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时间:2022-11-04 08:27:5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5篇)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

  当你走进肖申克,你不知道在你身边将会发生什么,你不知道你的过去和将来,你将忘记你曾经的梦想,你只知道悔恨。生命也许就在这里一天天衰退,梦想在这里一天天流失。这就是肖申克带给人的感觉。生命仿佛在这里停止,时间仿佛消失掉。你会忘记你什么时候走进来的,你也会忘记曾经美丽的梦。漫长的人生,绚丽的梦想,一瞬间不复存在。

  没有任何辩驳的自由,巧舌如簧的检察长把安迪的生命交给了肖申克漫长的岁月。被冤枉的银行家不会甘于命运,然而肖申克并非福地,第一天晚上就有人被活活打死了。"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监狱长的训词非常露骨,他的意思无非是"在这里,你们没有自由,必须无条件地做任何事,不要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那是属于上帝的",于是,一场关于尊严和人性的斗争就此开场,不过在这场斗争中,救赎主不是上帝。

  不管是谁,剧中的老布也好,瑞德也罢,包括安迪在内。再走近肖申克的那一刻,都不会把自己和这座无情的监狱扯上关系,也许想过有一天会从这儿出去,不知道明天怎样,但知道自己该怎么生活。可是,一年,两年,三年……在不知不觉中,“肖申克”磨去了人的棱角,也磨灭了曾经的梦想,“肖申克”不再可怕,在这儿的人生不再那么厌倦。“肖申克”开始慢慢变的熟悉,慢慢地对它产生依赖。用瑞德的话说:“起先你也许厌恶他,后来也许会喜欢他,在后来你也许会离不开他,这就叫体制化。”听着有一种心酸,也有一种无奈。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悲伤。那时老布已经不在,这句话虽说的是老布,但又像说我们每个人。悲凉吗?又有一种悲哀。不知不觉中“肖申克”总在改变着什么。写到这里,突然怀念那不知天高地后的日子,无所畏惧,我所畏惧,因为不知道而不怕着,因为不懂得而爱着温暖着感动着。世界是辽阔的,舞台是属于自己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为了梦想而构筑的。一年,两年,三年……在不知不觉中,时间磨去了身上的棱角,也一天天磨尽了那不屈的精神。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会讨厌这样的自己,没有追求,不知上进,也许会厌恶这样的生活,寂寥而没有活力。但随着时间的流失,你会适应这种生活,也习惯这样的自己。也许真的有一天,回到生命的最初,那种久违的陌生会让人无所适从。突然会怀念曾经憎恶的日子,突然想回归那种生活。就像老布不愿离开“肖申克”,就像老布离开后怀念“肖申克”一样,因为无措而选择上帝一样。悲哀吗?只有每个故事的主人公知道。

  在“肖申克”中也存在着成功与失败,在这里最优秀的莫过于安迪,他让犯人开始了一种新的健康的生活。安迪是注定要和的暴力制度对抗的,他带来了希望。这种希望,在于对恶势力(三姐妹)坚决的反抗,在于不失生活情趣的雕刻,在于不畏凶险为大家赢得那坐牢以来唯一一次由海利请客的啤酒,在于他当着监狱长的面播放大家从未听过的美妙音乐,在于他执着地带领大家修建全英格兰州最好的监狱图书室,在于他二十年来孜孜不倦地挖地洞逃生。通过他个人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来自于瑞德。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安迪和他的约定,瑞德是否会和老布一样,因为被长期地制度化了而无法适应社会,最终只能在长期的压迫之后在自由社会"到此一游",缘于这个约定,瑞德坚持了下来,找到了他坚持"希望"的终点。

  安迪给瑞德的信中说;“希望是件好东西,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是不会流失的。”我不知道瑞德看到这句话时是什么感受。我只知道对我影响很深,它给我一种生命的冲力,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仿佛在黑暗中透过来的一束光,又仿佛在茫茫的海上遇到了知音。那种感觉,我想只有陷入黑暗的人可以理解,那种感情,只有久违阳光的人可以理解。希望,有时只是一种微妙的东西,虚无而真实的存在,微弱但却温暖,也许照亮不了前面的路,但却能温暖人的一段路程。有温暖已经足够,至少它给我们向前的勇气。给了我们梦的幻想,像一个影子,也像启明星。

  希望这东西很难说,有时选择也一样。安迪的苦难,也是每个人的苦难,安迪只是我们的一个缩影。跨过去就是幸福,跨不过去就是痛苦。安迪跨过去了,他获得了幸福,老布没跨过去,最终在痛苦中选择了上帝。生活中也一样,很多时候都被成长路上的石头绊倒,都被路旁的荆棘刺伤,勇敢者向前,怯弱者退缩。勇敢的人最终获得了成功,怯弱者躲在失败里叹息。成功和失败有时只是一步之差。一步一切都将改写。我想也许每个人都不能像安迪一样成功,但至少应该向他学习。想起食指的诗,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生命短暂,也许千年的等待,才换来今生的一次绽放,我们都要好好的生活,像安迪学习,生命不屈,救赎灵魂,让生命好好的绽放。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2

  ”读那么多书,究竟有什么用呢?”一个朋友疑惑地的说着。

  他是我的中学同学,我们的关系不算很好,当然也不能算是很差。他初中毕业后就来到社会中打拼,同每一个励志故事一样,他首先具备了中学辍学的基本条件。在每个成功励志的故事中,若是没有带点传奇色彩的色调,那还算什么励志呢?至少我的大学母校董事长就是十六岁单枪匹马的杀出来了,可惜的是我的这位朋友并没有一步登天。

  我歪着头想了想,说到”:没什么用。只是当你遇到人生瓶颈的时候,它总能帮助你做出最理性睿智的决定,不再让你受到一些其他声音的干扰;当你失意落寞的时候,它会给与你无比强大的信心,相信黑暗的时光终将过去,而最终迎接我们的是希望的曙光。”

  他似是而非的点点头,我知道他不能理解我说的话,但碍于情面没有再说出什么反驳我的话来。在他的思维里,过往的那些复杂社会经历赋予了他非凡的智慧,但这远远不够,我相信他能够很清晰的明白这点,但却不认同读书的观点,他觉得这些都太过于梦幻飘渺,远远不如实际的来的痛快。

  我和他并没有就这个话题继续延伸下去,他似乎想到了什么,兴致勃勃的说道”:那你觉得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

  ”肖申克的救赎。”

  在说出这个回答之前,我脑海中依此闪过这几年来读的那些书。我想起了赵枚的《上官婉儿》”:一个襁褓中沐浴血雨腥风的女人……”,想起朱苏进的《郑和》”:一个狂风暴雨中航行的男人……”,想起了吉川英治的《宫本武藏》”:一个自我成长修炼的二刀流武士……”,想起了雨果的《冉阿让》”:一个最接近神的老人……”想起了太多人的一生,也想起了史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一个执着男人的自我救赎……”

  之所以会说出这个答案,其实也不是这本书真的对我影响最大。而是我知道我的这个朋友曾经看过这个电影,我记得他说过的”:嗯……还不错,只是感觉有点荒诞。”

  ……

  ……

  没有一点荒诞的成分,越是慢慢长大,越是能够理解以前不能够理解的东西。成长也许就是这样,从陌生厌恶到理解同情,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有时候也往往会在一瞬之间。

  读书如此,朋友亦如此。

  这个社会不存在小说中的那个腥风血雨的江湖,但往往存在着那些古道热肠的侠客、隐士。往往就在那么一瞬间,你会感觉到这个人的神奇以及惊艳他的才能,这并不是那种通俗意义上的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而是真正的感叹、感叹那些奇妙而有趣儿的想法,由此折服。

  依旧还记得余秋雨在描写米开朗琪罗的时候”:当他的竞争对手拉斐尔看到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手稿时,不由得惊叹一声。”才能就是一种令人折服的天赋,就如同肖申克监狱里面的银行家安迪·杜佛尼一样执着的精神。

  ”你若是想用这把锤子越狱,至少需要六百年的时间……”

  也许没有那么长的时间,至少安迪·杜佛尼没有花费那么长时间。安迪·杜佛尼没有想到这场飓风会吹的这么久,而监狱长诺顿也没有想到主的审判会来临的这么快……

  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我的视野开始转移到那些卑微到尘土中的小人物身上,就像监狱图书管理员布鲁克一样,

  ”他被改造了。”

  我想是的,每一个在肖申克监狱里面的人都或多或少的被成功改造了,”改造”是政客们的最好;而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来说,我们生活其中的人,或多或少也在被改造着,而那些来自善意、讥讽、冷眼、淡漠的人,就是那些所谓的”政客”,一旦你遵循了他们的框架之下,也就彻底失去了自己生活的意义,你也就被”改造”成了社会需要的样子。

  ”他们会关你到白发苍苍,牙齿脱落的时候,那时的你无法对社会造成危害了,你也就自由了。”

  自由和希望,这两个在社会中最推崇的两个语词。到了肖申克监狱里面,就成了罪恶和痛苦的源泉,它无时无刻不再折磨你脆弱的神经。很难想象的是,安迪·杜佛尼是怎么承受下来的。

  ”他不能保证他在肖申克监狱里面拥有单独的房间、他不能保证在某个深夜,他正在挖掘通道时,狱警突然临时突袭检查、他不能保证挖通了下面究竟能不能容身出去、他不能保证当他在简直令人窒息的粪坑中爬行了五个足球场那么远的距离后,出口却横亘着铁条怎么办、他不能保证逃出来了被附近的农民看到怎么办、他不能保证他即便没有被人发现,而他的那些新身份的钥匙找不到怎么办……”

