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创业致富励志故事

时间:2022-09-28 11:25:40 创业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创业致富励志故事(通用15篇)

  创业故事,既是讲述创业者的经历,也是告诉大家创业当中的技巧,经验和点子,让后来者学习和借鉴,针对自身情况,来进行结合或者借鉴达到创业目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创业致富励志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创业致富励志故事(通用15篇)

  创业致富励志故事 篇1

  80后技术男弃国企工作 众筹创业获投500万

  一个80后技术男,8年前放弃稳定的国企工作,选择冒险创业,用他自己的话叫“比较霸蛮”,明知不可行还要试一下。

  2015年,“技术男”汪历嗅觉到健康养生电商市场的潜力,创办了湖南玖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图通过移动互联网作为撬动养生食品行业的杠杆。目前已经获得首轮500万元的投资。

  从国企职工到创业的艰辛转身

  汪历,80后,湖南常德石门县人。他用“无知无畏”这个词评价自己的个性。2005年,从湖南理工学院信息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汪历进入湖南电信创发天辰科技公司成为一名“技术IT男”。

  虽然这份国有企业的工作比较稳定,但是不满于安逸的汪历工作两年后脱离体制,先后跳槽到两家创业型的互联网公司担任技术、运营高管。“在创业者身边的5年历练,我经历过研发的互联网产品因错失了市场潮流而遭遇抛弃,企业面临团队解散、濒临倒闭,最后又奇迹般生存下来的场景。更是耳濡目染了创业者那执著、无畏的创业精神。”

  “从事软件研发的经历使我能够站在技术角度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担任高管职位的经历则使我了解客户需求和企业面临的风险。”汪历认为,这些工作经历给了他“创业梦想”,也教会了他如何做好一个老板。

  汪历很看好互联网+养生领域的发展前景,于2015年创办了湖南玖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吸引风投的主要因素:众筹模式与互联网基因

  “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能剥夺:自由和健康。”在汪历看来,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加剧,工作节奏与压力加大,人们对健康的投资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提前。但目前保健品行业在电商的垂直细分领域还没有做大做强。

  “公司的商业模式和互联网基因正是吸引风投的主要因素。”汪历分析说,不同于传统电商在做的单纯的B2C的互联网平台,公司建立的是C2B的互联网众筹平台,即消费者以较实惠的价格预购产品,众筹需求与资金,公司再集中采购、定制化生产产品,以用户需求引导市场,这种轻型的`运作模式,既可避免库存过剩,也能缓解生产中的资金压力。

  按照汪历的计划,今年8月底至9月初,公司将进行第一代产品众筹,首批认筹的消费者有望成为公司的合伙人。

  创业最大的对手是自己

  “有时我也会想,如果不创业就会有另一种生活方式:不用每天工作12个小时,妻子与家人的幸福感会更强。但创业这件事是由我的性格决定的,人一生总会有自己的梦想,我想去实现他。”汪历很感谢家人和朋友对他的支持。

  谈及创业最大的困难,汪历感叹,对于初创的公司而言,最大的难处在于人才的招募。大多数人缺乏冒险、缺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过多地考虑潜在的风险因素。

  对于创业失败,喜欢研究历史的汪历已然能够坦然面对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矛盾、打击、衰落,“一开始干起来,就没时间去想这个问题,玖草所在的保健品行业是健康事业,也是全民事业。我是这个事业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发起人,就算我最终失败了,也还会有人继续这项事业。”

  汪历最崇拜的企业家是乔布斯,除了欣赏他追求极致的极客思维以及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还因为乔布斯有一群在关键时候帮助他的兄弟。

  汪历总结了三句话送给与他一样正在创业或正准备创业的朋友:第一,当你开始创业时,就有了支持你的粉丝,他们是家人或是朋友,所以不要感到孤单。第二,创业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很多人是被自己打败的。第三,要学会放下,很多创业者在事业刚有起色时因为放不开权力、股权,错失了企业最好的发展机会。

  创业,本来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成功更属于小概率事件。目前的环境下,电商领域创业更是难。对手大都兵强马壮,想在电商红海中分得一杯羹,不是件容易的事。

  创业致富励志故事 篇2

  大学生创业故事,这个清明假期,刘林青和他的小伙伴们异常忙碌:距离大学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刘林青和他的“觅&me工作室”成员拿着相机、摄录机每天穿行在校园的教室里、紫藤花架下、图书馆的走廊里……为同学们留下青春记忆的同时,也记录着自己的青春印记。

  “觅&me工作室”的主创有四人:刘林青、张慕然、苏晓萌、杨晓菁,都是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新闻专业的大四学生。谈起最初成立创业团队,刘林青介绍,2012年9月,当时正读大二的他们因为要完成制作微电影的作业而聚在了一起,在讨论剧本、拍摄等过程中,他们发现彼此间竟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喜欢用照片、视频的方式记录生活。就这样,“觅”团队应运而生。

  为何要给工作室取名为“觅&me”?杨晓菁解释说:“记录被忽略的风景,寻觅真我,现代人为了生活过得很匆忙,往往忽略了身边的风景,有时也会迷失自我,“觅&me”正是重新发现生活之美、寻觅真我的意思,这是我们的心态,也是我们希望传递给别人的正能量。”

  “觅”团队曾多次自发组织拍摄多部视频短片,包括为校园情侣拍纪念、为即将毕业离校的学长拍毕业照、学长回母校的图书馆求婚“微电影”等。刚开始,团队的拍摄多是义务的,不收取任何费用的。

  创业初衷

  可以把兴趣爱好和工作结合起来。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就业,一个新的想法在他们的脑海中诞生—如果可以把爱好和工作相结合,那就太幸运了。有了这个想法后,他们迅速拟出方案,分析利弊。最终,确认工作室经营方向,盈利模式后正式开启创业模式。

  有了前期视频拍摄的经验,加之人脉的积累,“觅&me工作室”在创业初期颇为顺利。“由于我们的价格较市场价更低,而成片质量却很好,所以客户觉得性价比高,普遍反响还不错,当时在一段时间内接下好几单。”张慕然说。在创业初期,“觅&me工作室”将全部盈利投入到置办设备中,到目前为止,工作室仅设备方面的固定资产已达7万余元。

  和所有创业初期的团队一样,工作室很快迎来新的问题。“记录类及婚礼微电影市场饱和度高且受众需求相对较小,如果我们只是单一做这一部分,恐怕不能维持工作室长期、稳定的盈利。”刘林青说。

