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成功的故事
创业成功的故事1
批发2元小食品,一年卖出5000万
楼俊平原是一家大企业的职员,几年前他因为看好食品行业的发展前景,在毫无食品经销经验的前提下,就毅然辞职下海,并且一投入就是十几万,直接从大品牌做起,代理了真心瓜子、旺旺等一线休闲食品。
当时的他认为大品牌就会有号召力,也盲目地听从厂家的建议去做商超、走形象。一年下来,由于不懂促销技巧、不懂特殊陈列的运用,只知道砸钱进去却不赚反赔,年底亏得只剩下6000 元。
热血如他,他仍然坚信食品行业是个极具潜力的大市场。这一次,他总结经验,避开一线品牌,转向省级知名产品。
楼俊平认为,省级知名产品的品质也有保障,而且不会给经销商设定高额的压货任务,相对轻松。而且小食品本身的客单价都比较低,产品单价都在几块钱左右,毛利率都不太高,流通产品利润在10% 左右,利润来源主要靠走量,楼俊平相信只要控制得好可以尽可能提升纯利率,这样比操作大品牌更稳妥。
至于渠道,楼俊平认为流通渠道不像商超,不需要大量地搞活动促销,也没有高昂的进场费、条码费,因此从高端商超转向了更适合小食品的流通批发和零售小卖部。
所幸,在第一年经商过程中,与旺旺的一位经理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他主动提出带着楼俊平转市场、跑业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踩点走访,楼俊平大致了解到义乌市哪些区域容易走销量、哪些区域发展潜力大。
总结了第一年失败的经验,楼俊平不再让业务员或者送货司机去配送货,因为他们不会留心观察市场,万一人员辞职,也容易导致客户的流失。
因此,楼俊平开始亲自做业务。
按照最寻常也最有效的方法,楼俊平挨家挨户去拜访、亲自培养自己的核心客户资源。也没有特别的技巧,只是楼俊平比别的经销商跑市场更勤快、送货更及时。
自那时起,楼俊平就已经给自己以及公司定下一个标准:“不论大小客户,对所有客户的服务都一视同仁。只要接到订单,12 小时之内无条件送货。并且只要有退换货,都可以无条件承担。”
但也因为送来的货又快又好,经商这么多年来几乎没有退货。
经过三年的耕耘,义乌的许多终端老板都与楼俊平成为很熟悉的朋友。但直到现在,楼俊平也坚持一个原则——所有刚开辟出来的新客户,第一批货品全部都由他亲自配送,并且无论对哪个经销商,都会在第一个月亲自去回访。对于那些要货量很大的,更是会在半个月之内就必须回访。
高频率的市场回访让许多老板与楼俊平都熟悉起来,到后来,他们即使有了新的业务员接洽也会直接给楼俊平本人打电话拿货。并且,细致的服务让大家都很乐意再给他推荐新客户,“义乌市一半以上终端零售店的老板几乎都是我朋友。”楼俊平认为自己最初三年打基础所付出的辛苦非常值得,公司的渠道已经越铺越顺。
如果要问楼俊平为何能将小食品卖得风生水起,原因在于其对渠道睿智的洞察能力。
据楼俊平介绍,在义乌,工厂店是绝对不可忽略的一个渠道。所谓工厂店,类似于校园内的小卖部,大多是工厂内部专属,但走量不可小觑。而在义乌市有大大小小上万家工厂,大多是经营服饰、袜业、饰品、包装、化妆品的工厂。这些相对封闭的渠道,无疑是最好的销售网络。
因此,楼俊平率先把自己的售点设在这类封闭渠道。第一家工厂店的入驻是机缘巧合,老板刚好是他之前就认识的朋友。一次楼俊平去他们商铺,发现货架上都是些知名品牌,楼俊平自己都是吃过一线品牌的苦头,他清楚一线品牌虽然好卖但是利润空间不高。于是试探性地问朋友,是否愿意尝试进点他的小食品。
结果一个月后,小食品的销量不错,利润空间也高,老板继续要货。接着给其他工厂店老板也推荐了楼俊平的产品。随着楼俊平供货网点的增多,又加上公司信誉度已经打响,大家都知道楼俊平这里“下单后12 小时内即可免费送货,而且产品好,卖不动可以无条件退货”,因此主动联系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义乌的工厂店多达上万家,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楼俊平的团队却只有11 个业务经理。其中只有5 个人负责义乌当地的工厂店,分片区对工厂店的老板进行服务和接洽。
为了让最少的人办事达成最好的效果,员工的管控是首要关键。楼俊平说,他选择员工一定选当地人,因为对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地理位置都更熟悉,而且无论是申请什么岗位,全都必须从业务员做起,经过三年的历练才有机会往上升。在严苛的标准下,自然也给员工配备了不错的薪资。
无论针对大厂还是小厂,都是一样的服务。只是进货特别多的情况下,业务经理需要走访得更勤。在鼓励多进货的原则下,进货越多价格越便宜,只要进货满500件以上,就会底价供货。
让工厂店的老板们肯死心塌地跟楼俊平合作,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会算账,利润高”。
做小食品的人都清楚,一般小食品的毛利率空间在10% 左右,除去人工成本,纯利润几乎只剩下3 个点左右。但跟着楼俊平合作,却都能把纯利率空间维持在5 个点以上。
精明的楼俊平会挑选一款市场上常见的同类产品,定价相当低,比如一个饼干单品的进价为1.2 元,只把成本费和人工费核算添加上去,定价2 元,却比市面均价便宜得多,留给大众“价格亲民”的印象。
同时,再挑选一款品质较好、包装精致并且市面较少的产品,把价位调上去,比如按照厂家的建议终端定价为2 元,楼俊平就大胆地将产品调整为3 元,毛利率空间可以高达20%。并且放在货架最显眼的位置当做主推单品。而消费者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消费。
在渠道网络如此成熟的情况下,再融入一些市场谋略,想赶超一线品牌都可以做到。
一般来说,做小食品的商家都不太注重产品陈列,想必大家都有体会,去校园店的话,那种售价一两元钱的小食品,比如花生、豆筋等都是摆在货架最底层,不去找很难发现。
但楼俊平却有胆识,愿意花钱买一整节货架的排面。而且,专门把那些竞品少却有高毛利空间的精选产品放到最好的货架位置上。消费者根据视觉习惯,往往会对最先看到的产品留下印象。特别是男生,很少像女生对比半天,直接就会购买。
工厂里的'工人们大多也都是外来务工者,他们大部分的家境一般,对品牌意识也没有那么严苛的要求,小食品既能满足口味需求,又不会很贵,因此工厂里的小食品大多销量不错。
这就形成一个正循环,销量有了,利润也有了,终端店铺老板自然乐意卖他的产品。在这个渠道为王的市场,曾有一度,大家都只卖楼俊平的货,反倒是大品牌的产品卖不动了。
把义乌市场做透后,楼俊平把目光看向周边城市。采取分区管理的形式,让业务经理分管义乌周边的各个区县。比如一个经理负责跟金华8 个市的地区二批代理商接洽。
毕竟小食品还是要靠走量来支撑。因此在跟二批商接洽的时候,尽可能鼓励他们多进货。比如,一次性进货100 件以上的客户都会搭赠, 进500 件以上的客户则基本底价操作。而且只要一次性进货达到500 件以上,全部都有楼俊平自己的物流车直接发货。
为此楼俊平自备了7 米6 的大型货车直接送货。“这样算下来每跑一趟的成本会比找物流公司多出500 元左右,但我认为这钱花得很值得。因为,物流公司不会深入下沉市场,但我们每次都会派业务经理跟车过去,增进客户忠诚度的同时,市场反馈都很及时。”
正因为有业务经理跟车去,他们清楚每家店什么产品卖得好,什么产品急需处理。假如看到哪个店有产品销量一般,业务经理当即就有权自主决断,去判定是应该降价促销还是直接买赠处理掉。
市场信息判断准确、操作及时,这也是楼俊平这么多年了从来不会有退货的一大原因。
当然,楼俊平也给业务员充分授权,每人每月有1 万元的临期产品处理权,只要最终月度销量任务能达标,楼俊平很少过问过程。“这也是对业务经理的培养、锻炼,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也让他们培养出全局规划的好习惯。”
谈到这里,楼俊平还透露了他一个管理业务经理的绝招——老带新。也就是每个老业务经理去市场都必须带着一至两个新业务员。
