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红楼梦观后感

时间:2023-09-26 07:00:3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观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观后感

红楼梦观后感1

  一卷线装《红楼梦》怎样读都读不够,心境在变,感受亦不同。每有闲暇,便会捧读两页,或为一句诗词而陶醉,或为一段耐人品味的言辞而痴迷,恍若自己便是置身于大观园中的红颜佳人。

  其中,最令我心疼的莫过于心思细腻的林黛玉。虽然贾母对她宠爱有加,但背井离乡之苦,无父母亲兄依傍之凄,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她,自己仅是个无家可归的孤雁,千层暮雪,踽踽独行,故而她显得比同龄人更为早熟,待人接物总是不敢大意。

  她曾说自己是“草木之人”,七分聪慧中更带三分禅味,佛家所说的六道轮回,即如草木的四时荣枯,亦生亦灭。只是那无言的生命,更加令人怜惜。故而,林黛玉与花做了知音,与竹成了良朋。多少泪抛洒于自叹自怜,多少情倾注在红楼一梦,最终,还是未能寻得自己的幸福,泪干人亦去,令人心痛不已。

  本以为如此灵透的仙姝只应镌刻于书卷,供有缘人细细体悟,未曾想一次无意闲览,竟发现世间果有这般哀艳芊绵,隽永清逸的女子。“比梅花,觉梅花太瘦;比海棠,觉海棠少清。”她本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却因那不平凡的心智而变得绝艳夺目。叶小鸾,得知其名的人无不对她心生爱怜,又深感惋惜。

  小鸾六个月大时便因母亲产后体弱,交于膝下无子的舅母抚养,本应无忧无虑的童年却不能享受到与兄弟姊妹同等的快乐,更有舅舅与舅母的关系并不融洽,家庭氛围紧张,使得天资过人的她幼时便懂得了人情冷暖,世事无常,早熟而善感。

  她不喜舅舅身上的市侩之气和槛外的浮华喧杂,红楼闺阁内,或于清风明月下赋诗填词,或在池塘花荫处引线穿针,与舅母相依为命,日子安静而简约。她的诗词一如她的为人,清幽而恬寂,无妖艳之态,无脂粉之气。几案上,一卷书,一炉香,一盏茶,一禅心,便觉安稳妥帖。梅雨绵绵,她便独坐轩窗,静静听雨,黄昏日暮,她便与烟霞相伴,同清风作别,不惊不扰,与人无尤。

  这天,叶小鸾同舅母一起来到汾阳湖畔,环顾四周,但见水落而岸高,流涸而崖出,地势高旷,秀色可餐,令人心情爽朗,不忍离去。蓦地,湖水一隅,一块棱角分明,苍然俊秀的石块吸引了她的'注意,恍若有种隔世的熟悉,她思前想后,不知在哪里见过,情不自禁地移步前去。

  询问附近的人,亦不知此石是谁人所留,是何来历。她深深地凝望着眼前的石块,眼泪竟不受控制的溢满了眼眶。心里暗叹:想必它昔日定然栖居在那昌盛之地,繁华之所,因年代邈远,才堙没在此,无人问津。抑或开天辟地以来,此石就生于这片水域,而今不过日渐成形,水落而石出。

  若是这块石头因昔日繁华之所被湮没而默默在此,着实令人惋惜。可想而知,当年它的主人定会将其移植在花木隐映处,与池台依倚,水榭相傍,更有歌童舞女在那里流连,文人墨客于那里啸咏,林壑交美,烟霞辉映,一派峥嵘的景象。怎奈现今,所有的美好皆已被岁月的风尘,遗失了下落,再也无法触及。就连颓垣费井、荒涂旧址都无迹可考,唯有一块孤零零的石头颓然的卧于湖侧,不知有几百年了,真是可悲。

  虽然这里,时有流波冲激而奔排,鱼虾在窟穴穿梭游泳,清风吹芦花瑟瑟,寒宵唳征雁嘹嘹,轻烟白露,蒹葭无际,钓艇渔帆吹横笛而出没,萍钿荇带,杂黛螺萦覆其间,使石块可以存在于天地之间,却也只能同湖水一起被人无止境的忽视冷落,或生或殆,好生荒凉。