  关于未来

  虽然要分开团队但不会解散

  面对现实的压力和对梦想的坚持,工作室最终选择以企业宣传片、微电影广告为主,兼顾“记录生活”的发展方向。去年10月,工作室为一家生物公司拍摄制作的用于参加创新中国大赛的企业宣传片,帮这家公司成功入围并获得首轮融资;去年11月,工作室独立拍摄制作的微电影《看见》入围光线传媒微视频大赛前20名。

  记录着同学们的“毕业故事”,工作室的小伙伴们也面临着毕业分离。“两位同学去英国深造,都是媒体制作、公关推广之类的专业;我和另外一名同学现在在一家从事电子出版的企业实习,负责视频后期。”刘林青说,尽管难以避免要分开,但这个团队不会解散,“我们会有聚在一起继续奋斗的那一天。”刘林青坚定地说。

  创业成功人士励志故事

  2008年开始在宿舍创业,到2015年,获得E轮融资,拥有几千员工,服务范围也从上海交大周边快速扩展到全国250个城市,这便是中国最大的在线外卖订餐平台“饿了么”的快速发展轨迹。

  1月27日,“饿了么”召开新闻发布会,CEO张旭豪宣布获中信产业基金、腾讯、京东、大众点评、红杉资本联合投资3.5亿美元。饿了么还将与战略投资方达成深度合作。融资完成后,饿了么将继续保持独立运营。

  发布会后,张旭豪在接受采访时难掩喜悦,他豪言,饿了么要做餐饮界的阿里巴巴,目标是成为估值一千亿美金的公司。

  创业致富励志故事 篇3

  我们总是遥望大洋彼岸,为什么那里可以出现扎克伯格和乔布斯这样的人。本质上,他们都受到了某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感召,相信人要独立创造,并且改变这个世界。

  2008年,还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读硕士一年级的张旭豪也认为,只要自己做的东西被市场认可,个体就是有价值的。一天晚上,他和室友一边打游戏一边聊天,突然感到饿了,打电话到餐馆叫外卖,要么打不通,要么不送。

  创业就这样从不起眼的送外卖服务开始了。张旭豪和康嘉等同学一起,将交大闵行校区附近的餐馆信息搜罗齐备,印成一本“饿了么”的外送广告小册子在校园分发,然后在宿舍接听订餐电话。接到订单后,他们先到餐馆取快餐,再送给顾客。这一模式完全依靠体力维持业务运转,没有太大的.扩张余地。唯一的好处是现金流充沛:餐费由他们代收,餐馆一周结一次款。

  只有互联网能够大规模复制并且边际成本递减。2008年9月,“饿了么”团队开始研发订餐网络平台,张旭豪先通过校园BBS招来软件学院的同学入伙。用了半年左右,他们开发出了首个订餐网络平台。在网址注册上,他们用“ele.me”(“饿了么”的汉语拼音)组成,网站订餐可按需实现个性化功能,比如顾客输入所在地址,平台便自动测算周边饭店的地理信息及外送范围,并给出饭店列表和可选菜单。

  网络订餐系统初运营时,已有30家加盟店支持,日订单量达500—600单。可那段时间,张旭豪和康嘉却因为过于奔忙劳碌而“后院起火”:先是窃贼光顾宿舍将电脑等财物一掠而空;接着,一位送餐员工在送外卖途中出车祸;随后,又有一辆配送外卖的电动车被偷……

  重重压力下,张旭豪不得不撤销热线电话和代店外送,让顾客与店家在网上自动下单和接单。

  创业致富励志故事 篇4

  为了给网站造势,张旭豪不停地参加各种创业大赛,以扩充创业本金。2009年10月,“饿了么”网站在上海慈善基金会和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联合主办的创业大赛中,获得最高额度资助10万元全额贴息贷款。12月,网站在欧莱雅大学生就业创业大赛上,获得10万元冠军奖金……

  通过创业竞赛,团队总共赢得了45万元创业奖金,获得资金的“饿了么”网如鱼得水,到2009年底,订餐平台已拥有50家餐厅进驻,日均订餐交易额突破万元。

  为了网站的发展,张旭豪招来了网站技术总监汪渊,汪渊专门编写了一个小软件,可在校内BBS上给每个会员用户站内消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发了六万条。“饿了么”网站因此访问量大增。

  靠线上和线下广告吸引学生订餐容易,但吸引更多饭店加盟绝非易事。多数店家保持半信半疑的态度:“我在你的网上开个页面,放几份菜单,你凭什么就要抽8%?”对此,张旭豪的策略是:“谈,不停地谈。”他们每天出门“扫街”,最忙时一天要“扫”100多家饭店,最难谈的.饭店,“谈”了40多个回合才拿下。

  2010年5月,网站2.0版本成功上线。“饿了么”不仅攻下华东师大,连附近紫竹科学园区也被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顾客群从大学生拓展到企业白领。仅隔一个月,“饿了么”就推出了超时赔付体系和行业新标准。9月,“饿了么”全上海版上线,合作餐厅超过千家,单月最高交易额达到了百万元。

  2010年11月,手机网页订餐平台上线,订餐业务不仅覆盖了全上海,目标还直指杭州、北京等大城市。2011年3月,“饿了么”注册会员已超过两万人,日均订单3000份。这一战绩,很快引起了美国硅谷一家顶级投资公司高度关注,接洽数次后,“饿了么”成功融得风险投资100万美元。

  创业致富励志故事 篇5

  2011年7月,“饿了么”相继成立北京和杭州等两大城市分公司,风投紧随而来,2013年完成B轮和C轮融资,去年完成D轮8000万美元融资。

  1月27日,“饿了么”召开新闻发布会,张旭豪宣布获中信产业基金、腾讯、京东、大众点评、红杉资本联合投资3.5亿美元。

  张旭豪分享了2014年的主要业绩:2014年饿了么平台交易总订单量达到1.1亿,日订单峰值200万单,市场占比60%;覆盖全国超过250个城市,20万家餐厅及2000万用户;移动端交易额占比超过75%,牢牢站稳了中国最大在线外卖订餐平台的位置。

  张旭豪称,融资后的三大任务是:持续完善高校的外送服务;继续大规模地开拓白领住宅市场;搭建以自有物流为中心,社会化物流为辅的物流配送平台,使之成为广泛覆盖中国的最后一公里物流网络。