  一切都不能保证,但他还是坚持、执着的往前走,最后他终于还是成功了。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要被“体制化”,遵循着内心的呼喊,执着的走着。即便遇到那许多不确定的事情,我们依旧可以坚定执着的往前走着。

  我冲着那个朋友笑着说道”:你读的那些书,它不能帮助你快速获得财富,但可以在你想要去做的任何事情上,赋予你无限的可能性以及执着的精神。”

  他笑笑,然后走开了。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3

  人生,不外乎两种选择,忙着生,或忙着死。

  —— 题记

  二十年,一个无辜的银行家因被指控杀了妻子与情夫判了无期徒刑,没有杀人的他在监狱用了整整二十年,挖通了监狱的墙,在黑暗中匍匐前进,终于重获了自由。同伴、学生的死令他沉沦,未来的美好,好友瑞得的陪伴,令他欢欣。他,就是安迪杜佛伦。

  信念

  谁能想象,压根没有罪的一个人,在最严厉监狱—肖申克监狱,即将度过余生,这是多么悲催,我坐在电视前,看着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杜佛伦被戴上手铐,走进监狱,打抱不平的同时,却又会有些惋惜,如果是我,不如自行了解,死个痛快。但安迪没有,他坚毅的性格让他没有消沉,我知道,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持着他,让他用坚强来面对这发生的一切,他用坚强的心寻找着一切可能求生的机会,他结识了朋友,凭借自己职业的特殊帮着监狱的警卫做着逃税的工作,这样,他用自己的坚定信念,在狱中谋得求生之道,现在想来,若不是自己的渴望,他又怎得以求生,若不是信念的支持,他又怎得以与警卫结成良好关系?安迪选择了勇敢的活下去,我却办不到,高高的围墙,冰冷的闸门,没有自由,没有心灵,况且自己还是无辜的,有谁能承受这具大的忧愁,这深邃的冤屈,努力存活呢?

  安迪他凭着自己建立起的关系,在狱中宿舍张贴海报,谁曾料想,在那张美女海报下有一个洞呢?安迪就这么白天工作,晚上彻底不眠地挖着洞,我无法理解,一个小小的鋘锤,不足手掌大小,又怎能成功挖出逃路的洞,现在看来,是信念让他一分一秒地工作,一夜一页地努力,点滴积累,便铺出救赎之道,他用信念救赎着自己,可谁曾料想,这被瑞得戏称百年挖完的路竟花了二十年。

  生死

  瑞得,老布,尽管这电影中穿插了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配角,却同样激发了我对生死的解读。

  “忙着生,或忙着死。”

  电影中的这句台词至今印象深刻,人生的确不外乎两道路,忙着生,或忙着死,救赎的道路也只有两条,生、死。安迪选择了生,他用生的力量,救赎着自己,而老布,他在监狱呆了50年,才假释离开,却因无法再监狱外生存而最后上吊自杀。影片中老布将养了二十年的鸟放出监狱的镜头令我深有感触,自由之鸟飞离苦海,而人却只能停留不动,老布的死,我不认为是消极,他失去了他的所有,正如影片中瑞得所说,老布已经体制化了,他离不开这个监狱,老布的年龄已经无法挽回,当他哆嗦的手将头挂上吊绳,我被震撼了,这是死之救赎,他用死,救赎了自己。而瑞得,当他逃离了监狱,住着老布住过的房,做着老布干过的工作,当他看到老布自杀时所刻下的“老布来过”,当他感到自己一无所有,安迪呼唤了他,他与安迪的诺言——离开监狱后去找一样东西,还未实现,瑞得离开了,他离开了他的住处,在他临走时,刻在那四字旁的“瑞得也来过”令我一笑,却又放佛懂了许多,生与死,就这么摆在了一起,两个人的命运,生与死的交错间,放佛看到了人生的叉路口。

  老布选择了死,瑞得与安迪选择了勇敢地活,抱着信念的活,其实,生与死的救赎,就这么摆在你的面前。“忙着生,或忙着死”,命运的交错,生死的岔路,安迪他选择了生,他用信念坚持挖了整整二十年的地道,不曾想过放弃。而老布,他选择用死来摆脱这禁锢,生,死都是一种方式,一种救赎的方式。

  希望

  我不清楚那首歌唱的什么,我也不必清楚,那歌声就是那么美,透彻心扉的美,放佛高墙不再,所有的囚犯都获得自由之心,远离了这痛苦,这凄冷,忘却记忆,感受到的只有希望,只有那无尽的希望,音乐,就是这么纯粹,尤其是对于囚犯,没有知道含义的必要,只是欣赏就好,他可以给人信念,给人希望,给人自由,给人以活下去的动力。

  当安迪将一片唱片通过广播播到了全监狱,音乐给了囚徒们自由的心,没有一个人继续工作,他们感受到了希望,尽管安迪受到处分,但这更刺激了安迪求生的希望和活下去的信念,正如他自己所说,“希望是个好东西,永远不会流逝。”他深切体会了为监狱长洗钱的愧疚,而自己的学生却因知道杀害安迪妻子真正凶手而被监狱长残忍谋杀,监狱长只是不想让安迪走,而安迪内心的求生欲更加强烈,于是不久后,他逃离了监狱,揭发了监狱长,自由地生活下去了。

  希望,造就了安迪内心的自由之心,它让安迪用了二十年,不屈地挖着洞,它让一个本想放弃的小伙儿,成长为一个百折不挠的成年人。不能没有希望,希望带给人生,带给人动力,正如影片最后瑞得和安迪相见的那片海,纯洁,清澈,比梦中还蓝,给人自由,给人动力,给人以忘却记忆的温暖,这便是本质的希望,这是令人神往的希望。

  也许,安迪只是一个幻想出的人物,但至少他令我了解,生、死,两种的救赎,把握权在我们手里,命运的成败,在于我们是否有信念,有希望。有了他们,生与死的抉择,命运的转向,将走上不同的道路。忙着生,或忙着死,只要有了信念,有了希望,二十年凿通自己的通道,独自爬过五百米长的烂臭下水道,又岂为难事,只要有心救赎,自由就在前方。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4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励志型影片。影片故事情节很简单,充满了好莱坞的传奇色彩:被诬谋杀自己的妻子及其情夫的银行家安迪被判终身监禁来到了肖申克监狱。他的与众不同引起了黑人囚犯瑞德的注意并最终结成了很好的朋友。安迪总是沉默寡言并尽可能地维护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应该保有的一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用自己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们“合法”地逃税,甚至帮助典狱长洗钱,以此换得一些对囚犯、对自己稍微宽松的待遇。他甚至不厌其烦地给州政府写信,并在几年后得到了回应---州政府向肖申克捐赠了图书、唱机、甚至史无前例的监狱图书基金—每年500美金。然而安迪终于从一个新来的囚犯那儿得知了自己妻子被杀的真相,当他向典狱长提出申诉的要求时却遭到了粗暴的回绝。因为此时贪婪的典狱长已将安迪当作自己谋取暴利的摇钱树,他甚至不惜杀掉那个知情的囚犯从而将安迪永远地留在肖申克来满足自己对于金钱无止境的贪欲。安迪对于法律公正的幻想破灭之后,终于不动声色地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在一个月黑风高、闪电交加的深夜,安迪成功地穿越了自己十九年来挖成的秘密通道,重新获得了自由。

  影片中有几句话是非常经典的。(1)瑞德:监狱是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有它,这就叫体制化。(2)安迪:世上有些地方是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完全属于自己。瑞德:你指什么?安迪:希望。瑞德:朋友,我告诉你,有希望才危险。希望能把人弄疯,希望无用,你最好认命。

  这无疑是部具有深刻内涵的影片。高大森严的肖申克监狱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象征,仿佛我们在现实中经常遭遇的一种冷酷的权威的代表。当我们对自己还懵懂无知的时候,我们便开始不断地接受这种权威的训练、锻造和暗示,我们不断地被告诫要完全清除干净自己内心的道路,竭力地、由衷地接受它的教化,从而赢得它的奖赏,以期获得我们做人的一切需求:被尊重并实践自己单纯的梦想。但权威却正不可感知地、潜移默化地变成了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我们的心脏和呼吸拥有了权威所赋予我们的统一的节奏,而我们自己对此却一无所知。他形象的表达了制度化之下的人是顺从制度失去自我,还是怀有希望找寻自由。

  它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让我知道人的一生中所应该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从而珍惜你现在还拥有它的机会。因为我们人类始终是这样:只有失去了,才真正意识到它的价值,才又拼命地去争取夺回来,然后又不去珍惜。希望、自由、友谊是我们最基本、最起码的感觉和需要,如果自己不珍惜,那么难道还祈求别人去珍惜和维系吗?

