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校庆的感言

时间:2023-01-29 14:12:07 感言 我要投稿

校庆的感言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心中时常会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如此便可以写一份感言将其记录下来。一起来学习感言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校庆的感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校庆的感言

校庆的感言1

  “含东海之神韵,富罗山之气质”就是我的母校——兴永中学。值您华诞50年之际,回首细数与您的缘分,若一日算行一里路,与您的缘分竟有三千多里长。少年在您怀抱求学遇良师徜徉学海欢乐无限,青年受您感召求职遇益友泛舟教海梦想起航。记忆中有您,人生才得以丰润,岁月溢满诗情。

  求学“海一中”

  我于1981年9月初次踏入“海一中”的大门,就被您那气派的操场震撼了!因为我来自那个祠堂改建的小学——大塘小学,如一个井底之蛙初见天地之大般,课间就与同学跑遍操场的角角落落,这个粗粗的白柱顶上有块大板板上有个圈圈的是什么啊?同学说:“那是篮球架。”那个长方形的里面都是沙的是做什么用的啊?同学告诉我:“沙坑,跳远用的。”小操场四周绿色的植物是什么啊?同学说:“那叫冬青。”睁大好奇的眼睛,开始了在您的怀抱求学的1000多个日子。

  当陈宝迪校长那中气十足的金石之声在操场的司令台上荡漾开来时,我才知道您业已成为温州闻名的“海一中”,我们入校的那一年,我们“海一中”出来了一位全市中考状元——陈南华。那时期中期末每班每科最高分学校都会红榜公布,每学期三好学生陈校长都会亲口表扬,为使自己的名字能在红榜上出现,能让校长表扬一遍,我在暗暗努力。现在想来,那时候我们陈宝迪校长的管理理念已是十分科学先进,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获得成功感,从而自觉进取。对陈宝迪校长的'记忆,还有一个深刻的镜头:一场暴雨后,校门到行政楼门口的石头路被淹没,水深及膝,我们高兴地“趟水过河”,还有男同学故意将水花弄大,不知谁叫了一声:“校长在那!”原来陈校长早已卷着裤腿、赤着脚站在“彼岸”迎接我们,那些男同学趟水的声音瞬间小了许多,“校长”的威望由此可见一斑。

  “海一中”求学期间,许多老师的德才在我心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张国清老师作文讲评课,时时表扬学生的创意表达令我难忘;祝继尧老师教函数时,拿来铁架台,用白纱线比来比去让学生直观认识抽象的函数令我记忆深刻;潘国琪校长教化学让我们用永强话背化学元素:“+1钾钠银氢,+2钙镁钡锌…”至今朗朗上口;张积林老师对变阻器的详细讲解至今历历在目;张国祥老师用标准的男中音读我毕业考作文时,我那小心脏蹦蹦跳着的激动犹如昨天;初三时班主任王华萍老师教几何,让我这样的数学白痴也能考出永强第一的几何分数。

  三生有幸,让我遇见王华萍老师!那时王华萍老师虽只比我们大三四岁的样子,小小的个子,白皙的皮肤,一副黑框眼镜,文静中带有高雅的书生气质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即使是最调皮的男生,在她的数学课上也能安心听讲。每到考试,我的数学作业本中总会出现她字迹娟秀的字条:“期中考到了,你准备好了吗?”“你有进步,继续努力!”这样的字条,对一个内向的女孩的鼓励胜过千言万语。可以说王华萍老师是我人生梦想的引路人,听她上数学课时,我就常常这样梦想着: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像王老师一样给学生上课,那该多好啊!梦想成真当了老师后,王华萍老师就成我师德的楷模,做老师就该是这个样子!敬业爱生无私奉献!

  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各位老师的异彩纷呈的个性化授课,至真知性的人格潜移默化,才有我学业上的点滴进步。求学“海一中”的1000多个日子,这1000多里路走得踏踏实实,一步一脚印,一日一烙印,烙下勤勉习惯,烙下正直观念,让我一辈子受用不尽。

  从教“兴永二中”

  88年兴永二中应“九年制义务教育”需要应运而生,90年我从温师院毕业,被分配到您的分校——兴永二中从教。开启与您1800多个日子里的1800多里长的缘分。

  也许是因为这里的校长曹进峰老师和后来的校长潘庆明老师张国清老师等等老师都是原来“海一中”的老师,所以倍感亲切,以百倍的热情在益友们的相助下泛舟教海学做人师,每天快乐地书写着初入教海的喜悦和收获。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兴永二中的所有同事是良师亦是益友。他们在我初入教海战战兢兢划桨起航时,给我的帮助和鼓励让我永远铭记。老校长曹进锋老师曾在全校教师大会上表扬我“最佳小组比赛”卓有成效,“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思维非常正确,“拍拍桌角头不如拍拍肩胛头”是“爱的教育”,老校长的肯定振奋了我的“士气”,梦想之舟划得更快;张积林老师是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他甘当人梯当我“副手”——我班副班主任,时时给我“打气”,当班级取得好成绩时,他会笑着说:“你做得不错,是教师和班主任双料。”当学生中出现厌学我急得快哭时,他说:“不可能人人升学,人人优秀,只要问心无愧尽力就好。”那时候的句句暖人心窝又饱含人生智慧的话语,正如一副副强心剂,让我瞬间振作智对教海暗流;更难忘的是我们这些同龄教师,如张芙枚老师、张勇老师、张秀华老师、叶林忠老师等。我们正值青春,有的是热情,每学期期末,我们都要一起骑自行车去五溪村送成绩单,一路欢笑一路歌,到五溪村口我们分头“行动”,因学生不一样,一一送好成绩单,我们村头集合,又是一路欢笑一路歌着回,五溪羊肠水泥路记录了我们的真情,五溪连绵稻田上飘逸着我们的笑声!益友的榜样无穷,志同道合天真无邪的每一位益友,让我笑对教海颠簸。

  现在想来,这1800多个日子是我人生中最快乐无忧的日子,这1800多里路是人生中走得最惬意最幸福的旅程。

  重回“海一中”

  95年,兴永一中与兴永二中合并为兴永镇中学,我重回当年的“海一中”从教,开始了重回母校的365个日子里的365里路。

校庆的感言2

  十年如一日,静谧而又不失繁荣的川师师范成都学院,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浮了十年。在那里,不知有多少如饥似渴的莘莘学子,走向成功,走向未来。母校铭记他们的辉煌,他们也同样铭记着母校给他们带来的一切。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以“明德,博学,求实,创新”的理念,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国家栋梁。她默默的奉献着自己,她是一位智人,她是一个奉献者,她是一个领军马。心酸、苦辣、微笑、成功、喜悦,她于无数的人一齐经历过,每每在有“孩子”毕业创出佳绩的时候,有开心的泪水伴着她;每当遇到挫折时,她依然那么坚强。她庇佑着我们度过了甲流,交会我们独立,伴随着我们成长,她是我们的家园,更是我们的亲人。

  十年里,你送走一朵朵晚霞,迎接一缕缕曙光;

