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夫妻创业小故事

时间:2022-08-02 10:40:19 创业故事 我要投稿

夫妻创业小故事

  夫妻在进行创业时,一定要尽可能选择共同爱好的事业。如果选择了一个不喜欢的项目,创业者就会很难用心去经营。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夫妻创业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夫妻创业小故事

  夫妻创业小故事1

  夫妻共同创业“街边摊”变自营品牌

  “夫妻店”是很多小本创业者的初始形式,梁素萍和耿俊杰就是这样一对共同创业的夫妻。两口子刚结婚就开始创业,先是男主外女主内,后是女主外男主内,经过一次次换项目、找商机,终于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项目,也找到了创业成功的经验:要成功,不能总换跑道。

  老公创业虎头蛇尾爱转行

  “其实我们的第一个项目如果坚持到现在,应该已经成功了。”刚开始创业时,大男人耿俊杰是家里的“方向盘”,性子有点急的他虽然办事效率高,但总爱换跑道,开始创业的十年,他带着梁素萍换过了好几次“饭碗”。

  1993年,他投资30多万元,开了一家压缩板厂,在经营17个月后,耿俊杰没有坚持把生意做下去。

  1998年,郑州的一处纺织厂倒闭,耿俊杰接收了厂里的设备和材料,他发现,厂里制作的产品封口线利润空间很大,于是把厂子转成了一家工业用线厂。不过,没过多长时间,厂里经营出现困难,耿俊杰选择了放弃。

  没过几年,接手耿俊杰的压缩板厂和工业用线厂的亲戚都干得不错,生意走上了正轨,看着他们都当了老板,耿俊杰开始自我反思。

  “看来我做事有点虎头蛇尾,创业过程中一旦遇到些困难,便想着要放弃,坚持不下来。”耿俊杰决定,发挥自己实干的优点,把“方向盘”交给妻子梁素萍。

  老婆掌舵夫妻俩坚持开发“尾料”

  2003年,曾在广东服装厂打工的梁素萍发现了一个商机:一些国际品牌的服装生产厂商低价出售制作服装用剩下的“尾料”,这些剩下的面料不仅质量好,有的还能做成童装和家居服,能够“变废为宝”。

  “我们与耐克、阿迪和一些家纺品牌签订合同,收购他们的剩余面料进行加工,做成的服装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两口子先是在开封摆地摊,几块钱一套的纯棉衣很受工薪族的欢迎,不少顾客回家穿上舒服还变成回头客,向亲戚朋友推荐。

  2008年,梁素萍掌握的创业“方向盘”又进行了一次提升,她和耿俊杰参加了郑州市创业指导中心的SYB培训,同年6月份,他们开始打造“康约服饰”品牌。

  共同创业“街边摊”变自营品牌

  初期创业时,耿俊杰笑称自己只是“马路天使”,在郑州、开封的一些马路街道摆地摊儿,销售“尾单面料服装”。“成本4元钱的,销售价才5元,成本8元的,卖10元。”不仅利润低,而且还很累人。

  “有一次,他抱怨说生意不好做。他给自己定下目标,如果一年盈利不够5万的.话就不做了。结果那一个月我们就盈利了5万,这成了我们创业的第一桶金,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创业信心。”梁素萍还在短信上鼓励丈夫:“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我们永远不能选择放弃。”

  2009年,创业的曙光初现,夫妻两人在中牟有了自己的厂房,员工已达到30多人,耿俊杰负责服装生产和运输,梁素萍负责销售环节,两人分工明确,已经由小型的“夫妻店”打造成省内第一家专做尾单面料的平价服饰品牌。

  创业经验不换“跑道”才能达标

  “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经营模式,今后的计划是通过贷款扩大生产规模,同时打造我们自己的平价尾单服饰卖场。”梁素萍说,现在他们已经在国内几个城市设置了代理,下一步的任务是增加生产能力,做自己的品牌。

  夫妻创业小故事2

  一针一线织出美好远景

  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小街,有家精工织补小店,里面有2台缝纫机,余下的空间仅能坐下两三个人。店虽小,名气可不小。除了不少市民光顾外,栾川、嵩县、洛宁等县的顾客也常来,连郑州、北京、山西等地的人也慕名而来。有的是来补衣服,有的是向店主人学艺。