  同时安迪的形象也刻画得非常出色。他看上去懦弱,但实际却非常坚强。他不怕毒打,坚持自己的意见。他聪明而有学识,善待他人,善待自己,从没忘记自己是个有尊严的人,从没忘记希望和自由。

  瑞德(独白):于是呢,在完工前一天,49年春的公差犯人,在早上十点坐成一堆,喝着冰凉的啤酒。鲨堡历来最狠的狱官请客,这王八蛋还装大方呢。阳光洒肩头,仿佛自由人,像在修缮自家屋顶,我们像是造物之主般自在。安迪呢,他窝在阴凉下,脸上挂着奇异微笑,看着我们喝他的酒。你可说,他想拍狱方马屁,或想博取囚犯友谊,但我认为他只想重温自由,即使只一刹那。

  他敢于冒险却很细心。当瑞德认为用一把小锤要100年才能打洞逃生的`时候,他实际只用了19年就做到了。他有信心和勇气。

  说实话,我被这部影片彻底的震撼了,灰色高大的围墙隔开了目光,隔开了一切。漫漫无期的岁月,寂寞无望的日子,精神一点点被磨蚀,灵魂逐渐在扭曲,心灵走向麻木,直到自己已经感觉不到麻木。哀大莫过于心死,所谓的“希望”,“信念”已然连同他们的肉体一同被禁锢起来。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当一片羽毛缓缓飘荡的时候,生活被幻化成了一首优美的圆舞曲,因为不管拿到的是什么,巧克力永远都是可口的。只有《费加罗的婚礼》响起的那个一刻,所有的犯人被这恍如隔世的声音震撼了——一丝来自俗世的气息带着自由的感觉。哪怕只是刹那的停留,哪怕只如一个飞掠而过的闪光,却似乎唤醒了囚犯心底里一丝尚未完全泯灭的东西。或许这片刻的清醒,刹那的释放,将带来更沉重的压抑,就如揭开伤口上的血痂。

  《肖申克的救赎》把生命变成了一种残酷的选择。肖申克的救赎是我们简单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东西。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5

  早就听说肖申克的救赎是神作,最早听说还是看斯蒂芬金的黑暗塔时的作者简介看到的,再早一点相关的就是之前在加基森所在的区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方啊、)接到过一个40+级的任务叫谢申克的救赎

  扯太多了观众老爷子会生气的,我就直说观后感了

  这部片子的确是部神作,真的,去看看就好。

  看了这部影片,真的让我什么话都说不出来,这实在难以用语言形容、、、已经死了3个人了还有一个被打残了哎

  主角进来的时候被3姐妹打,没有人帮他、

  可是后来,主角帮了海利,3姐妹再打主角后,bobs(貌似吧)就被海利打残了、、虽然主角刚进来的时候我对这3个人人深恶痛绝,但是他被海利打残的时候还是触动了我那脆弱的心灵= =(好搞笑、、、自己都被自己搞笑了)

  说真的,我觉得这整部影片表达的主旨就是安迪写的一句话:记住,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一般的文章中心句都在后面,这句话也出现在影片的结尾处。

  看到这部片子我想到一件事,就是日本发生的,一个老人因为没人养老,就去抢劫为了入狱起码比在社会的生活好

  片子里有一个类似的人:brook,他已经被体制化了,在监狱生活的都比在社会好,这也能让我们想到为什么当他得知他会被假释的时候会做出那么疯狂的举动。

  从监狱假释后,他因为适应不了外边的社会而自杀了,当然这里面我也不否认他太老了什么事都做不成。

  可能brook的事情也是斯蒂芬金在小说的主旨上穿插的一个插曲吧,他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在监狱很长很长时间做着机械化的事情,也不能让自己适应了这种机械化的生活,自己必须有自己的灵魂来控制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4个自己)

  再看看典狱长,虽然道貌岸然,却做着那么肮脏的事情,我觉得他挂在墙上的主的审判即将到来后的保险柜也是他这种外表与内心不符的写照吧,这厮我觉得是以为自己利用了安迪,实际上是安迪利用了他

  安迪很聪明,真的,否则他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大银行家呢

  安迪最开始就想得很周到,他先拿了个小锄头准备刻石头,后来发现有人在监狱墙上留名,他也留名了,却发现有一个小洞!

  于是他开始盘算他的越狱计划,整整20年啊,晚上挖洞,白天把自己身上的土去掉,这是多么惊人的毅力!还有1周1信(6年)和1周2信(没有交代)

  他为监狱长做事,我认为,他利用了监狱长为自己出狱后的经济做保证,他虚构名字在别人看起来是高明之举,不会被发现犯罪,实际上就是要用虚构的那个名字做出狱后的经济保证

  至于他用海报挡着洞和把锄头藏到圣经里这两件事就不多说了

  接下来说他为什么会成功,毅力,才华我们都说了,还有人缘

  他为海利做时候要啤酒,说是为了伙伴们,还不如说是收买人心

  如果他没有收买人心,能成功么?

  在此我反对我舅舅说过的话:人缘是没有用的,如果人缘没有用,那么安迪逃出去靠的是什么?没有人缘谁帮他整理图书馆,谁帮他捡小石子来做象棋

  这里的人缘,有朋友的意味,也有利用的意味,比如海利,明显是被利用了,没他3姐妹还会祸害人间

  安迪成功还有一个,就是吃苦,当然这也可以算在毅力这里,因为等待也是一种苦

  500码的下水道,让你爬,你爬么?(这里吐槽一下,如果是我大天朝的下水道,安迪早就死在老鼠腹中了)

  安迪之所以能成为大银行家,应该就是这4项组成的:人缘,才华,毅力,吃苦

  虽然安迪成为银行家的过程没有说,但从他成功越狱这里便可体现出他怎么成功的

  这影片表达的太多了,但是他的主旨还是:记住,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希望!

  hope!

  瑞德说希望没有用,

  安迪却说,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即使自己的肉身被禁锢了,希望却不会被禁锢!

  安迪希望自由!所以他才逃出去!

  瑞德难道不希望自由么?!那么他那么多年的申请假释是为了什么!

  这么多次的失败,让他已经没有了希望!

  但是!

  当他看到安迪逃出去的时候!

  他心中的希望也被唤起了!

  于是他又去申请假释,终于成功了!

  瑞德很巧的,假释后就在之前老布的房间,也差点走上老布的歧途!

  但是他知道他要去见安迪,于是他的希望又被唤起了!

  于是就构成了完满的结局!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6

  这个暑假由于学校的推荐,我观看了《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之前就对它早有耳闻,超高的评分和口碑让我对它非常期待,下面是我对它的观看体验。

  首先,这部电影本身可以简要概括为一个遭受了冤屈的银行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走出监狱得到自由生活的故事。这个主题本身所蕴含的自由,人权思想在当下也是非常的常见,并没有多新奇,然而就是这样一条简单的脉络,制作人员在其中穿插了许多暗示和内涵,将整部电影的形象与内容丰满了起来,就好比写小说,同样是爱情小说,我们可能只能写成普普通通的玛丽苏小说,而大师却能将其润色升华为“简爱”这样的世界名著。

  本片的大部分情节都在监狱中发生,一般来说以这种背景创作的有两种线路,要么通过描写监狱内部勾心斗角,权钱交易,尔虞我诈,最后发现小伙伴的悲惨过往,从而揭露社会问题的黑深残作品。或者就是以监狱为一个背景,通过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来反映出主人公的刚强,从而表达诸如乐观,不向命运屈服这样的思想。而肖申克不是,它没有否认监狱的黑暗,在影片的开头,就有犯人被随意殴打甚至死亡的场面,初看时着实让我吓了一跳,随着故事发展下去,我们能够看到主角在监狱中为了“光明”的种种努力。诚然,他也不是那种天才,徒手造炸弹,家财万贯,意志坚定,面对任何挫折都不动摇的人,那是神,而安迪只是一个可怜的纯情银行家罢了,只是一个有小聪明的普通人,他有自己的感情,在被监狱长拒绝出狱后也曾经丧失过希望,灰头土脸的活着,他的才智也不得不屈从偷税漏税这些邪恶的伎俩,与他在徒弟被杀时露出的绝望与我们这些普通人如出一辙,监狱的黑暗也曾向他招手。我认为最能概括这些思想的是在他被姐妹帮羞辱的时候,正如电影中说的,我很希望我能说安迪奋力反抗,最后打败了姐妹帮,然而这不是童话世界,这里是监狱。这个世界并非非黑即白,而是一道精致的灰色。真正的强大不是说在面对所有困难时都能承担的能力,而是即使被命运打倒在地也不会失去自己方向的决心。

  我相信,安迪不会是第一个,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有才能但是冤屈入狱的人,然而只有他一个人,最后打破了那扇墙壁,来到了自由的世界。是他最有智慧还是最有力量呢,都不是。他从一开始就已经做好了出狱的准备,用一块鹤嘴锄,挖透监狱的大墙壁,听起来像是个童话故事但也并不是遥不可及,试问安迪的狱友们哪个不比他有力量,有时间?电影中的布鲁克斯其实可以算是一个例子,他1911年入狱,大半辈子都在监狱度过,监狱的墙壁从束缚他渐渐到保护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哪怕真的走到了墙外,他的心里也会永远被无形的枷锁束缚了,有时候啊,困住一个人的,往往是他自己。而安迪在监狱中的二十年也明白了很多,这里有黑暗,无情的棍棒,恶心的狱友以及道貌岸然的典狱长,到头来,宗教与信仰在钱权面前也只不过是遮掩保险柜前的那副画罢了。当舍友都是文盲流氓时,安迪在用自己的努力办了一个图书馆,即使是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遮住一支蜡烛的光辉,就像他向士官讨要冰镇啤酒一样,他并不是真的想要一瓶来喝,他只不过是来怀念自由的时光罢了,设立图书馆大概也是如此。但与啤酒不同的是,安迪不仅仅只为了愉悦自己,哪怕是一个素不相识,负有恶名的小混混,他也愿意用自己的时间,去亲力亲为的辅导他,子曰:“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如是也。这种善良是伟大的,但在监狱里格格不入,监狱不是童话世界,他还是要服务于典狱长的淫威下,接近全力却无法改变这个无情的社会,也只能选择离开了。当他决定凿穿墙壁,爬过五百米长的地下管道,走向墨西哥的阳光时,没有人能说他自私。