  十年里,你培养一株株桃李,抚育一棵棵幼苗;

  你的教诲是阳光,是清泉,是夜空的星斗;

  你的慈爱是余晖,是甘露,是沙漠的绿洲;

  桃李深处,有一株是我们;

  园丁队伍,有一位是母校;

  风风雨雨的十载,多少学子携手共进;

  轰轰烈烈的十年,多少学子再创辉煌;

  母校是梧桐树,

  在她坚实的肩膀下,飞出了一只只凤凰。

  一位诗人曾说,教育是一口永不干涸的清泉,我想川师成都学院便应是这清泉边上的一棵常青树。十年,您为祖国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十年,您让一批又一批的学子成长;短短十载,但对于一所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的学校而言,足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川师成都学院并没有因为一些小小的收获而停止前进的.步伐,她必将持续新绿,永远年轻,为祖国的昌盛源源不断的灌输新鲜的血液。作为川师成都学院新鲜的血液,我们更就应为母校这棵常青树输送养料,让这棵常青树更加健康、强壮。

  回首两年前,当我们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那份喜悦;我们带着一丝青涩站在学校的门口,那种激动;此刻,当我们用带着坚毅的脸庞眺望着我们的未来,这一切都有她在背后默默的支持着我们。两年了,我们踏遍了那里的每一个角落,留下我们的欢歌笑语,在这完美的时节里,我们找到自己的方向;在那里,我们燃起成功的期望;在那里,我们能够融入知识的海洋;在那里,我们能够尽情欢乐于这片绿荫场。十年,造就无数莘莘学子,十年,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对于我来说,川师成都学院是通向成功的转折点,对于川师来说,我们将是未来的期望。在这个大舞台上,意气风发,迸放着我们的光芒。

  岁月的风铃在我们耳畔叮当作响,站在青春的路口静静凝望,前方的道路曲折蜿蜒,但是,有了你的陪伴,我们奋勇直上,直通那被叫做“明天”的地方。“明天”,十年校庆,我们用青春的热情与潇洒迎接她的到来。后头看看自己的足迹,那一双双脚印记下了我们每次一次的跌倒和爬起。您是培育桃李的一放沃土,是神圣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学会了坚强,把泪水埋进了胸膛,把爱扛在了肩膀,只为有一天能放飞梦想。趁风华正茂,莫让年华付水流。让我们以这样的精神面貌去迎接十年校庆,为十年校庆喝彩吧!

校庆的感言3

  我的少年是在敏成小学渡过的。我家有幸,从我的父亲起,四代人中都有从敏成毕业的。我的父亲吴秋实(吴庆鸿)是敏成创业时第一届学生,我们兄弟姐妹六人都是从敏成毕业的:哥哥承武是50届,我是52届,三弟承杰是54届,四弟承序是58届,妹妹承璧是61届,最小的弟弟承志是64届毕业的,我们的下一辈中是外甥女姚悦和侄女吴海明也是从解放路小学毕业的,我哥哥的两个女儿照明和仲明在迁到南京去之前也曾在解放路小学读过书。我们兄弟和个就象长大后离窝的小鸟一样离开了故乡,没有想到我的侄儿吴忠从外地考入了镇江医学院,毕业后留在江滨医院,他的儿子吴陶然在20xx年成了我家从敏成毕业的第四代学生,这在敏成校史中虽在校说是绝无仅有,大概也是屈指可数的了,我的姑母吴怀英在52年离开镇江前还担任着敏成小学教导主任。

  小时候曾听父亲说过敏成小学的创办历史,敏成小学是凌敏成老先生创办的,凌老先生既不是象陆小波、严惠守那样的社会名流,也不是旧时镇江的“四大家族”:陶、茅、陈、蔡,只是经营一家名为增泰来的颜料店,规模也不大。时运从一战开始终于来了,当时有一个德国人,有一批颜料不有出手,欧洲开仗了,就将这批颜料托付凌老先生管理,只身回国去了,当时德国的颜料在世界上就很有名气,特别是“阴丹士林”更是抢手,欧战一开,德国货断了,这批颜料成了奇货可居,价格一涨再涨,不知翻了多少倍,凌老先生陆续将这些颜料出手,赚了很大一笔钱,靠这笔资金又投资了西药、典当等经营项目,更是发了,后来一战停打了,那位德国人回来了,凌老先生随即将那批颜料的货款如数还给了这位德国人(当然是按他离开中国时的价格),这位德国人不有想到世界上竟有这么讲信义的人。我估计除了货物的原款外还有一笔不菲的利息,德国人也不是傻瓜,但是他没有想到他的那批颜料造就了一位新的财主,他得到的不过是凤毛麟角而已,由于德国人信任凌老先生,还把德国颜料在中国的代理权给了凌老先生,真是发了又发。

  中国人的老传统,发了财第一件事是盖祠堂、买田。当时辛亥革命成功不久,清朝时镇江是镇江道,道台衙门改成镇江县政府,东面这一半(估计是道台的官邸)闲置着,凌老先生就把这一半买了下来(不知从何人手中买下的),改建凌氏宗祠,这一下犯了众怒,因为道台衙门是公产,必须办公益事业,不有办法,凌老先生就在这官邸的后花园部分创办了敏成小学。由于当时三年学堂还不时兴,读得起书的孩子往往在私塾中,招不到学生,于是想了了免费提供午饭才招到学生,家父有幸成了敏成小学第一批学生,后来凌老先生的生意愈做愈大,缺人手,就在这批学生中挑了些中意的去增泰来颜料店学生意,家父有幸又被选中,据说乔嘉陵、卞志琳等也是同时被选中的,学成后便在凌老先生旗下供职,抗战前去了樊川,10年回镇江,在中英大药房(大西路山巷口西边)供职,记忆中凌老先生的二公子凌少曾(还是凌老先生的晚辈凌焕?)解放后曾在中英大药房供过职,记忆中解放前俞校长曾领着我们在西操场开纪念会,纪念这个学校的创办会。

  我是抗战胜利后敏成复校的第一批学生,记得46年的敏成还是在道署街南面,道署街北面的校址(就是现在的解放路小学)当时是借给京江中学(后来的市一中)。地方虽不大但精致得很,一进门就是一颗很高很大的雪松,雪松四周还有木栏杆围起的草地,教室是“西洋式”的建筑(复校当时可能还是初级小学,而且是“合班”因为只有二个教室,直到52年我毕业,也是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教室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小房间,东面的那个小房间里还有口井,学生们是不准进去的,教室的西面还有我们中式的小平房由俞校长一家住着,操场很小,当时的校工就是敏成的老校工石象泰老人。