  这家店的老板是张成梅、安炎秋夫妇。说起经营窍门,他俩笑道:“我们就是靠这点手艺吃饭,关键是把活儿做好。”

  借来万元,赴上海学精工织补

  1996年,张成梅和安炎秋借钱结了婚。那时,安炎秋下岗,张成梅没有正式工作。

  “得想办法还债,日子也得过下去。”安炎秋说,张成梅略懂裁剪,有织补基础,1996年,他们在西工小商品市场租了个摊位做服装生意,张成梅一边卖衣服一边缝补衣服。安炎秋则在路边摆摊卖酱肉。

  “我俩辛辛劳苦干了一年多,也没挣几个钱。”安炎秋说。1998年,安炎秋的哥哥给他们出了个主意。他说,在上海,精工织补很受欢迎,用这种方法织补的衣服根本看不出来是补过的,张成梅有些织补基础,不妨再学学精工织补。

  “这主意不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买的衣服也越来越贵,好衣服对织补的要求会很高。”两人立即下了决心。

  1998年初,张成梅怀揣借来的1万元,赴上海学艺。

  先做活再收钱,渐渐被顾客认可

  到上海后,张成梅拜在一位老师傅门下学艺。

  “做精工织补,就是要照着衣服原来的纹路、线条,一根一根地织,一根线都不能错。”张成梅说,织补得在放大镜下进行。为早日学成,省点钱,她没日没夜地苦练,一天练十几个小时,练得眼睛酸疼。授艺的老师傅都看不下去了,劝她多休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她学成回洛。

  由于没钱开店,两口子不得不在影院街露天营业。“真是心疼她啊,大冬天在户外做活儿,手上都是冻疮。”想起当时妻子吃的苦,安炎秋现在还难过。

  刚开始,很多人并不信任他。“您先把活儿交给我,做完再收钱。”就这样,安炎秋说服了不少洗衣店的老板。他把衣服拿回家后,张成梅就连夜将其做完,有一次甚至从晚上7点多一直干到第二天早上5点。

  “真没见过活儿干得这么漂亮的'!”随着顾客的逐渐认可,两口子的活儿慢慢多了起来。

  靠过硬的技术,为精工织补打开天地

  1999年年底,张成梅怀孕,她挺着肚子,在家里一针一线地缝补丈夫拿回来的衣服,直至临产。孩子不到4个月,她就开始一边照看孩子,一边继续织补。

  2002年,张成梅在小街租了间店铺。开店第一天,她只赚了4元。当时,精工织补尚未被顾客接受。“精工织补耗费精力,收费也比较高。”张成梅说。

  直到有一天,一名顾客拿着一条破了洞的裤子找到张成梅。“这条裤子价值好几百元,一定得给人家织好。”张成梅说,她花了5个小时,熬夜把裤子织好了。

  “一点儿看不出来是补过的,你手艺真棒!”拿到裤子后,顾客满足对张成梅说。这一次,她赚了30元。

  慢慢地,张成梅的手艺传开了,越来越多的顾客找到她,还有人找她拜师学艺。“我很享受织补的过程,当一个个破损在我手里被完美地修补好时,就像设计师在创作,我很有成就感。”她说,她愿意传授更多的人这门手艺,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自立于社会。

  妇唱夫随,安炎秋跟妻子学起了精工织补。头脑灵光的他,瞄准了服装修改市场。他买来各种时装杂志钻研,在他手中,不少过期的衣服重新焕发出时尚的魅力。

  2009年,夫妻俩又在唐宫路上开了家店。同年,他们还建了网站。

  “刚开始也只是想找一条生活的门路,没想过会有今天。”夫妻俩说,是坚持让他们有了收获。

【夫妻创业小故事】相关文章:

白领小夫妻齐心创业的故事08-09

90后小夫妻卖烧烤的创业故事09-26

夫妻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08-10

夫妻创业开书店励志故事08-23

创业励志小故事11-04

励志创业小故事09-26

创业励志小故事10-14

10个创业小故事05-02

创业小故事一则08-09

古人的励志创业小故事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