  过去几年来,高校的学生群体是饿了么的主力消费群体,从去年的扩张轨迹中,可以看到饿了么仍然在延续这种从高校开战的打法,新增的.100多个城市基本都是从高校扫街开始。

  但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和忠诚度都很难令人满意。除了在三四线城市的快速铺开,饿了么也在筹谋在几个比较成熟的市场中,实现从高校到办公楼,从学生到白领的另一种扩张。

  去年8月,饿了么在上海10万块分众楼宇显示屏投放免费午餐广告,共送出了20万份20元代金券。从学生宿舍楼的传单到楼宇广告的投放,获取白领用户的成本显然更加昂贵。但对饿了么来说,白领及住宅市场是不得不攻下的一城。

  据介绍,这轮融资除了资本层面的合作,饿了么也将与腾讯、京东、大众点评等合作伙伴达成资源方面的深度合作。通过集合合作伙伴在不同领域的优势资源,饿了么将逐步搭建一个全新的在线外卖领域的生态系统。

  创业致富励志故事 篇6

  陕西80后修脚工白手起家创业,把郑远元修脚公司开遍全国

  成才不问出处

  从西安上高速,越莽莽秦岭,三个半小时后,抵达位于大巴山麓、汉水之滨的紫阳县城;从这里沿着盘山公路溯流而上,辗转车行约30公里,记者来到了有着“地无三尺平”之称的高桥古镇;再在通向铁佛村的村道上颠簸20分钟,接着于无路处弃车步行,往山中再走1里地……此行的目的地,群山环抱间一座外皮已经龟裂的两层土坯房终于跃然眼前,这就是郑远元的家。

  踏着吱呀作响的木梯爬上老宅的二层,以青石板为瓦的房顶漏出几道光亮,本用于仓储的黑漆漆的顶棚里,薄薄一层木板上横着张落满尘灰的板床,“那是我从小的卧床”,作为家中老幺的郑远元示意记者需跟着他踩着房梁处行走,“这个我最有经验。”

  在这个自然环境恶劣的国家级贫困县,郑远元家的故事与其他山区农户并无什么不同:父母务农,家境贫困,哥哥在煤窑打工受伤,1983年出生的郑远元初中即辍学,只身到四川达州投奔姨父,一面跟着姨父学起了中医修脚的手艺,一面在餐馆洗碗打杂。

  2002年,已经出师的郑远元来到与达州相邻的陕西汉中,原本打算找一份足浴店修脚工的工作糊口,“临行前,在达州的.好朋友要买房,我把几年攒下的上千元积蓄都借给了朋友,只好朝姨父再借了几百元做盘缠,想着很快就能领到工资。”

  事有不巧,到达汉中的第一天,郑远元登门求职却屡屡被拒之门外,“租了房子、买了生活必需品后,随身带的几百元也只剩下了5块钱,一晚上饿着肚子没敢吃饭。”

  第二天,揣着兜里仅有的5块钱,找不到工作又举目无亲的郑远元,无奈之下在汉中市汽车运输公司门口摆起了修脚摊,“无人问津不说,很快还被人赶走了。”挪到虎桥路口后,郑远元“否极泰来”,地摊从早上10点一口气摆到了晚上,“修脚3元,一天就挣了120块钱!”——郑远元告诉记者,这是他时至今日仍最难忘怀的“第一桶金”。

  修脚、治脚气、挖鸡眼、取肉刺……郑远元咽得下苦,出摊一出就是两个年头,“为了省时间,中午不吃米饭只吃3元一碗的刀削面,更不敢多喝水怕老上厕所。”

  创业致富励志故事 篇7

  郑远元人聪明,一对眼睛时时透着机灵。修脚手艺越做越熟练,摆修脚摊每月也有近万元收入。

  悟性高是一回事,却也难以弥补他文化程度低的短板。不过,郑远元做人踏实、待人真诚,总有些“贵人”为他“指点迷津”,补上了“社会大学”这一课。

  2005年初,在地摊上为一位老人治好脚病后,老人十分欣赏面前的小伙子:“你这么年轻,技术又这么好,摆地摊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还是应该开个店正规干,才能有大的发展。”在老人的提醒下,租门面、办执照,2005年底,郑远元的第一家修脚店开起来了,只有一间门面,面积也只有30多平方米。从地摊修脚工到“郑老板”,郑远元用了3年,那年他22岁。

  店面开张,需要增加人手,郑远元想到了还在老家深山里“刨食”的乡亲们。“你发大财吧,我不干,即使没有饭吃,咱也不去搞修脚”,老家的朋友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啥事不能干啊,去做这种活路!”

  有志不在年高,成才不问出处,创业的路径又岂有高低贵贱之别?经过反复动员,郑远元的`姐姐郑远翠、嫂子任继芳成为了他的第一批员工。服务热情、价格低廉,他的店面逐渐门庭若市起来,老家前来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快分店陆续开张……2006年底,仅仅过去一年,郑远元已经在汉中、安康、四川达州等地开了十几家专业修脚店。

  “我很感谢当初买房借我钱的达州朋友,如果不是因此把自己‘逼上绝路’,可能我现在还在给人打工”,郑远元对记者说。

  创业致富励志故事 篇8

  申友娣,1975年出生于湖南邵东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家里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父亲是一个只有三根手指头的半残疾人,家里穷得有时连饭都吃不上。申友娣5岁的时候,父亲甚至把她一度送给舅舅去抚养。申友娣13岁那年,父亲因病无钱医治而去世。家里东借西凑好不容易弄来1000块钱把父亲给安葬了。在家里已穷得揭不开锅的情况下,14岁的申友娣只好在亲戚的帮助下。离家外出打工。

  最初申友娣在一个基建工地上挑砖担灰浆,这是最苦最累的活,她一个才14岁的小姑娘根本就无法承受这么繁重的体力活,做了仅3个月时间,她便辞去了这份工作。随后,申友娣只身来到了桂林。在举目无亲的桂林。申友娣只好在一户开发廊的老板家里做保姆。这位发廊老板见申友娣为人诚实,做事勤快,便让她先学洗头,然后再学理发。虽然申友娣并不愿意做理发这一行,但是她知道,一个人没有手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勤学苦练一段时间后,申友娣学会了理发,短短的几个月后,她还成了一个技术熟练的师傅。于是。申友娣不再做保姆了,而是到了另一个发廊当起了理发师傅。在这家发廊打了2年工之后,18岁的申友娣想自己开一家发廊。她向大姐借了3000块钱,在桂林的一条小街上开起了一家发廊。由于申友娣手艺好,服务态度又特别热情,所以,前来理发的顾客特别多,发廊的生意非常红火。一个月下来。申友娣的发廊能有2000余元的纯收入,这在当时收入算是非常高了,因为一个普通职工的收入还不足200元。虽然当了几年发廊老板,赚了一些钱,但是申友娣却并不喜欢干理发这一行。当她听朋友们介绍说,温州那边的钱很好赚,打工或者做生意都很不错的。于是,申友娣和朋友们一道去了温州。