  记不清是47年还是48年敏成从道署街南面搬到了现在的校址上课(解放后不久,大约是51年南在的校址建了敏成幼儿园),刚进北面的校址真是大开眼界:大门是朝南的,门外有矮砖墙围着,墙上复着麻石条,麻石条上是一排高高的铁栏杆,直到58年这些铁栏杆才被锯下来炼钢成了一在这个样子。进了门就是门厅,也许就是以前所说的轿厅,然后是一个铺着大石板的天井,天井的西面就是凌氏宗祠的大门,记忆中这扇门直到解放才打开,天井的东北角的一个小门,进了门迎面就是一颗高大的批杷树,每年端午节前后枇杷成熟时节,满树黄澄澄的枇杷既好看又馋人,枇杷树的后面是一个雕花的厅(我猜想是不是当年道台老爷的书房,后来由汤振麟老师住过)西面沿墙是一条有顶的长廊,沿长廊向北穿过一个小门再往西一拐便是一个有假山的小花园,花园的西面有一个花瓶门,门里是一片废墟,小花园的东北面便是桂花厅,当时桂花厅的四周早已没墙了,只剩下我十根柱子顶着个大屋顶,桂花厅东在有一排桂花树,桂花盛开时香气四溢,老远就能闻到,我印象中除了秋天桂花盛开外,奏也是成株桂花树开花。紧挨着挂花树的东面又是一片废墟,从废墟地面仅存的两高两矮的雕花石墩来看当初应该是座小深楼,1950年在废墟原址上盖了一个冰厂,隆冬时节在社会上广收天然冰,至时,冒着寒风,手提肩挑冰块的人排着长队等侯收购,紧挨桂花厅的北在是一棵老态龙钟的紫藤树,架有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水泥的紫藤架,树不高,可以方便爬到树上去,奇特的是树上有一处长成一个躺椅的梯子,小时侯都喜欢争着爬上去在上面躺一躺,紫藤树的北面便时荷花池,池深大约2~2.5m,四周有水泥围栏。记忆中的荷花池从没有长过荷花,而且基本上是干涸的,50~51年学校的老师们还集资在荷花池里养了不少鹅,可惜病死了不少又被黄鼠狼咬死不少,养大的并不多,桂花厅和荷花池的西面就是进教室的必由之路,路的西面又是一个小花园,里面栽了不少桃树、杏树和紫槿树,一开春,满树的桃花杏花,不久就是开满紫色花朵的紫槿条,不过只见开花不见长果了,倒是桃树上分泌了不少树胶,成了我们做手工劳作的胶水,小花园的西面是一堵墙,小花园和荷花池北面又是一堵墙,沿着荷花池与小花园之间的路穿过一个月洞门(八角门?)便进了“教学区”了,教学区又被一堵在北走向的墙(就是小花园西面那堵墙的延伸)隔成东西两部分,西部是西操场,西操场的西面和西北面是教室。南面解放前是县政府,解放后成市公安局,西面的是排质量较差的平房是一、二年级的教室,墙外就是北水关和太平桥之间的那段河,当时这段河里还有水,可以洗衣钓鱼,这条河当时就已被填了好几段,县政府门口填了一段,中正路(解放后改成解放路)又填了一段,过了四牌楼在万古一人巷那里又有一段水在直到千秋桥,过了千秋桥往地就再也不见水了,五条街菜场就是在原河道上建的,但多少依稀还留下原河道的遗迹,如拖板桥、太平桥、千秋桥、纲巾桥……隔河便是一个油脂化工厂,生产蚌壳油和肥皂,西操场的西北面是二间比较好的“洋式”教室,是三、四年级的教室,朝南,往东就是一个小花园,有两棵梧桐树,非常高,有白鹭在上面筑巢,两棵树的中间竖着一根旗杆。东区比较小些,只有一幢建在一半左右的高台上的教室,有两个教室,那是五、六年级的,教室中间是教师办公室,两个教室的南面名有一个房间,东面是教师开会的地方,西面是作为学生活动室、卫生室,这幢房子的台阶下有两颗伞状的小树,每逢下小雨同学们便挤下小树下“躲雨”玩,这幢房子在1996年初改建时拆掉了。解放前后,敏成的最后一块禁地也对学生开放了,这就是“凌氏宗祠”所在地:南至道署街北至桂花厅西至当时的镇江县县政府,一共有三进,先开放的是北面一进,有楼,楼上有戏台,楼下是一个很大的堂前,东面各有一个很大的厢房间,解放后东面的.由俞校长一家住着,西面的沙名鹿副校长住着,南面有一个稍低些的花园,中间是一个有顶有矮墙和雕花窗的过道,与中间一进相连,中间一进和南面一进没有东面厢房,两进之间是一个很大的天井,解放后好几个镇江的确良业工会开会就借这个二进房子和天井作会场,记得附近好几个学校集中控诉美帝国重新武装日本的大会就是在这个地方召开的,这块禁地刚刚开放时旧时道台衙门的一些“肃静”“回避”等执事牌都在,我们还举着玩过,还有好多大的台子都搬到楼上去了,后来都改作新课桌椅和运动器械了,但始终没有看到宗祠应该有的牌位和宗谱。

  敏成小学的教育也是全在的,教师力量很强,教师都很潮流,殷吕樵、关仲子、汤钦美、李清彦、杨联真等都很优秀,解放前就教我们唱西部歌王洛宾的新疆民歌了,特别是关老师(还是殷老师?)自己谱曲填词的“远足歌”六十多年了还有印象,解放前夕敏成的老师也很进步,有个姓何的老师是地下党员,警察到学校里来抓他,俞校长和同学们与警察周旋。赢得了时间成功的逃脱了,“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我印象里是解放前教我们的。

  解放初,敏成有2个亮点在镇江是出了名了,一个是“敏成乐队”另一个就是文艺演出,这二个亮点都倾注了关仲子老师的心血,“敏成乐队”当是是风头出尽了,镇江市政府开会邀请、市运动会是在“司令台”上,国庆、五一游行也是敏成乐队开道,话剧“小雪花”和“小霸王”是轰动镇江。“小雪花”还在当时的“人民电影院”公开演出,卖座率极高,小雪花的主演王金虎(现名王平,住在太平寺巷2号2幢404室)就是我们班的同学,小霸王的主演陆霞云(?)也是我们班的(住大西路新西门桥东南陆正兴刀剪店),敏成乐队的指挥光是镇江著名小儿科(西医)医生张志清(双井路仙鹤巷口)的长子张但达,他50年毕业后接任的是我们班的尤启文,当时为了要同敦本乐队比高低,甚至奖大鼓的皮都敲破了,终于赢得了“胜利”,回想起来真有意思。

  小学毕业近60年了,很想念母校,教导我们的老师特别是尊敬的俞焕光校长,今年清明有幸是到方校长,今后如有52届校友的信息请转告我,谢谢!