一方面,新业务员可以尽快熟悉环境和操作流程规划;
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老业务员的监督作用;
再者,假设在某个区域有员工离职,候选者也可以及时地顶替,不会导致人员离职带走客户、渠道断层等情况的发生。
发展至今,楼俊平的公司已经代理了400 多个小食品品种,今年他又把目光聚焦到膨化食品上,在楼俊平看来,小食品仍是大有可为的一块领域。
创业成功的故事2
80后海归放弃德国国籍 来厦办企业估值1.2亿元
在德国,他有令人羡慕的高薪职业;已经拿下永久居留权,随时可以换取德国国籍。但他毅然选择回国发展,来到厦门创业。短短一年多,依托自己的科研项目创办的企业,估值已达1.2亿元。最重要的是,他才34岁,是个年轻的80后创业者。
留学德国
拿下永久居留权
他叫张云,厦门奥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刚刚入选福建省第四批引才“百人计划”。张云出生于1981年10月,是个帅气的湖南小伙。在北京完成硕士学业后,他又赴德留学,取得了德国名校——慕尼黑工业大学博士学位。
顶着这样的高学历,张云顺利留在德国发展,进入了德国环境与健康国家科学中心,担任研究科学家,并拿到了德国绿卡。
20xx年,张云获评德国“高技能人才”。这一次,德国向他伸出了更具诱惑力的橄榄枝,给了他传说中很难获得的德国永久居留权,随时可以换取德国国籍。
正值春风得意,张云却陷入苦闷。“虽然我在德国有不错的`职位、不错的收入,但整个国家的经济、工业都已十分发达,给个体发挥的空间很小,我只是一个螺丝钉。”张云回忆起那时的心情,“我做课题、做实验、做研究,都是按照别人设定好的方向去走,我想按照我自己的想法,把研究成果产业化,太难了。那时我就感到,德国的工作不能带给我任何成就感。”
放弃德国国籍
回国来厦创办企业
刚过而立之年,对于张云而言,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在德国前程似锦的生活变得没有价值。再加上内心强烈的中国情结,他萌发了回国发展的念头。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福建省代表团的到来,让张云把目光投向了福建。不久以后,张云又受邀到福建考察,于是,他来到了厦门。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张云带着自己的项目,于20xx年申报了厦门市第五批“双百人才”,获得成功。这件事给了张云很大的信心。“我觉得,厦门市政府认可我的项目,说明我的项目符合厦门的产业发展方向,这将有助于把我的研究成果快速产业化。”张云说。
20xx年初,张云毅然辞去德国的高薪工作,放弃德国国籍,来到厦门创办企业。不仅如此,他还把一名德国教授也“挖”了过来,担任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的特聘研究员。张云自己,也同时在该研究院供职。
创办企业一年多
公司被估值1.2亿元
那么,这名高精尖的留学海归,到底研究些什么呢?
“我的项目,名为‘小型化免疫荧光医学检测系统’,主要用于医学体外诊断。”张云说。
目前,医学界普遍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定量检测,但受到背景荧光、波长等因素影响,检测结果有时不够精确。张云的项目,就是在医学检测方面取得了突破,尤其可以大大提高小型家用医学检测仪器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现在,他的公司已经在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并完成了一轮股权融资,以4%的股份,融资300万元。也就是说,仅仅创办一年多,他的公司已被估值1.2亿元。
关于未来,张云已准备扎根厦门:“我准备把太太和孩子接来厦门一起生活,好好经营公司,争取早日上市。”
创业成功的故事3
湖南人热爱米粉是出了名的,但在湘江边寸土寸金的长江万达广场,却很难找到一家米粉店。然而,“80后”小伙肖智丹却决意要在这里开办一家既有中国特色又体现西方风味的独特米粉店。
走进肖智丹的米粉店,会以为进入了一家设计前卫的咖啡馆。混凝土质地的墙面,看上去却像是一节节青色的竹子,细细的白色钢丝呈弧形悬挂在餐厅中,让人联想起传统米粉在制作时,必须要悬挂在空中晾干而成。
“我们专程邀请西班牙设计师来长沙设计制作,就是想要跳出中国米粉的视野,用外国人的眼光来看我们习以为常的这种美味。”肖智丹说。
虽然店面装修风格十分现代,但资深的食客们发现,米粉的口味仍是记忆深处的味道。米粉入味有嚼头,红油汤底香气四溢却清透醇香。
事实上,想要真正让米粉重归传统并不容易,肖智丹和他的团队生产了十几种粗细弹性不同的米粉,最后选择的这种米粉是最能代表记忆中传统米粉的一种。汤底也是源自湘中地区回民老师傅多年的心血,采用传统熬汤配方精炼而成。
肖智丹来自湖南邵阳,邵阳米粉是中国传统米粉最为正宗的`流派之一。创业之初,他就希望可以将自己家乡最传统美味的米粉传向世界,像“意大利面”一样让各国食客从味蕾中品味到中国文化。
“我将自己的店起名为"隆小宝","隆"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邵阳隆回滩头年画之意,希望能像滩头年画一样传承美好的传统;"小"字是想从吃这件小事开始,给大家的生活带去幸福和安心。”肖智丹说。
为推广这碗正宗的湖南米粉,年轻的团队想到采用“线下体验+线上外卖”的模式。一方面,最时尚前卫的设计让这家粉店获得“长沙最有格调米粉店”的美誉,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推出外卖服务,每天限送600份,保证口味和入店没有区别。
“我们热爱米粉,但却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米粉。湖南米粉、广西米粉、云南米粉,目前大部分在进行低层次竞争,希望我们的尝试能让中国米粉在世界崭露头角,重新打造米粉与世界的关系。”肖智丹说。
创业成功的故事4
工作中,魏雅静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很快摸清了餐饮业的经营门路。20xx年底,她跟同学合伙开了一家包子铺。由于堂哥经营着多家包子铺,所以从进料、配方等多个方面她能得到堂哥的帮助。卖包子让她赚了一些钱,但后来面临拆迁改造,她不得不放弃。
用心数百次反复配制食谱
在酒店打工时魏雅静注意到,客人们都很喜欢点红烧鸡块这道菜,而且喜欢配米饭吃。包子铺关门后,她动了做鸡米饭的念头。20xx年3月,她用包子铺赚的几万元在平度市区租下一个门头,又向堂哥借了几万元进行装修,开起了这家快餐店。“小魏特别用心,我跟她年纪差不多,但我真是佩服她。”快餐店员工小王透露,为做到口味统一、口感纯正,开业之初魏雅静反复调整配方,“她一边做一边尝一边改,光鸡腿就吃了两千多个。”小王说。经过数百次反复调味尝试,魏雅静最终配制出自己的食谱。据魏雅静介绍,一份鸡米饭最便宜15元,目前她每天的营业额都在3000元左右,而好的时候能达到5000元。
团队7名员工4个是大中专生
“如今专科生或中专生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比较难,所以我也想带动他们一起创业。”采访中,魏雅静说,现在快餐店里有7个员工,4个是毕业不久的大中专生。快餐除了要有好的口味,还要“快”,为此魏雅静下足了功夫。“一份鸡米饭保证6分钟完成。”她采取的方法是用高压锅闷压,再用砂锅收汁,既保证了速度,又保证了口味。为了提高销售量,他们还做起了“外卖”。
回馈“一毛钱”捐助计划
“我父母亲起初都在我们镇的.供销社上班,后来双双下岗,我知道贫困的滋味,所以赚钱了就想帮助一下像我一样的孩子。”从创业之初,魏雅静就决定了每卖出一份快餐,就从利润里拿出一毛钱,捐给需要帮助的儿童。20xx年,魏雅静一共卖出了6万份快餐,拿出6000元送到平度市开发区实验小学的6名贫困小学生手里。魏雅静决定今后加盟的分店也会将这个“一毛钱”传统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