  命运给予他最大的打击,空有天赋,女友背叛,锒铛入狱,苟且偷生,他仍然在逆境中保持自我,保持一颗真诚的心。暴力,欺诈,宗教,欲望,所有社会中的阴暗面在电影中到表现的淋漓尽致,然而在经历了这些后,真诚,勇敢,美学,善良与追求自由这些我们心中最原初,最美好的品质,安迪将它们保存的完好如初。如果有来生,安迪一定更希望他能在大树下,和他最爱的女孩相约白头。我们不能知晓背叛的真正原因,恐怕他也会因此一直心存愧疚,但是在结尾处,海风铺面,海鸥盘旋,一个酒店,一只小船,安迪与她久别重逢,相拥而泣时,我们都知道,他们在肖申克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7

  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深刻的震撼着观者。《肖申克的救赎》就是这样的一部片子,当年和《阿甘正传》号称“票房双雄”。

  《越狱》是将《肖申克的救赎》演绎成一部连续剧,然而《越狱》是因其情节编制的百般机巧而火爆全球。因此,如果说《越狱》给我的情节和演技的吸引,《肖申克的救赎》则是给我人生的震撼。同样的情节,同样的演员,然而艺术和思想的构思不同,决定谁将随着市场浪潮一波接一波被淘汰,谁将随着历史的淘洗而越发闪烁光芒。

  是的,进入监狱的每个人都是绝对有罪的,因此每一个也可以说是相对无罪的,他们进入这里只因为命运的安排——是上帝给了我们原罪还是我们自己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反正我们进入社会国家的监狱,亦或是人世红尘的“监狱”,全部是无期徒刑,当然在“头昏眼花”的时候可以得到“假释”。

  我想最好“监狱”看着是中性词,因为“监狱”是一种约束和体制,体制大可大到一个国家,小可小到一个公司、部门、科室。如果监狱是中性词,那么就有人离不开它,是生活的唯一土壤,影片中“老布”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监狱了呆了大半辈子,正如瑞德说的:“开始你恨它,慢慢适应它,最后你离不开它,这就是体制化。”老布在行将就木之时,被假释了,进入了监狱之外的世界,然而老布在这个世界一无所有,无法生存,反而在监狱里面,他有朋友,他懂得规则,他有工作,他有一切,监狱才是他的“家”,老布是一个彻底被体制化了的人,最后彻底爱上了这个体制,那么它的本质是监狱。然而事实上是被绑票的女人爱上一个强悍的绑匪,按照绑匪的规则而存在。

  这种情况,我们是否可以称之为一种人生的“沦陷”,把“沦陷”也看着中性词吧,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沦陷在一个体制里,一个公司、部门、科室里面,走出这里没有办法生存,正如老布所说:“我恐惧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本想再次犯罪进入监狱,然而他已经老到了无法犯罪的地步了,于是在墙上写下“老布到次一游”,上吊走了。是的,我们身边的人,大多数的人生都是“沦陷”于现有公司、部门、科室的体制中,丝毫不敢也不能越雷池一步,墙内才是他觉得舒适和幸福之圈,墙阻隔着他,也保护着他,而且保护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和重要。

  “救赎”本身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然而宗教的本质是日常性的,也看着是中性词吧。从进入“监狱”的开始,肖申克就沉默了一个月,没有和任何人说话,他就在这一个月决定了为自己开辟一条救赎一路,不在忍受“冤枉”之气。他开口要的第一样的东西是“铁锤”,刚好能放在被掏空的圣经中那么大小的铁锤,一把决定命运的铁锤。监狱长开玩笑地说“救赎之门”在圣经中,是的,最终应验了。瑞德对肖申克说:“如果要用铁锤打通隧道需要三百年”。因此瑞德放弃了,然而肖申克没有放弃,因为他利用他的知识发现墙体石头的秘密,不需要三百年,实际上20年,他就逃离了“监狱”。是的,拯救自己的不是圣经和上帝,而是自己!拯救之路开启于希望,依赖于知识。“有些东西是监狱的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中,是人的希望。”然而德瑞说“希望是坏的”,因为他没有足够的知识判断希望能够实现。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才是我们的自我的救赎的唯一方法。

  是的,肖申克凭借知识催生希望,又凭借知识利用了监狱的规则和制度的漏洞舒适地生活在监狱之中,最终凭借知识打通了救赎之路,获得了“救赎”与自由。

  20年来,肖申克凭借其银行家具有的高超金融知识,为监狱里上上下下的狱官避税理财,以至于监狱长一天也离不开他,甚至设置重重障碍不让他离开监狱。20年来,他以嗜好石刻为掩饰,一天一天悄悄将从隧道里面挖出的泥土,一小块一小块释放出来。20年来,他在监狱开设图书馆,帮助每一个囚犯学习知识,让囚徒的生命也有那么一点点价值。20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在构建在太平洋里荡舟的自由之梦,当他在离开监狱的头一晚,他把梦想中的太平洋告诉瑞德,瑞德以为“他是不是神智不清了”,直到第二天肖申克一夜之间突然从监狱中消失,20年来用希望、知识和毅力构建起来的一个秘密“救赎”系统运作成功了,瑞德才知道这一切是真的。

  自我救赎成功了,但是瑞德,肖申克在监狱里最好的朋友。瑞德在蹲了40年监狱后获得了“假释”,不是自我救赎,是监狱“恩赐”他出来的,因此他所面临的情况与老布是一样的,瑞德说:“虽然我在监狱被人称为有求必应,可以搞得任何物品,但是出去后我连电话本都不会翻”。确实,瑞德出来了,他和老布一样陷入了绝望。瑞德想起了肖申克告诉他在“假释”后到一个标志性的美丽的大树下找出一个盒子,这是他唯一的希望。肖申克不仅自我救赎,也救赎了他的好朋友瑞德。

  这个盒子里面有钱、有地址、有朋友和梦想,瑞德也获得了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最能够缓解压力,那么我相信“看电影”会是很多人的不二选择。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呼朋唤友,又或者和所爱的人浪漫约会,看电影都会是非常不错的一件事。

  而要是还能够在海滩边上观影,那么我相信这将会是一生中非常难得的体验。

  就如同即将召开的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一样,在沙滩旁观影,相信会是一场光影的饕餮盛宴。

  而说到沙滩、海边,就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片尾时,Red和Andy在海边“重逢”时的那种充满了自由味道的美感。

  很开心能够在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的片单“经典重现”单元中看到这部我至少刷了20遍以上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自从1994年弗兰克—德拉特将它搬上荧幕之后,这部电影就和《教父》一直争夺IMDB第一的位置,而近些年来,这部电影更是蝉联影史第一。

  而这部“影史第一”的影片,自然少不了大量的影评文章出现,然而看过无数遍这部影片的我,却从没看过,更没有写过这部电影的影评文。

  只因为我认为:不看透,才精彩。

  “内心向往自由的人,永远不会被束缚”

  之所以一直没看《肖申克的救赎》影评文,是因为内心一直对这部影片保持着至高的敬畏。

  因为每次看这部电影时,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而至于到底感触到了什么?其实根本说不上来,又或者我内心并不愿意真正想要“看懂”。

  甚至每个人生阶段,每个人生经历不同,在看这部影片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可能这就是“影史第一”的魅力所在吧。

  之前看过一则富有哲理的漫画:有些人身在监狱,却内心自由;而有些人看似自由,却如同坐牢。

  这像极了我们身边那些每天被自己“束缚”着的人,虽然是自由身,却总是被感情、被烦恼、被压力给束缚着。

  而还有更多人,其实是被“太明白”给束缚着。

  就好比说,当一个人已经很清楚结局的时候,那么他在走向这个结局的过程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但是他又不得不朝着那个“已知”的结局走下去,所以这时候他并不“自由”。

  由此在我看来,真正的自由其实就是对“未知”的探索过程。

  内心向往自由的人,永远不会被束缚;没有束缚的前提,就是“不看透”。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那句台词一样:“他的步伐和谈吐简直是异类,他像是在公园散步,无忧无虑,仿佛身披隐形衣。”

  哪怕Andy身陷囹圄,内心充满“希望”的他,不像是在坐牢,更像是在“公园里散步”。

  “人生最精彩的,就是未知的多变性”

  影片中有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老布。

  老布因为害怕出狱,拿刀威胁赫伍,Red曾说过:

  “老布没有疯,他只是体制化了,他坐了五十年牢,成了井底之蛙,他念过书,在狱中有地位,出狱就成了废人,双手犯关节炎的囚徒,想向图书馆借书都会被拒绝。”

  对于很多人来说,能够出狱是一种自由,而对于老布来说,出狱更像是一种“判刑”。

  因为他知道出狱后,自己不可能适应外面的社会。所以他很清楚自己未来的路,太明白所以没希望。

  Red跟老布相同的地方是,在假释出狱时,Red跟老布一样患了“体制化”的病。

  然而不同的是,Red要兑现对Andy的承诺,而那个承诺看似平淡无奇,却让Red充满了“未知”的惊喜。

  在Andy给Red的信中写道:“希望是好事,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

  也正是如此,Red重拾希望,踏上了未知的和Andy重逢的旅途。

  而人生最精彩的,不就是对于未知的多变性的尝试和探索么?

