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优势学科造就创新创业人才
血脉相传——跟着师兄创新创业
1958年,在华南理工建校初期,我国著名电子学家、教育家冯秉铨教授亲自建立了两个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培育了一批创新创业人才。
40多年前有三个华南理工学生,正是从其中一个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走出去所被人熟知。这三人分别叫陈伟荣、黄宏生和李东生,他们分别创办了康佳、创维和TCL三家电器公司,被社会各界盛赞为华园“三剑客”,也成为师弟师妹心中的偶像。
理工学科的优势加上身处改革开放前沿,其天然的创新创业基因和浓厚的创业文化孕育出了大批“创新迷”“创业家”。
王燕芳是该学科的一名90后研究生,她与小伙伴们针对截瘫病人长期卧床或者坐轮椅引起的生活不便,研发了可以帮助他们站立和行走的可穿戴外骨骼康复设备。
“原本资金是个大问题,幸亏有了攀登计划,为我们的持续研究带来很大的帮助。”在学校的帮助下,团队申请得到了广东省攀登计划专项资金重点项目资助,有效解决了项目研发过程中的经费问题。
尖端科研平台——到前沿去创新
“我们借助学校的国家移动超声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做创新项目,这里的科研设备为我们突破技术难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郭珊山说道。
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这只是华南理工强大科研平台中的一小部分,支撑起学子在前沿的大胆创新。
郭珊山所在的明灯团队来自冯老先生创建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团队深入研究哮喘病发病病理,研发了一套便携式哮喘病监测系统,并采用华南理工大学人体数据研究中心的数据映射技术来获取病理指标,成功研发了国内首套基于“互联网+医疗”的哮喘病情电子监测系统。
在学校的支持下,他们获得了首届“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他们将项目作为创业方向,致力于为哮喘病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在华南理工,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所有科研基地都对本科生开放,近400个校外实习和创新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永远为学生敞开大门。
多类型实践平台——互联网新锐接过创业接力棒
陈第,华南理工85后杰出校友,曾两度上榜《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中。他和同学创立的广州优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已在新三板上市,并在美国设立了分部。
“学校的学术氛围很自由,也鼓励我们多动手,这些为我后来的创业选择提供了很大帮助。”陈第说,从大二开始他陆续参加了“IBM主机应用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等大型比赛。“在校期间就能接触这些名企,做一些实训项目,对我的动手能力促进很大。”
类似的课外科技竞赛在华南理工格外受学生追捧,学校在2015年共获797项省级以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竞赛奖励。
陈第就读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与他师出同门的还有腾讯公司原技术总监和创始人之一张志东,UC优视创始人梁捷、何小鹏等一批杰出校友。
学校不仅为学子量身定制了销售高手创业训练营等一系列的创业课程,还建立了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学生创新工作室等配套工作坊,着力构建“创业教育—项目孵化—创新研究”的三级联动平台。
依靠强大的优势学科,华南理工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上独树一帜,也被外界赋予“华工模式”的美誉。学子不仅成为了《Nature》《Science》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常客,还在创业大潮中涌现出一批青年才俊,传承着华南理工人创新创业的光辉传统。
【优势学科造就创新创业人才】相关文章:
创业:如何造就“英雄”09-25
创业必读:细节造就成功08-10
海珠创新创业人才最高可获178万扶持09-25
天津鼓励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政策研究201709-25
女性创业成功的优势08-08
失败造就成功“基石” 也是创业财富09-25
创业创新口号09-26
创新人才的面试问题08-14
有关创业创新的口号11-24
创新创业口号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