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创业指南:在一周内摸清一个行业
如何在一周内摸清一个行业?这是个非常非常好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是否可能在很短的时间(一周)内摸清一个陌生行业?
先摆答案:一周内足够一个门外汉摸清一个陌生领域,而且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的。以下将从职业咨询师的角度和创业者的角度进行解答。
一、 定义:何为“摸清一个陌生行业”?
“摸清一个陌生领域”,并不等于了解一个领域的方方面面,而是选定目标锁定范围后进行的高效调研。
一个行业里的所有人,都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所了解的都是一个行业的某些方面:有知道象鼻子形状的,有知道象腿重量的,等等等等。即使有三五十年的时间,能了解一个行业方方面面的人是不存在的。问题中的“摸清一个陌生行业”如果指的是了解一个行业的方方面面,这个问题显然没有任何意义。
咨询业所谓的“摸清一个行业”,更多的是指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和商业环境,而并不是这个行业的全部。做咨询的人可能不知道象牙什么形状,不知道大象有没有尾巴,但咨询业并不关注这些。咨询业关注这头大象每天吃多少粮食,喝多少水,能走多远的路,以及前面的路是高山还是河流,明天的天气是晴天还是雨天。优衣酷近几年在中国大陆的成功离不开埃森哲的功劳,但埃森哲的那帮咨询师并不一定懂面料懂生产懂时尚。
二、职业咨询师如何“摸清一个行业”?
在事先决定好的调研范围合精度下,所需信息量是有限的
第一部分已经讲过,咨询业中“摸清一个行业”更多地在指搞懂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和商业环境。设定了调研范围和调研精度目标后,调研所需要的信息量并不是无限的。
了解一个行业的商业模式,要搞懂这个行业的顾客是谁?
为顾客创造了什么价值?
通过什么渠道提供这个价值的?
需要进行哪些投资?利润率有多少?
而商业环境方面,市场规模如何变化?
法律政策税收如何?成本和收益如何变化?
以上的这些内容,信息量有限且通过常规方法都可以查的到,这就为我们短时间内了解一个陌生行业提供了可能性。
合理运用benchmark企业,经一步减少所需信息量
我们还有一些方法对所需要调查的信息量进行进一步的缩小。最经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对标杆企业(benchmark)进行分析。
标杆企业的各类数据水平都是该行业中最接近理想水平的,最能代表该行业的情况。比如研究中国互联网行业主要分析BAT三家就足够了,没必要分析所有的互联网公司。
围绕目标,运用框架分析,提高有效信息消化率
在信息量和调研时间一定的情况下,决定“能否摸清一个行业”的要素就只有一个,我称为“有效信息消化率”。
行业信息量把握度=有效信息消化率*时间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提高有效信息消化率的方法。我称之为“框架填空法”。具体做法是:先确定一个调查目标,然后将此目标分解为几个框架,然后将得到的框架继续分解,直到最终的框架内容变得很具体。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为了调查大象每天能走多远的路,入手了一本讲大象的书。这本书里讲了关于大象的各种信息,但对你不一定都有用。你可以把你的目标问题分解成大象的速度和行走的时间两个问题。然后继续分解,速度可以跟大象腿的长度建立函数关系,行走时间可以跟大象每天摄入的食物量建立函数关系,这样你只用在书中查找大象腿的长度和每天的饮食量就行了。然后把这两个变量带入你之前分解的框架。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关注你的目标,并只注重与你的目标相关的信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信息检索和利用的高效,难点是如何建立好的分析框架,即思维方式。这一点从业经验会起很大的作用,我相信每个咨询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框架。初学者可以多看比较优秀的行业报告或研究优秀咨询师的分析框架,最终形成自己的分析思维方式。
大量阅读,快速建立“行家”的思维方式
以上的方法讲的是对信息的检索和利用。除了信息外,了解一个陌生行业还有一个难点是行业思维的建立。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大量阅读法:一次性看20本以上介绍该行业的书,并把注意力放在各种书中重复的部分。这样做的理由是,虽然对于一个行业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但是核心的部分不会有太大差异,也就是说,核心思想在各种书中是重复的。专注与各本书中重复的部分进行理解,有助于迅速把握该行业的核心思想。
3. 一周内写成的行业报告,优秀与否关键在于逻辑思维能力。
前面已经讲过了,咨询师在熟悉一个陌生领域时收集的信息,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很多数据普通人都唾手可得。但对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和提炼则时最考验一个咨询师能力的地方。这里需要的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
我认为逻辑思维能力分为两点,一“拆”一“合”:用MECE思维建立分析框架,将数据情报进行分类和有序化(拆);用因果逻辑找出逻辑关键点,将框架进行体系化(合)。
三、创业者如何一周“摸清”一个行业?