  叶小鸾轻轻拭去脸上的泪痕,心情无比沉重,恍若自己便是石块旁边的一株草木,与之相依多年,深谙其悲苦。最令她忧郁的莫如发现了此石,却无能将其妥帖安置,给它一处不会埋没其材的栖息之地。

  正在嗟叹之际,叶小鸾似想到了什么,眼眸中复现出神采。若是此石一旦被有缘人发现,罗之于庭,垒之为山,荫之以茂树,披之以苍苔,不是又能重见天日了吗?

  那时,依然会有璀璨的红英点缀其间,芬芳的素蕊萦绕其侧,翠微缭绕于其巅,飞花飘洒于其岩。若是被人置于楹槛之间,它便可以同高台上的归云相送,若是被人置于轩窗之处,它便可以照遐景而沐清风,亦使往来其间的游者观之而忘返。

  终于,她长叹一声,不再暗自洒泪。虽然石块现今被埋没于层波之间,但若是遇到慧眼识珠者,定然会有出头之日,只要水不落,潮不涸。她又深深地看了良久,因舅母在旁不停地催促,方才作罢。也许,她真得与此石有过一段缘分,依稀记得——叫做前生。

  离去后,叶小鸾对此石一直念念不忘,常会静坐一隅,翻阅那日写下的一篇《汾湖石记》,恍惚中,自己就在波浪间,与之素心相对,然而,抬眼望去才发觉,深深庭院里,除了斑驳的记忆,便是空芜的月光。

  无人知道她素日为何会不厌其烦的临摹《洛神赋》,她是羡慕极了曹植笔下的洛神啊,因为那美丽的洛神可以涉水凌波,去到她所不能至的地方。更无人想到,待嫁前五日,亭亭玉立的叶小鸾会翩然逝去,如羽化而登仙。

  其母痛失爱子,回忆其临终之前的情景,道“临终略无昏迷之色,星眸炯炯,念佛之声,明朗清彻,须臾而逝”,因此事发生的突兀,其母一直无法接受爱女死去的事实,日夜盼望女儿能够魂兮归来,死而复生,遂等到第七日才将她入殓。

  也许,她的芳魂早已化作了汾湖石边的一株花木,与之安然相伴,一同承受四季轮回,红尘迭变。生死因果各有命数,有时,死亡亦是重生。云水溟濛处,我仿佛看到了那处相互依持的灵透石木,“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绿波”,只一眼,便不能相忘。

红楼梦观后感2

  新版红楼梦观后感

  新版红楼梦,又称“青楼梦”;又戏称“红雷梦”。

  红楼梦小说拥有一个粉丝群体,叫“红学家”。这是中国所有名著中唯一因书成“家”的。

  前几天看世界杯,趁空看了看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以下简称新红)。看了四集,秦可卿之死,贾瑞戏熙凤等。其余的不看了,一则看电视剧本来就看得少;二则没有什么吸引人之处。看了四集就写点感受,容易遭人唾弃,也顾不得了。

  总体感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糟,但也没有感到特别好。这和张纪中老先生的戏观感不同,张老先生的戏可以概括为:想像中很糟,看了一点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想象力还不够好;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

