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关村IT评论者的创业故事
摘要:林龙身上体现的正是"中关村精神".
中关村——一个富有传奇的地方,它的魅力使许多有志青年汇聚于此,为理想而拼搏. 现任北京经纬新闻顾问机构()CEO的林龙就是其中一位. 从大学毕业生到老练的IT评论作者,再到勇于创业的有志青年. 林龙身上体现的正是"中关村精神".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华之声〈青春在线〉栏目2006年11月4日期,主持人:白强、编辑:潘为学,内容如下:
主持人:激情闪耀,青春飞扬!听众朋友们,你们好,这是正在直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华之声〈青春在线〉栏目. 我是主持人白强,首先祝大家周末快乐!听众朋友,在大陆有一块年轻朋友们汇聚的福地,被称为中国的硅谷——中关村,汇聚于此的大学毕业生们,大多是各个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以理工科居多. 不过也很一些文科生,今天做客我们节目的林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位昔日文科生靠着一枝笔杆子,硬是在人才济济的中关村闯出了"中关村第一写手"的美名. 那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节目来了解林龙的创业故事.
听众朋友,中关村是大陆的硅谷,人们的工作节奏非常非常快,在那里的工作的很多朋友表示,整天体会的就是紧张与希望,虽然生活紧张,但是紧张的生活却充满着无数上进的希望. 今天做客我们节目的是林龙是北京经纬新闻顾问机构()的CEO,不过他的网名小小林子更是有名,因为这个ID写下了中关村IT评论的无数故事. 虽然现在林龙在中关村颇有知名度,但是在刚接触中关村之前,他与IT一点儿也不沾边. 那时,他只是利用课余时间在那里卖桶装水,干体力活. 好了,让我们听听林龙如何说.
林龙:刚开始我可是学文科的,大家都知道中关村以技术或者理科为主,与文科不怎么搭边. 而渊源就要说到在我毕业那年在中关村创业卖桶装水,很辛苦,那个时候就认识了中关村,知道它是IT、软件的中心,并且还知道动不动就会出个富翁. 相对传统行业来说,它的行业利润增长率高一点. 但是我想,我是学文的,想进到中关村混饭吃,应该是比较辛苦的,我毕业时,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进入了文化单位,如报社、文化局等等. 而我却选择了一家中关村的公关广告公司,放弃了当时进入报社的机会. 而这家公司正是做IT产品的策划,这时我自己所学的能用到一点,而当时这家公司做的IT策划,对IT的涉及不是很深,这使我有了初步了解的机会,我感觉我能驾驭这份岗位.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接触了一些"软件"、"资本"、"B2B"等一些原先听也没听过的IT名词.
选择在中关村的公关广告公司是因为我必须找一个切入中关村的点,去了解它. 如果那时候一开始就叫我去中关村从事软件行业,我肯定不行,因为我对行业一窍不通,所以我必须找一个切入点.
主持人:听众朋友,林龙从卖水开始,对IT一窍不通,但最终在群英汇粹的中关村站稳了脚跟. 这需要很强的毅力,这与林龙从小的经历是有很大关系的. 少年经历了无数坎坷的他锻炼了坚强的性格,好了,让我们听听林龙先生怎么说.
林龙:我家在浙江台州市三门县的农村,在我们那里考学是出人头地的重要方式,对我来说也是唯一方式. 虽然我老家台州市是以私营经济为主,很多人都做生意. 但是,做生意除了机遇,还需要大量的资金. 于是我就努力考大学,最后考到了北京,这是我人生重要一个转折点.
主持人:听说你家在你九岁的时候发生了不幸,对你打击比较大.
林龙:对,父亲去世. 大家知道在乡下,父亲应该是家里的顶梁柱,母亲则是一个家庭妇女. 那时候我两个姐姐,大姐在上中等师范学校,二姐在上初中二年级,而我还在上小学. 可以想象这样的家庭是苦难的. 但是我认为,"命"是上帝安排的,但是"运"却是自己可掌握的. 因为经济原因,二姐差点失学,但是最后在我父亲的一位战友的极力劝说之下,母亲同意二姐接着上学.
后来,我大姐毕业分配到当地一所学校教书了,家里的经济才有好转,每月除了母亲微薄的种地的收入以外,还有大姐的几百元工资. 记得那时候家的第一件现代化电器----煤气灶买了起来. 大姐努力工作,二姐努力学习,最终二姐来了北京上大学,毕业以后经过努力留在了北京,那时候我上高中二年级.
主持人:父亲的离去使他学会了坚强,他知道哭是没用的. 最苦的日子都过了,还有什么困难跨不过去的. 经过艰苦的努力,林龙最后考上了北京科技大学. 虽然不是他一直向往的学校,但是却是他人生最为主要的转折点,听听他怎么说.
