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有感
我以为我会感动到哭,其实没有;我以为看完电影后会细琢电影的细节,其实没有。看完电影,我无心回顾荧幕上掠过的精彩,只是纠结于电影勾起的青葱回忆。我的故事没有电影那般精彩,但并不妨碍我把自己的青春投射进去。
我的那些年,并没有同学跟老师对抗而受罚,也没有被大声骂过“幼稚”或者“大笨蛋”。这些都是青春的专利,成年人的世界里不会有。
青春往往只由三个要素组成:公敌,异性,和看客。
因为没有了管束,便没有了公敌。结束了学业,只能被迫主动寻找人生的下一站。爱得不纯粹,因为顾忌着以后的漫漫长路。青春的目光不会很长远,背叛就背叛,天不会塌下来;懒就懒,反正现实还很遥远;爱就爱了,没有柴米油盐。
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能让每个人都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与其评论九把刀导演自己的青春,不如说一下自己的青春。
以下不是影评,而是我自己的回忆了。
电影中的“精诚五人帮”,在我生活中的版本叫“吹水帮”。与其说每个故事都有一个胖子,不如说每个故事都有一帮兄弟,青春故事尤其。那是一个从不落单的收容所,是青葱岁月中的避风塘。这一群人,彼此知根知底心照不宣,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把老师或者舍监当成共同的敌人,能让大家变得更加团结。去到哪里,哪里就变成他们的小天地。
于是,年轻的我会放胆说自己能够成为很厉害的人。皆因我实在天真地以为,比身边的人厉害,就是真正的厉害。
我也曾为喜欢的女生做过幼稚的事情。
高一暑假学校组织到英国玩,我暗恋了一个女生,最后两天我骗她说相机没内存了,每个景点只好两个人一起拍,因此留下了一大堆跟她的合照。接下来的学期,她是学校歌唱比赛的决赛主持,我拼了命练唱歌,只为在决赛中她能介绍我上场。那时的星期六,当宿舍室友仍在酣睡时,我会起个大早去陪她吃一个小时的早餐。去英国读书后第一年暑假回来,我借口要复习考雅思,花50块钱办了个中山图书馆的自习证陪她一起自习。去成都考雅思之前,我给她写了封信表白;考完雅思的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买了张全价机票飞回广州,只为早一点见到她。最后,我只收获了失望,在房间里哭了一个晚上。
如今,我和她还是好朋友,她当年送给我的围巾和手套我还留着。只不过那一堆英国的合照,我是很久都没翻出来看了。
勾起我回忆的`,还有女主角的一颦一笑,跟我的前一任女友十分相像。她也是学习很用功的女生,成绩很好,但同样高考失手。高二下学期我和她同班,座位在她的右手边,中间隔着一条走道。那时她不苟言笑,动作一板一眼,系气质美人。我们之间少有的一次交集,是某个下午,校园广播响起一首恬淡的爵士女声,我瞎说是“Norah Jones”,但立刻被她否定:“是Diana Krall,唔识唔好乱讲。” 自此,我心里就记住了这个人。周末回家下载了许多Diana Krall的歌,保证下一次听到Diana的歌不会错认。但我和她下一个的交集已经是两年多以后,我上了LSE,她就读在一所不喜欢的大学。夏日之末,三天内两次见面,铺垫了往后一年的异地通讯,成就了往后两年的异地恋情。
我们之间再也没有聊起过Diana Krall,当年高傲的她对我而言不再神秘。就如许多青春的恋情一样,人还是那个人,是生活改变了彼此眼中的我们。在我开始工作之前,也是我的青春结束之时,我们分手了。
和柯景腾一样,我到最后还是没能把一段青春恋情带到成人世界。不过,也是在步入社会之后,我才懂得青春的故事,大概也只能停留在青春的时期。大学毕业之后,即使你仍然把自己当年轻人看待,这个社会也不会如此纵容。青春三要素,除了异性之外,公敌不见了,看客不重要了。现实的压力一步到位,把所有风花雪月的遐想挤压殆尽。
其实,青春不远,一部好电影便能把你带回。只是,现实更近,散场后我竟想不到谁能够了解我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