  来到温州后,因一时找不到好的事做,申友娣便在一饭店当服务员,一个月有1000块钱的'工资。做了没多久,申友娣想,当服务员还不如自己重新开一家发廊实在。她拿出打工的收入租了一间10余平米的房子,再买来一些理发工具,于是。申友娣的小发廊又开张了。当时在温州打工和做小生意的人很多,他们都舍不得花高价去高档发廊理发,所以。申友娣发廊的生意如同在桂林时一样好,每月仍然可以赚到2000多元。

  申友娣满以为自己可以就这样在温州平淡地生活下来,但是一个男人的闯入,改变了她此后的生活。这个男人的姐姐是做五金生意的,专卖振动棒。她和这个男人在一起生活后,他的姐姐便对他们说,你们俩人自己想办法做振动棒吧,反正她的店子要卖这种产品。振动棒是用于建筑行业的。用途是振捣混凝土,产品要求坚固耐用。由于这种产品都是由小作坊生产的,所以产品质量都不太好。如果能够把产品质量做过关,前景是非常不错的。申友娣刻苦地钻研振动棒生产技术,并自己反复实验,不断改进,终于掌握了振动棒的整个生产过程和一些技术要领。她和这个男人共同奋斗两年多时间。就靠生产振动棒赚了10多万。正当美好幸福的时光就要洒向申友娣时,不料,这个男人突然变了心,以种种借口一脚把申友娣给踢开了,只丢给她6000块钱。

  申友娣离开这个男人后,忍着悲愤决心自己创业。她深知振动棒是建筑行业的易耗品,既然建筑行业那么景气,那么振动棒的前途就非常大。她先是向家里求助。希望得到支持,谁知家里拿不出多少钱来支助她,也不太赞成她冒风险办厂。申友娣反复思考后。决定向她的一些老客户求助,希望合作办厂,由她出技术,客户出资金,利润四六分成,她只要四成。永康的一个老客户深知申友娣的技术好。做出的产品质量过硬。所以一口就答应了申友娣的要求。

  合作办厂后,申友娣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每天辛苦工作10多小时,几十斤重的振动棒搬来搬去,还要抡几斤重的大铁锤,就是一个男人都吃不消,但申友娣却硬是咬牙挺过来了。厂子产品质量好。销路不错。效益也就非常可观。然而,出资办厂的这个客户却做了过河拆桥的事,他找借口说申友娣这也不是那也不行,最终双方因分歧而造成合作办厂破裂。申友娣只分得了5万元。

  合作办厂失败的教训。让申友娣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干一番事业必须要靠自己,别人是靠不住的。2005年8月1日。申友娣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在永康办起了“申鑫振动棒加工厂”。

  工厂是办起来了,产品质量也有申友娣亲自把关。所以生产方面是没有什么困难的,但是销售却是个难题。因为,申友娣的工厂一没有名气。难以取得人家的信任;二缺乏足够的资金,不能给经销商铺货;三是社会关系不足,没有自己的营销网络。面对这些困难,申友娣觉得只有靠产品过硬的质量去敲开市场的大门。于是申友娣亲自把产品送到各五金店试销,还送到一些施工单位去试用。等销售出去了。用了觉得好,再付货款。经过申友娣一段时间的东奔西跑之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一些客户在用了申友娣的产品后。都对五金店的老板说,这种产品振动力大,耐磨时间长,质量确实非常好。五金经销商们纷纷改从她这里进货了。一下子,申友娣的产品销路打开了。第一年,她的厂子销售收入就突破了80万元。

  2007年申友娣将申鑫振动棒厂改成了申鑫振动棒有限公司。在努力开创经销商渠道的同时。申友娣加入了阿里巴巴。成为阿里巴巴诚信通的会员。利用阿里巴巴的博客、论坛这个平台,申友娣广发信息。把生意做到了全国。短短的时间里,全国就有上百家经销商纷纷给申友娣发来请柬,愿意做她的产品代理商。也只是半年的时间,申鑫振动棒有限公司的销售业绩就从100万迅速提高到600万。在2008年第五届全球网商大会上,申鑫振动棒有限公司获得了内贸30 强。如今申友娣的愿望是,要把她的振动棒做成国内一流的产品,以开拓全国更广泛的市场。

  创业致富励志故事 篇9

  大学生办外卖APP日收入万元

  在厦门理工学院近日举办的“第五届梦想工厂校际创业大赛”上,刚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黄陈樟创办的“食指街”外卖网站以其突出的业绩,引起了评委们的浓厚兴趣。

  据介绍,该网站注册用户超过6000人,占周边高校学生总人数的1/6左右。黄陈樟说:“想到大学校园里每6个人就有一个是自己的用户,内心的满足感便油然而生。”

  目前,“食指街”外卖网站日营业额上万元,进驻商家68家。黄陈樟告诉记者,“食指街”的盈利方式主要通过合作商家返点。由于雇佣了在校大学生当配送员,基本能保证送餐到门口,所以很受大学生欢迎。为了方便同学们随时随地下单,他们还推出了“食指街”手机客户端。“有了APP,同学们在即将下课时可用手机下单,不用再等到回宿舍用电脑操作了”。

  从踏入大学校门开始,黄陈樟就尝试着创业。深谙大学宅文化的他在宿舍囤积了一批适合当夜宵的零食,每当门禁后,他就忙了起来。上楼下楼,他亲自把夜宵送到有需求的同学宿舍。后来,他的业务范围扩大到其他楼栋,销售商品的类别也多了起来。当时他的订单都是通过淘宝下单或者电话订购。

  2013年年初,黄陈樟在网上看见一个高中同学在秀自己创建的网站,他随即请这个同学帮忙设计了“食指街”外卖网。有了自己的网站,黄陈樟开始寻找入驻的商家。为了取得商家的信任,他免费配送,并且保证当天结算清楚。

