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起跑线》观后感

时间:2024-06-27 09:22:2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起跑线》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观后感就是把我们观看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的文章。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起跑线》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起跑线》观后感

  《起跑线》观后感 篇1

  看印度电影《起跑线》,明白一个道理,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这次热映的《起跑线》不同于当年的《三傻大闹宝莱坞》,虽然同样是聚焦于印度的教育问题,可这次的更接近于现实,放到国内播出,更觉得像是反应我们的生活。

  服装店老板巴特拉一家为了能让女儿皮娅进入到精英教育的私立学校读书,可以摆脱命运,赢在起跑线上,不断地努力可以让女儿得到进入私立学校的名额,不惜举家搬迁到富人区,换车、换服装、学会说英语、参加上流社会的聚会等等。

  当这些装富的方法行不通的时候,巴特拉一家想到了装穷,她们假扮穷人,栖身在贫民窟,最后终于拿到了“贫困生”入学名额。

  整部电影都围绕着为了不让女儿输在起跑线而努力,好像只要进入到私立学校,就真的赢在起跑线一样。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的,其实,皮娅的起跑线一早就已经决定了。

  邻居的孩子会因为皮娅不会英语而不跟她玩,邻居会因为巴特拉跳庸俗的舞蹈而瞧不起他,学校会因为皮娅的父母是服装店的老板而觉得她不会有良好的教育。

  也难怪,在上流的圈子里,巴特拉一家突显的那么格格不入。那么,在这部影片中,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中产阶级服装店老板,他的女儿要是想进入私立的精英学校,在他的面前,到底有多少门槛呢?

  1、职业背景是你的第一张名片

  巴特拉一家很有钱,他们可以随便的搬家到别墅区,豪车随手就可以买,可以将各种奢侈品牌穿在身上,自己开的服装店在当地也算是商业大亨了。

  然而这些在上流社会的人眼里,不过是小买卖,所以,他们会因为巴特拉跳街边舞而嘲笑他,会因为他们讲英语而不让孩子跟他们交流玩耍。

  学校更会因为他们的职业,而决定不去录取他们的孩子,因为在学校看来,服装店老板的孩子,没有接受过好的职业。

  这就是上流社会的门槛,也是孩子的第一条起跑线。

  2、教育背景是第二道门槛

  公立学校出来的巴特拉一家,尽管努力的让自己张口闭口就是英语,尽量把自己打扮的壕一点,可是,教育背景让他们的“富人”标签依旧如此格格不入。

  在培训学校,顾问曾一针见血的对他们说,他们来的太晚了,想要进行培训很多家长在怀孕的.时候就开始,而起跑线的竞争,从家长那一代就开始了。

  因为,学校录取孩子,会因为孩子的父母有什么样的学历而决定录不录取。

  3、制定规则的能力是第三道门槛

  影片最后校长的反应是让巴特拉爆发的引导线,若不是校长跟巴特拉的那一番话,巴特拉最后也不会做出为公立贫困学生发声的事情。

  在这部电影中,校长就是制定规则的人,她虽然也是女仆的女儿,但成为私立精英学校的校长后,她忘本了,她忘记了利用自己的职务去帮助那些和自己一样贫穷的孩子,反而利用职务之便牟取暴利,在她的眼里,学校已经不是教育的场所,而是做生意的地方。

  在贫富差距和阶级观念盛行的社会,你是制度的制定者,才能给自己的后代打开方便之门。

  所以,看到最后,你还觉得孩子的起跑线是去精英学校,学的比别人多吗?其实,真的起跑线从家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然而,相比较于让孩子进入到私立精英学校学习作为起跑线,我倒觉得巴特拉所做的表率作用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在贫民窟生活的一个月时间,皮娅跟邻居小孩们玩的时候那种天真的笑容,跟在公园里因为皮娅不说英语而不跟皮娅玩的小孩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只有将孩子放在她喜欢的环境,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环境,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我不否认私立学校的确拥有好的师资力量和环境,但是在公立学校改善的情况下,劳工的孩子也能说英语的公立学校,真的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两样,区别的是这个社会的阶层思想。