  我也参照了87版王扶林导演的《红楼梦》,这部戏的主演主要是邓婕-王熙凤;欧阳奋强-贾宝玉;张莉-薛宝钗;陈晓旭-林黛玉;袁枚-袭人等。

  一、场景和画面

  新红的场景布置的挺漂亮,对于建筑的布局、周围的风景、以及场面布置和道具选择都别具匠心。我注意到整个场景选择的颜色都偏红、偏暗。

  偏红自然显得富丽,但一味用红色则俗,没办法,古代家具都喜欢大红大艳,方显气派。其实红楼梦的原本里面,对家居布置的描写还是比较写实的,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时候,就看见王熙凤住处: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这像哪里?有点像乔家大院里面的场景,这才是深宅大户。红楼梦中对贾政的居室布置就描写的很详细,贾政住处“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一溜子半旧等字眼也出现了。我个人觉得,对红楼梦这样耳熟能详的场景布置,关键是要写实,最近唯美派场景的电视剧有好几部,如仙剑奇侠传、胡歌林依晨版的射雕英雄传等,新红也算一部了。这本也无可厚非,王扶林87版(欧阳奋强和陈晓旭版)红楼梦在拍的时候,没什么钱,一切都以节省为主,但对场景的塑造虽然没有那么富丽,有点类似江南的园林,也很吸引人,毕竟那个时代还是俭省为主,老百姓家也不富裕,现在的年轻一代都注重感觉,可以说各有千秋。

  但这偏暗,就有点阴森森的。秦可卿的卧房,我就基本上看不清周围的场景。整个卧室在原著里面描写的像公主的卧房,在明清时期,宫廷和大户人家的家里在夜里的确是阴森森的,因为那时候的照明设施不像现在这样,都是景观照明。那时候没有。红楼梦最终的大结局的确是一个悲剧,忽剌剌如大厦将倾,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很多人觉得新红拍得像聊斋,我觉得导演对这个阴森森的环境的选用倒是很贴合红楼梦的剧情。同样,在一些场景应该是欢快、明亮或者素雅、洁净的,按照我对新红的.观察,导演应该这方面理解不会有太大偏差。但令人奇怪的是,新红的场景里面大量运用了现代的灯具照明点缀,如元妃省亲的时候,对大观园有个特写,那花园里面小径两旁的照明系统,非常现代,有点像宁波月湖小路旁边的景观灯。

  新红的建筑布局和风格,我没有见过类似的,但基调基本上以富丽堂皇、豪门大宅的思路为主,这应该是按现代人的思维做的布景。

  至于背景音乐,好像是戏曲,没注意听。网上说是昆曲。

  就场景和画面,唯美,不够写实。

  二、情节和台词

  新红剧组说严格忠于原著,里面的古典元素也运用了很多,包括前面的字幕。我注意序幕中打的著作介绍写的是曹雪芹原著,无名氏续,高鹗改编的字样,说明制片也采纳了目前红学的一些研究结论。但现在全本的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可看性弱了很多,后四十回的曹雪芹的判词做了很多曲解,对原本中的一些隐晦的字词做了很大感动,完全偏离了原意。新红情节我感觉是完全忠于一百二十回曹高通行版,连台词都是原文搬来,很多注音也是完全采用古文读法(如贾宝玉读“绿玉”就读成“陆玉”的音)。这文言文的台词,如果没有字幕,很多观众都听不大懂,我的家人在看的时候就说听不大懂,我是刚刚又读了一遍红楼梦甲戌本,大部分能理解。剧中还用了旁白的方式,小妹边打麻将边说是第三方叙述(霎那间,雷声大作),旁白太罗嗦,把很多情节用旁白的方式给表达出来,有好处,也有不好处。好处就是对于观众通解全剧有好处,省却了了解剧情的时间,情节理解上不会有太大的跳跃;不好处是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一些明显的地方也要解说一下,有点画蛇添足。网上有评论说像CCTV-10里面的探索发现,如果让任志宏来配音,就差一个LOG了。这话同感。

红楼梦观后感3

  依稀记得,87版中最悲的一段莫过于黛玉葬花了,新版中,黛玉葬花不过是利用花絮、宝玉深情的眼神、黛玉悲伤的表情来给人一个悲的信号。真正能让人悲的却是黛玉香消玉殒的一瞬,凉风吹着青纱帐狂乱的舞着,一缕暗暗的光打在青纱账吹起时露出的黛玉齐整、毫无血色的脸上、晶莹剔透的面容白得象是要融化了一般。虚弱的眼睛似睁似闭着,青纱帐更比先前要舞得凌厉些,黛玉在似有似无的鼓乐声中,用足气力对着上空弱弱的说了最后一句:“宝玉,你好…好……”,最终含泪死去!贴身丫环紫鹃褪去黛玉的衣衫,雪白如脂的肌肤用青纱掩着,仍挂着泪痕的脸在凌乱的发暨中显得格外苍白,裸露着的一只胳膊如玉带般无力的搭在床沿下……青纱帐渐渐不再舞动,花絮在暗角的一束光中飘飞……低低的吟唱声让人不觉潸然落泪。