现在创业的主力就是90后,他们对未来充满着期待,也充满着冲劲,加盟创业,选择快餐这类行业,也有着非常不错的优势。上面说到的90后女孩卖快餐年赚30万的故事,就是一个小本创业,快速赚钱的成功例子。
创业成功的故事5
初春的一天上午,胡雪岩正在客厅里和几个分号的大掌柜商谈投资的事情。谈到最近的几笔投资时,胡雪岩面色凝重。店里的掌柜们最近做了一些投资,大家多少都赢利了,只是,有的大掌柜赚取的利润很少。胡雪岩绷着脸,教训起其中几个在投资中获利甚微的大掌柜,告诉他们下次投资时必须分析市场,不要贸然投入资金。
胡雪岩话音刚落,外面便有人禀告,说有个商人有急事求见。前来拜见的商人满脸焦急之色。原来,这个商人在最近的一次生意中栽了跟头,急需一大笔资金来周转。为了救急,他拿出自己全部的产业,想以非常低的价格转让给胡雪岩。
胡雪岩不敢怠慢,让商人第二天来听消息,自己连忙吩咐手下去打听是不是真有其事。手下很快就赶回来,证实商人所言非虚。胡雪岩听后,连忙让钱庄准备银子。因为对方需要的现银太多,钱庄里的又不够,于是,胡雪岩又从分号急调大量的现银。第二天,胡雪岩将商人请来,不仅答应了他的请求,还按市场价来购买对方的产业,这个数字大大高于对方转让的价格。那个商人惊愕不已,不明白胡雪岩为什么连到手的便宜都不占,坚持按市场价来购买那些房产和店铺。
胡雪岩拍着对方的肩膀让他放心,告诉商人说,自己只是暂时帮他保管这些抵押的.资产,等到商人挺过这一关,随时来赎回这些房产,只需要在原价上再多付一些微薄的利息就可以。胡雪岩的举动让商人感激不已,商人二话不说,签完协议之后,对着胡雪岩深深作揖,含泪离开了胡家。
商人一走,胡雪岩的手下可就想不明白了。大家问胡雪岩,有的大掌柜赚钱少了被训斥半天,为什么他自己这笔投资赚钱更少,而且到嘴的肥肉还不吃,不仅不趁着对方急需用钱压低价格,还主动给对方多付银子。
胡雪岩喝着热茶,讲了一段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我年轻时,还是一个小伙计,东家常常让我拿着账单四处催帐。有一次,正在赶路的我遇上大雨,同路的一个陌生人被雨淋湿。那天我恰好带了伞,便帮人家打伞。后来,下雨的时候,我就常常帮一些陌生人打打伞。时间一长,那条路上的很多人都认识我。有时候,我自己忘了带伞也不用怕,因为会有很多我帮过的人为我打伞。”
说着,胡雪岩微微一笑:“你肯为别人打伞,别人才愿意为你打伞。那个商人的产业可能是几辈人积攒下来的,我要是以他开出的价格来买,当然很占便宜,但人家可能就一辈子翻不了身。这不是单纯的投资,而是救了一家人,既交了朋友,又对得起良心。谁都有雨天没伞的时候,能帮人遮点雨就遮点吧。”
众人听了之后,久久无语。后来,商人赎回了自己的产业,也成了胡雪岩最忠实的合作伙伴。在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胡雪岩的义举,对他佩服不已。官绅百姓,都对有情有义的胡雪岩敬佩不已。胡雪岩的生意也好得出奇,无论经营哪个行业,总有人帮忙,有越来越多的客户来捧场。
创业成功的故事6
李阳究竟是谁?李阳为什么如此疯狂?李阳为什么能让人接受他的疯狂?说到底李阳不就是个私塾先生吗?李阳不就是个游方和尚吗?李阳不就是个办教育的吗?但李阳到哪里却都成为了新闻界的追捧对象和焦点访谈的座上宾,而且轻易的就把战火烧到海外。 这就是李阳现象——一个卓尔不群的品牌成功范例。
热爱,创造自信
李阳是怎样造就出"李阳疯狂英语"来的?
其实疯狂英语最初的动意,只是针对当时传统英语教学中聋哑英语的很多问题,而反其道提出的一个将英语脱口"说"出的办法。 其次李阳本人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小的时候,他认为自己能够去买一瓶酱油,就是很大的成功了,因为他不敢和陌生人说话。 所以至今他的父母跟同学都会感到纳闷,那是李阳吗?是什么力量使他突破自己最早禁锢的心?李阳说:是通过喊英语喊出自信来的。
为了克服自己的弱点,他找了一个同学跟他一起喊,这个人绝对认死理,一旦制定计划就一定要做到,他们两个相互鼓励坚持喊英语。 一段时间后他们到外语角讲英语得到了别人的夸赞,尝到甜头后他们又继续努力,就这样一步一步小小的成就感,渐渐地坚定了信念获得更大的成就。 所以,李阳十分感慨地说,我愿意把以后的精力放在两件事情上:一个教育自我,另外一个通过教育自我获得经验再传授给别人。 读大学后他渴望突破性格的障碍,在英语中找到自信,所以取了疯狂这个词,取意为全身心的投入,超越极限。 而如今,疯狂英语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帮你把英语说出来,大家一听到疯狂英语就认为是能快速把英语讲好的一个方法,就像新东方最早的时候就是应试英语一样,一听到新东方就会马上反映到考上托福拿高分。
李阳说,疯狂英语应该说诉求两点:一个是突破聋哑英语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另外一个是人生奋斗的精神,很多人讲它在精神上对人的鼓舞超过了方法,我则希望两者并重,如果只是个精神的东西那方法也太失败了,我希望它首先是个好方法,同时呢,也包括一些人生励志的主题,比如永远不要让祖国失望,学好英语就是爱国等等。 应该说不止成百上千的方法都是要把英语说出来的,不止是疯狂英语,其实大家的目的是为了交流。 那么"疯狂英语"跟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发起的时间比较早,1988年的时侯,中国还没有什么口语的概念,我们的持续性比较强,影响力比较大,另外还有一个核心的人物,品牌的影响力要更大,我想的就是这些区别吧。
最初创造"疯狂英语"这种学习方法,也没有太多的想法,李阳回忆道,当时只是觉得自己比较喜欢教英语。 1988年在兰大读书的李阳,办起了第一期疯狂英语培训班,一人收八块钱,有几百人报名,那个时候,二千多块钱,是一笔丰厚的收入了。 一般人平均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是几十块钱,这是李阳的第一桶金。
受到鼓励的他,将这第一桶金全部用来继续印资料。 不停地办班、办演讲。 即没有商业的概念,也没有品牌的意识。 赚到的钱马上把它印成"我的学习方法",白天上课,晚上熬夜手刻腊版,然后印好多好多份,只要有人请他去讲座,就人手一册免费发放,有时一万多人也照样发给他们,钱就这样用掉了。 也是在这过程中品牌慢慢产生,莫明其妙的成了叫响的品牌。
自信,造就品牌
1990年李阳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西安西北电子设备研究所当了一年半助理工程师,从事军事和民用卫星地面站工作。 这一年中他坚持每天清晨在单位九楼顶大喊英、法、德、日语,进一步实践和完善了"疯狂英语突破法"。
1992年,李阳因出色的英语水平被调入广州筹办的中国第一家省级英语电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英文台,并担任新闻播音员。 "TALKSHOW"(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同时主持广州电视台的英语新闻节目,是广州地区最受欢迎的英语播音员。
李阳用其独创的方法练就了一口连美国人都难以分辨的地道美语,他配音的广告在香港和东南亚电视台广泛播送。 同时,他也是广州著名的独立口译员、双语主持人和美国总领事馆文化处、农业处和商务处的特邀翻译,被人誉为"万能翻译机",圆满地完成了各种大型国际会议、谈判和外事访问的口译任务。 李阳独立完成的主要口译还有信息高速公路、移 动通讯、知识产权保护、电脑软件保护、最惠国待遇问题、关贸总协定、国际环境保护、公司法和证券等等专题的演讲、国际研讨会和国际电视电话会议。