  “老油条”其实就是职场版的“老布”

  我们常说:“做人要有梦想。”

  虽然可能这个梦想明明遥不可及,但它依然能够给我们带来前进的动力。

  反而如果什么事情都“触手可及”,那么或许这并不能叫“梦想”,顶多只能算是“目标”。

  身在职场的我们,其实跟《肖申克的救赎》里那些被关在肖申克监狱的人是一样的。

  时间久了,很多人就会像老布一样,患上“体制化”的病——在职场上,被称之为“老油条”。

  职场版的“老布”几乎每个公司都有,他们被职场的各种教条给教化,所以他们为了适应职场,变成了“老油条”。

  而之所以他们会成为“老布”一般的人,更多还是对于自己人生之路或者职业生涯的“看透”,已经没有了更多的希望。

  无论多么艰难,无论走到了人生的哪一个阶段,都不要放弃”希望“。

  认命不是我们该有的心态,哪怕希望可能会把我们憋疯。

  这就是我对《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的最大感触。

  电影是世界的财富,是全世界赋予观众精神的一道盛宴。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9

  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两位金奖演员摩根·弗里曼、蒂姆·罗宾斯主演,改编自畅销作家斯蒂芬·金著作《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的《肖申克的救赎》,当年上映时,票房惨遭滑铁卢,却能够在上映后迄今长达25年的多数时间称霸IMDb和豆瓣电影Top250的榜首。

  初看《肖申克的救赎》时,虽觉得电影各方面确实精彩,但总会挑剔它结局过于梦幻不切实际,比如说在关键的夜晚之际风雨交加,宛如为了烹煮鸡汤而采用的机械神迹。如今再看时,却有些改观了,无法否认那依旧机械神迹的情节编排,却让我信服了蒂姆·罗宾斯饰演的安迪确实是有本事创造神迹的人物,也让我看到他如何救赎全片的叙述者——摩根·弗里曼饰演的瑞德的这一层面。

  也难怪电影安排瑞德作为旁白叙述者,他让我们与他一齐在一旁观看安迪这个主角,一同见证安迪超乎常理的作为与他带来的影响,也能从这位监狱老鸟得知诸多有关鲨堡监狱的残酷事实,像是新人最难熬的第一个夜晚,老鸟们用香烟赌谁先崩溃,在夜晚里以别人之苦取乐;监狱中会霸凌他人、强迫与其发生性关系的恶霸「三姐妹」;监狱如何让囚犯「体制化」;以及在他向安迪表述说「期望是危险的」时,我们早已看到他仍抱有假释出狱的念头,期望重获新生。

  而《肖申克的救赎》也是今年刚凭借《1917》获得第二次奥斯卡最佳摄影的罗杰·狄金斯,第一次提名该奖项的作品。如果注意这部电影的摄影,这部摄影在叙事上也默默扮演重要推手的主角。

  比如说一开始的监狱空拍,我们看到镜头随着载犯人的囚车划过绿地,带到石墙里面冷峻的监狱情景,这是电影少有的宽阔远景,却若有似无地告诉我们,这些犯人的未来将会远离色彩;囚犯第一次见典狱长的时候,透过铁窗外的光线,他们背对着光,阴影拉得长长的落在地上,然后镜头缓缓移到典狱长的身后,我们明白,铁窗外的光线就是打在他的身上,然后他走向前,此时镜头才反拍到他的正面,他的西装上有个闪闪发亮的十字架,他说监狱里的首要铁则——不能亵渎上帝——而镜头告诉我们他就是这座监狱的上帝。

  这些看似一般叙事的镜头,也许初看的时候没什么感觉,重看的时候感官就放大了,或许这是身为观众的诠释,但也要归功于摄影带来的视觉意境,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

  像是许多人都津津乐道的安迪在屋顶上为众人争取啤酒的场景便是绝佳例证:偏冷的色调建立了整部电影的调性,而安迪一行人来到屋顶干活,让我们暂时离开那冷冰冰的建筑,并从主角们的身后能够望见开头建立的绿色风景。这是狱中老手瑞德用贿赂替这群人带来的福利,然而在听到狱警队长海德利在抱怨美国的税收制度时,安迪放下手边事务,手无寸铁的走到警卫身边。饰演安迪的蒂姆·罗宾斯带来的精湛演出固然是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而镜头辅助的叙事也是绝大功臣。

  从这个场景所见,一开始虽然来到屋顶,电影偏蓝的色调依旧,而安迪与海德利警卫对谈的场景,是以仰角来拍摄安迪,而海德利则是用些微的俯角所拍。一般不会以仰角拍摄地位较低的人物,但这个场景,镜头角度首先告诉观众,安迪是占上风的。随后海德利将安迪推至屋顶边缘时,切换为鸟瞰的正上方视角,强调屋顶之高,安迪处境之危险,随着安迪逐渐说服海德利,镜头向下直摇,直到平视两人,从安迪身后我们再次望见远处的绿地,我们便明白海德利将会被说服。之后下个镜头切换至众人喝酒的场景,色调明显转为暖色,像是夕阳光线洒在他们身上,而瑞德的旁白却表示这发生在白天早上,我们才明白罗杰·狄金斯的摄影已超越了现实,将这鲨堡监狱史无前例的一刻添加了魔幻氛围。

  而电影托马斯·纽曼的配乐在其中也扮演重要主角,在上述的镜头中,当安迪说服了海德利,配乐立刻点亮了某种精神胜利的情境,更添安迪的神圣性。除此之外,在这部叙事长达20年的电影中,主要以旁白串起事件,事件间不见得存在明显的逻辑关系,音乐也成为供给转换氛围的媒介。更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主题曲同时流淌出沉重与清亮两种感触的相互克制,像是狱中瑞德与安迪的价值观对立,又像是主角幽暗情感里的期望带来挣扎,挣扎中渐渐明亮起来,久久缭绕于心。

  在电影中有一片刻安迪也让囚犯们见证音乐带来的感动,恍如久降甘霖,让时空凝滞,进而引导出这部电影的主题——期望。

  期望,安迪之所以非凡,正是心中抱持的期望所带来的坚毅,所以他能每每不畏狱中的恶霸、所以他能忍受20年之久的冤狱、所以他胆敢挑战警卫,甚至典狱长,也因为这样,仅有当我们跟着瑞德看着他度过种种难关,随着安迪穿越那黑暗又污秽的排粪管,就像忍受很久冷色色调看见暖光的感动,那海水的湛蓝、阳光的和煦,才让我们再次体会到期望的完满。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0

  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两位金奖演员摩根·弗里曼、蒂姆·罗宾斯主演,改编自畅销作家斯蒂芬·金著作《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的《肖申克的救赎》,当年上映时,票房惨遭滑铁卢,却能够在上映后迄今长达25年的多数时间称霸IMDb和豆瓣电影Top250的榜首。

  初看《肖申克的救赎》时,虽觉得电影各方面确实精彩,但总会挑剔它结局过于梦幻不切实际,比如说在关键的夜晚之际风雨交加,宛如为了烹煮鸡汤而采用的机械神迹。如今再看时,却有些改观了,无法否认那依旧机械神迹的情节编排,却让我信服了蒂姆·罗宾斯饰演的安迪确实是有能力创造神迹的人物,也让我看到他如何救赎全片的叙述者——摩根·弗里曼饰演的瑞德的这一层面。

  也难怪电影安排瑞德作为旁白叙述者,他让我们与他一起在一旁观看安迪这个角色,一同见证安迪超乎常理的作为与他带来的影响,也能从这位监狱老鸟得知诸多有关鲨堡监狱的残酷事实,像是新人最难熬的第一个夜晚,老鸟们用香烟赌谁先崩溃,在夜晚里以别人之苦取乐;监狱中会霸凌他人、强迫与其发生性关系的恶霸「三姐妹」;监狱如何让囚犯「体制化」;以及在他向安迪表述说「希望是危险的」时,我们早已看到他仍抱有假释出狱的念头,期望重获新生。

  而《肖申克的救赎》也是今年刚凭借《1917》获得第二次奥斯卡最佳摄影的罗杰·狄金斯,第一次提名该奖项的作品。如果注意这部电影的摄影,这部摄影在叙事上也默默扮演重要推手的角色。

  比如说一开始的监狱空拍,我们看到镜头随着载犯人的囚车划过绿地,带到石墙里面冷峻的监狱情景,这是电影少有的宽阔远景,却若有似无地告诉我们,这些犯人的未来将会远离色彩;囚犯第一次见典狱长的时候,透过铁窗外的光线,他们背对着光,阴影拉得长长的落在地上,然后镜头缓缓移到典狱长的身后,我们知道,铁窗外的光线就是打在他的身上,然后他走向前,此时镜头才反拍到他的正面,他的西装上有个闪闪发亮的十字架,他说监狱里的首要铁则——不能亵渎上帝——而镜头告诉我们他就是这座监狱的上帝。

  这些看似一般叙事的镜头,也许初看的时候没什么感觉,重看的时候感官就放大了,或许这是身为观众的诠释,但也要归功于摄影带来的视觉意境,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

  像是许多人都津津乐道的安迪在屋顶上为众人争取啤酒的场景便是绝佳例证:偏冷的色调建立了整部电影的调性,而安迪一行人来到屋顶干活,让我们暂时离开那冷冰冰的建筑,并从角色们的身后可以望见开头建立的绿色风景。这是狱中老手瑞德用贿赂替这群人带来的福利,然而在听到狱警队长海德利在抱怨美国的税收制度时,安迪放下手边事务,手无寸铁的走到警卫身边。饰演安迪的蒂姆·罗宾斯带来的精湛演出固然是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而镜头辅助的叙事也是绝大功臣。

  从这个场景所见,一开始虽然来到屋顶,电影偏蓝的色调依旧,而安迪与海德利警卫对谈的场景,是以仰角来拍摄安迪,而海德利则是用些微的俯角所拍。一般不会以仰角拍摄地位较低的人物,但这个场景,镜头角度首先告诉观众,安迪是占上风的。随后海德利将安迪推至屋顶边缘时,切换为鸟瞰的正上方视角,强调屋顶之高,安迪处境之危险,随着安迪逐渐说服海德利,镜头向下直摇,直到平视两人,从安迪身后我们再次望见远处的绿地,我们便知道海德利将会被说服。接着下个镜头切换至众人喝酒的场景,色调明显转为暖色,像是夕阳光线洒在他们身上,而瑞德的旁白却表示这发生在白天早上,我们才知道罗杰·狄金斯的摄影已超越了现实,将这鲨堡监狱史无前例的一刻添加了魔幻氛围。