  他招了3个高校的10多名贫困生做配送员,以便能直接把食物送到宿舍门口。和其他外卖网仅发“计件工资”不同的是,他给每个配送员至少50元的基本工资,“如果送餐量不够的话就可能亏本”。

  在这个拥有4万人左右的“大学城”,外卖网站并不止“食指街”一家。但是,目前做大了的'只有“食指街”一家。当别的外卖网放弃时,黄陈樟立即出资将其收购过来,把用户过渡到自己的网站上。

  去年11月,嗅到手机客户端的新商机,黄陈樟又一次性花了10万元,请人做了一款基于IOS和Android的手机客户端。这让他意识到,“没有自己的技术团队,这条路走不远”。

  黄陈樟通过身边的朋友,辗转找到国内某知名数字地图提供商的技术团队。他以部分股份相送,对方用下班后和周末时间来维护“食指街”外卖网。如今,“食指街”创业团队核心成员共有13人,其中6人负责运营、7人负责技术。

  黄陈樟的创业故事经当地媒体报道后,他不断接到来自各方的电话,“有希望入股的,也有希望合作的”。但是,他都婉言谢绝了。“其实 食指街 外卖网本身并不太盈利。前期的盈利随即就投入到下一步计划。目前团队也就维持着保本的状态。”不过,对于自己的未来,他心中有数:“明年3月我们将推出全 新的网站和手机APP,同时将推广到其他大学城。”

  创业致富励志故事 篇10

  在线教育产业创业一个草根的逆袭创业故事

  二十万付费学员、三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年营业额破亿……在一众线上教育机构冲入市场又苦于找不到盈利模式之际,邢帅教育的成绩单显得非常亮眼。

  邢帅网络学院是国内最早期的线上教育机构之一。其创始人邢帅,大二辍学,2008年以在QQ群里教Photoshop起家。一直以来邢帅网络学院都专注于职业技能培训,学员以草根群体为主。

  六年时间过去,邢帅学院的付费学员从百人增长到二十万人,营业额从两三万元狂飙至上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它所收取的五百至数千元不等的课程学费并不算低,但这似乎并不妨碍它的高速发展。

  在中国当下的在线教育市场,邢帅教育是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在线教育公司成长样本。

  一个人教Photoshop起家

  这一年,创始人邢帅萌发了网上教学的想法。当时,中国在线教育远不如现在火爆。

  “80后”邢帅上大学时就读于云南某专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深感“专业课程少,学不到东西”的他在大二这一年辍学了。邢帅出身农村,父母观念传统,辍学的举动一度令亲人感到愤怒。此后的几年时间里,邢帅依靠自学的平面设计技术,接一些零散的设计工作谋生。

  逐渐地,邢帅发现跟自己类似的草根群体非常庞大。许多大学毕业的农村学子来到城市却难以找到好工作来立足。出于帮助这个群体的目的,加上看好在线教育市场, 2008年,邢帅萌发了网上教学的想法,“我能看到在线教育的未来市场,我认为这是我能做出改变的领域。”当时的软件技术在线教学市场还是一片空白。

  一间出租屋、一台电脑,邢帅开始了他的在线教育事业。

  邢帅建立起QQ群将学员聚合到一起,在群里教授Photoshop,他每天录制好教学视频发给学员,并在群里进行交流答疑。

  这在当时是具有创新性的举动,因为2008年许多公司还停留在录制视频,再将视频出售的盈利框架中,邢帅先走一步,把学员带到QQ群里,尽管还是录播的形式,但实时的交流答疑比起其他教育机构更具备优势。

  因为教学质量良好,学员渐渐多了起来。当时邢帅的学员有一百来人,主要用户群体是工作了一两年、有提高技术水平需求的年轻人以及刚来大城市的农村大学生群体。维持了一年多时间,问题出现了:一个QQ群只能同时容纳200人在线,这制约了学员规模的扩大,并且多人同时在线语音的音质也不稳定。每天依靠不停打字跟学员交流,教学效率非常低。

  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远程教育载体,成了摆在邢帅面前最大的问题。

  改变模式:从QQ群到YY语音的另类入驻

  转移教学阵地,形成沿用至今的YY+QQ群相结合的运营模式。

  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学员向邢帅推荐了YY语音。YY语音工具能容纳1万人同时在线,具备优良的.稳定性。邢帅尝试后觉得可行,便把教学阵地转移到了YY语音频道。

  这让邢帅顺利实现了一个频道多科教学,也形成了沿用至今的YY+QQ群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当时YY语音的用户数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主要使用群体还是游戏玩家和娱乐玩家。邢帅以教育为内容的入驻显得很“另类”。

  这一年,邢帅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合伙人,并组建了14人的团队,成立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邢帅网络学院。

  尽管找到一个好的平台,但问题也接踵而至。除了阵地的更换令学员流失的问题以外,之前从未直接面对过学生讲课的邢帅由于带有浓重的山东口音,加上表达能力不佳,一开始在网上直播教学就收到一片谩骂。这令邢帅印象深刻且倍感挫折,他开始每天发奋锻炼口才。“好老师都是被骂出来的,被上千万名学生骂过才能变成好的互联网讲师。”邢帅事后回忆。

  在此期间,邢帅建立了一套讲课标准:口才好、亲近、幽默。在他看来,讲课是一门艺术,而不是干巴巴的知识的灌输。到了互联网时代尤其明显。邢帅学院有不少用户是90后,成长环境的不同,让这一代人更敢表达,用在他们身上的教学方式也就更需要跟以往区分开。“为什么很多线下教育搬到线上来都做不成,因为他们的认识是不对的,传统教师讲课不够生动,讲完没太多人愿意听。”邢帅更愿意在教学中,利用有趣的段子带入知识点,通过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去带动人学习。采取更幽默、好玩的方式去让人学习。

  除了“好玩”,职业技术培训本身带来的优势也是邢帅立足和设计课程的一个成功点。不同于语言培训和K12辅导领域,职业技术培训成果立竿见影:结束课程后,学员学得一技之长,可以直接找到工作或者提升技能涨薪水,很快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好处。例如学习CAD培训,学员学成后直接可以做室内设计;学电商课程的,可以开淘宝店;学AI,马上就可以找到一份广告公司的工作。每一个技能都对应一份价值,学完后马上可以产生价值。