  我想,我此刻是能体会黛玉的悲了吧,父母早逝、寄住外婆家,生来多病,本想着与宝玉结成连理,却因无父母为她主持,最终含憾而终。一直以来,世人把黛玉想象成“好哭鬼”“多愁善感”的代言人,殊不知,在那样一个名门望族内生存,父母早逝、对其他姐妹兄弟体会家庭温暖的同时,自己却只有羡慕、悲痛的份儿。再者,黛玉生来多病,从小与宝玉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渐渐大些,就算心中有意,却无人替她提及,又急又怕,急,宝玉渐大,家里开始为他张罗婚事;怕,外婆、舅母为她择一婿,从此远嫁他方,无依无靠、受人欺凌,却无人可知。另外,黛玉体弱多病,又并不是贾家直系子女,吃、注行、药等都依赖贾家,自然感觉不大方便,时间一长,便自卑起来。几种原因加在一起,免不了忧郁重重。

  剧中金玉良缘一段,无非是宝钗单恋宝玉,宝钗本身得贾家上下的喜欢,加之宝玉的玉石丢失、身染恶疾,贾家为其冲喜,立即选定宝钗为媳,却怕宝玉深恋黛玉,不肯应允,就以宝玉娶黛玉为幌子,骗宝玉娶了宝钗,正在宝钗、宝玉嫁娶之时,黛玉含恨而终。

  此次骗婚,虽说宝钗有过异意,却因她本身对宝玉情有独衷,宁愿在大婚当天,心怀委屈的听着宝玉一味叫着“林妹妹”,她也甘愿促成了此事。

  老太太平日无不人前人后的疼宝玉、黛玉,把他们看成金童玉女一般,可到了关键时刻,却全然不顾二人的感情,只挑了所有人都喜欢的精明能干、大方懂事的宝钗。疼爱却都成了虚话。

  更可气的是,黛玉弥留之际,除了宝玉好心的大嫂和紫鹃守在床前,连黛玉贴身丫头之一的雪雁也被传去假作宝钗陪嫁丫头以取信宝玉。我想看到这一段,无人不为贾家的做法感到可恨,为黛玉感到冤屈吧,临死前,却独独用个虚名和宝玉拜了堂、成了亲、成全了他人。

  一、叹挥霍无度终须败。我想,在那样根深似海的豪门中,若不是因为贾家声势浩荡、挥金无度,各家也不会投奔贾家而来,贾家也不会从最初的奢华富贵走向最终的潦倒落魄。只叹细水长流才是长久之计!

  二、叹旧社会的`婚嫁模式祸害了多少无辜女性。先是黛玉和迎春,若不是有父母作主的婚嫁制度,黛玉可光明正大的和宝玉喜结连理;宝钗也不会因此骗嫁与宝玉,守得寂寞过一辈子;迎春更不会被父母硬生生送入虎穴,折磨至死。再者,袭人、平儿也不会因旧社会的丫头陪房,赠与两位少爷,耽误一生的青春。

  三、叹处理好婆媳关系成为巩固婚姻的一大要素。宝钗、王熙凤就是例子,若宝钗在初到贾家时,与姑娘、老太太、太太都不相往来或是不逐个上门示好,人前人后不懂眼色行事,我想贾家必然不会同意金玉良缘之事,更不会在婚后,宝玉冷落宝钗的情况下,太太们还帮衬着宝钗,使得最终宝钗心愿达成,和宝玉重修旧好。王熙凤若不是嘴甜如蜜、见色行事、哄得太太、老太太疼爱万千,想必贾琏早就将她休之而后快了吧。由此可见,婆媳关系的好与坏直接关乎婚姻关系。

