》。果然,在激烈残酷的战斗中,这些青年都为革命事业捐躯,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电影中的两封书信《与妻书》、《秉父书》是全片的情感核心,其背后是爱情和亲情与理想的纠葛。

  理想代价:视死如归,杀身成仁

  林觉民们的理想就是发动黄花岗起义,争取民族之独立自由,这已是百年前的革命往事。因为一封饱含柔情与热血的情书,多次被我们提起,以致于写就这封情书的时机---起义前夜常被人淡忘。

  百年前的青年林觉民以及他的战友烈士、志士、仁人,与蝇营狗苟的体制决裂,争民主、争平等、争自由。明知起义意味着死亡,如林觉民所言"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明知黄花岗起义是上断头台,有去无还,但也要义无反顾地迎上去,置生死于度外,杀身成仁。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慷慨赴死,将会穿越历史时空,划破黑暗,给人以振奋和启示。

  对理想的执著,内心热血的澎湃,行动的决绝,是《百年情书》对百年中国青年精神价值的书写。

  关于青年是未来的希望,我们的很多先辈都有过论述,最为知名的当属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超先生是从正面来论述的,如果从反面加以论述,我们能看得更加清楚---少年蠢则国蠢;少年穷则国穷;少年愚昧则国愚昧;少年不独立则国不独立;少年不民主则国不民主……

  《百年情书》中的青年,不过20岁,已有如此为国捐躯之壮志,坦然面对生死,坠作自由之花,他们说的话在今天看来,似乎充满稚嫩,但纯粹而无私。倘若追问,是什么导致了林觉民等众人的思想,不得不提到一场历史运动---"五四运动",不得不提到"五四运动"的根本---启蒙运动,不得不提到启蒙运动的核心---德先生与赛先生,就是今日所言的科学与民主。

  在如此思想环境熏陶下生长的青年,怎能不把独立、自由、民主烙进灵魂深处,这才是《百年情书》所揭示的价值追求,只是我们须得记住,启蒙还未完成,青年的梦想还在路上。所有的理想都值得尊重,所有为理想付出的行动都值得景仰,哪怕已过去百年。

  《禀父书》 以孝顺的名义为国尽忠

  尽管相对于方声洞的激扬文字,历史上林觉民的《秉父书》只有几十个字:“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但显然并不妨碍李雪健饰演的林父去展现强大的气场。

  根据历史材料并借以合理艺术想象的父亲形象,是该片的另一闪光之处。父亲的出现不是简单地树立对立面,增加林觉民参加革命的障碍,而是表现传统文化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父子亲情是何等深厚,父子彼此间的交流具有何等显著的中国特点。

  为国尽忠、为家尽孝,一直是传统文人内心深处无比纠结的两个方向,而表现在林觉民身上就有特殊的意义。这一代人承上启下,血液中有传统的底子和西方思想的因子。电影中看似严格无比的父亲,内心深处实则宽容软弱。

  影片中父子喝酒的镜头安排得极为巧妙,父亲知道儿子即将参加革命,参加战斗,但不愿问起,他心中非常清楚儿子所为有其道理,也知道这个儿子从日本回来后的抱负。儿子也不忍告诉父亲革命之事。于是父子俩说着看似不太着边的话语。

  这个细节很好地解释了传统中国文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愚昧和迂腐,他们对天下与责任的认识实为深入。何况,明知此路意味着死亡,但仍抱着杀身成仁观念的人,林觉民不是第一个,谭嗣同曾经这么干过,以死明志,以死唤醒同辈中人。

  李雪健饰演的父亲一角,为整部电影增加了厚重,接通了传统。林父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爱子心切,主张宽容,自从儿子林觉民科考时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时,他便感到这个儿子日后将会与众不同,于是送林觉民去日本自费留学,才有了后来林觉民的思想觉醒和发动革命起义的决心。父亲的宽容为林觉民的未来留好了伏笔,只是林父肯定没有想到,他的苦心孤诣换来的是儿子的英年早逝,而他却束手无策。李雪健将一个内心痛苦却要表面表现得若无其事的老父亲,演绎得惟妙惟肖。

  有了很好的故事、素材和合适的演员,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一部毫无瑕疵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叙事存在一些问题,在怎么讲述一个好故事方面的创意设计显得有些按部就班。

  而白天革命与晚上爱情亲情的时间轮换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视觉冲击和情感渲染效果,也导致了节奏偏慢。

  复调或者说多线条的电影其实并不难拍,关键在节奏的掌控是否张弛有度,这是我们很多国产电影需要克服的问题。

  百年情书不仅是一部爱情电影,林觉民也不仅仅是一个闹革命的情种。影片在定义一个合格的青年上,很有一番思考,他们往往是东西合并的结合,思想上追求先进,有理想,有激情;行为上继承传统,齐家修身。这曾是五四一代人的写照。

  《与妻书》 以爱情的名义铭记热血

  广为流传的`情书———《与妻书》是影片的情感基调,新红楼中的黛玉扮演者蒋梦婕饰演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典雅、温婉、柔情似水,她与林觉民极富中国古典风韵的浪漫情感弥漫在影片中间。

  交错在讲述林觉民参加起义的同时,林觉民的情感线索表现得细腻感人。影片描绘了林觉民在新婚后与妻子陈意映的爱情故事,以及从一介白面书生到革命骨干的成长历程。

  电影中用充满了东方神韵的画面讲述了一段传统而又热烈的爱情故事,将林觉民与陈意映传统式的相爱相知表现得感人心肺。尽管他们俩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的婚,但两人感情非常深厚,影片中不时展现了二人花前月下的浪漫和温馨,《与妻书》中“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的句子,便是最好的证明。

  借助电影镜头,观众能体会到他们之间那份浓浓的琴瑟之音。这份缘分殊为难得,在传统婚姻制度的框架下,两人由婚姻再坠入爱河,陈意映对丈夫始终支持,未曾有过半点怨言,或许她不能完全理解丈夫的事业,但她并没有横加阻拦,而是始终看着丈夫远行,等待爱人归来。

  战斗场景是刚,那爱情和亲情则是柔。刚柔相结合,革命与爱情叙事交叉展开,互为映衬,这是一种表现革命题材或者说是主旋律题材的新方式。

  百年前的革命青年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相反他们都是凡人,都有七情六欲,也都有家中父老。第一批为理想献身的青年普遍出生于不错的家庭,接受过西方教育,学识层次都很高。

  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已经腻烦了那些虚构出来的假大空形象,唯有真实和表现真实的质朴方式,方能让观众相信,这不是杜撰的故事,这是历史。我认为这是该电影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最大的原因,还原英雄本来的样子,一如我们身边的兄弟。

【百年情书字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百年情书》观后感(精选7篇)04-12

百字令情书02-23

甜蜜情书09-25

经典情书的句子04-18

情书观后感11-17

《情书》观后感11-06

《情书》观后感03-30

经典情书语录06-24

电影情书观后感11-27

情书电影观后感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