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科老总王石的创业故事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王石的创业故事
历史的PK台总是把话语权交给笑到最后的人。二十年前,在深圳火车站和一群年轻的民工一起,扛上150斤的玉米包搬来摔去的那个33岁的“不像民工模样”的人,今天把他开心的笑容印在一本大32开本的传记封面上。
他就是王石。就连当年被在住地楼下电器修理店顺口叫上跟他去搬运玉米的那个18岁的农村少年,也早已经跟王石混得有头有脸的了。
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中
1983年,王石32岁了。
他还在彷徨。怀揣一颗“法国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翁于连一样的个人拼搏的野心”,窝在广东省外经委,每天工作,读书,学英语,日子平淡无奇。但是,他“不甘平庸”,“好表现”。不过,他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以后他“表现的舞台”有如此之大。
1983年春天,王石的岳父在深圳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住过的东家夫妇,来广州探望岳父,这一对从前多少有点土气的农民夫妇带来的不只是他们家的土产,而是他们身上的“洋气”:丈夫穿着台湾产的浅灰色夹克,老婆烫了个大卷发。没有这样的样板更说明问题的了:转瞬之间,深圳到底发生了什么?王石要去看看。
1983年5月7日,在王石的生命中是一个重要的标记。这一天,他乘广深铁路抵达深圳。当他看到一个巨大的建设工地般的深圳,“兴奋,狂喜,恐惧的感觉一股脑涌了上来,手心汗津津的”,强烈地意识到这块尘土飞扬的土地孕育着巨大的机会。
一切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开始了
第一个站点,深圳特区发展公司(简称特发)。
但是,做什么呢,不知道。
一天,王石去蛇口的路上,看见高高耸立着几个白铁皮金属罐,那里面储藏着玉米。美国大陆谷物公司与深圳养鸡公司合资的饲料生产企业——正大康地,需要大量的玉米。广东不产玉米啊,经打听,玉米来自美国、泰国和中国东北。其中来自东北的玉米却不是直接从东北运来的,因为解决不了运输。
神秘的命运开始造化王石了。
他找到正大康地,说他能解决运输,他可以组织来玉米,“你们要不要?”
“要!马上就可以签合同!”
第一单,一个大单。
不过,王石还并不知道东北和深圳之间的运输情况,是巨大的诱惑使他硬着头皮往前闯。
经过两三通打问,确定了广州海运局的海运。
于是,玉米生意开始了。
特发公司立即设立了一个“饲料贸易组”,组长王石,独立核算。
玉米到了,“饲料组”需要一个组员。楼下的无线电装配车间,拉出来一个又瘦又小,像个童工的小伙子,他叫邓奕权,他成了王石的第一个员工。
第一次30吨的玉米生意成交。
王石在自行车后座上夹了两个条纹塑料口袋,去到养鸡公司。
“我来收钱。”他向养鸡公司的袁经理扬了扬手中的编织袋。
“发票呢?”袁经理问。
发票是何物,王石不好意思问,但他立刻想到,无非就是收款证明一类的东西。
王石回到特发公司,对财务部的小张说,“给我开个收款证明!”
暨南大学财会大专班的毕业生不懂“收款证明”。
“你就写收到谁多少钱,特此证明。就行了。”
小张一边嘟噜着“从来没有开过这样的证明”,一边照办。还加盖了财务章。
再骑上自行车,后座还是放着编织袋,特发公司饲料组王石组长又到了养鸡公司。对袁经理说,“给,发票。”
袁经理笑得呛了喉咙,一边咳嗽一边带王石“参观了发票的真面目”。
“他们要发票。”王石又是回到特发的财务室了。
“早开好了,我还纳闷不开发票怎么能收到钱。”小张说。
再次来到养鸡公司财务室,王石“彻底糊涂”了:塑料袋仍然没有用处,却拿到两张一模一样的薄纸——银行转账单。
特发公司财务室的小张告诉王石,这个转账单就是钱,如果对方账上有钱的话。
用王石的话说,在这两来两往的经历中,他“深刻感受到业务知识的贫乏,尤其财务方面,更是个门外汉。” “从那以后,我每天下班无论多晚,都要看两个小时财务书。还学着记账,下月初跟财务的对照。三个月后,我阅读财务报表没有障碍了。”
今天,“房地产教父”面对巨大的成功和名望,如此讲述他跌跌撞撞的第一步。而在那个时代,很多“第一桶金”的传奇剧都有这样一个相似的脚本。
如果你对财经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王石的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万科老总王石的创业故事09-16
王传福的创业故事08-09
剃头王的高招创业故事08-24
王凤良的创业故事08-27
王致和的创业励志故事08-17
王石与柳传志同台谈创业09-25
内衣狂人石磊的创业故事08-27
王品的创业路上励志故事09-02
关于王雷雷的创业故事08-23
“人脉王”里德·霍夫曼的创业故事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