  《起跑线》观后感 篇2

  踏着夕阳,和儿子漫步,轻松而惬意。其实之前想象过多年以后儿子长大成人,和他在一起端着酒杯,谈笑风生的场景。而现在这种场景,也是相似的感觉吧,没有传说中父子之间的那种沟,更像是一对忘年交,很期待和儿子可以一直这样陪伴着走下去。

  时间还早,就一起看了一场电影。《起跑线》是一部喜剧电影,轻松欢笑之余也深深地触动到内心深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看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学会了去触摸编剧所要表达的深意。

  一开场,精明的时尚衣服店老板销售衣服,而接近成交的时候被老婆一个电话召回,让人对这个老板有了一个精明却并不视金钱和生意至上的亲近感。

  主人公在面临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的择校问题上大伤脑筋,先是买“学区房”,然后报“补习班”,从孩子到父母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就连面试都提前进行了演练,可是在面试的时候还是被残酷的拒之门外,理由是“作为生意人,不能足够的重视孩子的教育”。在印度,只有有钱人才有资格上私立学校,而就算是你有钱,不会说英语,那也只能算是土豪,不能融入所谓的上流社会,被“学区房”社区的.邻居嘲笑说“你是做生意的,你们的孩子不会说英语没关系,我们的孩子将来是要做大事的……”

  可能是为了体现所谓的公平,学校可以给贫民孩子一些指标,而这些指标是用抽签来决定的,作为有钱人的他们不甘于让孩子在公立学校上学,就住进了贫民区,来装扮贫民,以求得可以在私立学校上学的最后希望。

  一踏进贫民区,善良热情的人们热情迎接,嘘寒问暖、帮忙提包,送上自己亲手做的小吃,而作为有钱人的主人公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了和他们的距离感。导致和贫民区居民的隔阂,而后又因为和一个贫民朋友有着让孩子上私立学校的共同目标,他们熟悉了起来,因为工作人员上门调查,主人公夫妇两个才真正地融入了贫民的生活,真真正正地做了一次贫民。终于,主人公的女儿如愿以偿,走进了私立学校,也是他们无情地剥夺了给予他们很多帮助的贫民的孩子上私立学校的权利。良心不安,主人公花巨资资助了公立学校,使公立学校焕然一新,那些可怜的孩子们有了自己的课桌,英语书等。孩子们欢呼雀跃的同时,那个可怜的贫民爸爸,怀着感激之情登门道谢的时候才知道曾经跟他一起生活过的所谓的贫民其实是一个富豪,也正是这个所谓的贫民剥夺了自己孩子上更好的学校的权利。对于他们来说翻身的唯一机会就是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将来走入上流社会,在这个残酷的真相面前,贫民爸爸的善良再一次体现,当他看到主人公的女儿的时候放弃了揭发他们的想法。

  主人公惭愧至极,主动向校长说明情况,可是同样出身贫苦的校长却因为忘本,因为自己已经成为上流社会中的一员却弃真相于不顾。于是主人公通过学校里一位充满正义感的老师,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让公立学校的贫民孩子们参与了节目的表演,他们用扫帚、用桶,用盆作为道具,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现着自己。这一刻,那些天真无邪,无辜孩子尽情地展现着青春。主人公也在台上道出了实情。可是他的坦白,他的声音,他的呐喊,在那个空旷的大礼堂里显得多么无力,就像那些贫民,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挣扎,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面对他的坦白和呐喊,在坐的家长默默地放下本应要鼓掌的手,因为这样的呐喊会触及他们的利益,硕大的礼堂,唯有主人公的妻子一个人的掌声,在鸦雀无声的大礼堂里回荡……

  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存,生活却有着天壤之别,有些人似乎天生就应该享受最好的社会、教育资源,而有些人只能寄希望于命运的眷顾,他们寄希望那一点点运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就是那一丁点机会或许都有可能备无情地剥夺。在那样的国度里,除了叹息,还能做些什么呢?

【《起跑线》观后感】相关文章:

初恋,爱情的起跑线11-10

起跑线观后感02-06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11-08

起跑线电影观后感05-28

《起跑线》观后感15篇11-04

《起跑线》观后感6篇02-06

让求职简历赢在起跑线上02-20

《起跑线》观后感3篇11-08

戚发轫演讲:不怕输在起跑线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