校庆的感言4

  生命本是一切漂泊的浪漫之旅,遇见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遇见你却是我生命的情缘,事业的导航。一种缘分、一种幸福,在那金色的九月里,我迎着火红的朝阳,踏入了天长一小的大门,从此,我便深深地喜欢上那里。在这个大家庭里,我幸福、快乐地成长着。

  回顾来时的路,如一弯流淌的河,于平凡中漾出缕缕亮丽的波。十五年的风雨兼程,你一步一个脚印,描绘出一幅又一幅精美画卷,伴随着多少孩童快乐成长;十五载沧海桑田你一天一个变化,谱写着一页又一页辉煌篇章,带给了我们无限荣光;十五载艰苦奋斗,你记载了多少光辉的历史,又留下多少感人至深的故事。十五年的星火相传,十五年的生生不息。十五年校庆对我们来说,是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展望未来。

  岁月的长河,铭记着我们的荣辱与共,镌刻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承载着我们的星火相传,记录着我们的茁壮成长。我们爱过,我们恨过,我们哭过,我们笑过,但我们一向没放下“创一流名校”的远方召唤。选取教书育人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事业,选取的就是无私的奉献!还因为我们选取的是“勇于开创,不断创新”的天长一小!在这个充满青春活力、充满进取精神的校园,有可敬可亲、勇于开拓创新的领导;有爱岗敬业、团结友善的同事;也有活泼可爱、勤奋好学的孩子们。

  美丽的'一小,也许我不能为你高声朗诵赞歌,也许我不能为你落下宏伟史诗,也许我苍白的语言无法将所有关于你的思绪真切地流淌。但你那美丽的身影永在高阳中映日高歌。霞缓缓变幻,拉上殷红的绸带;风,轻轻吹奏,和上优美的旋律;叶,纷纷飘落,递出一份份邀约。那里的一切,都在为校庆而送出点点祝福——愿学校明天更完美!

校庆的感言5

  母校桥黄中学迎来80华诞,光临先生数次来电嘱我写篇回忆母校的文章。一来自己资浅历薄,无丝毫成就,二来久不练笔,为文之道已日渐荒疏,心中不免生出一丝怯意,本欲借故推托,又怕有违先生的好意,只好硬着头皮应承下来。但对于母校,我是真真切切怀念着的。

  20年前,也就是1984年,适逢母校60华诞。当时我在母校念高中二年级,还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求未来的懵懵少年。弹指一挥间,20年过去,自己不知不觉已近不惑之年,如今,作为远离故乡的母校学子以另一种方式纪念母校的80华诞,不免感慨万端,思绪万千。20年的母校情结,该是怎样的浓郁醇厚和刻骨铭心!

  1983年至1986年,我在母校高中部学习,3年光阴不是很长,但却令我终生难以忘怀。那里有我的梦与向往,有我的悲欢苦乐,甚至还有少男对少女的朦胧之爱。没有在母校的3年读书时光,不知我的人生之路将通向何方?1986年仲夏,是莘莘学子们收获的季节,当我接到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录取通知书时,我知道我与母校作别的日子来临了。然而,朝夕相伴了3年的母校,梦生梦圆的地方,我怎能轻易将她忘怀?

  花落花开,冬去春来,一晃已离开母校18年,虽然身居京都繁华之地,身心也渐渐融入北国他乡之中,但对于母校的眷恋和怀念之情却越深、越浓。夫人徐荷芳是我在母校上学时的同班同学,两人一同考入北京,一同留在北京,在北京安家扎根。虽说岁月悠悠模糊了人生的许多往事,但对于母校的记忆却依旧那么清晰,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景,那里的点点滴滴,至今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在母校学习3年,师恩最为难忘。教授英语的殷国良、刘龙寿先生,教授数学的封国齐先生,教授政治的胡阿明先生……,一个个儒雅之士,都是当时母校的精英。

  当然印象最深的当属光临和海德两位先生。两位先生皆为良师,曾先后担任高二、高三文科班班主任,从他们那里我得益颇多。光临先生戴一副深度眼镜,文人气质极浓;先生教授语文,自成一统,极为得法,颇得学生好评;先生还写得一手好字,其漂亮工整的板书令人赞叹不已。先生生性耿介,脾气倔强,遇事宁折不弯。记得高二那年,因为体育比赛时个别裁判有失公正,先生便不依不饶,领着全班同学在操场静坐,非得讨要“说法”,任谁劝说也不退让。我当时任班团支书,校领导便要求我把全班同学带回教室,但看到先生一脸凛然便露了怯意,最终还是学校给了满意的答复先生方才作罢。不知过了这么些年,先生的脾性有否改变。先生也有温情柔爱的一面。班上的学生不少是从农村来的,80年代初、中期的时候,农村的日子还较贫苦,先生常常接济一些日子过得比较清贫的学生,并从精神上予以鼓励。我和夫人都曾受先生恩泽,每每忆及这些,不禁对先生肃然起敬。

  到了高三,z先生担任文科班班主任。先生从事语文教学数十年,德高望重,在周边各校也颇有名望,每遇有教学重任时校方总是请先生担纲。先生细高个子,一脸威严,令人敬畏,班里的学生大多怕他。但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先生总是慈爱有加,倍加呵护。先生刚认识我时,见我穿着“时髦”,以为是纨裤子弟,当听说我还是班上的团支书时,更为不快。但不久先生便改变了对我的看法,一来我学习极为用功刻苦,二来我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先生便打消了原先要撤掉我团支书职务的念头。对于上述细节,先前我并不知道,都是后来我夫人在忆起先生时告诉我的,因为她当时也是先生极为器重的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先生亲自为我选定北京大学,后来果然一举考中,我不由得对先生心生钦佩和感激之情。上大学期间,曾偶尔回母校看望先生,但后来回故乡和母校的次数越来越少,屈指算来,竟有10余年未见到先生了。每想至此,心中不免愧然。但对先生,心中确是惦念着的,每当与母校有一点渊源的人来京造访,我都要问起先生的情况,听到先生身体康健的消息方才释然。

  小女10岁,常听我和她母亲提及母校的旧事,便日渐起了兴趣,常常追问不休,并缠着我们带她去见识一下我们的母校校园。为了却小女的心愿,也为着化解对母校深深的思念之情,20xx年春节前夕,我带着妻女回了一次母校。这是10余年后第一次回母校。站在校园里,一切是那么陌生,看着这透着浓郁现代气息的美丽校园,我不禁茫然,这是我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母校吗?

  记忆中的母校有着一种自然而古朴的美。木质小楼,青砖红瓦平房,垂柳白杨,小池溪流,处处透放着浓浓的古色古香。尤其是校园东南的“洗马池”令人难忘。据说岳飞勇将牛皋当年曾在此洗过战马,“洗马池”便由此得名。池子水面不大,但清澈见底,微风吹来时,柳枝随风摇曳,十分招人喜爱;夜籁人静时,一弯明月倒映池中,景色异常迷人。池子里是不让游泳的,但每到炎热夏日,我们几个顽皮的学生便在夜黑人稀时偷偷下水,让浑身凉爽个透。一旦被发现,我们偷偷快速上岸,由于天黑,对方无从辨认,只好不了了之。现在想起这些往事来,颇觉有趣。

  校园北边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河岸长满了青草和芦竹,我们的百人大教室便紧挨着河边。每当下午上自习课时,我们便三五成群地来到河边,名为读书,实则借机放松休息。起初海德先生并不同意我们在河岸读书自习,但经不住大家一再要求,先生最终还是顺了我们,当然其中的“奥妙“先生是无从知晓的。