李阳纯正的美国英语引起不少外国记者的好奇,美国的ABC广播网、英国的BBC、香港电台(RTHK)、日本放送协会(NHK)、苏格兰国家电视一台以及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等都曾采访过他。
这段时期,应该是李阳人生中比较辉煌的时期。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在新闻界已经崭露头角的"英语第一嘴"会抽身下海,辞掉了公职。 因为他有两个梦想:"让3亿中国人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中国之声响彻全世界"、"让3亿外国人讲一口漂亮的汉语——21世纪将是中国人走向全世界用中文‘折磨’外国人的世纪"。
这个宣言,真正是李阳式的疯狂。 1994年,李阳下海组建了"李阳国际英语推广工作室"。 即便在这个时候,"李阳疯狂英语"还只是有牌无品,没有统一的'标志和系列产品的出笼。 1996年李阳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成立,那个时候虽然知道品牌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国人认知习惯的困扰,"李阳疯狂英语"这个品牌,一直令他犹豫不决。 真正被接受还是20xx年,李阳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李阳。疯狂"系列才算是成为他心目中不再犹疑的品牌。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李阳。疯狂"系列,迅速开始全方位注册。 从"克立兹国际网上英语学院"、"李阳疯狂英语"到"李阳疯狂皮具",把几乎所有的行业,40多类全部注册。 李阳希望"李阳疯狂英语"能成为英语教学行业中的第一品牌,全球化的一个品牌,因为只要有人在的地方都会有人学外语,包括像美国这样的移民大国。
"李阳疯狂"演绎品牌
在更大范围普及"疯狂英语"的同时,"李阳疯狂"系列品牌的合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强强联合,推动教育,民族事业支持民族企业。 李阳把自己的追求纳入了振兴民族的时代大潮,通过自己的讲学去宣传帮助民族工业。 20xx年4月,李阳首次与知名企业合作,为步步高语言复读机提供疯狂英语解决方案;20xx年10月与"金山软件公司"合作,共同开发"金山词霸""金山快译"。 并与金山公司共同承办了"金山。李阳英语疯狂夜";国际著名企业美国宝洁公司在中国各大主要城市创办"飘柔自信学院",李阳现身说法,坐堂第一课,等等。
20xx年5月,李阳应邀出访日本、南韩进行讲学,"李阳疯狂英语"迅即风靡亚洲。 日本国家电视台NHK用7分钟的新闻节目,向全日本报道了李阳疯狂英语;作为中国著名的英语口语教育家,李阳应邀与韩国著名企业合作,进行产品开发。 韩国三星等大型企业纷纷邀请李阳前往讲学,并在韩国成立了"李阳疯狂英语亚洲研发中心"。 20xx年8月,"李阳疯狂英语"韩国版问世。 ―
自此,"李阳疯狂英语"作为"李阳疯狂"系列的核心品牌,真正地走出了国门,成为一个国际品牌。
李阳现在在忙着一个CEO该忙的事情,那就是如何将他称作"土包子"的品牌,变成真正健全的国际化品牌,把它变成永久的企业。 所以,他们请来了咨询顾问公司、金融公司、各方面的律师事务所对"李阳疯狂英语"进行全面的整理,后年准备上市。
李阳打趣地说:目前它还是一个民间的东西,我要把它做成国际知名品牌。 现在是个好时机,海归的人不少,很多留学的都回来了,职业经理人在慢慢地增加,我要为它物色一个出色的CEO。 我对品牌体会不太多,因为我还是个搞学术的人,一天到晚研究的还是如何教英语,直到今天为止。 别人都说,品牌是企业的一切,企业的生命,没有品牌就完了,我自己没有特别的感触,但我知道未来时代就是品牌时代,一切都是品牌,现在学校都讲究品牌,各行业都是品牌,品牌是多年积累的,我的品牌完全是我自己讲学讲出来的。
我的方法演绎已经形成了这个平台,进一步的演绎和完善,应该是下一任CEO的事情。 他说,最终他希望这个品牌和他没关系,因为以后有关系的话会有风险,如果个人出现什么问题,个人很多东西就会影响到这个品牌。 慢慢地他出头的机会会越来越少,渐渐地淡化。 这个名字,最后成为一个符号,然后全部的价值就附着在这个名字上面了。
以后肯定过五六年,我可能做什么事都没关系了!他很轻松地说:我可能会开个饭店,或到世界各地去转一转,流浪一下,没关系了,真正按照一个品牌经营了,这是目前我们在努力做的一件事情。
跳出三界外,成就"疯狂哲学"
我一跳出来,事情就好办多了。 李阳很是向往地说,那时候演讲状态都不一样了,内涵会更丰富,所以我们现在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他说,我将会把疯狂英语变成一种哲学。 我们现在出了几本书《我疯狂所以我成功》、《我变态所以我成功》,我们会出一系列的"疯狂"丛书,我认为正好可以增加品牌的内涵,然后让品牌更好的延续下去。 因为我觉得能不能学好英语跟心态,斗志各方面都有直接关系,学英语跟做一个事业、作一个产业都是一样的,理想每个人都有,但是把它实现的太少了,最后都是屈服于环境,屈服于个人弱点,大部分人是向自己的弱点投降了。 我呢,在前进和投降之间不断徘徊,如果从小父母给我一个不轻易服输的性格也许我现在做得会更好,我经常服输。
比如说,我经常认为这件事是不可能做到的,其实我是可以做到的。 我经常是很负面的,好像前两天做拓展训练,拓展就是让你做很多集体活动,每一个活动我都认为做不到,比如说8米高空中一条窄窄的木板,我要爬上去再从这条木板,跳到另一条木板上,爬的过程中我的腿已经软了,上去后我说我不做了,我绝对不行。 教练说你一定可以做到,李老师当年我就是被你的精神鼓舞,才把英语学好的,你一定不会让我们失望。 他用各种办法鼓励我,没办法我只好跳,谁知我最后跳过去了,不但跳过去还跳了过来。
一瞬间的事,我体会到了一个问题:小时候的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 因为我的家庭教育父母都是打击式的教育,说我这不行那不行,所以导致这种经历一直在我的生命中徘徊。 这会不会是中国知识分子都有的习惯?所以我就很欣赏美国妈妈的话:你将会是个伟大的人。 小的时候受到打击是终身的一个阴影,你后来想超越都很难超越了。 我是用了很大的力气去超越,我超越的方法就是把后路斩断,我要是有后路的话我就退了。 所以我现在就是把桥拆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我们疯狂英语出版业已经很大了,现在需要一些人生励志的东西去支撑。 因为有很多人学了却坚持不下去,所以疯狂英语将会成为一种哲学思想,我们会发展一整套的教育思想,家教思想。 归纳成我们的"疯狂哲学",达到关注人的成长,提供人生的选择性的需要,比如说我们还有《疯狂健康》,《疯狂管理》等等。 我现在在李嘉诚开办的"长江商学院"修习企业管理,等我修完后,再有几年的实践经验,我就做一本《疯狂管理》,《疯狂管理》肯定会让人把最大的潜质发挥出来,达到所有管理方式的最佳结局。 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享受工作,并通过工作全面提升自我。 疯狂英语只是我的语言品牌,但他是我的核心品牌,我要超越一步,现在我的这个品牌远远高于别人,我还要把这个品牌做到最好,能够引发大家的共鸣,感动大家,作好美誉度。
创业成功的故事7
90后大学生农村庄稼地里的创业梦
在汇川区泗渡镇观坝村,有个农场让当地农民都很羡慕,原来,这个农场是由一名大学生经营的。
这名大学生叫冯运,今年23岁,在福建某高校读连锁经营专业。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他放弃了常人眼里优越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遵义,开始了创业历程。