  而电影托马斯·纽曼的配乐在其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在上述的镜头中,当安迪说服了海德利,配乐立刻点亮了某种精神胜利的情境,更添安迪的神圣性。除此之外,在这部叙事长达20年的电影中,主要以旁白串起事件,事件间不见得存在明显的逻辑关系,音乐也成为提供转换氛围的媒介。更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主题曲同时流淌出沉重与清亮两种感触的相互克制,像是狱中瑞德与安迪的价值观对立,又像是角色幽暗情感里的希望带来挣扎,挣扎中渐渐明亮起来,久久缭绕于心。

  在电影中有一片刻安迪也让囚犯们见证音乐带来的感动,恍如久降甘霖,让时空凝滞,进而引导出这部电影的主题——希望。

  希望,安迪之所以非凡,正是心中抱持的希望所带来的坚毅,所以他能每每不畏狱中的恶霸、所以他能忍受20年之久的冤狱、所以他胆敢挑战警卫,甚至典狱长,也因为这样,只有当我们跟着瑞德看着他度过种种难关,随着安迪穿越那黑暗又污秽的排粪管,就像忍受很久冷色色调看见暖光的感动,那海水的湛蓝、阳光的和煦,才让我们再次体会到希望的完满。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1

  心灵以自由和希望而飞翔

  无论我们曾经怎样的沉沦和不羁,怎样的失去光明,但千万不要放弃理想,放弃那份希望,人类追求自由与公正的脚步是无法阻止的。因为“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希望是关不住的,锁不牢的,是有翅膀的鸟,是流动的空气,是息息尚存的呼吸,是永远无法遏制的,是任何黑暗都无法染指的。——题记

  我仍记得,安迪刚刚到达肖申克时,典狱长说:“把良心交给上帝,把贱命交给我!”我无法忘记他在说这句话时的样子,极度恐怖的表情,双眼如同邪恶的豺狼,粗短的手指不停地挥舞,仿佛地狱的魔鬼。可笑的是他的手上有一本厚厚的圣经,十字架的光芒极其悲悯地映照每个人的脸,如上帝的眼睛,慈悲地望着每一个人的灵魂,仿佛陈述着来自天堂的救赎,却又无力挽回这一痛苦的结果。

  可安迪很少有大喜大悲,他有着坚强的意志,这是如此,瑞德在第一天晚上就因为判断失误而输掉了两包烟。他在天台上冒着被推下楼的危险,为监狱的警官提出了合法“逃税”的方法,从而为每人赢得了3瓶啤酒。在49年的春天,一群肖申克监狱的犯人,坐在天台上享受着冰凉的啤酒。“如同在整修着自家的屋顶”,“我们感觉自己就如同造物主般自在”,倚着矮墙的安迪,英俊的脸上有着难得的微笑,如同刺破黑暗的一缕光芒。也许他生来就不平凡,因为在此他依然相信希望。

  与安迪相比,布鲁克斯——老布,似乎就显得十分遗憾与可悲,他的生活如瑞德所说:“开始你恨他,不知道为什么一道墙割断你的未来。然后你适应它,慢慢习惯这样的生活。最后你离不开它,离开了就不知道怎么生活下去,这就是体制化。体制化了”,老布就属于这样一个人,他在狱中就已经害怕假释成功,在出去坐在车上时,无助的眼泪慢慢地滑下,他最终无法摆脱那样对没有一点约束的生活的恐惧,自缢而死,令人可悲可叹。他,放飞了杰克,却禁锢了自己。也对,当一个人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时,会觉得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一种折磨;当一个人连一粒一粒粉尘都想要珍惜时,会觉得世间的一起一灭都是诱惑。可不但他,就连瑞德都有如此感受:“希望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可安迪不这么认为。只有《费加罗的婚礼》响起的那个一刻,所有的犯人被这恍如隔世的声音震撼了—一丝来自俗世的气息带着自由的感觉。哪怕只是刹那的停留,哪怕只如一个飞掠而过的闪光,却似乎唤醒了囚犯心底里一丝尚未完全泯灭的东西。或许这片刻的清醒,刹那的释放,将带来更沉重的压抑,就如揭开伤口上的血痂。但这不算什么,安迪与囚犯,他们需要自由,哪怕身体上做不到,只有心灵才感受得到,哪怕只有那么片刻,依然是他们的渴望。在安迪的同化能力下,瑞德也明白了希望,监狱的体制化生活丰仿佛一种扭曲的诱惑。它如同生活中的梅菲特斯,有着千变万化的面孔,然而我们不是幸运的浮士德,不会有天使来同魔鬼争夺我们的灵魂,上帝,尽管没有弃儿,但也没有宠儿。他在面对假释官的时候说:“我没有一天不在后悔,我回过头去看看往昔,那个愚蠢的男孩儿犯下了可怕的罪行……小男孩早已不见了,只剩下这个厌物,垂垂老矣。”

  在对自由与希望的热爱的驱使下,爱好地质学的安迪用一把小锤子为自己打开了通往自由的门,尽管那样的过程十分艰辛,可有知识的他用了19年的时间完成了瑞德认为需要600年才能完成的事情,令他获救的,是一把小石锤,一张女明星的大海报和一颗热爱自由的心以及相信希望的信念。我无法忘记剧中的一句话“安迪朝自由爬了五百码”,从下水管道出来后,暴风骤雨与雷电似乎在恐吓,闪电如一把明刀般斩断了黑暗,他承受着暴风骤雨的吹打,却得到了自由,他展开双臂迎接苦难,那一瞬间,在我的眼里,恍恍惚惚看到他不是安迪,他是耶稣,他,就是上帝。当初的上帝,在人间受尽苦难,却褪去平凡的肉体,成为了万民所敬仰的神。而安迪他也是在肖申克里受到了许多的冤枉和苦难,但最终是他点燃了自由的火光。

  后记:

  “你从来没有觉得自由的阳光是如此灿烂,莫扎特的音乐是如此美妙。那些平日里最粗劣最愚昧的人在这一瞬间都变得高尚美丽,容光焕发……这时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人类在经历了那样多的苦难与沉沦之后,还能生存,因为美好永在,希望永在”——《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2

  《肖申克的救赎》,这是一部1994年在美国上映的电影,讲述了一个被冤枉的的囚犯靠着一把石锤挖了二十年的隧道,最终收获自由的故事。

  影片主人公是一位银行家,名叫安迪,他发现自己的妻子有婚外情,本想用枪杀死两人但是最终没有下手,巧合的是,当天正好有另外一个罪犯杀了这两个人,于是安迪被指控为谋杀,被判无期徒刑,送入肖申克监狱度过余生。在肖申克,他遇到了另外一位主人公——瑞德,他能帮每一位狱友弄来他们想要的东西。安迪前前后后向他索要了许多东西,但是一开始的目的只不过是打发时间。偶尔一次机会,在他在墙上刻字的时候,一大块石块掉了下来,这使他萌生了越狱的念头,于是安迪就这样日积月累地在一张海报后面挖着自己的通向自由的道路;而有一天,他从另一位狱友得知自己的的确确是清白的,他去告诉典狱长,然而一直让他帮他洗黑钱的典狱长却把那位证人秘密的枪杀了,好让安迪一直帮他洗黑钱。于是,安迪忍无可忍了,他带着二十年来他一直积累着的证据,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从他的洞中——穿过500码地,通向了自由。

  这部电影每个段落和每个段落之间都有叙述的顺序,并且大量的运用了插叙,使观赏者产生极大的兴趣,以及为片尾的真相埋下了深深的伏笔,包括每个人的每一句台词,都对结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这只是从死板的教科书式的方式来评价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给我影响最深的环节,便是安迪临近结尾时挖了二十年之久的通道亮相的时候,给人震撼,安迪从影片一开始就坚定的眼神,艰难地爬出自己的每一步,他甚至爬了连旁人接近都不想接近的下水管道,一直爬,一直爬,知道爬出管道,迎接暴风雨和闪电给他的洗礼……这是多么难得可贵的品质啊:一个人为了自由,可以忍辱负重20年之久,经历挫折无数,并且从来都不曾想过要放弃,正如安迪自己所说:“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许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从不消逝。”对,支持他的就是希望,他那持之以恒的希望,对自由的渴望,以及想摆脱邪恶的这种品质,深深地触动到了我的内心。

  有一段我没看懂,就是瑞德在监狱中呆了40年的第三次假释机会,假释官问他,他在这些年中是否改过自新;前两次他的回答都是自己已经如何如何改过自新了,不会再危害社会,都是些阿谀奉承的话,而最后一次,他说:“我无时无刻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内疚,这不是因为我在这里监狱,也不是讨好你们。回首曾经走过的弯路,我多么想对那个犯下重罪的愚蠢的年轻人说些什么,告诉他我现在的感受,告诉他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解决问题。可是,我做不到了。那个年轻人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只留下一个老人孤独地面对过去。重新做人,骗人罢了,小子,别再浪费我的时间了,盖你的章吧,说实话,我不在乎。”这段话,我反反复复看了许多遍,认真品读了这段话的含义,但还是无法理解。相信结局大家也猜到了,他的假释被批准了,这使我有些疑惑。

  对于那个典狱长,他可谓是最反派的角色了,他极其贪婪,不断地、无休止境地让安迪帮他洗黑钱,当他得知安迪是被冤枉而有可能离开肖申克时,他又残忍地杀害了那个狱友;而到了最后,安迪把证据寄到了报社,无数警车和记者蜂拥而至,他的选择是——吞枪自尽,这也许是最好的一个结局。