  还有一个地方那是万万忘不了的,那就是大礼堂兼大食堂。每到开饭时间,那景象颇为壮观,数百人在一起就餐,不分男生女生,8人一桌,轮流打饭分菜。于是便有人利用这个机会搞起“恶作剧”来,要么少给某人打菜或专给某人肥肉,要么把某人的饭盒藏起来不给饭吃。我就曾受到过这样的“待遇”,至于是谁下的“黑手”当时无从知晓,到了后来我与夫人成为一家人后方知是一女生所为。有一年旧日同学聚首提及这件事,那位女生竟乐得前翻后仰。

  眼前的母校几乎已全然没有了往日的痕迹。大食堂变成了现代化的礼堂;原先的小木楼和平房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新建的高楼大厦;“洗马池”依然还在,但砌了石驳坎,变得漂亮了,只是水面比原先小了许多。我极力想找到记忆中的母校的影子,只有当时全校唯一的一幢教学楼还在,看来记忆中的母校只能成为永远的回忆了。然而事后一想,我已10余年未回母校了,现在的10年时光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啊。记得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校长陈佳洱院士曾说过,北大是常为实、常为新的,我想我的母校也应该是常为新的。当然,不仅是她的外表,更是她的精神和灵魂。

  80年蹉跎,80年峥嵘,不知不觉,母校已走过了悠悠80年的风雨历程。80年来,为着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复兴,母校在一直做着怎样的奉献和拚争啊。她始终把自己与祖国、与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始终不忘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这正是母校历经80载而长盛不衰的真谛。80年来,一批批优秀学子走出母校进入大学深造,又一批批走向社会,报效祖国。80年对一个人来说已到垂暮之年,而对母校来说,却正充满着勃勃生机,只要精神永存,母校就会永远年轻。再过20年,便是母校的百年庆典,但愿到那时,母校风彩依旧,更进一步。在此谨作拙诗一首,与母校师生共勉:

  教书育人甘为梯,勤学苦读作栋梁,师生共立凌云志,百年华诞更辉煌。

校庆的感言6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这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校庆感言》

  昨日,我们隆重举行了吴兴高级中学建校十周年暨办学五十五周年的庆典活动,全校师生与近千名各届校友汇聚吴高,参加了盛况空前的校庆活动。我们共同回顾了办学55周年的光辉岁月,同时展望了年青的吴高完美的未来。老师们、同学们,校庆活动已经落下帷幕,但举校欢庆之声仍然余音袅袅,校庆播撒在我们内心的温馨、感动和鼓舞将必永久绵延、回荡。

  过去的属于历史,未来则属于我们自己。此刻吴兴高级中学正在稳步前进,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相信全校师生必将以校庆为契机,在造就名校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吴高的同学们,你们此刻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你们承载着未来,祖国需要具有坚定信念、爱国热情、社会公德、法律意识、礼貌守纪的合格人才,。中学国旗下讲话,校庆感言。在这人生无比关键的阶段,在这学习的黄金时期,你们务必从此刻做起。牢牢抓紧命运的缰绳,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时间,早立志,莫等闲,创佳绩,铸辉煌。在学习生活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处事、学会创新,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你们要高标准、严要求,自我激励,铸就辉煌。使自己成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综合人才。让吴高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因你们而骄傲。

  在举办校庆过程中吴高的老师们,人人参与,共同协作,劲往一处使,体现了良好的道德风范和精神面貌。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吴高的老师们会以更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更礼貌的言行影响学生,以更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更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更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博学为本。吴高的老师们,教书育人,肩膀上的职责关系着学生、家庭和社会的.未来,吴高未来完美的离不开老师们地辛勤耕耘。相信老师们会满怀无私、宽容和爱心投入工作,争做学生欢迎、家长满意、同行敬佩的优秀教师。

  老师们、同学们,在广大师生的通力协作下,本次10周年校庆已经取得圆满成功。忆往昔,我们建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展未来,更大的成功在向我们招手。作为吴兴高级中学的一员,让我们人人都为学校的发展作贡献。。学校因我而光荣,我为学校添光彩。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吴高将因为我们的辛勤付出而壮大,我们也将伴随着学校的成长而成功。让我们用心行动起来,发奋努力顽强拼搏,我们相信吴高的明天会更辉煌。

校庆的感言7

  XX的盛夏过后,怀揣着梦想,背上行囊,我义无反顾地千里跋涉到了坐落在北国冰城的哈师大。

  我站在冰城的天空下,昂首,湛蓝的天空一望无际、浩瀚的蓝色晕湿我的双眸。我用稚嫩的容颜、希冀的目光望着这座城市、这个校园,也曾彷徨、痛哭过,但我坚信,这里有我所追求的东西,而它,也会毫不吝啬地给我。

  岁月逶迤而来,回首,我已经在这个承载着我的梦想的校园度过了将近两年的时光,而那些曾经精彩过的生活却早已被定格在了记忆中,焕发着依旧鲜亮的色彩,任时光消褪不了。

  大学刚开始的生活,迷茫略带新奇。几周下来,我欣然地发现大学的教育告别了枯燥的书本教育,更多地是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及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与此同时,我也惊叹于大学老师的丰富知识和阅历以及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大学生活有很多闲暇的时间,没课的时候,我就到图书馆去消磨时光。在报纸杂志库里,我搜寻、网罗着天下的时政热点及前沿信息;在社科、艺术文库里,我沿着时光隧道领略岁月流转中的经典珍藏。图书馆真可谓是一个精神家园,它不仅给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而且总能平静我浮躁的心灵,给我的心灵以安宁和愉悦。渐渐地、我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也愈发地喜欢上了这所大学的生活。

  师大给予我的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美丽的回忆。那些回忆,来不及挥手告别,却早已匆匆而过。

  依然清晰地记得带着一抹军绿色的军训的那些日子,来自不同地区、素不相识的我们播下友谊的种子,收获感动、收获幸福。每天清晨,天蒙蒙亮,大家都利索地穿戴好衣帽,到指定场所集合;每天傍晚,伴着夕阳的余晖,我们安静地在微风中站着美丽的军姿。在新集体中,我们慢慢地磨合,一起放肆过,一起沉思过,有欢笑也有悲伤。于是,我们收敛了轻狂和张扬,我们懂得了关心和团结。短短一个星期的军训,宛若白驹过隙般飞快,但过去的军训生活的精彩画面却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迹。

  岁月嬗替,光阴荏苒。如今,哈师大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掀开60年校史,60年的风雨兼程历历在目。哈师大始建于1951年,其前身是1946年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命名的行知师范学校,先后经历了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哈学院时期,1980年更名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再到XX年把呼兰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农垦师范专科学校和黑龙江省物资职工大学并入我校至今,经几代哈师大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哈师大已经发展成为黑龙江省唯一一所科类比较齐全的师范大学,是黑龙江省高等师范教育、高等艺术教育、教育科学研究和高师师资培训的中心。