“这个年轻人勇气可嘉,还是学生就开始创业,除草施肥一点不差庄稼汉,是个种植的好手。”半年前冯运来到观坝后,当地村民就开始默默关注这个定下志向要发展现代农业的大学生。他的种植过程和庄稼长势也成了当地村民热议的话题。
大学生乐当“农场主”
近日,记者来到观坝,刚下车就飘来一阵粪臭味,远远望去,一个身穿黑色衣服的小伙正在地里忙着给辣椒施农家肥,驻村干部梁小建告诉记者,他就是冯运。
顺着冯运所在的方向,记者沿着田埂走过去,只见地里绿油油的一片,果蔬长势良好。见记者拿起相机照相,当地一位路过的村民说:“无法想象,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几个月的时间就被这位大学生折腾出这样一番天地来。”
走到冯运身边,他似乎没有注意到有人靠近,仍然埋着头一个劲儿施肥,额头挂满了汗珠。直到梁
小建叫他,他才抬起头来。
瘦小的个子,黑黝黝的皮肤,大家很难把眼前的这个小伙子和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联系在一起。
“我一直以来就有一个愿望,搞一个农场,自己当个农场主。去年从学校回来时,看到这个地方不错,正好附近都是大棚蔬菜基地,所以就把它租下来了。”冯运说。
创业需要资金,他想到了在外打工的父亲冯修堂。经过多次做思想工作,最终说服了父亲给他投资。
冯修堂说,儿子刚开始要搞蔬菜基地时,他并不同意,因为需要一笔不小投资,而且他还是个还未毕业的大学生,没有经验,也没有
技术,不放心把多年来辛辛苦苦打工挣来的积蓄拿给他。
但后来看到儿子的坚持,冯修堂同意了,并放弃了在外面每个月5000多元的收入,回来协助儿子办农场。
目前,冯运的菜地里已经种植了白菜、辣椒、豇豆、白瓜等近10种蔬菜。
有梦想就有收获
“刚刚开始,什么都不懂,由于对品种和季节等因素掌握不好,所以导致了辣椒和豇豆长势不太好。”对此冯运非常担心。
“我很需要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面对当前的困境,冯运非常
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能给予支持,修建大棚。了解到他的困难后,汇川区农牧局驻村干部梁小建很支持,他帮冯运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并组织冯运与当地的种植大户们互动沟通,为他提供帮助。目前,地里的白瓜和白菜已经可以上市了。
跟其他“90后”大学生一样,空闲时,冯运最大的'爱好是上网、刷微博。但跟别人有所不同的是,冯运会有意识地关注和收集农业方面的信息。
前几天,他在网上看到一段话,很有同感,于是写成微博发给了大学同学:“农村犹如一片沃土,我就是一棵小小的种子,只要在农村这片沃土里扎根,就一样会开
花,结出丰硕的果实,一样能体现我们年轻人的价值,实现我们心中的梦想。”
创业的路并非一帆风顺,虽然遇到了种种困难,但是冯运的50亩蔬菜基地仍然干得风风火火,有模有样。他说,认准了,就不要怕困难,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今后还要扩大生产规模,打响自己的品牌。
创业成功的故事8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我们自己的个性的,只不过在大学之前我们都掩藏了自己的个性,到了大学之后我们就会发扬自己的个性。创业是我们进入大学之后会选择的一条路,不过由于还是大学生,我们都是进行小本创业。下面的是一篇小本创业成功故事,大家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
沈杨,南通人。在山东青岛上大学的时候,在一家豆腐脑店勤工俭学,对做豆腐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年6月份大学刚毕业,她就想着自创一个豆腐脑品牌,9月31日就开了这家豆腐脑店,专注打造高品质豆腐脑。
早上6:30店铺开门,第一锅豆腐脑刚好做好。做一锅豆腐脑需要半个小时,而泡豆子需要6个小时。所以从豆子到豆腐脑需要经历6个多小时的等待。为了让客人吃到最新鲜可口的豆腐脑,沈杨每天很早就来店里提前准备。
这是今天最先出炉的豆腐脑。据沈杨介绍,他们店的豆腐脑分北方和南通两种口味,北方口味的豆腐脑是用红汤勾芡的,很多南通本地人不是很习惯这种口味,但有很多在南通的北方人会专程来吃。
店门外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沈杨连忙出去迎接,原来是沈杨的妈妈过来看她。听沈杨的妈妈说,家里原本是不支持她开店的。因为他们家里人都在银行上班,所以也希望沈杨能够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其实沈杨在大学的时候就有在网上卖一些蔬菜干,听说生意还不错。后来她还在蛋糕房打过工,做了一段时间的蛋糕。大概就是沈杨对做美食的这股热忱打动了她的家人,终于在开豆腐脑店这件事上得到了家里人的支持与肯定。
工作的间隙,沈杨经常跟员工们交流。谈到比较难搞的客人,沈杨说,有个大婶第一次来他们店,抱怨他们店的豆腐脑贵;第二次来因为生意太好豆腐脑都卖光了,大婶又抱怨说豆腐脑店怎么连豆腐脑都没有。面对这样的抱怨,沈杨一般都是一笑置之。她说,不用解释,因为他们也不会听解释,还是用品质说话吧。
大婶说归说,还是经常光顾他们店的。想必一定是他们店的口味留住了大婶的胃。说起豆腐脑的口味,沈杨还是很自信的。因为那是她自己悉心研制出来的,她说点豆腐就像是做化学实验,非常神奇,她很享受这过程。
为保证食材的品质,沈杨都是亲自去采购食材。据说,外面很多豆腐脑的店都会用骨汤粉,而他们家都是用新鲜的筒骨、扇子骨熬的汤。她说,食材的品质非常重要,虽然她现在还处于回本阶段,但绝不会因为牟利而降低食材品质。她相信只有这样,她的店才会越做越好。
本从来都不去菜市场的沈杨自从开店以来,就经常往农批中心跑。她说做什么事一开始总会犹豫不决,需要有人鬼使神差地在后面踹一脚。
当初她就是在买麻辣烫的时候,正好看到对面的房子在转让,当即就打了电话然后把钱给了,后来房东却说不能做餐饮,又把钱退给了她。但到了那个地步,她想开店的热情已经达到最高点,当她看到旁边一间铺子也在转让,就立马拿下了。她说,租了房子就没有退路了,心里也就踏实了。
沈杨在经营豆腐脑店之余也会经常健身。她认为健康的身体对于开餐饮店是很重要的。
沈杨一直喜欢美食,能把自己的兴趣作为职业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虽然豆腐脑店刚开业不久,但是店里的其它点心已经非常丰富了。
每一碗豆腐脑沈杨都会认真对待,现在每天店里能卖出100多碗豆腐脑。开业那会儿,每天能卖四五百碗。很多外地的同学想拿她的技术自己开店,但她一心想做自己的加盟品牌。
因为开餐饮店的缘故,沈杨不能像其他女孩子一样去做美甲。她之前在朋友开的`美甲店帮忙的时候就很喜欢做美甲,现在因为要做豆腐脑,只能跟美甲说拜拜了。但就像她说的一样,人生就是失去一些,得到一些。
沈杨在大学里学的是平面设计,所以店铺的设计、摆布都由自己包办。墙面上的速写画也是出自她之手。沈杨是在山东青岛上的大学,她发现山东那边大家吃豆制品、面食比较多,那些店的生意也特别好,南通这边这样的店好像不多。她说大学时期,山东的美食对她影响很大,所以她一直想着把那边的美食带到南通来做。
店铺里的大小事情沈杨都是亲力亲为,用她自己的话讲,当初也没想到开店会这么辛苦,就是一不小心找到了店铺,一不小心就傻乎乎地开了店。其实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早知道其中的艰辛与不易的话,一开始可能就不会开始。正因为没有想太多,所以才开始,然后再逐步调到正轨上。
市面上很多豆腐脑一抖就破了,沈杨做豆腐脑坚持用好料,她说他们家的豆腐脑金属勺子挂在上面晃都不会破。
店铺一般晚上7:00打烊,沈杨每天都会等到打烊才会离店。她说希望明年将分店开到商场里去,锁定年轻人市场,在夏天推出甜品式豆花,如桂花糖豆花、酒酿豆花、冰镇豆花等。她觉得现在南通人对豆制品的接受程度不如北方人高,但是她想把这类的美食辐射得更广一点,相信明天会更好!