  四、叹世上竟有痴情种。该剧唯独可慰之处,就是宝玉终以熏玉消弥,希望付诸东流而遁入空门,从此反驳了世人“宝玉实为多情种”的评判,为那三角关系划上了悲剧的句号。

  五、叹难得还有忠诚人。先是鸳鸯——老太太的贴身丫头,在老太太出殡前,自行了断,为老太太做了陪葬魂。再是紫鹃——熏玉的贴身丫头,在熏玉去世后,遁入空门,吃斋念佛。最后是袭人——宝玉的贴身丫头,宝玉入空门后,袭人下定了死的决心,终因不愿辜负贾府太太、家中哥嫂而听而任之的嫁了人了却残生。

  看完新版(红楼梦),心中不免感叹万千,纠正了心里很多幼年时的观点,除去华丽的衣装、佩饰、景物,故事情节却同样令人流连忘返。也赞李少红导演的煞费苦心,把此剧拍成一部可以当做电影来看的电视剧。特随笔写下观后感,以作纪念!

红楼梦观后感4

  20xx年9月7日晚,跟组长偷了半小时去梅兰芳大剧院观看由邵天帅姐姐、翁佳慧的昆曲《红楼梦》的演出,昆曲·红楼梦(上)观后感。最近和邵天帅姐姐也经常在微博上聊天,也是想见见姐姐本人又是怎样的光彩照人呢?

  当我匆匆赶到时,6点30分还未到,演出7点30分正式开始,一见时间还早便兴趣足足的在剧场的大厅里游览着,打量着这家以著名京昆大师梅兰芳命名的大剧院,想透过整个环境的布置去看透时间的浮沉,去追寻那段沧桑的曾经。

  整座梅兰芳大剧院应该有五层楼,而我所购买的戏票是在第三层楼。一楼大厅有昆曲《红楼梦》的演出宣传海报和最近要上演的京剧海报,靠近一楼的主剧场大门附近有一座梅兰芳大师的手拿折扇的塑像。随着时间渐渐的推进,大厅里的观众开始增多,我来到电梯处,发现这座电梯是全透明的可以随着电梯的上升看到电梯外面的景色,随着电梯的缓缓上升,看着远处穿梭的车水马龙带给我的又有了别样的震撼,也一下子沉醉在了这座古老的城市,古朴洋溢的曲韵与现代都市的时尚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融入到了一起。

  三楼的大厅里处处便是书法,有苍劲的笔力的刚雄,有小楷的飘逸纵横,有草书的狂放不羁,都透洒着原作者别样的阅历与对人生的认知,似乎与这座大剧院与这里上演的故事一起营造出了一种氛围,令人垂思。随着演出的钟声响起,我也有序的入场了,坐在观众席上静候演出的开始。

  整部《昆曲·红楼梦》分为上下半场,一个晚上一场,今晚上演上半场。上半场主要分为:通灵入世、宝黛初见、儿女口角、凤姐弄权、宝黛共读、宝玉题咏、承笞赠帕、宴饮豪奢、元妃省亲这九场来讲述故事,演员们的演出都各有各的特色,从上半场的故事架构上看比起越剧版、黄梅戏版的而言更接近原著的故事架构,但也势必造成了演出时间太长,再从7点30分开始正式演出,再到结束晚上10点20分结束,也给路途较远的`戏迷带来不便,惟有尽早离场。