  此外,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学员学习自主性和目的性比较强。强者英语国际网校校长黎世安就认为,语言培训极大依赖于学员的心理力量,与其需要连续不断和每日定量学习相比,邢帅教育的职业技术培训是短周期的,类似Photoshop技术,可以在个把月时间内上手,若学上半年,那么对比一般人,基本就是高手了。这样的纯技术学习,对心理力量的依赖是很少的。

  在组织架构上,邢帅网络学院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管理和组织模式。

  2010年,邢帅团队决定以一个QQ群为单位建立班级,这个班级的最高管理者就是班主任。班主任会将免费视频教程传到网上,供网友学习。而在视频中会显示邢帅学院的某个QQ群号,网友加入QQ群后就相当于来到学院中的一个班级。班级内分为试学学员和正式学员。试学学员可以在每天的固定时间进入网络课室学习,但是教程一般只有3节左右。而正式学员需要缴费报名,报名后就可以享受终身学习服务,学习的课程会永久更新并可下载。班主任负责管理和帮助学员,同时将QQ群里有意愿进行更深入学习的用户带到YY平台进行付费学习。如今,邢帅学院拥有三千多个QQ群。

  邢帅学院的讲师团队与营销团队分开运作。除了外部招聘以外,邢帅教育也从内部渠道培养讲师——将达到技能要求的学员或辅导员转为讲师。讲师负责把课讲好,以教学质量决定报酬高低。

  如今,邢帅教育拥有上千名员工,包括800名网络辅导员(即班主任)、200名老师、150人的技术团队。

  预计今年营收过十亿

  打造精品公开课,向移动客户端进发。

  2010年,邢帅网络学院的科目扩展出几个品类,增加了商学院、Office等课程,不再是只有设计软件培训;2012年,邢帅网络教育学院正式注册,摆脱以往讲师各自在家对着电脑授课的小作坊模式,开始实体办公运作。2013年7月,邢帅教育获得多玩YY的A轮1500万融资,将总部从云南大理搬迁至广州,并成立广州邢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8月,邢帅教育成功完成B轮融资3000万美元。

  学院的营收也保持着快速增长——2010年是100万元,2011年猛增至3000万,2012年翻一番为6000万,2013年突破一亿元。邢帅曾公开透露过,估计2014年的营收或近10亿元。

  邢帅网络学院的课程收费普遍在五百到数千元不等。这个收费标准在行业中不算低。邢帅对此解释说,当学费低的时候,学员放弃成本也低,学习过程是漫长而且需要坚持的,这个过程很容易让人产生放弃的念头,当放弃成本过低的时候,很多人也就选择了放弃。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免费教育做不起来的原因。邢帅教育的付费用户从2012年的3万增长到至今逾15万人,其中以85 后、90 后居多。学院也开始加大校园代理的推广力度,在大学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环境不容乐观的大环境下,针对急需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提供职业培训。

  邢帅教育现今有十多个科目,最受欢迎的是英语、音乐、工业设计、程序开发等课程,占学院收入的50%左右。未来,邢帅教育打算继续在职业领域拓展品类:以职业教育为核心,挑取需求量最大的科目去做,增加美食、化妆等大众需求的科目,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在线教育中。

  艾媒咨询根据统计数据估计,2015年,整个互联网教育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600亿元。当前的在线教育市场还未成型,虽然付费学习的盈利模式也使得邢帅教育目前营收可观,但是互联网产品不断更迭,如何跟随环境的发展做出调整也是一个重要命题。

  下一步,邢帅把眼光投向重点打造精品录播课和移动客户端。

  2014年4月,邢帅教育推出精品公开课,包括平面设计、三维建筑和动画、电子商务、摄影等技术技能型课程。

  录播和直播两种方式孰好孰坏?网上一片争议声。一般而言,更多在线教育从业者认为,相比录播课程,直播课程更具有互动性和现场感,也更能唤醒学生的热情。

  但邢帅团队认为录播课也大有可为。眼下的精品公开课虽然是录播的形式,但也力求互动感和代入感。

  “互联网上不缺乏内容,但缺乏优质内容。”邢帅说。精品公开课采用高分辨率,加入字幕、弹幕功能,从前期课程内容准备、编剧、化妆、拍摄、录音、剪接、后期,有四十人的团队,每一个环节都精心思量。

  如今的邢帅教育兼做录播和直播,分成两条产品线进行。直播偏向互动性强的课堂,录播用来做复习使用。除了精品公开课,邢帅教育在2013年开始酝酿做移动客户端,今年年底会推出。不同于市面上的产品,邢帅称该客户端会更简洁,更移动互联网化。

  “情怀”教育,做学员想要的公开课

  “互联网教育的盘子很大,通过互联网深入人群,有意向就可以过来学习,消除门槛和地域性。”

  锤子手机出现后,“情怀”这个词一时成了热潮。邢帅也用情怀来形容自己的教育事业:更关注自己的用户,更想去帮助他们。他坦言自己出自于草根群体,更能够从草根的心态出发,去考虑到这个用户群体的需求。“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去思考,这才能做出未来最好的产品。”除了草根人群,邢帅教育还有一个特殊的学员群体——残疾人。

  “院长,我特别感谢你创建一个这样的平台。我是残疾人,以前只能躺在床上绣鞋垫维持生活。现在我可以兼职做很多家淘宝店的美工。现在一个月收入是以前我绣鞋垫两年的收入。谢谢你能给我们提供一个那么好的平台。现在我们全村人都不再认为我是一个废物了。我也能让他们看得起。”

  这是邢帅曾接到的一则留言,至今令他印象深刻。邢帅学院里的残疾人学员群体占7%-10%的比例。精品公开课之所以加入字幕,就是为了方便少部分的听力障碍学员。帮助残疾人学习一技之长来改变命运。

  今年9月15日,邢帅参加了联想之星学习,回来后在微信朋友圈上说:“柳总(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1984年20万创业,做成了一家伟大的公司,我们起步没有一分钱,但是我们在试图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足不出户。”

  把普通人打造成这个社会上的牛人,对邢帅来说是更加伟大的事情。邢帅教育正在这条路上奔跑着。

  创业致富励志故事 篇11

  建枫是做电脑外设配件生意的。他的店选址在电子产品竞争激烈的太原市青龙电脑城,如果销售的不是品牌产品的话,要想做好是很困难的。但是,据建枫说,他的销售业绩却并不差。