创业成功的故事9
在高三毕业的时候,他找了20多名初中的同学,组成小团队做起家教,赚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在大一的时候,他和老同学筹划建立了咨询公司,开始了家教业务,从中学到了如何管理一个团队。因为团队成员的一句玩笑,他又开始了自己出教辅的历程,首批5000本英语教辅销售一空,短短半年取得了10多万元的净利润。现在,这位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组建了一个学生团队,一手打造了一个“从百元到百万元”创业神话的大二学生夏乾良,又在计划建立进修学校。他的梦想还没有结束,他告诉记者,自己的最终目标,是要做“文化老大”。
第一步 高考后赚了第一桶金
夏乾良是复旦大学法律系大二的学生。因为平时他常会辅导学弟学妹,虽然是免费,但家教的经验还是挺丰富的,所以两年前他从建平中学毕业时,就动起了做家教积累社会经验的念头。于是他召集了在上海中学、复旦附中、华师大二附中等学校的20多名初中同学,将他们组成小团队做家教。
他们印了2500张小名片--“来自复旦、交大、同济等名校,特殊的教学方式,提供互助式家庭教育”,然后在浦东、徐汇等区的居民区投递。在成功将自己推销出去之后,小老师们常常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教学心得:如何把孩子分成不同的种类,如何分配讲课和做题的时间,如何解决学生遇到的各式问题。一段时间后,团队内部达成基本统一的课堂教材和授课模式,并对家教老师进行星级考评。
暑假结束,他们教的学生人数已有160多人,从六年级到高三毕业班,几乎每个年级都有他们的学生。而依靠这第一份家教,夏乾良等人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第二步 入大学建立家教公司
进入复旦大学后,夏乾良和老同学筹划建立了咨询公司,主要业务就是家教业务。一个人做家教自由自在,可一个团队就有许多零零碎碎的事情。“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分配老师、收集各高中的练习卷、谈论下一周的教学计划,整个过程和管理公司做生意没什么区别。”夏乾良感叹,要不是多年家教积累,管这么个公司还真是累得够呛。他认为,长时间的家教经历不仅教会了他们如何与人沟通,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合理且有效地安排工作。
曾经有名家长要求为孩子找一个全日制家教,但那个“小老师”一到客户家就直接给孩子上课,有时候学生做了2个小时功课他让学生休息一下看电视,有时因为有事迟到没有做满规定的时间,结果惹得孩子的家长颇为不满。经此教训,夏乾良决定让所有的老师在第一节课都先和学生、家长谈心,了解孩子的性格及家长的'要求,双方沟通达成一致后上起课来就事半功倍。
第三步 自己编写教辅
编教辅的念头来源于团队成员的一句玩笑,虽然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出书是第一遭,但他们每个人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小老师”,加上为学生上课时准备的经典例题,以及自己当年高三时的一些习题,“OK高考系列丛书”逐渐成型。
不过出书也不是把所有题目简单汇总在一起就可解决的,首先要和出版社进行洽谈。对出版社运作并不清楚的他们于是求助于图书代理公司。
由于缺乏资金,第一本《高考英语专项精炼》完全是依靠大家的力量白手起家。夏乾良告诉记者,当时没有钱请专业的照排公司,他们10多人就一人一台电脑,一字一字输入,再自己摸索学习排版软件。他们在学校旁边的招待所订了一间房,整整一个月的时间,10多个人加10多台电脑日夜不停地工作,累了困了就直接躺在地上休息。有时候一些语法他们也说不到点子上,于是便求助于母校的一些资深教师,让老师为自己的丛书出谋划策。他们的教辅问世后,首批5000本英语书没多久便销售一空,接着系列丛书的语文、数学两本也出版上架,短短半年内他们就取得10多万元的净利润。
创业成功的故事10
1.技术
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都需要对行业有一个熟悉的全面的了解,这是在市场中站住脚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如果你没有资金作为支撑的话,就不可能高薪聘到有资质的人,所以自己具备一定的技术还是很关键的。
2.资金
即便是白手起家,也是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撑的,所以如果你一分钱都没有,这并不是很大的问题,问题是你一定要有方法让自己找到钱,这才是最主要的,招商引资让别人出钱来帮你实现梦想也是很重要的。
3.经验
经验就是财富,经验也代表成功,所谓说的“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经验不足,还缺少很多硬件的话,是很不容易成功实现白手起家的。
4.人才
人的因素往往大于其他的'各个方面,如果你不懂得利用和笼络人才的话,是很难有发展的,光有自己的雄心壮志还是不够的,一定要有别人来作为你的支点,所以学会用人和管理人才也是必须的。
创业成功的故事11
创建公司,营收过办完,自学技能,响应政府号召,返乡发展特色养殖养水牛,广西上林县大定村民共同奔向致富路,这就是苏达谋的致富故事。
“贫困户凭牛入股,我把养牛的利润全部让给他们,我只依靠养牛的生态链赚钱”。20xx年3月24日,在上林县澄泰乡大坡村拉岜庄达谋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苏达谋这样告诉记者。
苏达谋是拉岜庄人,大学毕业后,20xx年,他开一家公司,主要经营多媒体及直饮水系统方面的业务,现在年营业收入超过150万。20xx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多措并举推动产业扶贫,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扶贫项目、合作模式,加大宣传力度,发动和鼓励能人大户成立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苏达谋通过多方考察和学习,决定回村里和乡亲们共谋发展大计,养殖“山水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
20xx年3月,在澄泰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苏达谋在拉岜庄成立澄泰乡达谋生态种养合作社,发展“山水牛”养殖,打造集种植、养殖、有机肥生产、生态农业观光为一体的循环生态产业链,目前,合作社已流转土地800亩,已建成牛棚7个,在建牛棚10个,总建设面积7000平方米,可容纳“山水牛”600头以上。合作社计划带动100户贫困户加入饲养“山水牛”,目前已签约吸收71户,285人。合作社目前已经和国生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已缴纳定金20万,前期将引入“山水牛”120头。
苏达谋介绍说,贫困户凭养殖的4头“广西山水牛”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保证卖牛后贫困户将获得每头牛每年至少1000元的利润分成,贫困户在合作社工作,每天有不少于70元的收入,合作社现在每天用工不少于20人。
据解,除养牛外,合作社还规划种植甜玉米450亩,沃柑30亩,养猪100头,鸡1000只,鱼塘60亩,形成产业链式发展。甜玉米70天即可收成,一年可种四季,玉米杆通过发酵用来喂牛,牛粪用于发酵养殖蚯蚓,蚯蚓可用于喂鸡和养鱼,蚯蚓粪便种植有机菜、甜玉米,禽畜养殖污水经过有机肥加工和沼气池发酵,通过抽排灌溉系统用于甜玉米、牧草和果树种植,形成种养一体化循环的有机生物链。项目预计稳定达产后可创造年利润300万元以上,直接带动贫困人口就业50人以上,经济效益极为可观。
苏达标是拉岜庄的贫困户,他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搞这个‘山水牛’养殖,我们拉岜庄15户贫困户都加入合作社,我和妻子现在都在合作社帮忙干活,每个人一个月都有20xx元的收入,我们家脱贫致富有希望!”