  安迪不仅仅自己拥有一颗永不放弃的心,他还试图让每一位狱友重新燃起对未来的希望,他坚持每周一信,后来发展到每周两信,给州议会写信,建议扩建监狱的图书馆,一开始还不怎么理睬他,到后来他们觉得不对头了,怎么这个小子越写越来劲了?烦都要烦死了,“只能”划拨资金扩建图书馆。狱友们有书读,有音乐听,是何等的享受!在这之前还有一个长时间的画面展现,就是安迪冒着风险在广播室放音乐给在操场上的所有狱友听,那个场面是非常震撼的,所有的囚犯,不管是屋里的屋外的,甚至上厕所的都闻声侧耳仔仔细细的聆听,更不可思议的是,还有一部分保安都呆呆地凝望着喇叭,仿佛这辈子从来都没听过一样,霎时间,没有人发出一丝声音,就只有歌声余音绕梁。这告诉我们:无论我们曾经怎样的蛰伏,怎样的失去生活,但千万不要放弃理想,放弃那份希望。只有充满希望,人生从而变得有意义,从而丰富多彩。

  总结了这些,现在的我们,又有什么可以对未来抱怨的呢?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吗?只要希望在我们心中,就没有什么不能征服的!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3

  曾经很久以前就听过《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不过一直也没有去看,因为在潜意识里觉得不会好看。不过,在看完以后,我会觉得这是一部很值得欣赏的电影,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80后,90后。它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同时也鼓励着我们前进。

  安迪,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曾经是一个出色的银行家,有一个漂亮的妻子,可是,因为不会表达对妻子的爱,妻子有了外遇。在酒醉后误被指控用枪杀死了妻子和她的情人,安迪被判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渡过余生。我在看到肖申克监狱里的景象以及那里的犯人的时候,我想安迪要怎样度那些漫长而痛苦的日子呢?由原本风光体面的生活到肖申克的监狱,他的生活就像从一个天堂进入了地狱。我会在想他会不会自杀呢?因为他出奇的冷静。直至后来才知道,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尽管所有的人都不相信他是被冤枉的,尽管要面对的是痛苦的监狱生涯。那个进来第一夜就被打死的胖子和安迪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胖子犯了罪,安迪没有犯罪;胖子来到肖申克监狱是应的惩罚,安迪是替罪的;胖子无法适应另一种生活,安迪选择了快速适应新的环境;胖子大吵大闹,安迪沉着冷静:最后,胖子死在了肖申克的监狱,而安迪却最终把自己从这个地狱救赎出来了。无疑,安迪是一个聪明的人,他选择了活下来就是为了有一天可以走出去。他善于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搞好人际关系,无论是与典狱长,看守,还是周围的罪犯们,他都懂得如何去赢得他们的信任,因此,他可以在监狱里过的比别人自由。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要懂得怎样去和一些很可能是你的敌人的人交往,让他们成为你的朋友。要学习怎样去赢得别人的信任。但是我们不能学的是他为典狱长这样的手段,当然,他也在肖申克的监狱用了20年的时间去赎罪了。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去赢得别人的信任。

  在肖申克的监狱里,大多的人都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失去了希望。他们被那些“叫你吃就吃,叫你拉就拉”的规矩制度化了,他们的思想被束缚住了,可怜,他们连心的自由都没有了。可是,安迪没有,他没有让那些规条束缚住自己的心。他依然有自己的爱好和理想,所以他还会有闲适的心去雕刻石头,去建立图书馆,去帮助那些囚犯找回自己。瑞德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而安迪说:“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因为美好的事永不消失”他就这样怀着坚定的信念和对世间美好事物的希望,在监狱中那度日如年的生活中找到方向,找到了救赎自己的办法。而博斯,那个年老的监狱管理员,就因为几十年来的制度化生活让他在离开监狱后迷失了自己,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最后在小旅馆里自杀。如果不是安迪一直在鼓励着,在经历过40年的监狱生活的瑞德或许也会走上博斯的路。安迪说“人生只有两种选择,要不是忙着生活,要不是忙着死亡”这是一种信念。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像博斯,像瑞德,在不断的挫折失败后,我们就变得安于现实,安于失败的困境里,不愿意走出来,失去了希望。人生最可怕的不是失败,最可怕的是失去再来一次的勇气和希望。

  在后来,剧情峰回路转,安迪的徒弟知道他是被冤枉的,他知道真正的凶手不是安迪。就在安迪兴奋不已,以为自己终于有救的时候,他忘了,自己已经是典狱长的赚钱工具了,典狱长又怎么会放他走呢?在他关禁闭的时候,残忍的典狱长把他的徒弟偷偷地杀了,然后欺骗他说他徒弟是越狱不成被杀的。但是那时的安迪已经不再相信他的话了,于是,他打算自己救自己——越狱,带着典狱长的罪证越狱。这也是对自己犯罪的一种救赎。影片之所以在后来给了安迪自由人的身份,就是因为安迪已经为自己的行为受到了惩罚,坐了二十年的牢。这二十年并不是冤狱————安迪自己也这样认为———他已经为罪行受到了惩罚。所以,尽管安迪的越狱依旧是一种犯罪,但是他还是获得了自由。片子教育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我们都可能有过错,但是当过错罪不至死时,我们要身体力行并从良心上进行忏悔,但是一定不要放弃希望,要努力的解救自己,从希望中得到力量,从而走向光明!

  在这部片里有提到过关于《圣经》,典狱长曾经引用过圣经里的话语,但是,毫无疑问他只是一个伪,他是借基督之名行魔鬼的事。但是他说过一句话是对的“你们得救的道就在里面了”真正的救赎不是肉体的救赎,而是灵魂的救赎,而这个只有上帝才可以做的。

  其实我们的社会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些囚犯在走出监狱后,得不到妥善的安排,社会对其又歧视和不尊重,导致他们失去了面对世界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希望,因此很多人再次放弃了自己,有的是不断地在犯罪,为了生活;有的在犯罪是为了回到监狱中;更甚的是,一些人彻底对世界绝望,选择死亡。这都是为什么?当然他们自己也有责任,因为没有学会坚守自己的信念,但更多的是因为社会,没有愿意再给他们一次机会。所以我们更应该反省一下现在的社会行为,是否公平。

  我想,就算是一个犯人他都会有自己的自尊。也会有平等对待的权利。所以何不用爱和宽容来接纳他们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犯罪的原因,无论知不值得同情,我们都要相信人心灵深处的那点的善良和真挚。走进一个人的故事的时候,你可能会找到原谅他的理由,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他们的旁观者,但是我们可以学着去用爱心接纳和相信他们。

  《肖申克的救赎》给了我很多的感想,它给我最大的感想是相信希望,持守信念,努力行动!

  还记得安迪给瑞德的信的最后一句吗?“既然你都走了那么远了,那也许你能再走远一点!”所以不要轻易绝望,自己已经走到今天了,就要咬咬牙再走远一点,或许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加油!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4

  以前我认为《肖申克的救赎》在讲希望——常怀希望,今天重新看了影片,我不这么认为了。

  肖申克是一座监狱的名字。

  瑞德是一名杀人犯,他在老布死了以后看着监狱的高墙说,这些高墙有一种魔力,刚开始你恨它,然后习惯它,再后来离不开它。瑞德管这叫体制化,或者叫完全改造。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让我们守护孩子,别让他们被改造的那么彻底。而今天重看《肖申克的救赎》,突然发现,其实肖申克是对成人的改造!

  安迪对抗的,是一个庞大的对他实施改造的机器。

  整个肖申克,除了瑞德,都说自己无罪,这代表了生而为人的原罪,且为己不知不认的原罪。“姐妹组”代表了淫欲,安迪代表了愤怒,典狱长代表了贪婪,警员们代表了傲慢。

  在肖申克里囚犯没有人权,所以所有的警员面对着囚犯产生了天然的傲慢,安迪被调去图书馆时,遇到的第一个需要他帮助的警员,我们会突然发现,那个警员失去了傲慢,他有了一副老实人的面孔。这就是人的两副面孔,他的傲慢和谦虚,会随着境遇切换。

  “姐妹团”为了淫欲,持续打了安迪两年多,直到安迪成了警员们的避税帮手,才以结束。淫欲,是人不可回避之罪,安迪的老婆就是出轨时,被人枪杀的。而后,安迪在知道杀他老婆的真凶后,却突然不再恨他老婆,而是反思自己性格的无趣,等于是把老婆推出去了,间接害死了老婆。其实,影片中安迪不受淫欲之苦,他是淫欲的受害者,一个是“姐妹组”的物理攻击,拳拳到肉的折磨;一个是老婆出轨的精神攻击,情感背叛的折磨。因为《肖申克的救赎》的原著篇幅不长,内容和影片并无区别,且影片本身足够优秀,所以,本篇就以影片为主去讨论。

  “淫欲”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占比不重,且从瑞德这个自述者角度来看,似乎并无过多评论,但其实我认为淫欲之所以被演了有四分之一,就是因为淫欲这一原罪对于个人命运来说是不得不提的,哪怕瑞德似乎只是在向观众讲述安迪从未妥协的个性,但其实,淫欲篇为观众呈现的是一种人性的丑态,以及暗示淫欲甚至会影响到个人命运,像安迪的老婆的死,“姐妹组”的老大的残疾。

  为什么我会认为安迪代表了愤怒,因为影片一开始安迪其实是有过挣扎的,虽然他放弃了捉奸和开枪,但他实际上起了心动了念,他不是没有恶意,不过是理智战胜了情绪。整个影片中,安迪仅有的两处失控,一个是开头,一个是知道了真相。两次失控的代价,一个是被指控谋杀并被判刑,一个是被关了两个月的禁闭。

  这里可以看到愤怒对人命运的改写,从银行家到阶下囚,从帮助学生拿到高中文凭的智者到被人打回原形的禁闭者。

  安迪其实是一个执着的人,如果他没有因为知道真相后失控,那么他完全可以通过不断地写信去为自己申冤,就像他不断地写信为了建设图书馆那样。

  他的失控,使得年轻的小伙子失去了生命,使得安迪永远失去了以正常人的身份回归社会的可能。安迪的能力使得他永远不会得到假释,他除了被无罪释放和越狱,不可能离开肖申克。

  典狱长的贪婪有目共睹。典狱长是肖申克的神,而典狱长信奉上帝,对圣经倒背如流。肖申克的高墙配上典狱长的贪婪,就是在告诉大家,这世界的神可以为所欲为,而高墙内的人只有被改造成听话的、任劳任怨的、惧怕神明的,才可以生存!