  我热爱师大,因为她不仅是一所优秀的高等学府,而且她始终不忘对祖国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秉承了“爱国敬业、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践行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办学宗旨,熔铸了“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校训,为莘莘学子放飞梦想、点亮前途搭建了平台,也为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六十年的岁月,书香翰墨、诲人不倦,脚踏实地、上下求索,孜孜以求、育人树德,锲而不舍、顽强拼搏,风雨话不尽沧桑。韶光虽易逝,但盛事如约。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XX年5月,松花江畔将迎来哈尔滨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的庆典。

  在松花江畔这片无数人倾注热情和洒下汗水的沃土上,哈师大含辛茹苦地培育了60届学子。六十年来,哈师大用一颗宽广、博大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个地区充满求知欲望的学子,用真诚、无私的的关怀湿润了每一位学子的心房,用智慧和底蕴为无数颗苦苦求学的心灵托起了飞向梦想的翅膀。六十年来,她记录着莘莘学子的成长片段,记录着他们的激情与梦想。

  六十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新起点。六十年校庆,既是回望过去,让我们为师大曾经取得的伟大成绩和硕果感到自豪和骄傲,也是憧憬未来,让我们对师大更加灿烂的前景充满信念和希望。我们坚信,师大将不负众望,承载着六十年的.光荣伟绩,一路高歌猛进,驶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当岁月沧桑,师大依然在年华周而复始的齿轮间开满繁花、唱尽繁华;依然向着时代高昂着头颅,用她的沉厚底蕴谱写着最壮丽的篇章。敬爱的哈师大,稚嫩的笔墨写不尽您的满腹经纶,道不尽您的博大与深沉,更诉不尽我对您的祝福与敬意。但有您陪伴的这一季青葱岁月,必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中最绚丽的华章!

  感谢您在我美好的大学时光丰富了我的内涵,充盈了我的生活。是您告诉了我,成长的年华泛着痛楚,承载着梦想,而唯有我做好承载的度量,才能让梦想在这里起航……

校庆的感言8

  校庆感言:中学的那点事儿

  黑板为什么黑?粉笔为什么白?

  一点儿也没有夸张,我是哭着走进中学大门的。对了,那时中学搬迁,新校舍仅一幢一层楼房建在水沟边农田中,整个学校连门都没有。

  为何泪洒上学之路?因我家境极差,小学毕业想继续读初中成为我的奢望。父亲身体不好,养育五个儿子及两个女儿其艰辛可想而知,母亲是个文盲——记得小学时候有一次,她叫我去摘蕃薯藤,“短命儿,好吃懒做(指我在写作业),快来摘蕃薯藤哪,猪栏里的猪快饿死了哩!”我说:“……老妈,我在作文哪!”她居然说:“做坟做坟,做阿妮坟!坟做起把你葬里亡啊?!”对于母亲来说,我不但有没有读书之命无关紧要,而且连我真的生命没有了恐怕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真的,她经常冲着我唠叨:“你这个短命儿,到能介还不死死亡……”我是母亲的第九个孩子,自从懂事起,我听她没叫我名字,一直呼我“短命儿”。她有时还在我面前提起很久之前有个儿子怎么饿死的事,我不知道她讲这是什么意思,反正母亲在提死去的儿子时,她似乎没有太大的悲伤!

  她凭什么要悲伤呢?因为这么多子女已经给她带来了太多太多的生活痛苦与艰难日子,她从小又没有接受过教育,她对我没有理由不嫌烦。但是,我不仅很理解母亲,而且很爱我的母亲,因为她是“刀子嘴豆腐心”,我的几位小学同学,他们的家境比我好,可他们还是早早地休学了。

  我父亲年轻时当过壮丁,人生前大半辈的日子牛马不如,然他当壮丁时走过好几个省份,也算是个“有见识”的人,他懂得读书的重要性。而他很无奈,因为他没有钱!我要读初中不经母亲同意,我是不可能读成的。为此,父母亲吵了好几次架,最终是校长潘光耀上我们家门动员劝学,我的母亲就动心了,她把积攒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一篮子鸡蛋卖了供我缴了学费。其实我当时也不是特别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只是想逃避担湿稻杆的.活儿。我家当时人口多,生产队里其他东西分得不多,就湿稻杆分得特别多!每一次我去担湿稻杆时,见眼前堆了一座小山似的湿稻杆,就如电影《地雷战》里日本鬼子在垂死挣扎时眼前幻见大地雷似的,我真的觉得此活儿很可怕:湿稻杆又脏又重,肩膀被压得又酸又痛,肚子差点被饿扁,头部让蚊虫丝蝇叮咬……一趟又一趟,挑得我欲哭无泪。

  我第一天走进初中的教室,确实莫名的流泪。是悲伤而哭还是喜极而泣?说不准。

  我初一被分入一位漂亮女教师担任班主任的班级。此女老师是温州城里人,她怎么到乡下教书?我没有去细究,反正她说话的温州腔可让我受苦了:开学上课时,她在报每一位学生的姓名,她把项有标的“标”字呼成了“鳖”!全班同学当场就哄堂大笑。于是乎,一下课,那些顽皮的男生就如苍蝇盯臭鱼似的围着我大叫大嚷:“项有鳖”、“项有鳖”……把他们赶走了,他们又“飞”过来;我逃走了,他们又“飞”过来……我烦恼不已。实在受不了了,我就跑到临班去。隔壁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张国清老师是我三哥的同学,他欣然接纳了我。好景不长,老班的顽皮生们,一见我就打,打的轻重都有,他们嫌我逃到别班去了:“项有鳖,你想躲开我们?没门!如果敢告诉老师,下次碰见还要打多点、打重点!”当时大多数顽皮生是六村的孩子,中学新校舍建在六村的土地上,他们是本地人,谁也不太敢惹他们。我亲眼看见潘光耀校长因阻止六村几位年轻人把牛拉到操场上(当时全是泥地,操场边青草茂盛)吃草,结果,一群六村赶牛的青年人向潘校长丢牛粪干……

  六村的顽皮生们追打我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当时学校里没有音乐室、没有体育馆,供学生活动或娱乐的器材与项目很少,再是学生自身不像现在孩子拥有手机或电脑,他们的课间没有可玩的内容,一下课似乎只有围着我叫叫“项有鳖”、“项有鳖”才有娱乐内容,他们以此来开心地打发时间,以“充实”他们无聊空虚的精神生活。

  好一段时间,我在学校一直处于被挨打的境地,有时被打哭了回家也不愿意讲:因为进初中读书似乎是我自讨苦吃的。

  还有一个场景,令我至今难忘:有位男老师叫沈加珍,他是外地人,是唯一的住校教师。有一次,我在校做值日,窥见他在自己的寝室里烧蕃薯吃,当沈老师出门倒水时发现六村里的有几个学生从窗户爬进教室去摆课凳桌打乒乓球,沈老师不同意……他们就围攻沈老师,有一位叫“阿农”的学生居然跑到沈老师的寝室中把他已经烧熟的一铅锅蕃薯,全踢翻了……他们连对待老师都这样,何况对一位家境困难、身材矮小的我?!后来,不知谁告诉我,沈老师英年早逝……我听后呆了半晌,泪珠情不自禁地滚出眼眶。我为自己没有为他送殡,一直耿耿于怀。