创业成功的故事12
大学毕业的邓佳宜在找工作的时候接连碰壁,这让不服输的她萌发了创业的念头,凭着这样不服输的劲儿,邓佳宜也加入了创业的行列。现在的邓佳宜早己是两家烧烤店的店主了。
每当中午、晚间的就餐高峰,商业街上相隔不远的两家烧烤店早已都是人声鼎沸,甚至还有大批的食客等候在大厅中等待排位叫号。望着这样的火爆局面,或许,任凭谁也想不到,这两家门店的店主居然是同一个人,而且他还是一个年纪轻轻的90后,他就是邓佳宜。在邓佳宜店里工作的服务生,多数也都是90后,其中一部分还是邓佳宜的同学。他们没有通常印象中90后的莽撞与桀骜不驯,反而一个个脸上面带微笑,各司其职将生意打理的有条不紊。
说道创业这件事,邓佳宜显得颇有成就感,他说当初决定创业是因为自己参加国考失败,找工作又四处面壁,一个怀有满腔热血的青年,却因为境遇不顺得不到施展抱负的空间,那段时间可以说是自己人生最灰暗的时期。后来,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一是没有加盟费用,总部给的政策十分人性化,甚至可以根据我的条件定制店面;再者,它的产品十分的有特色,一定会吸引食客们的目光。就这样,我的创业之路开始了,从开始的经营业绩上来说,基本上在四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回本了,再扣掉门店租金、原料、人工费、电费等各种费用,每月的盈利在五六万元左右不成问题,一年下来就是小百万。
面对每天人满为患的局面,邓佳宜表示今年年底也许会考虑增开第三家,但选址依然会在商业街上,不仅是因为这里人流量旺盛,同时也为了让想要就餐的食客可以尽快享用美食,这家排不上排另一家,就避免门店与门店之间相隔甚远的奔波之苦。
大学生创业的.故事,大学生创业的新闻对于大家来说不在少数,因此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能够西区他们的经验,能够敢于迈出自己的一步,这对于大家来说也绝对不是什么坏的事情,所以大家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能够有自己的主张和把握。
创业成功的故事13
“讲究以诚为本的商业道德,练就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经营胆略,是我经商创业20年来总结的经验,也是我事业腾飞的两只翅膀。”边城商贸大厦女董事长刘萍如是说。
一副窈窕瘦小的身材,一副咖啡色的眼镜,一脸略带稚气的平和神态,一口带着四川口音的慢声细语,若不是事先看过她的有关创业材料,笔者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个文静的小女子竟然是一个在边城赫赫有名的企业家。悉数刘萍20年商场的风雨历程,还要从她单身独闯新疆说起。
1984年农历正月初五,当许多人家还沉浸在访亲拜友的春节欢乐气氛中时,在四川南充的一个村头,17岁的女高中毕业生刘萍一步三回头地向不断流泪的父母挥手告别。家里实在太穷,高考落榜失意的她不忍心再让年近花甲的父母借债供她复读,听说新疆地广人稀,钱好挣,便不顾父母的再三劝阻,怀揣着从亲友家借来的20xx元钱,毅然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八千里之外的新疆是她遥远的致富梦境。
走出乌鲁木齐火车站,刘萍一身蓝棉衣肩扛铺盖卷的形象,连旅店拉客女都抛来鄙夷不屑的眼光。繁华的乌鲁木齐没有像她这样贫穷“盲流”的立足之地,举目无亲的刘萍只好连夜搭车赶往石河子,投奔一个远房亲戚表舅。但在石河子转悠了6天,却找不到赚钱的合适生意,她不愿拖累表舅,不顾表舅母的再三劝阻,又独自向西行200多公里,来到边陲小城博乐,好歹落下了脚,做起了摆地摊生意。
缺少资金的刘萍懂得集腋成裘的道理。她也只能从贩卖小东西起步,卖拨浪鼓、头花、耳环、钥匙链、打火机、塑料小玩具等,虽然每件只能挣一角钱左右,但她决不放过任何一次细微的赚钱机会。在别人满口“盲流”“无业游民”“四川灾民”的讥讽声中,在被别人以“妨碍交通”“影响市容”为借口的随意驱赶中,刘萍牢记“和气生财”的`古训,学会了忍让和宽容,以诚相待,童叟无欺。她敦厚诚实的人品逐渐得到当地人的认可,买她东西的人越来越多起来。就是靠着这一分利的积攒,第一年她居然赚了9千元。
初次经商的小小成功,激励起了刘萍图谋发展的壮志,她不甘心再在地处边陲的小城里摆地摊赚小钱。入疆的第二年秋天,她怀揣两万元血汗钱,闯入了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学着其他老乡做商品批发生意,却不曾想栽了个大跟头。那年秋末,她从南方服装商手里批购了300件羽绒服运到乌鲁木齐,但因缺乏服装商品质量鉴别意识和经验,之后被人发现绒服的内里以次充好,一番辛苦折腾不算,用心血挣来的一万多元全赔了进去。刘萍为此大哭了一场。但她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而是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做生意时不仅要考察对方的商德,对商品的质量也要格外重视起来,对选购商品品种也分外慎重。
几年的观察思考,几年的商品更换,几年时赚时赔的摸爬滚打,使刘萍不仅积累了数百万元的生意资本,而且大大开拓了商业眼界,广交了许多商界朋友,丰富了经商经验,为她日后的事业发展筑起了一座跳台。其间,刘萍总结的最宝贵的经商经验就是以诚为本。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扭转了某些人头脑中“无商不奸”的传统观念,特别是扭转了不少新疆人对外地人的不雅偏见。
对于非常重视资金周转的商人来说,一般是不愿意无偿向外借钱的,特别是女商人对金钱抠得更紧。但刘萍却不以此为然,当年摆地摊的艰辛经历使她对“雪中送炭”一词情有独钟,她把帮人解困作为做人的崇高美德。这些年,凡是向她开口借钱的商界熟人,她总是有求必应,慷慨解囊。
1995年5月,有一个她认识不久的山东商人在乌鲁木齐洽谈成了一笔生意,急缺20万元的预定金,情急之中举目无亲的山东汉找到了刘萍借钱。刘萍不顾身旁表姐的再三暗示劝阻,马上把钱如数借给了这个山东商人。感动得山东汉子热泪盈眶,拉住刘萍非要认干姐不可。山东人拿着钱走后,表姐则埋怨刘萍心太实诚,因为此前有过好心借钱被人骗走10万元的经历。表姐的担心她再次上当受骗,借出去的钱又打了水漂。刘萍微笑着对表姐说:“谢谢你的提醒。但我做人的原则是:宁让别人负我,我决不负别人。世上确有骗子,但决不能因此无端怀疑一个向你求援的别人,危难之中以诚待人,帮人一把,才能广交四海之友。”
不久,当那位山东商人如数还给刘萍借款,并把自己的一笔大生意转让给刘萍做时,刘萍的表姐心悦诚服地赞叹表妹的人品魅力。正是刘萍的这种诚心和热心,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商界朋友,使她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除了吃苦耐劳古道热肠外,刘萍这个商场“辣妹子”更突出的性格是胆识超人,雷厉风行。上世纪90年代初,新疆首家大型国际商贸基地国际贸易城在乌鲁木齐建成,当不少商人还在为边陲闭塞投资能否很快见效犹豫观望的时候,刘萍则果断投资商铺,并以此赢得了丰厚回报。
创业成功的故事14
结合自动投币系统的棒球打击装置入驻商业综合体仅一个半月,就为团队带来13000元的收益。在体育产业创新之路上尝到甜头的上官一鸣,对未来充满信心,她的第一家俱乐部也将于本月底开门营业。大学生创业玩“互联网+体育” 一个半月收入上万
上官一鸣是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昨天举行的“体彩杯”首届浙江省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上官一鸣的“棒球Plus”和来自浙江大学的“跃动客”两个项目,在16个入围决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本次大赛的.金奖。
“一方面,我们通过大学生创业大赛,为体育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创新思维;同时将体育产业中的众多创业机会带给更多创业者,营造了体育创业的氛围。浙江拥有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我认为,运动休闲产业将迎来巨大发展机会。” 浙江省体育局体育经济处副处长王振璋表示。
大学生进军体育界创业 互联网思维闪亮产业创新
谈起创业初衷,上官一鸣说:“去年,我在上海接触到了棒球运动。回杭后,却发现棒球运动在杭州好像‘热度’并不高。我认为,只有真正打过棒球的人才知道这其中蕴含了多大的乐趣,我想让更多人都参与到这项快乐的运动中来。”
在创业前期,上官一鸣做过很多努力——市场调研、商业模式探索等等。“为了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商业模式,我曾对上海很多家棒球俱乐部做了调研。”