  安迪的越狱之路,是一条粪水恒流的下水道。他走最污浊的路,去做一个崭新的人。

  《肖申克的救赎》救赎的到底是谁呢?安迪?瑞德?我认为是瑞德!因为他是肖申克“唯一有罪的人”,他三次假释申请,两次被驳回,最后一次他不抱希望却被假释了。是因为他被改造好了吗?是因为他被救赎了。他之前一直强调自己被改造好了。看得见的改造,不叫改造。看不见的改造,才是真的改造。瑞德说:这四十年,没有一天不后悔!这句话,让人潸然泪下。四十年!人生有多少个四十年啊!他说他想告诉曾经的自己,还有别的方式可以解决。今天看《被讨厌的勇气》,有一个点我觉得说的很好,把关注点放到宇宙中去,放到世界中去,不要拘泥于眼前,因为眼前的风暴在大的层面上看,就是“杯中风暴”,杯中风暴再猛烈在大的层面看,就是微风而已。

  假释官面前的瑞德,显然已经跳出了杯中风暴,他已经看到了当初那猛烈的风暴,而今看来,不过微风。

  瑞德跳出了自我的束缚。所以,被救赎的是瑞德。

  我想这也是影片中不断提及希望的点,改造有看得到的,也有看不到的,被以及认可的部分,会化为自我救赎,为自己面对这无能为力的世界增添些许力量,而看得见的改造,就像老布,终究会因为对这世界的无能为力而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影片中说:要么忙着生存,要么忙着去死。这是成人世界的定式,老布是那个忙着去死的人,而安迪,希望瑞德成为忙着生存的人。态度决定人生!

  瑞德,何其幸运,得到了救赎,找到了生存下去的路。

  安迪,不需要救赎!他因为司法的无能,以及典狱长的贪婪,已经失去了做回自己的可能性,他成了一个“全新的人”,这个人是他,但不是原来的他。安迪付出了自己一整个人生,然后又自己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人生,来到了“温暖的,没有记忆的地方”,所以,对于安迪,不需要救赎!

  肖申克里,每个人都有原罪,而只有瑞德有“真罪”,而瑞德何其幸运,遇到了安迪,得到了真正的救赎,找到了回归自我的路。

  瑞德好幸运啊,年迈的他虽已不是当初的他,但年迈的他终究还是他!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5

  “把信仰寄托神,把贱命交给我。”

  当典狱长以一种平缓而单调的语气缓缓吐出这句话时,这些囚犯的命运仿佛就此注定。揣摩典狱长的意思,拥有信仰好像还可以作为这些可怜虫的支撑,但他毫不留情地收下了一条又一条原本色彩鲜活的生命,久而久之,掌握不了自己的生命的他们,或许也就忘记了信仰为何物了。在监狱里,生命以时间为单位,一分一秒地被刻画出来,一分一秒地流逝,囚犯们好像感觉得到,却终究渐渐习惯于这样的流逝。有时候,习惯是一件可怕的事,它会摧毁你全部的希望,让你在麻木中无望地度日。

  肖申克监狱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安迪·杜弗伦无罪,却因无法查清的事实而入了狱。他原本并不属于这里,在监狱的第一晚却一声不吭,好像已经逆来顺受了。这让人很心慌,没有希望的人就已经失去了人生的全部,可他明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银行家啊,会在一次次心灰意冷之后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吗?

  “朋友,我告诉你,有希望才危险,希望能把人弄疯,希望无用,你最好认命。”

  从一开始入狱与新人一起被嘲笑,到受到包格思三人不间断的纠缠,也许有许多个瞬间,安迪真的是绝望的。他可能滋生出过恨意,可能想过自暴自弃,但这些心情竟渐渐转变为他对新生的渴望,对生活的热情,对自由的向往。这些支持着他忍受,等待着苦尽甘来的一天。在黑暗的监狱里,安迪也许是为数不多的还保有着希望的人,甚至身边人也在劝他放弃,到无望中来,何况他的希望本就不可能有结果,只是个无望的希望罢了。

  可是他就是固执地怀着这份无望的希望。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老布。老布在监狱中整整生活了50年,对于他来说,监狱是个无可替代的地方。他早已习惯了这里,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因此,在假释出狱后,面对多姿多彩的世界,长期生活在黑白中的人痛苦地选择了自尽。对于老布来说,出狱等于灾难,因为他的生命中早已容不下色彩,体制化禁锢了他的生活,可安迪不同。内心自由的希望使他迫切地寻求每一个品尝自由的机会。帮助警卫而获得啤酒,安迪享受的却仅仅是那短暂却美好的自由的感觉;打开广播放歌,悠闲地躺在椅子上;重拾爱好,闲时用雪花膏石和皂石打磨棋子。同时,他也运用着自己的才华,又积极地要求拨款购置新书。这一件件事,无一不体现出,安迪拥有肖申克监狱里最可怕的东西——希望。

  “芝华塔尼欧,在墨西哥,太平洋边的小地方。”

  “我要在那度此余生,没有回忆地温暖地。在海边开个小旅馆,买条破船修整一新,载客出海,包船海钓。”

  “你在那地方也大有可为。”

  “我在外头吃不开的,我一生都耗在肖申克,我已经体制化了,就像老布一样。”

  ……

  “老婆和她情夫不是我杀的,我犯的错已偿清,一间旅店,一叶扁舟,这种要求并不过分。”

  “你不该有此妄想,完全是痴人说梦。”

  “反正人只要二选一,忙着活,或者忙着死。”

  从安迪和瑞德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二人一个怀有希望,一个抱着无望。安迪对未来的幻想,对与监狱截然不同的生活的希望,证明他是一个“忙着活”的人,他不会将自己放弃在肖申克中。反观瑞德,他曾经多次申请假释失败,最后终于断了念想,得到了希望无用的结论。他否定着安迪的幻想,很有可能他自己在入狱之初也有过像安迪一样的想法,但随着时间流逝,他放弃了,成为了一个甘愿在监狱中无所谓地度日的“忙着死”的人。当然,也有可能安迪始终抱着自己无罪的想法,而瑞德确实犯罪而比安迪少一份心安理得罢了。

  肖申克监狱的黑暗有一部分来自典狱长。他道貌岸然,却找安迪帮忙做黑账。账本就放在绣有“主的审判迅速降临”的挂画后,讽刺至极。他找人枪杀了得知真相的汤米,眼睁睁看着他倒地。他口口声声说着圣经,却做着违背道德的事。这也是安迪痛苦的来源之一。

  但安迪成功了。他花了二十年,用一把小小的鹤嘴钳打通了一条通向希望的路。在下水道中艰难爬行时,肮脏的管道却将其送往了自由。安迪扳倒了典狱长,又到了曾经梦想过的海边,开始了新生。

  “在巴克斯顿有个大干田,它有长石墙,北端有大橡树,美得像福斯特的诗。”

  “在橡树底下有一颗奇石,黑色的火山玻璃,底下埋着东西给你。”

  橡树象征着安迪曾经的美好生活,他在树下向妻子求婚。而如今,他与瑞德的约定又在瑞德假释后救了处在崩溃边缘的他,使他没有走上老布的道路。

  “我备好棋盘等着你。记住,希望是好事。也许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

  安迪给瑞德的信,是瑞德重拾希望的关键。安迪经历了种种绝望后,依然相信着人间的至善至美,保留着心底的善良品质。而瑞德与老布曾停留于同样的中转站,最后走向了不同的道路。“瑞德也来过。”他的结局是美好的。剧尾,他的一连串“希望”,昭示着他的人生又重新开始。

  《肖申克的救赎》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无望与希望的故事。有人在无望中挣扎,有人怀着希望奋斗,有人忙着活,有人忙着死。主角安迪却是一个在无望中寻求希望的人,并且将希望带给他人。无论如何,安迪在绝境中挣得生机,坚守希望的精神支持着无数人奋奋而行。或许在德州汉考克堡的某一处海边,新屹立起一栋小小的旅馆,装饰朴素,招待客人十分周全。在蓝天白云下,漫无边际的金色的沙滩连着漫无边际的蔚蓝的海,在细浪翻涌至沙滩的交界处,有一艘破旧的小船,有个人细细擦洗打磨。收工后,两个人席地而坐,放上一张棋盘。雪花膏石和皂石打磨的棋子微微泛光,在棋盘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海天一线,至美至幻。或许,这是原本无望的希望带给他们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相关文章:

《肖克申的救赎》观后感10-09

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感12-29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2-28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精选01-07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0-12

肖申克的救赎经典的台词06-03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观后感01-18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大全01-09

【精】《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01-07

【热】《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