  把店选在青龙电脑城,建枫就考虑到了自己的周边环境。生存在前后左右都是类似和同类产品的环境里,聪明的商人就会避开相同点,而是打同类产品的差异化产品,要知道其他产品的优劣、功能和效率,用自己的优势进行竞争。

  另外,作为商人,在销售方面,也要有良好的经商能力和口才。要学会与厂家也就是供货商建立好合作关系,也要有和自己的顾客沟通好的能力,分析顾客的心理,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价位、什么性能的产品,而不是随便地就给顾客介绍某一种产品。建枫说正因为自己很懂得和顾客进行沟通和交流,来店里的回头客很多,在取得顾客信任的同时,自己的效益也在一天天提升。

  建枫说自己的产品相对于高科技产品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但是他很懂得销售的.技巧,懂得把握周边的环境和销售时与顾客交流,所以他的店经营得比较红火,起码他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生存下来,这才是创业的关键。

  创业致富励志故事 篇12

  除了是一名老师,他还是食用菌高新技术开发公司的总经理;平常,他除了教学生知识,还带动学生创业致富。他就是黄陂区武湖职高食用菌专业教师陈咏祥。

  作为普通农职中学的`一名食用菌专业教师,陈咏祥取得了利用棉秆栽培银耳、茶树菇等食用菌系列品种的栽培技术,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如何将这些成果直接带动乡亲们致富呢?陈老师一边在学校教相关知识和技术,一边举办培训班,让毕业的学生来学习。第一期,他培训学员30多人,其中,李继革、陈细枝等人在他的指导下从事食用菌栽培,近几年来每年产值达4万元,率先走上致富路。

  2003年,武汉市武湖食用菌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诞生,陈咏祥是公司的法人代表兼总经理,全面承担为学员提供培训实习基地、为农民提供优良菌种和参观示范等任务。近3年来,公司先后举办了各种类型的科技培训班50多期,培训农民、初三分流学生上万人次;通过"科技助学"方式,无偿为贫困生提供食用菌半成品4。8万袋,带动了118个学生家庭从事食用菌生产。

  创业致富励志故事 篇13

  2005年7月30日,在离广西贵港市区30公里的瓦塘乡,邓晓东的竹林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贵港市民:“我们听说这里有一种奇迹,在竹子里面能够提取水分,我们想来看一下。”

  竹子里面能取出水来,而且只能在夜晚进行,这确实让人觉得有些神奇。他们的这次户外活动就是要亲眼见识一下竹子采汁的过程。

  贵港市民:“ 哇! 水流出来了。好多好多!”

  邓晓东:“这是竹子的精华。”

  贵港市民:“有一点甜甜的味道,很好喝。”

  邓晓东:“这个汁不是竹筒里面的水,是竹肉里面的水,活体。不砍掉竹子的前提下,就像人体取血一样,叫做活体取汁。”

  等到天亮的时候,邓晓东将把这些采集下来的.竹汁送到工厂里加工制成竹汁饮料。

  这片能流出饮料的竹林是邓晓东1999年种下去的。当年种竹子的时候,邓晓东也不知道竹子里面的竹汁能做饮料。当时,邓晓东看中的是竹笋。

  在这些年轻人眼中,竹子里面流出来的都是滚滚财源,只有邓晓东自己才知道,他为这些竹子流过汗也流过泪。

  1999年的秋天,当他回到家乡博白县菱角镇绿湖村要引种这些竹子的时候邓晓东的这一举动在村里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他8年前在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邓晓东当时还是广西贵港地税局的一名干部。

  邓晓东的大哥 邓强:“时常怀疑他。”

  记者:“怀疑他什么呢?”

  邓强:“怀疑他是不是在工作方面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邓晓东的二哥 邓立才:“我爸爸说今后你回来就不理你了。”

  创业致富励志故事 篇14

  经过反复思量,他们终于走上了回老家收购的路。肖菊兰还清楚地记得去年第一次的“鸭贩子”经历,她先回到广安老家,第二天一早就去集市上收购,也许是因为人脉好,第一次收购50多只鸭鸡子。然而在回去路上,她把鸡子鸭子放到长途汽车车顶上,这些辛苦收购来的鸡鸭大多有气无力,没精打采的。还有几只鸡子因太阳暴晒死了。第一趟贩运行动无疑以失败告终。

  但是......

  进城,像许多进城的农民工一样,肖菊兰也经历了人生的洗礼。

  肖菊兰,1982年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市井河乡肖家坝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000年6月,因为家里困难,高中毕业的肖菊兰不能再继续学业。看着年迈的父母拖着多病的身躯,守着几亩薄田日夜不停地辛勤劳作,维持一家人生活,她心里很不是滋味。肖菊兰她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和其他农村姑娘一样,务农、嫁人、生子、再务农,最终走上祖辈、父辈们同样的路,这样只靠种地吃饭,永远也改变不了贫穷的面貌,她不甘心就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就在极度苦闷和彷徨的时候,她在重庆市朝天门一个菜市场做小生意的姨妈需要一个帮手,怀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和向往,她离别故乡,来到了重庆务工。就这样,肖菊兰就和菜摊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约在2002年左右,肖菊兰的姨妈有事,把这个菜摊的所有事务全部交给她打理,进货、定价、配送等一大摊子经营的事务就落在她的身上。早上五点左右就得起床,去菜市场批发菜、而晚上要到八点左右才能收摊子。只有中午的时候,有一会时间的空当,可以在菜摊边打打盹休息休息……

  也正是有这样一段“菜摊CEO”的经历,她对摆菜摊的诀窍,怎么和供货商打交道,什么蔬菜的销量大些,一个菜摊需要搭配哪些品种,一天的'进货量多大……都知道了其中的窍门。

  创业,后来肖菊兰恋爱了,小伙子刘福开公交车,是渝北区人和镇的。小肖离开菜摊,跟男朋友结婚后一起当上了公交车售票员。随着小孩生下来,原来婆婆家并不宽敞的住房就显得格外紧张。看来在公交车上的“夫妻档”是开不下去了。

  小孩成长的费用,蹭蹭上涨的房价,无不让这个刚刚在这个城市安顿下来的姑娘感到头疼,怎么办?肖菊兰清楚地知道,家境并不宽裕的婆家和娘家是指望不上的了。重操旧业,创业!一个念头闪现在肖菊兰的脑际。凭借自己跟姨妈摆过摊子的经历,肖菊兰在渝北区人和镇摆起菜摊。