  初中班主任张国清老师是个敦厚的人,他没有收学生的一丝一毫钱物,把学生叫到自己家里搞复习。我有幸也是被“复习”的对象,我、张壮勃、范定来、张菊凤(绰号白骨精,下垟街八村踩高跷她因为漂亮被请去扮《西游记》里的白骨精)、张丽琴、朱小燕等同学都到过他家。他家好像住在潘宅,我们在张老师家读完课文、背好古诗之后,出于好奇偶尔还帮他妈妈“挑”(用缝线针戳螺丝壳里面的肉,然后顺势转动螺丝壳直至其肉出来)螺丝肉。这些螺丝是张老师“耙”过来,因我有一天亲眼看见张老师身穿背心站在河水中“耙”螺丝的情景:他头部出水,双手在水中紧握工具在前后不停地使劲挪动着,看上去他很吃力,因为河水平面被他喘出的气吹出了一个小小的“波洞”……怕他看见我不好意思,我没有与他打招呼,就悄悄地离开了。我不知道他当时教书每月工资多少,也不明白他为什么一有空就去“耙”螺丝,我只记得他有一天把一箩筐的螺丝倒在锅中烧熟后,从锅中捞起来倒在木桌上,让他妈妈还有我们一起用针去“挑”螺丝肉……我装着低头在桌板下丢螺丝壳的样子,趁大家不注意偷偷地吃了几个螺丝肉!说“吃”,其实还有点不恰当,应该说“吞”螺丝肉。因为我如果把螺丝肉放进嘴里之后,一旦慢慢去嚼,就会被别人发现,我不敢慢嚼细品,只能乘人不备快塞速吞。我到底“吞”了张老师辛苦“耙”来的螺丝肉几个?张老师他至今肯定都不得而知,我也忘了,我仅记住我确实干过这么一桩难以启齿的事。幸亏当时科技不发达,张老师家没有安装监控设备什么的,不然我早就“出名”了。也许有人读到此定会叫我别写这件“丑事”,但在我觉得不写它心里难受,脑里老是挥之不去。每当我想到它,我就会莫名的感动,并会浮想联篇——张老师的妈妈及其他同学果真都没看见我那天快塞速吞的动作么?

校庆的感言9

  母校兴永中学对于我和我们一家人而言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因为我们一家兄弟姐妹四个都毕业于兴永中学,也因为我的父亲退休前曾长期在兴永中学工作。

  母校的意义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却又不尽相同。对于祝校长和我的父亲等老一辈校领导而言,母校兴永中学就是他们的创业史。那时候的他们一边在学校教书,一边在地里务农。一边是求知若渴的学生,一边是春耕秋收的大地。被忙碌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他们可以选择平庸,循规蹈矩,默默接受一切。但是他们为了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能有比他们更好的未来,决定奋力一搏,尽他们的努力来改变这一切。他们既是同事,又是好友,几乎天天聚在一起一边激烈争论一边互相依靠扶植。对内,他们狠抓教学质量,鼓励新老教师热情投入教学,大胆创新;对外,他们教育家长摒弃读书无用论,重视教育,为孩子在家里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对上,他们向教育机构争取各种资源,满足学校快速发展的需求;对下,他们鼓励学生好好学习,让每个人都能看到未来的希望。

  很快,兴永中学的教学质量声名鹊起,享誉整个瓯海地区。于是外地的许多学生家长克服种种困难纷纷慕名而来。到了我入学的1992年,因为外地来求学的学生实在太多,我们班最后有93位同学,成了兴永中学历史上的“第一班”。到我们这届毕业的时候,我们也没有辜负老校长们的期望,在瓯海中学两百多人的入学名单上就占了六十多个,从此瓯海中学有了永强班的说法。二十年后,母校五十周年校庆,退休了的老校长和我的父亲他们再一次快乐地为母校忙碌奔波,看着他们过去的事业如今结出了累累硕果,这对他们是莫大的欣慰。

  对于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而言,母校就是我们的成长史。入学的第一天,我第一次骑着自己的新单车沿着再熟悉不过的家乡河边小道骑向了人生的下个篇章。从此这里就是我们接下来三年生活的全部。课堂上,我们肆意翱翔在知识的天空,我们开始知道什么是物理化学,什么是天文历史,什么是人文地理。二十年后,我们仍然记得当年老师们幽默而潇洒的讲解和课堂上发生的各种趣事。课堂外,我们追逐在学校的每个角落,开始接触各式各样的体育运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校旁边的沿河田间小道记录着我们很多人人生的第一次长跑。在这里,我们开始成群结队,呼朋唤友,其中的一些人成了我们一生的好友知己。在这里,我们开始在心中默默关注异性同学,欣赏她们(他们)我们从未欣赏过的一面。

  那时候的母校除了我父亲一辈的老教师外,也有很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我想对他们而言母校就是他们的工作史。我们“第一班”的班主任周长涛老师就是这么一位。他是我们真正接触的第一个大学生,而且也是母校兴永中学的毕业生。现在想来那时的他刚刚结束自己的学生时代应该是带着一点彷徨和紧张走上讲台的,但对于当时的我们而言,他就是知识的权威,为人的榜样。年轻的周老师除了课堂上教我们语文以外,课余时间更像我们的大哥哥,古今中外,名人历史,神话体育,还有我们向往的大学生活,无不和我们一一分享。

  这一切对于当时的我们都是无比新鲜和激动的。周老师这些年轻教师还会组织篮球比赛,大大活跃了我们当时稍为贫瘠的校园文化。我想我们“第一班”许多同学后来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各自小有成就,和周老师们当时积极引导我们各方面的兴趣是很有关系的。等到了初三的时候,我的班主任是当时在语文教学方面已小有名气的李新平老师。相比于年轻周老师的热情奔放,李老师却是干练沉稳的典范。于是到了初三的我们,在经历初一初二的快乐和放纵后有了恰到好处的管束,让我们真正静下心来准备中考。李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来自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这不仅帮助我们在中考语文中取得了好成绩,也让我们中的很多人从此喜欢上了文学。

  二十年前,我们三代人在母校相聚,共度了美好的三年,二十年后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离开母校,或者说母校已远离我们而去。可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装着一个母校,那里有着我们各自的回忆和感激。

校庆的感言10

  母校迎来了百年华诞,当年醴师、遵道、湘东的老校友们无不心潮澎湃,共同为她的光荣历史而骄傲,为她的辉煌前景而祝福。曾经在西山持续攻读了七个年头的我,自然更不能例外。

  西山苍苍,渌水泱泱,古老的书院、渌江中学、县中、醴师,曾经孕育出多少改朝换代、治国安邦的民族脊梁!在她的怀抱里,学子们为报国坚定了意志,增长了才干,锻炼出了矫健的身躯。而对体育锻炼,个人感触尤深!如今离开她的`怀抱已半个多世纪,自己已年逾古稀,昔年同窗聚首,不时能听到“老丁还显得年轻”的赞誉,更不能忘怀当年西山谷地与渌水涛间的七年锤炼苦功!