  言归正传,在上半场的九场戏中,整部故事给我感觉重心不稳,基本上呈现了均力的情况,只是通过上场的主要演员来让观众分辨主次,观赏起来容易带来疲倦感,像序幕《通灵入世》虽已较为简短,但是个人认为可以再短些,点出顽石入世的原因即可;《宝黛初见》一章中又有着越剧版《红楼梦》经典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影子,若与之相比略显不足,独立于这部剧中也算的上是佳作;翁佳慧的贾宝玉、朱冰贞的林黛玉也到有几分神韵暗藏其中,随着相见时的情思缓缓洒透,特别是在下面的《儿女口角》中进一步展现人物的性格,随后出场的邵天帅饰演的薛宝钗随着脚步的轻摇步入观众眼中,倒有了小说中所赞誉的断机德,每一步的迈出必须有的是大家闺秀的大气;魏春荣所饰演的王熙凤真所谓入木三分,一分猾,一分狠,一分毒,观后感《昆曲·红楼梦(上)观后感》。上半场最与以往不同的出彩点在宝玉逗金钏这一段,在原著中并未出现宝玉求情这一段,而改编时加入了这一段,我不知道这一段的加入对整部剧情会产生怎样的巨大变化,但是这一段的加入加深了贾宝玉“逆子”的形象,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一得间必有一失,令人难以琢磨出改编者的意图,只不过这么一改让观众容易了解贾宝玉性格中的叛逆而已,也集中体现了昆曲中贾宝玉的看破红尘是因为叛逆的性格占了很大一部分;《承笞赠帕》中,可能因为几日来太累了并没有认真去看,不做评述,不过饰演贾环的演员似乎显得偏大,不符原著,说话有京腔味,让我不喜欢;在《宴饮豪奢》一章中,我听了刘姥姥的一嗓子,怎么又是京腔的味儿,令我十分不解起其因;《元妃省亲》一章中,除了奢华大气,整个剧情平平,没有遗憾也没有意外的惊喜。

  从上半场的剧情上看,整个故事透洒了一分分昆曲的奢华与缠绵的质感的美丽,对于我这个不懂戏的人而言,只是感觉《宝黛初见》的那一段音乐似乎就是这部戏的灵魂,听多了也就不美了。贾宝玉的“叛逆”、林黛玉的柔美、薛宝钗的大气,王熙凤的猾毒狠、贾政的专制留给我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提一下王英会老师虽说是唱梆子的,但是在去年的黄梅戏舞台剧《严凤英》中他也在里面饰演了重要角色,今年昆曲《红楼梦》他又饰演了贾政,不得不让人佩服,而且王英会老师唱什么像什么,这点就更让人敬佩了。闲话不说了,下篇博文介绍我对下半场的观后感。

红楼梦观后感5

  黛玉“问天”,为何人生如此不随人愿,人生好像一场幻影,《红楼梦》观后感。不只是黛玉,《红楼梦》中其他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也都浓缩在这大观园中。蕉下客从大观园的南门走进,最先看到的院落便是秋爽斋。在《红楼梦》中对于秋爽斋的外景并没有详细的描述,只提到院中种植有芭蕉和梧桐,正是由于探春对院中芭蕉树的喜爱,因此探春才得此“蕉下客”的雅号,院中还有月夜听雨的意境,这组建筑中有一较大的厅堂,名“晓翠堂”,晓翠堂四面出廊,流角飞檐,临沁芳溪。当真正走进秋爽斋时,便看到东南方土山上有八角亭一座,此八角亭是园内制高点之一。秋爽斋中有三间房子之间是没有隔断的,具有闲云野鹤般的风格。其屋内所布置的陈设十分典雅,虽华丽,但却不失大气,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突出了一个“大”字。所有院中豪华雅致的景致也凸显出了主人的性格,探春是个有远见、有抱负、有作为的女子,她敢说敢为、办事练达。这一点从凤姐生病期间,整个大观园的所有事务都由探春一人掌管,并掌管得井井有条便可看出。稻香老农稻香村坐落在大观园的东南方,外面编就两溜青篱;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俨然是一派“竹篱茅舍”的农家风光。从稻香村的整体设计,很容易就可以推测出这里的主人清心寡欲、自甘寂寞的性情。此处的主人正是李纨,《红楼梦》中描写到,李纨出身金陵名宦,性格平和娴淑,嫁与贾珠,很早即守寡,她“居家处膏梁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处处陪伴小姑子等读而已”。因此她的经历和性格都决定了她所居住的稻香村的格调是如此的简单、质朴。