  然而万事开头难,她原来经营的菜摊与现在根本没法比较,首先,原来的菜摊地处成熟社区的朝天门,人流量大;而这边地处新开发地段,人气还没有上来。其二,原来的摊位由于是她姨妈多年经营,积累了不少的老主顾;而这边则需要拳打脚踢,从头再来……

  面对困难,他们经过认真分析,反复比较,发觉这里的农贸市场虽然是一个露天的市场,但属于政府规划的农贸市场,随着周边小区业主不断入住,人气的上升是迟早的事情。

  就这样,夫妻俩起早贪黑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每天早上五点左右,刘福得骑着摩托车去朝天门菜市场批发菜回来卖。而晚上要等到八点后才能收摊回家,为了保证货源,丈夫刘福一度经常骑着摩托车前往巴南区一些边远乡镇收鸡鸭回来卖。但是由于人生地不熟,还经常无功而返,去了也收购不到土鸡和土鸭子……

  他们四处出击,把自己销售的豆腐、魔芋等向周边的餐馆推荐,并且免费送货上门。嘴巴甜甜的肖菊兰则热情地张罗着前来的新老主顾,就这样一来二去,摊子上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

  转机

  也许是上天眷顾他们。刘福和餐馆老板交谈时得知,有不少餐馆没有稳定的鸡鸭供货渠道。他回家和老婆肖菊兰说起这事,肖菊兰提出,回老家去收购活鸡鸭到重庆来卖。“我当初在巴南那些乡镇转的时候,也没有收到好多,我看不行。”有过下乡收购经历的刘福好像很有发言权。

  被否决的肖菊兰不甘心,她一面打电话回老家打听市场行情,另一方面到车站打听活鸡鸭托运的事宜,经过反复思量,他们终于走上了回老家收购的路。肖菊兰还清楚地记得去年第一次的“鸭贩子”经历,她先回到广安老家,第二天一早就去集市上收购,也许是因为人脉好,第一次收购50多只鸭鸡子。然而在回去路上,她把鸡子鸭子放到长途汽车车顶上,这些辛苦收购来的鸡鸭大多有气无力,没精打采的。还有几只鸡子因太阳暴晒死了。第一趟贩运行动无疑以失败告终。

  后来几经周折,肖菊兰打听到,她高中时一同学的朋友在专门跑重庆到广安之间的货运,经常从重庆运钢材到广安,回来也会捎带点土特产。他们又跟这个人开始了回乡贩运之路,由于货车有顶棚,鸡鸭不会被晒坏。就这样,一来二去,他们这个摊位能够保证稳定、质优的鲜活鸡鸭供应的声誉逐渐传开了,不少餐馆、饭店都找到他们订货,周围的居民也因为随时能够买到鲜活的鸡鸭,重新回到这里……

  目前,他们销量正常的时候,每周要回2~3次广安去拉鸡鸭。,他们把回老家收购鸡鸭的活,干脆承包给经常跟他们合作的货车司机。他们只需要报个数量,对方就能按时拉过来。

  生意逐渐好起来之后,去年下半年,他们找亲戚朋友东拉西借凑了几万元钱,再把父母的房子到银行办理抵押贷款,交来房款买了一个三室一厅的新房子。到记者采访他们前,就把银行贷款和找亲友借的钱全部还完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挣了10来万元。

  创业致富励志故事 篇15

  “一枝独秀不是春。”是李立生的口头禅。曾经,他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现在,作为福建泰宁县杉城镇吕家坊村的村支书,他正努力带领着村民创业致富。李立生,1963年生于福建省泰宁县。幼年时,他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从此落下了残疾。1981年,他高中毕业,因无法种田务农,只得闲坐在家。虽然靠亲戚、朋友的接济也可以度日,但李立生下定决心要自食其力!腿脚不便,还有灵巧的双手,李立生选择做一名裁缝。他拜一位陈姓名师学艺,认真掌握服装设计、裁剪和制作的要领,以努力和汗水练就了一身“针”功夫。1983年,李立生“自立门户”,在村里当起了流动裁缝。

  他常步行到村民家中揽活,做好后再亲自送衣上门。有一回,他把衣服送往南会村的顾客家中,由于腿脚不便,心里又急,在山路上跌倒了好几次。当他到达时,身上都是灰土,还摔破了膝盖,但手里的衣物依然整洁干净。由于服务热情、技术过硬,他的回头客越来越多。1985年,传统的手工制衣业受到冲击,渐渐萧条。李立生决定放下自己的生意,到制衣技术发达的闽南地区学习。在石狮一家服装厂,他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钟头。下班时,他双腿发软,要在工友的`搀扶下才能走出车间。但是再累再苦,李立生都咬牙坚持,因为他有一个梦想——办一家服装厂,把先进的制衣技术引进家乡!1987年,李立生怀揣着2万元现金和满腔的热情回到泰宁,办起了“金湖服装加工厂”。可一年下来,产品滞销,他不但没赚到钱,还亏了本。无奈,他只得关闭了工厂,在泰宁城关开了家小店,重新干起了裁缝的老本行。梦想化为泡影,李立生并未消沉。

  他开始广交朋友,搜集市场信息。很快,他发现糖烟酒等副食品销路不错,便“转型”干起了食杂经销。由于他重视商品质量、讲究诚信经营,生意很快就上了轨道,越来越红火。如今,李立生在县城中心地段拥有一栋五层的大楼,还经营超市,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顺。李立生深知,自己的成功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他始终关心家乡的发展,积极为村民谋福利。2006年,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我们村的村民多以耕田为生,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剩余劳动力也较多。”李立生介绍说。针对这种情况,他充分发挥自己经商多年、信息灵通的优势,引导乡亲们到石狮、深圳、厦门等地务工。如今,该村每年有近200人外出务工经商。在李立生的努力下,吕家坊村的新农村建设进展迅速。短短几年间,村里建起了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安装了明亮的路灯,盖起了崭新的楼房。如今,全村基础设施配套齐全,95%的村民都住上了新房。6年来,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3891元提高到了8651元。

【创业致富励志故事】相关文章:

创业名人的致富故事09-26

创业名人的致富故事12-14

创业致富故事范文(通用22篇)10-27

创业项目致富故事范文通用11-03

创业励志故事12-12

经典创业励志故事11-07

创业励志小故事10-14

校园创业励志故事11-06

创业励志小故事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