以快餐行业为例,希望对广大创业者有所借鉴。
1. 微观层面
对于快餐行业,有意义的最小单位是一个单店(比如北京阜成门麦当劳店)和一个单品(麦辣鸡腿堡)
看店看什么呢?看这个店的销售/人流/利润率是否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如何变化。比如,月初麦当劳推出了《卑鄙的我》小人玩具,阜成门店的客流是否发生显著变化,客单价是否发生显著变化,整体销售额是否发生显著变化。因为快餐也是个季度性比较强的生意,所以变化要从同比来看,也就是相比去年,客流增长了多少,客单价增长了多少,销售额增长多少。如果下个月肯德基紧接着推出了变形金刚玩具,麦当劳的又如何变化?如果下下个月边上开了一家味千拉面,客流又如何变化?店门口修路呢?人力成本涨价带来了运营商的哪些变化?员工减少了吗?服务质量下降了吗?
当你追踪足够多的店、并且追踪时间足够长之后,你会发现一些经常影响餐厅运营的因素。对于快餐店来说,每个店都逃不掉的东西是,人流、促销、竞争、效率。关注并分析他们的变化,你会发现,一个最底层的销售单位,到底受什么影响,影响幅度有多大。而这,将直接影响最终的企业和市场层面。
单品同理。
2. 区域层面
打个比方,很多麦当劳开在中心商业区附近,那么这个城市周边地区兴起的商业地产,会不会稀释中心商业区的人流?又对麦当劳造成了什么影响?
这个城市迅速兴起了一些新的快餐品牌,是否会对麦当劳造成影响?
城市暴恐事件?
旅游城市的旅游季节 vs 非旅游城市的旅游季节?
商圈店 vs 社区店 vs 交通枢纽店?
今年夏天北京雨水特别多?
雾霾多?
当年以一个区域或某一个类型的销售区域为单位时,你会发现更多的动态因素,而这些因素,在你看单店的时候,是无法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必须走到一定高度才能看清。这里面又涌现出很多影响基本面的细节。区域的变化,不通过长期、跨品牌、跨行业的比较,是看不出来的。
3. 市场层面
这里更多的是品牌自己的全国战略,以及竞争对手的全国战略。
比如,肯德基素来以产品多样、本土化做得好著称,而麦当劳略逊一点。如果你只做一次项目,得到的只是一个时间点上,或者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双方的对比。而如果你长期做项目,看到的就是,肯德基在产品开发上的优势在如何变化,麦当劳的应对措施,哪款产品起效了,哪款产品失败了,为什么?是产品没有讨好消费者,还是风头被盖过了,还是营销策略不对?企业的新战略是否起到效果?
还有一些市场上的突发事件,比如食品安全事件,比如反日情绪。他们对一个品牌的影响有多强?有多持久?企业以何种方式度过危机?是否有度过危机?
还有一块很重要的是,消费者的认知和选择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
于是,你观察一个行业比较久了,每个月都去市场中考察各种细节各种影响,从微观、到区域、到市场(宏观),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地全面审视一番,你就会发现,长期追踪给你带来的价值。
比如,2013年肯德基遭受多重打击,速成鸡、禽流感、冰块门,等等等等。这些事件,其实都是短期因素,但2013年集团每个月公布的同店销售数据来看,恢复很慢,下半年没毛事,还有比较给力的促销活动,可就是涨不回去。再回看麦当劳,负面事件虽然没有肯德基多,但依然也是疲软。吉野家也是如此。可味千拉面却涨了,而且是从反日情绪和骨汤门的双重负面回弹。所以,到底是事件的短暂影响,还是因为事件打击了品牌形象,还是因为快餐行业的整体萎靡,还是因为运营思路问题,还是因为中式餐饮崛起分流,还是因为商业地产分流,还是因为……
最终,驱动一个行业变化的细节因素,到底是什么?在不断地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时,你对行业的了解渐渐地上升到了80%,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很多同业资深管理者。为什么你能超过他们?他们不像你一个行业外的人,当局者迷,他们的判断很多时候带着感情、带着偏见。而且,他们的身份也导致他们接触不到那么多竞争对手,对市场大环境的理解没有你全面、公正。
但你作为一个外行人,依然不能说100%了解一个行业。因为,你没有具体运营过哪怕一个店,你的信息源大部分是道听途说,都是“不论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传言,你看到的东西,永远没有100%的confidence level,你永远在怀疑、推测、估计中度过,你最终,只能了解行业大方向、大趋势、以及风吹草动的变化原理,你始终不会管店,不会管区,不会做产品研发,不会做营销。这个世界,没有人能完全了解一个行业。
http://www.cnrencai.com/
【创业指南:在一周内摸清一个行业】相关文章:
餐饮行业创业指南08-08
创业指南:8个最佳行业07-25
快餐行业值得选择的创业指南08-27
创业指南:适合女性的五种行业07-25
创业入门指南:8个最佳行业07-17
做好行业引领者的创业指南08-24
现在什么行业容易赚钱创业指南08-25
残疾人餐饮行业创业指南08-06
餐饮行业的市场转型分析创业指南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