  首先不能不想起爬健康路的情景。醴师修筑健康路是吴晦华先生长校后的一项了不起的创举!那时,学校经费拮据,加上校园处在山坳里,受地势限制,修筑不起一块足够宽敞的运动场。校门前洗心泉边靠灰渣填起的巴掌大一块平地,够不上一个标准篮球场,后山的篮排球场石砾遍地,且刚够尺寸,球一出界就滚下山沟溪涧,钻半天荆棘丛才能把它找回来。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校方用心良苦,想了很多办法,爬山、远足、游泳……因陋就简,不一而足。其中开辟健康路是一项奇妙的构思:师生动手,自力更生,测路线,量距离,挖树,砍榛莽,不到一个月就全线贯通了。

  路口用木板立起一块牌子:“健康路”。其实这只不过是一条扒掉杂草荆棘的土路,而且坡度不一。然而就是这么一条简陋不显眼的小路,把我们锻炼身体的兴趣给调动起来了。每天清晨,钟声当当,哨音嘀嘀,同学们从被窝里钻出来,披上衣服就直奔后操场。这时,校长、体育老师、轮值老师早守候在健康路入口处,大家不用排队,争着往上冲。途中绝无旁逸斜出的岔路可“开溜”或“扯直”。老师随后又在山下出口处迎接,并对跑完全程的同学给予鼓励,甚至给跑痛了脚的同学按摩。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夏天汗滴滴,冬天暖洋洋,学校病号减少了,连害伤风感冒的也不多了,大家体格强壮了,这就为进德修业提供了有力保证。

  因此而形成的晨练的习惯,几十年来我一直保持着。当然,与此异曲同工的还有当时的游泳运动,也值得大书特书。现在一中校园内建有游泳池,可那时不光没有,也不敢想,不过渌江这天然浴场倒是上苍廉价的恩赐。夏秋两季晚饭后,同学们掖起衣裤就直奔大石头(编者按:原江边的一个小石丘,为修公路现已炸掉,尽剩少许痕迹)边,上下渌江河段就是永不干涸的浴池。渡船码头旁边有一个深水潭,叫靖兴潭;潭上游有一片浅滩,叫金鱼洲。游泳高手可在潭上展现风姿,初学者可在沙滩上学习狗刨。各得其乐,彼此尽兴。游泳完了,迎着河风把换下来的衣裤洗一洗,权当整理运动。一箭双雕,何乐不为?

  追忆往事,情思万千。德、智、体全面发展是育人目标。看当今学校,特别是重点中学,有达标的运动场地,我们深怀艳羡,真为今日学子庆幸!健康的体魄是革命的本钱,更是晚年幸福的标志。我退休前在体力上能举重若轻地工作,退休后仍能里外张罗,四处奔忙,多多亏西山渌水给了我健壮的身躯,母校七年给了我锻炼的习惯,我怎能忘怀于她的培育呢?

校庆的感言11

  我于一九五五年考入陵醴一中初35班,一九六一年毕业于高30班。回忆六年的校园生活,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在学生的眼里,学校众多老师中,最怕的是班主任,然而最亲的也是班主任,所以我们称班主任为嫡亲的老师。高三时,黄炎俊老师任我们高30班的班主任,他是我们又怕又亲的人。

  见到黄老师的第一眼,就觉得他长得英俊、端庄,真是人如其名。他的穿着从不讲究,除了中山装还是中山装。但衣服穿在他身上很得体,显得举止洒脱,风度翩翩。黄老师任我们的语文课,他教学严谨,讲课从容不迫,条理清晰,语言生动诙谐,用“口若悬河”来形容,决不夸张。诸多的功课中,我最不喜欢的是作文,称之曰“挖煤炭”。黄老师辅导作文很耐心,总是循循善诱,恰到好处地启发,使我们作文有“米下锅”,有东西可写。每次作文,他都精批细改,作文本发下来,我第一眼当然是看分数,然后仔细看老师给我修改的地方,以及眉批和尾批,从中获益匪浅。

  黄老师既是我们的严师又是我们的益友,我们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他常常挤时间参加。记得毕业前夕,我们高三年级准备搞一台文艺晚会,作为礼物献给母校。黄老师给我们出点子,想办法,坐镇指挥。当时我会哼几句京戏,黄老师立即鼓励我登台清唱,还亲自为我拉琴助兴。整台晚会,虽然不十分精彩,却融入了师生的深厚情谊。

  当然,最使我难忘的还是那件决定我一生命运的事情。那是高考后,大家都翘首盼望录取通知书快发下来。(编者按:当时录取和未被录取均有通知书,未被录取的考生实际上是一封慰问信。)终于等来了这一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学校传达室领取通知书,可翻遍了所有的通知书,唯独不见我的。我问传达室的师傅,他告诉我,被黄老师取走了。我心里“咯噔”一下,顿觉一种不祥之兆向我袭来。我找到黄老师焦急地询问,可他就是不理会我,却说要送我回家。从陵醴一中到建国路8号我的家,黄老师一路滔滔不绝地开导我、劝解我,可我满脑子是“没考取、没考取……”,老师讲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到了家,我早已忍不住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哭倒在床上。黄老师把通知书交到我母亲手中,又劝慰了一阵才离去。我不知为什么不被录取,只知这是命运捉弄我,家庭出身不好决定我,我无脸面对亲朋和同窗。第二天,我就离家到衡阳姐姐处“避难”去了。

  在姐姐处不到一月,突然接到母亲的来信。信中说,黄老师亲自到我家,告诉她学校准备保送我到湘潭师专学习俄语专业,毕业后,再回到母校一中任教,问我同不同意。我见到信高兴还来不及,哪有不愿意呢。我深知,这是母校对我的培育和关爱,是班主任黄老师对我的力举和推荐。我一定不辜负他们的期望。从此,我步入了教书的生涯。

  一晃四十多个年头,我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了三十五个春秋。我牢记了恩师的教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担任泉湖学校校长十六年,学校连年评为县、市级先进单位,今年正式挂牌为“株洲市示范中心小学”,我本人也连年评为先进个人。两次获陵醴市奖教基金;四次被评为株洲市立功受奖人员;我上的小学语文和思想品德课参加陵醴市、株洲市教研课调赛,多次获一等奖,并均被录相播放。一九九三年,我被评为湖南省特级教师。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均离不开母校的培育,恩师的教诲,在这里我要道一声:谢谢您,亲爱的母校,我尊敬的老师!

【校庆的感言】相关文章:

家长校庆感言12-29

校庆感言作文01-11

六十年校庆感言12-29

2016母校校庆感言01-28

校庆感言精选三篇01-15

最新校庆学生感言01-15

十年校庆感言12-28

小学校庆感言12-28

大学30年校庆感言12-28