林龙:我酷爱文学,我的理想是能考进浙江大学文学院. 但是我在高中时代偏科很厉害,文科教好,数学、物理等理科极差. 当时二姐在北京有了稳定的工作以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叫我来北京参加一个高考补习班,于是我在高二的暑假就来到了北京,但是不是上大学,而是进了一事著名大学附属中学的高考补习班,开始了一年的痛苦的补习. 再回去高考,当时报的第一志愿是浙江大学文学院,第二志愿是我姐夫帮我报的,最后才知道是北京科技大学的新闻专业.
但是,最后很不幸,浙大没考上,只能上了科技大学,这是第二次来北京. 但是与第一次不同这是来北京是为真正的理想而来,为改变命运而来. 其实我在高考时就没报着回北京的打算. 我感觉就是一定要考上浙江大学,以后在浙江工作,就业,毕竟离母亲近点,以后能照顾她. 但是我现在感觉到,只要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哪里工作都一样.
上大学时候,我经常写东西,给许多刊物投稿. 这可能为我以后从事笔耕行业做个了基础. 我一直认为,在北京打拼,一个是需要是活跃的思想,另一个就是要有激情.
主持人:林龙所学的专业是与北京广播学院合办的新闻专业,那时候他经常会利用宽裕时间去听北京广播学院的课,也就是在那几年他听了很多国内知名的新闻学的教授的课程,并且看了很多的书. 就这样,他在毕业时候并没有与学多同学一样去新闻单位谋职,而是去了挑战自己一个陌生的行业——IT. 在IT界的行走,使他懂得了很多心得,并且靠写IT评论开始,逐渐在中关村业内引起大家的注意.
林龙:我真正写IT评论是缘于《中国计算机报》的一位编辑李刚. 当时,他对我说,"看了你写的BBS帖子,你完全可以整理下,写IT评论. 我给你开专栏. "于是我的第一篇IT评论就被《中国计算机报》发表. 记得好像是写垃圾邮件的,那时候关于垃圾邮件的话题很热,我也是当时第一批行文呼吁反垃圾邮件立法的之一. 后来,我的文章经常被著名的网络媒体转载,并且成为多个媒体的专栏作者.
主持人:听到了林龙积极向上的声音,我感觉到他真是一个坚持以恒,持之不懈的人. 好,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互动热线有什么留言. 来自祖国台湾的一位叫"芳草"的听众留言说:"听了节目才知道,中关村是一个科学园区,我原来以为是个民俗村呢. "可能一些听众不知道,在这里主持人告诉您,其实在中关村有很多著名的网络门户都在这里. 如SOHU网、新浪网等等.
大家都知道,中关村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之地,那想要进入这个地方,需要准备些什么呢,听听林龙怎么说.
林龙:首先你要准备好吃苦,在你没有取得大家的认可之前,要学会忍受"寂寞与无奈"的感觉,要有很大的毅力. 很多人因为理想来到这里,也因为理想而离开这里. 我有个朋友2004年在中关村做公司,到2005年起码有100万的规模,而他这样的公司在中关村并不很少. 在中关村加班到半夜是正常的事情,去过中关村的人都知道,晚上12点以后很多大厦都亮着灯.
同时,创业一定要有打工的经历,并且在对你本行业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深刻的了解. 还有就是多交朋友,不管是你这个行业还是其他行业的.
主持人:林龙,听说您现在做个正在大事情,是件什么事情,可不可与收音机前的听众说说.
林龙: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情,目前我公司的策划工作不再限制在IT领域. 我现在与我的同事们正在做一套全新的基于企业形象推广的PR计划,展开这个计划源自于与老家一个网站台州博客网几个网友的交流得出想法,我发现,在外地很多企业都有想在全国做推广宣传的需求,但是他们找不到一条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方法,于是我们就准备做这样一个计划,帮助外地企业产品进行策划与推广.
主持人:好,感谢林龙先生抽空做客我们的节目,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也使大家了解中关村的很多知识. 各位听众要是想与林龙沟通可写MSN邮件zenolong@hotmail.com给他. 节目的最后,我们也同时祝福与林龙一样,无数个在中关村创业的朋友. 祝你们创业路上一路顺风. 祝你们成功.
【中关村IT评论者的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北京中关村政策201709-25
创业的故事11-03
村姑创业故事05-04
草根创业故事06-10
明星的创业故事09-26
邵逸夫的创业故事11-09
成功创业故事04-12
创业励志故事12-12
名人创业故事11-04
经典创业励志故事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