今年初,上官一鸣在杭城成立了自己的小企业,并在今年5月入驻城西银泰,在商业综合体中,安置棒球打击装置与自动投币系统让顾客“消费娱乐”。
另一个金奖项目的获得项目——“跃动客”的创始人则是一位来自浙大的体育特招生。
“我从5年级就开始一直接受体育训练,在这10多年的体育生涯中,我结识了很多体育专业的小伙伴。我想把这些资源好好利用,将我的专业与事业结合起来。”说起创业,“跃动客”创始人陈文慧想要将专业人士引入自己的团队,将青少年运动健康服务做得更好。
陈文慧表示,平台以“体育+互联网”为主导,采用B2C模式,通过线下商场集合店和场馆租赁将体育培训做得更好。“这款app主要应用于内部管理,可实现跨区域管理发展,打破培训缺少品牌化的局面,实现可复制模式。”陈文慧说。
体育产业蕴藏巨大潜力
据了解,本次大赛由浙江省体育局、共青团浙江省委联合主办,大赛自6月正式启动以来,吸引了一大批大学生投入体育产业创新创业的事业中来。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等全省20个高校报名参赛,各高校团委及体育院系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动员组织,经过校内初评,共有近百件项目入选大赛,通过浙北、浙东、浙中和浙南四大赛区的复赛,共有16个项目入围决赛。
在省体育局体育经济处副处长王振璋看来,运动休闲业和体育装备制造业发展空间巨大。
面对众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不断涌现,作为投资人,浙江黄龙体育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超认为,大学生项目的提升空间很大。“大学生创业项目对于市场需求还可继续深入挖掘;如何把项目落地,要经过详细的市场分析;对于市场问题的解决方案应多元立体等。”徐超说。
徐超认为,一个项目具有了好的创业想法和经营模式就已经在市场中抢占了先机。“好的想法如何落地?首先,创业者应该亲自去体验,找到项目吸引人的关键点;其次,还需要对不同人群进行多方面的市场调研;此外,项目是否可行还需要行业专家及时进行‘诊断’。”
创业成功的故事15
听说么学红的故事,缘于在太平区高德街道西城社区的一次采访,社区主任告诉记者,在西城社区有一位敢闯敢拼、执着顽强的奇女子,一个城里的下岗女工,到农村包地种树,如今她已成为那片“绿色银行”的女当家,她的创业故事足以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4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了么学红创业掘金的地方——阜蒙县于寺镇八里卜村的一片生机盎然的林地。
见到么学红,果然如社区主任所言,她快人快语,性格爽朗泼辣,浑身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当我们交谈的时候,她的脸上写满自信,还有成功的喜悦。
自强自立,做命运的主人
38岁的么学红说,10多年前自己下岗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当时的她,一毕业就到海州矿交换台工作。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孩子刚毕业就捧上了“铁饭碗”,真是令人羡慕。然而,天有不测风雨,1995年,企业正式宣布破产,此时的么学红感到万般的失落与无奈,前方的路在哪里,她陷入了痛苦的思忖之中。
不服输的么学红,不甘心闲在家中无所事事,决心靠创业改变命运。她做过服装生意,还摆过摊卖过菜……但是几年闯下来,她始终也没有找到一条成功的道路。么学红想,树挪死,人挪活,我就不信没有自己的路!换一种思路,就是换一种活法。城市无路可走,去农村搞种养,也许是一种出路。于是,20xx年,她说服了亲友,大胆承包了阜蒙县于寺镇八里卜村的200亩林地,走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难忘最初的“帐篷岁月”
到农村创业,想法虽好,但谈何容易?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么学红,对农村的一切都感到十分陌生。特别是提起那段“帐篷岁月”,么学红每次都是眼泪围着眼圈转。20xx年6月,么学红和丈夫带着帐篷,正式“驻扎”在林地。当时,除了一大片树林和他们作伴,周围十几里内一个人影都没有。到了晚上,风穿过树林发出呜呜的响声,仿佛狼群的呼嚎,令人毛骨悚然。荒郊野地,没有水电,么学红就买来汽灯照明,每天早晨起来,整个脸被熏的黑黑的。最难熬的是下雨天,雨天对林地来说,是绝好的滋补品,但对住帐篷点汽灯的么学红,实在是种考验。有时候累了一天刚刚入睡,睡梦中觉得浑身冰凉,醒来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被雨浸透了,地面上也流出一道道泥沟。眼看着雨越来越大,么学红和丈夫把洗脸的盆、喝水的杯子和所有能盛水的容器都派上用场,整整抗了一夜的“洪”。快天亮时,雨稍小了些,可此时么学红再也抑制不住心里的酸楚和委屈,她一下子坐在床上,创业的艰辛和对家人的思念一齐涌上心头,接着泪水伴着雨水和汗水滂沱而下。哭归哭,但打退堂鼓可不是么学红的脾气。第二天,么学红照样早起,和请来的技术人员们一起打井找水源,盖房子。饿了,垒几块石头支一个锅,大家一起煮面条吃。三个月下来,水井打出了水,林地边也盖起了一间不算大,却能遮风避雨的砖房。么学红却累瘦了,白皙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连亲朋好友都不敢认了。
勇闯难关,苦尽甘来
么学红的创业之路似乎并不平坦。20xx年,秋天临近,这是树木最为繁茂的季节。远远望去,近200亩的林地里一片郁郁葱葱,一排排杨树挺拔茂盛。么学红象往常一样在林子里巡查,这时,她竟意外地发现,在林地西南角几棵杨树的叶子已经泛黄,有的部分脱落。么学红意识到可能是遭遇了虫害,于是,她立即请来技术人员对树进行对症下药。经过及时“诊治”,整片林子避免了一场虫害,么学红也松了一口气。
时光总是在人感觉最忙碌的时候,走得最快。多少个寒暑交替,日日夜夜,近7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么学红的近200亩林地里新栽的6600多棵速生杨,成活率在85%以上,且长势喜人。“我的林地还是阜蒙县林业局的样板林呢。么学红自豪地说道。
饮水思源,不忘众乡亲
初尝成功甜头的么学红,并没有忘记在创业之初曾经帮助过她的乡亲们。么学红说:“乡亲们曾经帮助过我,我也希望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出来打工赚钱不容易,在我这干活的人,我都希望大家相处愉快。”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么学红林地打工的村民都能及时拿到工资,从来没有拖欠过。几年来,林地先后安置就业500余人次,只要是么学红的林地招人,八里卜的村民们都争先恐后地来报名。
村里人都说,么学红不仅在事业上精明能干,是个好当家人,还生就一副菩萨心肠。村里一个姓陈的村民,以前在么学红的林地里打过工,前些天,他的妻子患上了类风湿,他不得不辞工回家照看妻子。因为生活困难,无钱看病,陈某十分着急,万般无奈之下,他报着试试看的态度,向么学红借1000元钱。么学红得知情况,二话没说,将1000元现金交给了他。陈某感激得泣不成声。管护林子的老姜头,每次看到么学红都叫她“救命的恩人”。一个夏日的晚上,么学红的电话突然响了,是村民老姜头打来的。电话里得知,老姜头的二儿子与人发生口角,一时想不开,要自杀。么学红挂断电话,立即开车赶往老姜头家中,将他的二儿子送往医院,并垫付了500元的住院费。经及时救治,他的儿子转危为安。
面对如今的成就,么学红说,创业苦,也有甜,一个人只有亲自经历了才会真正体会到苦在哪里,甜在何方。我喜欢现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不管多艰难也要一直做下去。希望下岗的姐妹们挺起腰杆,自主创业,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
【创业成功的故事】相关文章:
关于成功的创业故事10-21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07-21
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11-02
创业成功的故事15篇11-03
成功企业家创业故事06-18
温州人成功创业故事06-18
大学生创业成功故事03-01
身边的白手起家创业成功的故事12-02
跨界成功创业榜励志故事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