  蘅芜君说到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时,就不得不提一个关键的人物,那就是宝钗,宝钗的住所就坐落在大观园的东北角。《红楼梦》中在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的时候,通过众人的目光,描绘了一个“琼洞”。“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衾褥也十分朴素,观后感《《红楼梦》观后感》。”从书中的描写和亲身在蘅芜苑走一遭后使人充分地感受到蘅芜苑的整体氛围就是一种淡、冷、凄。走进她的闺房,根本感觉不到这是一个女孩子的房间,房间内竟然看不到一件普通女孩子喜好的物品,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这可能跟宝钗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在容宁二府中,每个人都认为宝钗是个慈善亲厚、富有同情心的人,但是她在金钏儿屈死后,竟然连一滴眼泪都没掉,却开脱了王夫人一颗歉疚的心。通过书中的描写和宝钗屋内的陈设都体现出宝钗的冷漠。她不仅人冷,而且心也冷。富贵闲人《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宝玉的住所怡红院坐落在大观园的西北方。

  《红楼梦》中描写的怡红院是:“院外粉墙环护,绿柳周垂,三间垂花门楼,四面抄手游廊……花园锦簇,剔玲珑,后院满架蔷薇,一带水池。”透过文字的描述,就会使人联想到怡红院到处都是花,特别是文中提到的“满架蔷薇”,蔷薇是一种类似牡丹的花朵,但地位与牡丹比较相去甚远,因是扶架而生,在堪舆中是“风流是非”的象征;而“绿柳周垂”,亦比喻美女林立,就这种风水布局造就了宝玉的多情。看过了怡红院院子里的景致,再走进屋内一看究竟。《红楼梦》中描写的房间里的摆设也非常讲究,有书、剑、琴、鼎、字画、笔砚、盆景等等,显得花团锦簇,剔透玲珑。在刘姥姥醉卧大观园那回曾经提到过的《仕女图》和刘姥姥照的西洋镜,这两件物品现在仍然摆放在怡红院的屋内。站在这像极了小姐闺房的怡红院中,可以感受到宝玉乐于与女子为知音的叛逆性格,也正是由于宝玉生活在女人堆里,他懂得了应该尊重女性、平等地对待女性,宝玉完全看透了官场的世俗和丑陋,他没有等级的观念,向往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潇湘妃子出了怡红院没走几步便是林妹妹的潇湘馆了。潇湘馆的景致和其他各院的景致完全不同,一走进潇湘馆便可以看到满院的竹子。林妹妹在《葬花辞》中有一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些竹子体现了林妹妹孤高自诩、多愁善感的性格。林妹妹屋内的陈设大多也采用竹制品,整个房间的`风格就显得比较清幽、清雅。站在潇湘馆院子里的石桌旁,仿佛感觉到林妹妹静静地坐在那儿,或轻轻地吟诗作对,或默默地哭泣;也仿佛听到了宝玉不知又是什么地方惹恼了柔弱的林妹妹,正在那儿喋喋地赔不是的声音;也仿佛感觉到林妹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当她听到宝玉和宝钗结婚的锣鼓奏响的时候,绝望地烧掉所有宝玉给她的书信后,死去时的伤心欲绝。这就是可怜的潇湘妃子短暂的一生,她带着遗憾离开了潇湘馆,离开了宝玉,离开了大观园。当游览过所有大观园内的院落后,最后停留在潇湘馆时,便会从心底既佩服这个充满才气的弱女子,又为她感到惋惜。

  北京大观园是京城一处极富特色的古典园林。在占地13公顷的范围内,40余处亭台楼阁、佛庵庭院配以山形水系、繁花名木、鹤鸣鹿啼,宛若人间仙境。红学界认为它实现了《红楼梦》的梦外梦,展示了红楼文化;建筑学认为它把红楼学术、古典建筑、传统造园艺术三术融为一体;文学家认为它创造了影视置景和园林建设相结合的新模式;园林界认为它给中国园林界增加了“名著园”的新内容;文物界认为它造就了潜在的文化遗产,是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也是百年后的真文物。

红楼梦观后感6

  读罢《红楼梦》,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玉和黛玉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他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而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宠妃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挺美好的。

【红楼梦观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观后感05-15

红楼梦观后感07-08

《红楼梦》观后感07-12

红楼梦观后感11篇10-09

红楼梦观后感15篇12-21

《红楼梦》观后感10篇12-05

红楼梦87年观后感11-22

红楼梦观后感13篇11-01

红楼梦观后感2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